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贝小菩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南子醉语》(连载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前天 08:57
  • 签到天数: 23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101#
     楼主| 发表于 2023-6-25 21:55: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宝贝小菩萨 于 2023-8-5 18:50 编辑

    641
    读《野草集.题辞》一文的感悟(今日随笔)

          鲁迅说:“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说:“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鲁迅接受了一种新思想之后,他内心感到很坦然,性情很安稳,思绪更加清晰了,故他说“我坦然”,他不担心和恐惧白色恐怖的发生。有人给他介绍了革命的火种之后,他感到很“欣然”,即很愉快的样子,如遇到了已盼很久的知己,他突然找到了组织,称之为同志。故接下去鲁迅又说,“我将大笑,我将歌唱。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他找到了可靠的组织并向组织真诚的表态,他欢迎新思想新理论的到来,他要用实际行动支持和宣传革命的火种及新高潮诞生。
          鲁迅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鲁迅当时的名气很大了,论名气,他不亚于陈独秀和李大钊,他的那支笔小说杂文等镇服了不少人,他已经成为新文学的主将,在文学界知识界独具一帜,引人注目和佩服;鲁迅在二七年名声比毛润之大得多。凭鲁迅在当时的名气,当时的中国各界政治力量都想争取他。但鲁迅脑子很清醒,主线很分明,他公开他的政治立场,他反对旧政府用他的名气装饰他们的门面,他旗帜鲜明地划清界艰,坚持政治正确的方向。故鲁迅这段话的全部意义恐怕就是在此意义!
           鲁迅说:“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已经从革命的不知论者转向了可知论者,从革命的同情者转向了革命的支持者,从不自觉论者质变到自觉论者。鲁迅思想质的飞跃与提升,他已成了革命大本营中的一名将士。故他说,“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他不是野草了,他是地火,是革命洪流中的一员战士,他要奔突,他要呐喊,他要用笔去宣传地火的正义性。
           接着鲁迅又说,“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了,革命进入低潮,但他更加坚定信念和信心,他认为正义的一方,革命“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这里的野草是指旧政府旧政权。他预见革命将会夺取新的胜利,一切朽腐的旧东西必将烧尽,一个新世间新纪元一定会诞生!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毛泽东说过,当革命进入低潮时,许多革命者和有识之士的思想进入了消沉,而鲁迅的思想与精神反而高涨!

    (2023.6.2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前天 08:57
  • 签到天数: 23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102#
     楼主| 发表于 2023-6-25 21:55: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宝贝小菩萨 于 2023-8-5 18:50 编辑

    642
    读《野草集.题辞》一文的感悟(今日随笔)

          鲁迅说,“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经过蒋氏反动政变之后,国共两党的阵线已分明,在这场大风暴中,有识之士都有一个站队的考验。鲁迅站到了正义一边,他说我坦然,他明白了许多道理,政治阵线已分明,他拨去了心头的疑云,心情反倒平静了;他说他很欣然,一种内在的愉快心情已涌在了他的心头。他从迷茫中找到了灯塔,如在漆黑的长夜中看见了曙光的升起。他说,“我将大笑,我将歌唱”,他大笑他的世界观的更新和确立,新唯物史观将成为他终身奋斗的目标;他要歌唱歌颂和呐喊新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心中升起,他要用笔和文化阵地向世人传播新思想的到来,他要为革命的志士的热血歌唱,赞许他们的不惧黑暗势力的斗争精神,歌唱他们的英雄业绩和时代精神。
          鲁迅在回顾自己人生的经历时说,“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他的意思是说,在国共两党政治阵线未分明之前,他是很难说话和写作及宣传的,即使有不少的激动时局事件发生,他也很难发声的。那个时期他说,“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鲁迅,他亲眼看到了辛亥革命暴发,看到了大清的腐败和灭亡,看到了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看到五四运动的发生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看到了孙中山的国共合作运动,看到了新青年文坛中新思潮的号角;他觉得激荡社会形态和格局还未确立,何去何从尚未定型,中国何处去方向不明;他只能以野草的身份说话,他只能“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说话。他认为这些话还属于小打小闹的东西,属于对社会种种的善恶人性的赞许和抨击的东西,不过是对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的东西,只不过是个人的见识和兴趣爱好的东西,不足以新的世界观下的佐证。鲁迅在反思,在反思中觉悟,在觉悟中确立新的人生观,确立新的文化方向。

    (2023.6.2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前天 08:57
  • 签到天数: 23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103#
     楼主| 发表于 2023-6-25 21:57: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宝贝小菩萨 于 2023-8-5 18:51 编辑

    643

    读《野草集.题辞》一文的感悟(今日随笔)

           鲁迅说,“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和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题辞》写于1927年4月27日,于广州。这个时间与地址是鲁迅写作的重要背景。白云楼在广州东堤白云路。据《鲁迅日记》,一九二七年三月二十九日,作者由中山大学"移居白云路白云楼二十六号二楼"。此时鲁迅在中山大学任教国语,时任大学教授。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我认为经过时空的考验,鲁迅的确是二十世纪以来一百二十多年中,中国最杰出的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比郭沫若茅盾巴金等文学作品要高得多。他生在旧社会、长在旧社会、病死在旧社会,他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包办婚姻、虚伪的仁义道德等朽腐的东西十分痛恨,他同情弱势群众与个体,他厌恶旧政府的残暴统治,他提倡新文化运动,他提倡人性自由和解放,他热烈的赞同和支持新的地火的燃烧,烧掉那一切腐朽的东西。故他说,“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和朽腐,火速到来。”他希望尽快的烧掉那个旧制度,这不仅为了他自己,也为了天下弱势群体和亿万人民,为了光明的明天;要不然他活着也难受,生不如死,“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为了新制度新社会的诞生,他可以牺牲他的一切,包括他的“我的题辞”。毛泽东评说过,鲁迅的骨头最硬。这不是不无道理。

    (2023.6.24.)(8)


    (附)野草题辞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和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1104#
    发表于 2023-6-26 14:04:59 | 只看该作者
    读鲁迅,有思想的人。

    点评

    问好,同感,文学和他人个影响力至当下未有人超过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6-28 07: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前天 08:57
  • 签到天数: 23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105#
     楼主| 发表于 2023-6-28 07:11:19 | 只看该作者
    白水 发表于 2023-6-26 14:04
    读鲁迅,有思想的人。

    问好,同感,文学和他人个影响力至当下未有人超过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前天 08:57
  • 签到天数: 23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106#
     楼主| 发表于 2023-7-2 17:28:16 | 只看该作者
    鲁迅画像

    2022_1119_360d9364j00rlklzg002gd200hs00cng00zk00pa.jpg (129.15 KB, 下载次数: 3)

    2022_1119_360d9364j00rlklzg002gd200hs00cng00zk00pa.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1107#
    发表于 2023-7-6 17:03:26 | 只看该作者
    喜欢欣赏鲁迅的文学作品。

    点评

    问好!  发表于 2023-7-6 17: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前天 08:57
  • 签到天数: 23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108#
     楼主| 发表于 2023-7-13 16:31: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宝贝小菩萨 于 2023-8-5 18:51 编辑

    644
    读鲁迅《秋夜》杂记  (今日随笔)(32)
       
           鲁迅的《秋夜》写于1924年9月15日,发表,1924年12月8日《语丝》周刊第四期。
         《语丝》创刊1924年11月于北京。 代表人物, 梁遇春、周作人、鲁迅。还有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为主要撰稿人。他们创作的共同特征是散文体。《语丝》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为主的文学刊物。其宗旨,排旧促新、放纵而谈、说古论今、不拘一格、无所顾忌;文笔风格承续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精神!
           鲁迅的《野草》中的24篇散文诗全部发表在《语丝》周刊中。《秋夜》是他的散文诗的开篇之作。
    散文诗的特征既不是散文,又不是诗歌,界于两者之间。故可以叫它散文,又可以叫它诗歌。似乎散文诗是一种新型的现代文体,中国古代是没有散文诗这种文体。野草集确定为散文诗体裁,是鲁迅亲自说定的,故毋需置疑。
           鲁迅于1918年5日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年37岁。于1924年12日发表散文诗《秋夜》,是年43岁。鲁迅从37岁开始文学创作,快接近不惑之年了,可以说他是大器晚成。鲁迅一生只活了55年,寿不长。但他文学成就十分丰厚,为社会和中国留下了600万字的作品。
           读者都明白写小说用第三人称最好,它具有对时空和人物的灵活性及塑造性,如四部名著都是用第三人称;而写散文用第一人称最恰当,因为它直接表达了作者的心情,和对事物和事件的描写及理性的体会。把散文写得像诗歌那样,不仅提高了散文的审美价值观,而且也提高了诗歌的文字数量与能量扩容性,和愉快的可读性。
           鲁迅的《秋夜》开头一句“在我的后园”,就是他告诉读者他用的是第一人称作文,是他对景物与心情的真实描写,每字每句都是他心血的凝结,与生活蹦跳的结合,及脉络的扩展和延伸。《秋夜》就是定格在“在我的后园”的故事与联想上,由作者放纵而谈。放纵而谈,放松而写,是写散文诗的重要心理特征,其严密的内然逻辑在放纵、或叫放松中架构形成。
         《秋夜》的脉络从枣树写起,见大写大,见小写小,多种元素结合及产生的联想,是一种深情的描述与歌唱。其主要素材有枣树、天空、星星、野花草、粉红花、孩子、月亮、飞鸟、小飞虫、灯罩、纸烟、英雄们等。《秋夜》结尾,最后一句,他说“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秋夜》的精髓与灵魂及精神就落在了最后的这句话里。

    (2023.6.25.)读《秋夜》【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前天 08:57
  • 签到天数: 23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109#
     楼主| 发表于 2023-7-13 16:32: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宝贝小菩萨 于 2023-8-5 18:52 编辑

    645
    读鲁迅《秋夜》杂记  (今日随笔)(33)

          
         《秋夜》开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个开头太妙了,他把枣树诗意化了,反映了他对这两株枣树的影响和情怀;同时也加深了对这两株枣树描写的手法影响。这种散文诗笔法是鲁迅的独创,据说当时引起文学界人士和广大读者的佳谈。
           我清楚的记得当语文老师读到这段语文时,全班同学引起了哄堂大笑。有的学生向老师提出,鲁迅为什么不直接写:“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呢?”非要写“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吗!几十年过去了,老师怎么解读的我记不得了,全文讲了什么?我也一点影子都没有了。但鲁迅的“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个句子竟然没有忘记,好像刀刻一样刻在了我的记忆里;鲁迅死的那年我还未出生,可见就那么一句句子对后世的影响多么大呀!现在我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文学的力量是有很大后劲的,尤其是名人的文学作品。            
           有人问鲁迅为什么开篇要用枣树写《秋夜》呢?深秋,有常见的三种果树可写,即枣树、柿树、石榴树,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高大、有果、落叶。一般来说,只要富足一点的人家都会有这三种树,有的人家,或栽一种,或栽两种,还会每种栽多株,或在庭院,或在园子,或在地头,或在田边。枣树生产红枣,营养丰富,有许多健身的学理作用,又便于收藏和携带,市场上随处可见,四季不断。鲁迅学过医学,懂中医,故对枣树有独特的情怀。一般做作文,都是找最熟悉和爱好的事物写,这对于铺展文章容易得手成功。故鲁迅写《秋夜》首开“枣树”去铺设不是随意的,是经过腹稿精心安排的。后文中写到,“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等等,又说,“枣树又要做小纷红花的梦”,这句诗意到了最高境界。《秋夜》“枣树”两字共出现四次;第四段,专门写了在深秋中枣树的模样,是全文最长的段落。当然,鲁迅他写“夜”也写得很生动细腻活泼,我后面再说。
           模仿鲁迅的作品,我写我的《秋夜》的开头一段:在我家的北面,可以看见院外林荫道上有两排高大的树木,一排是梧桐树,还有一排也是梧桐树。秋未,一到黄昏时,我几乎天天在那条道上散步。

    (2023.6.26.)读《秋夜》【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前天 08:57
  • 签到天数: 23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110#
     楼主| 发表于 2023-7-13 16:33: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宝贝小菩萨 于 2023-8-5 18:53 编辑

    646
    读鲁迅《秋夜》杂记  (今日随笔)(34)

          《秋夜》第二段:“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第二段写深秋的夜空。先看这一句“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这里的“天空”,很明白不是指秋夜的天空,因为鲁迅说“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如果是自然界的天空他不会没有见过。这里的“天空”无疑是政治意义上的天空,并对这个天空极其不满和失望,甚至在政治意识上发生了对立与反抗。
            我们回顾看当时上头国事的“天空”,鲁迅写《秋夜》时是曹锟任大总统,发表时由段祺端任大总统。而在曹锟之前,又经历了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又是黎元洪,曹锟是接黎元洪、交段祺端。这段时空又经历了袁世凯复辟帝制,黎元洪两次出山站台。从1912年元月成立中华民国至1924年底,经历了八次大总统人事的更迭,像走马灯似的不确定,造成国家政局和社会生活的极其混乱。这不是佐证了《秋夜》中说的“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天空“奇怪而高”,作者感叹难以捉摸;天空与作者也难以弥合,天空大失它对大众与社会的期望值。天空已经不代表国民大众了。
           故《秋夜》中接着说,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天空”,即指1924北洋军阀政府。这个政府仿佛要离开人间离开民众离开三民主义而去,政府的黑暗使他们和国民已从心目中一天一天的远去;使广大民众从期望走向了失望,他们走上了脱离国之民本的邪路。然而他们“却非常之蓝”、眨着星星的“冷眼”,鲁迅从骨子里抨击这些官僚政客们为权力还在虞尔我诈、争权夺利的斗争中。
            接下去《秋夜》又说,“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鲁迅写天空,其实是写北洋政府,他还”自以为大有深意”,狡诈的口角上微笑,把繁霜洒在野花草上。这些明指为天空(实指是北洋政府)对人间生命的和政治信义的虐杀。这一段既是对深秋夜空自然景色的描写,又用拟人手法巧妙地勾勒出夜空阴险丑恶的神情,象征了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狡诈和冷酷现象与本质。解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清醒的悟到《秋夜》,已不是一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作文,而是一篇战斗的政治性的散文诗篇。

    (2023.6.27.)读《秋夜》【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前天 08:57
  • 签到天数: 23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111#
     楼主| 发表于 2023-7-13 16:40: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宝贝小菩萨 于 2023-8-5 18:53 编辑


    647
    读鲁迅《秋夜》杂记  (今日随笔)(35)

          《秋夜》第三段:“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鲁迅把自己始终定格在弱势群体的一员,无论他在大学教书,或在国家教育部当高参,他没有把自己的地位当会事,没有染上官僚之习气;他始终坚持讲人话,不馅媚,不拍马,不惧怕权势蛮横,这是鲁迅的高贵品质。故他文中常把自己当作野草、或野草花。他一旦为正义发声,就遭到权势们的欺压;如繁霜洒在他的园里的野花草上,不让他自由地表达他的思想。
           本段作者专叙了小粉红花的特色与性格和梦幻般的理想。以简约的手法及笔描写了小粉红花的形象,和善良、弱小而富有美丽的梦幻。小粉红花,她出身低微,他还不知道叫什么名字,身性又十分柔弱。这是一个可爱而又可怜的身影,象征了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女北师大学生,被旧势力摧残压迫的窘境现象的同情与伸张正义。他对小粉红花的描写,不仅寄寓了他对弱者深深的同情和鼓励,而且有力地衬托了枣树的刚强性格和韧性的斗争精神。在鲁迅的笔下枣树与草花都是一种拟人化的文学手法,许多是借托;有时代表他自己,有时代表他人,里面的门道很深,他不是我们在一般意义上,对自然界景物的单纯的风情描写。
           本段作者对小粉红花的描写是否还有其它解读的新意吗?我认为是有的,那就是他对爱情的执著和追求,他喜欢自由解放的青年女性追求他,他也喜欢追求她。《秋夜》中说的“小粉红花”,就是象征着男女爱情自由与解放,他投情小粉红花,也期盼小粉红花投情他。这种相互的自由投情本身也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反抗和决裂,他厌恶封建的、父母对子女的包办婚姻。鲁迅虽然与朱安早已成婚,但是名份上的,没有实质上的婚姻关系。当时鲁迅写《秋夜》时已经43岁,即1924年9月;而他与朱安成婚是在1901年4月,他20岁。他在23年中不可能没有爱情的索求,不过他心中的小粉红花的缘份还未出现,一切还在梦幻中。鲁迅与许广平同居成婚发生在1927年1月,1929年生儿子周海婴。事实上的婚姻和迟到婚姻对鲁迅这位大文豪来说,是人生的遗憾!许广平是他的女子北师大的学生。《秋夜》中有一句小粉红花“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这是鲁迅的求爱之梦语!多么神奇的求爱诗歌表述,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更有内然的文学性光芒。

    (2023.6.28.)读《秋夜》【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前天 08:57
  • 签到天数: 23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112#
     楼主| 发表于 2023-7-13 16:41: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宝贝小菩萨 于 2023-8-5 18:54 编辑

    648
    读鲁迅《秋夜》杂记  (今日随笔)(36)

          《秋夜》第四段:“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秋夜》第四、第五段是对枣树的赞美和感叹。反映了作者思想在矛盾中激荡,在激荡中进步,在进步中发声,在发声中傲立,在傲立中独立开创自己的新文学特色。全篇的核心,作者饱含深情和正义的激情,不惜笔墨塑造了枣树的顽强精神与委屈的形象释怀。
          《秋夜》:“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读这段句子,使我想起了我在少年时,也曾经多次打过别人家的枣树上的所剩不多的枣子,说不多也有二三百颗,故我特别来劲、兴奋,用长竹杆左右开打,每次能打落二三十颗枣子。枣树的主人也不管我们,也不怜惜所剩下的一些枣子。我打落的枣子都分给与我一起游玩的小朋友一起吃,大家好像得了胜利果实那样的开心,我也成了他们心中的小英雄。我想鲁迅少年时代肯定没有打过枣树上的枣子,但看到过别的孩子打过;少年时代,他没有我们这一代开放与幸运。
           鲁迅说的秋、枣树上“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接下去又说,”“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鲁迅四十出头的人了,他还在孜孜不倦的追求完美的爱情,春夏秋冬季节不停的交换,但他追求爱情的执著始终没有改变。他比喻枣树的情种,它知道小粉红花的梦,迟早会有结果。爱情就是花的梦、叶的梦和春秋的梦。故这两句加起来,就是鲁迅是在追求自由恋爱的梦、追求爱情的诗篇。鲁迅的性格很倔强,在婚姻问题上他母亲对他也束手无策,任他而去。朱安,鲁迅名义上的妻子,也无可奈何,守了一辈子空房。在鲁迅眼里朱安始终不是他心目中小粉红花,而在朱安心里鲁迅始终是她的枣树、丈夫,好女不嫁二夫。朱安也是位有性格的倔强封建女性。在新旧社会交替中,一个要解放,一个要坚守,他们俩都在牺牲着自己的时空和生命的节奏。
           接下去鲁迅又开始说枣树、天空与月亮了。最有深意的是最后几句,他说,枣树“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鲁迅他自已比作枣树,把顽强不屈枣枝刺向天空与月亮,他不认怂北洋政府的作为和荒唐的政治腐败,他宣誓以“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月亮也变得苍白无力。他坚韧不拔精神,不管情况有什么险恶,不管他各式各样的权力和贵族映着许多蛊惑的眼睛,他誓言他的战斗意志绝不退下来,决不向他们让步低头。
          《秋夜》把憎恨和鄙夷刺向那夜空,把强烈的激情和赞美给了枣树,这是他对正义志士的战斗精神深情的赞许;使貌似强大的天空不安了,使“月亮也窘得发白”无力。鲁迅用枣树打比方,给处在黑暗重压下的人们以力量的象征,这也是鲁迅顽强战斗精神不息的自我写照。本文第四段全文,作者从追求爱情到抨击北洋政府,其文的思绪与结构何等巧妙,使后人使读者敬佩不已,今天我们读了还能说什么呢?

    (2023.6.30.)读《秋夜》【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前天 08:57
  • 签到天数: 23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113#
     楼主| 发表于 2023-7-13 16:41: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宝贝小菩萨 于 2023-8-5 18:54 编辑

    649
    读鲁迅《秋夜》杂记  (今日随笔)(37)

         《秋夜》第五段:“鬼䀹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第五段是对第四段的补充和发挥,其基本精神是一样的。不过鲁迅为什么还要再写一段,我分析他可能觉得还不过硬不彻底还没有完全释放出他那心中的那一股恶气,他要再一次的加重他的立场和战斗的誓言,让他的对手看了吃惊和发抖。这里,我用对手,不用敌人,更不用阶级敌人的词语去分析鲁迅的立场和斗争精神。以往分析鲁迅的文章过于阶级化和革命斗争化,这可能不符合鲁迅的原意和当时社会政治环境。我们要知道鲁迅写《秋夜》时,是在1924年9月的北洋政府时期,那是上层权力的斗争虽然十分激烈,但是未上升到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还属于孙中山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上升期。
          鲁迅把北洋政府的头头局促的更换说成是“鬼䀹眼”,即形容鬼眨眼,一眨眼换一个,再一眨眼再换一个,把民国总统大位当儿戏、当鬼戏。 故鲁迅接着说,“天空越加非常之蓝”,加蓝的后面就是快要变黑了,意思说这个政府危险了。使民众和有识之士感到 “不安了”,这个政府“仿佛想离去人间”,似何快要垮台了,没有希望了。故他风趣地说,“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鲁迅说他们“避开枣树”。这就是说,鲁迅已从内心指责当权者们避开有识之士的正确主张和坦诚的意见,只剩下一个空空的政权,如月亮。
          鲁迅再一次声明他的战斗精神,他说,枣树“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他把自己当作枣树上的干子,顶天立地,孤身一人,刺向天空,刺向昏庸的权贵,刺向无能的政府,刺向与他作对的上司。他立志与旧势力作斗争,不怕“一意要制他的死命”的人,也不怕旧势力结伙对他的围攻和诬蔑与造谣,乃至人生攻击,他“不管他各式各样地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的人对他不善和恶意;他笑傲江湖,立志铁肩担道义,放手著文章!

    (2023.7.1.)读《秋夜》【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前天 08:57
  • 签到天数: 23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114#
     楼主| 发表于 2023-7-13 16:42: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宝贝小菩萨 于 2023-8-5 18:55 编辑

    650

    读鲁迅《秋夜》杂记  (今日随笔)(38)

           《秋夜》第六段:“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这一句是偶然的、还是作者故意写作的不知。说它偶然的,作者正在写作时突然一鸟“哇的一声”打断了他的思路,心情突然感到烦躁,稍停笔,向窗外的天空张望,未见鸟影;故作者把这只鸟称为恶鸟,再加写了一句“夜游的恶鸟飞过了。”这叫触景生情。说它是故意的,天上并非有鸟飞过,是写作的需要,是文彩的需要,为加强《秋夜》的自然感、景物感、立体感及音响感,同时也是本文的转折过渡的需要,更是一种散文诗艺术的造诣需要,它增强艺术感。按理说,鲁迅是知道飞过的鸟叫什么鸟,他故意不说,我猜也许是猫头鹰、也许是南飞的大雁、也许是受惊的乌鸦,或者是别的鸟类,这些鸟都有哇哇叫声的共同特点,但他不想破坏该鸟的名声,故用“恶鸟”替代,这又衬托了《秋夜》的文笔思想,两全齐美。这里鲁迅说的“恶鸟”是否还有别的用意吗?尚不知。但从全文思想脉搏看,鲁迅很有可能在指北洋政府的首恼们更迭如云,有的只有几个月、仅仅年把就下台了,民国首恼的天空如“恶鸟”飞过那样的使人讨厌,不可捉摸,如第二自然段说的“这天空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
            对于恶鸟的叫声,以往有的读者解读为是对枣树的助威和声援及支持,是对死寂的暗夜的破坏。甚至还解读为恶鸟的叫声,如一道闪电,如一声惊雷,撕开了厚重的夜幕,震响在渺渺长空,给人们一种希望;还说恶鸟的叫声是代表反叛者的呐喊,是对恶势力的嘲弄,等等;我认为这些解读很不确切。《秋夜》的中心是说枣树战斗精神和气概,《秋夜》第六段:“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这个比喻,不可能代表正能正义正当的力量,只能代表负面的东西,衬托夜空越黑越显得枣树的立场和风格的坚定性。
            鲁迅是中国二十世纪的大文豪,他的想象力特别丰富,许多比喻又特别怪哉,其深意和指向又十分深刻确切;他具有强劲的独立思考精神,对传统的文化弱项敢于批评与讽刺,文笔逻辑严谨又泼辣,批评人与事不讲情面,也不管别人会不会记仇和报复;人无完人,但他性格孤僻,不大合群,不善于沟通,面色表情呆板,不善于喜笑。当时正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代,许多进步的文人墨客走上舞台,只有他成为了新文化的旗手!故他在本文中用恶鸟的叫声,表达他的批判精神,和在激荡的社会政治环境下的原则和立场!

    (2023.7.2.)读《秋夜》【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前天 08:57
  • 签到天数: 23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115#
     楼主| 发表于 2023-7-13 16:43: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宝贝小菩萨 于 2023-8-5 18:55 编辑

    651
    读鲁迅《秋夜》杂记  (今日随笔)(39)

          《秋夜》第七段:“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这里鲁迅用了纪实和抒情相结合方法,表达了他笑声情境。纪实与抒情是散文诗的基本特征,鲁迅的散文诗基本上是纪实与抒情互相合用,纪实中有抒情,抒情中有纪实。例如,他说“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然而把“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了。前一句是纪实,后一句是抒情。又说,“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进一步夸张的抒情。这里“所驱逐”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笑得很开心很畅怀,笑得没有睡意了。他又说,这笑声是从他自己的嘴里发出,没有别的人在场,他在一个人的“傻笑”。
           夜半,他笑得“吃吃地”响,还生怕“惊动睡着的人”。又说“夜半,没有别的人”。这不是前后有矛盾的吗!这是否鲁迅先生有笔误了呢!我分析当时的场境,估计是套房,有公用的办公房间,又有各自的个人房间。鲁迅在公用的办公房间里大笑时,他生怕影响个人房间里已熟睡的人,故他说“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他又说“夜半,没有别的人”,这里指他在公用的房间里,的确只有他一个人在写作或备课。故他后面又说,他“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这两句是纪实他当时的行为,是作者生活过程的真实叙说与作文,没有半点虚构的。
          那末,鲁迅在夜半吃吃地笑,他在笑什么呢?有几种可能:
          第一他可能在笑自己。1924年9月15日,他在为写作《秋夜》完工而笑。这是鲁迅自迁出八道湾故居之后,停止创作达半年之久重新进入写作状态的第一篇作品,也是在西三条新居安顿下来的第一篇作品。半年不写了,当夜一写而成,他感到十分欣慰和愉快,故吃吃地笑了,笑声很大;
          第二他可能在笑两场内战,预料军阀混战没有好结局。第一场内战是江浙内战,于1924年9月3日至10月13日,江苏直系军阀齐燮元和浙江皖系军阀卢永祥在江浙地区进行的军阀战争。卢永祥失败告终,卢部约5个师的兵力被孙传芳收编。第二场内战是直奉战争,于1924年9月15日至11月5日,直系军阀曹锟和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山海关等地区进行军阀战争。奉系编制6个军,共约17万人,于9月15日,向山海关、热河、朝阳地区进兵,,9月17日曹锟下令讨伐张作霖,任命吴佩孚为总司令,总兵力约25万,直系在内战中惨败。国家与政府及军阀之间造成更大的混乱,各种社会矛盾上升和激化,反动北洋政府统治摇摇欲坠。
            第三他可能受到新的时局发生和鼓舞而笑。1924年发生了三件最能鼓舞人心的大事件。第一件黄埔军校的建立。1924年5月,孙中山在苏联的帮助下,在广州黄埔创办陆军军官学校。6月16日,举办开学典礼,孙中山发表演说。他说,没有革命党和革命军的奋斗,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第二件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设立。1924年7月3日,第一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正式成立。共产党员彭湃任第一届主任。第三件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掀起。1924年7月,由一批爱国的知识分子和国会议员发起。反对帝国主义,开展了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的宣传和运动。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决不会无缘无故的笑,鲁迅也不例外。在本段落中鲁迅说自己吃吃地笑,他没有交待为何事而半夜大笑。我想,他总碰到了他的开心的事,觉得必须要大笑一顿;笑那新东西的胜利发生,也笑那旧势力的必然衰败直至灭亡。

    (2023.7.3.)读《秋夜》【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前天 08:57
  • 签到天数: 23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116#
     楼主| 发表于 2023-7-13 16:44: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宝贝小菩萨 于 2023-8-5 18:56 编辑

    652
    读鲁迅《秋夜》杂记  (今日随笔)(40)

         《秋夜》第八段:“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这里鲁迅用记实的手法对散文诗《秋夜》的铺展,没有主观上的整理和抽象,而是很仔细记录了小飞虫追随灯火的过程,作者对它没有褒与贬的意思,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实录。这样写可以增加对《秋夜》景物的真实感和生活感的浓度感、节奏感、时光感,透出秋夜的深度与作者之间的自然性的联盟和互为作用。作者这样写实,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对事物与环境的状况具有细腻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反映了客观的环境和事物在它们之间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同时又衬托了《秋夜》的特色和文彩的鲜活度,使读者读了后感到身临其境,亦与当时鲁迅一样共享着自然界的妙笔和风彩。
          散文诗可以记实和纪实,鲁迅在《秋夜》中两者并用和诗歌般的互为作用;我们要知道鲁迅写《秋夜》是在1924年9月,白话文刚兴起的头几年,散文诗文体当时还没有被大多数人认可,文言文在当时还占主流文风,故鲁迅的《秋夜》是难得可贵的。鲁迅是吃文言文长大的,他接受了新文化思潮之后,极力主张和推动新文学方向、用白话文引导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走向、直至胜利、成功,这对鲁迅来说是极其可贵可歌的,是非常不容易的。
       《秋夜》有一句话写得十分巧妙和智慧,它说小飞虫撞灯罩,“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一般的写法,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小飞虫遇到火,自取灭亡。但鲁迅写小飞虫遇到火,“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他故意避开,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这样的如同咒语一样的词语;鲁迅没有嘲笑或讽刺小飞虫的愚蠢和不幸。秋夜,小飞虫欢喜光明,这没有什么过错,但在灯火面前它们是弱势群体,一不小心就会湮灭,故追求光明也要讲究智慧和艺术,这正是鲁迅的新文化精神的深刻的地方。
          本文鲁迅写新的灯罩,“雪白的纸”上,“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这里自然的反映了作者的个性、理想与爱好。他喜欢纯洁雪白的质地,也喜欢猩红色的画面,其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世界向好的想往和个人理想的追求。作者还说灯罩,“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作者故意提到换了新的灯罩,意味着作者执著地追求新生活,欢迎新时代的到来。鲁迅的散文诗就是向往新世间开篇诗!

    (2023.7.6.)读《秋夜》【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前天 08:57
  • 签到天数: 23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117#
     楼主| 发表于 2023-7-13 16:45: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宝贝小菩萨 于 2023-8-5 18:56 编辑

    653
    读鲁迅《秋夜》杂记  (今日随笔)(41)

         《秋夜》第九段:“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读品鲁迅的《秋夜》总体感悟是爱憎分明,鲁迅的情商爱到了极处、恨到了极点;在两极之间没有中庸的余地,没有既黑又白,没有糊稀泥,也没有似事而非。其特点:     
            他的笔头刚毅又温柔,刚毅时他说天空奇怪的高,仿佛要离开他和人间而去,星星如鬼眨眼的冷酷恐怖。
           他的笔头温柔时,情感脉脉地系情着枣树、小粉红花、猩红栀子花和小青虫,他说:“猩红的栀子开花时”,猩红相当苏丹红四号,猩红又介于红色与橙色之间。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喜欢猩红色的栀子花,像征着他的内心支持社会与文化的变革、拥护革命种子的广泛播种,红色代表了他的心和代表了他的热血与激情。
          接下去他说了句抒情诗:“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加上前面第四自然段中的句子:枣树“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
          鲁迅在第三自然段中说:小粉红花,“他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
           读了,再连起读这些《秋夜》的句子,《秋夜》的迷底终于揭开。一句话可以概括《秋夜》是一篇追求爱情的诗篇!是鲁迅先生追求爱情的情书!
         1924年9月,43岁的鲁迅先生,他的自由恋爱之梦还未实现,他在苦苦的等待中,等待着“小粉红花”做起他的梦!
         《秋夜》第十段:“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秋夜很深了,睡意起来了,他打了一个呵欠,又抽起一支烟,他又在烟雾中对着灯光静默地思考,他忽然敬佩和赞叹那些苍翠精致小青虫们的英雄就义的归宿,它们为追求光明与自由具有奋不顾身的精神!

    (2023.7.8.)读《秋夜》【10】
    【全文完,一家之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前天 08:57
  • 签到天数: 23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118#
     楼主| 发表于 2023-7-17 06:31: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宝贝小菩萨 于 2023-8-5 18:56 编辑

    654
    读鲁迅《影的告别》【今日随笔42】

    影的告别  【梦中的真言】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我熟睡的时候,就会有梦中人来向我道别,那些全是真心的话,没有半点虚假】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我已看破了红尘,天堂再美好,我不愿意上去;我知道地狱中也有好的归宿,我不愿意下去;我不想过荣华富贵生活,我不愿意走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因为你们制造了我所不乐意和不愿看到的人间。】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朋友,你的邪路我已看清了,不想跟随你胡闹下去了,我要走自己的路】
    我不愿意!【我相信我的路正大光明,不跟你们走了】
    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你们走的路使我十分愤怒,我立志与你们断交一切关系,我宁愿在黑暗中求索,坚决不与你们同流合污】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我不过是个小人物,只会教教书、写写文章,我不与你们同流合污,我宁愿在黑夜里摸索真理走其大道。】
    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然而,黑暗势力多么猖狂,企图毁灭我、吃掉我;然而,光明到来,我不顺从他们的道同,我仍无立足之地。】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然而,我不愿意在黑白之间做人,我倒不如在黑夜里沉默,了此一生】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然而,我无奈的在明暗之间观望,我还无法断定这个国家是否走向光明,还是走向黑暗。不过,我还是要拿起笔来写我的文章,我将在很远的目标里独自奋斗。】
    呜乎呜乎,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我一点也没有办法,生逢乱世,黄昏会沉没我,黎明会消失我】
    朋友,时候近了。【我坦率的告诉朋友们,现在社会正处在一个千年大变局时代。】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我不想在黑暗里犹疑不决地生存。】
    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你们还想着我的文章,现在我还能写什么呢?写不出东西了,要写只能写社会的黑暗和文化的虚空了。】
    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我不怕黑暗,我不怕虚空,或者在你的白天消失的时候,我都不占有属于你的心地,不侵犯你的精神世界。】
    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真心的告诉你,朋友---】
    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我已经选准了我的道路,我宁愿独自远行,不怕艰险与风浪。在我独自远行的路上,不但没有你同行,也没有别的人同行。路上即使我被黑暗沉没,但我独自远行的路属于我自己,人生没有比这个更重要了。】

    鲁迅于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2023.7.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前天 08:57
  • 签到天数: 23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119#
     楼主| 发表于 2023-7-17 06:32: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宝贝小菩萨 于 2023-8-5 18:57 编辑

    655
    读鲁迅《求乞者》[今日随笔43]
     
    《求乞者》原文:
           我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踏着松的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微风起来,露在墙头的高树的枝条带着还未干枯的叶子在我头上摇动。
      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而拦着磕头,追着哀呼。
      我厌恶他的声调,态度。我憎恶他并不悲哀,近于儿戏;我烦厌他这追着哀呼。
      我走路。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但是哑的,摊开手,装着手势。
      我就憎恶他这手势。而且,他或者并不哑,这不过是一种求乞的法子。
      我不布施,我无布施心,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给与烦腻,疑心,憎恶。
      我顺着倒败的泥墙走路,断砖叠在墙缺口,墙里面没有什么。微风起来,送秋寒穿透我的夹衣;四面都是灰土。
      我想着我将用什么方法求乞:发声,用怎样声调?装哑,用怎样手势? ……
      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我将得不到布施,得不到布施心;我将得到自居于布施之上者的烦腻,疑心,憎恶。
      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
      我至少将得到虚无。
      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灰土,灰土,……
      ………………
      灰土……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随笔【1】
          1,首先,野草集《求乞者》,创作时正时民国激荡和风云变幻中,“五四”震荡的余波不绝。当时的社会正处在希望与失控的不确定风波里,中国何处去系动着知识精英脉博。底层社会几何还是老样子,那些穷人们度日如年,看不到人生的期盼和未来!
          2,《求乞者》,表达了作者借用乞讨者的卑屈行为,发泄出对政府的憎恨和不满,及对政府朽腐无能的反感及其对抗的情绪。
          3,《求乞者》,还表达了作者决不向权贵与社会求乞,及以用抗争情绪去求得的自己的正当独立行为。全文面子上的灰冷无情,却蕴藏着内心的炽热和期盼。
         4,《求乞者》以诗话的语言和既是写实又是象征的手法,创造了生动可感的画面之后,“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  我至少将得到虚无。”反映此文的抒情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思想的沉淀。
        5,用一个冷色调的行路画面,通过画面的细节刻画,体现一种肮脏的社会和扭曲的灵魂。反复和象征借代不断运用,产生一种不断刺激灵魂的效果,深刻至极!
        6,《求乞者》用外貌行为的描写等手法,刻画了三幅意象,似何是记实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
            一是灰暗苦涩的社会景象。我“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描写了社会的衰败与人与人之间冷漠。
            二是两个孩子行乞的画面。在灰暗的街上向“我”求乞;另一个“也穿着夹衣,摊开手,也“我”行乞。于是,“我”不布施,“我”只有“烦腻,疑心,憎恶”。
            三是设想自己也“求乞”。“我”走路,想着各种求乞的法子。但人们“各自走路”,周围是一片灰土,得不到一点同情和关切,得到的只能是路人的“烦腻”疑心、喊恶声。
           全文在表面的灰冷下,蕴藏着内心的炽热,正是本文的特色。
           7,文中,墙头:狠不得它们马上坍塌散伙! 灰土:抨击当时的社会腐化风气! 走路:各人各走自己的路,象征一种冷模的人间关系! 发声:希望的瓦解后,忘却精神可耻的求乞者,他宁愿肉体的虚无,也不愿同流于世俗。 布施:是一种错误救世方式的借代,施舍于人却只能增添求乞人无知与贪婪。也不存在精神的积极影响。

    (2023.7.12.)读鲁迅《求乞者》【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前天 08:57
  • 签到天数: 23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120#
     楼主| 发表于 2023-7-17 06:33: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宝贝小菩萨 于 2023-8-5 18:58 编辑

    656
    读鲁迅《求乞者》[今日随笔44]
     
    《求乞者》原文与分析:
    “我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踏着松的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微风起来,露在墙头的高树的枝条带着还未干枯的叶子在我头上摇动。”
    【记述景物与社会。第一人称。作者内心是灰冷的,没有快悦感。】
    【记述了可能在上班的路上,不大可能去走亲访友。文学是心理与心灵的反映。作者灰冷的心只能记述灰冷的场景。】
    【文学场景是由作者心灵决定的。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文由心生。】
    【相由心生是指一个人对事物,或者对事物的理解、解释、观感,由他的内心决定。】
    【境随心转是指一个人所处境遇会随着心灵的转变而转变。】
    【文由心生,有什么样的心情,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句。】

    “我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踏着松的灰土。”【这里可能有两种意思:第一种属于写实;第二种属于比喻。文学的内在力量是比喻手法,写实不过是一种技巧或技艺。“剥落的高墙”比喻民国政府没有完整的体系,矛盾和缺位层出不穷,天下民众不满。“踏着松的灰土”比喻民国政府根基不牢,在摇摇晃晃中挣扎。民国向何处去,大家心里没有底】

    “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记实。“另外有几个人”,不是路上的陌路人,也不是他的学生,而是鲁迅认得的在教育部中几个人,但与他们无往来。故无话可说,“各自走路”。】

    “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以往的一般解读,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人间冷漠。我认为不对,反映了当时政府高教部门知识大卡们,心里各有盘算,互相也瞧不起。傲漫、孤僻。绝情、冷漠。】


    “微风起来,露在墙头的高树的枝条带着还未干枯的叶子在我头上摇动。”
    【实景记实。散文体。另有它意:可能所指,在这场新文化运动中阻力还不小,那些死抱住文言文和八股文的人,不甘心白话文变革兴起,对主张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人评头品足,百般指责和咒骂。那些守旧的人还在作者头上拨脏水,比喻那些将要干枯的叶子“在我头上摇动”】

    “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实景叙述。散文诗。另有它用:可能所指,他的新文学观点受到了代表旧势力们围攻和嘲笑,他与少数人坚持抗争,不向旧势力旧文化旧文风旧语言旧笔调低头让步。作者说他们不过是一群灰土,迟早会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中。作者坚信新事物总会战胜旧事物的,具有藐视旧事物走向灭亡意思】
      
    “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而拦着磕头,追着哀呼。”
    【记实场境动态,没有描写。散文体。读了有真实感,动态画面出现。似何我与鲁迅一样,我也曾遇到过此种尴尬的情景。“拦着磕头,追着哀呼。”那位是乞讨的高手,如果我走在路上最怕这种场面出现,给也不好,不给也不好;给多了不好,给少了也不好。】

    “我厌恶他的声调,态度。我憎恶他并不悲哀,近于儿戏;我烦厌他这追着哀呼。”
    【心理反映记实。抒情散文诗。这里鲁迅不同情乞讨者,不同情穷人。文字中,非但没有怜悯之心,而且更为非常的讨厌他们,似乎反感到了对立状态、或引出了敌视的情绪。鲁迅为什么如此对立、反感乞讨者呢?他厌恶乞讨声,他厌恶乞讨者表情,他厌恶乞讨者尾追;他还说憎恶乞讨者并不悲哀!
    1,可能是鲁迅的真实的思想反映,多见常见了太多的沿街乞讨,又无法个个施舍,故产生了逆反心理,讨厌乞讨者。
    2,借用乞讨者的现象对国民政府的讽刺与批评,意为国民政府已有了十二年的历史,但民众的生活没有提高,贫困现象十分严重,政府严重的不作为。
    3,从描入乞讨者现象着手,实质上是在批评与抨击知识精英中投机取巧分子,为个人的私利与名声,向国民政府奴颜婢膝,低三下四,拍马乞讨。诗曰“奴颜婢膝真乞丐,反以正直为狂痴。”
    4,文化艺术上的需要,特地的构思不一样的文学技巧,反打正着,加深对散文诗的深度和特色的理解,突破对弱者一贯同情的文学手法。同时揭露乞讨者的丑陋现象,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富者傲漫,穷者丑陋。讽刺挖苦丑陋的乞讨者。】

    (2023.7.15.)读鲁迅《求乞者》【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5-2 01:57 , Processed in 0.09221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