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克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汉晋文化精髓溯源 ……刘勰《文心雕龙》新译——连载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21#
     楼主| 发表于 2018-8-27 00:09: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8-8-27 00:15 编辑

    第二十三章 奏与启的微妙
    (刘勰《文心雕龙·奏启二十三》)


        古时候,起码在唐尧、虞舜时代,在帝王与大臣之间,凡探讨政治事务,都还是面对面的口头交谈。进入秦朝和汉代,君臣或王侯之间,以往的当面对话已经变成辅助手段,主要交流方式被称作“上书”的奏折所替代。因此在当时,凡是递交皇帝的书面材料,无论谈政治、提建议还是紧急情报或者告状控诉等,一概统称为“奏”。
        何为奏呢?“奏”本意就是“进”,而且特指自下方往上方递交的样式。上书成为“奏”,起始于秦朝,当时因为崇尚法家的治国方略,所以奏折内容偏重于简单实用而缺乏文采。像王绾(出生去世历史记载不详任秦国丞相位在吕不韦与李斯之间)的《奏勋德》,言辞质朴而叙事明快;而李斯的《奏骊山》,虽是汇报工作进展,但却没有一字多余,只有开门见山!貌似言简意赅,毫无炫耀辛苦劳顿之矫情,事实上一切功劳业绩、宏大工程和惊人成果,不仅一览无余,尚且历历在目。通过这两篇文章,秦朝的政法体系,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方面,都缺乏温和、仁慈、雅量的本质特征,从中窥见一斑。
        进入汉代之后,“奏”也被称为“上疏”,内容上开始偏好儒家的中正典雅,义理不但频繁出现优秀作品,文辞亦多见华丽色彩。譬如贾谊的《论积贮疏》、晁错的《言兵事疏》、匡衡的《奏徙南北郊》、王吉的《上宣帝疏言得失》、路温舒的《尚德缓刑书》、谷永的《说成帝距绝祭祀方术》等,不仅情真意切,而且文辞舒畅。由此可见,“奏”这种文体发展到西汉时,不仅被大家完全掌握,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了。所以东汉时期的文人雅士,反而在一些庸常偏颇的奏折中,竟然不断涌现出来一些妙思嘉言。例如杨秉的《因风灾上疏谏微行》,其耿直敢言近乎犯忌不讳;陈蕃的《谏封赏内宠疏》,其诤言铁骨足以振聋发聩;张衡的《表求合正三史》《条上司马迁、班固所叙不合事》《请禁绝图谶疏》等,其匡正史录可供比较借鉴;蔡邕的《上封事陈政要七事》,其国事建议如同指点江山。像这样一些作品,不仅仅因为他们拥有了深厚渊博、中正儒雅的知识理念,根本在于当时具备了风清气正、光明磊落的文化氛围,所以当时的他们才能够如此敢作敢为。
        曹魏时代,文人荟萃,因奏折而闻名者,依然层出不穷。比如高堂隆(复姓高堂名隆字升平三国魏明帝时官至光禄勋)的《星孛于大辰上疏》、黄观的《教学疏》、王朗的《奏宜节省》、甄毅的《奏请令尚书郎奏事处当》等,都堪称恪尽职守而慷慨进言的杰作吧。
        至于晋代,可谓多灾多难,司马氏朝廷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之中。在这期间,像刘颂(字子雅西晋惠帝时吏部尚书)的《除淮南相在郡上疏》,畅谈古今故事且言语殷切;温峤(字太真东晋文人成帝时骠骑将军)的《上太子疏谏起西池楼观》,劝诫奢侈言论格外务实恳切。所以,他们两者的作品,都属于精忠为国而言语诚恳的奏疏典范。
        综合上述,奏作为一种文章体例,其根本特征就在于态度鲜明,并且立场公允,还要诚实笃志。论其创作的首要难点,其实在于思路能否始终通达和辨析是否保持自然流畅。若能做到如此程度,不但要有意志坚定,还必须能够务实求真;不但需要学识渊博,还要能够旁征博引。就是通过融汇古今和去繁就简,于据经穷理之中,最终达到“上书”的预期目的。这才是此类文体之所以存在的价值意义。
        “奏”还有一部分内容,主要用于错误或罪行的检举揭发,由此达到公正执法和清明理政的理想目的。姬周时代的“太仆”一职,就是专门负责监督和检举可能出现谬误的官员。秦朝的“御史大夫”,不但要掌控法令准则,并且还要随时监察、揭露并给予纠偏理政。汉代的“御史中丞”,则是总管弹劾罪责,还要督查追究。所以说,无论是谁处于这样一种即需要明察秋毫还要随时擒拿搏击的位置上,不但需要磨砺眼光气度,还要拥有能够笔端风起以至于简牍凝霜的语言能力啊。翻看孔光(公元前65-公元5年字子夏曲阜人西汉后期大臣孔子14世孙)弹劾董贤的奏本,列举罪行可谓事实清楚;路粹(字文蔚汉末文人)针对孔融罪名的指控,完全是诬告,纯属嫁祸于人。由此可见,同样是弹劾性奏本,儒家名士与奸佞小人之间,却有天壤之别。所以说,西晋的傅咸(公元239-294年字長虞北地泥陽人傅玄之子曾任太子洗馬尚書右丞御史中丞等),其性格耿直迥劲,而弹劾文笔也深刻而不留情;东晋刘隗(公元273-333年字大连彭城人起家秘书郎后迁冠军将军彭城内史),虽然个性严峻而不畏强权,但他的弹劾奏折却显得迂阔粗浅。其二者之所以有这样的差距,根本在内在志向和诚挚程度不同。在他们之后的“奏”类文章,基本都是相互比对参照,只是伴随具体使用情况,从中有所更新、补充和发展,但是他们与古代作品比较起来,无论格式还是内容,其实变化不大。
        如何看待弹劾性奏本中时常存在的中伤、诬陷或谋害的问题呢?毋庸置疑,凡制造铠甲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人身安全,而制造弓箭却是为了杀伤生命。所以在根本目的上,就是为了检举控告的弹劾性奏本,势必需要写得深刻、尖锐和严峻,这原本就是其责任本分之所在吧。另外,毋庸讳言的是,像《诗经·小雅·巷伯》中有言:“取彼谮人,投畀豺虎。”(把不守本分的人投食豺狼虎豹吧);而《礼记·曲礼上》里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鹦鹉即便会说话还是飞鸟,猩猩再会说话仍是畜生,现在的人如果没有礼貌,即便会说话也不过是衣冠禽兽罢了。);再如《墨子·非儒下》中,便用“羝羊”“贲豕”来讽刺固执己见的儒家;而在《孟子·滕文公下》中,像“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的话语,赫然在上。既然在《诗经》《礼记》或儒家或墨家的经书论典中间,尚且有如此口无遮掩的话语,那么在用于检举揭发的奏折里,即便出现抵牾之语,也势必难免啊。所以说,在世间存在的文人篇籍之中,相互贬低,吹毛求疵,刻薄刺骨,尤其假借于此来展现自我善骂风采德行者,其实已经失去了中正的姿态,更谈不上典雅了。即便像弹劾性奏本这样一种旨在求全责备的文本体裁,若能够敞开礼仪大门,事先高悬规矩方圆的标准利剑,并且标示清楚路径、程序和规则之后,若有逾距僭越,或说超越红线者,即便不打断腿骨,也要砍掉脚趾……若能如此,又何必爆粗口,或含沙射影,由此刺激和助长了藏污纳垢的不良文风呢?凡撰写文章,之所以要求“立范运衡、宜明体要”(大意是;树立典范,统一规则,明确主题纲要。)其实质,就是“义理”要遵循“典籍”,而“文辞”须恪守“风范”。将其落实在弹劾奏文上,就是要有法家一样的严谨刻板,而又要有儒家的文采修饰;再就是在不畏强权基础上,还要有墨家执着信念,敢于蔑视一切歪门邪道和阴谋诡计之后,始终能够坚持直白、简练、明说的胆识、气度和眼界。这才是专门掌管弹劾奏章的宫廷官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啊。
        何为启呢?“启”就是“开”的意思,即打开、敞开、释放出来。《尚书·说命上》记载:“启乃心,沃朕心,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大致意思:敞开你的心扉,温暖我的胸怀,如同药到病除。)这里面的“启”就是“打开”的意思。在整个汉代,因为汉景帝名讳“启”字,所以官府没有“启”这种文本体例。到了曹魏时期,宫廷中一些来往信札,开始称作“启闻”,而且在一些奏本最后,还会附言“谨启”。晋代以来,“启”这种文体特别盛行起来,并兼有“表”“奏”的功用。在论说国家大事方面,“启”像是“奏”的枝条;而在谦让谢恩之际,“启”俨然成了“表”的主干。所以说,启作为一种文体,能够宽严适度、简洁明快而且拒绝浮夸,这是他的特色,也是基本要点吧。在呈报朝廷的奏折中,还有一种特别规定,就是必须要保持中肯确切的文本格式,称作“谠言”。
        何为谠呢?谠的本意是直言,就是不偏不斜的言论。《尚书·洪范》上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大致意思:王道只有公平公正才可能公开畅通无阻。)所以,标识为“谠言”的奏本,旨在提醒必须中正而不能歪曲事实。《汉书·叙传第七十上》记载,汉成帝曾说班伯“吾久不见班生,今日复闻谠言。”(我很久没见到班伯,今天又听到直言了。)这里“谠言”就是“直言明说”的意思。
        在汉朝时期,还设置过一个名为“八仪”的精通音乐的部门和官员。他们的职责,类似“闻乐知政”的实践者,对于天文、地理和人间可能预示吉凶变化的征兆,都会秘密呈报皇帝,而且像这样一种奏本,都是被密封在黑色袋子里,称作“封事”。另据《史记·晁错传》记载,当年晁错跟随济南伏生学习《尚书》后,专门给皇帝汇报此事,并称作上“便宜”。随后,凡奏本称为“便宜”者,如同“封事”一样,都属于秘密性的奏启。《周易·蹇卦·象六二》说“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作为大臣战战兢兢而举步维艰,不都是为了自己啊。)所以,凡为臣之道,就在于正直敢言啊;另外,《礼记·中庸》说“其人存,则其政举。”(忠诚道德的人存在,政治才可能清明。)因此,作为通达宫廷的奏启,其最根本讲究的应该是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吧。
        总而言之:有司清白靠正直,整饬风纪须监察。奏启笔锋如干将,墨色凝重似断肠;刮骨袪毒为活命,谗言害人断生路。出谋划策阴阳事,从来胜任有几人。

    【注解】
    1、《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关于丞相王绾奏议的记载: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2、秦朝李斯《上书言治骊山陵》:臣所将隶徒七十三万人治骊山者,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天状。
    3、东汉杨秉《因风灾上疏谏微行》:臣闻瑞由德至,灾应事生。传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天不言语,以灾异谴告,是以孔子迅雷风烈,必有变动。《诗》云:“敬天之威,不敢驱驰。”王者至尊,出入有常,警跸而行,静室而止,自非郊庙之事,则銮旗不驾。故《诗》称“自郊徂宫”,《易》曰:“王假有庙,致孝享也。”诸侯如臣之家,《春秋》尚列其诫,况以先王法服,而私出游!降乱尊卑,等威无序,侍卫守空宫,绂玺委女妾,设有非常之变,任章之谋,上负先帝,下悔靡及。臣奕世受恩,得备纳言,又以薄学,充在讲劝,特蒙哀识,见照日月,恩重命轻,义使士死,敢惮摧折,略陈其愚。
    4、陈蕃的《谏封赏内宠疏》摘选:令天下之论,皆谓狱由怨起,爵以贿成。夫不有臭秽,则苍蝇不飞。陛下宜采求得失,择从忠善,尺一选举,委尚书三公,使褒责诛赏,各有所归,岂不幸甚。
    5、刘颂《除淮南相在郡上疏》之摘选:臣闻不惮危悔之患,而愿献所见者,尽忠之臣也;垂听逆耳,甘纳苦言者,济世之君也。臣以期运,幸遇无讳之朝。虽尝抗疏陈辞,泛论政体,犹未悉所见,指言得失,徒荷恩宠,不异凡流。臣窃自愧,不尽忠规,无以上报,谨列所见如左。臣诚未自许所言必当,然要以不隐所怀为上报之节。若万一足采,则微臣更生之年;如皆瞽妄,则国之福也。愿陛下缺半日之间,垂省臣言……且善言今者,必有验之于古。唐、虞以前,书文残缺,其事难详。至于三代,则并建明德,及兴王之显亲,列爵五等,开国承家,以籓屏帝室,延祚久长,近者五六百岁,远者仅将千载。逮至秦氏,罢侯置守,子弟不分尺土,孤立无辅,二世而亡。汉承周、秦之后,杂而用之,前后二代各二百馀年。揆其封建不用,虽强弱不适,制度舛错,不尽事中,然迹其衰亡,恆在同姓失职,诸侯微时,不在强盛。昔吕氏作乱,幸赖齐、代之援,以宁社稷。七国叛逆,梁王捍之,卒弭其难。自是之后,威权削夺,诸侯止食租奉,甚者至乘牛车。是以王莽得擅本朝,遂其奸谋,倾荡天下,毒流生灵。光武绍起,虽封树子弟,而不建成国之制,祚亦不延。魏氏承之,圈闭亲戚,幽囚子弟,是以神器速倾,天命移在陛下。(见于《晋书·列传三十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122#
    发表于 2018-8-27 11:17:52 | 只看该作者
    连载篇篇精彩,克谐老师博古通今,言简意赅,意蕴悠长,欣赏佳作,遥祝您秋琪,新周快乐!

    点评

    云上云上君过奖了!不是我博古通今,而是刘勰遴选的文章,和其所欲表达的意念和索求,大概通过诸章节的解释后,能够豁然开朗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29 22: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123#
    发表于 2018-8-29 16:34:27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8-8-26 23:33
    什么东西加个“炮”都一定带响吗?
    娘娘腔之所以成为伪娘,大概与异装癖,脱不了干系;然而,其何时改称 ...

    您这一说,那些景致都浮现在眼前,那一个活灵活现,老开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124#
    发表于 2018-8-29 16:44:18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8-8-27 00:05
    硬撑是事实,必须硬撑下去也是事实。前一个理由太多,但看似矫情的不少,而后一个,对我而言确切说,只有 ...

    今天没有午睡,我的头都是晕的,看您下面的这些文字都有点飘,啥也不说了。

    点评

    单看文字,不通过参考一系列大型医疗设备的检查结果,尤其是连脉也摸不到,让我这好歹也是内科大夫,真不好说,你那头晕究竟是咋整滴!大概不会是俺这译文太飘忽不定,把你忽悠晕了吧 从医多年,尤其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29 22: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25#
     楼主| 发表于 2018-8-29 22:11:33 | 只看该作者
    云上云上 发表于 2018-8-27 11:17
    连载篇篇精彩,克谐老师博古通今,言简意赅,意蕴悠长,欣赏佳作,遥祝您秋琪,新周快乐!

    云上云上君过奖了!不是我博古通今,而是刘勰遴选的文章,和其所欲表达的意念和索求,大概通过诸章节的解释后,能够豁然开朗吧

    点评

    您解释这些章节后,能够“豁然开朗”而我也跟随着您的文字开眼界,增长了知识,感谢您辛勤的付出。也期待您精彩继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31 12: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26#
     楼主| 发表于 2018-8-29 22:24:02 | 只看该作者
    一方 发表于 2018-8-29 16:44
    今天没有午睡,我的头都是晕的,看您下面的这些文字都有点飘,啥也不说了。

    单看文字,不通过参考一系列大型医疗设备的检查结果,尤其是连脉也摸不到,让我这好歹也是内科大夫,真不好说,你那头晕究竟是咋整滴!大概不会是俺这译文太飘忽不定,把你忽悠晕了吧

    从医多年,尤其是坐在现在门诊上,大概过不了多久就要重复这样一句话:大夫最不敢说一定能治好的病,其实不都是急危重症,反而就是经常会遇到病人诉说的:如何如何的头晕或耳鸣……

    嘿嘿……但愿说者用心,听者会意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27#
     楼主| 发表于 2018-8-29 22:26: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8-8-29 22:31 编辑

    第二十四章 议与对的事宜
    (刘勰《文心雕龙·议对第二十四》)


        “周爰咨谋”(原诗大意:四处寻求出谋划策。)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皇皇者华》。这首诗原本是君王派遣大臣,四处寻访贤达人士,征求治国方略。通过这样一种由上到下获得的治国理政的意见建议,也就是这儿要讲的“议”的内容。所以,这儿的“议”应属于因地制宜的时尚言论,依此能够满足解决现实问题的急切需要。
        《周易·节卦》的象辞有:“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君子要敬畏数理的限制,参照对比,修养德行,谨慎举止。)另外,《尚书·周官》中则说:“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参考学习古代官场规则,规范自我言行,依此参政议政才不会迷途忘返。)由此可见,凡参政议政首先要懂得借鉴,而借鉴的首要问题就是懂得“节制”……这正是古代经典之中政治经验的精神所在啊。
        春秋时期的管仲讲过,轩辕黄帝之所以设置“明台”,主要方便各方部落头脑聚在一起,共同谈论治理天下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像“议”这种自上而下的听政方式,可谓由来已久了。唐尧时代,洪水泛滥成灾,尧帝曾向担任“四岳”官职的大臣们,询问谁可以担当治理洪水的大任。虞舜在位时,也曾让大臣们推举可以胜任“百揆”官职的人选,并从中得到了“禹、稷、契、皋陶、伯益”等五名得力干将。到了夏商周三代,帝王开始直接到民间征求贤人理政,例如伊尹、傅说、姜尚等,都是由黎民百姓步入王宫殿堂,并且一举成名。
        若讲述华夏历史上因“议”而闻名遐迩的故事,真的不胜枚举啊。《春秋·僖公二十一年》记载,宋襄公曾经被楚国拘禁,正是鲁禧公出面建议才得到释放,并最终成全了宋襄公的仁义名声;《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意欲在国内推行胡服骑射,殿堂之上与叔父公子成激烈争执再三,终于得到了公开推行;《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锐意改革,是与甘龙等辩议公堂后,才赢得了独树一帜。以上事例,于宫廷内部涉及治国方略的公开性辩论争议,尽管还没有成为确立国策的法定规程,但通过这种方法方式所取得的历史成就,不仅仅是移风易俗,简直就是惊世骇俗啊。
        进入汉代之后,国家确立了驳议制度。而“驳”这个字,单从字义上,是指马的毛色不一致,用在这里则指“异议较多、意见不统一”。在整个汉朝时期,无论西汉还是东汉,礼仪昭彰且制度谨严。正因为汉朝政府特别重视知识、德贤和才干,所以举国上下,无论在朝在野,凡堪称儒雅博学的名家贤士,俨然蔚为大观。于是,一旦朝廷提倡可以公开讨论并上疏各种参政议政的言辞文论之际,单是汇集朝堂之上者,经常是人言鼎沸,并且莫衷一是。然而,恰是在驳议制度的保障之下,不单是各路人才蜂拥而出,而且真知灼见更是频繁出现。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汉文帝时博士贾谊,每当朝廷诏令议对,其他人员还没有想出对策,年轻气盛的贾谊已经侃侃而谈,众人唯有啧啧称道。所以说,贾谊擅长驳议的名声,由此可见一斑。再者,像吾丘寿王(字子赣复姓吾丘武帝时从董仲舒学《春秋》迁侍中中郎后获罪被杀)的《议禁民不得挟弓弩对》,阐明民间储备弓箭的必要;而韩安国(字长孺武帝初御史大夫)的《辨匈奴》,倡议对匈奴采取和亲绥靖策略;再者贾捐之(字君房贾谊曾孙)的《弃珠崖议》,阻止陈兵海南,以免连锁叛乱;另有刘歆的《孝武庙不毁议》,申辩宗庙去留与列宗功德的影响。上述作品,尽管内容各异,而且文采不同,但他们都抓住了“驳议”文本的叙事要领。至于其他者,像东汉时张敏(字伯达东汉章帝时为尚书在和帝时拜司徒)的《驳轻侮法议》《复上书议轻侮法》和郭躬(字仲孙东汉章帝时为廷尉)的《议秦彭擅诛》,以及三国时期程晓(字季明三国魏人官至汝南太守)的《请罢校事官疏》和司马芝(字子华三国魏人官至大司农)的《议货钱》,还有晋代何曾(字颖考魏末为司徒晋初拜太尉)的“蠲出女之科”和秦秀(字玄良晋武帝时为博士)的《贾充谥议》等,他们这一些作品,都属于据实陈情而意见中肯,属于符合奏议主旨的部分杰作吧。
        当下回头观察汉晋之间,若总结“驳议”的社会成就,整个两汉时期首屈一指的应是东汉应劭(公元约153-196年字仲瑗汝南郡南顿县人东汉学者),而在晋代当推傅咸(公元239-294年字长虞北地泥阳人西晋文学家曾任太子洗马尚书右丞御史中丞等职封清泉侯)。之所以这样说,因为应劭博古通今,看他存世三十多篇驳议,足可见识其涉猎广泛,他的作品不但融会贯通,而且条理清晰;而傅咸不但政治远见卓识,而且直言敢谏,尤其刚正不阿颇具威名,弊在文辞略显富丽。至于陆机(公元261-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人)的《晋书限断议》,其中针对重要历史人物的断代见解,堪称睿智而新颖,但过多阿谀之词,有损文章风骨。总之他们的奏议各具特色,均在某一方面具备了比较突出的个性风格。
        所谓行动规划,就是于采取行动之前广泛听取不同意见,而且凡提出任何谋略方术者,不但要求说明理由,还要排查质疑问题,旨在得到采纳并能实用。所以,驳议制度就是保障朝廷大政方针,能够谨严实施和张弛有度。基于这种需要的宫廷议对或群聊驳议,凡能够成为理论依据者,首推一举的必定是经书典籍。因此,这就要求将以往的历史性经典故事,变通称为今天的经验教训,进而在说理方面,贵在抓大放小,如同伐木,重在树木主干,忽略细枝末节;而在文辞方面,务必简洁明白,忌讳花里胡哨。若再具体解说,凡议论祭祀,必须要熟悉礼仪理由;凡论说军事,务必知道怎样练兵;凡分析农业,起码熟悉稼穑农耕;凡断狱诉讼,首先精通法规章程。唯有如此,无论言辞还是笔墨,才能标本清晰,才能突出重点,才能文辞简约,才能保证义理周正。在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像驳议制度下的奏议,其中真正展示智慧才华的地方,就在于尽可能用简单明确的语言来表达个人的思路和提议,而不是通过华丽辞藻或繁文缛节来卖弄自我的博学多识和才华横溢。所以说,推崇以核心思想显著明确为其美妙,摒弃以语句辞藻深邃隐晦为之奇妙……这才是“议”作为文章体例的刚要所在啊。否则的话,如果长篇大论都是支离破碎、穿凿附会、思维奔逸的舞文弄墨,那么里面事实越多就会越模糊不清,即便里面拥有再深刻的道理论证,也会埋没在繁文丽句之中。譬如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面的两则故事,就格外发人深省。一个讲述的是秦穆公嫁女与晋公子,因为嫁妆太过丰盛,仅随嫁的婢女就多达七十人,结果是晋公子贪恋婢女而冷落了公主;而另一个就是家喻户晓的“买椟还珠”。后一个故事看似愚蠢至极,其实与上一个故事一样,都是忽略实质目的所在,以至于喧宾夺主而带来本末倒置的不良后果啊。
        何为对呢?单论奏本中的“对”,一般指对策和射策。对策是应诏陈述政治谋略。而射策是通过具体事例,应诏出谋划策,或说献计献策。二者精要之处,都在于应对的必须要直指要害,如同一剑封喉一样。其二者在名称上,虽有细微差异,但都隶属“议”的体例。古代帝王选拨人才,主要考察的往往还是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到了西汉孝文皇帝中期,完全敞开了“举官选贤”的大门。当时晁错以《举贤良文学对策》一文,拔得头筹。到了汉武帝时期,选贤任能更加旗帜鲜明:对策的第一名者,即可提升任用;射策进入甲科者,准予授官入仕。像这种策士制度,才是刺激人才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的重中之重啊。再看晁错的《贤良文学对策》,借鉴古代教训引领现在未来,措辞精炼且思辨通透,之所能够名列前茅,确实名副其实。另如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引用《春秋》经典,依据阴阳演变,评说时代变迁,之所以文繁理多而不显得芜杂晦涩,关键在于深入浅出且环环相扣。还有公孙弘(公元前200-121年字季齐地薛人布衣封侯官至丞相位列三公)的《举贤良对策》,尽管义理宽泛并没有锐意直陈,但语句简约而不离主题,兼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所以当时考官列为下第,而汉武帝提升为第一。其他者,像西汉成帝时杜钦的《举贤良方正对策》《白虎殿对策》,尽管看似简单直白,却切中时弊而贵在务实,应属于有感而发与舞文弄墨无关;东汉时鲁丕的《举贤良方正对策》,言辞简朴爽朗,因气质儒雅而独中高第。以上五家,堪称议对文体中的杰出代表吧。步入魏晋以来,文风崇尚艳词丽句。然而,像议对这种奏本,本来就侧重实质内容而不拘谨形式,所以若用文辞富丽来表达事理道义,已经有失偏颇了。所以到了晋元帝时,秀才孝子不但都不愿意参加策试,甚至进入考场的应试者,竟有的称病不敢对答。在如此社会环境之下,优秀作品更是难得一见了。据说在汉成帝鸿嘉二年,朝廷宴饮博士时,有野鸡飞临殿堂;而在晋成帝咸和六年,大殿策试秀才之际,偶见獐鹿出现堂前。如此怪事,只能是选拔人才内部存在失当之处吧。
        归根到底,驳议侧重辨别是非,贵在各抒己见;对策关键弘扬道德,目的正大光明。二者都需要精通政治权谋,其对策方略务必经济实用。因此这一类作品,即便引经据典也不能脱离现实需求,蜕变成为迂腐虚幻的高谈阔论;纵然巧言善辩也不能无视眼前急需,堕落成了尖刻乖离的自欺欺人。所以说,凡议对性奏本,如果都能像春风洋溢而万物复苏,亦如洋流荡漾而不泛滥成灾,那么必将是王朝宫廷天大的造化美德啊。据此而论,真正步入仕途的高才大德,真是太难能可贵了呀!因为通常情况下,有的虽擅长实干,却疏于文采;而有的文采奕奕,却不能脚踏实地。按说驳议或策士制度,最为理想的选拔对象,应该是通才或全才。若单凭依文取仕而能够达其目的者,亘古以来可谓鲜矣。
        总而言之:议对应答呈殿堂,量才显能名四方;实事求是足堪用,繁文华章莫逞强。王朝兴替多少事,成败得失宫廷旁;高谈阔论循道德,博采众长自远扬。

    【注解】
    1、三国时魏国的程晓《请罢校事官疏》节选:《周礼》云:“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春秋传》曰:“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愚不得临贤,贱不得临贵。于是并建圣哲,树之风声。明试以功,九载考绩。各修厥业,思不出位……上不责非职之功,下不务分外之赏,吏无兼统之势,民无二事之役,斯诚为国要道,治乱所由也。远览典志,近观秦汉,虽官名改易,职司不同,至于崇上抑下,显分明例,其致一也。初无校事之官干与庶政者也。昔武皇帝大业草创,众官未备,而军旅勤苦,民心不安,乃有小罪,不可不察,故置校事,取其一切耳,然检御有方,不至纵恣也。此霸世之权宜,非帝王之正典。其后渐蒙见任,复为疾病,转相因仍,莫正其本。遂令上察宫庙,下摄众司,官无局业,职无分限,随意任情,唯心所适。法造于笔端,不依科诏;狱成于门下,不顾覆讯……其治事,以刻暴为公严,以循理为怯弱。外则托天威以为声势,内则聚群奸以为腹心。大臣耻与分势,含忍而不言,小人畏其锋芒,郁结而无告……纵令校事有益于国,以礼义言之,尚伤大臣之心,况奸回暴露,而复不罢,是衮阙不补,迷而不返也。(《魏志·程昱传》)
    2、应劭《驳韩卓募兵鲜卑议》:鲜卑隔在漠北,犬羊为群,无君长之帅,庐落之居,而天性贪暴,不拘信义,故数犯障塞,且无宁岁。唯至互市,乃来靡服。苟欲中国珍货,非为畏威怀德。计获事足,旋踵为害。是以朝家外而不内,盖为此也。往者匈奴反叛,度辽将军马续、乌桓校尉王元发鲜卑五千余骑,又武威太守赵冲亦率鲜卑征讨叛羌。斩获丑虏,既不足言,而鲜卑越溢,多为不法。裁以军令,则忿戾作乱;制御小缓,则陆掠残害。劫居人,抄商旅,啖人牛羊,略人兵马。得赏既多,不肯去,复欲以物买铁。边将不听,便取缣帛聚欲烧之。边将恐怖,畏其反叛,辞谢抚顺,无敢拒违。今狡寇未殄,而羌为巨害,如或致悔,其可追乎?臣愚以为可募陇西羌胡守善不叛者,简直精勇,多其牢赏。太守李参沉静有谋,必能奖厉得其死力。当思渐消之略,不可仓卒望也。
    3、针对晋武帝下诏访询有关国政的利弊得失,傅咸上书如是:陛下处至尊之位,而修布衣之事,亲览万机,劳心日昃。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然泰始开元以暨于今,十有五年矣,而军国未丰,百姓不赡,一岁不登便有菜色者,诚由官众事殷,复除猥滥,蚕食者多,而亲农者少也。(摘自《晋书·列传第十七》)
    4、晁错《贤良文学对策》节选:诏策曰:“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愚臣窃以秦事明之。臣闻秦始并天下之时,其主不及三王,而臣不及其佐,然功力不迟者,何也?地形便,山川利,财用足,民利战。其所与并者六国,六国者,臣主皆不肖,谋不辑,民不用。故当此之时,秦最富强。夫国富强而邻国乱者,帝王之资也。故秦能兼六国,立为天子。当此之时,三王之功,不能进焉。及其末涂之衰也,任不肖而信谗贼;宫室过度,耆欲亡极,民力罢尽,赋敛不节;矜奋自贤,群臣恐谀,骄溢纵恣,不顾患祸;妄赏以随喜意,妄诛以快怒心,法令烦滋,刑罚暴酷,轻绝人命,身自射杀;天下寒心,莫安其处。奸邪之吏,乘其乱法,以成其威。狱官主断,生杀自恣。上下瓦解,各自为制。秦始乱之时,吏之所先侵者,贫人贱民也;至其中节,所侵者富人吏家也;及其末涂,所侵者宗室大臣也。是故亲疏皆危,外内咸怨,离散逋逃,人有走心。陈胜先倡,天下大溃,绝祀亡世,为异姓福。此吏不平,政不宣,民不宁之祸也。今陛下配天象地,覆露万民,绝秦之迹,除其乱法;躬亲本事,废去淫末;除苛解娆,宽大爱人;肉刑不用,罪人亡帑;非谤不治,铸钱者除;通关去塞,不孽诸侯;宾礼长老,爱恤少孤;罪人有期,后宫出嫁;尊赐孝悌,农民不租;明诏军师,爱士大夫;求进方正,废退奸邪;除去阴刑,害民者诛;忧劳百姓,列侯就都;亲耕节用,视民不奢。所为天下兴利除害,变法易故,以安海内者,大功数十。皆上世之所难及,陛下行之,道纯德厚,元元之民幸矣。
    5、董仲舒《举贤良对策》节选: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习,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还至而有效者也。《诗》曰“夙夜匪解”,《书》云“茂哉茂哉!”皆强勉之谓也……臣闻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或夭或寿,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乱之所在,故不齐也。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故尧、舜行德则民仁寿,桀、纣行暴则民鄙夭。未上之化下,下之从上,犹泥之在钧,唯甄者之所为;犹金之在熔,唯冶者之所铸。“绥之斯俫,动之斯和。”此之谓也。(摘自《汉书·董仲舒传第二十六》)
    6、公孙弘的《举贤良对策》节选:臣闻上古尧、舜之时,不贵爵常而民劝善,不重刑罚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末世贵爵厚赏而民不劝,深刑重罚而奸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夫厚赏重刑未足以劝善而禁非,必信而已矣。是故因能任官,则分职治;去无用之言,则事情得;不作无用之器,即赋敛省;不夺民时,不妨民力,则百姓富;有德者进,无德者退,则朝廷尊;有功者上,无功者下,则群臣逡;罚当罪,则奸邪止;赏当贤,则臣下劝:凡此八者,治民之本也。故民者,业之即不争,理得则不怨,有礼则不暴,爱之则亲上,此有天下之急者也。故法不远义,则民服而不离;和不远礼,则民亲而不暴。故法之所罚,义之所去也;和之所赏,礼之所取也。礼义者,民之所服也,而赏罚顺之,则民不犯禁矣。故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犯者,此道素行也。(摘自《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第二十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128#
    发表于 2018-8-31 12:31:34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8-8-29 22:11
    云上云上君过奖了!不是我博古通今,而是刘勰遴选的文章,和其所欲表达的意念和索求,大概通过诸章节的解 ...

    您解释这些章节后,能够“豁然开朗”而我也跟随着您的文字开眼界,增长了知识,感谢您辛勤的付出。也期待您精彩继续。

    点评

    谢谢鞭策啊! 鼓捣了近一周“书记”,有点蒙圈了! 唉!再丑也得见人啊,赶在周末贴出,望不吝指教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9-7 14: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1 11:48
  • 签到天数: 222 天

    [LV.7]常住居民III

    129#
    发表于 2018-9-7 13:59:28 | 只看该作者
    捡知识!问好克谐老师!

    点评

    嘿嘿……坐小船来滴呀 坐小船注定只能抓小鱼,真遇到大鱼容易翻船滴!但捡知识不必担心船体的大小。举个很实际的例子,拿着一本书去坐大客轮,本来想的是徜徉大海之上,吹着洋风,天海一色,躲在一隅,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9-7 15: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30#
     楼主| 发表于 2018-9-7 14:51:16 | 只看该作者
    云上云上 发表于 2018-8-31 12:31
    您解释这些章节后,能够“豁然开朗”而我也跟随着您的文字开眼界,增长了知识,感谢您辛勤的付出。{:1_20 ...

    谢谢鞭策啊!
    鼓捣了近一周“书记”,有点蒙圈了!
    唉!再丑也得见人啊,赶在周末贴出,望不吝指教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31#
     楼主| 发表于 2018-9-7 15:05:10 | 只看该作者
    yxq一叶扁舟 发表于 2018-9-7 13:59
    捡知识!问好克谐老师!

    嘿嘿……坐小船来滴呀
    坐小船注定只能抓小鱼,真遇到大鱼容易翻船滴!但捡知识不必担心船体的大小。举个很实际的例子,拿着一本书去坐大客轮,本来想的是徜徉大海之上,吹着洋风,天海一色,躲在一隅,或伫立船旁,思维奔逸,心情激荡,书本看在眼里,似乎应该过目不忘……其实,真正去经历一回,实际情况会大相径庭也!反而不如一叶扁舟,漂流池塘河岸,最好是一个人,还是一本书,哪怕一会儿的功夫,读到、看到、学到以及存留记忆的知识,反而久久难忘也

    点评

    蒙先生启发,学生读您论述趣从心来;夏天酷热难耐之际,拈来《文心雕龙》粗读,权当一杯苦茶提神醒脑,亦当一袭凉风去热爽身,自是受益匪浅。先生博学生敬佩!祝好!(读三十三片《声律》)谢先生书途掌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9-11 07: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32#
     楼主| 发表于 2018-9-7 15:06: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8-9-7 15:15 编辑

    第二十五章  书记的范畴
    (刘勰《文心雕龙•书记第二十五》)


       《尚书•虞书•益稷》记载,虞舜帝说过“书用识哉”(结合原文大意:书写记录是为了阅读,以便从中知道是非对错啊。)所以古代书写记录者,通常都是随时随地发生的事情。另外,在远古时代,只有富有教化意义的圣贤言辞才会记录下来。西汉杨雄说过:“语言是发自内心的声音,而记录是描绘内心的画面。通过声音而建构的画面,君子或小人的区别,即刻显现出来了。”由此而言,书就舒的意思,即把言论展开,并记载于简牍之上。在《周易•系辞下》中,是将由结绳到契书再到文字的演进过程,视为符合“天泽夬”卦的象数变化规律。因为书写记录的本质,不仅是受益于当时的言行举止,而且还能帮助未来做出正确的判断、抉择和决断。
        夏商周三代,当时帝王圣贤于政治闲暇中的言谈记录,现今十分罕见了。春秋时代,风云变幻,社会动荡不安,自王朝到诸侯,仅是为他们出谋划策的书简往来,恰似车水马龙。如果举例这一时期圣贤交往的言语记载,一个是秦国大夫绕朝赠别晋国名人士会(约公元前660-583年又名范武子随武子等春秋时晋国大夫)时的警言;再一个是郑国大夫子家给晋国大夫赵盾表明国家处境的信函;另外一个是逃亡晋国的楚公子屈巫威慑楚国仇敌公子子反的书简;还有一个就是郑国大夫子产寄信劝告晋国权贵士匄(系士会之孙食邑于范谥宣子又称范宣子)不该征收邻邦繁重的贡品。记录这四个故事的闻言书函,恰似面对面交谈,令人记忆深刻啊。再如《礼记•檀弓下》记载,滕成公去世时,鲁国派子叔敬叔吊唁,而作为他副手的子服惠伯,在路上说的话也记入了史册。由此可见当时书录记载,已经司空见惯了。进入战国时代,仅是七国冠名“献书”者,像《战国策》上记载的苏代《自齐献书燕王》、乐毅《献书报燕王》、鲁仲连《遗燕将书》、张仪《献书韩王》等,穿梭往来如同车轮飞旋,真的令人眼花缭乱啊。
        汉代之后,在文人雅士之间,笔信书札往来已经习以为常。其中的措辞寓意,更是精彩纷呈啊。譬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东方朔的《与公孙弘书》、杨恽的《报会宗书》、扬雄的《答刘歆书》等,一个个志气轩昂而珠光溢彩,一篇篇运筹尺素且碧血丹心。步入东汉,论书记文本,首屈一指的当属崔瑗。汉末三国时节,阮瑀的信札,被曹丕称为“书记翩翩”;当时孔融的遗作,即使半片简牍,曹丕也曾高价收购;而像应璩热衷时事,虽然也有随时随地的书记,但文笔内容欠佳。魏末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堪称志气凌云、才气伟岸的惊世之作啊。西晋赵至(约公元249-289字景真后改名浚字允元代郡人寓居洛阳魏晋时文学家)的《与嵇茂齐书》,则是年轻气盛者慷慨激昂作品而已。除外上面通行的书记体例,再有西汉陈遵(字孟公杜陵封嘉威侯)口述信函百封,其中措辞有条不紊;汉末祢衡替代黄祖写信,不仅宽严适度,而且合乎言者心意。他们两位算是书写信函的怪才偏才吧。
        纵览书记文体,根本在于畅所欲言。这种文体的语言表达,旨在散发心中郁结激愤,假借文采气势,进而喷涌倾诉。所以说书记体例,不避讳颐指使气,而贵在刚柔兼济,于言语雅致一气呵成之中,包含着类似宴席之上献辞答谢一样的情感心声。至于书记之中,涉及老幼尊卑等问题,应该特别注意礼节性的措辞习语。其实,战国以前,君臣之间信札来往,统称为“书”。秦汉之后,因为礼仪明确谨严,宫廷内凡自下而上的文本称作表奏,但在诸侯国中,依然笼统叫奏书。例如胶州王的相国张敞《奏书谏胶东王太后数游猎》,正因为仗义执言,从而赢得普遍好评。
        东汉之后,书记名称按等级有所区别。三公上书称“奏记”,郡守上书称“奏笺”。单言“记”,其本意是“志”,是指阐述个人志向;而“笺”类同“表”,是重在表达情感。东汉时期,崔实担任大将军司马时写过“奏记于公府”(亡轶)一文,因而获得了崇尚谦让的美誉;黄香(字文强江夏人东汉文人官至尚书令)给江夏太守的奏笺(该文亡轶),就颇具谦敬恭让的遗风。汉末刘桢的笺记,例如《与曹植书》《谏曹植书》《答魏太子丕借郭落带书》等,篇章谨严华丽,堪称规劝益智的佳作。但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没有评论刘祯这部分作品,因而被世人忽视。其实抛开作品名称的局限,刘祯在笺记方面成就胜过他的诗篇。再者,刘廙(公元180-221年字恭嗣南阳人汉末魏初名士)的《上疏谢徙署丞相仓曹属》,假借寓意堪称痛彻心扉;而陆机因被诬陷而自辩的《谢吴王表》《与吴王表》《谢平原内史表》等,情思周全且言辞谨严。像这一些作品隶属笺表的杰作吧。稽查探究上述笺记体例,不难发现:它们上与表奏接近,而下与书记相似;虽然有的类似表奏一样谦让恭敬,但没有太多的卑怯畏惧;虽然也有书札一般的直白纵情,但不能表现得傲慢无礼。所以说,擅长用亲切柔美的情愫来展示才华胸怀,敢于借绚丽华章的光彩以彰显感人力量,这才是笺记能够成为独立文体的特色所在啊。
        溯本清源,若论书记范畴,可谓包罗万象。单论笔札名实,古今门类繁多。例如涉及民间事务者,则有谱、籍、簿、录;事关医药、历法、星象占卜者,则有方、术、占、式;再者,像申明法令或讲解兵法者,则有律、令、法、制;另外在朝廷或商业领域涉及凭证信誉者,则有符、契、券、疏;还有各种官吏之间咨询或转达信息者,则有关、刺、解、牒;至于黎民百姓为了表达情志意愿者,则有状、列、辞、谚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属于发自内心来抒发情感或阐述事理者,如此形成的文本篇籍,虽然属于文艺作品的枝蔓末节,却是处理国家政务或民间琐事时节,必须首先了解的知识范畴啊。
        何谓谱?谱字源同普,即扩大、拓展、普遍、普查的意思。所以“谱”用于讲解家世血统源流,补充全面信息资料。例如东汉郑玄的《诗谱》,就是《诗经》的逐诗章句分析,将可能产生的地域、时期、社会背景等汇编成谱系,进而展现他们与当时政治、风土、人情的关系。
        何谓籍?籍字源同借,内含辅助、借用的意思。作为文本名称,“籍”用于征用民工劳务时,由专人记录载入册页备案。例如《左传•昭公十五年》记载的故事,也是成语“数典忘祖”的出处,即周王质曾经质问晋国的籍谈:“且昔而高祖孙伯魇,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过去你的远祖父孙伯魇因为世代掌管宫廷实录才得到籍姓啊)。
        何谓簿?“簿”发音近似“圃”。在字义上,类似园圃一样可容纳各种花草树木,当文本冠名“簿”时,是指一类或多类文书的汇集。例如《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有“急责广之幕府对簿”(责令李广赶紧到军法处认罪),而《史记•酷吏列传》记载“使使八辈簿责汤”(指派八批人对照罗列的罪状责备张汤)。此二处均有“对簿公堂”之意,进而引申为稽查、核对或辨解罪名的对错或真伪。
        何谓录?作为文本的“录”等同“领”,也就是统领,内含汇总、汇集、辑本的意思。《汉书•司马迁传第三十二》中说:“又有《世本》,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这里面的“录”就是将以往贵族的家系祖籍等编辑成册,汇总成篇,以方便一目了然。
        何谓方?《道德经》有言“大方无隅”,杨雄《太玄经•周》说“周无隅”,这里的“方”就是“隅”,一方面指六合八面之内的角落,另一方面是相对圆周的棱角。因此在中医里面,针对某一病症或某一方面疾患的治疗办法,无论是使用药剂还是技能,一般称为药方、方剂或统称“方法”。所以,凡文本冠名“方”者,必定在某一特定方面有所精研。
         何谓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讲;“术,邑中道也。”(术是城中道路)所以,术就是路,可引申为一种途径、轨迹。例如计算历法天象时,必定要计算到数字极限,但是一旦探明其中内在规律、途径或轨迹后,即刻豁然开朗。因此,《九章算术》就是探究数字学问的轨迹精要;另外,传说中的淮南王刘安的《万毕术》,也是讲解数理的专门著作。
         何谓占?其字源自“觇”,本意是窥视、观望、瞭望,内含伺候、候望,即等待着能够看到。因为苍穹之上,星辰云图,周匝轮转,许多奇异星云天象都是时隐时现,所以必须等待观望,才能难得一见。然而,一旦它们出现时,无论朝廷还是好事者,必定记录当时的形状色彩以及伴随的吉凶变故等。据说汉代就有过《杂占条列法》一书,就是记载这方面内容。(注:近代马王堆出土了帛书《天文气象杂占》
        何谓式?式本字应为轼。轼作为器具名称,俗称星盘、罗盘等。而“式”作为文本名称,依从“则”的意思,就是规则、规程,即可指人为制度,也可为自然规律。因为阴阳的盈亏实虚,五行的轮替消长,貌似变化无常,实质上有其内在的因循规律。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代时五行家书籍有《羡门式》20卷。
        何谓律?在《说文解字》上“律,均布也。”因此,律是平衡中正的意思。所以“黄钟律”是校准五音声调的基准,而法律则是规范民政行为,其中刑律则为制约行为乖张。因此凡冠名“律”的文本,必定维护或达到“中正”的目的和需要。
        何谓令?《汉书•东方朔传》中东方朔说过:“令者,命也。”因为天子的命令,以及国家严令禁止者,都如同天命一样不能违抗啊。所以,在《管子•牧民•十一经》中有这样的话:“下令於流水之原者,令順民心也……令顺民心,则威令行。”(下命令如若像源头之水一样,居高临下而一路顺畅,其必定是顺应民心啊……只有顺应民心的命令,即便是再严厉,也能畅通无阻。
        何谓法?《吕氏春秋•纪仲春•情欲》有言:“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古代凡修身治天下者,必定遵循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所以“法”就是“象”,其义在于依照、模仿或引申为遵循。在军事领域,尽管没有必胜不败的法则,但是在正常的应对办法之外,必定存在着能够趋利避害的奇思妙想。所以,凡提供战略战术的军事参考书,通产冠名“法”。比如《司马法》《孙子兵法》等。
         何谓制?《说文解字》:“制,裁也。”即像量体裁衣,亦如就范制器,一般指由上级制定标准、规章和制度等,而下级来遵照执行。例如汉文帝时期政府曾出版过《木制》《兵制》《服制》等书。
         何谓符?作为通用器具或文本名称,“符”在音义上等同“孚”,即“信物”。古代的“孚”为何被视为信物,因为卵在孵化时能够在特定时间内破壳生物,故代表守信,因而值得信赖。凡称为符者,一方面作为军队征战中或君王诏令时的通行信物或交接凭证,另一方面在商贸流通领域,包含着做人做事都应该如同《周易•中孚》卦辞一样,务必“诚信立身”。符作为信物,在夏、商、周三代一般用玉来制作,到了汉代改用铜制或竹制,在魏晋以后简化成为文书证明了。
        何谓契?远古没有文字时代,人们结绳记事,这种绳子的“结”就是“契”的字形和意义的源流。例如:现今羌族和胡人依然使用计数交易,而商贩有的货币单位用“缗”,都是古代结绳为契的遗风吧。
        何谓劵?其本意为“束”,是指捆扎或包裹成一体的样子,引申有约束、限制或明令规定,目的是通过约定,来防止弄虚作假。姬周时代,券书一分为二,约定双方各持一半,故又称为“判书”。古代所谓“丹书铁券”,是帝王赐给有特殊功勋的人,令其世代享受某些特权的信物证明。例如汉代王褒为购买奴仆撰写的《僮约》一文,则是“劵”文的楷模啊。
        何谓疏?在政务或商贸中用于表明诚信的“疏”,等同“布”,即将东西罗列清楚,以保证明确无误。一般适用于琐碎器物或某些像贵重物件的登记说明,并且应是短小文书,才可称为“疏”。
        何谓关?杨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或《别国方言》)一书中记载“关,闭也。”其实,像常言的“关门闭户”中,关和闭是一个意思。所以,通常“关”是交通要道中像咽喉一样的关键部位,其开启或闭合在保障运行畅通与否方面,处于举足轻重,或说至关紧要的地位。在政务中表明“关”的文本,旨在强调政治清明需要政令通畅,因而事前需要熟知和了解其中的关键所在。例如在《韩非子•问田》中有这样一句话:“孙亶回圣相也,而关于州部。”(大致意思:公孙亶回之所以成为圣德贤能的相国,是因为他从地方官员提拔上来,熟悉政治要务的关键所在啊。)这里面的“关”就是这个意思。
        何谓刺?在政治事务中标明“刺”者,内含“达”的意思,并有谋求达到某种显而易见目的之功利。像《诗经》所谓“美刺”的艺术功用,以及《周礼•秋官•小司寇》所谓断案的“三刺”,即“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等,都如同针灸刺穴一样,之所以逐步紧逼和旋逆提深都是为了却病疗伤的目的罢了。
        何谓解?作为文本的“解”,等同“释”的意思,即讲清楚或分析说明。如同解开绳结一样,遇到疑难困惑问题时,一般通过稽查例举,给予讲解说明。
        何谓牒?本意像叶子一样,把许多记录文字的简牍或纸片编织在一切,如同树叶挂在树枝上。例如《汉书•路温舒传》上说:“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路温舒收集沼泽中蒲草,剪成片段,然后编制在一起,在上面书写记录。)讲述的就是“牒”的形制。在政务中,官员之间用牒的形式交换意见或提交建议等。另外,还有一种类似牒文的形制,但上面记录文字十分纤细密集,故称为“签”。因为“签”本意就是纤细的意思。
        何谓状?“状”原本是描绘具体形貌,而形态体貌的描绘,贵在符合实际,也就是要实事求是。以往死后的社会贤达人士,都要表彰追谥,因而需要书写一篇显现逝者生前事迹的行状。像这种用途的“状”,应属于这一类文体中较为重要的作品吧。
        何谓列?“列”在此就是陈述、辩解;或者形象化解释,就是将某种事实罗列清楚,以便于一目了然,借以增加说服力。
        何谓辞?笼统的“辞”是人与人之间言谈话语的字词语句。其无论口语还是书面,关键在于如何把自我意欲表达的心思,不单是明明白白地告知对方,还要用心于如何达到预期效果。据《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郑国子产出使晋国,尽管把晋国简陋宾馆的围墙都拆了,却凭借一番说辞,不仅赢得了晋国尊重,而且还为其他诸侯国赢得了好处。所以说,亘古至今,修辞善言绝对不可小觑啊。
        何谓谚?本意特指流传民间的语言,其特色就是直白、本色,也就是直言明说,即属于不需要刻意添加修饰装扮的言语文字。例如《孝经•丧亲章》中便有“孝子之丧亲,言不文。”(孝子在父母丧事中言语不需要文质彬彬)的句子。因此,吊唁的“唁”也可通假为“谚”字。民间的谚语一般普遍浅显易懂,而且非常朴实无华。例如在贾谊《新书•春秋》中记载的周代谚语,像“囊漏贮中”(装粮食的口袋即便破损了,漏了的粮食仍在。)既是。再者,像《尚书•牧誓》中“母鸡不司晨”(母鸡在早晨不负责打鸣报时)和《诗经•大雅》中“因忧而老”(多愁善感催人老啊)等古代谚语,都已经被经书典籍所引用了。另外,陈琳《谏何进召外兵》中引用“掩目捕雀”,潘岳在哀唁中使用“掌珠”“伉俪”等词语,也都是来自民间俗语。所以说,人世间最为粗俗浅显的话语某过于民谚俗语啊,既然经书圣贤都曾经著述引用,那么作为通行文本的书记簿籍又怎能忽略他们啊。
        通过上述分析隶属书记体例中的六类各四条的不同名称内涵,在义理上,他们之间不仅交相呼应,甚至相辅相成,但在文辞特征上,则是有的彼此泾渭分明,有的自始至终朴实无华,有的不必强求辞藻,任由粗糙精微混杂其间。所以,用于书记的文体格式,贵在就事论事,若论其精妙纲要,其实就在于“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之所以如此,因为落实到具体事务的记载或交流中间,在整体句式内容方面,如果缺少了一个字,便可能引起歧义争执;如果多了一个字,很可能意思完全相反。所以像这种文案性的错误或误导,属于政府各级官吏都必须要严加防范的纰漏或疏忽;然而,恰恰这一点又是一些粗枝大叶或华而不实的书记作者,最容易忽视而常犯的错误,甚至一些才华盖世并创作了鸿篇巨著的名家学者,反而常常失足于书札笔记之中。这就如同善于相马的九方堙,虽然能够识别千里马,却辨别不清楚马的毛色和雌雄一样。毋庸置疑,言语文辞如同身体披上华丽色彩的服饰,而文章篇籍更是王朝邦国是否福瑞吉祥的昭示炫耀。所以说凡文坛雅士,都需要深思熟虑上述道理,更需要谨小慎微而求真务实啊。
        总而言之:文川书海汇汪洋,书札笔记集末流;金相玉质风光好,木讷朴实旺生机。百花齐放道春色,姹紫嫣红法自然;世间纷纭多少事,功过是非片纸间。


    【注解】
    1、苏代《自齐献书燕王》全文:臣之行也,固知将有口事,故献御书而行曰:“臣贵于齐,燕大夫将不信臣;臣贱,将轻臣;臣用,将多望于臣;齐有不善,将归罪于臣;天下不攻齐,将曰善为齐谋;天下攻齐,将与齐兼臣。臣之所重处卯也。”王谓臣曰:“吾必不听众口与谗言,吾信汝也,犹纀纁者也。上可以得用于齐,次可以得信于下,苟无死,女无不为也,以女自信可也。”与之言曰:“去燕之齐可也,期于成事而已。”臣受令以任齐,及五年。齐数出兵,未尝谋燕。齐、赵之交,一合一离,燕王不与齐谋赵,则与赵谋齐。齐之信燕也,至于虚北地行其兵。今王信田伐与参、去疾之言,且攻齐,使齐犬马纃而不信燕。今王又使庆令臣曰:“吾欲用所善。”王苟欲用之,则臣请为王事之。王欲释臣任所善,则臣请归释事。臣苟得见,则盈愿。
    2、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节选: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节也。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近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始终,真相知也。足下见直木必不可为轮,曲者不可为桷,盖不欲以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故四民有业,各以得志为乐,唯达者为能通之,此足下度内耳。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吾顷学养生之术,方外荣华,去滋味,游心于寂寞,以无为为贵。纵无九患,尚不顾足下所好者。又有心闷疾,顷转增笃,私意自试,不能堪其所不乐。自卜已审,若道尽途穷则已耳。足下无事冤之,令转于沟壑也。
    3、张敞《奏书谏胶东王太后数游猎》:臣闻秦王好淫声,叶阳后为不听郑卫之乐,楚严好田猎,樊姬为不食鸟兽之肉。口非恶旨甘,耳非憎丝竹也,所以抑心意,绝耆欲者,将以率二君而全宗祀也。“礼”君母出门则乘辎,下堂则从傅母,进退则鸣玉佩,内饰则结绸缪。此言尊贵所以自敛制,不从恣之意也。今太后资质淑美,慈爱宽仁,诸侯莫不闻。而少以田猎纵欲为名,於以上闻,亦未宜也。唯观览於往古,全行乎来今。令后姬得有所法则,下臣有所称诵,臣敞幸甚。
    4、刘祯的《答魏太子丕借郭落带书》:桢闻荆山之璞,曜元后之宝;随侯之珠,烛众士之好;南垠之金,登窈窕之首;鼲貂之尾,缀侍臣之帻:此四宝者,伏朽石之下,潜汙泥之中,而扬光千载之上,发彩畴昔之外,亦皆未能初自接於至尊也。夫尊者所服,卑者所脩也;贵者所御,贱者所先也。故夏屋初成而大匠先立其下,嘉禾始熟而农夫先尝其粒。恨桢所带,无他妙饰,若实殊异,尚可纳也。
    5、刘廙《上疏谢徙署丞相仓曹属》节选:臣罪应倾宗,祸应覆族。遭乾坤之灵,值时来之运。扬汤止沸,使不焦烂;起烟于寒灰之上,生华于已枯之木。物不答施于天地,子不谢生于父母。可以死效,难用笔陈。
    6、西汉王褒《僮约》全文:蜀郡王子渊,以事到湔,止寡妇杨惠舍。惠有夫时一奴名便了,子渊倩奴行酤酒,便了提大杖上夫冢巅曰:“大夫买便了时,只约守冢,不约为他家男子酤酒也!”子渊大怒曰: “奴宁欲卖邪?”惠曰:“奴大杵人,人无欲者。”子渊即决买,券之。奴复曰:“欲使便了,皆当上券;不上券,便了不能为也!”子渊曰:“诺!”券文曰:神爵三年正月十五日,资中男子王子渊,从成都安志里女子杨惠,买亡夫时户下髯奴便了,决贾万五千。奴当从百役使,不得有二言。晨起洒扫,食了洗涤。居当穿臼缚帚,裁盂凿斗。浚渠缚落,鉏园斫陌。杜髀埤地,刻木为架。屈竹作杷,削治鹿卢。出入不得骑马载车,踑坐大呶。下床振头,捶钩刈刍,结苇躐纑。汲水酪,佐醋糢。织履作粗,黏雀张乌。结网捕鱼,缴雁弹凫。登山射鹿,入水捕龟。后园纵养,雁鹜百馀。驱逐鸱鸟,持梢牧猪。种姜养芋,长育豚驹。粪除堂庑,馁食马牛。鼓四起坐,夜半益刍。二月春分,被堤杜疆,落桑皮棕。种瓜作瓠,别茄披葱。焚槎发畴,垄集破封,日中早暐(原字为左彗右火)。鸡鸣起舂。调治马户,兼落三重。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鳖,烹茶尽具,已而盖藏。关门塞窦,馁猪纵犬,勿与邻里争斗。奴但当饭豆饮水,不得嗜酒。欲饮美酒,唯得染唇渍口,不得倾杯覆斗。不得晨出夜入,交关伴偶。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下至江州上到煎,主为府掾求用钱。推纺垩,贩棕索。绵亭买席,往来都雒,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犬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入市不得夷蹲旁卧,恶言丑詈。多作刀矛,持入益州,货易羊牛。奴自交精慧,不得痴愚。持斧入山,断輮裁辕。若有馀残,当作俎几木屐及彘盘。焚薪作炭,累石薄岸。治舍盖屋,书削代牍。日暮欲归,当送干薪二三束。四月当披,五月当获。十月收豆,抡麦窖芋。南安拾粟采橘,持车载辏。多取蒲苎,益作绳索。雨堕如注瓮,披薜戴子公。无所为当,编蒋织箔。植种桃李,梨柿柘桑,三丈一树,八赤为行,果类相从,纵横相当。果熟收敛,不得吮尝。犬吠当起,惊告邻里。枨门柱户,上楼击鼓。持盾曳矛,还落三周。勤心疾作,不得遨游。奴老力索,种莞织席。事讫欲休,当舂一石。夜半无事,浣衣当白。若有私敛,主给宾客。奴不得有奸私,事事当关白。奴不听教,当笞一百。读券文适讫,词穷诈索,仡仡扣头,两手自搏,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审如王大夫言,不如早归黄土陌,丘蚓钻额。早知当尔,为王大夫酤酒,真不敢作恶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33#
    发表于 2018-9-7 20:08:43 | 只看该作者
    我先顶着,待静下心来,仔细学习。感谢克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134#
    发表于 2018-9-8 20:53:17 | 只看该作者
    且不说前半部分纵览书记文体,多篇文学篇章来阐述书记的本质特点与用途,精彩纷呈,后半部分论书记范畴, 何谓谱?何谓籍? 何谓簿?……等等,有理有据,仔细严谨,词语言简意赅……欣赏学习您的最新佳作,赞,也期待着您精彩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35#
     楼主| 发表于 2018-9-10 22:53:4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上面诸位老友的力挺!
    我也不客套了,一立秋,尤其步入九月,虽然已经没有现在中学生演讲常引用的“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之红火日子,但是实在在的仲秋、国庆、圣诞、元旦……接二连三啊!所以,我需要提速,年前务必完成这个“今译”。
    之所以说上面话,其实这份急切心情不是现在才有,而是一直压力满满。所以,上文“书记”纠结了一周多,最后里面许多细节,应该再进一步推敲的,也只能得过且过了!
    我这个“今译”不是不想追求“尽可能完美”,而的确是自我能力有限,如果每一章节能够做到,前后语句连贯,思想递进和转折比较自然,而且一般人都能读懂并理解得了,也就基本达到我的目的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36#
     楼主| 发表于 2018-9-10 22:55: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8-9-10 22:58 编辑

    第二十六章  神思为何物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第二十六》)



        究竟什么是神思呢?在《庄子·让王》里有一句话:“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结合原文大致意思:有的人身体在江河湖海上胜似闲庭信步,而其心思却在魏国宫阙下勾心斗角。)像这样一种能够身心分离的思维想象,即为“神思”啊。
        凡著书立说,需要的就是思维想象的丰富饱满。所以,那些穷其一生沉溺写作者,也就是所谓的作家们,像他们的神思,必定旁骛搏击,也必定更加深邃遥远吧。当他们一笔在手,貌似寂静缄默,而心思纵横已经驰骋于千年星空;看似悄无声息,但眼光上下早已穿越在万里苍穹。于是乎,便有吟唱咏叹歌声,如同玉珠金盘音响;但见举眉抬手瞬间,恰似风卷残云迅疾。如果一位作家,其造诣能够达到如此非凡境界地步,其实没有其他捷径,唯有深思熟虑使然。
        何谓深思熟虑呢?笼统地讲,就是对某些事物一旦心存困惑问题,必定深入探究学习,直至弄明白根本道理为止。对于文学创作而言,探明道理的诀窍,就在于将自我身心与要书写的事物和场景融为一体。当作家的身心头脑占据了意欲描绘的事物之后,于这一时刻的创作关键,就在于志气胸怀的高度,决定了作品的质量、水平和方向;而当作家的眼前耳旁纷至沓来的全是活灵活现的声色犬马之际,这一会儿的创作难点,就在于如何选择词藻语句,才能把意念形象转化为语言文字。然而,上述文辞表达的难点,一旦得到彻底解决之时,天地人间必将不再存在无法揭示的隐私诡秘;同样,当气吞霄汉的志向关键一旦获得根本性突破之际,作家的身心神思,便可以自由徜徉在天地人间,甚至能够透视一切禁地、角落和空间。所谓陶冶文心和锤炼神思,贵在必须历经寂寥空虚样精修渐进,若获得身心通达且思想伟岸,更需要经历浴雪刺骨般的冷峻磨练。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一者,必须要通过广泛学习来储备个人知识体量,即积学;二者,还需要善于琢磨道理来丰富自我智慧内涵,即酌理;三者,更需要拓展人生阅历来开阔视野区间,借以获取实践经验和实战才干,即研阅;四者,也是想成为一名作家的必修课程,就是要擅长训诂字义并校雠群篇,由此才可能找准令自我满意而又合乎典范的语句辞藻,即驯致。所以说,真正的文学创作者,唯有融会贯通达到了敢于操刀充当“解玄释疑”的文化主宰之后,才有可能于舞文弄墨之时,每每恰如其分,并于匠心独运之中,常常气贯山河;进而才有可能达到窥一斑而知豹,终至于发一声而群响。一旦达此地步,才是驾驭文学艺术者的最高境界,这才应该是谋篇布局的终极目的之所在吧。
        通常情况下,一旦作家的神思启动,其心中脑海顷刻万物复苏,即恰似雨后春笋,又像是百舸争流,但是在一个接一个仿佛特别生动具体的形象里面,其实大小模样和来去方向一概模糊不清;而在这儿那里确乎方圆分寸一应俱全的规则制度下面,其实章程步骤及其理想画面,竟然形同虚设一片渺茫。然而,所谓文人的天赋,就在于神思登山,即刻能够看到层峦叠嶂、林黛瀑布,不但可以远观近瞧,而且能够历历在目;如果是神思临海,随即便可感受到波浪汹涌、黑云密布,不但翻山倒海,甚至起伏颠簸如同天旋地转。于是乎,无论个人德才学识多少,只要敢于自称作家者,他们之中又有谁不曾有过这样一种云涌浪翻的神思景象呢?但是,当他们展纸研墨,真的一挥而就之后,经常却会发现心里山岚和脑中海浪,落到纸面上的却变成了浮云水波而已!那么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因为一般情况下,语言文字总是落后于思维想象。尽管思维想象可以瞬息万变,甚至能够任意翻山蹈海,而且有的人还能够舌如巧簧,以至于口吐莲花,但是一旦让他们落实在文字笔墨上面,大部分人们都会变得手足无措,而且举步维艰。所以说,通常情况下,人类只是经过想象思维来形成意念逻辑,再将逻辑意念转化为能够达成共识的语言文字。因此,在语言文字与思维想象之间,如果将他们相互衔接的天衣无缝,必将导致求全责备而没完没了;如果权衡彼此来抓大放小,则容易变成蜻蜓点水以至于寡淡乏味;另外,在这两者转换中间,最经常出现的不协调问题,莫过于南辕北辙、咫尺天涯、表里不一。总之,若论创作水平的根本性提高,贵在志气胸怀的艺术修养,而不是一味冥思苦想;若讲文学成功的捷径,应在于经典体例的理解熟稔,而不是任由情感放纵啊。
        毋庸讳言,人的禀赋才华各不相同,所以书写文章的速度快慢,必然因人而异。文章的形制体例,原本就是花样繁多,所以评判文章的好坏优劣,确实不在于内容繁简和篇幅长短。例如在司马相如生前,其文章已经英明盖世,却因为写作太慢,不仅被帝王责备而且被书家诟病;而杨雄也因丽文高论而显赫一生,但他自己就曾说过,在应诏作赋后,因殚精竭虑而梦魇缠身;桓谭多才多艺而自视甚高,于年轻气盛时,因赌气写诗竟至病发卧床不起;王充坦言,因为不得已著述《论衡》,年近七十已经志力衰耗;张衡杜撰《二京赋》,磨砺十年而惊世骇俗;左思为写《三都赋》,人称“门庭藩溷,皆著纸笔。”(大致意思:墙边厕所都放着纸笔以方便随时记录心思),十余年后终有洛阳纸贵。像上面这些文人大家,他们神思竭力的迟缓辛劳,可见一斑。再如淮南王刘安,据说旦晨之间便完成了《离骚赋》;而枚皋之所以作赋颇多,因为总是应诏辄成;至于曹植,为了证明不是倩人捉刀,赋“铜爵台”应声即成;还有王粲,书文每每一挥而就,被世人讥讽“宿构”;另外,像阮瑀马鞍上挥毫书信和祢衡宴会上草拟奏章等,尽管他们这些作品的篇幅比较简短,但神思之敏捷,用时之短暂,叹为观止。客观分析这些人物及其作品,之所以能够出口成章以至于立等可取,就在于针对各种题材格调,他们早已经心中有数,于是即景生情,才能当机立断。不过,像那些用时较长、处心积虑、酝酿持久的文艺大家,他们一定不单纯都是思虑纷繁而举棋不定,更多则是推敲完善,终于厚积薄发。所以在文学创作上,无论敏捷还是迟缓,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其关键只在于作品的质量及其当时的效果,而在这一点上,无论创作时长是急是缓,他们之间的唯一共性,就是都需要博学多识和日积月累啊。因为亘古至今,凡才疏学浅者,如果单纯通过消磨时间,或者一味提高写作速度,还能够创作出来高质量的艺术作品,那才是闻所未闻的怪事。在此还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即便已经具备了“神思妙想”能力者,他们经常还会遇到这样两大难题:一个是满腹经纶,往往苦于一言难尽;另一个就是出口成章,常常沉溺华而不实。对此,唯一克服的办法就是:博雅穷经才能条理分明,一以贯之才能处乱不惊。所以说,博雅中正才是创作神思的力量源泉啊。
        若论不同的人们在文章篇籍创作上的风格特色,尽管情志多样难免诡诈狡辩,而且体裁转换必定简繁短长。但是,即便文辞拙劣,一样可能内含奇思妙想;即便庸常琐事,同样可能孕育新声创意。这如同棉麻变成布帛,并不是棉麻本身有多么金贵,而是织布机和编织花纹的人为功劳啊。所以现实生活之中,在一些具体文学作品里面,确实存在思想蕴含的精微哲理以及辞藻折射的炫目色彩,除了笔力确实无法表达之外,有的却是不得已的戛然而止罢了。在文学艺术领域,所谓精益求精才可以心有灵犀,唯有触类旁通才理解数理化生。像这样一些话语的道理,如同名相伊尹,虽然具备了非凡厨艺,却无法详述鼎内美味的转化过程;亦如制作木轮子的名匠轮扁,尽管一斧在手上下翻飞,但又说不清楚斧头轻重的确切角度。类似这里面的微妙精义,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啊。
        总而言之:神思所致,影像群生,情志汹涌,孕育已久。云蒸霞蔚呈吉祥,龙蛇飞舞见笔端;阴晴圆缺本自然,夏凉冬暖相心生。节律韵致靠推敲,形象逼人赋比兴;规矩方圆在思齐,决胜千里帷幄间。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1 11:48
  • 签到天数: 222 天

    [LV.7]常住居民III

    137#
    发表于 2018-9-11 07:39:04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8-9-7 15:05
    嘿嘿……坐小船来滴呀
    坐小船注定只能抓小鱼,真遇到大鱼容易翻船滴!但捡知识不必担心船体的 ...

    蒙先生启发,学生读您论述趣从心来;夏天酷热难耐之际,拈来《文心雕龙》粗读,权当一杯苦茶提神醒脑,亦当一袭凉风去热爽身,自是受益匪浅。先生博学生敬佩!祝好!(读三十三片《声律》)谢先生书途掌灯!

    点评

    谢谢“yxq一叶扁舟”先生的认真和提示 落脚四季歌多久了?粗算应该两年有余吧。说实话,我对这里的环境,尤其版主或常客,真的了解甚少!或者说就没有真正用心去了解吧。但是,对于在文化论坛,特别是交相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9-12 10: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38#
     楼主| 发表于 2018-9-12 10:44:12 | 只看该作者
    yxq一叶扁舟 发表于 2018-9-11 07:39
    蒙先生启发,学生读您论述趣从心来;夏天酷热难耐之际,拈来《文心雕龙》粗读,权当一杯苦茶提神醒脑,亦 ...

    谢谢“yxq一叶扁舟”先生的认真和提示
    落脚四季歌多久了?粗算应该两年有余吧。说实话,我对这里的环境,尤其版主或常客,真的了解甚少!或者说就没有真正用心去了解吧。但是,对于在文化论坛,特别是交相呼应者,我一般看似嬉戏漫谈,其实每一次都还是特别谨慎小心的。至于为何有一份审慎的自觉,在我个人原因颇多,不说也罢。
    之所以突然说这些,主要是看到先生上述回复后,我大致读了一两篇君之名下的文章。之所以如此,避免我展开话题引发误会的可能吧!
    可能是性格原因(暂且避开职业病的说法),我这人外表上给人感觉,声大音粗,若说是大大咧咧,都是夸奖,其实就是粗俗。其实,在这外表之下的我,一直是特别敏感,尤其对于周边一些话语或事态,习惯引火烧人,自怨自艾!!!
    君之上面回复,提到《文心雕龙》的“声律”,着实令我心头一震。为何会如此呢?因为对于国学艺术,尤其是中国古典音乐,说我一窍不通一点不过。关于这一点,我是心知肚明,所以在前面刘勰此书的文体论中,涉及音乐的知识内容,我尽可能浮光掠影,蒙混过关吧。所以后面到了《声律》一章,我会更加用心,不辜负先生以及读者的厚望。
    尽管我至今没有公开谈论过儒家经书为何《六经》独缺《乐经》,而成了《五经》的问题。但在私下,我和爱好文学的朋友说过多次,这就是我一直不认同《乐经》失传的说法!而且,我的质疑是:难道《乐经》真的失传的连皮毛和骨灰都没有了吗?随后,我的另一个看法就是:且不论所有冠名孔子的书经典籍之中,一直存留着太多论说“闻乐知政”义理辞章,另外蛋蛋在《荀子》和《吕氏春秋》之中,类似的论说已经是何等浅显而精致啊!所以说《乐经》的失传,纯属自欺欺人而已。(我故意回避伪命题的说法,因为这话说得太烂。)那么,秦汉至今,大约两千年期间,又为何多少代的名人大家都在避讳《乐经》问题呢?对此,我的直觉就是,音乐就是纯艺术的代表,而华夏文化自从雏形到孔子树立,却一直高呼:纯艺术其实质就是人的艺术和社会的艺术,但其绝对不是附庸政治的艺术,而是服务美好社会生活的艺术……问题不过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39#
     楼主| 发表于 2018-9-12 10:55: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8-9-12 11:13 编辑

    第二十七章 作品体貌与个性气质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第二十七》)


        人世间最平常不过的事情,莫过于触景生情时,如果意气风发,随之便有畅所欲言,甚至滔滔不绝;再者,有的于感慨万分之后,还自觉有理,如果踌躇满志,于是书写文章,借以悦己示人。像这样一种人情世故,或说生活常态,其实质上就是由隐约到显现、由内到外的自然规律罢了。然而人与人之间,在才能上有平庸与俊俏的差距,在气质上有阴柔与阳刚的区别,在学习上有浅显与深入的不同,在喜好上有郑淫与周雅的偏差。所以人的语言能力和书写水平,一般都会受制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先天的性情铸造,另一个是后天的环境熏陶。因此,言谈话语之间常见南腔北调,文章书籍之中不乏五花八门。但是,如果落实在文章的字面和内容中间,每个人的才能大小、气质强弱、学习深浅和喜好善恶,都将难以遁形,终究一览无遗。这就如同一位老师教育出来的学生,最终结局恰似人脸而各自不同啊。
        若论言语文章中,因个性差异而形成的风格特色,大致可归纳为八种类型:一典雅,二远奥,三精约,四显附,五繁缛,六壮丽,七新奇,八轻靡。
        何谓典雅?研习并谨记古典圣贤的经书典籍,追寻儒家风范者既是。
        何谓远奥?探寻并思辨一些像数理玄妙或哲思虚实的知识学问,其中应以道家为主体者。
        何谓精约?遣词造句恪守细致入微,诚如锱铢必较一样谨严精致。
        何谓显附?仗义执言,肝胆相照,无所畏惧者既是。
        何谓繁缛?一是言喻广博,辞藻敷陈;二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何谓壮丽?高谈阔论,流光溢彩,贵在卓越超群。
        何谓新奇?驳古媚今,奇谈怪论,难免哗众取宠。
        何谓轻靡?浮光掠影,虚无缥缈,流于庸俗浮躁。
        概括上述八种体貌风格,其中“典雅”和“新奇”相悖,“远奥”和“显附”两端,“繁缛”和“精约”矛盾,“壮丽”和“轻靡”逆反。文辞书语的格调姿态,大致囊括殆尽了吧。
        溯本清源,亘古至今,文体形态和个性气度一直周匝迁移在八种类型之中,凡博学多识并终于功成名就者,与其说是才华能力造就,毋宁讲秉性骨气使然啊。因为,有骨气才能壮志,唯有壮志凌云,才能铿锵有力。自古绚丽华章,何曾离开过人性情志呢?所以《左传•昭公九年》中讲:“味以行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言以出令。”就是这个意思。若稽查例举,像贾谊年轻得势,意气风发,所以言辞清冽而风格俊秀;司马相如恃才傲物,个性张扬,所以繁辞多理而文采飞扬;扬雄孤僻沉静,讳莫如深,所以志趣隐约而意味深长;刘向知易达观,宽宏大度,所以志趣昭然而叙事广博;班固儒雅庄重,循规蹈矩,所以论说缜密而谨小慎微;张衡学识渊博,性格沉稳,所以谋篇周全而寓意深刻;王粲急躁冒进,不避锋芒,所以词义新颖而才识果断;刘桢任性偏激,桀骜不驯,所以恣意妄言而惊世骇俗;阮籍随遇而安,狂放不羁,所以文风飘逸而不同凡响;嵇康厚道侠义,身怀绝技,所以兴从悲来而文采壮丽;潘岳俊俏轻佻,才思敏捷,所以举重若轻而韵律风流;陆机矜持稳重,急切明心,所以陈情繁复而措辞隐晦。诸如此类的鲜活案例,真的不胜枚举啊。所以人的性格情志和言辞文章展示的才华体貌大致如此吧。
        尽管人们的才华能力与天资秉性密不可分,但学习的初始阶段尤为重要,需要特别谨慎选择。这就如同砍树做器具或丝绸染颜色,最初阶段功夫如果不够严谨扎实,一旦木器成型或丝绸着色,若想返工已经不再可能了。所以语言文学的教育,在儿童和少年阶段就需要精心呵护和着手培养,务必从典雅中正的儒家经典开始。这如同做器具选择梓树一样,从树根、树干、树枝到树叶,唯有圆通一致,才能成为可塑良材。当人才和品质得到系统规范栽培之后,像上述八种写作类型,必定能够融会贯通而适当其中。这又像车轮一旦轴心确立而辐辏自然与之相辅相成一样。所谓长期临摹可以养成习惯,而针对不同性格气质,侧重某种才华技能的重点培养,正是文学创作通向成功之路的指南针啊。
        总而言之:情志才华性不同,巧言成文体八种;丽辞华章道佳话,志气轩昂德成功。姹紫嫣红趋雅正,淫巧朱紫过不及;从来积习可成俗,铁杵磨针何曾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1 11:48
  • 签到天数: 222 天

    [LV.7]常住居民III

    140#
    发表于 2018-9-12 13:12:53 | 只看该作者
    “无论个人德才学识多少,只要敢于自称作家者,他们之中又有谁不曾有过这样一种云涌浪翻的神思景象呢?但是,当他们展纸研墨,真的一挥而就之后,经常却会发现心里山岚和脑中海浪,落到纸面上的却变成了浮云水波而已!那么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因为一般情况下,语言文字总是落后于思维想象。尽管思维想象可以瞬息万变,甚至能够任意翻山蹈海,而且有的人还能够舌如巧簧,以至于口吐莲花,但是一旦让他们落实在文字笔墨上面,大部分人们都会变得手足无措,而且举步维艰。所以说,通常情况下,人类只是经过想象思维来形成意念逻辑,再将逻辑意念转化为能够达成共识的语言文字。因此,在语言文字与思维想象之间,如果将他们相互衔接的天衣无缝,必将导致求全责备而没完没了;如果权衡彼此来抓大放小,则容易变成蜻蜓点水以至于寡淡乏味;另外,在这两者转换中间,最经常出现的不协调问题,莫过于南辕北辙、咫尺天涯、表里不一。总之,若论创作水平的根本性提高,贵在志气胸怀的艺术修养,而不是一味冥思苦想;若讲文学成功的捷径,应在于经典体例的理解熟稔,而不是任由情感放纵啊”。先生此章与二十七章可单独提出来发往散文随笔,以赐大家共同鉴赏学习!感恩先生赐文,遥祝安好!

    点评

    说实话,本来是逐个抠字眼,或极力将字词展开直译,但事后一读,实在是起伏跌宕太大。所以,一段或几段以及整个章节大致翻译过后,在通读时,干脆按照前后文意,尽可能用个人理解和大白话述说罢了 刘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9-13 22: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4-30 18:25 , Processed in 0.106123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