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克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汉晋文化精髓溯源 ……刘勰《文心雕龙》新译——连载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61#
     楼主| 发表于 2018-7-19 14:06:35 | 只看该作者
    一方 发表于 2018-7-16 21:58
    读得真费力。读了两遍还是糊涂着。
    一直喜欢曹操的文字,也喜欢曹丕的:明月皎皎照我 ...

    一方先生不经意的一声叹息,仿佛蜻蜓点水,在我小小心湖,激起了一圈一圈又一圈的涟漪!于是乎,我开始反省前面的“新译”究竟有何新意呢?如果读者还是读不懂《文心雕龙》内容,我的努力又有何等意义啊!
    大约上周,我在天涯文学,冠名《汉晋文化溯源》挂出来这个系列。真实目的不过是迫使自己回头理顺这个“新译”里面的文句和义理。刘勰此书,所谓难读,根本原因在于其四、五、六、七的句式里面,究竟哪个是人名、书名还是评语,一时难以定夺。所以,前面十几篇翻译时,我尽管把能够找到的有名有姓的文章人物,逐个落实,但没有十分在意刘勰评价的话语,究竟是他自己的意思还是另有出处。既然注意到这个问题,当下和今后,必定会慎重对待,力求这个“新译”,即便读者不去翻找核实一些问题,大概也能知道,刘勰在说啥吧。
    不多说了!再次谢谢诸位赏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62#
     楼主| 发表于 2018-7-19 14:08: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8-7-19 14:30 编辑

    第十三章  哀与吊的本意
    (哀吊第十三)


        《逸周书•谥法解五十四》上说:“蚤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所以,从本义上,哀指的是时间较短便完结了;从字源音义上,哀就是依,因为悲伤依从内心感受,故叫哀。古代的人们,通过书写文字来表达哀思的对象,通常都是针对小辈,尤其像疾病夭折的孩子,而不针对老年人。
        《诗经•秦风•黄鸟》中“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是何等凄厉悲惨啊!秦穆公死后用子车氏三个儿子殉葬,人们竟然喊出“愿意用我们一百人来换取这三个好孩子”的哭嚎,这就是书写此诗者,为了三个没有疾病而亡的孩子,所表达的哀辞吧?
        汉武帝封禅时,伴随汉武帝登上泰山的霍去病儿子霍嬗猝死,汉武帝为此写了一首“伤霍嬗”的诗,就属于哀辞之类。
        东汉时,汝阳王去世,崔瑗的哀辞打破了以往惯例,其中语句,像“履突鬼门”,于措辞寓意上,明显怪诞不经;再如“驾龙乘云”,更像游仙亵玩,完全没有了悲伤哀痛的心意;至于结尾中的五言句式,可能是模仿汉武帝的哀辞吧。同一时期的人文,譬如苏顺、张升等,在哀文写作上,虽然已经崭露头角、才华毕见,但还没有达到触及心灵的深刻程度。曹魏建安时节,单论哀辞创作上杰作,唯有徐干可圈可点吧,他的《行女哀辞》,颇令人伤感。
        西晋以来,潘岳(公元247-300年即潘安著名文学家)吸取前人所长,哀辞作品臻于完美。其文辞周全婉转,哀情殷切伤悲,叙事繁简如传记,结语临摹似诗经,虽四言节拍韵律,但没有拖沓重复。所以整体上,义理中规中矩,文辞委婉流畅,体例貌似陈旧而内容新颖,譬如《金鹿哀辞》和《为任子咸妻作孤女泽兰哀辞》两篇,可谓前无古人,亦后无来者也。
        归结上述例证,再论哀辞写作的要点,情感上着重体现痛心悲伤,词语上重在表达爱怜惜别。对于夭折的未成年人,因为还谈不上立德立行,所以赞誉着重于聪慧,悼念着眼于容貌。只有发自内心感受,唯有出自情真意切的哀辞,才能恰到好处。如果仅是为了书写哀辞,而刻意杜撰哀文,必定奢华浮夸。奢华浮夸的哀辞,必定华而不实,唯有情到痛处悲自生,只有文到悲处泪自流,才是哀辞的精品啊。
        何为吊呢?据《尔雅•释诂第一》解释:“吊,至也。”而在《诗经•小雅》的《天保》这首诗中,有这样的话:“神之吊矣,诒尔多福。”所以,从远古意义上讲,像神仙下凡人间来问寒问暖的行为,就是吊。凡有名望的人,在正常死亡的情况下,都要定谥号,置办丧事,这既是十分常见也是特别庄重的世俗礼节,所以亲朋故旧一般都要登门吊唁哀悼,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些专门表达此刻心情的言辞。另外,按照古代礼仪风俗,像压死、淹死这样的意外死亡,是不能使用“吊”这种慰问方式的。但是,春秋时代,宋国发大水、郑国遭火灾之时,各国都派人前往慰问,理由是国家遭殃而民生夭亡,所以给予哀吊;另外,像晋国修筑虒祁宫、齐国攻占燕城池之际,邻国派人祝贺,但史赵(春秋晋国太史)和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纵横家)都认为,类似劳民伤财、树敌结怨的亡国不义行为,与其说祝贺,不如称哀吊……此等例举,之所以划入哀吊之中,有的骄奢淫逸必定陨落早亡,有的狂妄乖离已经病入膏肓,有的生不逢时必定穷途末路,有的恃才傲物已经自掘坟墓,追念类似人物故事,名为“吊”,亦不为过。
        贾谊渡湘水,睹物思人,感慨而作《吊屈原文》;其情理兼顾恰切,语句生动感人至深,属于哀吊文体走向成熟的标志性杰作。随后司马相如的《哀秦二世赋》,完全是哀赋的体裁;桓谭评价《哀秦二世赋》,伤心悲怆,读者叹息;之所以能够如此,关键在于结尾部分,切中要害,悲从中来。杨子云自述吊屈原,而作《反离骚》;虽处心积虑,但效果平平,因其深刻内涵没有表达清楚,所以辞藻韵律,均颇显臃肿。班彪的《悼离骚》和蔡邕的《吊屈原文》,都善于质疑提问;他们追随贾谊的哀吊文体,却没能与他并驾齐驱。胡广的《吊夷齐文》和阮瑀的《吊伯夷文》,都一味褒奖而过于平淡无奇,而王粲的《吊夷齐文》,其中揶揄质疑内容,写得很有功夫。比较三者的《吊夷齐文》,胡广、阮瑀热衷赞赏伯夷、叔齐的超脱清高,但王粲显然不满其狭隘固执,这只是各自立场观点不同罢了。其它,像祢衡的《吊张衡文》,尽管词韵奢华,弊在意境肤浅;而陆机的《吊魏武帝文》,虽然序写得巧妙,但正文过于繁杂。到此之后,再没有值得称道的作品了。
        慰问吊唁虽然是十分古老的形式,但哀辞吊文究竟具备怎样的内容,却一直没有明确规定。哀文,一旦措辞华丽而又音韵沉重,则更贴近赋的内容形式。所以说,哀文的义理中正是准绳,宣扬美德是原则,里面可以剖析对错得失,但是表达哀思,必须要有理有节……若能如此,对于哀辞吊文而言,虽不中不远矣。
        总而言之:哀辞原本只是针对弱小夭折的人群。如同哀怜尚没有开花结果便败落凋零的草木一样,这是亘古以来一直不曾改变的伤情悲痛啊!即便是天才通才,书写哀辞吊文时,同样容易陷入茫然失控的境地。事关生离死别,过去千载,未来万年,此事难周全!所以,哀文吊辞,不过图个念想,表达心意足矣。


    【注解】
    1、《诗经•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2、西晋潘岳《金鹿哀辞》:嗟我金鹿,天资特挺。鬒发凝肤,蛾眉蛴领。柔情和泰,朗心聪警。呜呼上天,胡忍我门。良嫔短世,令子天昏。既披我干,又剪我根。块如痿木,枯荄独存。捐子中野,遵我归路。将反如疑,回首长顾。
    3、西汉贾谊《吊屈原文》(并序):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知我也。”遂自投汨罗而死。谊追伤之,因以自喻,其辞曰: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兮,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乔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腾驾罢牛,参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若先生,独离此咎兮。讯曰:已矣,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凤漂漂其高逝兮,夫固自引而远去。袭九渊之神龙兮,□勿深潜以自珍。□面枭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寅。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得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凰翔於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征兮,遥曾击而去之。彼寻常之□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横江湖之□鲸兮,固将制於蝼蚁。
    4、司马相如《哀秦二世赋》第二段,即结束部分:……持身不谨兮,亡国失势。信谗不寤兮,宗庙灭绝。呜呼哀哉!操行之不得兮,坟墓芜秽而不修兮,魂无归而不食。夐邈绝而不齐兮,弥久远而愈佅。精罔阆而飞扬兮,拾九天而永逝。呜呼哀哉!


    点评

    学习。顶起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19 19: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63#
    发表于 2018-7-19 19:28:42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8-7-19 14:08
    第十三章  哀与吊的本意
    (哀吊第十三)

    学习。顶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64#
    发表于 2018-7-19 21:48:48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8-7-19 14:06
    一方先生不经意的一声叹息,仿佛蜻蜓点水,在我小小心湖,激起了一圈一圈又一圈的涟漪!于是乎,我开始反 ...

    克谐先生想多了,一方糊涂并不代表您没有说明白,有些事有些话对有些人永远都是明白不了的。不过您以此来要求自己。这种态度做学问真是没得说。向您学习——学习您的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65#
    发表于 2018-7-19 22:01:47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8-7-19 14:08
    第十三章  哀与吊的本意
    (哀吊第十三)

    本来认认真真地读着,看到最后结语,心里一阵难受,晚上大姐夫打来电话告诉大姐又犯病了,饭也吃不下……悲从中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66#
    发表于 2018-7-20 18:34:49 | 只看该作者
    读克谐老师的新译系列,其中引用的文字出处都分列的清清楚楚,系列文字叙述细致而又深刻,充分展示了古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欣赏学习,受益匪浅,感谢老师的精彩文字,期待着您继续。遥祝您夏琪,快乐!

    点评

    谢谢云上云上君夸赞! 说实话,我敢于直译《文心雕龙》,如果没有现在网络便利和对于这部书的了解,确实不敢贸然行事的。首先我了解过,刘勰在书写《文心雕龙》之前,大约十多年就在庙里读书,而完成此书大致在32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22 19: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67#
     楼主| 发表于 2018-7-22 19:49: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8-7-22 19:53 编辑
    云上云上 发表于 2018-7-20 18:34
    读克谐老师的新译系列,其中引用的文字出处都分列的清清楚楚,系列文字叙述细致而又深刻,充分展示了古文化 ...


    谢谢云上云上君夸赞!
    说实话,我敢于直译《文心雕龙》,如果没有现在网络便利和对于这部书的了解,确实不敢贸然行事的。首先我了解过,刘勰在书写《文心雕龙》之前,大约十多年就在庙里读书,而完成此书大致在32岁左右吧。在着手开始翻译这本书前,我去年因为读木心先生“文学回忆录”,始终解不开的一个结,就是木心先生何以能够对世界文学历史,尤其作品及其人物故事,了若指掌呢?关于中国文学史部分,木心提到的郑振铎的“中国文学史”一书,我过去就看过,而且手边有一套插画版本者,也是我日常查阅的书本。若单凭郑先生这样一本书,则不足以全面了解国内文学史的大致风貌,但我在清朝和民国一些文艺大家专著中,时常提到刘勰的一些文学评注……正因为这些事,再加上年初因为专注佛教史,突然意识到刘勰在寺庙里读到的书,为何都是那时的国内传统书籍,反而不是佛经呢?当下《文心雕龙》研究,一般都认同此书尊儒轻道的主旋律,但没有多少人认同这里面有崇佛的灵光!事实是否如此?反正凭我过去读此书,完全就是没看懂多少,只是凭直觉,可以觉察到里面对于文学作品及其作者的评判,在其是非对错标准上,绝对是符合人间、世间和天地间的光明大道,而不是盛气凌人或自以为是的教条灌输……总之,大家只要大致读过这个直译的东西,如果感兴趣的话,反身到《文心雕龙》原著中,不要听信过去、现在、未来已有或将有什么大师名人的翻译或评说,唯有用自我的心脑钻研其中,进而攫取一份滋养自身的养分、灵气和势场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68#
     楼主| 发表于 2018-7-22 20:06: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8-7-22 20:13 编辑

    第十四章  杂文的内涵
    (杂文第十四)


         懂得智慧艺术,并且知识广博的人,善于畅谈书写,通常言辞热情洋溢,充满了勃勃生机。敢于闯荡艺术天地,凡才情志趣高雅者,一般钟情标新立异,最终追求极端精致。
        战国时楚国的宋玉,风流倜傥,才华横溢,反而不被世俗赏识,颇遭时人讥讽。他在一篇《对楚王问》中,侃侃而谈,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不仅揭示了曲高和寡的无奈,还表达了鸟凤鱼鲲的自觉。类似这种托物言志的文章,之所以趾高气昂以至于胸襟坦荡到如此程度,究其根本,在于正气凛然,如气贯长虹也。
        西汉枚乘,使用艳词丽句,已经达到游刃有余的地步。他的《七发》一文,艳词堆砌如浮云变幻,丽句起伏像狂风袭尘;其提问直击本能嗜好,七情六欲的渲染,极尽奢华满足之能事;整篇文章,起自怂恿邪念,归于节制扶正;根本目的,借此劝诫富家官宦子弟,务必从善如流。
        西汉末年,杨雄在天禄阁,披览群书,静思默想;借鉴古人睿智哲言,始创《连珠》文体;此种体例,虽然篇幅短小,但义理清澈,正所谓妙语连珠,晶莹剔透。
        例举上面三种文体,若把文章篇籍整个比喻成参天大树,他们都不过是短小精悍的枝蔓而已。而且,这种文体的地位和属性,更像文人雅士在闲暇娱乐时,喜好把玩欣赏的奇巧灵怪的艺术精品罢了。
        自宋玉《对楚王问》之后,行文效仿其情志格调者,前有东方朔的《答客难》,畅谈“异时异事”借古讽今,例说“优柔自得”善言巧辩,借用“管窥蠡测”诙谐慰己;后有杨雄的《解嘲》,辩解“世乱不足、世治有余”,罗列历史故事,姓氏名谁循环往复,音容笑貌如数家珍。后世承继俩人足迹,东汉时期,班固的《答宾戏》,言之凿凿者,长篇大论“功名不可伪立”也;崔骃的《达旨》,阐述“险则救俗、平则守礼、举以公心、不私其体”,可谓贤达君子的处世箴言;张衡的《应间》,喟叹观同见异,弘扬“不患无名患所以立”本义,论说堪称严谨雅正。东汉末年,崔寔《答讥》,侃谈量力而行,“爱饵衔钩、悔在鸾刀”浅显易懂,犹在耳畔;蔡邕的《释诲》,诠释审时度势,“世治责人以礼、世乱考人以功”义理清晰,娓娓动听。步入东晋之后,郭璞的《客傲》,雍容大度,“欣黎黄之音者、不颦蟪蛄之吟”情志鲜明,风度翩翩。以上各家虽然相互摹仿,但确实争奇斗艳,均属杰出之作。其他同一时期者,另有曹植的《客问》(亡轶),文辞雅致但义理宽泛;再者,庾敳的《客咨》(亡轶),内容繁多且文辞孱弱。尽管像这一类对问应答的文章还有许多,但他们原本没有明确规范的体例格式。究本溯源,这种有问有答的场景假设,最初只是为了抒发作者十分压抑愤懑的情志胸怀,越是位于挫败低迷的自觉难堪的尴尬处境,越是理直气壮地抒发胸怀,极力展示自我抱负理想,如同屯卦之中看到泰卦,必须有上下翻飞的自由想象和富丽堂皇的词语表达,才有可能惊世骇俗、出奇制胜……这也就是此等文体的本来面目和特色目的。
        继西汉枚乘《七发》之后,像《七激》《七依》《七辨》《七厉》《七启》等以“七”命题的对话论文,蜂拥而出,接踵摩肩。由此也可看出《七发》一文,恰似鹤立鸡群,如同林中响箭,确实拥有了极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到东汉之后,傅毅的《七激》,抓住了《七发》成文的骨干,而且更加简明扼要;崔骃的《七依》,发展了《七发》知识广博的气势,竟然愈发雅正巧妙;而张衡的《七辩》,思虑缜密,意义深刻;崔瑗的《七苏》(亡轶或为《七厉》遗留片语),书本清源,立义纯正;曹植的《七启》,想象构图,富丽堂皇;王粲的《七释》,语调平和,就事论事。从东汉末年桓麟的《七说》到西晋左思的《七讽》中间,类似上述题目中都有“七”的模仿作品,还有十家之多,他们有的辞藻华丽,但道理不精辟,而有的道理纯粹,但文辞欠瑰丽。归纳这一些代表性作品,亦不能看出,他们的共性,无外乎高谈宫阙楼阁的壮丽华贵,盛赞田野猎玩的热烈铺张,描绘服饰珍馐的稀缺奇宝,夸奖乐舞美女的勾人魂魄……之所以有如此极致浮夸的艳词美句,以及“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场景构图,目的就在于通过惊心动魄和振聋发聩的形式手段,达到所谓“要言妙道”的艺术境界,换个说法,也就是“以极度虚拟夸张开始而以平淡颖悟反正结束”。但在实际上,这种文体正面的劝诫讽谏太少,而反面的淫欲诱惑过多,由此两者比例失衡,反而弊多利少。所以当初扬雄,便针对这种文体,有过这样的评价:“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其意思是说,整场音乐会,满耳灌输的全是靡靡之音,只是在结束时才出现了几个高雅音符!你说它是高雅呢还是粗俗哩?另外,在上面例举中,唯有崔瑗的《七苏》,引述的都是圣贤故事,宣教的全是儒家之道,尽管文辞不很突出,但立意十分正经卓越吧。
        紧随杨子云《连珠》文之后,模仿类似文体的作品开始层出不穷。例如东汉的杜笃(公元?-78年字季雅京兆杜陵人学者)、贾逵(公元174-228年字梁道本名衢河东襄陵人汉末三国时名臣)之辈,刘珍(公元?-约126年又名刘宝字秋孙或秘孙南阳郡蔡阳县人史学家)、潘勖(公元?-215年初名芝字元茂中牟人)之流,他们杜撰的连珠文,本意是想把字词文意连贯的如同晶莹珍珠,反而连接成了一串死鱼眼球……临摹效仿如果落得这样一种水平程度,又与邯郸学步,并和东施效颦,有什么两样呢?在这期间,只有陆机的《演连珠》数十篇,绞尽脑汁,集思广益,颇有义理新颖之处,但其断章组词,也过于冗长臃肿了!难道这种“连珠”文体,真的像《列仙传》朱仲卖的珍珠一样,越大越多越值钱吗?其实不然,文章如果既要短小还能周全,就必须貌似悠闲自得的信手拈来,仿佛是不经意间的出口成章,且还能令人回味无穷,并经得起品咂琢磨,还值得思虑再三。所以说,这一种文体之所以金贵精妙,就在于“义明词净、事圆音泽”,如同一颗颗依次落地的晶莹珍珠,不仅是掷地有声和光彩照人,而且还要奔腾跳跃、旋转不停,真格的令人赏心悦耳、目不转睛……这才是连珠文的精神所在。
        追溯汉代以来,凡归属于杂文里面的文章类别名称,一直杂乱无章。他们有的叫“典、诰、誓、问”;有的叫“览、略、篇、章”;还有的叫“曲、操、弄、引”,甚至有的叫“吟、讽、谣、咏”等等。其实,将这些种类概括在一起,确实就可定义为杂文,但是每一名称所对应的内容意义,恰恰说明他们都有各自的类别归属。所以,关于物以类聚之中还有交叉连带关系等事项,在这里就不再详细讨论了。
        总而言之:何为圣贤,怎成学霸?饱学极致,无坚不摧。负文挥墨,点石成金。腥嗅愈烈,蝇蛆愈紧。古之追逐,群星璀璨;今之粉丝,一锅稀烂。怎可堪东施效颦,恶心了不敢再看。

    【注解】
    1、杨雄“连珠”文遗存两篇。其一“臣闻,明君取士,贵拔众之所遗,忠臣荐善,不废格致所排。是以岩穴无隐,而侧陋彰显也。”其二“天下有三乐,有三忧焉。阴阳和调,四时不忒,年丰物遂,无有夭折,灾害不生,兵戎不作,天下之乐也。圣明在上,禄不遗贤,罚不偏罪,君子小人,各处其位,众人之乐;吏不苟暴,役赋不重,财力不伤,安土乐业,民之乐也。乱则反焉,故有三忧。”
    2、崔寔《答讥》中之“答曰”部分:子徒休彼绣衣,不知嘉遁之独肥也,且麟隐於遐荒,不纡机阱之路,凤皇翔於寥廓,故节高而可慕。李斯奋激,果失其度;胥种遂功,身乃无处。观夫人之进趍也,不揣己而干禄,不揆时而要会,或遭否而不遇,或智小而谋大,纤芒豪末,祸亟无外,荣速激电,辱必弥世。故曰:爱饵衔钩,悔在鸾刀,被文食豢,乃启其毛。若夫守恬履静,澹尔无求,沉缗濬壑,栖息高丘,虽无炎炎之乐,亦无灼灼之忧。余窃嘉兹,庶遵厥猷。(摘自《艺文类聚》卷二十五)
    3、陆机《演连珠》五十首,随机选取三则:臣闻披云看霄,则天文清;澄风观水,则川流平。是以四族放而唐劭,二臣诛而楚宁;臣闻音以比耳为美,色以悦目为欢。是以众听所倾,非假北里之操;万夫婉娈,非俟西子之颜。故圣人随世以擢佐,明主因时而命官;臣闻出乎身者,非假物所隆;牵乎时者,非克己所勖。是以利尽万物,不能叡童昏之心;德表生民,不能救栖遑之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69#
    发表于 2018-7-23 10:49:34 | 只看该作者
    "用自我的心脑钻研其中,攫取一份滋养自身的养分,灵气和势场”欣赏克谐老师严谨的创作风格,博览群书,文学典故信手拈来,系列文字短小精悍,洋洋洒洒,“不仅掷地有声,光彩照人,而且还奔腾跳跃,旋转不停……”欣赏老师佳作,期待您精彩继续。

    点评

    连珠文一开始没明白怎么回事!联想到的却是民国时的一件事情。好像泰戈尔来华时,徐志摩曾陪同老先生在北京陶然亭公园吧游玩。事后,徐志摩写过一篇谈感受的文章,说是泰戈尔说出来的每句话都像晶莹剔透的珠子!我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26 15: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70#
     楼主| 发表于 2018-7-26 15:12:22 | 只看该作者
    云上云上 发表于 2018-7-23 10:49
    "用自我的心脑钻研其中,攫取一份滋养自身的养分,灵气和势场”欣赏克谐老师严谨的创作风格,博览群书,文 ...

    连珠文一开始没明白怎么回事!联想到的却是民国时的一件事情。好像泰戈尔来华时,徐志摩曾陪同老先生在北京陶然亭公园吧游玩。事后,徐志摩写过一篇谈感受的文章,说是泰戈尔说出来的每句话都像晶莹剔透的珠子!我那时正读冯友兰先生的文章,暗自想泰戈尔那种高度需要一种什么境界啊!!!
    随感而已!
    谢谢诸位赏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71#
     楼主| 发表于 2018-7-26 15:39: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8-7-26 16:00 编辑

    第十五章  谐与隐的价值
    (谐隐第十五)



        “自有肺肠,俾民卒狂。”此句源自《诗经•大雅•桑柔》,传说是芮良夫(西周时周朝卿士芮国国君姬姓字良夫)的作品。将其翻译成白话,便是:“昏君自有歹心肠,逼得百姓要发狂。”由此可知,人格脾性,若比作高山一样险恶凶残,那么心情口舌,恰似大川一样无法堵塞。亘古从来,人类哀怨愤怒、嬉戏谩骂的情绪变化,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各不相同。所以,像冷嘲热讽一样的言词话语,也必定千姿百态,更是各式各样。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与郑国交战,宋国的华元(公元前?-573年宋戴公五世孙生于宋国都城商丘春秋时宋国大臣官至大夫六卿之一)带兵打了败仗并被俘,但他侥幸逃回了宋国。一天,华元巡视城防时,正在修筑城墙的一伙劳役者,在一旁讴歌:“睅其目,皤其肚,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大致意思:瞪着白眼珠,挺着大白肚,怎看怎像丢盔卸甲的逃兵。满脸络腮胡,真是弃甲回来的那个人啊。)华元闻听这些风凉话,便让他的副手回话:“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大致意思:牛也有皮,犀牛还很多,弃甲又能怎样?)劳工们随即回应:“从其有皮,丹漆若何?”(大致意思:既然和畜生一样皮厚,给你涂上红颜色怎么样啊?)华元闻讯,便对身边的人说:“去之,夫其口众我寡。”(大致意思:赶紧离开吧!这儿人多嘴杂,寡不敌众啊。)
        《左传•襄公四年》记载,邾国、莒国一起侵略鄫国,鲁国派臧纥解围,前去攻打邾国,却在狐骀吃了败仗。于是鲁国流传过这样歌谣:“臧之狐裘,败我于狐骀。我君小子,侏儒是使。侏儒侏儒,使我败于邾。”(大致意思:穿狐裘姓臧的啊,在狐骀吃了败仗。国君本是小孩子,派个侏儒去打仗。侏儒,侏儒啊,怎么可能不在邾国吃败仗。)
        从上面见于《春秋•左传》经书中的两则故事,都是拿权势阶级的体型容貌来取笑,借此发泄民众对他们“恣意专横”的内心不满。其实,一般针对人们直接表达内心不满的语言方式,通常被称作“诽谤”。在字词源流上,微言为“诽”,而放言是“谤”。但是,在上面两则故事中,均是使用转弯抹角的诙谐话语,也就是间接地表达内心不满的语言方式,大致可以归入“诽”的范畴吧。
        《礼记•檀弓下》记载,在“成”这个地方,有一个人的哥哥去世了,弟弟却不为哥哥服丧。然而,一旦听说孔子的弟子高柴(姓高名柴字子羔又称子皋子高季高比孔子小三十岁卫国人另说齐国人)将成为地方官员后,弟弟赶紧穿上了丧服。于是,当地人便传唱:“蚕则绩而蟹有匡,范则冠而蝉有緌;兄则死而子皋为之衰。”(大致意思:蚕像织布,蟹像背着筐;范像器物,蝉像有针枪;自己哥哥死了,却为了子皋才发丧。)……这就是雅俗共赏的“蟹匡蝉緌”啊。像这个成语故事所讽喻的某种社会不良现象,其实属于司空见惯的人格丑陋和道德缺陷,完全等同与现今依然时常遭人痛斥鞭挞,却又屡禁不止,甚至后劲十足的各种“假大空”的玩意儿。
        另外,同样在《礼记•檀弓下》中,提到孔夫子的老朋友原壤(春秋时鲁国人孔子老相识被认为不重礼仪碌碌无为者)的母亲去世时,孔子去帮他操办丧事,原壤反而一边敲着母亲的棺木,一边先说后唱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大致意思:好久没有寄情歌舞表达心声了。像狐狸头部一样的斑斑白发啊!握着你的双手是那么的柔软。)孔子面对如此场景,就像什么也没听到一样,随即走开了。与孔子同行的人问道:“先生为什么不制止他呢?”孔夫子回答:“亲人正因为永远都不会失去,才是亲人;故人也因为永远都不能失去,才是故人啊。”这就是特别通俗而不易懂,近似大逆不道的淫辞“狸首之斑”。
        上面列举的已经赫然载入《诗经》《左传》《礼记》中的经典故事,尤其最后一个嬉戏玩笑的言谈话语,不仅发生于丧礼上,而且活灵活现在孔圣人眼皮底下,却依然堂而皇之地载入史册。这一切正说明了“谐辞”“隐言”,从来都没有被帝王圣贤和经书典籍所忽视,更不会给予简单粗暴地排斥、封杀和焚毁啊。
        何谓谐呢?“谐”字拆开来,就是“言”“皆”;再进一步解释,就是用浅显易懂的字词,迎合当时人们的内心感受,说出来一些能够赢得大多数人会心一笑的话语。
        《史记•滑稽列传》记载,齐威王(公元前378-320年妫姓田氏国号沿用姜齐)喜好饮酒作乐,经常通宵达旦,以致荒废国事。一日设宴立功的淳于髡(约公元前386-310年黄县人齐威王卿大夫),齐威王问他酒量如何。淳于髡回答说,一斗也醉,一石也醉。齐威王笑话他,既然一斗就醉了,怎么还能喝一石呢?淳于髡回答,如果与君王一起喝酒,诚惶诚恐之下,喝不过一斗,便醉的体力不支;但是,如果与亲朋好友开怀畅饮,便可以喝一斗以上,而烂醉如泥。最后,他给齐威王解释说:“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齐威王闻听,幡然悔悟,从此不再长夜之饮。
        《昭明文选•卷十九》记载,宋玉为了讽谏楚襄王,在他杜撰的《登徒子好色赋》一文中,通过四个角色三个人物的故事,宣贯的却是“发乎情、止乎礼”的男女情怀。其四个角色,分别是楚襄王、宋玉、登徒子和秦章华大夫。三个人的故事,第一个是登徒子,于私下里提醒楚襄王,说宋玉太漂亮又好色,务必让他远离后宫,以便防患未然。第二是作者宋玉自己,面对楚王质问登徒子提醒的事情究竟对错时,一方面举例老家的东临女子,不但美貌的无以复加,而且对他还倾慕痴情,但他自己却无动于衷;另一方面又特别指出登徒子的媳妇,简直奇丑无比,但他俩竟然生了五个孩子,进而暗示登徒子与其说迷恋美色,毋宁讲纵欲无度。第三个是秦章华大夫,此人虽是楚国章华地界的人,但时任秦国大夫,他一边对楚王评说宋玉对于男人好色的理解过于偏颇,一边讲自己曾经游历郑卫之地,于郊外见识到真实美女时,尽管用《诗经》佳句与之调情,而且两人眉眼相悦,但却止乎礼仪,唯留下一抹最美好回忆。
        上面两则故事,都是将劝诫讥讽的目的,隐藏在极其微妙而又非常贴近生活的举例说明之中。像这样一种隐喻的语言表达形式,不但很有必要,而且很值得三思啊。
        另外,《史记•滑稽列传》中还有两个故事,也特别有趣,仍值得一提。
        一个是关于秦朝宫廷内的弄臣,他叫优旃。此人喜欢在皇帝面前说笑话,还总能起到拨乱反正的奇效。秦二世刚上台时,正筹划用大漆来粉刷城墙,站在一旁的优旃,立即大声叫好,并添油加醋地讲:“皇上即便不说出来,我也正想提议哩。漆城墙,虽然劳民伤财,但漂亮啊,而且敌人来了也爬不上去!这事虽是好事,漆也不成问题,但能够遮住城墙让漆阴干的房子不好搭建啊。”秦二世闻听,哈哈一笑,便放弃了这个计划。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楚国的著名艺人优孟,其人不但善于模仿别人,而且思维敏捷,伶牙俐齿,喜欢说反话,惯常含沙射影。当年楚庄王有一匹爱马,骄生惯养,倍加呵护,但不久肥胖猝死。楚庄王便与大臣商议,决定按大夫的礼仪厚葬。优孟嚎啕大哭,并对楚王说:“咱们大楚国什么事情干不成啊,大王心爱之物死了,才用大夫级别发丧,太不合适了,应该用国君的礼仪啊。”楚王便问:“具体怎么做呢?”优孟回答:“选用最上等的木材,打造内棺外椁以及黄肠题凑,命武士甲兵挖穴,让老弱病残背土,周围国家闻讯都来送葬,埋葬后不但配享太庙,还要划拨万户侍奉,这样天下都才都明白大王贱人而贵马了。”楚庄王自觉荒谬,又说到:“我的过错严重到了这种程度吗?现在怎么办才好呢?”优孟随后建议“……吃了算了”。于是,为了杜绝这件事传扬出去,楚庄王同意把死马送进御膳房了。
        类似上面两个故事,尽管语言形式和说话方式颇现怪异、虚假和浮夸,但却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显著效果。这也是司马迁为什么在编纂《史记》时,还专门编辑了一篇《滑稽列传》,其关键就在于这种油腔滑调貌似荒诞不经的表达方式,反而是通向正道佳途的捷径。然而,任何主体方面,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如果不能保证雅正规范的格调制式,都极容易走向歪门邪道……这就是“本体不雅其流易弊”的道理所在啊。所以像东方朔、枚皋等人,位居高堂,只能随波逐流,并不曾有过匡正大业的卓越功勋,反而在实际生活中,相互诋毁、嘲笑和戏弄,彼此都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尊重和扶持。因此,枚皋自我评价:“为赋乃徘,见视如倡。”(大致意思:赋写的像谩骂嬉戏,人被视为倡优戏子。)从中,更不难看出,在他们内心深处,不仅充满悔恨之意,而且满腹人生的无奈、叹息和抑郁。
       到了魏晋时期,传说魏文帝曹丕收集谐语隐言,曾经编了一本《笑书》;又风闻吴国薛综(公元?-243年字敬文沛郡竹邑人三国吴国名臣)擅长随机应变,用笑话驳斥对方。像这一类经常可以引起哄堂大笑,甚至手舞足蹈的插诨打科,对于施政教化并没有什么益处。即便一些文艺大家,在这个问题上也痴迷不悟,以至于走向歧途。例如潘岳的《丑妇》和束皙(公元261-300年字广微阳平元城人西晋文学家)的《卖饼》等,虽描写淋漓尽致,但秽语闲辞颇多……尽管如此,效仿者竟然无数,达到了百余家之多。在整个魏晋时代,像这种取笑亵玩的文学风气异常盛行,有的把应瑒的鼻子,比喻成了削去半个的鸡蛋;有的把张华戴上帽子的头,形容像一个棒槌……类似这样的丑话、怪话或俏皮话,对于文化所崇尚的“典雅中正”风范,都是无法挽回的严重损害啊。或许这样一种情绪宣泄的方法方式,恰恰符合了《吕氏春秋•纪卷五•大乐》中,所讲到的“溺者非不笑也、罪人非不歌也”。所以说,虽然算不上特别流行的古典成语“溺者妄笑”“胥靡狂歌/狱卒狂歌”,也确实事出有因啊。
        何为隐呢?隐的本字应为“讔”,意指藏匿不说,或隐匿本意用比喻指事。
        《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公元前597年冬天,楚国围攻萧国,即将攻克城池。萧国大夫还无社与楚国大夫申叔展本是世交好友,此时被困城内。还无社便登上城楼,喊来申书展,两人问答如下:
        申叔展问:“有麦麹乎?”(还有酒曲吗?)
        还无社答:“无”(没有啊!)
        又问“有山鞠穷乎?”(山川穹有吗?)
        又答:“无”(也没有啊!)
       再问:“河鱼腹疾奈何?”(腹部胀得像鱼肚子一样怎么办啊?)
        再答:“目于眢井而拯之。”(坐在枯井里等着就好了。)
        申书展追加了一句:“若为茅絰,哭井则己。”(是不是在井边栓上白绳子,听到有人哭声就好了吧。)于是,楚军攻克萧城后,申书展站在留有白绳子的井旁一边哭,另一边还无社便得救了。
        据《左传•哀公十三年》记载,大约公元前482年,因秋冬蝗虫成灾,吴国的申叔仪到鲁国公孙有山的家里借粮食,两人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申叔仪说:“佩玉忌兮,余无所系之。旨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睨之。”(别人佩玉叮当响,我的身上空荡荡;别人美酒闪碧波,我和衣不遮身的老人一旁望。)
        公孙有山说:“梁则无矣,粗则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则诺。”(精粮没有,粗黍尚多。你站在山头喊一声“有庚癸吗?”,我就答应你的要求。)
        “庚癸”在军队中指代“粮食”。两人哑谜样子的对话,把日常借贷的尴尬,掩饰在不失儒雅的调侃之中。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即位三年,不理朝政,并传令敢进谏者,杀无赦。大臣武举(伍奢之父伍子胥之祖父)对楚庄王说,外面流传一个哑谜,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庄王同意他说说看。下面是他们两人的对话:
        武举讲:“有鸟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高岗上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不叫,不知是什么鸟?)
        庄王说:“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下去吧,我知道了。)
        不久后,楚庄王开始重用敢于舍命进谏的人物,旋即威震四方。
        再有《战国策•齐策》中记载,靖郭君(田婴妫姓亦称婴子齐威王少子齐宣王异母弟孟尝君之父)要加固自己薛城封邑的城防工事,并对身边人说不接见阻挠这事的说客。有一个门客传话说,只想对靖郭君讲三个字,若再多的话,愿意接受烹刑,靖郭君便同意接见了。这个门客觐见时,快步走上前说了“海大鱼”三个字后,转身就走。
        靖郭君连忙问:“你难道没有别的话要说吗?”
        门客驻足回答:“我不想拿生命当儿戏。”
        靖郭君说:“忘了前面的保证吧,请把话说完。”
        门客进一步解释,大鱼在海里,即便使用大网都不容易逮得住,但是到了陆地上,连蚂蚁都敢欺负它。薛城是一条大鱼,而齐国才是大海。如果离开了齐国,薛国城墙修到天高,又有何用。于是,靖郭君茅塞顿开,立刻停止了筑城工程。
        《列女传•辨通传》中,有一个《楚处庄侄》的故事。讲的是楚顷襄王年过四十,但不立太子,却一心游山玩水,并不理朝政。有一次楚顷襄王又要远处游玩,半路上被一个十二岁女孩拦住了。这个女孩是一个县邑的女儿,书名“庄侄”(据说应为庄姬),她问楚王是否明白这样一个谣传:“大鱼失水,有龙无尾。墙欲内崩,而王不视。”
        楚王回答:“不知道。”
        庄侄解释:“大鱼失水者,王离国五百里也,乐之于前,不思祸之起于后也。有龙无尾者,年既四十,无太子也。国无强辅,必且殆也。墙欲内崩而王不视者,祸乱且成而王不改也。”
        楚顷襄王与庄侄就在路边经过一番对话后,即刻悬崖勒马,打道回府,一边内修政治,一边外御强敌,随之国富民强,而庄侄自然纳入后宫。
        《列女传•仁智传》中,另有一个《鲁臧孙母》的故事。臧孙母是鲁大夫臧文仲的母亲。臧文仲即将出使齐国,临行前,臧母给他分析齐鲁两国政治形势,并估计这次出行,凶多吉少,并让儿子提前疏通齐国的权势人物。果不其然,臧文仲到了齐国便遭扣押,齐国开始筹划偷袭鲁国。臧文仲凭借已经打通的关系,给鲁国公写了一份密信。因担心信函中途被发现,便用哑谜写成,其中有一句话就是“食猎犬组羊裘”。鲁国君臣,虽然见到了臧文仲密信,却没有一个读得懂,只好请教臧文仲的母亲。她老人家见信,不但通篇看的明明白白,并指出“食猎犬,组羊裘。”暗示“齐国要侵略鲁国了,必须早做准备啊。”于是,鲁国增兵驻防,严阵以待。齐国见阴谋败露,随即放弃了侵略计划。
        综合上述诸多故事,无一例外,都是运用“讔”这种语言形式的鲜活案例。他们之所以能够载入《左传》《战国策》《史记》《列女传》等经典之中,若往大的道理里讲,即可以兴国安邦,也可以建功立业;若往小里说,即能够纠偏扶正,也能够答疑解惑吧。他们虽然都属于随机应变、灵活巧智,但更像是诡计多端、勾心斗角。究其根本,“讔”语与貌似为了取笑逗乐的“谐”辞,其实互为表里,如出一辙。
        汉代有一部专门的《隐书》,共计十八篇。刘歆和班固在编辑目录学时,把他放在赋的最后面。姬周时期,楚庄王和齐威王钟爱隐喻。西汉的东方朔更是这方面的专家里手,但他的辞令过于荒诞不经,无益于拨乱反正而殊途同归的文艺宗旨。自曹魏以后,像倡优弄臣遭人反感,士大夫阶层便把谐语隐辞引领到谜语的轨道上去了。
        何为谜呢?就是故意含糊其辞,使人迷惑不解。至于如何设置的谜局,无论在题目内容的文字措辞上,还是在表现事物的性质品格中,都一概绞尽脑汁而故弄玄虚,凭借浅显知识来炫耀文采华丽,试图达到谜面曲折而谜底中正,并且谜面闪烁其词而谜底浅显易懂的最佳效果。譬如荀卿的《蚕赋》,谜语体例,已露端倪;曹丕、曹植弟兄,谜语精练,而行文周密;曹髦图像品物,尽管波及广泛,但过于纤细乖巧,且离题甚远。纵观古今,无论隐语还是谜语,唯追求义理周全,才是根本要务,而不能像逗孩子玩耍的游戏一样,只为了博得拍腿鼓掌,从而一笑了之啊。所以说,探究文章体例中谐辞隐语的格式要求,亦如同诸子九流十家中的小说一样,不过都是稗官采风的对象,借以体察民情志趣,指导立国民政而已。如果一味效仿这些东西,那就真成了淳于髡、东方朔的高徒和优旃、优孟的至交了。
        总而言之:谐语隐辞,古即有之,转危为安,经典入籍。丝麻金贵,稗草价值,各取所用,短长皆宜。讽谏美赞无定式,恰到好处是常理;喜怒笑骂见文章,是非得失看做人。

    【注解】
    1、《诗经•大雅•桑柔》之中间部分:“……天降丧乱,灭我立王。降此蟊贼,稼穑卒痒。哀恫中国,具赘卒荒。靡有旅力,以念穹苍。维此惠君,民人所瞻。秉心宣犹,考慎其相。维彼不顺,自独俾臧。自有肺肠,俾民卒狂。瞻彼中林,甡甡其鹿。朋友已谮,不胥以穀。人亦有言,进退维谷。维此圣人,瞻言百里。维彼愚人,覆狂以喜。匪言不能,胡斯畏忌……”
    2、束皙《饼赋》节选:“礼仲春之月,天子食麦,而朝事之笾煮麦为□,内则诸馔不说饼。然则虽云食麦,而未有饼,饼之作也,其来近矣……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然皆用之有时,所适者便。苟错其次,则不能斯善。其可以通冬达夏,终岁常施……于是火盛汤涌,猛气蒸作。攘衣振掌,握搦拊搏。面弥离于指端,手萦回而交错……盘案财投而辄尽,庖人参潭而促遽。手未及换,增礼复至。唇齿既调,□习咽利。三笼之後,转更有次。(见于《全晋文》卷八十七)
    3、《吕氏春秋•纪卷五•大乐》节选:“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皆化其上,乐乃可成。成乐有具,必节嗜欲。嗜欲不辟,乐乃可务。务乐有术,必由平出。平出于公,公出于道。故惟得道之人,其可与言乐乎!亡国杀戮民,非无乐也,其乐不乐。溺者非不笑也,罪人非不歌也,狂者非不武也,乱世之乐,有似于此。君臣失位,父子失处,夫妇失宜,民人呻吟,其以为乐也,若之何哉?”
    4、荀况《蚕赋》:有物於此,蠡兮其状,屡化如神。功被天下,为万世文。礼乐以成,贵贱以分。养老长幼,待之而后存。名号不美,与暴为邻。功立而身废,事成而家败。弃其耆老,收其后世。人属所利,飞鸟所害。臣愚而不识,请占之五泰。五泰占之曰: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与?屡化而不寿者与?善壮而拙老者与?有父母而无牝牡者与?冬伏而夏游,食桑而吐丝,前乱而后治,夏生而恶暑,喜湿而恶雨。蛹以为母,蛾以为父。三俯三起,事乃大已。夫是之谓蚕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72#
    发表于 2018-7-26 19:52:2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顶。老弟辛苦。

    点评

    谢谢老党兄的理解啊! 这个“谐隐”上个周末两天休息,外面40度高温,只和媳妇出去一次买了一周的菜。然后,一直窝在家下功夫。本周上班大部时间,就琢磨这事。从小在济南长大,夏天一直不习惯空调,一旦憋着不出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26 23: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73#
    发表于 2018-7-26 21:13:27 | 只看该作者
    昨天读根生老师的杂文,心里感慨颇多,没敢说出来:杂文对我来说,太深了,虽然常找拗口又晦涩的借口。今天是瞪大眼睛读克谐先生《杂文的内涵》。

    “何谓谐呢?“谐”字拆开来,就是“言”“皆”;再进一步解释,就是用浅显易懂的字词,迎合当时人们的内心感受,说出来一些能够赢得大多数人会心一笑的话语。”常思考“克谐”,原来如此。最喜谐隐的结尾:谐语隐辞,古即有之,转危为安,经典入籍。丝麻金贵,稗草价值,各取所用,短长皆宜。讽谏美赞无定式,恰到好处是常理;喜怒笑骂见文章,是非得失看做人。——摇曳生姿。

    点评

    好久没和一方先生抬杠了。上面这些话,简直比我还摇曳,甚至要把我摇到坑里面了! 一者,《文心雕龙》中的“杂文”二字,除了和现在常说的杂文于笔画字形上长得一模一样外,在指代的文体内容和形式上,大概两者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26 23: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74#
    发表于 2018-7-26 22:06:3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克谐老师,“连珠文”竟然有这样一个美妙的典故,读着能感受想象文学大师们的辽阔高远的境界,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再次感谢克谐老师。今天的译文同样很精彩,无论是您诠释的“谐”还是“谜”都很喜欢,欣赏学习了,感谢老师的佳作,期待您继续。

    点评

    谢谢云上云上君理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26 23: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75#
     楼主| 发表于 2018-7-26 23:25:14 | 只看该作者
    老党 发表于 2018-7-26 19:52
    学习。顶。老弟辛苦。

    谢谢老党兄的理解啊!
    这个“谐隐”上个周末两天休息,外面40度高温,只和媳妇出去一次买了一周的菜。然后,一直窝在家下功夫。本周上班大部时间,就琢磨这事。从小在济南长大,夏天一直不习惯空调,一旦憋着不出汗,立刻出症候。所以,真的很多年没有像这一周,基本每晚光着膀子抠字眼了!还特别注意到台式电脑温度一直在65-68度。
    这个“谐隐”之所以鼓捣了这么长时间!令我很纠结的主要是,如果不写出来那些故事,像前面几篇断章取义来指代的话,读者根本无法理解,其里面那些近似谜语的谐辞隐言,在本文中的具体意义。但是,一旦讲故事,必定要展开,还必须简练,又要符合文体……确实很费了一番心思。
    谢谢老党兄一直支持啊!也不知道老兄对这个作品大致印象如何?

    点评

    真的挥汗如雨,应该想象得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27 15: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76#
     楼主| 发表于 2018-7-26 23:34:27 | 只看该作者
    一方 发表于 2018-7-26 21:13
    昨天读根生老师的杂文,心里感慨颇多,没敢说出来:杂文对我来说,太深了,虽然常找拗口又晦涩的借口。今天 ...

    好久没和一方先生抬杠了。上面这些话,简直比我还摇曳,甚至要把我摇到坑里面了!

    一者,《文心雕龙》中的“杂文”二字,除了和现在常说的杂文于笔画字形上长得一模一样外,在指代的文体内容和形式上,大概两者区别太大了。刘勰这个“杂文”落在现在,我真不清楚如何定义才好!或许用“巧文”能说明一些问题吧?正因为我没有找到很好的对应概念,所以用了现在“学霸”一词,而没有选用“学究”。刘勰的杂文就是一种至今也不乏见的文化现象,究竟什么现象呢?说好听的是追求极致,说白了就是故弄玄虚、卖乖弄巧。我记得,有人特别爱表白,他人或自己对什么作品可以真的倒背如流,尤其像那种会写“翻面书”的一样,大笔一挥,然后问周围的人,你们认识吗?数人齐呼啦围上去,然后面面相觑都不做声;随后,书写者把纸反面朝上,任何人只要一瞥,即刻都认清楚了他究竟写的是什么了?像这种天才的技法,确实又如同谜语一样,但这种德行的阈值或基线,确实属于刘勰“杂文”的体例。所以,我才在上面杂文里面,对东施效颦,着实地恶心了一把。
    二者,关于我的“克谐”问题,过去我在别处解释过N次,一再表明过“克谐”与破坏和谐社会不搭界。至于一方先生这次指出是否与“谐辞隐语”有关系呢?我还真不敢一下子就否定,否则我就是自欺欺人啊!很多年前,我曾经关注过“齐谐”,只要这么一说,就表明我也注意到无论从文字格调和做人方面,我确实与这个“谐”字有不解之缘吧!我小名叫“胜利”,而胜利的英文是什么呢?我的邮箱名称“voctoril”,大概在初三或高一时,我初次接触《资治通鉴》,里面对“克谐”的解释就是胜利。所以,我学生时代就定了笔名“克谐”,大学时第一次投稿时使用,还专门写过一首小诗。
    三关于刘勰的“谐隐”一文,对于文学而言,应该说有“小中见大”之意义,而且和上一篇“杂文”一起,一旦看懂学通悟透,对于中国整个文学近代史,尤其是86年至今,文学之所以从高峰跌落低谷,以至于走向极端至今迷途往返的种种现象,真的见怪不怪了。
    虽说是胡扯,但内中苦衷,或许大家不难理解吧。
    谢谢诸位!

    点评

    和克谐先生抬杠也有两年了吧?从陌生抬到熟悉,挥汗如雨,哈哈…… 咱读书的不求甚解遇到《文心雕龙》更是挤兑得脸红脖子粗,偏偏在这么个季节,伏天的日子不好过,而且也是无法享受空调。说真心话,特别佩服那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27 22: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77#
     楼主| 发表于 2018-7-26 23:35:11 | 只看该作者
    云上云上 发表于 2018-7-26 22:06
    谢谢克谐老师,“连珠文”竟然有这样一个美妙的典故,读着能感受想象文学大师们的辽阔高远的境界,是一件非 ...

    谢谢云上云上君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78#
    发表于 2018-7-27 15:03:37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8-7-26 23:25
    谢谢老党兄的理解啊!
    这个“谐隐”上个周末两天休息,外面40度高温,只和媳妇出去一次买了一周的菜。然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79#
    发表于 2018-7-27 15:58:36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8-7-26 23:25
    谢谢老党兄的理解啊!
    这个“谐隐”上个周末两天休息,外面40度高温,只和媳妇出去一次买了一周的菜。然 ...

    真的挥汗如雨,应该想象得到。

    点评

    其实,有点夸大其词不出汗才受罪……累或闲,消磨的时间一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29 22: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80#
    发表于 2018-7-27 22:39:43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8-7-26 23:34
    好久没和一方先生抬杠了。上面这些话,简直比我还摇曳,甚至要把我摇到坑里面了!

    一者,《文心雕龙》 ...

    和克谐先生抬杠也有两年了吧?从陌生抬到熟悉,挥汗如雨,哈哈……

    咱读书的不求甚解遇到《文心雕龙》更是挤兑得脸红脖子粗,偏偏在这么个季节,伏天的日子不好过,而且也是无法享受空调。说真心话,特别佩服那些个有本事的人,即便是你说的那些倒背如流,那些“翻面书”的人……都是本事。记得前面,刚开始和您抬杠的时候就说过:您看的书太多,知识庞杂(咱不说渊博,好像学究似的),尤其是写文章的时候对于记忆中的书本知识运用自如,一方佩服的不行不行的。不知克谐先生还记得不?咱说的心里话,绝对没有坑(在克谐先生看来,咱就是只会挖坑的人)。哦,老党可以作证的,当时和他说起过,只是人家不见得记着这事儿。

    记忆中好像没有说起过“克谐”,也许不长记性忘记了。不过,您的这诸多文字,真的很美,还厚得有些生畏。要悟透,多不容易,起码得费很多很多的时间……

    点评

    怎么还褒奖起来了呢?其实,很想听一方先生较真或说抬杠哩 私下一方先生总说,羡慕但没有嫉妒恨,你怎么举例引用的东西,说来就来了呢!只想说,读书学习后,暗自时常愤懑,真滴不清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29 22: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4-25 13:10 , Processed in 0.11659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