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克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汉晋文化精髓溯源 ……刘勰《文心雕龙》新译——连载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61#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7 15:26:33 | 只看该作者
    老党 发表于 2018-10-15 11:03
    先顶起来,找时间好好品。克谐辛苦。

    谢谢老党兄力挺
    “声律”这一章节以及下面“章句”,最好能够读一下黄侃先生的《文心雕龙札记》相关内容,一定会更有启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62#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7 15:27: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8-10-17 15:32 编辑

    第三十四章 辩章分句的意义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三十四》)


        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座房子,字词文句就像摆放在房屋内不同位置的各种物件。如果整座房子容纳的是作者的性情志气,那么房屋内的不同位置的物件,就是作者的语言文句。由此可见,文章如同房屋,不仅整体形象具体,而且样式确凿鲜明,至于散在其中的文句,恰似屋内摆设,不同位置的既可以大同小异,也可以天壤之别。作为局部的句子是由许多单字连接组成,而文章则是情志义理构成整体。自古以来,凡书写文章者,若能够正确区分章与句的内容和意义,如同驾驭,不仅要熟悉通衢大道,还要了解坎坷小路,如此驱驾就熟,方能纵横驰骋。
        人生于世,所谓立言,无论张扬言论还是书写文章,都需要联字成句、集句成章、因章成篇。如果篇籍能够彪炳千秋,必定章节没有偏差错误;如果章节足够光彩夺目,必定文句没有瑕疵缺陷;如果文句清晰华丽,必定字词没有虚妄乖离。所以篇籍与章句及字词的辩证关系,如同本末源流一样,本固则末荣,渊源则流长,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啊。
        文学创作,无论别出心裁还是匠心独运,亦不管篇幅长短,都离不开句读字词和韵律章节。单讲文章在音韵声律上的迟缓急速,都是随机应变而因势利导,确实没有一定的标准规范。但是文章,在连字成句上,不管字数多少,所构成的句子必须能够表情达意,于因句成章之中,每一章的内容则必定拥有至少一个完整的知识意义。至于字词章节所转达的义理情志,以及如何准确表达知识内涵,这如同集体舞蹈,看似交叉蹁跹,令人眼花缭乱,其实每一位舞者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有赏心悦目的效果;这亦如音乐歌声,听似鼓乐齐鸣,足以刺耳失聪,唯有八音克谐,方能美妙动听。
        单论诗歌文体,诗人的作品,经常使用比拟隐喻,尽管句读之间通常就是断章取义,但是句章成篇,必定能够整体划一,恰似蚕茧抽丝,亦如鱼鳞栉比。像《诗经》体例,开头的字句,已经萌动着章节的中心思想;结尾的语句,更加呼应着前面的主题意义。所以,外在形式上,貌似互不关联,内在意义上,确实一脉相承,如同花萼、花房与最终硕果一样。由此可知,字词若没有左右的帮衬,词不达意,叙述无序,恰似独自漂泊,即便投宿逆旅,依然身心不宁。所以,遣词造句忌讳颠三倒四,组句成章贵在顺序自然。这应该是表情达意的基本行文章法,不仅是诗歌,其他文章体例一应如此。
        无论语言谈吐还是撰写著文,一句话的组成没有具体而明确的硬性规定,但其中字数的多少还是有规律所循。四个字通常紧密而不急促,六个字严谨而不迟缓,至于三个字或五个字等,则属于随机应变,适可而止吧。像《诗经》中的“雅”和“颂”,都是以四个字为中正的典范,唯有《诗经•小雅•祈父》和《诗经•周颂•维清》是以二个字组句。两个字成句,可追溯到黄帝时代,传说那时民谣《弹歌》,全然如此。三字成句,可见于虞舜时的《元首歌》。四字句的作品,出现于夏代,传说太康之弟在洛水边的《五子之歌》既是。而五字句者,在周代兴起,例如《诗经•召南•行鹿》。至于六个字和七个字的句子,于《诗经》《楚辞》中已经杂糅显现,不过像六或七个字的句子,自然成章并且盛行,到了两汉时期才过渡完成。通过探究文句字数的演进过程,显而易见:字数的多寡伴一直伴随着情志义理的简繁,其二者之间不仅相辅相成,而且因时因需地不断发展扩大啊。
        另外,再论诗词歌赋等韵文,以至于所有文章篇籍,因为音韵声律而增减字词文句,谋求句读章节或整体篇籍,都能够和谐押韵的文化现象。像贾谊和枚乘的辞赋,偏好两韵一换;而刘歆和桓谭的作品,则是一韵到底,这都属于因人而异罢了。从前曹操论赋,不满于同韵重复,热衷于替代变化。陆云也说,在四言句式中,还是四句一换韵为佳。在这一点上,陆云和枚乘、贾谊意见相同。因为,通常两韵一换,吟咏略感急促;如果一韵到底,读诵颇感疲劳。所以,机敏精道的作家,不仅长于神思亨通,而且善于折中韵律,目的是避免在这种形式问题上出现大的瑕疵纰漏。
        以往诗人,像《诗经》中,多把“兮”字放在句末,而在《楚辞》中,“兮”则是置于句末的韵脚之外了。因此,“兮”作为句子成分,一般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借以延缓语气而已。然而,“兮”的使用,最早见于舜帝的《南风歌》中,但曹操讨厌用“兮”字,或许他认为这对作品内容没有益处吧。至于“夫、惟、盖、故”等,作为句子开头的发语词,而“之、而、于、以”等,作为句子中间常用插入语,以及“乎、哉、矣、也”等,更经常用于句末。诸如此类事实,即所谓虚词的一些用法,其本身似乎没有具体意义,但在具体文句章节中所起到的作用,却并非都是可有可无。正因为如此,有一些精明巧智的作者,特别擅长灵活运用虚词,借此将若干字词或一些句子十分巧妙地构成了和谐整体。所以说,类似上述一些没有实际内涵的虚词,尚且在言语写作中不可小觑,那么像作品篇籍中至关重要的句读章节,又怎能掉以轻心呢?
        总而言之:言语文章天下事,赏心悦目需用心。断章取义有法度,集句成篇无定规。音韵声律添姿色,句读虚实壮风骨。字词义理忌单调,斟辞酌句为主旨。音韵辞义辩句读,光彩夺目阅篇章。


    【注解】
    1、《诗经•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厎止;祈父,亶不聪。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
    2、《诗经•周颂•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维周之祯。
    3、古代《弹歌》(亦名《断竹》):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音肉)。
    4、《尚书•虞书•益稷》中《元首歌》: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
    5、《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呜乎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6、《诗经•召南•行鹿》: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7、《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163#
    发表于 2018-10-17 17:18:50 | 只看该作者
    “自古以来,凡书写文章者,若能够正确区分章与句的内容与意义,如同驾驭,不仅要熟悉通衢大道,还要了解坎坷小路,如此驱驾就熟,方能纵横骋”欣赏学习老师精彩章句,祝您重阳节快乐!

    点评

    在这里一并谢谢老党兄和云上云上君的呼应吧 本周鼓捣“丽辞”,弄得格外心焦!不能怨人家刘勰这一章没有明说暗指“对仗”的问题。但是,骈体对偶究竟如何描述才能符合刘勰“言、事、正、反”的说法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0-26 22: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64#
    发表于 2018-10-19 18:40:17 | 只看该作者
    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65#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6 22:01:11 | 只看该作者
    云上云上 发表于 2018-10-17 17:18
    “自古以来,凡书写文章者,若能够正确区分章与句的内容与意义,如同驾驭,不仅要熟悉通衢大道,还要了解坎 ...

    在这里一并谢谢老党兄和云上云上君的呼应吧

    本周鼓捣“丽辞”,弄得格外心焦!不能怨人家刘勰这一章没有明说暗指“对仗”的问题。但是,骈体对偶究竟如何描述才能符合刘勰“言、事、正、反”的说法呢?仅此,已经令我举步维艰了!其实这一个问题,最终我也不敢自信已经说明白了!

    虽是一边针对性读书一边比对性翻译,却依然时常卡壳!为此,我觉得解除近似痉挛失意的最有效办法,莫过去回头读习已经翻译的部分。即便就是极其短暂的某个曾经和时下还能心满意足的释意片段,都能激励自己咬咬牙……坚持下去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66#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6 22:02: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8-10-27 08:18 编辑

    第三十五章 丽辞偶句的来由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三十五》)


        天地化生的自然万物,如同人类肢体的对称一样,都是成双成对出现。究其根本道理,因为事物都不能单独的生存繁衍。凡文章篇籍,其中字词语句所表达者,原本都应是作者内心自在的情怀志气。通常情况下,即便历经深思熟虑的辞藻章节,也需要高下对称和先后呼应,才能够符合自然趣味,进而赢得鲜明生动的阅读效果。
        远在唐尧虞舜时代,无论言语还是记述,都还没有讲究文采的骈俪韵律。但是,在《尚书·大禹谟》中,皋陶说出的“罪疑惟轻,功疑惟重。”(罪责若有疑问,就要从轻发落;功绩若存疑点,仍然从重奖赏。)以及另一个大臣益所说的“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自满招致伤害,谦虚谨慎受益自身。),像他们二人的话语,虽不是刻意咬文嚼字,却完全属于对偶成句了。
        再者,《周易》的《文言》《系辞》等,都是圣人贤哲精心妙想的杰作啊。像《周易·文言》中,在讲解乾卦“四德”的“元亨利贞”时,言辞显然都是句句衔接偶对;其中诠释乾卦“九五”的“云龙风虎”等语句,更是韵律和谐的字字成珠了。而《周易·系辞》在逐步逐层讲解“乾坤易简”时,字词语句,婉转流畅;其中论说“日月往来”等措辞,上下呼应,阴阳顿挫。
        例举的上述远古经典,尽管句型字数多少不一,但言词语义始终互应对称。另外,在西周的《诗经》以及春秋时卿大夫之间的言语文字中,更是呈现出来更加丰富多彩的对偶骈俪章句。所以,包括整个春秋战国及其之前,文章语言中的丽辞偶句尚且属于率真成趣的自然现象,而不是雕章琢句的故意结果。
        步入汉代后,自杨子云、司马相如、张衡、蔡邕等人,率先崇尚偶句丽辞。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的文化姿态,原本如同《庄子·田子方》中宋元君推崇率真绘画,亦像《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宣扬干将莫邪专注铸剑一样,旨在表现一种艺术追求上的专心致志和精工细作。然而,他们先锋榜样一类的行为结果,却促成了流行艳词美句的社会文风,导致了文辞章句开始崇尚骈俪偶对以及韵律节奏的感觉形式化意义。到了魏晋时代,文艺名家不仅是更加倾心于雕章琢句,甚至斟酌推敲的已经达到无微不至的水平程度。在如此社会时尚和文学风气之下,深谙流行潮流之所以如此的佼佼者,尚且能够因势利导,仰仗巧能补拙,从而精彩纷呈。但是,大多数一味随波逐浪的浮躁模仿者,往往深陷矫揉造作的泥沼,落得一个劳而无功的悲怜结果。
        在文章语句之中,所谓骈俪偶对,通常有四种状况:一者,言对容易;二者,事对较难;三者,反对尤佳;四者,正对笨拙。“言对”通常仅是字词语句的整齐偶对,在义理联想上,一般不使用举例类比;“事对”贵在义理内涵上的呼应,通过对照举例而使语义更加明确和生动形象;“反对”者,例如“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句式,于言行举止与事态局面的描写中间,看似各持一端,貌似互不关联,但在根本志趣上,却又完全一致;“正对”的缺憾,根本在于骈俪偶对的句式章句,即便两者字词上完全不同,但其表述的寓意内涵,必定近似,甚至雷同。譬如汉初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修容乎《礼》园,翱翔乎《书》圃。”(大意:运用《礼》来规范国家风俗,宣杨《书》来教化民众。)属于“言对”一类;楚地宋玉的《神女赋》中“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大意:宋玉梦中的美女,毛嫱见了衣袖遮面,不敢相比;西施见了双手掩面,自知逊色。)属于“事对”一类;三国王粲的《登楼赋》中“钟仪幽而楚奏,庄舄显而越吟。”(大意:钟仪被囚禁晋国,仍然弹奏楚声;庄舄做官楚国,病中呻吟越语。)属于“反对”一类;西晋张载的《七哀诗》中“汉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大意:汉高祖想家怀枌榆,光武帝思乡念白水。)属于“正对”一类。
        省察上述例句,大致而言:直抒胸臆的“言对”,往往字词简练成趣,所以对偶自然,也比较容易一些;“事对”需要知识学问的积累熟稔,所以存在一定难度;“反对”需要颖悟、明白和宣扬“阴阳一体、是非一同”的道德真理,如果运用恰当而不失偏颇,必定卓越非凡;而“正对”一般应用的多数是世俗常情或大众皆知的一般知识或常识,虽有一目了然的清楚简单,但也因此而显得单薄、浅显和笨拙。事实上,在“言对”与“事对”的具体运用当中,其本身行文之中就存在着“反对”与“正对”的区别。所以,像以上所述的四类划分,仅是一种方便比较说明的区别办法而已。无论作者还是读者,一旦明确了骈俪对偶的本质所在,即刻豁然开朗,进而灵活运用,并能举一反三。
        除了上面例举的一些骈体偶对的佳作名句之外,比如西晋张华的《杂诗》中有一句:“游雁比翼翔,归鸿知接翮。”(远游大雁比翼飞,归来鸿鸟连翅翔。)而与他同时代的刘琨,在一首《重赠卢谌》中则有:“宣尼悲获麟,西狩泣孔邱。”(闻听获麟仲尼悲,知由西猎孔丘泣。)像这样一类对照呼应的文章,就属于骈俪偶辞中的累赘败笔了。
        所以说,“言对”看似容易,但若能达到优美效果,贵在精巧绝配。同样,“事对”若能恰到好处,贵在事前,作为书写者或作家,必须对知识典故能够了若指掌,当具体使用时,才能信手拈来,从而类比适当。再者,在“事对”中间,如果偶对的词句彼此不相般配,就会如同驾辕的骖与服的马力安排,一旦搭配失衡,不但难以奔驶远行,并且还有掣肘翻车的危险。
        凡文章之中,无论抒发情志还是阐述义理,如果不使用起码两种以上的“事对”相互烘托,而是一事到底,或者一例独行,必定像传说中一只脚的夔龙,越是体型庞大魁梧,一旦跳跃跛行,越发尴尬难看。因此,如果文章篇籍在情志气质上平淡无奇,再加上章句色彩庸常以及骈俪偶辞寡味,那么必定令读者味如嚼蜡而昏昏欲睡了。所以,唯有情感义理的通达圆润,并有词韵偶对的珠联璧和,才能使骈俪偶辞的运用效果,如同丰富多彩的佩玉,虽然形色各异,但一样金声玉振,方且相得益彰。
        总而言之:造化万物,自然成双;骈俪偶辞,生动文章。左右兼顾易言对,彰显事理举成双。并蒂鲜花特别艳,镜影姿色分外娇;从来佩玉成双对,自古文章忌单调。

    【注解】
    1、《周易·文言》解说乾卦“四德”:“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2、《周易·文言》解说乾卦“九五”: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3《周易·系辞上》的第一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点评

    顶起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3 19: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6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19:12: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8-11-1 19:51 编辑

    第三十六章 比与兴的艺术特征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三十六》)


        《诗经》的字词语义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风、赋、比、兴、雅、颂”六义。汉初,在毛亨(生卒年不详战国末鲁国人秦始皇时期避难隐居武垣县入籍河间)著述的《毛诗故训传》中,将《诗经》里面属于“兴”的部分,特别标注出来。究其原因,在诗文情理上,难道是“风、赋、雅、颂”互通有无,而“比”格外鲜明,唯有“兴”晦涩难懂的缘故吗?所谓比,就是类比,一般使用内容情趣近似的事物,彼此印证和互相强化;兴就是起兴,通常使用完全不相干的事情,通过隐喻、暗示或启发,借以引领思路、诱导想象和颖悟。《诗经》中间,作者在表现美刺讽谏、扬善抑恶的创作目的之际,若唤醒蒙昧、激发情怀,适合“起兴”;若说明生动、印象深刻,依赖“类比”;若郁闷压抑,宣泄愤恨,刚烈莫过“类比”;若明哲保身,托物寄情,智柔必在“比兴”。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知得失为英豪”,如果因势利导而又云龙风虎,由于诗人或作家,在各自志向和学识智力方面,存在千差万别,所以究竟选择“比”还是“兴”,必定因人而异啊。
        单言起兴的文学艺术手法,字词语句时常委婉晦涩,多选用庸常纤细的自然情物,而隐喻映射义理深刻的社会道德。譬如《诗经·国风·周南》中的《关雎》,以“关关雎鸠”起兴,一者,作为喜好鱼水嬉戏的飞禽,他们头冠威武而姿态庄严,常被古人称作“王雎”;二者,逢求偶季节,他们雌雄都会发出“关、关、关”的声音。所以,作为“国风·周南”中的第一首,《关雎》全诗内容上,不仅可以泛指一般男女情事,说其特指“后妃之德”,亦属合情合理啊。至于《诗经·国风·召南》中的《鹊巢》,以“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起兴,根由在于民间熟知雌鹊性巧,善于筑巢,而雌鸠(布谷鸟)虽性拙,但能够借助鹊巢孵化后代。因此,无论鹊还是鸠,亦不管在种类上,他们出身或属名贵还是平庸,都同样母性十足,而且都算是持家能手或传宗接代的行家。所以说,《鹊巢》一诗有“夫人之德”,亦不足为怪啊。但是,像这一类诗词,他们运用“起兴”艺术,虽然均属于合情合理,却都不是浅显易懂,而且必须加以旁注解释,方能由此知彼,而豁然开朗。
        再看类比的艺术特征,无论寄寓情怀,还是阐释义理,在选择比喻对象时,贵在善假于物,关键相得益彰。例如《诗经·国风·卫风》的《淇奥》中“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用金锡圭璧来比喻品德尊贵,而《诗经·大雅·生民之什》的《卷阿》中“颙颙卬卬,如圭如璋,令闻令望。”以珪璋来树立器宇轩昂的形象。再有《诗经·小雅·小宛》的“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以蜂育螟蛉的舍身忘己来比喻养育后辈,而《诗经·大雅·荡》的“如蜩如螗,如沸如羹。”用蝉的聒噪来形容胡吃海喝的喧嚣;而《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心之忧矣如匪浣衣”和“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前者用身着污浊衣服来表现心烦意乱,后者以心非床席可卷来表明矢志不渝。像这一些极其生动形象的例句,都是《诗经》中“比”的经典佳作啊。还有《诗经·曹风·蜉蝣》中“蜉蝣掘阅,麻衣如雪。”比喻蜂拥升腾的白色蜉蝣如同身穿雪白的丧服,暗叹生命的短暂;而《诗经·郑风·大叔于田》的“执辔如组,两骖如舞。”把驾驭马车比作人在编织而马在跳舞。像这一类略显隐晦并需要想象力的比喻,也应归于类比行列吧。战国后期,楚襄王听信谗言而屈原惨遭放逐,如此背景之下,像横空出世的《离骚》,虽然延续了《诗经》风格,但其中讽喻已经“比”“兴”交织兼备了。进入汉代,虽然文学风气昌盛,但是作家们大多屈尊权势而偏好浮夸,像《诗经》原本丰富多彩的讽刺劝谏日趋沦丧,随之“兴”的艺术特色,也就销声匿迹了。与此同时,辞赋赞颂如日中天,于是类比譬喻风起云涌,愈发繁华。但是,从此之后类比的形式内容,相较产生《诗经》时代的纯正模样,也形神有所背离了。
        论说类比的根本特征和具体方式,在选择比喻对象上,原本没有固定模式,确实就是变化无常;而在内容方式上,既可以是声音,也可以是相貌,还可以是心绪想象,更可以是事间百态。所以,战国时宋玉《高唐賦》的“纤条悲鸣,声似竽籁。”是声音之间的比较;西汉初年枚乘《梁王菟园赋》有“焱焱纷纷,若尘埃之间白云。”是外形相貌的比喻;还有贾谊《鵩鸟赋》的“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纆。”则是用具体事物来比拟道德理念;再者,王褒《洞箫赋》中有“优柔温润”“如慈父之畜子也”等句子,则是用声音和情怀来相互比对衬托。东汉马融《长笛赋》的“繁缛络绎,范、蔡之说也。”是用声音起伏与激烈辩论作比较;另有,张衡《南都赋》的“起郑舞,茧曳绪。”则是形象事物之间的映衬。诸如此类的手法,在辞赋歌颂中间,俨然比比皆是,甚至像日常生活中,天天都离不开“类比”,反而一个月“起兴”也用不上一样。因此,最终的结果,就是有较高艺术造诣的“兴”日渐衰退,并趋于消亡,从而唯独剩下了琐碎、简洁、庸常的类比。这也就是自秦末以及两汉以来的文章,之所以不如姬周时代庄严深刻和丰富多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期间,尤其那一些热衷扬雄、班固诸人,以及追随曹植、刘桢后面的作家们,无论描绘山川大河,还是夸赞云海万物,无不充斥着反复多样的比喻形容。像这一时期的作品,之所以辞藻华丽并夺人耳目,凭借的其实仅是“比”这样一种艺术手段罢了。其他者,还有西晋潘岳的《萤火赋》有“流金在沙”,以及张翰《杂诗》的“青条若总翠”,虽然属于类比中性格鲜明句子。但是,在种类样式一贯格外繁多的类比艺术手段中,所谓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亦不过就是比喻的恰到好处而已。一旦把天鹅刻划比喻成了家鸭,那必定不仅属于一无是处,应该也就等同一败涂地吧。
        总而言之:诗人文章多兴比,借物取景分枯荣;北胡南越风俗异,肝胆相照仁义同。起兴情志必果断,类比镜影须自然;如同风从水面起,恰似行舟入大川。


    【注解】
    1、《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3、《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4、《诗经·大雅·卷阿》: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岂弟君子,来游来歌,以矢其音。伴奂尔游矣,优游尔休矣。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似先公酋矣。尔土宇昄章,亦孔之厚矣。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百神尔主矣。尔受命长矣,茀禄尔康矣。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纯嘏尔常矣。有冯有翼,有孝有德,以引以翼。岂弟君子,四方为则。颙颙卬卬,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岂弟君子,四方为纲。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蔼蔼王多吉士,维君子使,媚于天子。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蔼蔼王多吉人,维君子命,媚于庶人。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々萋萋,雍雍喈喈。君子之车,既庶且多。君子之马,既闲且驰。矢诗不多,维以遂歌。
    5、《诗经·小雅·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人之齐圣,饮酒温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尔仪,天命不又。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穀似之。题彼脊令,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穀?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6、《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文王曰咨,咨汝殷商。曾是彊御?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天降滔德,女兴是力。文王曰咨,咨女殷商。而秉义类,彊御多怼。流言以对。寇攘式内。侯作侯祝,靡届靡究。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天不湎尔以酒,不义从式。既衍尔止。靡明靡晦。式号式呼。俾昼作夜。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小大近丧,人尚乎由行。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7、《诗经·邶风·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诉,逢彼之怒。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8、《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9、《诗经·郑风·大叔于田》:大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叔在薮,火烈具举。袒裼暴虎,献于公所。将叔勿狃,戒其伤女。大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叔在薮,火烈具扬。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磬控忌,抑纵送忌。大叔于田,乘乘鸨。两服齐首,两骖如手。叔在薮,火烈具阜。叔马慢忌,叔发罕忌,抑释掤忌,抑鬯弓忌。

    点评

    顶起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3 19: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68#
    发表于 2018-11-3 19:57:27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8-10-26 22:02
    第三十五章 丽辞偶句的来由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三十五》)

    顶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69#
    发表于 2018-11-3 19:57:45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8-11-1 19:12
    第三十六章 比与兴的艺术特征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三十六》)

    顶起来。

    点评

    谢谢老党兄回归 本以为这最后几十篇一气呵成,却欲速则不达!于是,回头理清思路,却发现过去的篇章有的过于粗糙!像第三十章,不得不修饰再三,干脆把此处原先的彻底置换了。 祝好老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3 20: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170#
    发表于 2018-11-3 20:43:13 | 只看该作者
    ““起兴”情志必果断,类比镜影需自然。”欣赏老师精彩佳作,遥祝您周末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7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3 20:44:1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老党兄回归
    本以为这最后几十篇一气呵成,却欲速则不达!于是,回头理清思路,却发现过去的篇章有的过于粗糙!像第三十章,不得不修饰再三,干脆把此处原先的彻底置换了。
    祝好老兄

    点评

    同好,敬佩您的学业精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4 09: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72#
    发表于 2018-11-4 09:13:17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8-11-3 20:44
    谢谢老党兄回归
    本以为这最后几十篇一气呵成,却欲速则不达!于是,回头理清思路,却发现过去 ...

    同好,敬佩您的学业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10:46: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8-11-9 10:51 编辑

    第三十七章 夸饰的尺度
    (刘勰《文心雕龙•夸饰三十七》)


        《周易•系辞上》中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时常传言中的“神”“道”,尽管被人们普遍敬畏,但没有人能够将他们临摹绘画下来,即便使用语言文字,极力去讲述或描写,也无法展现出来真相全貌。人世间,凡有具体形状的事物,尤其能够摸得到或看得见的器具,无论言语讲述还是文字描写,都相对容易一些,特别是彼此转述之间,在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时,可以近乎完整地再现这一类事物的形态、风貌和真容。
        大千世界,不仅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性情志趣差异和才智高低不等的条件因素,究其根本,是由于世间万物的道德理义,其本身就存在简单与复杂的性质区分,更有理解中的困难与容易的程度差距。开天辟地以来,凡涉及音容外貌或性质意义的讲述或描写,无论使用语言还是文字,从来都离不开夸张和类比的表现性方法方式。古代《诗经》《尚书》尽管标榜中正典雅,而其艺术风格,也堪称文学典范,但是又因为其涉猎事物范围极其广泛,于其中运用极度夸张和乖离形容的情况,亦属比比皆是。譬如《诗经•大雅•崧高》中“崧高维岳,骏极于天。”是将四岳的险峻高度与天边看齐;而《诗经•卫风•河广》中“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即舠一种狭窄的小船)。”是指宽广黄河也有极其狭窄的地方;再有《诗经•大雅•假乐》中“千禄百福,子孙千亿。”旨在表明福禄惠及的子孙极端繁盛;还有《诗经•大雅•云汉》中“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本是周王祈雨时,将当时旱灾严重状况,说成达到了人丁灭绝的程度。另外,《尚书•尧典》用“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讲述洪水泛滥的浩瀚;而《尚书•武成》有“罔有敌于我师,前途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描绘武王伐殷时血流成河的残酷。像上述这一些“夸饰”的措辞,虽然明显就是夸大事实,但作为文学艺术表现力,对于事实情况而言,确凿有益无害。然而,像《诗经•鲁颂•泮水》中“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却因为飞鸮落在泮林(贵族学校的树林)上,竟然将这种鸟类原本阴森萧杀的声音,也觉得美妙动听了;而《诗经•大雅•绵》则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则是为了赞美国土肥沃,甚至把此地生长的苦荼,也说成甘甜如糖啊。像这样一种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浮夸溢美之词,虽然明显乖离事实真相,但如同前面的修辞方式一样,尚且属于先贤哲人垂范后世的经典例证吧。所以《孟子•万章章句上》中,孟子曾经讲过:“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其大意是指,在解释《诗经》时,不能拘泥字词文句的表面意义,进而曲解了诗文整体的内容主旨。如果通过诗词文意,可以追溯并把握准确作者的情志意愿,也就属于中规中矩了。
        自从战国时楚国的宋玉、景差热衷使用夸饰的辞藻手段之后,列国文坛,跟风日炽。到了汉代,大文豪司马相如,尤其擅长类比夸饰的修辞艺术,尤其在他的《子虚赋》《上林赋》中间,“夸饰”的运用,堪称登峰造极。例如《上林赋》中,用“奔星更于闺闼、宛虹扦于楯轩”(大意:窗前群星更迭、彩虹横跨楼间)来赞美园林楼阁的高大轩昂,还有“拂翳鸟、捎凤凰、捷鹓鶵、揜焦明”,竟然说捕捉到了奇禽神鸟,借以来夸赞猎获的丰富和吉祥。紧随其后的扬雄,在《甘泉赋》中,便有了“翠玉树之青葱兮”“鬼魅不能自逮兮,半长途而下颠。”的文句,不但用玉树来描述林木的翠绿珍贵,而且为了表现楼阁高大危耸,假说鬼神爬到一半都会担心跌落下来。至于班固《西都赋》中,于淡水里钓到比目鱼;而张衡《西京赋》中,海神在河滩上驻足等,都是既无法验证,又是格外离奇的夸饰啊。另外,杨雄在《羽猎赋》中还说,要鞭挞洛水的宓妃,让她好好款待沉尸水底的彭咸、屈原和伍子胥;而张衡于《羽猎赋》中,则把水神玄冥禁锢在北方荒野。然而,原本拥有美好传说的洛神,以及视为北方神仙的玄冥,怎么能像对待妖魔鬼怪一样任意驱使或囚禁呢?类似这样的夸饰修辞,也就太过乖情悖理了。
        纵观上述罗列的文章故事和例句说明,或者感喟高山大水的壮阔,或者歌颂宫殿楼宇的巍峨,或者属于星空璀璨和林木翠绿的联想,或者就是奇思妙想与神话传说的臆造。但是,无一例外,他们都是通过夸大其词,来赢得形象的逼真生动,并且利用极度粉饰,来获得内容的惊世骇俗。正是这种显而易见的渊源、目的和效应,于是后起之秀,恃才量能,极力效仿,趋之如蝇,唯恐落伍。看当下的文坛,表现色彩的辞藻之艳丽,春天的百花为之羞荣,而描写枯萎的字句之荒芜,寒谷的萧条自愧不如;渲染快乐,字里行间充满欢声笑语,而倾诉哀痛,举止言谈全是哭泣泪珠。诸如此类,一再绞尽脑汁,再三挖空心思,以至于穷急生风的夸张粉饰,简直就是极尽所能,要让盲人感觉光明,迫使聋子听到声音啊。
        毋庸置疑,作者如果夸饰的恰如其分,必定赢得读者共鸣,进而豁然开朗;如果夸饰逾规过度,一旦乖离情理,必定两败俱伤,既是一败涂地。所以说,究竟如何把握夸饰的尺度?就是要用心斟酌像《诗经》《尚书》的典范,扬弃司马相如、杨雄之类的榜样。夸张贵在有理有据有节,粉饰即便离经叛道,但能够不堕入污蔑杂烩,也就是嘉言懿行了。
        总而言之:修辞夸饰难方圆,斟词酌句贵检点。鲲鹏展翅千万里,野鸭尾随须逾年。不言自明点到止,难以明说必夸饰。翻山倒海不为过,水满则溢犹不及。


    【注释】
    1、《诗经•大雅•荡之什•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有俶其城,寝庙既成。既成藐藐,王锡申伯。四牡蹻蹻,钩膺濯濯。王遣申伯,路车乘马。我图尔居,莫如南土。锡尔介圭,以作尔宝。往近王舅,南土是保。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还南,谢于诚归。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啴々。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2、《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3、《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假乐》: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千禄百福,子孙千亿。穆穆皇皇,宜君宜王。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威仪抑抑,德音秩秩。无怨无恶,率由群匹。受福无疆,四方之纲。之纲之纪,燕及朋友。百辟卿士,媚于天子。不解于位,民之攸塈。
    4、《诗经•大雅•荡之什•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臻。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壁既卒,宁莫我听。旱既大甚,蕴隆虫虫。不殄禋祀,自郊徂宫。上下奠瘗,靡神不宗。后稷不克,上帝不临。耗斁下土,宁丁我躬。旱既大甚,则不可推。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昊天上帝,则不我遗。胡不相畏,先祖于摧。旱既大甚,则不可沮。赫赫炎炎,云我无所。大命近止,靡瞻靡顾。群公先正,则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宁忍予。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我心惮暑,忧心如熏。群公先正,则不我闻。昊天上帝,宁俾我遁。旱既大甚,黾勉畏去。胡宁瘨我以旱,憯不知其故。祈年孔夙,方社不莫。昊天上帝,则不我虞。敬恭明神,宜无悔怒。旱既大甚,散无友纪。鞫哉庶正,疚哉冢宰。趣马师氏,膳夫左右。靡人不周,无不能止。瞻卬昊天,云如何里。瞻卬昊天,有嘒其星。大夫君子,昭假无赢。大命近止,无弃尔成。何求为我。以戾庶正。瞻卬昊天,曷惠其宁。
    5、《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鲁侯戾止,言观其旂。其旂茷茷,鸾声哕哕。无小无大,从公于迈。思乐泮水,薄采其藻。鲁侯戾止,其马蹻蹻。其马蹻蹻,其音昭昭。载色载笑,匪怒伊教。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既饮旨酒,永锡难老。顺彼长道,屈此群丑。穆穆鲁侯,敬明其德。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允文允武,昭假烈祖。靡有不孝,自求伊祜。明明鲁侯,克明其德。既作泮宫,淮夷攸服。矫矫虎臣,在泮献馘。淑问如皋陶,在泮献囚。济济多士,克广德心。桓桓于征,狄彼东南。烝烝皇皇,不吴不扬。不告于訩,在泮献功。角弓其觩。束矢其搜。戎车孔博。徒御无斁。既克淮夷,孔淑不逆。式固尔犹,淮夷卒获。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6、《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土,戎丑攸行。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柞棫拔矣,行道兑矣。混夷駾矣,维其喙矣。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

    点评

    先顶起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9 20: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74#
    发表于 2018-11-9 20:58:27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8-11-9 10:46
    第三十七章 夸饰的尺度
    (刘勰《文心雕龙•夸饰三十七》)

    先顶起来。

    点评

    谢了老党兄 犹豫不决了一周,接近周末,总算又解决一章!随后,整理前面的三十一章,越看越不顺眼,不得不逐句改动一番,故而来此更替。 上面“三十七”章节,之所以犹豫不决,仅是开头一句,即耳熟能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9 23: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75#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23:37:03 | 只看该作者

    谢了老党兄
    犹豫不决了一周,接近周末,总算又解决一章!随后,整理前面的三十一章,越看越不顺眼,不得不逐句改动一番,故而来此更替。
    上面“三十七”章节,之所以犹豫不决,仅是开头一句,即耳熟能详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无论直译、义译还是释意,反正都感觉理解容易,落在文字上,却难上加难!究竟难在哪里呢?自觉难在道与器的不匹配。简而言之,如同我们学生时代,一再思辨的物质和意识问题,其实二者都在道中,却非要分清楚一二,还要排出先后,并依此顺序,来划分并搞定阶级、成分和地位以至于权势,岂不滑稽可笑?
    再者,这一章一开始我是将夸与饰分开的理解的,如同黄侃先生论说的一样。但落实到刘勰此文中间,夸饰的区分并不显著,基本等同现在夸张的意思,至于适当还是过分,其实见仁见智,也就没必要刻意区别夸是而饰非了。
    之所以自我解释上述问题,其实真心希望,这儿原本不多的读者,能够于此阅读之中,不吝指出对于这种翻译方法方式的个人感受,尤其提出批评意见,或个人看法吧。之所以这样说,因为就在翻译本章期间,我有两个较长时段,一个沉浸在孟子的“万章章句”中,一个拘泥于《尚书》引发的洪水探究间。总之,虽然只是一种业余爱好,但像《孟子》一书,大约三十年前就曾翻阅过,而今天再读,竟然没有似曾相识的快感,反而都是如梦方醒的感叹……由此,愈发印证了我一直极力宣扬的一个问题,也就是当初通过别林斯基对于欧洲文艺经典的批评,确实引导我自己在读习像黑格尔《美学》、歌德《浮士德》以及雨果《悲惨世界》、狄更斯《艰难时世》等,西方文史哲类书籍,起码在头脑中始终有一根可以去评价和批评的弦。然而,再谈汉学经书典籍,尽管我自己曾经经历过批孔运动,也看过文革中以及过去评价儒家得失的文章,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间,反正我自己所见到的新旧经书的正规出版物,里面的解说翻译,基本千篇一律,不过就是字词语句的训诂校雠而已,究竟里面有多少属于个人一己之见的评价和批评呢?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76#
    发表于 2018-11-10 06:05:43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8-11-9 23:37
    谢了老党兄
    犹豫不决了一周,接近周末,总算又解决一章!随后,整理前面的三十一章,越看越不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7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5 10:29: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8-11-15 10:43 编辑

    第三十八章  “事类”应用的得失
    (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三十八》)


        何谓事类?笼统地讲,就是援古证今。但是,“援古证今”里面的“古”,不仅仅指“古代”中的“上古”“远古”,而是包含着与作者同时和之前的“事实、事件及其文章言辞”。
        商朝末年,周文王演绎《易经》,剖析64个卦像中逐一爻位的意义。其中,针对第63卦《既济》的九三爻,周文王援引商代高宗武丁历经三年打败鬼方国的故事,用以解释这一爻位蕴含着“行必果、慎用小人”的道理;在第36卦《明夷》的六五爻,又引用商纣王叔父箕子逃避乱世归隐箕山的故事,来说明在“利艰贞”大局势下,处在这一爻位的劣势者的行为抉择。这就是用具体事件来讲解哲理的典范啊。另外,在《尚书•夏书•胤征》中,当胤候奉命征讨羲和时,则是直接引用了夏朝法令《政典》里的话“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而《尚书•商书•盘庚上》中,因为商朝频繁迁都,民众怨声载道,盘庚便引用了传说中古代贤人迟任的话“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这就是选用以往字辞章句的原文,来说明道理的例证。所以说,运用现成的古典故事或著名言辞,借以表达和强化作者的根本意图,即所谓“事类”的写作方式,原本就是古往今来,凡圣哲贤达在著述时一贯遵循的常识和法度啊。事实上,《易经》第26卦《大畜》的“象”辞就是“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其大意是讲:“天山大畜卦,就是提示君子要不断学习前人的举止言行,依此修养个人德行。”所以,这里面所强调的道德理念,也是文学创作之所以要使用“事类”的价值和意义吧。
        文学发展到楚辞阶段,屈原和宋玉的作品,虽然延续了《诗经》的义理格调,但在“事类”方式上,他们多是选用历史故事或远古传说,而没有引述具体人物或书籍的原文。进入汉代,西汉贾谊《鵩鸟赋》又开始引用了《鹖冠子》里的原话,例如“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越栖会稽兮句践霸世”等;而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则是直接挪用了李斯《谏逐客书》的“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种“事类”的应用,在他们文章中纯属偶然吧。但是到了西汉末和东汉初年,像扬雄撰写《百官箴》时,里面大量采集《诗经》《尚书》里面的语录言辞;而刘歆创作的《遂初赋》,很多就是转述的周晋史料故事。由此开始,作者大量引用古文史料的“事类”创作手法,俨然司空见惯了。所以,东汉时期,像崔骃、班固、张衡、蔡邕等,更是在各自作品中广泛采集“经史子集”,因而他们的文章不仅言辞丰富,而且义理饱满,并成为恢弘传统文化的一代风范。
       自然界中,即便外形相似并在同一个地方出产的红木姜子和牡桂,他们在药性辛甘程度上也显著不同,这是各自特质本性所决定者。同样,凡书写文章的能力,虽然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但具体到不同写作者,他们各自所能达到的文学程度的高低,还是要仰仗各自的天资秉性。通常情况下,作家的“才气”发自“内心营造”,而“学识”源自“外在努力”。有的人一生饱学博识,却始终才气平庸,而有的自幼天资聪颖,但到死学识贫乏。单言文学创作领域,凡学识贫乏者,在情思义理的探微发幽中,必定举步维艰;凡才气平庸者,于遣词造句的博采众长时,必然捉襟见肘。这就是艺术创作中所谓“内才外学”的区别和差异。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产生,都是心营臆造和舞文弄墨的人为展示,在这一“生产”的整个过程中间,作者的“才气”则是“主宰”,而“学识”只是“附庸”,也就是起着辅助作用。所以说“才气和学识”,只要符合中正典雅并能够顺应时代需求,其必定成就非凡;反之,如果狭隘偏颇,即便喧嚣一时,终将身败名裂,却有可能遗臭万年。像汉代的杨雄,足以堪称年少得志和才华横溢了吧?但他在《答刘歆书》中,也十分坦承地讲到,当初只是因为进入石渠阁苦读博学之后,才得以佳作连篇。由此可见,文学创作必须仰仗“内才”与“外学”的相辅而成,这是古往今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像曹操也曾经在评价张某的文章时说过“张子之文为拙,然学问肤浅,所见不博,专拾掇崔、杜小文。所作不可悉难,难便不知所出。”类似这一段话所指出的:那些自身学识浅薄,却偏爱攀附名家名作,由此产生的经不住推敲盘问的任何篇籍,不过都是孤陋寡闻的典型案例罢了。
        自古以来,堪称经书典籍者,莫不是情志义理醇厚,内含“事类”辞章浩瀚。所以文学天地,既是各类奇异才华的展示,更是多种渊博学识的竞技。自杨雄、班固之后,文坛之上,各路英才俊杰,极尽个人之能事,如同捕鱼围猎一样,肆无忌惮地搜罗经典语句,大张旗鼓地网织经典篇籍。但是,无论天资多么聪慧,唯有博学多识,才有可能独占鳌头。因为单凭一只狐狸不可能集腋成裘;鸡爪虽属美味,却需要采食众多,才可能真正饱餐。然而,即便达到博学多识者,还需有精益求精的锤炼和警醒,尤其在选用“事类”的言辞篇籍时,务必稽查核实,只有真正做到了表里如一,才有能够相得益彰,进而会有心想事成的结果啊。例如三国时期,在曹魏的刘劭《赵都赋》中有“公子之客,叱劲楚令歃盟;管库隶臣,呵强秦使鼓缶。”用以佐证官职不在高低,只要足够机智,同样可以成就国家大事的道理;如此用典,不但合情合理,而且恰到好处。由此可见,文章中使用“事类”的关键问题,就在于要与作者意欲表达的意愿和需求,必须契合的恰如其分;这就如同车轮轴承上的插销,尽管自身短小,却是保障车驾运行良好的关键所在啊。所以说,即便是精美绝伦的箴言佳句,纵然就是振聋发聩的经典故事,如果使用在无关宏旨的段落中间,则恰似把珠宝金玉缠在脚腕上,亦如把胭脂粉黛抹在胸前一样了吧。
       在文章书写过程中,究竟如何运用“事类”的创作手法呢?其实,若能做到恰如其分,就是要在引用别人的原话时,完全像是作者自己说出来的一样;如若选取的成语典故不贴切,即便是流传千年的箴言佳话,依然于事无补,甚至弄巧成拙。像曹植,不仅才高八斗,更是文坛俊杰;但他在《报孔璋书》(原文已佚)中说“葛天氏之乐,千人唱,万人和,听者因以蔑《韶》《夏》矣。”(大意是:葛天氏的歌声,有千万人传唱,凡听到的人,都不再欣赏《韶》《夏》古乐了。)这显然引用失当了。因为,《吕氏春秋•古乐》中则有“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另外,在司马相如《上林赋》中,确实存在“奏陶唐之舞,听葛天之歌,千人唱,万人和。”的故事。但是,像司马相如“千人唱、万人和”的措辞,是用以夸饰迎合歌舞的人数众多,虽然过分,尚有情可原。然而,若把三人欢愉的“葛天氏之乐”直接说成有千万人高歌夸赞,则是对司马相如用典的曲解吧。再者,陆机的《园葵》诗中有“庇足同一智,生理合异端。不若闻道易,但伤知命难。”其诗句中使用的典故,或取自《左传•成公十七年》中,孔夫子针对受刖刑失去一只脚的齐国鲍牵,曾经说过“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或源自《左传•文公七年》中,当宋昭公要驱赶公族时,其大臣乐豫劝说过“葛藟犹能庇其本根,故君子以为比,况国君乎!”据此而言,陆机在上述诗句中,若使用“卫足”或“庇根”,尚且有典可查,但“庇足”一词几近荒谬。这就是没能够精益求精造成的缺憾。毋庸讳言,像曹植如此精明干练,而陆机何等深沉细致,都难免失误。所以,凡作者无论才气学识达到何等程度,文章在“事类”应用上,都需要谨小慎微啊。再者,像曹洪在《与魏文帝书》中,把“河西”误作“高唐”的故事,又有什么值得嘲笑不止呢?大千世界,山中树木原本良莠不齐,能工巧匠凭借经验和工具,便可以打造出来令世人叹为观止的精美器具。在文学领域,经书典籍的优劣得失何尝不也是如此啊!凡文人墨客,如果能够精采攫取,并创作出来愈加完美惬意的举世佳作,也就无愧于其他专业的行家里手了吧。
        总而言之:经史子集源流长,珠光宝气光万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援古证今无局限,事类取舍有常规;箴言典籍贵恰当,精益求精忌臆想。古往今来多少事,颠来复去一文章。

    【注解】
    1、节选《鹖冠子》相关部分:“一目之罗,不可以得雀。笼中之鸟,空窥不出。众人唯唯,安定祸福。忧喜聚门,吉凶同域。失反为得,成反为败。吴大兵强,夫差以困;越栖会稽,勾践霸世。达人大观,乃见其可。椭枋一术,奚足以游。往古来今,事孰无邮。”
    2、秦•李斯《谏逐客书》相关部分:“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3、杨雄《答刘歆书》中相关部分:“雄为郎之岁,自奏少不得学,而心好沉博绝丽之文,愿不受三岁之奉,且休脱直事之徭,得肆心广意,以自克就。有诏可不夺奉,令尚书赐笔墨钱六万,得观书于石室。如是后一岁,作《绣补》《灵节》《龙骨之铭》诗三章。成帝好之,遂得尽意。 故天下上计孝廉及内郡卫卒会者,雄常把三寸弱翰,赍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归即以铅摘次之于椠,二十七岁于今矣。”

    点评

    顶起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15 15: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78#
    发表于 2018-11-15 15:43:47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8-11-15 10:29
    第三十八章  “事类”应用的得失
    (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三十八》)

    顶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179#
    发表于 2018-11-20 09:57:09 | 只看该作者
    本来就跟不上步伐,现在掉了这么多,咋整?补上是很难的了,实在是有些,有些伤心。

    点评

    看一下标题即可,无须“补”,如同日常生活,凡事各取所需……岂是一个“好”字了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22 22: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80#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2 22:08:18 | 只看该作者
    一方 发表于 2018-11-20 09:57
    本来就跟不上步伐,现在掉了这么多,咋整?补上是很难的了,实在是有些,有些伤心。

    看一下标题即可,无须“补”,如同日常生活,凡事各取所需……岂是一个“好”字了得

    点评

    你这样解,很是圆融,一通百通,妙。感冒来来回回,有些焦头烂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24 18: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4-30 19:41 , Processed in 0.102153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