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caniforget99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说新语》新说(连载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201#
    发表于 2017-12-10 22:18:50 | 只看该作者
    知识丰富,博古通今。欣赏学习,期待您精彩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202#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1 19:54:04 | 只看该作者
    云上云上 发表于 2017-12-10 22:18
    知识丰富,博古通今。欣赏学习,期待您精彩继续。

    谢谢支持,写得有点慢。

    点评

    不急,好文章都是慢慢写出的,期待您精彩继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12 13: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203#
    发表于 2017-12-12 13:16:52 | 只看该作者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7-12-11 19:54
    谢谢支持,写得有点慢。

    不急,好文章都是慢慢写出的,期待您精彩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20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5 20:51:49 | 只看该作者
    识鉴二十四
           【原文】褚期生少时,谢公甚知之。恒云:“褚期生若不佳者,仆不复相士。”
           【褚爽小时候,谢安对他就非常了解,常说:“褚爽以后如果不能成为优秀的人才,我就不再品评士人了。”】

           褚爽,字弘茂,小字期生,东晋晚期名士,外戚。褚爽是大名士褚裒的孙子。前面介绍过,褚裒因为女儿成了皇后而身份高贵。到了孙子这一辈,熟悉的一幕又一次上演。褚爽的女儿褚灵媛也嫁给了皇帝——晋恭帝司马德文。
           可是这一次,褚家和司马家的联姻没能续写褚裒当年的辉煌。此时的东晋已经摇摇欲坠。先是桓温的儿子桓玄废晋安帝司马德宗,建立桓楚政权,短暂篡位。桓玄败亡后刘裕又利用迎回晋安帝复辟的功劳逐渐攫取了东晋的权力。十五年后刘裕杀晋安帝,立司马德文为帝,是为晋恭帝。一年后刘裕逼晋恭禅位,东晋灭亡。后一年,司马德文也被刘裕杀害。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褚爽的女儿也只能是个傀儡皇后,没有享受到任何的荣华富贵,反而在心惊胆战中渡过了余生。
           司马德文的被杀,还和褚爽有关,因为杀人凶手居然就是褚爽的儿子,褚灵媛的兄长褚淡之。
           褚淡之因妹妹的缘故官至左卫将军、侍中。但看到刘裕崛起,晋室衰微,竟然把节操直接扔进了垃圾堆,卖主求荣,投靠刘裕。司马德文让位于刘裕后,被软禁在秣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南部)。刘裕想暗害司马德文,但是司马德文非常小心,日常只和褚灵媛相处,饮食都由褚灵媛亲手烹制,刘裕一时没机会下手。于是把这个缺德的任务派给了褚淡之。
           褚淡之就带领手下来到司马德文和褚灵媛的软禁地。褚灵媛看见哥哥来了,离开司马德文生活的屋子,到客堂和褚淡之说话。褚淡之的手下则趁机潜入司马德文的屋子,用被子捂死了司马德文。司马德文的死,标志着东晋的彻底终结。
           相对于子女,褚爽自己则没太多的故事。史籍里记载他少年时受到谢安的赏识,成年后风度翩翩,精通老、庄。对于当时社会名流,一概看不上眼,唯独于殷仲堪关系亲密。褚爽仅官至义兴(大致相当于今江苏省常州市和无锡市南部地区)太守,年纪不大就因病去世了。回过头来看谢安对褚爽的判断,基本上也没什么大问题。
           谢安所说的“相士”,可不仅仅是给青年才俊写个评语那么简单。在汉末到隋初,想步入仕途并能有个好前途,就必须有当时的社会名流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曹操不惜后者脸皮纠缠许劭给他下品评。
    反过来,能给他人写评语,也是有门槛的。在一个地方没有一点名气,不是德才兼备的长者,根本就没有给别人写品评的资格。
           褚爽还是个孩子就能得到谢安的青睐,想来很早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寿命不长。不过如果他活到了刘裕代晋,看到自己的儿子居然做出如此不忠不义之事,会是一个什么反应呢?

    点评

    顶起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16 20: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205#
    发表于 2017-12-16 20:36:27 | 只看该作者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7-12-15 20:51
    识鉴二十四
           【原文】褚期生少时,谢公甚知之。恒云:“褚期生若不佳者,仆不复相士。”
           【 ...

    顶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206#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8 17:57:55 | 只看该作者
    识鉴二十五
           【原文】郗超与傅瑗周旋。瑗见其二子,并总发。超观之良久,谓瑗曰:“小者才名皆胜,然保卿家,终当在兄。”即傅亮兄弟也。
           【郗超和傅瑗是多年的好朋友。傅瑗带着他的两个儿子来见郗超,两个孩子还很小,梳着“总角”的发髻。郗超仔细观察这两个孩子很长时间,对傅瑗说:“小的那个将来的能力和名气都会超过哥哥,可是能让你家族延续下去的,恐怕还得是哥哥啊。”这两个小孩子就是傅迪、傅亮兄弟。】

           郗超,我们已经介绍过多次,老熟人了。
           傅瑗,字叔玉,一个小人物,没留下什么有趣的故事,官职也不高。如果非要说他对历史的贡献,那就是生下了傅亮。傅亮的故事可要比他多得多。
           从郗超和傅亮的生卒年份来看,郗超去世时傅亮才四岁,说明这则故事发生在郗超的晚年。这时郗超已经被王坦之和谢安排挤,远不如桓温罩着他的时候那般风光无限了。傅瑗没有因为郗超的落没而疏远他,二人的友谊依然稳固,可见傅瑗是个重感情的人。傅瑗请郗超“目”一下自己两个儿子,本身就是看重郗超的意思。上一则故事我们就解释过,品评他人也得要有资格才行。
           前面也讲过一个郗超预测谢玄的故事,说明郗超看人的眼光独到。这一则故事也是如此。更加神奇的是,郗超对谢玄成功的预言,那是有他曾经和谢玄是同事的经历,对谢玄有足够的了解。而这个故事里,面对两个十岁都不到的小屁孩,傅亮更是才学会走路,郗超就能把这兄弟二人的未来勾画出来,还精准预测了兄弟二人的人生,郗超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一则故事,表面上看似乎没什么特殊之处。但是如果看过傅迪和傅亮兄弟的介绍,尤其是傅亮之后,你就要为郗超神准的预言而赞叹不已了!
           郗超对傅迪、傅亮兄弟的预测,说了两点内容。一、傅亮人生的成就很高,远远超过傅迪。二、傅亮虽然会位高权重,但是恐怕没有好下场;而傅迪虽然没有傅亮显贵,但能安安稳稳地过完一生。
           我们来看看傅迪、傅亮兄弟真实的人生。
           傅迪史书中无传,《宋书》中仅在傅亮的传里带了傅迪一句,说他字长猷,精通儒学,官至五兵尚书(早期对兵部尚书的称呼),死后追赠太常。
           傅亮,字季友,东晋、刘宋时期著名大臣,宋武帝刘裕的铁杆跟班,首席秘书,重要的谋臣,为刘裕改朝换代做出了重要贡献,刘裕临终时任命的四位顾命大臣之一。傅亮对于刘裕就相当于贾充对于司马昭,郗超对于桓温。可是傅亮没有贾充命好,刘裕之后,他没有遇上如同司马炎那样有仁心的君王,最后落得一个被杀的下场。
           傅亮年轻时就如同郗超预言的那样,博览群书,学问深厚,还写得一手好文章。东晋末年,刘裕逐渐控制了朝政。刘裕很欣赏傅亮的才能,想拉拢他,但又不知道傅亮的心思,就把哥哥傅迪找来告诉他准备任命傅亮为东阳太守,其实就是想试探一下傅亮是不是和自己一条心。傅迪听了,根本没领会刘裕的本意,以为刘裕就是想提拔傅亮,欢天喜地回家告诉傅亮。傅亮何等聪明,一听就明白了刘裕的意图,当即骑马来到刘裕府上,对刘裕大表忠心,声称自己甘愿为刘裕鞍前马后,才不要外放去当什么东阳太守。
           从此,傅亮就和刘裕搞到了一起。刘裕攻灭后秦,傅亮一路跟随,所有的文书和檄文全部由傅亮撰写,成了刘裕的铁杆心腹。后刘裕受九锡,封宋王,已经是改朝换代的节奏了。可是人臣替代君主而自立这种邪恶的事情,刘裕自己怎么好意思亲口说出来呢。
           于是有一天刘裕在寿春宋王府里宴请自己的幕僚(刘裕的宋国都城在寿春),酒过三巡,刘裕发话了,说自己平定桓玄篡位,又南征北战为晋室立下功勋,还特意强调自己受九锡,封王建国一事。然后话锋一转,说自己年纪大了,盛极一时就该回避回避,要把权力还给皇帝,自己回到建康养老。
           底下的幕僚们都明白按正常的套路刘裕就应该受晋室的禅让,可刘裕突然说自己要交权,半路撂挑子,大家都被弄得云里雾里,只好顺着刘裕的话对刘裕一个劲儿地夸。
           宴会结束后,大家都各回各家,唯独傅亮走到半路上突然悟出了领导的意图。也是,谋朝篡位这种杀千刀的缺德事,怎么能让领导自己说出口呢?当然要由我们这些做臣子的来说咯,这样荣誉是领导的,罪过是自己的......
           于是傅亮立刻回头回到宋王府,对刘裕说派自己回建康。刘裕一听就来劲了,还问傅亮你回去准备带多少人啊?可能刘裕以为傅亮准备学成济上去直接动手。
           傅亮当然没有那么野蛮。他到了建康之后,逼晋恭帝司马德文下诏征召刘裕入朝。刘裕到建康之后,改朝换代的步伐加快了。一年后,傅亮起草好禅位诏书,直接逼司马德文照抄了一份,然后对外宣布是晋恭帝心甘情愿禅让大位给刘裕,就这样完成了刘宋代晋的历史一幕。
           所以,刘裕称帝的首席功臣就是傅亮。刘裕登基后,任命傅亮为中书令。
           刘裕在位两年就去世了,临死任命傅亮、徐羡之、檀道济和谢晦(谢安二哥谢据的曾孙)为顾命大臣。
           少帝刘义符即位,朝政落到了傅亮、徐羡之等顾命大臣手里。只一年,这四人就废刘义符,不久又把他给杀了。傅亮亲自到江陵迎接时任荆州刺史的宜都王刘义隆回建康登基,是为宋文帝。
           刘义隆即位三年后,朝政稳定,刘义隆为了从顾命大臣手中收回权力,就以杀害刘义符为名,下令收押傅亮和徐羡之。结果徐羡之自杀,傅亮下廷尉,不久被杀。考虑到傅亮到江陵迎立自己有功,刘义隆饶过了傅亮的几个儿子。
           看到这里,大家就能体会到郗超那毒辣的眼光了吧。真是精准到可怕的预言啊!

    点评

    学习。顶起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18 20: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207#
    发表于 2017-12-18 20:53:54 | 只看该作者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7-12-18 17:57
    识鉴二十五
           【原文】郗超与傅瑗周旋。瑗见其二子,并总发。超观之良久,谓瑗曰:“小者才名皆胜, ...

    学习。顶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208#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2 18:14:43 | 只看该作者
    识鉴二十六
           【原文】王恭随父在会稽,王大自都来拜墓,恭暂往墓下看之。二人素善,遂十余日方还。父问恭:“何故多日?”对曰:“与阿大语,蝉连不得归。”因语之曰:“恐阿大非尔友。”终乖爱好,果如其言。
           【王恭跟随父亲王蕴住在会稽。王忱从都城建康来到会稽为先人扫墓,王恭就来到王忱的暂住地看望王忱。这两人关系非常好,王恭就留在王忱那里十多天才回家。父亲王蕴就问王恭:“怎么停留了那么多天?”王恭回答道:“和王忱谈论学问,聊得很愉快,舍不得回来。”王蕴就说:“王忱恐怕不会是你的朋友。”后来两人的志向变得完全不同,就像王蕴曾说过的那样。】

           王恭在雅量一章中介绍过了,东晋中期大名士王濛的孙子。
           王蕴,王濛的次子。历史上王蕴没有他的老子(王濛)和儿子(王恭)名气大,但是因为女儿嫁给了孝武帝司马曜,王蕴成了皇帝的老丈人,身份显贵,《晋书》中把他记载在《外戚列传》中。
           王蕴很早就步入官场。因为父亲王濛深受会稽王司马昱喜爱的缘故,司马昱对王蕴也是照顾有加。王蕴在地方任太守时,多有仁政,受到百姓们的爱戴。女儿成为皇后以后,朝廷加他高官,王蕴为避嫌一直推辞,后在谢安的劝说下才肯接受。
           王蕴为人总体上很识大体,不想卷入朝廷之中谢安和司马曜的权力斗争,要求外放,来到会稽任会稽内史。五十五岁时病逝在会稽内史任上。
            “王恭随父在会稽”,说明这则故事发生在王蕴的晚年,王蕴已经来到会稽任内史的时候。此时的王恭还没有出仕。
           王忱,字元达,小字佛大,所以《世说新语》中经常称呼他为“王大”,王恭则亲切地叫他“阿大”。
           王忱是东晋中期名臣王坦之的四子,和王恭是同族远亲,都是出身于太原王氏。论辈分王忱是王恭的叔叔。因为父亲和家族的缘故,王忱仕途顺畅,官至荆州刺史,成为威震一方的“方伯”。不过王忱在军事和政治上没什么可拿得出手的成绩,他的名气全部是靠他的名士做派得来的。
           王忱和王恭一样,是东晋末期名士圈里的风云人物。年轻时就名满天下,学问和清谈的水平都是第一流的。身为名士,饮酒和行为放诞就是必备技能,越到王忱晚年,这两项技能就越发的“炉火纯青”了。随着王忱出镇荆州,在地方上就是土皇帝,王忱出入不但仪仗威严,造型摆得不要不要的。喝起酒来更是没个谱,经常一醉就是一个月。喝多了更是把行为艺术推向最高境界,经常赤身裸体满大街乱窜,后面还跟着一帮同样赤身裸体的跟班。
           一次王忱的岳父家里办丧事,岳父穿着丧服正在哭泣。王忱喝大了带着十几个宾客,光着身子闯到灵堂上,手拉这手绕着岳父大人走了三圈,大呼小叫地走了!这要是放到现在恐怕直接送进精神病院。
    王恭和王忱年纪应该差不多,二人年轻时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这时的两人都是文艺青年,共同话题很多,学识又都丰富,聊起来很投机。可是当他们步入仕途之后,官场险恶,政治斗争云诡波谲,二人身不由己地卷了进去。最后因为奸人从中下套,让这两个好朋友彼此产生了误会,最后翻脸。
           其实东晋一朝好友之间从相爱到相杀的例子有好几个,有的还搞出了人命,比如王导和周顗、桓温和殷浩。王恭和王忱虽然没有闹到那一步,但是二人之间发生了一件搞笑的事情,成了当时名士圈中的大笑话。这个故事我们留到“忿狷”一章中来讲。
           王恭是一位忠臣,以晋室的安危为己任,对于朝廷被奸佞小人控制非常不满。王忱则就知道喝酒,纵心事外。王忱死时年纪应该不大,他的死很可能和酗酒有关。
           晋孝武帝司马曜晚年,在谢安去世后,重用自己的弟弟司马道子,结果出现了兄弟争权的一幕,朝中的大臣也分成了两派。王恭为此忧心忡忡,就找到王忱,希望王忱可以劝说司马道子收敛一点。王忱不愿意搀和到政治斗争中去,自己不去说,就让司马道子身边的宠臣袁悦之传话。谁成想袁悦之是个小人,一心想离间王恭和王忱,有一次就当着很多人的面斥责王恭搬弄是非、破坏团结。王恭遭到羞辱,误以为是王忱在陷害自己。王忱又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于是二人的友情出现了裂痕。后来二人之间又陆续发生了一些小事,把矛盾的口子越撕越大,最终二人翻脸。
           知子莫若父,王蕴为人虽然没多少才干,但是对于王恭还是很了解的,知道王恭为人有很强的责任心,而王忱就是个纨绔子弟,于是可以预言王恭终将和王忱不对付。事实也证明了王蕴的判断。

    点评

    学习。顶起来。问好先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22 19: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209#
    发表于 2017-12-22 19:59:17 | 只看该作者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7-12-22 18:14
    识鉴二十六
           【原文】王恭随父在会稽,王大自都来拜墓,恭暂往墓下看之。二人素善,遂十余日方还。 ...

    学习。顶起来。问好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3 天前
  • 签到天数: 196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210#
    发表于 2017-12-25 20:53:2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好久没来了,这里依旧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3 天前
  • 签到天数: 196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211#
    发表于 2017-12-25 20:53:2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好久没来了,这里依旧精彩!

    点评

    欢迎常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26 05: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212#
    发表于 2017-12-26 05:58:12 | 只看该作者
    冬风无痕 发表于 2017-12-25 20:53
    好久没来了,这里依旧精彩!

    欢迎常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213#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6 17:12:21 | 只看该作者
    冬风无痕 发表于 2017-12-25 20:53
    好久没来了,这里依旧精彩!

    谢谢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21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7 10:09:52 | 只看该作者
    识鉴二十七
           【原文】车胤父作南平郡功曹。太守王胡之避司马无忌之难,置郡于酆阴。是时胤十余岁,胡之每出,尝于篱中见而异焉。谓胤父曰:“此儿当致高名。”后游集,恒命之。胤长,又为桓宣武所知。清通于多士之世,官至选曹尚书。
           【车胤的父亲曾担任南平郡的功曹。南平太守王胡之为了避开司马无忌,把南平郡的郡治迁到了酆阴。那时的车胤只有十来岁,王胡之出巡,看到在车家院子里玩耍的小车胤,认为车胤与众不同,就对车胤的父亲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很大名声!”从此王胡之外出游玩,都会叫上车胤同游。车胤长大后,又受到桓温的器重。在那个名士云集的年代,车胤为人正直、心胸开阔,受到大家的好评,最后官至吏部尚书。】

           车胤,字武子,东晋中期大臣,官至丹阳尹、吏部尚书。
           车胤出身寒门。父亲车育,只担任过功曹、主簿这样的中级官吏。车胤小时候就酷爱读书,我国古代有两个反映贫寒子弟自幼刻苦读书的典故,一个是西汉匡衡的“凿壁偷光”,另一个是东晋车胤、孙康的“囊萤映雪”。“囊莹”说的就是车胤。车胤小时候家里穷,晚上点不起蜡烛,车胤就在夏天捉来很多萤火虫,用布袋装起来,利用萤火虫的微光照亮来读书。
           车胤先后受到王胡之和桓温的赏识,再加上车胤饱读诗书,学识渊博,又能说会道,当时的士人聚会,车胤常常是聚会上的焦点。桓温就说:“聚会时车胤不在,那就一点乐子都没有!”桓温死后,谢安也很欣赏车胤。谢安无论隐居还是后来官居显位,都是士人聚会最热衷的拥趸。每当谢安组织聚会,都要等车胤来了才开席。
           正是由于车胤自身的才能,让他这样一位寒门出身的士人,得以跻身于名士圈中,时常站在聚光灯下。在两晋那个注重出身的时代,车胤可以从地方属官一步步升到中央大员,都是他自身能力的体现。
           谢安去世后,晋孝武帝司马曜重用弟弟司马道子,任命他为司徒、录尚书事,结果导致兄弟争权。车胤看不惯司马道子擅权,多次劝谏司马道子自重。司马道子的长子司马元显因为身份显贵,为人骄横放荡,贪赃枉法,干预朝政。车胤对其非常不满,准备向司马曜汇报司马元显的种种劣迹。结果被司马元显提前知道,逼迫车胤自杀。
           王胡之,字修龄,出身大族琅琊王氏,是王导、王敦的堂兄弟王廙的次子。王胡之虽然出身豪门,但是为人颇有才干,能力较强,可惜患有风疾,才能未得施展就病死了。
           司马无忌,字公寿,东晋宗室,谯王司马承的儿子。司马无忌继承了谯王的爵位,官至南郡太守,曾跟随桓温参加灭成汉政权之战,立有战功,封前将军。灭成汉后四年司马无忌去世,追赠卫将军,谥号“烈”。
           王胡之和司马无忌原来是一对发小,二人从小玩到大,友情甚笃。怎么长大以后王胡之却要像躲瘟神一样躲着司马无忌呢?这是二人上一辈的恩怨造成的。
           王胡之的父亲王廙是王敦一党,王敦起兵时替王敦镇守大本营荆州。而司马无忌的父亲司马承却是晋元帝司马睿那一边的。第一次王敦之乱中,司马承是湘州刺史,镇守长沙,威胁王敦的大本营荆州。王敦派部将攻打长沙,司马承兵败被俘,在被押送回建康的路上,王敦密令王廙杀死了司马承。所以司马无忌和王胡之二人有杀父之仇。然而司马承被害时司马无忌还是个幼儿,后来王敦虽然败亡,但王导还在,王家势力很大,司马无忌的母亲为了保护司马无忌不敢把真相告诉他,所以司马无忌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和王胡之友爱了很多年。直到司马无忌长大,母亲才把王廙杀害司马承的事告诉了司马无忌。显然,得知真相后,司马无忌和王胡之那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世说新语》“仇隙”一章中还记载了两个司马无忌追杀王胡之、王耆之兄弟的搞笑故事,所以王胡之见到司马无忌都要绕着走。
           南平郡是西晋初年从南郡中分割出来的,郡治在公安(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司马无忌是南郡太守,王胡之却是南平郡太守,这两个郡就隔着一条长江,公安更是和荆州的治所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隔江相望,可想王胡之为什么要把郡治迁到酆阴去了。
           酆阴到底是哪里?这关系到车胤是哪里人这一重要问题。现代地方上有争抢名人老家的爱好,车胤虽然算不上是中国历史上十分出名的人物,但地方上有这样一位“二十四史”有传的名人,还是要争取争取的。我个人认为酆阴应该就是现在的湖南省常德市灃县。
           车胤还是个孩子,王胡之就预言车胤的将来,眼光还是很准确的。识人、评判一个人的成就,就是“识鉴”的含义。“识鉴”一章中从一个孩子就能看出他将来这样的故事,我们已经遇到好几个了。王胡之喜欢带着小车胤一同游玩,这也锻炼了车胤应付这种名士集会的本领。所以后来在桓温、谢安组织的聚会上,车胤才能那样的游刃有余。
           “清”、“通”是当时品评人物的常用语,这个我们在后面的“赏誉”、“品藻”两章中会经常遇到。“清”应该不是清廉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为人正直,内心光明,从不耍阴谋诡计。“通”则是心胸开阔,心无城府的意思。这两点很好的概括了车胤的为人,也是车胤最后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215#
    发表于 2017-12-28 06:42:1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长知识。感谢楼主,顺祝元旦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3 天前
  • 签到天数: 196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216#
    发表于 2017-12-31 20:32:5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尝于篱中见而异焉:尝翻译成曾经。古语中的字与现在相差太大。顺祝大家新年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217#
     楼主| 发表于 2018-1-2 21:29:08 | 只看该作者
    识鉴二十八
           【原文】王忱死,西镇未定,朝贵人人有望。时殷仲堪在门下,虽居机要,资名轻小,人情未以方岳相许。晋孝武欲拔亲近腹心,遂以殷为荆州。事定,诏未出。王珣问殷曰:“陕西何故未有处分?”殷曰:“已有人。”王历问公卿,咸云“非”。王自计才地必应在己,复问:“非我邪?”殷曰:“亦似非。”其夜诏出用殷。王语所亲曰:“岂有黄门郎受如此任?仲堪此举乃是国之亡徵!”
           【王忱死后,荆州刺史一职由何人担任一直没有定下来,朝中的多位重臣都希望自己可以出任此职。当时殷仲堪在门下省任职,虽然出在很重要的职位上,但是资历尚浅、名气不大,舆论普遍认为他不适合出任一州刺史这样的地方重任。晋孝武帝想要提拔自己的亲近心腹之人,所以就任命殷仲堪为荆州刺史。这件事定下来之后,还未颁布诏书正式宣布。王珣就找到殷仲堪问他:“西边那件事怎么还没有决定?”殷仲堪答道:“已经确定人选了。”王珣就把担任要职的大臣们问了一个遍,所有的人都回答他:“不是我啊!”王珣自度论才能地位自己是目前最合适的人选,就又找到殷仲堪问他:“难道会是我吗?”殷仲堪回答:“也好像不是。”当天晚上诏书公布殷仲堪任荆州刺史。王珣就对身边的熟人说:“哪里有任用黄门侍郎来担任这样一个重要的职位呢?殷仲堪的这个任命就是亡国的征兆啊!”】

           王忱,前面有过介绍,大名士,时任荆州刺史。所以王忱一死,荆州刺史的位子就空了出来。
           “西镇”,指的就是荆州。当时荆州在东晋都城建康的西面,所以称西镇。
           荆州刺史一职,别看是个地方官,在东晋一朝那可是个香饽饽。一方面因为荆州地理位置重要,另一方面就是荆州一直是东晋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是东晋得以对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一个强有力的屏障,所以荆州有很强的军事力量,军队人数不但多,战斗力还很强。控制了荆州,不但处在建康的上游,还手握重兵,就有足够的政治资本,退可以自保,进可以威逼中央。这就让荆州刺史成了东晋一朝的一个不亚于中央大员的重要官职。整个东晋一朝所出的那些权臣、重臣,几乎都当过荆州刺史,比如王敦,比如桓温。这么一说就不难理解朝中的那些大臣们为什么人人都想得到这个位置了。
           晋孝武帝司马曜任命和自己关系好的大臣担任荆州刺史,这在现在看来似乎不是个事,身为皇帝任命一个大臣又有什么呢?但是在东晋,大部分时间里,皇帝基本就是个橡皮图章,大权大多掌握在大臣手里。如果这位大臣是个忠臣,比如庾亮、庾冰、何充、谢安等人,那么还好;如果这位大臣有私心,那麻烦就比较大了,比如王敦、桓温、刘裕。整个东晋一朝,皇权真正牢牢抓在皇帝手里的,只有孝武帝司马曜这一位,这还得要感谢谢安这位大忠臣,在看出司马曜有掌权的意思后,主动上交了权力,退到地方任扬州刺史去了。
           司马曜总体上来说是位昏君,他在位虽然是东晋皇帝中最长的一位,但是他贪酒好色,对朝政并不上心。为了防止中央大权再度落到外人手里,司马曜重用自己唯一的亲弟弟司马道子。谁成想最后演变成兄弟俩争权这一搞笑的一幕。朝中大臣们也自然地选边站,分成了哥哥党和弟弟党。为了对抗司马道子,巩固皇权和地位,司马曜重用自己人担任了两个重要的地方官职,一位是王恭任扬州刺史,另一位就是殷仲堪任荆州刺史。
           王珣,王导的孙子,“雅量”一章中已经详细介绍过。王珣总体上是哥哥党。王珣出身琅琊王氏,是名门大族的代表人物。年轻时受到桓温的赏识和重用,桓温死后却被谢安清算。好在司马曜欣赏王珣的才华,在谢安死后重用王珣。此时王珣官任尚书左仆射,可谓是中央大员,朝中重臣。可是王珣一直遭到弟弟党的代表人物佞臣王国宝的排挤陷害,在建康过得很不开心。所以看到有机会到荆州任职,王珣就想离开建康这个是非之地,打心眼儿里王珣很想当这个荆州刺史。
           王珣在这里说的“陕西”,可不是现在的陕西省,指的就是荆州。这里的“陕西”源于“周召分陕”的典故。
           周武王灭商后不到两年就病死了,周成王年纪还小,就由周公辅政。可是当时周朝的统治集团内部也矛盾重重,周公的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拉拢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了“三监之乱”。周公虽然平定了“三监之乱”,但为了更好地管理天下,周公以陕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为界,陕城以东由周公管理,以西由召公管理,史称“周召分陕”。由此,陕城以西就简称“陕西”或“西陕”,代表国家的西部地区。因为荆州位于东晋国土的西边,故王珣在这里说“陕西”就是指荆州,是一种非常文艺范儿的说法。
           这一段写得比较有趣。王珣偏偏去问殷仲堪,这让殷仲堪怎么回答呢?当然不好意思说是自己咯,于是就说的云里雾里,害得王珣先是一个一个地去问,后又美滋滋地以为会是自己。当答案揭晓后,失望至极的王珣居然诅咒起国家的命运来。
           王珣为什么不去问别人偏偏去问殷仲堪?殷仲堪当时是黄门侍郎,属门下省,就是皇帝身边的低级参谋(高级参谋是侍中),是为皇帝出主意、提建议的人员,没有实权。这也可以算是中国式的三权分立。皇帝的任何决策通常都要和黄门侍郎或侍中商量,决定后交由中书省(最高长官是中书令)拟定诏书公布,最后交给尚书省(尚书令、尚书仆射、六部尚书)执行。所以皇帝商量由谁担任荆州刺史一职,殷仲堪肯定知道。再加上前面说过当时的殷仲堪虽然在名士圈里地位很高,但在官场上就是个素人,王珣怎么会想到孝武帝司马曜偏偏就看上了殷仲堪呢!
           虽然我们可以肯定地认为王珣最后的话是一句气话,但是很不幸地被他言中了。
           当时桓温的儿子桓玄已经长大。桓玄当然知道自己的老子当年曾经做过些什么,估计从小就被教育要以父亲桓温为榜样,把桓温未尽的事业(谋朝篡位)进行到底。桓温封南郡公,桓玄此时没有官职,袭爵,闲居在荆州的治所江陵(也是南郡的治所,今湖北省荆州市)。
           荆州可以说是桓家的天下。桓温、桓豁、桓冲兄弟三人先后任荆州刺史,门生故吏遍布荆州各地,所以桓玄要想干大事,荆州是最理想的根据地。
           王忱任荆州刺史时,为人气场强大,对待桓玄不怒自威,让桓玄不敢造次。
           可殷仲堪来了以后,采取主动放下身段和桓玄交朋友的做法,企图用友情制衡桓玄。可是哪里知道桓玄吃硬不吃软,孝武帝死后,桓玄利用殷仲堪的软弱无能,打败了殷仲堪并逼死了他,将荆州占为己有。后兵向建康,废黜司马道子父子,又逼晋安帝把皇位禅让给他,做到了他老子桓温都没做到的事情。
           但是桓玄只当了一百多天的皇帝,就被刘裕起兵推翻。结果桓玄的短暂篡位成就了刘裕,让原本只是一个军事将领的刘裕借灭桓玄的大功逐渐控制了东晋的政权,最后毒死晋安帝,又逼晋恭帝禅让,建立了刘宋政权。
           就这样,殷仲堪任荆州刺史这一胡蝶煽动的翅膀,最后酿成的风暴就是东晋的灭亡!王珣脱口而出的一句气话,最终应验了。

    点评

    学习。顶起来。祝先生新年快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3 07: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218#
    发表于 2018-1-3 07:23:15 | 只看该作者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8-1-2 21:29
    识鉴二十八
           【原文】王忱死,西镇未定,朝贵人人有望。时殷仲堪在门下,虽居机要,资名轻小,人情 ...

    学习。顶起来。祝先生新年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8-1-6 20:32:35 | 只看该作者
    赏誉第一
           【原文】陈仲举尝叹曰:“若周子居者,真治国之器。譬诸宝剑,则世之干将。”
           【陈蕃曾感慨道:“周乘这个人啊,真是治理国家的大才。要是把他比作宝剑,那一定是‘干将’这样的名剑。”】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今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人,东汉晚期桓帝、灵帝时名臣。官至太尉、太傅、录尚书事。
           陈蕃少年时即胸有大志,十岁时就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成年后为人嫉恶如仇,一生都在和朝中的佞臣、宦官作斗争,对于皇帝的不当做法,陈蕃也毫不畏惧地犯上直谏,因此多次被贬官。陈蕃认为隐士避世是不顾大义的行为,所以一生起起落落,但始终没有改变他维持正义、反对邪恶的一身正气。因为陈蕃名气很大,被贬官后不久就又能复职,而且官职还越贬越高。
           桓帝死后,灵帝即位,桓帝皇后窦氏为太后。当年桓帝立皇后的时候,本打算立自己喜爱的田贵人,但是陈蕃坚持窦氏出身名门,而田氏出身低微,坚决要求桓帝立窦氏。桓帝拗不过陈蕃,只能答应。所以桓帝刚死的时候,窦太后很感激陈蕃,任命他为太傅,和自己的父亲大将军窦武一同辅政。
           东汉末年宦官干政非常严重,陈蕃就和窦武密谋诛杀宦官,结果谋事不密。宦官们知道陈蕃和窦武的计划后,提前动手,先矫诏杀了窦武。陈蕃听说后,不顾七十多岁的高龄,带领门生属下八十多人,手提佩剑杀入皇宫,但在宦官控制的禁军的围攻下被俘。看守他的小宦官们对陈蕃又踢又踩,骂他:“死老鬼,看你还能削减我们的人员,剥夺我们的收入吗?”当晚就被杀害了。
           陈蕃虽然死了,但是他的高风亮节深受魏晋时期士人们的尊崇。《世说新语》第一章“德行”的第一篇故事,说的就是陈蕃。可见陈蕃在当时读书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后汉书-陈蕃传》中高度评价陈蕃,说从桓、灵时期开始,汉朝乱而不亡,前后将近一百年时间,都是因为有一批以陈蕃为首的忠义之士拼死守卫的缘故。
           周乘,字子居。汝南安城人,和陈蕃是老乡。周乘在历史上的地位可要比陈蕃差远了,官至太山太守、交州刺史。周乘在太山时多有惠政,为人清正廉洁,受到世人的赞赏。后调任交州刺史,到任后即上奏,说“要为圣朝扫清一方”。交州境内的那些不法官僚们一听,吓得称病辞官的太守、县令就有四十多人。
           从陈蕃、周乘二人的言论来看,二人的性格接近,都是眼里揉不得沙子的那种人。在东汉末年昏暗的政治环境里面,他们可以坚持读书人的信仰,不同流合污,陈蕃最后还付出了生命。也正因为这样的壮举,他们的美名得以流传后世,让后人可以知道他们的事迹,并以之为榜样。青史留名,应该是读书人最高的追求了吧。
           陈蕃把周乘比作干将,足见对周乘的欣赏。“干将”、“莫邪”是春秋时期就流传的一则关于铸剑和复仇的传说,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编写的《列士传》和《孝子传》,故事鲜活生动,这里就不展开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搜索。

    点评

    学习,长知识。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9 14: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220#
    发表于 2018-1-9 14:58:49 | 只看该作者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8-1-6 20:32
    赏誉第一
           【原文】陈仲举尝叹曰:“若周子居者,真治国之器。譬诸宝剑,则世之干将。”
           【 ...

    学习,长知识。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6-14 20:37 , Processed in 0.10432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