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caniforget99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说新语》新说(连载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41#
    发表于 2017-10-10 04:56:49 | 只看该作者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7-10-9 16:31
    识鉴第五
           【原文】王夷甫父乂为平北将军,有公事,使行人论,不得。时夷甫在京师,命驾见仆射羊祜 ...

    学习。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7 天前
  • 签到天数: 195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42#
    发表于 2017-10-10 20:01:3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越来越精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43#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1 09:40:05 | 只看该作者
    识鉴第六
           【原文】潘阳仲见王敦小时,谓曰:“君蜂目已露,但豺声未振耳。必能食人,亦当为人所食。”
           潘滔看见小时候的王敦,对他说:“你已经露出黄蜂那样凶狠的目光,只是豺狼的声音还未能显现出来。以后你必定会害人,最终也会被人所害。”

           潘滔,字阳仲,初为晋惠帝司马衷的太子司马遹的太子洗马(教授太子道德、政事的老师),西晋末年,给权臣东海王司马越做长史。潘滔本人在历史上名声不大,《晋书》中无传。司马越是西晋“八王之乱”的最终胜利者,虽然他攫取的朝廷的大权,但那时的天下已经乱成一锅粥,司马越无力控制局面。潘滔是司马越的长史,所以在史籍里露了几回脸。
           王敦,字处仲,出身大族琅琊王氏,是王导的堂哥,史上公认的东晋时期第一乱臣贼子。
           琅琊王氏在魏晋时期成为第一流的高门,家族中出了很多高官、名士,如《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王祥,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王戎和王衍。王敦和王导和他们是同族兄弟,西晋初期虽然已经崭露头角,但是因为年纪较小,官职的名气还都不算大。
           王敦娶了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儿为妻,步入仕途。起先给司马遹做太子舍人,就是太子身边的侍从。司马遹被晋惠帝皇后贾南风陷害而被废,并被勒令迁居许昌。当时很多太子身边的人害怕受到牵连而不敢去送行,只有王敦、江统、潘滔等几个人前去送行,一时间被舆论称赞。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王衍官居太尉,为了给自己留后路,表奏王敦为扬州刺史,得到了当时控制朝政的东海王司马越的同意。王敦就这样离开洛阳这个是非之地。后来王导陪伴司马睿来到江南,王敦也尽力辅佐,先后讨平了不肯听命于司马睿的原江州刺史华轶和在荆州作乱的乱民首领杜弢,为司马睿在江南站稳脚跟并登基称帝、建立东晋立下了汗马功劳。
           东晋开国之后,王敦被任命为侍中、大将军、江州刺史,随后又任荆州刺史。就这样王敦和王导一个在内、一个在外,一个控制朝政、一个手握重兵,这让被架空了的司马睿非常不爽。不甘心做傀儡的司马睿开始疏远王导,并重用刁协、刘隗等人企图巩固皇权。这些举动引起了王敦的不满。
           同时,随着王敦权势日益高涨,王敦的内心也发生了变化,忠臣已经不再是他的追求,王敦开始了向权臣的蜕变。终于,于晋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正月,王敦和司马睿的矛盾彻底爆发,王敦以“清君侧、诛刘隗”的名义从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起兵,兵发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史称“第一次王敦之乱”。结果是王敦一举击败了司马睿控制的中央军,占领建康。王敦驻军于石头城(今南京市区内清凉门至草场门一带),不去觐见司马睿,自封丞相,江州牧,彻底掌控朝政,还杀了司马睿的得力助手周顗和戴渊来提高自己的威望,这让司马睿颜面扫地。忧愤之下,司马睿于当年年底病死,司马睿的儿子,晋明帝司马绍即位。
           司马绍表面上对王敦言听计从,但是私下里积蓄力量,准备和王敦一战。两年后王敦病重,司马绍下诏讨伐王敦。这时的王敦已经不能统领军队,他先后让自己的哥哥王含和部下钱凤、沈充带兵再次攻打建康,史称“第二次王敦之乱”。但是这一次司马绍的中央军占了上风,击败了王含和钱凤的攻势。王敦还想亲自上阵指挥,但这时王敦的身体已经无法支撑。不久,王敦病死,王含和钱凤也兵败被杀,叛乱被彻底镇压下去。
           获胜后的司马绍把王敦的尸体斩首,并把王敦和钱凤的人头挂在秦淮河上的朱雀桥边。至此,王敦“东晋第一乱臣贼子”的名号算是彻底坐实了,一千多年来都不曾翻案。
           潘滔和王敦都在司马遹的东宫里工作过,还是同事。这样看来潘滔并不比王敦大多少,因此潘滔有没有见过小时候的王敦已经无从查考了,似乎应该没有。《晋书-王敦传》里就记载二人一同在东宫为官的时候,潘滔对王敦说的这样一番话。
           “蜂目豺声”最早是说春秋时楚穆王商臣的,后来也用来说王莽。商臣杀父自立,王莽篡汉,看看就明白“蜂目豺声”不是用来形容好人的。“蜂目豺声”原意是形容人的相貌凶恶,但潘滔口中的“蜂目”和“豺声”其实都是比喻。“蜂目”是指野心和不臣之心,“豺声”是指反叛的实际行动。
           史书里记载,年轻时的王敦行事果断,与众不同,能够准确判断事情发展的趋势。潘滔一眼就看出王敦将来会惹出大乱子,其实不算什么本事。有一个有趣的事例可以证明。
           西晋初年,王敦还在东宫为官时,和当时的巨富石崇友善。石崇家里装修的极尽奢华,连厕所里都挂着绫罗绸缎做的幔帐,并有侍女伺候客人方便之后换一身新衣服再出去。很多客人不习惯,感觉很害羞。唯独王敦神色自若,就当那些侍女不存在一样。这些侍女当场断定:“这位客人将来一定会造反!”(“此客必能做贼!”)
           连几个丫鬟都看的出来的,想来也没有什么吧。

    点评

    学习,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11 16: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44#
    发表于 2017-10-11 16:14:05 | 只看该作者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7-10-11 09:40
    识鉴第六
           【原文】潘阳仲见王敦小时,谓曰:“君蜂目已露,但豺声未振耳。必能食人,亦当为人所食 ...

    学习,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7 天前
  • 签到天数: 195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45#
    发表于 2017-10-13 19:51: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继续关注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146#
    发表于 2017-10-14 20:44:17 | 只看该作者
    侍女如此厉害?厉害。成者王侯败者寇,历史大多是由人评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147#
    发表于 2017-10-15 16:21:17 | 只看该作者
    欣赏精彩连续新说,期待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48#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6 21:18:34 | 只看该作者
    新篇幅的写作进度比较慢,让大家久等了,不好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49#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6 21:26:02 | 只看该作者
    识鉴第七
           【原文】石勒不知书,使人读《汉书》。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刻印将授之,大惊曰:“此法当失,云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
           石勒不识字,就命人读《汉书》给他听。当听到楚汉相争时,郦食其劝刘邦立原六国后人为王,已经刻好了印玺将要准备授予六国后人的时候,石勒大惊,说:“如果按照这个办法来做,一定会失去天下,怎么说后来刘邦得到了天下呢?”当听到后来留侯张良劝说刘邦不要这么做了之后,才说:“幸亏有张良啊!”

           石勒,字世龙,羯族,上党郡武乡(今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人。
           羯族是附属于匈奴的杂胡,地位低下,东汉时跟随南匈奴内附,迁居到长城以内定居。石勒这一支就定居于武乡。
           羯族有名无姓。石勒本来也不叫这个名字,他本名“勹背”,这个字现在已经打不出来了,“勹”字框里面一个“背”,音bei,第四声。“石勒”这个名字是后来跟随汲桑起兵时,汲桑给他取的。据说因为汲桑仰慕西晋巨富石崇,所以给他起了“石”这个姓。
           石勒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在当时,一个异族,还是地位最低下的羯族人,三十岁时依旧孑然一身,被官府抓起来当做奴隶从山西卖到了山东。但是石勒凭借自身优秀的身体素质和灵活的头脑,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壮大。从最初为了生存而打家劫舍,到后来拥兵自重,扫荡河南河北,并在襄国定都,建立后赵政权。这一过程中,石勒先后灭掉多个割据地方的军阀和政权,公元329年石勒灭前赵政权后,统一中国北方,建立起一个东起渤海,西到陇西,南到淮河,北到大漠的帝国。公元330年石勒称帝,完成了从“奴隶到皇帝”的壮举,自古以来,也只有明太祖朱元璋可以和他相比。
           石勒能够成功,和其自身素质密不可分。石勒有几点特别令人称道,一是热爱学习,善于“师古”;二是尊重人才;三是能够听取正确的意见。在石勒的发展壮大过程中,不少汉人士大夫给予他很大的帮助。尤其是汉人张宾,多次在石勒发展的关键时期,为石勒指出了正确的方向。有张宾辅佐之后,石勒的事业顺风顺水,直至称王建国。
           在正史之中,连一向对异族统治者持蔑视态度的汉人史官,都对石勒赞不绝口,《晋书》就称其为“一时之杰”。
           所以,现在的人如果三十岁了还一事无成,千万不要丧失信心。看看人家石勒,好好学学,屌丝逆袭之冠,史上励志第一人啊!
           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也和石勒有关。比如必须经考试才能结业,就是石勒最先在官办学校中施行的。所以可以说考试是石勒发明的。听了这个是不是很多苦学的学子有要扒了石勒祖坟的冲动呢?
           还有的就是黄瓜和芝麻,由于最早从西域传到中原,故原名为胡瓜和胡麻。而石勒称王后下令严禁百姓说“胡”这个字,因为他自己是胡人,所以就改名为黄瓜和芝麻了。
           《世说新语》里记载的全部都是汉人士大夫的言行轶事,唯有这一则故事,记载了羯族出身的石勒,整个《世说新语》也就独此一条。可见石勒在当时,还是为人所称道的。
           这一则故事,充分反映了石勒热爱学习的情况。石勒学习史书,并不是把史籍当成《故事会》来听,而是善于分析古人成功的经验教训,并为自己所用。这一点非常难得,也是他有别于当时那么多军阀的过人之处。为什么笑到最后的那个人是石勒,是有深层次原因的。
           同样的,我们看到这则故事的时候,是否也能从中学到点什么呢?
           《汉书》中记载的郦食其劝刘邦立六国后人这一段,是发生在刘邦兵败彭城,和项羽在荥阳对峙的时候。当时刘邦落于下风,被项羽揍得满地找牙。郦食其劝刘邦立六国后人,是想利用六国后人在百姓中的声望,拉拢原六国地区支持刘邦对抗项羽。但是显然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打倒一个项羽,又站起来六个项羽,仗还打得没完了呢。石勒一听就听出了其中的问题所在,不能不说石勒在政治上有高人一筹的眼光。这就叫做“识鉴”。

           借贵宝地发一条链接,是本公司主打产品的官方网站,还望版主海涵。
           一个关于冬虫夏草的优质网站:http://www.gasongkaizhou.com/

    点评

    学习,受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17 04: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50#
    发表于 2017-10-17 04:03:34 | 只看该作者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7-10-16 21:26
    识鉴第七
           【原文】石勒不知书,使人读《汉书》。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刻印将授之,大惊曰:“此法 ...

    学习,受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51#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8 23:16:16 | 只看该作者
    识鉴第八
           【原文】卫玠年五岁,神衿可爱。祖太保曰:“此儿有异,顾吾老,不见其大耳。”
           卫玠五岁时,聪明伶俐,神情气度惹人喜爱。卫玠的爷爷,太保卫瓘就说:“这个孩子与众不同。只是我年纪大了,看不到他长大后的成就。”

           卫玠,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大超级帅哥之一,如果放到现在就是李易峰、吴亦凡一类的人物。我们现在常说“貌比潘安”,潘安是和卫玠同时期的帅哥,名叫潘岳,字安仁,后人简称其为潘安。和潘安齐名的,就是卫玠了。
           卫玠,字叔宝。他能够名留青史,靠的就是两点,一是颜值,二是玄学造诣。
           卫玠不但相貌出众,肤色还很白,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玉人”。我猜测卫玠可能患有严重的贫血,所以才会那么白,并且他的身体一直不好,二十七岁时就病死了。
           卫玠小时候就表现出不凡的相貌和气度,这一则故事说的就是这件事。长大后精通玄理,每当名士聚会谈玄的时候卫玠都能说出很精妙的言论,令在座的名士们惊叹。当时的另一位大名士,王衍的弟弟王澄表现得最为夸张,每当听到卫玠讲到精彩之处时,会感慨于卫玠对于玄学超人的理解而脸朝上直接躺倒在坐席上,被当时传为笑谈,称“卫玠谈道,平子(王澄字平子)绝倒”。
           当时名士们谈玄似乎经常通宵达旦,卫玠身体不好,根本经不起这么折腾,所以卫玠的母亲就限制卫玠出席这样的名士聚会,仅在个别头面人物邀请,推脱不掉的情况下才会出席。这让卫玠的声望更加高涨,以至于当时品评名士等级,把他和王承王安期评定为第一等的名士。
           晋怀帝永嘉年间,天下大乱,洛阳周边已经很不安全,卫玠就带着母亲南下,经荆州向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进发。在路过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时,被当时镇守豫章的大将军王敦留下。王敦本人也是名士,又把控军权,是当时江南最有势力的人物。卫玠推脱不掉,和王敦、谢鲲等人接连谈了好几天。这让原本舟车劳顿的卫玠身体状况更加糟糕。
           王敦本想留下卫玠做自己的属官。卫玠看出了王敦的不臣之心,坚持离开,王敦没有强留。
           卫玠来到建康,居然引起了轰动。建康的百姓为了一睹卫玠风采,万人空巷,围观卫玠,这让卫玠不堪其扰。到了建康不久,卫玠就病逝了。当时人们就说,“卫玠是被看死的!”(“看杀卫玠”)
           当然这都是笑话了。眼神要真能杀人,现在也不需要研发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卫瓘,字伯玉,魏晋时期著名大臣。作为监军和钟会、邓艾一同灭蜀。大家都对钟会、邓艾灭蜀一事耳熟能详,也都知道钟会和邓艾在灭蜀后都被杀死了,而杀了他们的人,就是卫瓘。
           卫瓘出身官宦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卫瓘出仕后正逢曹爽和司马懿争权,卫瓘严守中庸之道,不偏向谁,也不得罪谁。
           司马氏掌权后,于公元263年,钟会、邓艾为主将领兵伐蜀,卫瓘为监军。邓艾先攻入成都。钟会不满邓艾立了头功,就和卫瓘合谋污蔑邓艾想造反,并让卫瓘先行入成都收押邓艾。钟会抵达成都后,露出了割据的野心,却没有得到底层士兵的支持。卫瓘设计逃出钟会的控制后,发动底层士兵攻击钟会,将其斩杀。又派和邓艾有私怨的将领田续杀了邓艾父子。
           回到洛阳后,卫瓘也知道自己冤杀邓艾的事很不光彩,自觉地推谢了司马昭的封赏。其后先后出镇青州和幽州,任两州刺史。西晋建立后,被晋武帝司马炎任命为尚书令,成为朝中重臣,最终官至司空、太保。
           卫瓘对于司马炎立弱智儿子司马衷为太子有意见,但是却不愿意旗帜鲜明的反对。尽管如此,也引起司马衷妻子贾南风的怨恨。司马衷继位后,杨骏专权,卫瓘被排挤。贾南风除掉杨骏后,卫瓘和汝南王司马亮辅政。卫瓘坚决反对贾南风干预朝政,这更让贾南风对他恨之入骨。
           不久,贾南风唆使楚王司马玮发动政变,杀掉了司马亮,卫瓘也在政变中遇害,和子孙等九人一起被杀,时年七十二岁。卫玠因为身体不好,和哥哥卫璪住在医生家里治病,才得以幸免。
           孩子长相好看就会更加受人关注和喜爱,历来都是如此。古人说岁数都是说虚岁,这里说卫玠五岁,实际年龄也就四岁。一个四岁的孩子能看出什么异于常人的呢?无非就是长相咯。
           卫瓘评价卫玠的这句话,其实说准了一点半。半点是卫玠长大后确有高人一筹的能力,但是仅仅局限于玄学这一并不被后世认可的学术领域。而说得很准的一点是他没有看到卫玠长大成人,一年后卫瓘就死于非命。
           有时候命运这东西真的很玄妙,话往往不能随口乱说。好话一般很难实现,而坏话却一说一个准,邪门了啊!

    借贵宝地一用,发一条本公司主打产品的官方网站:尕松开周冬虫夏草

    点评

    学习,顶来。感谢楼主的辛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19 05: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52#
    发表于 2017-10-19 05:42:33 | 只看该作者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7-10-18 23:16
    识鉴第八
           【原文】卫玠年五岁,神衿可爱。祖太保曰:“此儿有异,顾吾老,不见其大耳。”
            ...

    学习,顶来。感谢楼主的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53#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9 16:27:17 | 只看该作者
    老党 发表于 2017-10-19 05:42
    学习,顶来。感谢楼主的辛苦。

    不辛苦,不辛苦。也感谢你的顶帖。

    点评

    当下,能沉下心来,扎扎实实研究点国学,着实令人敬佩。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19 18: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54#
    发表于 2017-10-19 18:53:05 | 只看该作者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7-10-19 16:27
    不辛苦,不辛苦。也感谢你的顶帖。

    当下,能沉下心来,扎扎实实研究点国学,着实令人敬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7 天前
  • 签到天数: 195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55#
    发表于 2017-10-19 20:19:3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看杀卫玠,有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56#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0 20:06:34 | 只看该作者
    识鉴第九
           【原文】刘越石云:“华彦夏识能不足,强果有余。”
           刘琨说:“华轶这个人,缺乏对形势的判断能力,却为人倔强,做事固执,不会变通。”

           刘琨,字越石,雅量第十中曾简单介绍过。西晋末年名臣、忠臣,官至司空、并州刺史,死后被东晋追赠侍中、太尉。
           刘琨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和刘备是一家的。年轻时的刘琨就表现出文学和音乐上的才华,和当时的巨富石崇关系很好。石崇很有钱,经常在自己的私家庄园金谷城举办文学聚会,刘琨是座上宾之一,和潘岳(就是史上第一美男潘安)、左思(名篇《三都赋》的作者)、陆机、陆云兄弟等人并称“金谷二十四友”。
           刘琨任司州主簿期间,和祖逖是好友。二人同住一室,共同“闻鸡起舞”,被后世传为美谈。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刘琨在“八王之乱”中投靠东海王司马越,被任命为并州刺史。
           当时并州的州治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受到新成立的匈奴族政权汉赵的威胁,原来镇守晋阳的西晋宗室司马腾撤离后,晋阳就成了一座空城。刘琨接到任命后,只身离开洛阳北上,沿途招募义兵,最后仅仅带了一千多人来的晋阳。
           在晋阳刘琨招揽流民,组织生产自救。周边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百姓和士大夫纷纷归附。刘琨又组织训练军队,加强晋阳城防,前后仅用一年时间,晋阳就初步恢复了生机。
           对于南面汉赵政权的军事威胁,刘琨成功地和生活在今山西省北部、河北省西北部的鲜卑拓跋部结盟,并和拓跋部首领拓跋猗卢结为兄弟,利用鲜卑拓跋部的军事力量,多次打退了汉赵政权对晋阳的进攻,成功地在乱世中生存了下来。
           刘琨忠于晋室,但是刘琨身上有着浓厚的名士的臭毛病,就是沉湎于音乐和文人聚会,对于底层士兵关心不够。刘琨善于安抚流民,却不会有效地领导这些人。所以当时有很多人前来归附,但了解了刘琨的问题之后,又有很多人离开了他。所以刘琨的麾下留不住有用的军事人才,和汉赵政权相比,实力始终处于劣势。
           正是由于刘琨这种不注重军人的毛病,误杀了将领令狐盛,遭到了令狐盛的儿子令狐泥的报复。令狐泥投降了汉赵政权,利用刘琨带兵离开晋阳,讨伐乌丸部落反叛的时候,引汉赵军队偷袭并攻占了晋阳。虽然随后刘琨就借来鲜卑骑兵夺回晋阳,但刘琨的父母在这场内乱中遇害。
           就这样刘琨在困难中坚守晋阳长达十年之久。晋愍帝即位后封刘琨为大将军,进位司空。不久在河北站稳了脚跟的石勒攻打刘琨控制下的沾城(今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南部),刘琨不听属下的劝告,倾巢而出打算一举击败石勒,不想却中了石勒的埋伏,前锋二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这时,刘琨留守晋阳的部下李弘背叛了刘琨,以晋阳投降了石勒。就这样刘琨失去了经营十年的晋阳,进退失据,只好北上投靠幽州段氏鲜卑的段匹磾。
           段匹磾和刘琨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二人都有一颗忠于晋室的忠心,但是这两个人的水平也是向下找齐的那种。不久段氏鲜卑发生内讧,刘琨的儿子刘群在内讧中被和段匹磾敌对的段末柸俘虏。刘群给刘琨写信(有可能是被段末柸逼迫的),要刘琨做内应一同攻灭段匹磾,结果这封信落到了段匹磾的手里。于是刘琨遭到了段匹磾的怀疑,不久被段匹磾冤杀。和刘琨一同被杀的还有刘琨的儿子、侄子等四人。
           刘琨在当时就是北中国忠于晋室的一面旗帜。为了尽忠,刘琨失去了父母、子侄,可谓家破人亡。最终刘琨没能实现他匡扶晋室的政治理想,死在了自己人手里。一千多年后的我们读到他的传记时,也只能为他的志大才疏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
           附:段匹磾后被石勒俘虏。一开始石勒没有杀段匹磾,还任命他为官。但深陷敌营的段匹磾始终不改对晋室的忠诚,一直身穿晋朝的官服,手里拿着晋室赐予他的节杖。石勒看到段匹磾意志坚定,不愿投降,只好把他杀了。段匹磾身为异族,但他的忠贞足以令很多饱读圣贤书的汉人士大夫汗颜。
           东晋立国后,原刘琨的部下卢谌、崔悦等人上疏晋元帝司马睿,述说刘琨的忠诚。司马睿追任刘琨为侍中、太尉,上谥号“愍”。这多少也算安慰了刘琨的在天之灵。
           刘琨不但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音乐家和诗人。他作有多首琴曲,并有多篇诗作传世。最著名的一句诗就是“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华轶,字彦夏,出身名门之后,是三国时期曹魏太尉华歆的曾孙。晋怀帝永嘉年间,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华轶在江州为政颇有建树,当时天下大乱,而华轶治下的江州和平安定,百姓生活正常,所以很多北方的流民都来到江州躲避战乱。华轶一方面安抚各地的流民,一方面持续向洛阳输送钱粮物资,供给晋室用度,表现出充分的忠诚。
           但是随着形势逐渐恶化,公元311年汉赵政权大将刘曜攻克洛阳,俘虏晋怀帝司马炽,一时天下无主。司空荀籓等逃出洛阳的大臣共同推举琅琊王司马睿为盟主,但是华轶却死脑筋一个,拒不承认,固执地认为自己是西晋朝廷所任命的地方官,司马睿要想指挥他必须出示西晋朝廷授予司马睿权力的诏书。
           在那种混乱的情况下,怎么可能有什么诏书!虽然华轶在理论上讲和司马睿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不接受司马睿的领导也无可厚非。但是考虑到当时的那种险恶且复杂的政治环境,华轶的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所以华轶坚持要看什么书面诏书,纯属没事找抽。
           以我个人的理解,华轶不听命于司马睿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华轶读书读迂了转不过弯来;二就是有了割据江州的野心。
           看到华轶又臭又硬,司马睿派王敦为主将讨伐华轶。华轶竟然发兵抵抗,却被王敦部将周访击败。这时,华轶的部下,豫章太守周广也背叛了华轶,出兵偷袭华轶的大营,造成华轶部众溃散。华轶在逃亡路上被追兵追上,和自己五个儿子一同被杀。
           从刘琨对华轶的这番评论来看,因为《世说新语》没有记载刘琨说这番话的时间,我们不知道是刘琨在华轶败亡后对其失败的人生所下的评语,还是在这之前对华轶为人的判断。在我看来,从刘琨的语境上分析,似乎是在华轶死后所说的。因此这则故事放在“识鉴”一章中就不太合适了,放到“品藻”一章里应该更好些。

    点评

    解读的好。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21 06: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57#
    发表于 2017-10-21 06:27:36 | 只看该作者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7-10-20 20:06
    识鉴第九
           【原文】刘越石云:“华彦夏识能不足,强果有余。”
           刘琨说:“华轶这个人,缺乏 ...

    解读的好。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158#
    发表于 2017-10-21 18:13:53 | 只看该作者
    读石勒那一章,脑中不时冒出六祖慧能,一样的传奇。感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59#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2 18:47:35 | 只看该作者
    识鉴第十
           【原文】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张翰被齐王司马冏任命为东曹掾。在洛阳看见秋天来了,就想起老家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的特色菜菰菜羹和鲈鱼脍,说道:“人生中最好的就是可以随心所欲,怎么能离家几千里来做官,就为了追求名气和爵位呢?”于是命令仆人准备好车辆回家乡去了。不久齐王司马冏在政治斗争中遭到失败,被杀。当时的人们都说张翰有眼光。

           张翰,不是那个现在娱乐圈“小鲜肉”一词的开创人物张翰。此张翰比彼张翰年长一千七百岁。这里的张翰,字季鹰,吴郡吴县人,也就是现在的苏州市区人。
           张翰学问过人,文章写得很好,还有突出的一点就是张翰的行为放任,不拘于礼法,在当时就有“江东阮籍”的称号。
           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灭东吴,平定江东,统一中国后,江东的士族阶层因亡国之恨,基本没有北上入朝为官的情况。直到十多年后,随着社会的安定,国家统一的理念逐渐被江东士族所接受,江东名门望族子弟中的佼佼者,如陆机陆云兄弟、顾荣、贺循等人陆续北上求官,希望可以重新融入社会。张翰就是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也跟着贺循一道来到洛阳。
           但是江东士族的求官之路走得异常艰辛。北方士族对于这些南方佬很看不起。别说什么朝廷命官,就连地方大员这样的中上级官职,都和江东士族子弟无缘。陆机陆云兄弟文采学识一流,名重当世,在官场上混得也不咋地。张翰就更差了,仅仅被齐王司马冏任命为东曹掾这样的中级属官。
           这样的人生经历显然和张翰所希望的相差太大,眼见无出头之日,张翰就以“想念老家的菰菜羹和鲈鱼脍”为借口,都没有履行完正常的辞职手续,就辞官回家乡了。对于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张翰理所当然受到了西晋朝廷的严惩,被从官员名册中除名,永不录用。
           回到老家的张翰隐居山野,五十七岁时病逝,葬于现苏州市吴江县境内。
           张翰辞官走人的行为相当潇洒。菰菜,就是茭白。菰菜羹,就是用茭白做成的汤羹。茭白是一种水生蔬菜,生长在水里,口感脆而微甜,是江南地区常见的蔬菜。北方的洛阳肯定没有茭白生长,所以张翰在洛阳是吃不到菰菜羹的。鲈鱼脍,就是一道以鲈鱼为食材的菜。鲈鱼也只生活在江河入海口一带的水系里。当时的洛阳肯定也是吃不到鲈鱼的。
           张翰所说的“贵得适意”正是他人生信条的真实写照。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不受任何约束。张翰北上求官就是这样的。他在老家遇上了准备去洛阳做官的贺循,二人原本并不认识,但是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张翰得知贺循是去洛阳,当时就决定跟贺循一起去,都没和家里人说一声,坐上贺循的船就走了,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见这个人有多随意。
           张翰因思念家乡菜就放弃仕途的做法,受到后世文人的推崇。功名利禄又如何?不如能吃上可口的家乡菜啊。连苏东坡都写诗夸赞张翰,“浮世功名食与眠,季鹰真得水中仙。”张翰的那种不被世俗所动,把功名利禄都当做神马和浮云的潇洒劲儿,成为后世文人在仕途不畅、心境低落时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借以自我安慰的心灵鸡汤。
           然而张翰的辞官回家,真的只是为了可以随时吃上菰菜羹和鲈鱼脍吗?
           这则故事的最后一句,暴露了张翰辞官回家的真正原因。所谓菰菜羹、鲈鱼脍,不过是个美丽的幌子而已!
           当时的西晋,正处于“八王之乱”的混乱之中。在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被杀八年后,又发生了赵王司马伦篡位登基,以齐王司马冏为首的宗室集团起兵反对司马伦篡位的事件。最后司马伦兵败被迫退位,后被赐死。
            司马冏获胜后掌控朝政,他以为大权在握,日益骄横起来,结果成了下一个政治斗争的靶子。后来司马冏被长沙王司马乂的军队击败而被杀,他的亲信受到牵连而被灭族的就有二千多人。
           可想,如果张翰没有提前跑路,恐怕他这辈子再也没有机会吃到菰菜羹和鲈鱼脍了。
           这则故事里的最后这一句,把前面那么美好的画面破坏了个干干净净。张翰分明是预见到了司马冏的失败,不想跟着一起作死而已。另外张翰真的不想追求功名吗?当然不是,不然他跟着贺循来洛阳干嘛?人家贺循当初的计划中并没有张翰什么事好不好。眼见着只能干个小官,出头之日渺茫。如今领导又如此不上路子,尽把下属往沟里带,我啊,还是跑路要紧。
           但是心里所想的,嘴巴上却不能这么说,非要披上菰菜羹和鲈鱼脍做的外衣。中国人就是这样,凡事从来不明说,找借口的本事却高得很。
           稍一不留神还真的相信了啊!

    点评

    您不细加解释,还真就相信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25 09:28
    学习,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23 05: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60#
    发表于 2017-10-23 05:59:17 | 只看该作者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7-10-22 18:47
    识鉴第十
           【原文】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 ...

    学习,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4-29 09:58 , Processed in 0.102344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