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无数山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在假象中设问】全篇完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201#
    发表于 2018-2-9 19:13:56 | 只看该作者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8-2-9 18:40
    163、哲理、学说等因其在所作的推论过程相对展示出了更多内容,并通常用实验、事例加以证实,容易让 ...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2#
     楼主| 发表于 2018-2-12 14:39:17 | 只看该作者
          164、通过文字可以获得思想,但思想本身在文字之外。客观性并不是孤立地背离人群,它与思想者同在,更无须必然地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为生命个体所感知的一种包含生命个体自身在内的思想之是,就在我们生命的现场。有时,看上去文字似乎面向客观世界捕获到了什么一种实在(诸如某事物、现象、感受),并那么真实、符合于观者的常识,或说符合我们内心拥有的常识,为此说通过文字获得了一些对常识进行印证的事例的在。当然,这种印证也是“我在”的强化过程,使之更为牢固。但作为面向一切事物、现象、感受等的判断依据则不行的,它停留于文字、思维中。

          注:2018.2.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3#
     楼主| 发表于 2018-2-13 20:39:12 | 只看该作者
          165、哪怕看上去有多么实在,每件事物都在默默地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虚无,显示着事物的基本属性,一种普遍意义的本质的是。它无需说出,也无关于说出与否,因为我们的说亦在其中,一切说都在其中,作为现象显示着虚无。亦即:虚无在每件事物之中本然地存在。

          注:2018.2.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4#
     楼主| 发表于 2018-2-13 22:55:40 | 只看该作者
          166、我们于尘世搭建的肉身,承载着空间结构性与时间过程性的在,通过外在事相的变幻感受自我深处的宁静。好吧!宁静也只是一个表达其境的修饰语,也带着词语的肉身。你眼中,流逝的依旧流逝,连着埃尘里的一切喧嚣与孤独,以及“我”这个常态。

          注:2018.2.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5#
     楼主| 发表于 2018-2-14 16:18:02 | 只看该作者
          167、在卡拉玛人的所见中,佛陀为卡拉玛人一一分类,解开繁杂的结。继而进一步显示,我在的文字因缘中,不是一句机械的断语。在一个句子的平坦里,断处即是,是处虚无。经典所在之处,我们守住虚无之相的纯净,以换回对“我即非我”的深刻领悟,一种执之即空的我相,一种语言文字表达之上的纯粹。

          注:2018.2.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6#
     楼主| 发表于 2018-2-18 17:50:50 | 只看该作者
          168、我们眼中那些刚好符合常识的事实,总是轻易地越过辨别程序被接受。或者,符合即是我们的判断方式吧!在这判断中,没对对象深入考察,也未考证作为对比判断标准的常识本身是否合理,甚至根本没有深刻思考。更多的是将之与入眼的事实进行直观的外在比较,粗略地判断,即得出符合与否的结论。浮躁的大环境下,愿意质疑的人越来越少了,更甭说冷静思考。卡拉玛人为我们提出一个看似平常实质严肃的问题,接受常识类似的认识或常识标准下的事实一定合理吗?而我们的存在是常识性的吗?哪怕平常一词在我们返尘时会如实地展开一切,但平常绝不是一种常识的标本,它有着比我们滥用“禅”字更朴实的外表,在经历多重否定后,你才会发现方法之上的可以称作常识的平常之是。

          注:2018.2.18

    点评

    新年好。顶起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2-19 06: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207#
    发表于 2018-2-19 06:11:20 | 只看该作者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8-2-18 17:50
    168、我们眼中那些刚好符合常识的事实,总是轻易地越过辨别程序被接受。或者,符合即是我们的判断方 ...

    新年好。顶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8#
     楼主| 发表于 2018-2-22 16:35:18 | 只看该作者
          169、习惯了的常识中发现有意义的在,与在历史长河里发掘有价值的在相似,需要打破认识的惯性(这种思维的惯性,使我们停留在同一思维模式中,将现实事件作同一意义的翻版理解,可此翻版却悄然盖住我们的创造,虽然有时表面上看起来充满新意),于或然中遇见事物的真。而不是翻开一个文本,以为即可看见里面的一种必然的文本事实全然展开的意义。

          注:2018.2.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9#
     楼主| 发表于 2018-2-22 16:35:43 | 只看该作者
          170、现代技术手段建构的一套套认识程序里,人们近乎被训练成一台台思维机器,简单套用认识程序,似乎忘记带有历史遗留的文化基因,因为文化属性是很难套用于某个简单的程序、推理中,从而得出显而易见的程序化结果。当人们刻意抹去历史遗留的文化基因,斩断共同的历史存在时,这种认识事物的方式是缺乏时间积攒形成的文化厚重,最终简陋地变成一种极其狭隘维度的辩证,坠入此常态化思维是可怕的,将人们的认识局限于一个简单的平面上。当认识维度不断缩小,于是好像就真有什么普遍真理出现似的,其实不过采用封闭种种可能后的一套单一模式罢了。我们从认识的演变过程即可看见,非独“现代”如是,如果愿意,可将“现代”一词换为各个历史时期的标志性词语。洞悉到此自我局限形成的惯性思维,哪怕它在大环境中以普适“常识”形式出现,才能找到沿历史久远的我们共同的存在,并借此走得更远,而不是机械地凭借某个指定的历史片段、思维模式去认识世界。

          注:2018.2.22

    点评

    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2-23 05: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210#
    发表于 2018-2-23 05:15:59 | 只看该作者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8-2-22 16:35
    170、现代技术手段建构的一套套认识程序里,人们近乎被训练成一台台思维机器,简单套用认识程序,似 ...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1#
     楼主| 发表于 2018-2-25 21:56:28 | 只看该作者
          171、一个脱离大环境的细节,为观察者孤立地放大,好像有更多、更清楚的事实,显出了对象的真,可由于与之关联因果链的断裂,使眼前的事实成为无本之木,这“本”指的是该细节及主体构成系统缺乏与外界的联系、供给,当然严格说其也有本,这“本”即为观察者之妄心,这样的细节给出的事实倒也放大了隐藏在其中的“我”来。而过多依赖环境,沉溺于其间,强调普遍性换来的现实状态的“符合”,则将细节的承载主体自身存在的痕迹予以擦去,成为失却自心的机械的方法使用者——规则的活物。此时的细节是毫无意义的指向他者的重复,而非指向外在对象的事实,因为我们无法将之真正地从其依存的环境提出,并分析、找到一个生于大环境的事件片段,即为细节;自然也无法从细节进而指向个体受者。

          注:2018.2.25

    点评

    顶。过年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2-27 06: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212#
    发表于 2018-2-27 06:40:15 | 只看该作者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8-2-25 21:56
    171、一个脱离大环境的细节,为观察者孤立地放大,好像有更多、更清楚的事实,显出了对象的真,可由 ...

    顶。过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3#
     楼主| 发表于 2018-2-27 23:49:39 | 只看该作者
          172、分析方法较之直觉判断似乎更接近事实,它所展现的思维过程对已发生的事件作“合理性”梳理,使之符合预期或人们已知的常识、推理;亦或指向未发生的事件,对其作符合人们思考的一种过程模拟。细思之,分析方式下的判断本身与对象之间并无直接关联,它更多地运用了通用思路为此思路产生的群体探路。而每一次针对具体事件运用过程,都是二者的对比运用、验证的过程,认识上没有一种思维方法比另一种思维方法更接近对象,哪怕前者在运用中更易被人们接受。

          173、如果过渡寻枝细分,在这样分析模式下,我们变得支离破碎的心,如沫飘散在时间的河流上,说“时间的河流”不过是我们用丈量自我存在的量度标尺“时间”习惯性地扩张,对时间的连续性作形象化处理。时常,我们将描述事件的时间当作真实的在,而忘了时间不过是我们拿来描述事件的工具罢了,对事件中事物、背景舞台及潜在认识主体的“我”等的生住灭的持续性的定义和描述。这种对时间属性的定义将我与他处事物联系在一起,反之,我是何等的孤独。

          注:2018.2.27

    点评

    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3-3 05: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214#
    发表于 2018-3-3 05:02:45 | 只看该作者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8-2-27 23:49
    172、分析方法较之直觉判断似乎更接近事实,它所展现的思维过程对已发生的事件作“合理性”梳理,使 ...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5#
     楼主| 发表于 2018-3-4 22:37:52 | 只看该作者
          174、那些过往在心中越积越多,变成一种潜在的导引我们走向狭窄的力,推动着行为的重复使之成为习惯,这习惯逐渐变成检验现实事件的标志。似乎我们作为个体拥有丰富经验,可经验并不意味着有利于我们对一件现实事件的判断,本质上讲在每件事件中累积的经验对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件来说,并没有显然的倾向,比如朝向事件打开的方向。可这些心中积累却在无意间成了知障,先于我见到场,并将现场事件围住,我和事件之间的遮蔽于此产生,而我还将之视作对事件解读的可靠工具,把它与通往事件的必然紧紧联系在一起。

          注:2018.3.4

    点评

    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3-6 06: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216#
    发表于 2018-3-6 06:28:25 | 只看该作者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8-3-4 22:37
    174、那些过往在心中越积越多,变成一种潜在的导引我们走向狭窄的力,推动着行为的重复使之成为习惯 ...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7#
     楼主| 发表于 2018-3-7 11:20:29 | 只看该作者
          175、一切都已经在那里!当你遵循你的心走向某处。从事例提供的信息中,你感觉到有一种隐隐的思的倾向把你推向属于你的一切的在,每一次的遵循像是在接受、执行一道内部的命令。我们很多时候将心交给社会浮躁、人群喧嚣和对常见的遵守,用可以不假思索的规则去避开拥挤。如此,我们说:你的所在里有你的心、你的烦思,也有人群的寂寞、悲伤。推而广之,每个个体的存在中都有“我”和世界的影子。

          注:2018.3.7

    点评

    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3-7 14: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218#
    发表于 2018-3-7 14:31:14 | 只看该作者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8-3-7 11:20
    175、一切都已经在那里!当你遵循你的心走向某处。从事例提供的信息中,你感觉到有一种隐隐的思的倾 ...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8-3-7 17:35:12 | 只看该作者

          176、我们以俗世的常态为标准,把认识对象与之的一致性视作一种检验,继而去接受或拒绝,至此我们说,我们不是生活在对真理的寻求中,而是在世俗的规则下苟活,暗暗地接受一切以遵循常态、常识,维持既在的认识方式,这是可悲的。把环境造就的我们的知当作世界的本来面目,当作“我之所以存在”一道真理。是啊!这样的接受似乎不用费心思,现实的结果那么平坦,成为我们与物无差的养料。而此刻,我们自身也成了世俗常态的一部分,为他者提供无意义存在的平行标识。

          注:2018.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0#
     楼主| 发表于 2018-3-8 17:12:48 | 只看该作者
          177、那些文本形态的意义在于为你提供文本之上的无意义,是在你读透该文本后的一种效应,因为它将该文本自身承载的一切也包括在内,哪怕形式。为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这个文本是无意义的,或那个文本是有意义的。生活的文本即使如此,我们更多的需要了解、确指我在的意义,也包括生之虚无、死之寂寂以及一切已然存在的无意义。世界本身无需这种文本形式,也无需赋予所谓的意义,实质上也无法真的赋予,着赋予只不过存在于我们的思维活动中。我们平时称作意义的东西更像是蒙在事物表面的一层薄纱,我们通过有意义的文本去撕掉这层遮物,去找到无意义的在。

          注:2018.3.8

    点评

    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3-8 18: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5-31 03:45 , Processed in 0.08750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