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5|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书自序】…关于《轻歌曼舞》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27 22:04: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3-27 22:58 编辑

    【自序】…关于《轻歌曼舞》


        作为一个业余文学爱好者,于“知天命之年”之后,竟然“再回首”,不厌其烦地从近三十多年记忆碎片中,捡拾出来一些自以为属于“新体诗”的字词语句。然后,自掏腰包,付梓成书。那么,像这样一种绝非“社会常态”的个性化行为,其究竟为何?《轻歌曼舞》中诸多“自以为是”的诗歌,又因何而来呢?
        话说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我父亲便进城打工,落脚在济南市区的一所中学,并作为学校后勤的一名普通工人,一干就是四十多年。我只有一个姐姐,她长我四岁,也和我一样出生在六十年代。我们一家四口人,正是依傍着父亲,才都有了“城里人”的身份。
        就我自己而言,自五岁离开了出生即居住的街道四合院,随后搬入中学校内的宿舍区,再到二十岁头上离开济南到青岛上大学。起码在这十五年中间,我家居住在学校平房内,一直没有挪动过。而国家在这十五年的时间内,前一半正值“文革”,而后一半,大概算“改革开放”的酝酿期吧。
        按说书写《自序》,即便不是循规蹈矩地直书自我何以而来“慨慷抒情”的诗歌胸怀,起码也应该围绕“开门见山”已经提出的两个质疑,进而讲清楚其原因和理由之后,再紧接着表现一下“四面感谢”“八方关照”的礼仪式涵养。于是,这个《自序》便“完事”大吉了,为何又扯落上了居家环境以及“文革”和“改革开放”呢?
        其实,《轻歌曼舞》中的主题思想和文字内容,单从时间段上看,貌似完成于我在青岛上大学中间,但实际情况上,凡纠结于心头脑海中的一切问题雏形,尤其是借助“长短句”形式来表达一份个性困顿的文化格调,则完全根植于青少年时段,我在济南市“十五年”或“二十年”的生活环境和教育土壤。
        初三时(1979年),各年级开始按成绩分“快、慢”班,“升高中”不再是以前的“一锅端”,而变成“择分录取”的“考高中”。
        我们一家搬入校区教职工宿舍后,可能因为这所中学最早是清末“教会学堂”,历经民国“公学”,延续为新中国“学校”。所以,在日常生活之间,于左邻右舍“串门”之中,好像每家每户内都有一些古旧繁体字的纸张书籍。当“文革”如火如荼地“批林、批孔、批宋江”之际,我就在父亲枕头下见过明清时期绣像版本的《水浒》。因此,自小学一直到高中毕业,从画报到书刊,一开始是父亲从图书馆借来什么我就看什么,以至后来想看什么书时,我便会让父亲去借阅。
        大约在初二时,有一天,父亲拿回一本自左往右翻看的竖版徐志摩先生诗歌集(具体书名忘了)。当时,父亲叮嘱我:“自己看看就行,别借给别人,看完赶紧还回去。”
        读罢徐志摩先生诗集后,在我的读书笔记本上,手抄下来三首“志摩小诗”:《偶然》《难得》《朝雾里的小草花》。就在眼下,《难得》一诗,我大体还能背过,而面对《朝雾里的小草花》,读来一如从前,每每热泪盈眶!
        也是在初中阶段,一次在父亲工作的车间里,我见到一本上下没有封皮,是用线装订的手写“课本”,宽窄上比现在流行杂志略大一些,尚且有一般四五本杂志的厚度。因为那会儿,我还不认识上面反复出现的“仄”字,仅凭直觉,认定应该是老师授课用的“讲义”。就是这样一本残破不全的讲稿,我拿回家反复琢磨了多年,从中弄明白了一个道理:古人“写赋、作诗、唱词”,所谓一定要“合辙押韵”,其实应该是“平仄呼应”,像五言律诗,若上句是“平平仄仄平”,其下句要“仄仄平平仄”。然而,恰恰因为高中时节,我便清楚了在“诗词歌赋”中,如何去遵循类似“韵脚”“词牌”等格律问题,以至于我对“唐诗、宋词、元曲”的喜欢和热爱,不再是先去死记硬背,随后模仿名家作品的“字数多少”“长短排列”“韵脚节律”等,最终走向努力创作的道路;反而,让我自己变成了,更乐于一味沉溺在“诗、词、歌、赋、戏曲或小说”等文学作品反映的情景之中,任意畅想遨游,即自娱自乐,又自由自在。
        高中刚考入济南第一中学时,就听我姐姐讲过,一中语文组有一位孔老师,曾经是一位著名诗人,虽在“文革”中遭到迫害,但同学们都特别爱听他的课。高三时,这位笔名“山青”的孔庆珊老师,来教我们语文。直到今天,仅我们班同学偶尔聚在一起,一旦谈起教语文的孔老师,每个人都能讲出一段段记忆深刻的故事。
        关于学生时代曾经教过我语文的孔庆珊老师,若说对我一生曾经有何影响的话,事实上,其中“影响、作用和引导”完全不是单层面一个方向的推波助澜,反而是一波三折,甚至仅仅只是点滴“暗示性的诱导”,而且根本没有什么公然或暗地里的“拉帮结派、破格提拨、怂恿鼓噪”。
        在这本薄薄的诗集中,其中有两首短诗,与孔庆珊老师密切相关,即:《怅惘》和《送一位可敬的逝者》。
        先说《送一位可敬的逝者》吧。因故在1986年,我把自以为不错的几首诗和杂文,像《音籁》《个性》《学子》《云雀》和《忆游大明湖》等,寄给孔老师评阅,并在附信上,未加掩饰地愤慨我对大学生活的失望,甚至感喟当时大学教育环境尚不如我们中学的文化气氛和思想水准。在我于今残留的印象中,当时孔老师的回信,只有两页纸,但具体内容说些什么,确实记不清了,只有回信的最后一句话,因为当时抄在日记上,我至今铭记心头:“一个人不能被别人打倒,只能自己打倒自己。”
        在教室讲台上,孔老师曾经公开宣称:“我教给你们的知识,利于你们到社会上做人,但不利于你们高考……”听到这话,当时我们班上同学们,有的鼓掌欢呼,而有的默默无语。当时的我,就属于后者。但是,时至今天,我自己还能坚守一份执着,尚能在此为一本个人诗集书写《自序》。为此,我不得不万分感激孔庆珊老师,曾经给予的谆谆教诲和无私栽培。
        至今提及“济南一中”的孔庆珊老师,在我的脑海里,即刻浮现出来,他在课堂上一再重申的几句话:“人的一生要善于抓住机遇,不要失之交臂。”“机遇只降临有准备的头脑,执着前行,不屈不挠……”。还有一次,也不知是在那一篇课文中牵扯到了基督教的问题,孔老师极其形象,用几乎就是表演的肢体语言,诠释着基督教“滑稽”的教义:“如果别人打你右脸,你把左脸也贴上去;如果别人抢你外衣,你把内衣也脱下来递过去……”
       1988年初,当我侥幸躲过了生命中一“劫”后,在春节拜年时,我向一位教语文的邻居,打听孔庆珊老师的情况,但她只是回答:“他去年就病逝了。”于是,在我的日记里,新添了这样一首诗《送一位可敬的逝者》:虽是偶然/未曾让您在意的相交/诲众的话语/却成了我生命前行的向导/您一定是上帝垂青的儿子/这是在我沉默中/唯一为您的祷告。
        此时此刻,如果有人问我:“你们八十年代‘高三’语文学了些什么呢?”我会毫不含糊地回答:“其中课文有莎士比亚的悲剧。”那么,相隔了三十多年,为何我至今尚能如此自信的答复呢?根本原因,就因为我始终无法忘记,高三教我们语文的孔庆珊老师,在讲解莎士比亚“悲剧”时,与其说是提问同学们,毋宁讲在自问自答。孔老师站在讲台上,他沉默了一会儿,突然大声问道:“什么是悲剧?”话音落下,整个教室内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出声作答。只见孔老师缓慢转身,佝偻着躯体,在黑板上,用白色粉笔,迅速写了四个大字:“美的毁灭”
        孔老师刚开始给我们讲课时,有一次解释“怅惘”一词。他在略有所思之后,斟字酌句地讲到:“怅惘,是一种失意状态,像是一阵儿走神,没有任何悲哀的色 ……”
        第一年高考落榜后,我和一帮同级同学又上了一年“补习班”,隔年,才考上了医学院。恰是在“补习生”一年的生活日记中间,才开始频繁出现了像《轻歌曼舞》中字词语句一样的东西。
        记得那一年(1984)春季,具体应在“咋暖还寒”时节。夜晚,我独自在屋里复习功课,突然之间,脑子里一片空白……此种状态,若用医学术语解释,类似“癫痫小发作”;若用一般文字描述,就是“一过性失忆”;若用一个“词汇”,将其表现出来,我自己觉得这个“词语”,应该就是“怅惘”。于是,在那一天日记里,我顺手写下来:“怅惘/从不带悲哀色 /不知晓/怎能遮住澎湃汹涌/的血潮/不能眠/在这静谧乍暖春夜里/难得的/一点点涩涩休憩。”
        《自序》写到此,我突然觉得如果这样写下去,真的不知道将会在何处结束了。因为,若深究起来,尽管《轻歌曼舞》不过是薄薄的一个小册子,若总计单篇,亦不过百首。但是,就是这样一些东西,在每一篇的段落字行之间,若说流淌着全都是我的血和泪,确乎有些夸张、玄虚和渗人;然而,若说其中公开和隐藏的是我生命历程中一点一滴的故事,确乎名副其实。
        综上所述,虽不清楚这样一篇《自序》能否获得出版社专家学者们的认同。总之,在此请允许我表达一份必须要袒露的心愿:特别感谢《轻歌曼舞》成书过程中,刘嘉杰女士和中国言实出版社等诸多工作人员的协作和支持,还要感谢我的一大家人和周围亲朋好友们,尤其是我的妻子和女儿,一直以来的理解和鼓励。
        最后,衷心希望每一位读者朋友从《轻歌曼舞》中获得阅读的温馨和思辩的畅怀。
    2016年3月25日草于济南洪山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3-27 22:31: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3-27 22:36 编辑

    为了比较阅读,也为了更好地理解,我本人对自己所写“诗歌”的认识。所以,在此同时,把出版之中“没通过”的第一份“前言”也张贴如下:
    【新书】……《轻歌曼舞》之“前言”


        关于本书是否应该由作者自己书写“前言”的事情,当初联系自费出版中,于提交稿件时,我便犹豫不决。为何犹豫不决呢?其中原因,确实颇多难言之隐。究其“难言”的最根本顾忌,单就文艺作品本身而言,主要在“如何才能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诗歌?”方面,有一些个性化的不同看法而已。
        且不论那些已经家喻户晓的“诗词歌赋”,仅是针对一般诗人的某一首“诗歌”作品,一旦作者本人站出来,详实说明了创作背景,尤其还是逐行逐句地揭示了诗中“真情话意”的来龙去脉。那么,像这样一种最为直接真切的“创作谈”或“阅读和理解”,对于其“诗歌”本身的文学意义来讲,往往不都是发扬光大和锦上添花,更多的反而削弱了“诗歌”阅读的旨趣和美感。
        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种说法:“看景不如说景,而说景不如听景。”而像这样一种观点和说法,其究竟单纯是社会“从众”庸常心理的自然袒露?还是社会生活中人类知识的阶段性文化总结呢?
        暂且抛开近代公众眼光,或言时代风尚,往往类似“职业化”舆论传媒一样,受制于“饭碗”“急功近利”“活命哲学”方面的客观压力,愈来愈远离了“文化性”“文艺性”最高境界的理性轨道,愈来愈屈从于使用“粉饰”“夸张”“附庸”“广告”式的思维和手段,热衷于急切实现“局域”“暂时”“狭隘”的绩效目标。而下面,我单凭一种个性化的生活体验,说的是“看景”,实际讲的“写诗”和“读诗”。
        任何一个人,无论于国内还是去国外,一旦亲临某一盛名佳境,在其个人感觉收获上,一定不会完全雷同与事前“名声”“宣传”“歌颂”所灌输的形象内容,反而会是一种极端个性化,完全是一种自我认知能力下的褒贬不一和爱憎分明。所以,尽管生活中存在“看景不如听景”的老生常谈,但人们需要“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欲望、渴求和信念,确乎更加强烈而持久。
        究竟什么样的文艺作品堪称“诗歌”?近代“白话文运动”后的“新体诗”,在推动“汉”文化进步上,其价值和意义究竟何在?类似这样一类关于“诗歌”的新老话题或课题,原本应该由专家学者主动站出来,给予解疑答惑,并借以修正“飘忽不定”的文艺进步方向。而作为一个业余文学爱好者,之所以在此提出上面两个质疑,并非我个人有何高见和说辞,亦不过旨在表明在整理本诗集之前,业已学习并思考过一些相关“诗歌”性质的专业知识罢了。正因为如此,涉及该书中的文字形式及其格调,我自以为应该归位于“新体诗”的行列。
        话语到此,关于书写本“前言”的目的,以及起初“犹豫不决”的原因,自以为已经表述清楚了,但读者却一定不以为然。因为,在以往三十年间的私下文字交流中,尤其近十多年来,于网络论坛上,无论在《一个医学生的大学日记》还是《狂歌曼舞》之中,凡是看过“克谐”自我标榜为“诗歌”作品的读者们,十有八九,亦不过一笑置之,甚至嗤之以鼻、不屑一顾。那么,何以至此呢?以我个人看法,究其原因,正在于本书中的每一首“诗”,完全出自生活日记或读书笔录中间的“一个闪念”“一份感受”“一种自怨自艾的倾诉”“一段朦胧情愫的释怀”……而在其中,诸多坦露无遗、毫不加掩饰的“个性化”“私有化”“自我化”的表白,甚至完全就是“一个人肆无忌惮、自由自在的狂傲和呐喊”……而像这样一类文字表现,又有谁愿意“设身处地”去想象?又会有多少“将心比心”的喜怒哀乐呢?
        事实上,真正让我不得不书写这个“前言”的原因,确切说是当我看到了该诗集“样书”电子版本之后,正是协助出版的刘嘉杰女士和中国言实出版社诸级编审同志的敬业精神,尤其是包容态度,令我倍感欣慰之余,也必须借此机会,来表达我万分感激之情。
        另外,我妻子原本对于大学阶段我的日记内容,特别是散在其中的长短情话,一直颇多微词。但是,当她看过本书电子文档后,亦欣然贺喜。因此,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是妻子和女儿,多年来的一贯支持和不断鼓励。也希望读者朋友们,从这本诗集中间,获得阅读的温馨、愉悦和思考。
    2016年3月11日星期五草于济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1 09:11
  • 签到天数: 487 天

    [LV.9]以坛为家II

    板凳
    发表于 2016-3-28 07:47:08 | 只看该作者
    问好朋友,祝贺新书出版!期待瞻仰宝卷!
    说的很实在,发自肺腑!我们的诗歌需要真情实感,反对无病呻吟,更鄙视肉麻地粉饰和阿谀。当今社会,人们生活的层面不同,社会的受益不同,感受也就不同。就是说“物质决定意识”,客观存在的东西,谁也回避不了的,也不应回避。但任何时代都有一个主潮流,历史是时代的无限衔接,也就是一个又一个主潮流的无限延续。其中当然不乏逆流或浊流,但大势所趋,势态蜿蜒,总要向前的!文艺只是各种潮流光华的折射,反过来又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任何无病呻吟,肉麻地粉饰和阿谀都是浪花中的泡沫,是毫无意义的!

    另,“新诗”不同于“新体诗”,它们是两个概念。

    新诗,又称“现代诗”,与旧体诗(古体、新体、近体)相对而言,一般指“五·四”以后的诗,包括现代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特点是冲破了旧体诗格律的限制,采用与口语相接近的白话和现代音韵,大体整齐,押韵自由,生动活泼,便于表现复杂的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易被群众接受。

    新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形成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又称“永明体”,是由古体诗向唐代近体诗过渡的诗体。齐永明年间,周发现汉字的四种声调,同时沈约又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中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四声八病”的诗律论。四声:平(阴平、阳平)、上、去、入,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于是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在注意格律方面是一大进步,但过于讲究声律、对仗、词藻等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则是不良的倾向。因此,这一时期的优秀诗歌并不多,只有谢月兆的比较好。如《入朝曲》和《玉阶怨》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3-28 15:50:20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李一凡先生的细心讲解!尤其是对于“新诗”与“新体诗”的详实区分说明,让我还能有机会及时更正,避免贻笑大方!

    曾经在一个诗歌论坛上,诸多网友不断推陈出新,于“菩萨蛮”“忆秦娥”的名头下,书写出来诸多华丽篇章。对此,我曾经撰文抵制,希望当代诗人们,最应该“不拘一格”,能够用更加灵活自由抒发“诗情画意”的文字表达,来明己示人,以便激发起更多民众投身繁荣文艺的热情和行动。

    在国内,大概生于六十年代的人,从七十年代末延续整个八十年代吧,曾经有过一段时期的“诗歌热”。这其中代表人物不少,而我张口既能说出名字的,只有顾城一人。所以这样讲,并非在那一时段,我痴迷过“新诗”。其实,即便顾城的作品,倒是近十几年来,因网络和手机的缘故,才认真阅读过一部分。

    近十年来,曾经在网络跟帖中,我不止一次提出过这样的疑问:“为何有的报纸刊物说过,莫斯科路旁的每一个树叶上,都写满了情歌。然而,作为孩提时就热衷背记唐诗宋词的华夏大地之上,却又为何没有听过说某城市、某广场或某街区,亦有如此说法呢?”

    或许我本人的思维,一直就是“老不着调”,但对于困惑自我头脑中的问题,却从来都是不轻易放过,而是思虑再三之后,一定会坚持认准的方向,一味摸索前行,一旦意识到偏差,也乐于调整,只是对于已经认清楚的病症痼疾,绝不会牵强附会、人云亦云。

    自从来到“四季歌”,有一件事,让我一直耿耿于怀。什么事情呢?这就是最初我的一个“诗歌”帖子,一露头便“消失”了!而且没有任何解释或说明!好像至今在个人发帖信息中,依然还是:“抱歉,指定的主题不存在或已被删除或正在被审核”。关于至今没被释放的三首诗中,我觉得可能被认为有“毛病”的,应该是《为青春雀跃而欢歌》,其全文如下:

    当青春年少的时候
    说出你的感受
    喊出你的理想
    哪怕就是一团团一堆堆的疑云和困扰
    哪怕就是对金钱、地位、荣誉和爱情
    的羡慕而焦灼

    当青春年少的时候
    迈开你的脚步
    放开你的思路
    不要屈服任何名望权威的说教
    不要惧怕钢筋水泥的束缚桎梏

    因为暂时的通途
    从来不可能成为永恒而持久的幸福
    只有挫折和失败
    才是这一时段真正的资本和财富
    并将演变成一生荣辱得失的宿命

    当青春年少的时候
    或许不能明辨善恶美丑的诱惑与怂恿
    可能无法避免爱恨情仇的冲动和放纵
    忏悔
    是虔敬畏惧世间灵魂的不宁
    而后悔
    从来就是懦夫最无耻的行径

    真正英雄年少者
    何曾有过苟且偷生的玉碎瓦全
    在坚守尚有大把时光的日子里
    磨钝的
    只是盲信盲从的毛刺与犄角
    锋利的
    却是摧枯拉朽的力量和骄傲
    (2014年10月24日惊闻九零后感言而作)

    就上文而言,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甚至于以往的十年或几十年,抑或再过几年或几十年,其文、其思、其意、其慷慨情怀,也是乐观、积极上进的性质,远远大于消极、低级性的趣味!

    国内职业传媒人,尤其是职业文化监管者,似乎始终有一种“爱民如子”的民族传统,在他们的自觉意识中,确乎坚信最广大的读者普众,在“认知能力”上,都达到了“专业作家”的水准,但在“心理承受力”或还有“判断是非的水平”上,确乎又都格外孱弱多病……唯恐一个号角、一声嚆矢,便即刻会在这里那儿,蜂拥蚁聚“打家劫舍、哄抢掠夺”一般!事实上,如果我们的文化监管者,其预感和揣测的一定准确无误的话,就其天职和职责而言,原本更应该找准“病根”所在,而不是“讳病忌医”“投鼠忌器”吧。

    久不来“四季歌”,原因却非“耿耿于怀”上面的那一点小事,若实话实说,我自己总觉得这儿的“斑竹”们,应该更加积极“作为”和勇于“担当”一些当下文化使命的责任。因为,目前网络文化论坛或社区,其中的参与者,已经不是十多年前“狂放不羁”者的天堂了,令人可喜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佼佼者”,开始理性地推行文化创新,身体力行地探求民族文化“行之有效”的革命道路。

    最后,再次由衷感谢李一凡先生的评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1 09:11
  • 签到天数: 487 天

    [LV.9]以坛为家II

    5#
    发表于 2016-4-12 18:31:56 | 只看该作者
    先生言重了,何以言谢!问好!
    学术交流,从来都是商榷,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谁敢说自己百行精通,无一失言呢!非常赞同朋友的观点,尤其对目前网络文化论坛或社区提出的看法和希望。本社区李听圃站长早就提出“关于在社区提倡创新文学的想法”,非常严肃地指出“当前我们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党和政府既定的战略目标,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要实现国家的创新,最核心的是文化的创新,而文学艺术是文化的核心,因此文学创新,历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与文化创新的启蒙者和开拓者。”并“欢迎文友发表有较强探索性的实验作品。我们倡导版主和各位文友,对实验、创新的作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对各种文学革新的主张和实践,给予更多的包容和理解。”“呼唤的文学创新,既有形式上的各种探索,更有内容上的革命,要超越单一国家与单一民族的视野,以及各种落后文化观念的局限,要弘扬全人类共有的人文情怀,有利于帮助人类创新观念,重构肉体、情感、理性与灵魂的和谐与统一,体现升华心灵,珍惜生命,追求和谐,创建美好世界的文学精神。”
    朋友的诗歌《为青春雀跃而欢歌》是积极向上的优秀作品,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勇于登攀,并谆谆告诫他们要善于思考,善于学习,勇于改正错误,坚持真理。
    凡夫新有拙作《岁月回首》,则从另一角度揭示问题,可和先生大作异曲同工。

    岁月回首(歌词)

    走过的岁月似乎太久
    朋友,你是否来得及回首
    多 的世界眼花缭乱
    尘埃落定才显本来面目
    偌大舞台,你方歌罢我登场
    万类霜天竞自由

    走过的岁月似乎太久
    朋友,你是否来得及回首
    眼下的季节春暖花开
    远航的风帆弄潮砥中流
    得意的你,陶醉着呼风唤雨
    水能载舟亦覆舟

    走过的岁月似乎太久
    朋友,你是否来得及回首
    开弓没有回头的箭
    曾经的誓言怎可蒙羞
    鲜花拥抱,或是美丽的约定
    聪明反被聪明误

    走过的岁月似乎太久
    朋友,你是否来得及回首
    人生角色谁来评判
    多少遗憾留在你身后
    良心未泯,风雨未至先绸缪
    行无善果死不休

    人生的岁月并非太久
    朋友,你是否来得及回首
    风花雪月潇洒浪漫
    安康关爱更人人追求
    伸出双手,你有我有大家有
    同此凉热造福千秋

    再次问好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9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6#
    发表于 2016-4-13 21:41:37 | 只看该作者
    关注你和一凡老师的关于是个形式和内涵的交流,你的帖子也从因被黑客植入广告而被屏蔽的旧帖子堆里找出来,请你看看被屏蔽的原因。免得心生芥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7#
     楼主| 发表于 2016-4-15 15:14:49 | 只看该作者
    一周俗务缠身,加之《镜湖》剧本改写,始终不入门、散漫无序,故一直郁郁寡欢。唯于周末,依多年习惯,迫使自己浏览一下经常驻足的网页论坛,以免错失学习交流时机。

    此时此刻,见上面两位仁兄评议话语,自觉惭愧!尤其站长细说,令我受宠若惊!

    多年来,吾每发一贴,一般读者寥寥,也只是有过个别文章,偶或门庭若市!所以,上言“自觉惭愧”和“受宠若惊”,绝非戏言谦卑,而是有所比较而来的“肺腑之言”。

    毋庸讳言,我个人“医学生”的高校生活,贯穿1984-1989年,而这五年,即便就是一直流连国内而现今年龄在五十岁以上者,也不一定人人清楚,其时段的文化景状,对于当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影响、作用和意义。

    单就我个人生活经历:从大学班干部、学生会一员,到省级医院内的十年临床医生、十年行政干部、五年省内司法鉴定机构“资质认定”技术专家,以至于眼下再回归到临床业务工作中。在这期间,论其工作、生活和学习上的涉猎范围,若说事无巨细,都已经明明白白,绝对就是自吹自擂、厚颜无耻,而且就是不知天高地厚;若说针对世间万象,特别是一些显而易见的社会性瑕疵、痼疾和弊端,曾经有过一些自我思虑和探究,应该算是“实话实说”吧;另外,在这期间,论其文学爱好,又应以“家庭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为界,而分为“前”“后”二个阶段,但在我个人文字内容而言,却是从高中以至于今的“一贯制”思想体现。

    之所以在此坦露上述个人情况,究其根本,是因为我自2002年上网以来,即便一直于挂名“哲学、文学或小说、诗歌”论坛上,但凡我个人的散文、诗歌或日记摘抄,已经被删帖、屏蔽或“审核不通过”者,早就屡见不鲜,而且习以为常了。因为有过这样一段经历,所以,近三年来,加之自身工作环境改变,我才不得已选择了“辑本”“小说集”“诗歌集”或中篇小说以及改编剧本等形式,先后通过红榜个人网页、天涯博客以及大型文学网站像“起点、创世、纵横、榕树下”等公共传媒,甚至借助自费出版方式,来公开自我看法和观点。至于为何要如此作为?尤其是为什么还要用化名“自费”出版文学性的书籍?……类似这样的质疑,我在此不想再表白什么了!因为仅是在这儿“四季歌文学社区”内,我的一切文字,其实都完全可以作为针对这样一些“为什么”问题的解答。

    事实上,仅是此处上面楼文的两个“自序”,也已经被出版社“否决”掉了。而且,间接告知我的“自序”写作要求,则是:“只要说明为何写出这些东西的理由即可,不要涉及其他问题……”
    呜呼!究竟我上文之中涉及到了什么“不可告人”的问题呢?

    话到此,我又要特别感谢李站长让我“免得心生芥蒂”的解释,尽管我还没有找到在那儿察看“被屏蔽的原因”。但是,能够针对作者的疑惑不解,直接给出一个明示,业已足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9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8#
    发表于 2016-4-20 07:52:19 | 只看该作者
    你自己去看http://bbs.sijige.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5487
    文中已插入的恶意广告已经替你删除,但其他文中的大量广告还继续存在着,还会有不明就里的人来提出这个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9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9#
    发表于 2016-5-30 08:44:4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5-3 17:43 , Processed in 0.09120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