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常昶昶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天滚滚之毛泽东三界封神演义(每日连载中,第一部(上)完结)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2-8 12:3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41#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09:24:55 | 只看该作者
    袁世凯死后,被送回漳德安葬,他的墓地被称为“袁公林”。“袁公林”三字由他的老友徐世昌题写,坟墓仿美国总统格兰特濒河庐墓的形式,坐落在安阳洹河边上,占地139亩,典置祭田1000亩。现在已经是安阳市的揽胜之地。
    袁世凯“天夺其魄”,退位问题自然消失,袁死黎继,南北均表示拥护。蔡锷兵驻四川,被黎元洪任命为四川都督,正一心致力于四川战后的重建,实现与小凤仙旧梦重温之际,喉疾发作,赴日治疗。途径上海,闻革命元勋黄兴在上海逝世,痛心疾首,在悲痛中东渡日本。未料于1916年11月8日上午,客死日本福冈,年仅35岁。1917年4月12日,蔡锷魂归故里,黎元洪在长沙为他举行了国葬,授上将军衔,发抚恤银两万元。蔡锷是中华民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享受国葬的人。在北京的小凤仙闻蔡锷死,一年分别竟成为两世,不愿独活人间,也随蔡锷而去,以求下阴间比翼双飞、上天堂二蝶共舞。
    ------
    众神友看到此,均感叹不已:一叹这蚩尤在人间终于寿尽,虽落下骂名,但他可以在天上继续为神,在人间也落了个洪宪皇帝的名号,了了5000年前败在皇帝手下后,没有能称帝人间的心愿;二叹这蔡锷和小凤仙虽在人间情义绵长,却不能长相厮守,正是花红果青之时,双双归天。
    韩非忍耐不住,看众神无语,开口问百花仙首:“仙首,这小凤仙可是花界仙子?在天上和这蔡锷可有情缘?”
    百花仙首正在唏嘘不已,闻韩非语,言道:“这小凤仙本为风后在天庭伺养的一盆水仙。日久,水仙对风后生情。听说风后下界,也就偷偷地来到人间,专在北京等他。蔡锷在人间就是一件事,收蚩尤;凤仙在人间也就是一件事,帮助蔡锷,二神任务完成,自然也就归天了。天命如此。”
    韩非道:“既然如此,我们也就不必伤感。还是请圣人为大家解解这风后之卦。”
    圣人道:“蔡锷,也就是这风后之卦,很是明白。他自己没有造风、造势的能力,做事只能顺势而为。他30岁任云南都督,35岁掀起全国的倒袁运动,皆由势来。风后、风后,必须先有风才行。势变、风停,他自然也就有凶险了。”
    姜子牙道:“蔡锷之爻,实在没有多议之处。锷,刀剑之刃,刀剑在伤人之后即自损。何况还是一个蔡?蔡、菜同音,他也就是一刀之力。其身后事还要靠大鸿去大展。人间不是有大展宏图吗,说的就是大鸿。圣人,我们还是继续说九五爻,即大鸿之卦吧。”
    圣人道:“大鸿与风后同为黄帝大将,二人感情深厚、情同手足。黄帝曾言,二人相隔万水千山,还能相聚,则天下大势可定。蔡锷生于湖南,朱德生于四川北部,远隔何止千山万水?能在云南相会,实在是天数。现在我们来看九五爻辞:君子含藏美德,就像在杞柳之器中装着香瓜一样,但有从上位跌落下来的危险。‘九五含章’,是说能保持中正。‘有陨自天’所以不愿接受任命。这一爻为九五爻,故称‘九五含章’。此爻辞说,朱德是个君子,含藏美德,这种美德就像放在柳条筐里的香瓜一样,远远看去个体硕大,待走近香味逼人,不仅解渴,还可饱腹。但是当他得到一定的高位时,就有从上面跌落下来的危险。不过,他保持中正的思想,对于不是理想的事,他也是不愿接受任命的。此爻可以概括朱德一生的人品和他在36岁以前的命运。我们还是来实际看看朱德在青年时代的这36年吧。”
    姜子牙道:“中国将从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希望各神友能聚精会神,由此观察中国社会的发展大局。”
    众神齐道“然”
    ------

    评分

    参与人数 1文币 +10 收起 理由
    筱欣奕奕 + 1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10-21 05:58
  • 签到天数: 158 天

    [LV.7]常住居民III

    242#
    发表于 2014-12-10 10:17:38 | 只看该作者
    神友的对话很精 :loveliness: 常老师辛苦了,目前50万字有了吧?

    点评

    目前发表在这里的也就是20万字,但是,我已经写出来的,正在修改的大约有250万字,其后大概还有300万字,所以工程量比较大,每天都是在爬格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10 11: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2-8 12:3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43#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11:02:44 | 只看该作者
    筱欣奕奕 发表于 2014-12-10 10:17
    神友的对话很精  常老师辛苦了,目前50万字有了吧?

    目前发表在这里的也就是20万字,但是,我已经写出来的,正在修改的大约有250万字,其后大概还有300万字,所以工程量比较大,每天都是在爬格子。

    点评

    巨著吖,不仅佩服您的学识和文采了,更佩服毅力!向您学习 全文写了多久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10 11: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10-21 05:58
  • 签到天数: 158 天

    [LV.7]常住居民III

    244#
    发表于 2014-12-10 11:51:14 | 只看该作者
    常昶昶 发表于 2014-12-10 11:02
    目前发表在这里的也就是20万字,但是,我已经写出来的,正在修改的大约有250万字,其后大概还有300万字, ...

    巨著吖,不仅佩服您的学识和文采了,更佩服毅力!向您学习:loveliness:
    全文写了多久啊?

    点评

    已经写了两年了,估计还得两年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10 13: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2-8 12:3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4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13:10:06 | 只看该作者
    筱欣奕奕 发表于 2014-12-10 11:51
    巨著吖,不仅佩服您的学识和文采了,更佩服毅力!向您学习
    全文写了多久啊?

    已经写了两年了,估计还得两年吧。

    点评

    加油哦,持久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10 13: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10-21 05:58
  • 签到天数: 158 天

    [LV.7]常住居民III

    246#
    发表于 2014-12-10 13:26:51 | 只看该作者
    常昶昶 发表于 2014-12-10 13:10
    已经写了两年了,估计还得两年吧。

    :victory: 加油哦,持久战

    点评

    谢谢鼓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10 15: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2-8 12:3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4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15:45:1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3-26 06:03
  • 签到天数: 329 天

    [LV.8]以坛为家I

    248#
    发表于 2014-12-10 19:52:25 | 只看该作者
    常昶昶 发表于 2014-12-6 08:27
    孙中山得知清廷退位的消息以后,兴奋得像小孩子过年一样,手舞足蹈。18年来,他流亡海外,出生入死,领导了 ...

    写作也有技巧,作者用禹王之嘴说出了微妙之词。
    “我孙儿实在不易也,他在一无兵、二无钱、三无基层民众支持、四无列强同情、五无国内斗争实践经验的情况下,仅凭自己的满腔革命热情,初如一石击海,波澜不惊,逐步如狂风卷海白浪滔天,再到形成台风迅猛登陆狂洗东南沿海,渐次横扫全国,终促使袁世凯逼清廷退位。18年来,他风雨兼程、龙行天下,也算是奇事一件了。我知他命中无帝王之数,能做到这样,也是尽心尽力了”。禹王看到这里,感叹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2-8 12:3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49#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08:11:02 | 只看该作者
    第八回       护国成名将     救国路漫漫

                                    二十九
    却说大鸿与风后同黄帝话别,分头准备下界事宜,风后按黄帝所嘱,跳下天庭,去湖南投奔唐舜不提。单说大鸿,在风后下界四天后,也跳下天庭,按黄帝所嘱去川北找早已下界的常先。常先在人间称川北圣人,名叫张澜,大鸿下界后,将拜他为师。此是后话。
    大鸿本是天地之间的信使,黄帝在人间时,常让他腾空展翅九万里,上天给人神送信,并向人民展示天的宽广无限;黄帝升天后,大鸿就又从天庭常常下界,俯瞰民间的苦难,并提醒众神别忘了大地的厚重。鸿,在人间被描述为传奇:人们常用鸿志、鸿愿、鸿运来描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美好的愿望。黄帝这次派大鸿先行人间,做新的军队的统帅,就是要先为帝喾建立这么几个联系:一是新旧社会之间的联系,从袁世凯到孙中山再到帝喾,说明新的国家不是横空出世,是长在袁世凯、孙中山身上的;二新的军队怎么建立?不了解旧的军队、欧洲的军队,怎么知道是新的?怎么知道新建的是合理的?帝喾不可能事事去经历,这些事就由大鸿来代替他去做。大鸿展翅飞来飞去也容易。
    大鸿在人间将为军首,黄帝既相信他的能力,也相信他的智谋。但为军首切忌僭越君权,自大汉以来,韩信、郑恩、徐达等皆不得好死。因此,黄帝嘱他千万要注意自己的德行,为让他终身不忘,黄帝专为他起名“鸿德”。黄帝告诉大鸿,在人间你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鸿德”的名字,你的人生之路也就开始了,从此也就逐步可以大鸿展翅了。大鸿牢记黄帝之言,在1886年天上丑时,辞别前来送行的上古仙阵的神友,如一缕青烟般向川北飘去。
    在下凡的路上,大鸿一直在想这个“鸿”字,想了一路,也没有想到哪里有姓鸿的人家,只得退而求其次。遂想到“鸿”、“红”同音,“红”为赤,赤就是“朱”。朱元璋当过皇帝,朱是大姓,好找,于是就决定投胎朱家,这样也不算负了皇帝所言。大鸿光顾思考,忘了看路,等主意思定,抬头一看,自己已到了群山之间。他急忙定睛下看,这里正是仪陇县马鞍场的朱家大湾,刚想下去投胎,来了一阵的旋风,把他和池塘里的水、鱼,还有虾席卷到离此四里开外的李家湾上空。忽然,风停,被卷到上空的水、鱼、虾,裹着他就往一个破仓库的院子里面落。还好这里正有一个孕妇待产,大鸿也顾不了许多,就投胎出世。他出世时,水、鱼、虾也落在了地上,满满的一院子,令全家十几口人大喜。祖父看到孙子出世还带来了这么多好吃的,认为这是一个好兆头,就给大鸿取了人间的第一个名字“代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2-8 12:3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50#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08:12:22 | 只看该作者
    小代珍出生的时间是1886年12月1日,农历丙戍年冬月初六。朱代珍,祖籍是广东省韶关的客家人,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迁居四川的营山。清朝乾隆末年,朱家先祖从营山迁到仪陇县马鞍场附近的大湾定居,随着家族的不断繁衍,人口日益增多,大家就开始叫这里“朱家大湾”。小代珍的祖父叫朱邦俊,兄弟分家时,得到约一亩半的祖业田。朱邦俊有四个儿子都已经成家,其中的老二就是小代珍的父亲朱世林。朱世林已经生育一子,合起来,这一大家子人,祖孙三代有十多口人。
    人多,一亩半的地实在是难以养活。1882年,祖父便把土地和祖屋典当了300吊钱,带领全家迁到李家湾,租种了地主丁邱山、人称丁阎王家的16亩田地,开始了贫苦的佃农生活。这一大家子人,就住在丁阎王废弃的一个破粮食仓库内。仓库年久失修,破烂不堪不说,还光线昏暗,冬天不避寒冷,夏天又闷热难耐。小代珍就是在这个寒冷的“仓屋”里出生的,他出生时上面已经有了两个哥哥。
    小代珍的母亲一生共生了13个儿女,养活了8个,朱德在纪念母亲的文章里说得很清楚。小代珍的伯父叫朱世连,他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男人,从不虐待妻子,婚后没有生养,也没有借口休妻。小代珍出生时,他已经38岁,经过祖父做主就把小代珍过继为嗣子。在小代珍10岁以前,这一大家子人还没有分家,所以,虽然是跟着伯父,但并没有和母亲、父亲、两个哥哥、以及后来的弟弟妹妹分开过。
    小代珍的母亲,钟老夫人出身于流浪艺人家庭,遇到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者是过生日,他们的家庭就会由主人雇去,有的吹打,有的演戏;遇到农村过节赶集,他们也会搭上简单的舞台,拼凑出一台滑稽戏或是一台老戏。小代珍从小耳濡目染,也学会了在农村常见的各种乐器,比如拉二胡、吹箫、吹笙等,当然,也会唱一些民歌。只是他天生不是唱戏的料,所以就没有跟着学下去。
    同所有农民家庭一样,朱家是一个组织起来进行艰苦而有纪律的劳动,以防止饥馑的经济单位。在这个大家庭中,主外的是伯父朱世连,他负责一切外联和地里各项生产的安排工作;主内的则是他的祖母。朱德在对采访他的史沫特莱说:“祖母把男男女女的事都分配得清清楚楚。下地干活需要气力,那是男人的事情;地里和家里的小事情,那是妇女和孩子的事。祖母有四个儿媳,顺着次序一年一个给全家烧饭,小孩子当帮手。其他的妇女,有的纺线,有的缝缝洗洗,有的扫房子,还要下地。天刚蒙蒙亮,负责那年烧饭的儿媳就要起床生火,准备早饭了。全家人只要听到祖母的动静,也就通通起床,各做各事——打水、挑水、砍柴、喂鸭、喂猪、喂鸡,或是打扫。”
    朱家的“伙食一年到头都是一样。按照多年的习惯,男人一起先吃,然后才轮到妇女和孩子。家境太穷,除了特别的日子,哪里吃的上大米。早上就是高粱稀饭,有时加上一些碎米或者什么豆子。此外,就是一碗大家就饭吃的青菜了。我们也喝茶,当然并不加糖,午饭或者晚饭吃的都相同。不是吃稀饭了,而是用高粱加上米蒸干饭,再就是一两碗煮青菜。弟兄们和我要是钓来了鱼而没有被人发觉——我们也许加一碗白饭。象猪肉或者其他特别好吃的,也不过是在过阳历年时才吃上一顿,还谈不上准有。”
    与附近的佃农一模一样,朱家在大年初一天亮以前,就得把一切年礼,包括要上缴的谷子都要上缴上去。给财主家送礼是一个极大的负担,这礼有有形的,比如逢年过节、财主家婚丧嫁娶、和过生日,佃农们都要准备厚礼相送;也有无形的,比如每到夏天,财主一家大小要上山到别墅去避暑,这个时候,佃农的一切活儿都得放下,去送他们上山,毫无报酬。等到了秋天,又要把他们接回来。还有,社会动乱的时候,或者是闹土匪、农民起义,佃农奉令要到财主家集合,拿着发下来的武器为财主保家。农民们就在宿命的绝望中接受了这种封建传统,他们看不到出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2-8 12:3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51#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08:13:23 | 只看该作者
    过年,尤其是在除夕夜,是小代珍一家决定明年一年大事的时刻。这时,自己一年中的劳动所得已经算的很清楚了,一家人聚集在火炉旁,在祖父的主持下,由朱世连负责分配全年的收入,并且决定该给谁添置新衣服,该添置什么新农具。妇女们对于一布一丝都了如指掌,知道谁的裤子还能补一补,谁该做一条新裤。每一件衣服都要穿到烂得不可再补,才能换新衣服。家庭会议把事情都商量妥当以后,廉俭的祖母便把全家剩余下来的现款,往坛子里一装,埋在他住屋的地里。就在小代珍刚过完6岁生日的这个除夕,祖父在家庭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新议题:他想让小代珍和比他大4岁的大哥、大2岁二哥和他一起去上学,理由很简单,要改换门庭,要光宗耀祖,就得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
    祖父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开春,找私塾老师的工作就落在了伯父朱世连头上。朱世连找到了堂叔朱世秦,让他教他们三兄弟识字。朱世秦识字不多,教了《三字经》、《弟子规》以后,就教不出别的什么来了。一年后,经过家庭会议,决定让他们到丁家私塾去读书。丁家私塾是丁阎王家的,塾师是个秀才,很有学问,就是学费太贵了。如果全天去上学,一年一个学生就要交15石谷子,几乎是一家全年的口粮。祖父最后做出了决定:就让小代珍一个人去上学,而且是只上半天。交了7.5石粮食,小代珍开始了半工半读,上午去上学,下午就帮家里干活。
    在这样条件下上学的孩子,一定是很吃苦的,小代珍看到家里吃糠咽菜,挤出粮食让自己上学,恨不得一上午的课就学会一天的知识。他虽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可环境不允许他独自的安心学习。在丁家私塾里上学的学生有37人,其中,36个学生都是丁家的子孙,来丁家私塾读书的外姓学生就是小代珍一个人,而且还是他家雇农的儿子。我们都上过学,小时学校里欺生、欺负穷人孩子的现象普遍存在,想想当时的小代珍,在36个丁家孩子中间会受到什么样的待遇?他们先拿小代珍的姓说事,故意把朱说成是“猪”,然后就骂他是“小猪崽”。这种事我们小时也常遇到过,但我们之间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可是他们欺负小代珍,则是既动口又动手,他们故意揪住小代珍的小辫子说,是“抓住了猪尾巴”。小代珍稍有反抗,就会招来一顿的拳打脚踢,常常被打得鼻青脸肿。
    家里人了解了情况,还不敢出头,只是劝他忍着,为了出人头地,为了不再受人欺负,一定要好好的学习。这种日子实在难过,小代珍忍无可忍,就开始私底下锻炼自己的体魄。他帮家里挑水、劈柴,锻炼自己的力量,没有事时,还不断地爬山,锻炼自己的腿力。一年后,他就可以面对那些膏粱子弟了,他一个人不动手就算了,只要一动手,三五个丁家孩子都不是他的对手,往往被他一个人打的落荒而逃。小代珍通过自己的努力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让他认识到:劳动可以增加力量,所以,他非常喜爱劳动。从小就割草、劈柴、放牛、拾粪、砍柴,到他8、9岁时不但能挑能背,而且还学会了种地;另外的收获是,受到欺负就要反抗,但不能蛮干,要先积蓄自己的力量,等到有了把握再发起冲击,做到一战而胜。这些认识是刻在脑子里的,让他受益一辈子。勇敢加上力量、谋略和善于等待机会,就是一个统帅的条件。反抗,则决定了这个统帅的性质,朱德在自己10岁前就被训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2-8 12:3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52#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08:14:19 | 只看该作者
    上学的日子好过了,可家里却出事儿了。小代珍刚过10岁的生日,就是在春节前,丁阎王通知各家佃户,过了春节开始加租,要大家重新订租种协议。全家经过核算,认为再加租就顾不住了,决定过了春节退租。过去为了体现人性,要债、报仇等纠纷,一定要在腊月二十三祭灶前办妥,否则,过了祭灶,就不准再说了,一切都要等过去春节再说。看过《白毛女》的都知道,杨白劳出去躲债还敢回来,就是这个理儿。债主是不能在年关要债的,否则,就是真的是黑心烂肚皮,会遭到全村人的唾弃的。朱家本想过个安稳的春节,谁知丁阎王比黄世仁还坏,除夕夜,大雪天,就逼着一、二十口人搬出已经居住了13年的丁家仓库。
    经过简单商量,祖父做出了决定:全家人如果都回朱家大湾,住不下,老二家的人多,分头单过,去另外的村子租田独立过生活;其他的家人和他回朱家大湾。小代珍不能再和父母、兄弟姐妹们在一起,他必须跟祖父、伯父回朱家大湾。真是生离死别,那种撕心裂肺的哭喊,让石头人听到都得掉泪。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这是他必须经历的苦难。祖父带他们回到了朱家大湾,伯父在大年里去借了钱,赎回典掉的祖屋和祖业田,将全家安顿下来。冬去春来,小代珍在家里休学了一年,日子勉强过得下去了,伯父不忍他半途而废,便东跑西问,给他重新张罗上学的事儿。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打听到8里开外的席家砭,有一家席家私塾,塾师是席国珍老先生。席老先生年过半百,学识渊博,性情耿直,经常仗义执言,为穷人抱打不平,深受十里八村乡亲们的敬重。当他听说小代珍因家里被财主除夕逼债,家穷供不起他继续上学时,他对朱世连说:“把孩子带来吧,学费可以缓交,实在没有就算了。地不种误一年,孩子不上学误一生。”
    小代珍入学后,席国珍给他取字叫“玉阶”。他发现此孩子就是一块未经过雕琢的璞玉,希望经过他的雕琢之后就可以登上一个新的台阶,还希望能够经过更多的人,把他精雕细琢出一个价值连城的和氏璧。朱玉阶得遇名师后,上学尤其积极,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帮家里干会儿活,再去上学。不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严寒酷署,每天坚持来回四趟,每趟都是小跑。一天32里,一年就是一万多里,他在席家私塾读书8年,走出了10万里路。经过长时间的锻炼,让他养成了耐走路、走快路的习惯。为他日后当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席国珍不像别的私塾老师那么陈腐,他有骨气,懂得人情世故,思想开朗,喜欢谈古论今。他非常痛恨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更是义愤填膺,常常破口大骂;他教育学生们要好好读书,长大做一个救国救民的英雄;他经常给学生们讲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和发生在40多年前的太平天国起义;他给学生们讲他所知道的中国形势,讲刚刚签订的《马关条约》,鼓励学生推翻昏暗的清政府。朱玉阶非常敬重这个和他同为“珍”的、可以当爷爷的老师,对他说的话深信不疑。从此,一颗反抗帝国主义、推翻清政府的种子播种到了只有11岁的朱玉阶心里。
    1900年的春夏,川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灾害,毒辣的太阳每天都照射着干裂的土地,禾苗早已枯死,大批的灾民托儿带女,背井离乡讨饭。沿途都是穷苦的农民,哪里讨得到饭吃?众多饥肠辘辘的灾民集在一起,看着奄奄一息的老人和孩子,生出了哄抢丁阎王家粮仓的主意。于是,随着“吃大户”的喊声,成千上万的灾民涌进了丁阎王家。丁阎王从城里请来了清军,对灾民是又砍又杀,死了几百人,血染数十里山路。这件事让朱玉阶看到了这个社会的不公与残暴,也体会到了作为个人的弱小和无力。他好长时间都在想:假如自己是天兵天将、能撒豆成兵就好了;即使是梁山泊的好汉也行。对,成不了天兵天将,可以成为梁山好汉吗。于是,更加注重锻炼身体,并从师练习武功,还对兵书有了兴趣,决心学习“万人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2-8 12:3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53#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08:15:33 | 只看该作者
    朱玉阶在席国珍的私塾里读了8年书,从11岁到19岁,已经长成了一个壮实、勇敢,外朴实、内锦绣的青年小伙子。1905年,20岁的朱玉阶在家里人的撺掇下,决定去县城参加科举考试。当时,参加科举考试是读书人的唯一出路,按照清朝的科举制度,必须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后才能成为秀才。家里人希望他“光耀门庭”,可家里穷的又没有钱,只好东拼西凑了一吊钱,让他步行到74里外的仪陇县城参加考试。好在朱玉阶从小吃苦惯了,区区70多里山路根本不在他的话下,他一路上,连带的干粮都舍不得吃。路上,他饿了摘野果吃,渴了喝山泉水,大半天就到了县城。
    来到县城,朱玉阶先到县署礼部检查了身体,然后就去孔庙报了名。报名时,他的脑子灵光闪了一下,就把自己的名字填为“朱建德”。他的想法是:我要建立一份功德,既让家里门庭光耀;又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理想。他正在接近自己的理想目标,因为他已经是“朱建德”了。经过几场的笔试,县试很快就考完了,在1000多名的考生中,朱建德名列前20名,他顺利地通过了县试。喜讯传到家乡,朱家第一次尝到了什么是扬眉吐气,街坊邻居、亲朋好友都来祝贺。这次,钱不用借,光份子钱就够朱建德去顺庆府参加考试的路费了。
    朱建德在顺庆府参加府试的成绩,比在县试的成绩还好,名列前10名之内。他祖父弯了一辈子的腰终于挺直了,逢人便说他朱家的祖坟上冒青烟了,胡子一撅一撅的,合不上嘴。朱建德一个山中长大的佃农孩子,从小安分守己,孝敬老人,悌兄护弟,学习刻苦,勤劳朴实;他继承了祖父的高瞻远瞩,遗传了母亲的勤劳朴实、宽厚仁慈和聪明智慧,拥有健康的体魄、勤劳的思想和爱民的心灵。如果不是袁世凯,他可能会成为秀才、举人和进士,也许会成为像林则那样的一代名臣。
    然而,袁世凯上书慈禧太后,废除了科举制度,取缔了秀才、举人和进士,一切都代之为新学。因此,朱建德的进身之路被堵死了,他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须另辟新路。朱建德的心早已飞出了“朱家大湾”,自从他去过县城、去过府城后,他的视野开阔了,他渴望去见识新学堂,更希望去见识更大更新的世界。可他知道家人不会同意他去读新学堂的,一是家里人对新学堂不了解;二是家中实在也没有钱再供他去上学了;三是他已经20岁了,早该成家立业了,还上什么学?说真的,继续上学,也实在是让很多没有见过世面,只知道砍柴、放牛、种地、娶妻、生孩子的农村人想不通。思来想去,朱建德找到了自己的老师席国珍。席国珍一笑,此事包在我的身上。
    席老先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过去在农村对有学问的认识是:诗、书、医、易共修皆通之人。“诗”韵、“书”香,老百姓不懂,但他们知道你要是既能教书、又能看病、还会算命,就一定是个有学问的人。君不见,在包公戏里,那文曲星包文正在私访时,不是扮作悬壶济世的大夫,就是扮作掐指算命的铁口神算吗?所以,凡是饱读诗书之人,都有知人之能。知弟子莫若师,席老先生观摩朱建德8年,见他平时寡言少语,但不出语则已,出语必惊人,犹如楚庄王“三年不语,一语惊人”,知道他是一只大鹏鸟,不飞则已,一飞必定冲天。只是他一直没有算明白,为什么已经20岁的朱建德,还没有展翅飞翔的样子。虽然,他不知道船歪在哪里,但他相信朱建德并非池中之物,也许就需要他所助的一臂之力。于是他想好一套说辞,前来拜访朱邦俊。
    朱邦俊见席老先生造访,自是受宠若惊,连忙将席老先生让进屋内坐下,急忙问道:“席老先生,怎么贵脚踏贱地?”
    席老先生不慌不忙道:“今天早上心中一动,为玉阶占了一挂。怕误了他的前程,这才拖着老病之躯,不顾8里山路崎岖,倚杖前来。”
    朱邦俊一惊忙问道:“席老先生,好好的怎么为我孙儿起卦?”
    席老先生道:“我从小见玉阶成人,观他身高五尺有余,虎背熊腰,国字脸,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大耳垂轮,王侯之相。只是一直不见他有异动,百思不得其解,故今早心头一动,卜得一卦,方知是何道理。”
    朱邦俊眼睛发亮,问道:“先生,那是何卦?”
    席老先生道:“我卜得乾卦,乾卦六爻,每爻管20年。初九爻为潜龙勿用,是说玉阶20岁前如龙潜于水中,不可能有所作为。现在,玉阶20岁将过,正要步入第二爻。九二爻辞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是说,龙已经出现在地上,对贵人有利,君子欲普施其德。卦已经说得很明白了,玉阶龙行已现,谁做他的贵人,对谁就有利。我为其师,做他的贵人当仁不让,是故才来打扰。你作为家长,更应该支持他,以彰显其德。”
    朱邦俊小心问道:“先生是有学问的人,先生的话肯定不错,那老朽该当如何?”
    席老先生道:“让他去上新学,当今正值天地之变,以我推算,当在三、五年内。岂不闻乱世出英雄乎?”
    朱邦俊兴奋起来,问道:“先生,以你我花甲高龄,还能看到我孙的发展吗?”
    席老先生道:“玉阶犹如参天大树,我等虽看不到他如何顶天立地,但也可以看到他叱咤风云、纵横疆场。”
    朱邦俊大笑:“如是,也不枉老朽白活一世。世连,打酒去,我当与先生一醉。”
    席老先生也不推辞,居上坐,朱邦俊和儿子作陪,开怀畅饮,只喝得天昏地暗,酩酊大醉。当晚,席老先生夜宿朱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2-8 12:3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54#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08:16:50 | 只看该作者
    1906年春天,21岁的朱建德来到顺庆府,先在南充县读了6个月的高等小学,然后入顺庆府官立中学堂读书。顺庆府中学堂聚集着一批具有科学知识和新思维的有识之士,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校长张澜。这张澜的前身乃是常先,与朱建德的前身大鸿都是黄帝身边的大将,他下凡的时间比风后还早。张澜饱读诗书,曾经留学日本,既懂得康梁的维新变法思想,又熟悉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
    张澜一见朱建德就喜欢上了这个来自大山中的青年,他看到朱建德如一块巨大的璞玉浑金,外表质朴、敦厚,内心却闪烁着智慧的光华。于是,他对朱建德进行了更加系统、更加先进的救国思想的启蒙教育,让朱建德知道了孙中山、同盟会和三民主义,使朱建德的心中逐步有了一个明晰的奋斗目标。朱建德早从席老先生那里听说过这个“川北圣人”,和他有一种说不出的亲近感,自是对张澜校长尊敬有加,凡是遇到疑问便向他请教,逐步加深了二人的私人感情。从此二人相交50余年,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共同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副主席,使二人殊途同归。
    在顺庆府中学堂,朱建德有一个远房亲戚叫刘寿山,也曾经到日本留学,家里有很多的藏书。刘寿山在顺庆府中学堂教理科,朱建德一有课余时间就去他家看书。在这里,朱建德读到了更多的革命书籍,如邹容的《革命军》等。在顺庆府中学堂苦读了一年,朱建德已经由一个草莽英雄的崇拜者,变成了一个对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向往者。1907年,朱建德在毕业时,赠给同窗好友戴育龄一首诗,在诗中表明了他远大的志向:
    骊歌一曲思无穷,今古存亡记忆中;
    污吏岂知清似水,书生便如气如虹。
    恨地虎狼贪心黑,叹我河山泣泪红;
    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
    朱建德这只大鹏鸟决心要腾飞了,他想到成都去上学。当时在成都有两所官立的高等学校,所谓官立,就是可以免除学费的学校。一所是四川高等师范学校,一所是军官学校。师范学校里面有体育学堂,专门培养新式的体育教师;军官学校培养新军军官,还附设有官佐训练所。朱建德一门心思想上军官学校,可是家里人坚决反对,说什么“好铁不打钉,好汉不当兵”,如果他非要去上军官学校,就与他断绝关系。无奈,朱建德接受了刘寿山的建议,到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体育学堂求学,这样可以解决一半的想当兵问题。
    1907年秋天,朱建德步行从仪陇县到成都。他一边赶路,一边不由得暗自赞叹:天下哪有象四川这样美丽的地方,哪有象这样的魏巍峰峦和滔滔江水,哪有象这样的丰硕水果和喷香花朵。他晓行夜宿,穿过河谷、绕过大山,上千里的山路,他走了12天。当他在傍晚来到成都的北门外时,他先到小河边把自己的浑身上下洗干净,然后换上了平时不舍得穿的新衣服和布鞋,充满信心和希望迈进了成都的北大门。
    朱建德踏进熙来攘往的成都街道,看到街道两旁是成千的华丽商店和古老建筑,据说它的繁华不亚于北京。怀着有志者事竟成的狂喜情绪,他忘记了疲劳,终于看到了中国西南部的文化、教育、政治和商业中心。在幼年,他充满幻想的“大路”,在这里同从东方和北方,以及从南自云南和远自西藏而来的通商大道会合了。在他有生以来的想象之中,从未出现过这样宽阔清洁的马路,金碧辉煌的招牌,以及无数的饭店、酒馆、药铺和摆满了珍贵的四川丝绸、外国商品的大商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2-8 12:3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5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08:17:46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天早晨,朱建德来到拥有1千多名学生的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报到注册,办了进体育学堂学习的手续。来到成都的朱建德,有三件事引起了他的注意:其一是,他看到有一些教师把假辫子缝在卜帽上。经过了解,他知道这些教师在日本留学时,都把辫子剪掉了,回国以后就买了假辫子。他说:“我对那些人十分崇拜,他们都是革命的。我对于一切革命的事物都很羡慕。”其次,最让他吃惊的乃是长着天足的女学生。这些女学生在私立学校上学,有的坐滑竿来往,有的则三三两两地在街头散步。他很想和她们攀谈几句,一时又无勇气,因为男女交朋友,在那时还不时兴。其三,最让他羡慕的是穿着笔挺军服的军官学校的学生,他们在大街上高谈阔论,和穿着高等师范学校制服的学生聚在一起,大家都以天下为己任。
    朱建德进入高等师范学校后,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参观实验室。实验室令人自豪地拥有一架显微镜和一具人骨,据说那是外国教师从国外带过来的;其次是参观图书馆,在图书馆,他看到了许多的大地图,还有一个 色的地球仪。朱建德就是在这里了解了中国和世界是个什么样子。最让他兴奋的是,在体育学堂的教室里,挂有几张外国陆战和海战的 色地图。朱建德在课余时间几乎都是在这些地图面前度过的,因此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几十年后,仍然记忆犹新。
    朱建德本来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学生,但是不久就对国家大事的兴趣,超过了对他正在学习课程的兴趣。他经常去听那些带着假辫子的老师提倡“自由平等”、批评“旧制度”的讲课。在高等师范学校,老师分成君主立宪派和民主共和派两部分,但是前者明显比后者享有更多的言论自由,所以,就有许多学生追随在君主立宪派老师左右。朱建德此时还没有弄清楚立宪和共和有什么区别,所以保持着中立,谁的意见正确,他就吸取谁的营养。
    体育学堂的课程只有一年,一年弹指间就过去了,朱建德要毕业了。在这一年里,朱建德一共交了5个朋友,一个叫敬镕,是成都本地人,其他的四个都是仪陇县的老乡。毕业后去哪里就业呢?这个时候,刘寿山给他来信,说他在仪陇县创办了县立高等小学堂,请他去教体育并兼总务主任,年薪是120吊铜钱。这可是个好消息,他很快就答应了下来,与刘寿山约定开学之日到仪陇县城去工作。
    离家两年,朱建德并没有意识到他是怎样成了新的中国的一部分,而他的家庭又是如何停留在旧时代。离开学还有两个月,他决定回家去度过夏天。他现在可以很自豪地告诉家人,他很快可拿到一笔可观的薪金,比全家人干一年拿的都多,因自己上学而欠下的债,马上可以还清了。朱建德在动身回家前给家里写了信,说明了自己的打算。
    当他跋山涉水来到村口时,老远就看到一个侄子,他又是叫又是挥手,可是侄子并没有向他打招呼,而是一溜烟似地穿过田坎跑回家报信去了。于是,全家人都忙了起来,整个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专门为他准备了饭菜,还特意给他腾出一间房,里面架起全家最好的卧床、桌子和椅子。朱建德到家的时候,一家人排成了两行,俟他走近,一齐在他面前恭敬地低头致礼。伯父也不把他当儿子看待,连连欠身为礼,招呼他进屋,强迫他在上位就坐。一家人围在他的四周,他们的眼睛闪烁着骄傲,每个人都用最客套、最恭敬的词句——穷人惯于应付有钱有势者的词句,来同他谈话。
    家里的什么活儿都不让他做,还专门给他自己准备饭菜。尽管家里人觉得朱建德该说一门亲,可是,他们觉得他太高贵、太有学问了,没有农村的姑娘可以配得上他。这让朱建德在家很是不自在,他感觉到自己简直成了一家人的累赘,每个人都希望他尽快离开这个家,回到城里去。所以,他在家呆了不到一个月,就去县城帮助刘寿山筹备办学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2-8 12:3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5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08:18:27 | 只看该作者
    办新学,本来就料到会遭受旧私塾、旧学究的反对。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刚开学不久,他们就卷进公开的新旧势力的斗争中去了。当时,也就是1908年,象成都这样的大城市,封建势力正在衰落,但在农村、在县城,地主、士绅和官差还在作威作福,统治一切的思想和行为,支配着衙门、警察甚至是地方军队。旧学究都是出身于地主、官僚、士绅门第,他们普遍排斥新学问,认为新学问野蛮,有损国粹。其实根本的是新学校威胁到了他们的生财之道,他们警告说:要小心“一犬吠影,百犬吠声”。因此,在新学校开学时,新学校只招到了12名学生。
    为新学问而展开的斗争,就以争取学生入学这样的前哨战开始了。旧学究攻击新教师都是“假洋鬼子”,他们剪掉长指甲,头戴假辫子,专教野蛮思想,并说他们把什么孝道、正义,以及什么妇人的贞操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要不然,为什么新教师不像其他品行端正的年轻人那样,到现在20多了还不结婚呢?朱建德和刘寿山他们则以慈禧皇太后、直隶总督袁世凯都提倡新学为宣传口号,说这些旧学究反对新学,就是反对慈禧皇太后,就是反对直隶总督袁世凯。吓得旧学究闭了口,逐步地一些学生从旧私塾转到新学校来,很快就招收了100多名,学校可以正常开课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旧学究不再攻击新学,他们把攻击的矛头对准了朱建德教的体育课上,说他教的是“猥亵的课程”,有伤风化,就到县府告状,让县府查封了新学堂。教师被带到了知县面前,朱建德这个时候只得挺身而出,他第一次被迫发表了公开的演说。他说体育是朝廷提倡的重点开设的课程,外国人称我们中国人是“东亚病夫”,这种体育是保持学生健康和增强学生体质的办法,所有的学校都在采用。外国的敌人接二连三的打败我们中国,就是因为我们中国人的体质不行,旧私塾只让学生读书,不让学生锻炼身体,是在损害学生的健康,我们就应该和外国人一样地锻炼身体,免得重蹈印度灭亡的覆辙。
    教师和学生家长都在为朱建德辩护,知县接到了朝廷大力兴办新学的诏书,所以,朱建德他们获胜了,学校复课了。但是,朱建德的处境却越来越恶劣,因为他的出身贫贱,不像其他教师都是出身于高贵门第,因此,每当有什么活动和福利,朱建德都会受到歧视。福利是地主、士商、官僚赞助办的,凡是学校教师都有一份,就是没有朱建德的;地主、士商、官僚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要请老师参加,并让老师坐在首席,他们要么不邀请朱建德,要么就让他坐在下席,这简直就是对他的侮辱。
    朱建德成了被守旧派重点打击的对象。而就在这时,慈禧太后和光绪都死了,袁世凯也被解除了官职,支持新学的势力消弱了。新学的保护伞没有了,朱建德满腔的热情化为愤恨的怒火,他感觉到继续干教育没有出路,因此,在1910年放寒假时,他决定辞职。恰在这时,他接到了一封从成都的来信,是他的同学兼朋友敬镕写来的。敬镕告诉他说:云南陆军讲武堂开始招生了,约他一同去报考。这封信又点燃了朱建德投军的热情火焰,他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刘寿山。刘寿山支持他的决定,并建议他先别和家里说明白,只说成都的同学要他去成都教书去,他接受了刘寿山的建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21:12
  • 签到天数: 349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257#
    发表于 2014-12-12 00:33:25 | 只看该作者
    朱德的身世从你这了解的最多。,其家庭是个朴实中厚的人家。

    点评

    我在这里主要写了一下中国过去的家庭结构,这种结构过去在中国很普遍。为什么要说明这一点?这和后来中国农村出现的人民公社中的农村的生产小队的管理和核算模式是一样的。说明中国的人民公社化是有传统做基础的,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12 09: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2-8 12:3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5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09:06:57 | 只看该作者
    李听圃 发表于 2014-12-12 00:33
    朱德的身世从你这了解的最多。,其家庭是个朴实中厚的人家。

    我在这里主要写了一下中国过去的家庭结构,这种结构过去在中国很普遍。为什么要说明这一点?这和后来中国农村出现的人民公社中的农村的生产小队的管理和核算模式是一样的。说明中国的人民公社化是有传统做基础的,并不是空穴来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2-8 12:3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59#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09:08:02 | 只看该作者
    三十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朱建德已经25岁了,伯父、伯母都已经60多岁,虽舍不得他离开自己,可儿大不由爷,就给他准备了干粮,送他踏上了漫漫征途。这一年是1910年的初春,天还很冷,朱建德怀揣着伯母为自己煮的几个鸡蛋,背上行李,一路小跑的离开了家。他平常走路都是这样,从小养成的。一路艰辛,从仪陇县又来到成都,见到同学敬镕后,未做停留,便又马不停蹄地直奔昆明。
    早春的寒风,吹拂着两个赶路的年轻人。成都离昆明3000多里,两个人仍是步行,一路的高山、大河,还有原始深林,他们经嘉定、叙府进入云南境内,又经过昭通、东川到达昆明,前后共历70多天。他们从初春走到了孟夏,经历了杨柳吐青、鲜花芬芳和柑橘挂果;翻越了大凉、玉莲峰等高山;涉渡过嘉陵、金沙二江。既欣赏了沿途的绮丽风景、鸟语花香;又经历了什么是走投无路、什么是心跳、什么是劫后余生。在未入伍前,他们先熟悉了由云南到四川的线路和地形图,掌握了在山、水、深林间的行路和自救常识,为他们领兵打仗提供了宝贵的财富。朱德一生两次领兵走这条路,一次是护国战争,一次是红军长征,之所以所向披靡,就是这个时候他把这一段的地形记到了心里。
    等到了昆明,朱建德已经离家3个月,两个人找了个便宜的小客栈住下后,就给家里写信报平安。在信中,朱建德表明了自己“从戎救国”的决心,对自己考上武备学堂信心十足。然而,命运在捉弄他,诚实的朱建德没有被录取。原因是云南讲武堂只录取云南籍的青年,敬镕把自己的籍贯填的是云南昭通府大关厅,所以就被录取了;而朱建德实打实的填了四川仪陇县,结果名落孙山。朱建德天性仁厚、不会使诈,怎么能领兵打仗呢?上天就是要给他一个教训。学上不成,盘缠又花光了,为了生计,他毅然投到新军步兵标(团)当兵。在填报名字和籍贯时,他担心不收四川人,就把名字写成了“朱德”,把籍贯填写为“云南省临安府蒙自县”。本来是为了作假,谁知正应了黄帝给他的名字“鸿德”。于是,开始大鹏展翅、名震中外。有诗为证:
         朱红一色苍天定,真假难辨鬼神惊;鲲鹏飞天双展翅,品德高洁胜柏松。
    在新军中,由于朱德的文化水平高,身体好、还会武功,在入伍的基础训练中成绩优异,很快被提拔为队部(连)的司书(文书),深得标统(团长)罗佩金的赏识。两个月后,经罗佩金的推荐,朱德再次投考讲武堂被录取。
    但是,朱德还是被查出不是云南人,为此,学堂专门开会研究对他的处理。由于有罗佩金的大力保荐,这次朱德没有被劝退,反而破除了不吸收外省人的规定,从此,各地的学生都可以到云南讲武堂上学,后来叶剑英也从广东梅县考上了云南讲武堂的。
    在讲武堂。上学一切公费,朱德被分到丙班步兵科,同班同学中有范石生、唐淮源、杨希闵、董鸿勋、杨池生、王均、金汉鼎、朱培德等,这些人在日后都是赫赫有名。云南讲武堂分设甲、乙、丙三个班,甲、乙两班学员都是现役军官,丙班学员招收的是现役士兵或社会青年学生。
    讲武堂的军事教育和训练,要求非常严格,它设有步兵、骑兵、炮兵、工兵四科,各科军事教材使用的都是日本士官学校的教材。教材既分大教程:如战术学、兵器学、军制学、地形学、交通学、筑成学、马学;又分小教程:如步兵操典、野外勤务、射击教范、阵中要务令等。为了培养学员的实际指挥能力,还有图上战术作业、沙盘教育、实地测绘和野外作战实习等。讲武堂的监督(后称为总办)是李根源,他和教官罗佩金、方声涛、顾品珍、李烈钧、唐继尧、赵康时等都是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生。他们中间很多人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拥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有着强烈的反清情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2-8 12:3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09:08:49 | 只看该作者
    设在昆明承华圃的讲武堂,每天早晨,当军号声迎来黎明,学生们就在教官的率领下,开始了一天的军事训练生活,在那巨大的操场上空,回荡着激动人心的讲武堂校歌:
        风云滚滚,感觉它黄狮一梦醒。
        同胞四万万,互相奋战作长城。
        神州大陆奇男子,携手去从军。
        但凭那团结力,旋转新乾坤。
        哪怕它欧风美雨,来势颇凶狠。
        练成铁臂担重任,壮哉中国民!壮哉中国民!

        堪叹那世人,不上高山安知陆地平。
        二十世纪风潮紧,欧美人要瓜分。
        枕戈待旦,奔赴疆场。
        保家卫国,壮烈牺牲。
        安知从军事,是男儿本分。
        鼓起勇气向前进,壮哉中国民!壮哉中国民!
    朱德进入讲武堂以后,受到了浓烈的反清情绪的影响,救国救民之花终于在他的心中开放。入学不久,他就约范石生、杨如轩、李云鹄等人以五华山为名,成立了“五华社”,以互助互励,拯救中华为宗旨,还义结金兰,拜为生死弟兄,立下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誓言。在第一学期快要结束时,有一位同学悄悄问他听说过同盟会吗?并问他愿意不愿意加入。朱德早就有心加入同盟会,只是他不善于交际、钻营,才没有打听出同盟会的组织。今有人主动问他,自是急忙表示愿意加入,还可以介绍给他的几个兄弟共同加入,于是他们都成为了同盟会会员。在同盟会组织的秘密活动中,他们除了讨论军事起义外,还如饥似渴地学习进步书刊,掌握革命理论,以武装和充实自己的头脑。
    反清的革命运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各种宣传、鼓动共和的刊物相继出现:《民报》、《天讨》、《汉声》、《汉帜》、《革命军》、《警世钟》、《猛回头》、《夏声》、《新世纪》等,都从不同渠道秘密传人云南讲武堂。不少进步青年争相私下传阅,就引起政府的竭力反对和不安。提学使(相当于教育厅长)叶尔凯,获知大量革命书籍传人云南,尤为云南讲武堂为甚,急向云南李经羲密报。李经羲接到密报后,非常紧张,如坐针毡,他担心云南革命的蔓延会危机自己的官运,于是下令各地官府密查革命动向,严控青年学生阅读进步书刊,并把进步书刊定为禁书。昆明知府接令,派出密探装扮成新军的军官,潜入讲武堂,以监视、侦查禁书的传播。
    在一个礼拜天,朱德借到了一本禁书,一大早就来到教室看。同学们都趁礼拜日玩耍去了,朱德养成了利用礼拜日学习课外书籍的习惯。今天好不容易借到这本书,他计划用一天的时间把书读完。谁知道过分投入的他,竟被密探给抓了个正着,密探指责朱德是革命党,在偷看禁书。谁知道朱德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说,自己是在看《三国演义》,并让密探看了书上的插图: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密探看到插图甚是尴尬,连忙说:《三国演义》可是本好书,关云长耍大刀,诸葛亮用计谋,是哪一个人都比不了的。其实这个密探是个大字不识一箩筐的家伙,关云长、诸葛亮不过是他从戏台上听来的。这一幕正好被游玩回来的同学们看见,都为朱德捏了一把汗,看到他无事儿,都过来看个究竟。同学们接过朱德递过来的书一看,才知道朱德在禁书外面套了一个《三国演义》的封皮,大家不仅对朱德又赞又叹,竟把“偷梁换柱、李代桃僵”的军事计谋,用在了读书上对付密探。于是,同学们广为效仿,朱德也被同学们戏称:“玉阶兄看三国——蒙人。”
    在讲武堂期间,朱德各方面的表现得非常优秀,与朱培德并称为“模范二朱”。因为新军急需补充军官,讲武堂就从丙班学员中,挑出100名成绩较优秀者,编成了一个特别班。朱德被首选,这个班把一年半的军事课程,压缩为8个月学完。这样,在1911年7月,26岁的朱德提前毕业了。朱德毕业后被分配到,云南新军19镇第37协第74标,第二营左队当副目(副班长),见习期满后,被任命为左队司务长,授少尉军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5-9 18:31 , Processed in 0.099162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