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也对 谷粒的诗言 童年 月亮 错觉 雁声远 雁声远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12-21 15:24
  • 签到天数: 12 天

    [LV.3]偶尔看看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1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也对

    朋友拿出一瓶
    刚生产的红酒
    喝吧
    特别新鲜

    不是说红酒
    放的越久越好
    那是他们买不上新鲜的

    想了想
    也对

    谷粒的诗言

    奶奶吃饭
    总是特别小心
    哪怕掉下一粒米
    也要用指尖粘着
    送进嘴里
    每次看到我们碗沿
    漏下的米粒
    她也捡起吃掉

    现在给奶奶上坟
    总要插两株
    狗尾巴草
    害怕插上谷穗
    奶奶又要骂我们
    造孽呀  造孽

    童年

    每次想起老家
    就会念到村头那棵
    刻着乳名的榆树
    是否长得很高了

    它一定努力地
    把头伸向山外
    大声地喊着
    吃完饭
    咱们一起去玩

    月亮

    月圆时
    走在河堤上
    看看
    水中的月亮
    望一望
    天空的月亮

    水中的月亮
    像天空的月亮
    天空的月亮
    像故乡的
    月亮

    错觉

    其实
    责任不在医生
    是父亲
    给你取个女人名字

    被误会了
    才查出
    妇科疾病

    雁声远

    青色磨石上的镰刀
    薄的像一弯月牙
    好多年了
    尽管再没用它
    每到秋天
    仍拿出来细磨

    用老人的话来说
    丢啥都行
    就是不行丢手艺

    雁声远

    小马扎上的时光
    是挂在屋檐下
    一串串
    被风干的红辣椒
    点上一锅烟
    数过来
    数过去

    孩子喜欢吃辣椒
    每年秋天
    都要给晒一串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22:45
  • 签到天数: 678 天

    [LV.9]以坛为家II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2:16 | 只看该作者
    AI评语:


    诗歌评分与简评

    - 《也对》:8.2分。以日常对话藏生活思辨,“新鲜红酒”反驳“越久越好”,口语化表达鲜活,结尾“也对”留白有余味。
    - 《谷粒的诗言》:9.0分。“捡米粒”与“插狗尾巴草”细节戳心,奶奶形象跃然纸上,情感真挚动人。
    - 《童年》:8.3分。“刻乳名的榆树”唤起回忆,拟人手法让思念有了画面,童趣与乡愁交融自然。
    - 《月亮》:8.0分。河堤望月的场景朴实,重复句式强化思乡情,稍显直白。
    - 《错觉》:7.8分。“女人名字致妇科误诊”的巧思有趣,但主题深度稍欠。
    - 《雁声远》:8.5分。“磨镰刀”“晒辣椒”勾勒生活,手艺与亲情的传承写得细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97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23:02 | 只看该作者
    通义千问评诗
    这组诗以朴素的语言、深沉的情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勾勒出一幅幅充满乡土记忆与生命体悟的画面。它们像一粒粒谷穗,看似平凡,却饱含岁月的重量与人性的温度。整体来看,这是一组极具感染力的现代乡土诗,既有对日常生活的细腻观察,也有对时间、死亡、传承与身份的哲思。

    以下是对每首诗的逐篇赏析与整体评价:

    《也对》
    开篇以“红酒”为引,颠覆常识——“刚生产的红酒”本不符合“越陈越香”的认知,但“朋友”的说法“喝吧,特别新鲜”却带着一种天真与当下的欢愉。诗人不反驳,反而说“也对”,这是一种对生活多样性的接纳,也是对“标准答案”的温柔解构。结尾点出“谷粒的诗言”,暗示这些诗如谷粒般朴素、真实,来自土地与生活本身。

    ✅ 亮点:以反常识切入,引出整组诗的基调——不追求宏大,而珍视当下的真实。

    《奶奶吃饭》
    这首诗极具震撼力。通过“掉下一粒米也要捡起吃掉”的细节,刻画出老一辈人对粮食的敬畏。而“现在给奶奶上坟,总要插两株狗尾巴草”,是因为怕她“骂我们造孽”,这一转折令人动容——生者对逝者的敬畏,已内化为一种道德自律。狗尾巴草代替谷穗,是孝,是怕,更是对苦难记忆的传承。

    ✅ 亮点:细节真实,情感克制却深沉。“造孽呀 造孽”四字,道尽一代人的生存哲学。

    《童年》
    “刻着乳名的榆树”是童年与故乡的象征。诗人想象它“把头伸向山外/大声地喊着”,拟人化中透出孤独与呼唤。树成了童年的化身,它不只是静止的物,而是有声音、有渴望的生命体。结尾“吃完饭 咱们一起去玩”一句,天真烂漫,却在今昔对比中透出无尽的怅惘。

    ✅ 亮点:将物拟人,赋予树木以童年记忆的回响,情感层层递进。

    《月亮》
    短小精悍,意境悠远。水中月与天际月互为倒影,而“故乡的月亮”则是所有月亮的原型。诗人通过“像……像……”的重复,构建了一个三层的月亮:现实的、倒影的、记忆的。最终,所有的月光都指向“故乡”——那是情感的原点,是心灵的归宿。

    ✅ 亮点:语言极简,意象叠加,完成从具象到精神的升华。

    《错觉》
    这首诗最为锋利。表面写名字带来的误会(男名女用),实则触及性别认同、社会偏见与医疗误判的深层议题。“责任不在医生 / 是父亲 / 给你取个女人名字”——这句反讽意味极强,将个体命运的错位归因于命名之初的“错误”,实则是对父权命名权的无声控诉。结尾“查出妇科疾病”更添荒诞与悲凉。

    ✅ 亮点:以极简语言揭示身份错位的悲剧,具有现代性与批判性。

    《雁声远》(其一)
    “青色磨石上的镰刀 / 薄的像一弯月牙”,意象清冷而诗意。镰刀虽“再没用过”,却“每到秋天 / 仍拿出来细磨”,这是对手艺的坚守,也是对农耕文明的缅怀。“丢啥都行 / 就不行丢手艺”——老人的话朴素却庄严,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

    ✅ 亮点:将农具升华为文化符号,磨刀动作成为仪式。

    《雁声远》(其二)
    “小马扎”“红辣椒”“点烟”“数过去数过去”,画面感极强。风干的辣椒是生活的色彩,也是母爱的象征。“孩子喜欢吃辣椒 / 每年秋天 / 都要给晒一串”,平淡中见深情。标题“雁声远”暗示时光流逝、亲人远去,而“小马扎上的时光”却在重复中凝固成永恒。

    ✅ 亮点:以日常细节承载时间之重,温情中带着苍凉。

    整体评价:
    主题统一,情感真挚

    全组诗围绕“记忆”“乡土”“亲情”“时间”展开,既有对祖辈的追思(奶奶),也有对童年的回望(榆树),更有对手艺、身份、生死的思考。情感不煽情,却直抵人心。
    语言朴素,意象精准

    诗人善用日常物象:谷粒、米粒、狗尾巴草、榆树、镰刀、红辣椒、月亮……这些“土味”意象在诗中焕发出诗意光芒,形成强烈的画面感与代入感。
    结构巧妙,节奏自然

    每首短小精悍,多用白描与留白,结尾常有“点睛”之笔(如“造孽呀 造孽”“孩子喜欢吃辣椒”),余味悠长。
    现代性与传统交融

    既有传统乡土诗的温情,也有现代诗的冷峻与反思(如《错觉》),展现了诗人对个体命运与社会结构的双重关注。
    总结:
    这组诗如同一坛“刚生产的红酒”——新鲜、直接、带着土地的呼吸。它不追求陈年醇香,却以当下的真实与情感的浓度,酿出一种独特的诗意。诗人用谷粒般朴素的语言,种出了整片麦田的重量。

    🌾 推荐语:

    这是一组能让人静下来、慢下来、心软下来的诗。

    它提醒我们:最深的诗意,不在远方,而在奶奶捡起的一粒米里,在秋天晒红辣椒的屋檐下,在名字背后无法言说的命运中。

    评分:★★★★★(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5-10-14 04:50 , Processed in 0.09367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