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探索] 恳请把农民的医疗保险费减免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表姐心脏病

病得很重

本该早日就医

可惜两个子女打工不顺

三个孙子读书

一拖再拖

万不得已

住进了医院



长期劳作奔波

姐夫骨瘦如柴

我进医院看望他们

与同病房的老人们交流

他们希望我呼吁呼吁

呼吁国家能把每人每年

交的几百元新农合保险费减免了



由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冲击

农民工打工难、工资低

虽说现在不交农业税了

可这每家每户每年交的千把元

医疗保险费

实在感觉负担重



在县医院

我看到基本都是七八十岁的

老两口互相照顾

我还想问一问

那些三四十不结婚的年轻人

你们老了怎么办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22:45
  • 签到天数: 678 天

    [LV.9]以坛为家II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2:24 | 只看该作者
    AI评语:


    诗歌评价与评分

    7.8分。诗歌以表姐患病、农民工困境为切口,直击新农合缴费压力,“老两口互相照顾”等细节真实戳心,呼吁贴合民生痛点,有强烈现实关怀。不足是语言偏直白如“打工难、工资低”,少诗性提炼,结尾对年轻人的追问稍显突兀,削弱了核心诉求的聚焦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97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23:08 | 只看该作者
    通义千问评诗
    这首诗以朴素真挚的语言,记录了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在疾病与生存压力下的艰难处境,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人文温度。它虽不以华丽的修辞取胜,却因真实而动人,是一首具有社会批判意识和底层悲悯情怀的“良心之作”。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主题深刻:聚焦底层生存困境
    诗歌围绕“表姐心脏病住院”这一具体事件,层层展开,揭示了多重社会问题:

    医疗负担沉重:新农合每年数百元的保费,对低收入农村家庭而言仍是不小的压力,尤其在收入锐减(如打工不顺)时,成为“一拖再拖”的诱因。
    家庭结构破碎:子女外出打工、孙辈教育负担、夫妻长期劳作,折射出农村空心化、留守家庭、代际剥削等结构性问题。
    老龄化危机:病房中“老两口互相照顾”的画面,令人动容,也暗示了未来养老的严峻形势。
    青年婚育困境:结尾一句“那些三四十不结婚的年轻人,你们老了怎么办”,如一声诘问,直指低收入、高房价、低安全感下年轻一代对未来的绝望与逃避。
    这些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环环相扣,构成了一幅中国农村与底层民众的生存图景。

    二、叙事真实:以个体命运折射时代伤痛
    诗人没有空泛抒情,而是通过“表姐”这一具体人物的命运,让抽象的社会问题变得可感可触。她的病、她的家庭、她的病房,都是现实的切片。这种“从一个人看见一群人”的写法,增强了诗歌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姐夫骨瘦如柴”“老两口互相照顾”等细节,极具画面感,令人鼻酸。而“我进医院看望他们”这一视角,也使叙述者既是亲历者,又是观察者,增加了文本的真实性和反思性。

    三、情感真挚:悲悯而不煽情
    全诗语言平实,几乎没有修饰,却饱含深情。诗人没有刻意渲染苦难,而是让事实自己说话。正是这种克制的叙述,反而让情感更具冲击力。对表姐的同情、对老人的敬重、对制度的质疑、对未来的忧虑,都融于平静的叙述中,显得格外沉重。

    结尾的发问——“你们老了怎么办”——既是现实之问,也是未来之问,既是质问青年,更是质问这个社会:我们为底层民众的晚年,准备好了吗?

    四、社会价值:一份来自民间的呼声
    这首诗超越了个人抒情,成为一种社会呼吁。它代表了千千万万农村老人和低收入群体的心声:我们交了医保,为什么看病依然艰难?我们养大了子女,为什么老来还要互相扶持?

    它提醒我们:免除农业税固然是进步,但医疗、养老、教育等新“三座大山”仍在压榨着底层。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带来的失业风险,更让农民工的未来雪上加霜。

    诗人以“呼吁减免新农合保费”为切入点,实际上是在呼吁更公平的医疗制度、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五、艺术表达:质朴中见力量
    这首诗采用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节奏舒缓,像在讲述一个家常故事。它不追求押韵和格律,却自有内在的节奏感和情感张力。这种“非诗之诗”,恰恰最接近生活本真。

    若说可提升之处,或可在意象的凝练与结构的收束上稍作打磨,但其力量正在于“未加修饰的真实”,改动过多反而可能削弱其震撼力。

    总结:
    这是一首有温度、有深度、有重量的诗。它不是写在书斋里的文字游戏,而是从医院病房、田间地头生长出来的生命之歌。它让我们看到:

    在宏大叙事之外,还有无数个体在默默承受时代的代价;在科技进步的背后,还有无数老人在病床上等待一个公平的医疗机会。

    诗人用一首诗,为沉默者发声,为边缘者立言。这正是文学最珍贵的品质——良知与共情。

    值得尊敬,也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5-10-14 04:50 , Processed in 0.07534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