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江南达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画中游·童山雷中国画的故事(1)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1#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6:31:19 | 只看该作者
画中游·童山雷中国画的故事(16)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

视频——
https://weixin.qq.com/sph/A370KSGPT



五十
《行将归尘世,回首望青山。》正题为“秋游罢归图”,自觉远不如副题好,此便干脆令其“正副易位”了。所志仍为那日与文友漫游重庆南山之事,唯亦借助文思而使之生发较高一筹的意境。画中山色苍茫,分明是连晚霞都已散去了。画儿下角,山之出口处,平桥仄涧,群树参差,余与友已将步出这片给予了我等竟日快乐的清幽山野,而余本人犹正恋恋不舍地抬头回望……曲盘石径所示上方有幢白色的老式房子。那,或许便正是咱中华传统文士们心灵之家园?



五十一
1995年前,吾画多深黑压抑。有94年末二首带题记之小诗,可充分说明此时心态。一曰:“卅年习画极苦。今画中已见苍润之气;然犹嫌其累赘,且依稀有他人之影。识之思之,终听其便。——已觉霜风染秋林,犹嫌碧溪水不清。苦待鱼儿来触网,任它扁舟浪里横。”二曰:“九四冬,画境忽显疏朗,喜而题之。——今夜露新白,草屋秋未深。沙藕初结子,尝鲜待我寻。”而此所附《五月风清》一画,则为95年开年之作。画面无论文或图的穿插关系自然皆值得推敲,但其开阔奔放、明快疏朗的意境当时则极令人兴奋,甚至自感其已预示了一个新时期的到来。故尔虽此画仅列入其年作品“副册”内,在此亦公之于众,请读者诸君与吾共品彼时之快。也是:看那在晴光下乐颠颠疯跑于清浅水滨之牛,可知其果是在漫长的劳作生涯中太苦累了……



五十二
其时亦非是断然远离传统章法。如这《岸危一舟安》,仍取立轴形式,远山近水,层次分明。景欲切题,布危崖百丈,石岸磊然;近岸小舟,稳稳安安飘然轻返。崖岸间林树萧疏,屋舍明洁,整个境界平和清朗。题前另有“出句”曰:“云疏万树繁”,——今观其“繁”字,除非将灌、苔杂类一总算之,方称。
·一个画者在现世中对于“艺文之趣”的寻觅与体验·
(总 1110 篇之第 50、51、52 篇)
(待续)
·精研艺术,细品人生·
·人生甚难者:尽历尘世辛苦、洞悉存世悲凉之后,依旧能够兴致勃勃且是诗意地对待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
 楼主| 发表于 2025-1-20 10:03:25 | 只看该作者
画中游·童山雷中国画的故事(17)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视频——
https://weixin.qq.com/sph/A7zc5WpWE

五十三
《白云古道》一画,亦立轴山水,因源自真景,且力求于法度上创新,故尔面目与前画迥然各别。此取材巴渝“黄桷古道”上段:云山幽恬清丽,群树疏落参差,曲回石径绕峰插岭,远近房舍及点景人物皆历历在目。画似略有庞杂感,然若有真游此山以实历其境者观之会意,又不知当是作何感觉……
五十四
观此画,并细品题咏“白云生我家”,想必倒可使人悠然心会。画中之“家”,中景悬泉石岩上那小小房儿,其间亦并非浓云缭绕,仅有淡薄轻烟逸出而已。烟云至前景临池草路间渐浓;盘屈高松之下,一人洒脱而行。此即所谓“我”也。自然,此“我”倒并不一定便是我达某;——是谁?或是你,或是他,是一切怀此白云心之超然人士。呵呵呵呵。
五十五
不知何时起,已有“破坏性实验画技”之倾向。此时更热衷于兹。每每率意挑取墨色,全用点戳刷扫之笔,或中锋或侧锋,或疾或徐,唯凭感觉表达自家心中意象或者情绪。此《败柳·鲜桃·万木春》即堪称典型之例。题曰:“败柳尚余一枝嫩,鲜桃新启万木春。”画写山村一隅,秃岗小院方塘之前,老柳抽枝,新桃艳绽,蕉树蒲草俱呈葱茏甦生景象,二顽童欣然戏滚水之牛,远处一乡姑则悠悠然缓步行来了……此确是天地间婉春之莅临,亦是达某长久处于严冬般凛冽状态之心那一种只可名之曰“灿然的释放”。不如此,便不可判然有别于人而确立一己面目;不如此,便不可挣开沉重镣铐以真正步入自由艺境。
·一个画者在现世生活中对“艺文之趣”的寻觅与体验·
(总 1110 篇之第 53、54、55 篇)
(待续)
·精研艺术,细品人生·
·人生甚难者:尽历尘世辛苦、洞悉存世悲凉之后,依旧能够兴致勃勃且是诗意地对待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3#
 楼主| 发表于 2025-3-3 16:28:08 | 只看该作者
画中游·童山雷中国画的故事(18)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视频——
https://weixin.qq.com/sph/AQDTRHmks



五十六
其时一心始终在寂寞甚至是苍凉之境中苦苦寻觅。此《悲凉落寞二月溪》即写这般意境。兀突高岗仅点数苔,岗下原野辽阔,草麦萧疏。纵横阡陌及岗前石径皆通向临溪小院。溪水潺湲曲回,斜生花树下系一舟,宛似在如泣幽声中轻轻摇荡。野田阡陌间一子踽踽独行,那肯定是达者寻觅游荡之魂了。——只不知其是否已觉有得?而落款则为达某极少使用之“巴渝子”一名。此中亦含十分有趣之故事,唯恕时下达某暂且秘而不宣。



五十七
《北温泉乳花洞》一画又于现世撷取题材而令其漶漫于若有若无之间。图中嘉陵幽峡渺森清丽,火轮顺流驶下,淡烟袅袅。近前陡崖峻奇,松苔华滋;崖下曲沼平桥,回折石径直指杳然洞府。路桥间与茂繁杂树掩映之廊亭内,皆着游人,曲沼中则红莲初绽,锦鳞游弋自如。通幅略有些出世的逸气,然毕竟只是人间的山水园林。咳,许久未去过那儿了,画中所写实乃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之印象,不知眼下那洞前又是怎生一般模样?



五十八
黔地山水,为当时一班画友所常游,因其遐迩适中且复颇宜入画。是年即沿赤水-习水一线游桫椤及金沙江等处。此《薄暮四洞沟》画中所指,为一山地清溪,或缓或湍,尽于茂密山林间出没,且水中时常遍覆灌木,花叶交映,煞是美观。图中这段水流较缓和,高崖峻岭之间,一平桥径通傍岩低矮白屋。侧旁却是座小巧玲珑的山神庙儿。苍岭间暮霭流动,天籁寂然;一人坐于屋前阶沿,似正随意观书。蜿蜒山道则正于人前翻过坡岩去了。岩石那边,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一个画者在现世生活中对“艺文之趣”的寻觅与体验·
(总 1110 篇之第 56、57、58 篇)
(待续)
·精研艺术,细品人生·
·人生甚难者:尽历尘世辛苦、洞悉存世悲凉之后,依旧能够兴致勃勃且是诗意地对待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4#
 楼主| 发表于 2025-4-8 14:48:38 | 只看该作者
画中游·童山雷中国画的故事(19)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视频——
https://weixin.qq.com/sph/AQZ170tJU
五十九
更多时日,道中诸友还是就近漫游于重庆江南各地。其先皆带正规画具,负夹提箱,一坐竟日;次后则多半采取速写形式,有时甚至于连笔也不动,只是恣意感受山川形貌与吾人置身山水间之悠然清趣。此《尘世逍遥游》所写便为后者。那是重庆南山脚下一处名曰“鸡冠石”的地方,其显著特点是高远处那座淡白色的基督教堂。由彼渐次至前,坡路曲环,竹树依稀,山房错错落落,崖壑陂堰犹然一派未经开发之原生状态,可谓判然有别于今日彼处那般“商业文化气息”。画中四人,前行长汉便是达某。看咱那腋夹小簿、双手揣在兜里而整个人摇摇摆摆踱步而行的模样,呔,真的是好逍遥!
另附一日后所作斯地全景:《白云鸡冠石》。
六十
既傍长江生息,大江则为吾人身心所赖。唯因居城市,常见者都市之江,以此不时自也对野江满怀憧憬。历年来游历巴蜀乡野江干亦可谓多矣,梦魂之间,乃于斯境则便通通视若稔熟故土,以致每每信意撷取画题。此《澄怀树色 涤虑涛声》截写野江一段,取鸟瞰视象,滩崖连绵逶迤,江水湍急喧虺,现代轮船与旧式渔舟同呈一处,整个画境辽远开阔。近前顶视之地,一子持卷憩于礁岸,自是在洗心警耳以对造物进行澄怀观照了。自觉此情此景颇有意味,唯不知他人视之若何。
六十一
又写湖山野岸一段,然所注重者则偏向田园情调与民俗风味。画取湖湾小景,黄泥瓦舍周遭崖树蓊郁,风竹柔丽。沙沙竹内走回一臂悬篮儿之姣好村姑,也不知是浣洗或是采撷归来。近前有觅禽泊艇与诸般家常生活物事,稍远隐约可见星星散散露角碧莲。款识“小满过了是端阳 池内碧荷渐渐香”,已将所蕴情味似直还曲一总透出。画题即取后句。
·一个画者在现世生活中对“艺文之趣”的寻觅与体验·
(总 1110 篇之第 59、60、61 篇)
(待续)
·精研艺术,细品人生·
·人生甚难者:尽历尘世辛苦、洞悉存世悲凉之后,依旧能够兴致勃勃且是诗意地对待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45#
    发表于 2025-4-9 21:36:13 | 只看该作者
    画作让生活有了意义。

    点评

    确实,先生。感谢理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4-10 16: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6#
     楼主| 发表于 2025-4-10 16:20:53 | 只看该作者
    白水 发表于 2025-4-9 21:36
    画作让生活有了意义。

    确实,先生。感谢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
     楼主| 发表于 2025-6-7 15:14:54 | 只看该作者

    画中游·童山雷中国画的故事(20)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六十二

    贵州赤水桫椤一带,是为原始植物保护林区。山林深处所设相关研究所,作仿古建筑样式,堪称与环境两相谐调。其间崖岭连绵陡峻,壑下大石突兀,溪流急乱,曲廊回桥,尽皆顺势搭接其间。更因气候爽朗,日丽风清,游憩于兹,确乎宜人。画中所写即为此境。另附一笔:那翼然凌空八角亭下风柳轻拂之处,有撑阳伞环顾景观作执笔状女子,便为当时诸画友之一,此信手拈置其中,以为点景。


    六十三

    作为文人余事之墨戏小品,向来便为达某所好。唯于俗世间观那品茗奕棋、吟诗赏竹之类画作滥多,则犟心反生不然。吾人生存于世间,其生存状态与生活情趣俱称林林总总,思之又何必拘那尽人皆画之事?如这孟冬清晨,暖日之下,守着自家场院,闲碾懒猫,结伴做做女红,照样意趣洋洋之二村妇,被俺赋予大写笔墨置诸画中,更又有甚不可?


    六十四

    巴蜀乡言,将江河回水之湾呼之曰“沱”,如重庆之“牛角沱”、“窍角沱”、“李家沱”及“唐家沱”等等。余每每或顺或溯川江漫游,所见之沱,可谓多矣多矣。如这所示之画,也难叫出其真名儿,便干脆称之“川江某沱”。画中水回沱静,罾船悠闲,大群野鹜嬉于沙岸近侧,峡岸间岗峦起伏,林树扶疏,民居散聚不一,间置以平桥斜缆,远处却有火轮顺流出峡……这确是巴东沿线常见江景,虽无特出险胜之处,却也寄托着对家山澹然而隽永的眷恋情怀。余每观之,江游沿途所见莫不一一亲切浮现于脑海;唯不知有此游历记忆之人观此画,是否也有如此感觉。



    ·一个画者在现世生活中对“艺文之趣”的寻觅与体验·
    (总 1110 篇之第 62、63、64 篇)


    (待续)



    ·精研艺术,细品人生·
    ·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体验万千风俗人情,乃得万千诗词文句、万千翰墨画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8#
     楼主| 发表于 2025-7-14 14:50:50 | 只看该作者

    画中游·童山雷中国画的故事(21)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江南达者 童山雷



    六十五

    每观《春朝归渔》一画,注目落款,皆不由窃然失笑。曰“童山”有“雷”且“大”,达某亦不乏顽心,于此可见一斑矣。而画图本身则纯为一股闲逸之气:翁泊舟晾网,负沉甸笆篓,当是夜渔有获而归。土岸上屋院虽简陋而想必却自在逍遥,草树亦未经修葺而应时花叶则照样蓊郁烂漫。远山一角特地赋予暗黛之色,且于下方缭以云雾,以衬显全图初沐朝日之感。是否确如此言,读画者可静心辨识体味。



    六十六

    一片迷茫春光辉耀之下,周遭景物皆难见了。曲回田间小径蜿蜒由远而近。眼前斜生一株枝干若铁、势如屈虬的断头老梨,新发枝叶间点缀着朵朵莹白花儿,映衬着侧旁嫩桑。迎面走来一臂悬竹篮、头簪小花的红衣采桑女,玉面间未着眉目而其姣好容颜却自可推见,加之近侧佐以纤丽小草,整个形影一发显得妩媚多姿。稍远隔冬垛草前,独腿立着一只峨冠巨尾白色雄鸡,则似正艳羡地回头惊看着这颇应名之曰“春姑娘”的采桑女子……此《春来有迹 春去无踪》一画中所示之境也,其蕴意尽可供人随意生发。时吾心尚未有尔后在《风雨鸡鸣》中所述之感受,而此时竟先得斯图,若非巧合,恐也算是“稍露端倪”了……



    六十七

    不知是从何时开始,画中多了个小小人儿。或换言之罢:吾之山水点景人物,不时便常为一父携一女。此《春雨花溪》一画亦即如此。由题咏可忆知此乃达某携爱女蝶儿游归志事之作,写重庆南温泉花溪沿岸景致。画中细雨濛霏,远景已渐没入烟霭;可视一段,空明春溪平缓流泻,两岸竹树草花,路桥屋宇,庞杂却又澹然,尽皆微微幻化于迷茫雨雾。溪内有行船,溪口渡头亦有泊船。达某似正护着幼女,将要跨上一艘泊岸船儿……写意之作,父女身形动态仅属可识;而时日悠久,这事具体记忆在心海间亦渐依稀。唯那份闲逸温馨之情味本身,却长伴此生,永不淡逝。——咳,那是一段多么难忘的岁月哟!



    后重画其景,题作《雨后花溪》,却淡化了叙事性。此一并附之。



    ·一个画者在现世生活中对“艺文之趣”的寻觅与体验·

    (总 1110 篇之第 65、66、67 篇)

    (待续)

    ·精研艺术,细品人生·

    ·人生甚难者:尽历尘世辛苦、洞悉存世悲凉之后,依旧能够兴致勃勃且是诗意地对待生活·

    ·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体验万千风俗人情,乃得万千诗词文句、万千翰墨画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
     楼主| 发表于 2025-8-7 10:48:27 | 只看该作者
    画中游·童山雷中国画的故事(22)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江南达者 童山雷




    六十八

    不知怎的,每每面对此画,心中总是禁不住平白便会生出一种类乎激动之感。是因“剌桐”这从前只是在古诗词里见到的字眼?(“料年年落尽剌桐花,寒无力。”)是近十余年来此树已为家山所常见以至倍感亲切?好象都不是。唔,看来还是画中所蕴的那勃发生机唤回了自家当初画它时的昂奋情绪。画境本身并无故事。唯山势若奋力扭动挣出直逼青空,群树饱含生命浆汁或花或芽,泛水山溪于窄谷间欢快奔泻,一汉驭牛车急越石桥而回首欣观山崖下一株含苞欲放的艳赤剌桐,此等景象,连同其画题《剌桐花红山已春》,不由人不产生一份莫可名状的激情……自然,或许这也只是一己之感受,不知人家看了,又是如何?




    六十九

    《大麦风黄雨满溪》一画所志之境同样为达某所感怀。那是在一僻县乡郊中学谋食时,常携一二从友写生陶乐溪山之事。其中一人原本从我甚深,当时亦堪称对我五体投地,然其多年后因其他原因,或主要也是谅我没多大出息了,终于与我分道扬镳。话虽如此,当日之情景却颇令人回味。如图所写罢:野溪一隅,五月熏风搅得麦浪滚滚,花树摇曳,鸦雀乱飞。大岩下,陡涨的溪水已将小路一段淹没了。三人身负画具,相互关照着,正涉水走过这一段……咳,生命确是阶段性的。远年之事已如东逝之水一去不回。唯画若瘞土残碑,志史存焉。
    后另仅将此景以大幅整纸写出,曰“大麦初黄”,附上以供参看。再后,改题重作《大麦风黄花满溪》,附图于此,并另附小文于帖尾。




    七十

    溪山之乐,自是中华文士永恒之心愿。而身为画家更是如此。昔画史载黄大痴常耽荒山野岭,风雨中妖鬼呼号而置若罔闻。余自来羡此超然逸情,虽非刻意仿效,亦时有类似行径。即令因生存环境所囿,神魂也喜作此不羁之游。此《独乐溪山》一画即抒写这等情怀:幽溪背湾处,萧疏秋树下,一白衣士子独坐泊舟之上。隔溪莹洁石径杳杳然斜穿密林,至一白墙青瓦小屋。屋后颓塔兀指寂天。周遭野岭回环,别无他物。唔,在此境地,身沐细细清风,耳闻空山鸟语,眼观野松黛色,心无尘俗杂念,唯静静感悟生命本身之缓慢流动,——不亦悦乎?


    附:反观己作“大麦X黄”等三画随感

    因今及“旧境重现”画作系列,乃识却原来此三画虽皆涉“大麦X黄”意,其实事境与作画择重点俱有所不同。
    1、《大麦风黄雨满溪》(1995年):远年携画友写生实境。“看点”在于麦黄时节,山溪水涨,众人相携涉水而徜徉于此清风抚拂、麦浪摇曳之初夏滩野煦和氛围内。感觉情味甚够,唯惜稚拙气息忒过之。
    2、《大麦初黄》(2009年):纯表达无人之境。写此野麦初黄、溪滩岑寂景象。景物本身梳理较前画有序,而所憾者反稍觉沉闷,且所展示之较长横幅形式,亦过于空落,有似舞台之境,略觉不宜。
    3、《大麦风黄花满溪》(2021年):“抽取”前两作切合己意之处,仍以斯境另行生发画意。以历历可数之阔大笔触点厾挥写,并着意避免匀染,通幅结体松灵却又形态参差缭乱。云光淡荡间,整体氛围看似杳茫岑寂,却分明有着无限生机活跃于内。当不负再三而画此情此景者。
    回顾截至1994年之吾作,姑以网络中某有心识者论:“感觉早期的画风虽然苍劲,但极为压抑、苦闷”。而1995年,自从那几近三十年(1966年潜心斯道起)“实打实‘正规画风’”忽得转入简明朴艳且尤重俗生情味之风格以来,己心慰甚,因以“蜕生”名之。久后画中物象简而更减,乃至空寂禅意渐次笼罩于楮幅,并略趋于同。遂惕之,复又再度收敛,繁简不论,还欲于画面本身构成中寻觅艺趣。而这一行便已又是二十余年,个中之磕磕绊绊,迂回曲折,岂可是三言两语得能述清。总而言之罢,画者倘属“单一本色”,毕生只顾循惯常之路直走下去,当然相对简单。若属任性惯玩“花样”,了无顾忌,也算得个痛快。唯独有似吾人者,感觉自少至老,画作面目只在某种固定模式内“生灭”,固然心极不甘;如若但求风格多变,一玩而至连画种基本囿限皆不管不顾哩,那显然也非本意。所以看来最是“考验”这人耐心的,就是这“稳健实验型”艺路了。然而这自当是必须面对的事,或就说是吾人之宿命,也不为过。为了咱这“入骨之嗜”,为了真切、合度地将深心因时因势因情因境而生发的具体感受,连同由此认定的具体表达形式,即所谓独特之“美感”,都“一股脑儿”地“率性发泄”出来,也只好就这么下去呗……



    ·一个画者在现世生活中对“艺文之趣”的寻觅与体验·
    (总 1110 篇之第 68、69、70 篇)


    (待续)



    ·精研艺术,细品人生·
    ·人生甚难者:尽历尘世辛苦、洞悉存世悲凉之后,依旧能够兴致勃勃且是诗意地对待生活·
    ·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体验万千风俗人情,乃得万千诗词文句、万千翰墨画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0#
     楼主| 发表于 2025-8-27 10:46:01 | 只看该作者

    画中游·童山雷中国画的故事(23)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江南达者 童山雷




    七十一

    二十七八岁时,余曾以落魄之身独游于峨眉、乐山等处,特别在峨眉山中待了好几日,头戴晴雨两用草帽,身披蔽雨塑料膜衣,“杖黎徐步”,以完“游历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之夙愿。当日那烟雨漫山、空林冷寂的景象,实是在原本苍凉落寞的心间留下了至为深刻的记忆。记得当时独自徘徊在清音阁上,还吟了这么两句:“清音阁内知音少,峨眉山下冷杉多”。多年后再写此景,亦努力发掘当初这般感受。因这清音阁、“牛心亭”皆堪称是中华名景,景物本身不消说了。唯不知是否将那烟雨迷离中物茂境深的“雄秀”之感连同个人特定心情揭示到位?昔日先辈画家李可染亦曾写牛心亭小景,着力点是为炎暑中的一片清凉,同时有艺评家黄苗子先生作文评介,二者俱在青年达某心间留下至深印象。今日达某自画自评自游之感,也算别是一番风味罢。
    附当日所留照片一帧。


    七十二

    知青生涯中“烧”这一琐屑俗事,当日真正叫达某伤透了脑筋,竟至于至今咱见了什么易燃好烧的柴草,这心头不禁都有着一种极其亲切之感。“拔谷桩”这活儿是当时年年必干之事。割谷之后,住房附近的田儿指给你几块,限时(因要翻耕这田)必须将割剩的谷草连根带兜拔出,所拔根兜就归你作燃料了。即使有这湿谷桩烧——因那段时日天多阴雨——其苦亦可想而知。当然毕竟比没有它要好得多啊……唉,趁暂晴之际连夜赶拔这谷桩的那点情味,真的堪称是永志此心!如这《谷桩》一画所示:昏朦月色下,寂静的野田中,耳间只闻竹树摇风与村落犬吠,这人便全力以赴,或割或背,一阵猛干……后有一小诗,此录之如下,聊供读画参考——

    月田谷桩

    霪雨暂停森黑夜,久违明月照长田。
    俗生每为缺柴苦,趁此清辉舞钝镰。


    七十三

    这是一幅没任何故事可言的画。乡郊水岸边,秋潦将小渡旁几块参差生着稻草的田儿都淹着了。周围是平平常常的山冈与细弱的各色杂树。土坡上落寞地有着一座白色房儿。一舟子立于泊船之上,双手把舵,举头向天,——是在高声唤人,或是在信意长歌?皆不得而知。唯有这人本身处于寂天之下的这份洒脱自在逍遥,却应是有目共睹。题作“归棹”。——是方归,抑或是归之又将去?亦不得而知……


    ·一个画者在现世生活中对“艺文之趣”的寻觅与体验·
    (总 1115 篇之第 71、72、73 篇)


    (待续)



    ·精研艺术,细品人生·
    ·人生甚难者:尽历尘世辛苦、洞悉存世悲凉之后,依旧能够兴致勃勃且是诗意地对待生活·



    71、峨眉山清音阁.jpg (49.94 KB, 下载次数: 0)

    71、峨眉山清音阁.jpg

    72、谷桩.jpg (18.33 KB, 下载次数: 0)

    72、谷桩.jpg

    73、归棹.jpg (27.62 KB, 下载次数: 0)

    73、归棹.jpg

    峨眉独游—1980年夏.jpg (25.36 KB, 下载次数: 0)

    峨眉独游—1980年夏.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51#
    发表于 2025-8-27 21:28:45 | 只看该作者
    岁月留痕,所有付出值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2#
     楼主| 发表于 2025-8-28 11:05:3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先生认同。暑秋安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5-9-16 01:14 , Processed in 0.12546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