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作家协会:习近平:《忆大山》《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专题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4-15 15:44
  • 签到天数: 9 天

    [LV.3]偶尔看看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23:43:5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i=s] 本帖最后由 章关培(劳燕) 于 2014-6-30 23:50 编辑 [/i]

    [align=center] [/align]
    [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6][color=#8b0000][b]中国作家协会[/b][/color][/size][/font][/align][align=center][size=6][color=#8b0000][b][font=宋体]习近平:《忆大山》《念奴娇·追思焦裕禄》[/font][font=宋体]专题[/font][/b][/color][/size][/align]
    [align=center][b]忆大山[/b][/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习近平[/b][/color][/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光明日报》[/b][/color][/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2014年03月25日[/b][/color][/size][/font][/align]
    [p=25, null, left][b][font=宋体][color=#000]   [/color][/font][font=楷体, 楷体_GB2312][size=4][color=#4b0082]【编者按】[/color][/size][/font][/b][/p][p=25, null, left][font=楷体, 楷体_GB2312][size=4][color=#4b0082][b]    1月12日,石家庄市作协副主席康志刚在其新浪博客上贴发了习近平同志的《忆大山》、已故作家贾大山的获奖作品《花市》和他自己的《怀念恩师贾大山先生》三文。习近平同志的《忆大山》一文,反映了近平同志上世纪80年代在河北正定期间与已故作家贾大山的深厚友谊,及调任福建担任更高职务直至贾大山去 世,与其十余年间历久弥坚的交往,饱含真情,十分感人。光明日报予以转载,以飨读者。[/b][/color][/size][/font][/p]
    [p=25, null, left][b][color=#000000][font=宋体]   [/font][/color][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贾大山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他去世以后,在他的家乡正定,在他曾默默耕耘了二十多个春秋的当代文坛,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昔日的同事、朋友和所有[/color][/size][/fon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认识他、了解他的善良的人们,无不在深切地怀念他,许多文学界的老朋友和他家乡的至交,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了一篇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纪念文章。一个虽然著名但并不算高产的作家,在身后能引起不同阶层人士如此强烈的反响,在文坛、在社会上能够得到如此丰厚的纪念文字,可见贾大山的人格和小说艺术是具有 何等的魅力。[/color][/size][/font][/b][/p][p=25, null, left][b][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  1982年早春,我要求离开中直机关到基层锻炼,被组织分配到正定任县委副书记。那时,贾大山还在县文化馆工作,虽然只是一个业余作者,但其 《取经》已摘取了新时期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桂冠,正是一颗在中国文坛冉冉升起的新星。原来我曾读过几篇大山的小说,常常被他那诙谐幽默的语言、富有哲理[/color][/size][/fon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的辨析、真实优美的描述和精巧独特的构思所折服。到正定工作后,更是经常听到人们关于贾大山的脾气、性格、学识、为人的议论,不由地让人生发出一种钦敬之[/color][/size][/fon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情。特别是我们由初次相识到相熟相知以后,他那超常的记忆、广博的知识、幽默的谈吐、机敏的反应,还有那光明磊落、襟怀坦荡、真挚热情、善良正直的品格, 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color][/size][/font][/b][/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我到正定后,第一个登门拜访的对象就是贾大山。[/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一个春寒料峭的傍晚,我在工作人员陪同下来到大山居住的小屋,相互问候之后,便开始了漫无边际的闲聊,文学艺术、戏曲电影、古今中外、社会人 生,无所不及,无话不谈。虽然第一次见面,但我们却像多年不见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题,表不尽的情谊。临别时,他还拉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放开:“近平,虽说我们是初次见面,但神交已久啊!以后有工夫,多来我这儿坐坐。”他边说边往外送,我劝他留步,他像没听见似的。就这样边走边说,竟一直把我送到机关门口。[/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此后的几年里,我们的交往更加频繁了,有时他邀我到家里,有时我邀他到机关,促膝交谈,常常到午夜时分。记得有好几次,我们收住话锋时,次日凌晨两三点钟了。每遇这种情况,不是他送我,就是我送他。为了不影响机关门卫的休息,我们常常叠罗汉似的,一人先蹲下,另一人站上肩头,悄悄地从大铁门上翻过。[/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1982年冬,在众人举荐和县领导反复动员劝说下,大山不太愿意地挑起了文化局长的重担。虽说他的淡泊名利是出了名的,可当起领导来却不含糊。[/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b][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  上任伊始,他就下基层、访群众、查问题、定制度,几个月下来,便把原来比较混乱的文化系统整治得井井有条。在任期间,大山为正定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古文物的[/color][/size][/fon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研究、保护、维修、发掘、抢救,竭尽了自己的全力。常山影剧院、新华书店、电影院等文化设施的兴建和修复,隆兴寺大悲阁、天宁寺凌霄塔、开元寺钟楼、临济 寺澄灵塔、广惠寺华塔、县文庙大成殿的修复,无不浸透着他辛劳奔走的汗水。[/color][/size][/font][/b][/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作为一名作家,大山有着洞察社会人生的深邃目光和独特视角。他率真善良、恩怨分明、才华横溢、析理透澈。对人们反映强烈的一些社会问题,他往往有自己精辟独到、合情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在与大山作为知己相处的同时,我还更多地把他这里作为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把他作为我行政与为人 的参谋和榜样。[/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大山是一位非党民主人士,但他从来也没有把自己的命运与党和国家、人民的命运割裂开。在我们党的政策出现某些失误和偏差,国家和人民遇到困难和灾害的时候;在党内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发生局部动乱的时候,他的忧国忧民情绪就表现的更为强烈和独特。他利用与基层民众水乳交融的关系,充分调动各种历史和文化知识,以诙谐幽默的语调,合情入理的分析,乐观豁达的情绪,去劝说人们、影响人们,主动地做一些疏导和化解矛盾的工作。同时,他更没忘记一名作家的良知和责任,用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尽情地歌颂真、善、美,无情地揭露和鞭挞假、恶、丑,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去感悟人生,增强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更让人们看到光明和希望,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我在正定期间,不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得到大山很多的支持和帮助,我们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记得1985年5月我即将调离正定去南方工作的那个晚上,我们相约相聚,进行了最后一次长谈,临分手时,俩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依依别情,难以言状。[/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我到南方以后,曾经给大山去过几封信,只是大山甘于恬淡寂寞,不喜热闹,未有及时回应。以后我也因工作较忙,很少给他写信了,只是偶尔通个电话,送上衷心的问候和祝愿。我还曾多次让人捎信儿,希望他在方便的时候,到我工作的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可他总是说我担子重、工作忙,不愿给我添麻烦。虽然接触联系少了,但我们之间的友情并未随日月流逝而淡漠,他常向与我联系较多的同志探询,密切关注着我的工作情况和动向,我也经常向到南方出差的正定的同志询问他的身体、工作和创作状况。每次见到正定的同志,我都请他们给他带去一些薄礼。每年春节前夕,我总要给他寄上一张贺卡,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和美好的祝愿。[/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1991年春节,在离开正定6年之后,我受正定县委之邀,又一次回到了我曾经工作和生活了三年多的第二故乡——正定。我抽时间专程到家里看望大山。那时他已主动辞去了文化局长职务,到县政协任专职副主席了。他依然那样豁达乐观、诙谐幽默,依然那样身板硬朗、精神矍铄,并依然在担任领导职务的同时坚持着他的小说创作。那年,他还不到50岁,正当精力充沛、创作欲望非常强烈的黄金时期。他告诉我,什么小说在哪个杂志发表了,什么小说被哪几家刊物转载了,正在构思或写着什么,显得非常兴奋。那次相见,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能长谈,便依依惜别了。[/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1995年深秋,我从一个朋友口中得知大山患病并已做了手术,尽管说手术相当成功,还是给关心他的人们心头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我不时打听着他是否康复的消息,但每次得到的都是同样的回答:他的病情不见好转,却一天比一天更瘦了。后来,听说他到省四院做了食道扩张治疗,能吃进一些流食了。再后来,听说又不行了,正在北京协和医院做诊断检查。刚好,我那几天正在北京开会,便抽空到医院去看望他。见到他时,眼中的大山早已不是昔日大山的模样,只见他面色憔悴,形体枯槁,蜷缩在病床上不停地咳嗽,只有那两只深深凹陷进去的眼球,还依然闪耀着流动的亮光。他看到我进来,立即挣扎着从床上坐起,紧紧握住我的双手,激动的泪水早已夺眶而出。稍微平静些后,他就给我述说病情的经过。我坐在他的床头,不时说上几句安慰的话,尽管这种语言已显得是那样的苍白和无力。那次见面,我们两人都显得非常激动,因为我知道,恶魔般的细胞,此时已在大山的肝脏、胰脏和腹腔大面积扩散。我不忍心让他在病疼之中再过于激动,为了他能得以适度的平静和休息,我只好起身与他挥泪告别。临走,我告诉他,抽时间我一定再到正定去看他。[/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1997年2月9日,是农历的正月初三,我又一次回到正定,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去看望大山。这时的大山,身体的能量几近耗尽,他的面色更加憔悴,形体愈显瘦小,声音嘶哑,眼光浑浊,话语已经不很连贯,说几句就要歇一歇。此时我心中已有一种预感——恐怕大山的驾鹤西去为期不远了。至此,一股悲怆的情绪油然而生,我不由自主地紧紧握住大山的手,泪水溢满了眼眶。这时的大山,却显得非常平静,倒是先安慰起我来。我提出再和他照张合影,他笑着说:“我已瘦成这样,不像个人样儿了,叫人看见怪吓人的呀!”他虽是这样说,可还是挣扎着坐了起来。这张照片,成了我和大山,也是大山和别人最后的一张合影。[/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2月21日,在我刚刚离开正定才十来天,突然接到电话告知——著名作家贾大山于1997年2月20日晚因病去世,享年54岁。[/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噩耗传来,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大山的逝世,使我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好兄长。我多么想亲自去为他送行,再看他最后一眼哪!无奈远隔千里,不能前往,也只能托人代送花圈,以示沉痛悼念了。[/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大山走了,他走得是那样匆忙,走得是那样悄无声息,但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愫,清正廉洁、勤政敬业的作风,襟怀坦荡、真挚善良的品格,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精神,都将与他不朽的作品一样,长留人间。[/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此文发表于《当代人》杂志1998年第7期)[/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p]
    [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6][color=#0000ff][b]念奴娇·追思焦裕禄[/b][/color][/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习近平[/b][/color][/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来源:人民网[/b][/color][/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2014年03月25日[/b][/color][/size][/font][/align][align=center][b][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http://www.chinawriter.com.cn [/color][/size][/font][color=#000][font=宋体][size=12px]
    [/size][/font][/color][/b][/align]
    [p=25, null, left][b][color=#000000][font=宋体]    [/font][/color][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color][/size][/font][/b][/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①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②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倾澄碧。[/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一九九〇·七·十五[/b][/color][/size][/font][/p]
    [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注:①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如今,兰考泡桐如海,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幼桐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②焦裕禄临终前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党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b][/color][/size][/font][/p]
    [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原载一九九〇年七月十六日《福州晚报》一版)[/b][/color][/size][/font][/p][b]
                        ===================================================

    [/b][p=25, null, left][font=宋体][b][color=#000000]                         [/color][color=#8b0000]  [/color][/b][/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color=#8b0000][size=6][b]           评贾大山小说:天籁之声 隐于大山[/b][/size][/color][/font][/p][align=left][b][size=5][color=#b2470][font=黑体]                                 [/font][/color][/size][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铁 凝[/color][/size][/font][/b][/align][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2014年03月25日[/b][/color][/size][/font][/p]

    [p=25, null, left][font=宋体][b][color=#000000]    [/color][size=4][color=#000000]贾大山是河北省新时期第一位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作家。1980年,他在短篇小说《取经》获奖之后到北京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学习期间,正在文坛惹人注目。那时还听说日本有个“二贾研究会”,专门研究贾平凹和贾大山的创作。消息是否准确我不曾核实,但已足见贾大山当时的热闹景象。[/color][/size][/b][/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当时我正在保定地区的一个文学杂志任小说编辑,很自然地想到找贾大山约稿。好像是1981年的早春,我乘长途汽车来到正定县,在他工作的县文化馆见到了他。已近中午,贾大山跟我没说几句话就领我回家吃饭。我没有推辞,尽管我与他并不熟。[/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我被他领着来到他家,那是一座安静的狭长小院,屋内的家具不多,就像我见过的许多县城里的居民家庭一样,但处处整洁。特别令我感兴趣的是窗前一张做工精巧的半圆形硬木小桌,与四周的粗木桌椅比较很是醒目。论气质,显然它是这群家具中的“精英”。贾大山说他的小说都是在这张桌子上写的,我一面注意这张硬木小桌,半开玩笑地问他是什么出身。贾大山却一本正经地告诉我,他家好几代都是贫下中农。然后他就亲自为我操持午饭,烧鸡和油炸馃子都是现成的,他只上灶做了一个菠菜鸡蛋汤。这道汤所以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是因为大山做汤时程序的严格和那成色的精美。做时,他先将打好的鸡蛋泼入滚开的锅内,再把菠菜撒进锅,待汤稍沸锅即离火。这样菠菜翠绿,蛋花散得地道。至今我还记得他站在炉前打蛋、撒菜时那潇洒、细致的手势。后来他的温和娴静的妻子下班回来了,儿子们也放学回来了。贾大山陪我在里屋用餐,妻儿吃饭却在外屋。这使我忽然想起曾经有人告诉我,贾大山是家中的绝对权威,还告诉我,他的妻儿与这“权威”配合得是如何默契。甚至有人把这默契加些演绎,说贾大山召唤妻儿时就在里屋敲墙,上茶、送烟、添饭都有特定的敲法。我和贾大山在里屋吃饭没有看见他敲墙,似乎还觉出几分缺欠。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贾大山有一个稳定、安宁的家庭,妻子与他同心同德。[/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那一次我没有组到贾大山的稿子,但这并不妨碍贾大山给我留下的初步印象,这是一个宽厚、善良,又藏有智慧的狡黠和谋略、与乡村有着难以分割的气质的知识分子,他嘴阔眉黑,面若重枣,神情的持重多于活跃。[/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他的外貌也许无法使你相信他有过特别得宠的少年时代。在那个时代里他不仅是历选不败的少先队中队长,他的作文永远是课堂上的范文,而且办墙报、演戏他也是不可少的人物。原来他自幼与戏园子为邻,早就在迷恋京剧中的须生了。有一回贾大山说起京剧忍不住站起来很帅地踢了一下腿,脚尖正好踢到鼻梁上,那便是风华少年时的童子功了。他的文学生涯也要追溯到中学时代在地区报纸上发表小说时。如果不是1958年在黑板报上发表了一首寓言诗,很难预料这个多才多艺的男孩子会有怎样的发展。那本是一首慷慨激昂批判右派的小诗,不料一经出现,全校上至校长下至教师却一致认为那是为右派鸣冤叫屈、企图颠覆无产阶级专政的反动寓言。16岁的贾大山蒙了,校长命他在办公室门口的小榆树下反省错误,下了一夜雪,他站了一夜。接着便是无尽的检查、自我批判、挖反动根源等,最后学校以警告处分了结此案。贾大山告诉我,从那时起他便懂得了“敌人”这个概念,用他的话说:“三五个人凑在一块儿一捏鼓你就成了阶级敌人。”[/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他辉煌的少年时代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因病辍学,自卑,孤独,以及为了生计的劳作,在砖瓦厂的石灰窑上当临时工,直到1964年响应号召作为知青去农村。也许他是打算终生做一名地道的正定农民的,但农民却很快发现了他有配合各种运动的“歪才”。于是贾大山在顶着太阳下地的业余时间里演起了“乐观的悲剧”。在大队俱乐部里他的快板能出口成章:“南风吹,麦子黄,贫下中农收割忙……”后来沿着这个“快板阶梯”他竟然不用下地了,他成为村里的民办教师,接着又成为入党的培养对象。这次贾大山被吓着了——使他受到惊吓的是当时的极“左”路线:入党意味着被反复地、一丝不苟地调查,说不定他十六岁那点陈年旧账也得被翻腾出来。他的自尊与自卑强烈主宰着他不愿被人去翻腾。那时的贾大山一边做着民办教师,一边用他的编写才华编写着那个时代,还编出了“好处”。他曾经很神秘地对我说:“你知道我是怎么由知识青年变成县文化馆的干部么?就因为我们县的粮食‘过了江’。”[/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据当时报载,正定县是中国北方第一个粮食“过江”的县。为了庆祝粮食“过江”,县里让贾大山创作大型剧本,他写的剧本参加了全省的会演,于是他被县文化馆“挖”了上来。“所以”,贾大山停顿片刻告诉我:“你可不能说文艺为政治服务不好,我在这上边是沾了大光的。”说这话时他的眼睛超乎寻常的亮,他那两只狭长的眼睛有时会出现这种超常的光亮,那似是一种有重量的光在眼中的流动,这便是人们形容的犀利吧。犀利的目光,严肃的神情使你觉得你是在听一个明白人认真地讲着糊涂话。这个讲着糊涂话的明白人说:“干部们就愿意指挥种树,站在你身边一个劲儿叮嘱:‘注意啊注意啊,要根朝下尖朝上,不要尖朝下根朝上啊!’”贾大山的糊涂话讲得庄重透彻而不浮躁,有时你觉得天昏地暗,有时你觉得唯有天昏地暗才是大彻大悟。[/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1986年秋天我又去了正定,这次不是向大山约稿,是应大山之邀。此时他已是县文化局长——这似乎是我早已料到的,他有被重新发现、重新“挖”的苗头。[/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正定是河北省著名的古城,千余年来始终是河北重镇之一。曾经,它虽以粮食“过江”而大出过风头,但最为实在的还是它留给当今社会的古代文化。面对城内这“檐牙高啄”“钩心斗角”的古建筑群,这禅院寺庙,做一名文化局长也并非易事。局长不是导游,也不是只把解说词背得滚瓜烂熟就能胜任的讲解员,至少你得是一名熟悉古代文化的专家。贾大山自如地做着这专家,他一面在心中完整着使这些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重放光 的计划,一面接应各路来宾。即使面对再大的学者,专家贾大山也不会露“怯”,因为他的起点不是只了解那些静穆的砖头瓦块,而是佛家、道家各派的学说和枝蔓。这时我作为贾大山的客人观察着他,感觉他在正定这片古文化的群落里生活得越来越稳当妥帖,举止行动如鱼得水。那些古寺古塔仿佛他的心爱之物般被他摩挲着,而谈到他和那些僧人、主持的交往,你在夏日习习的晚风中进一趟临济寺便能一目了然了,那时十有八九他正与寺内主持焦师傅躺在澄灵塔下谈天说地,或听焦师傅演讲禅宗祖师的“棒喝”。[/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几年后大山又任县政协副主席。他当局长当得内行、自如,当主席当得庄重、称职。然而他仍旧是个作家,可能还是当代中国文坛唯一只写短篇小说的作家,且对自己的小说篇篇皆能背诵。在和大山的交往中,他给我讲了许多农村和农民的故事,那些故事与他的获奖小说《取经》已有绝大不同。如果说《取经》这篇力作由于受着当时文风的羁绊,或许仍有几分图解政策的痕迹,那么这时贾大山的许多故事你再不会漫不经心地去体味了。虽然他的变化是徐缓的,不动声色的,但他已把目光伸向他所熟悉的底层民众灵魂的深处,于是他的故事便构成了一个贾大山造就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有乐观的辛酸,优美的丑陋,诡谲的幽默,愚钝的聪慧,冥顽不化的思路和困苦中的温馨……[/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贾大山讲给我的故事陆续地变成了小说。比如一位穷了多半辈子终于致富的老汉率领家人进京旅游,当从未坐过火车的他发现慢车票比快车票便宜时居然不可思议地惊叹:“慢车坐的时候长,怎么倒便宜?”比如“社教”运动中,某村在阶级教育展览室抓了一个小偷,原来这小偷是在偷自己的破棉袄,白天他的棉袄被作为展品在那里展览,星夜他还得跳进展览室将这棉袄(他爷爷讨饭时的破袄)偷出御寒。再比如他讲的花生的故事:贾大山当知青时花生是中国的稀有珍品,那些终年不见油星的百姓趁队里播种花生的时机,发了疯似地带着孩子去地里偷花生种子解馋。生产队长恪守着职责搜查每一个从花生地里出来的社员,当他发现他8岁的女儿嘴里也在蠕动时,便一个耳光打了过去。一粒花生正卡在女儿气管里,女儿死了。死后被抹了一脸锅底黑,又让人在脸上砍了一斧子。抹黑和砍脸是为了吓唬鬼,让这孩子在阴间不被鬼缠身。[/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读贾大山小说的时候,眼前总有一张被抹了黑又被砍了一斧子的女孩子的脸。我想,许多小说家的成功,大约不在于他发现了一个孩子因为偷吃花生种子被卡死了,而在于她死后又被亲人抹的那一脸锅底黑和那一斧子。并不是所有小说家都能注意到那锅底黑和那一斧子的。后来我读大山一篇简短的《我的简历》,写到“1996年秋天,铁凝同志到正定,闲谈的时候,我给她讲了几个农村故事。她听了很感兴趣,鼓励我写下来,这才有了几篇‘梦庄记事’。”今天想来,其实当年他给我讲述那些故事时,对“梦庄记事系列”已是胸有成竹了。而让我永远怀念的,是与这样的文坛兄长那些不可再现的清正、有趣、纯粹、自然的文学“闲谈”。在21世纪的当下,这尤其难得。[/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一些文学同行也曾感慨为什么贾大山的小说没能引起持续的应有的注意?可贾大山仿佛不太看重文坛对他的注意与否。河北省曾经专门为他召开过作品讨论会,但是他却没参加。问他为什么,他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小说发表时他也不在乎大报名刊,写了小说压在褥子底下,谁要就由谁拿去。他告诉我说;“这褥子底下经常压着几篇,高兴了就隔着褥子想想,想好了抽出来再改。”在贾大山看来,似乎隔着褥子比面对稿纸更能引发他的思路。隔着褥子好像他的生活能够沉淀得更久远、更凝练、更明晰。隔着褥子去思想还能使他把小说越改越短。这让我想起了不知是谁的名句:“请原谅我把信写得这么冗长,因为我没有时间写得简短。”[/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写得短的确需要时间需要功夫,需要世故到极点的天真,需要死不悔改地守住你的褥子底下(独守寂寞),需要坦然面对长久的不被注意。贾大山发表过50多篇小说,生前没有出版过一本小说集,在20世纪90年代不能说是当红作家,但他却不断被外省文友们打听询问。在“各领风骚数十天”的当今文坛,这种不断地被打听已经证明了贾大山作品留给人的印象之深。他一直住在正定城内,一生只去过北京、保定、石家庄、太原。1993年到北戴河开会才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看见了海。北戴河之后的两年里,我没有再见贾大山。[/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1995年秋天,得知大山生了重病,我去正定看他。路上想着,大山不会有太重的病。他家庭幸福,生活规律,深居简出,善以待人,他这样的人何以会生重病?当我在这个秋天见到他时,他已是食道癌(前期)手术后的大山了。他形容憔悴,白发很长,蜷缩在床上,声音喑哑且不停地咳嗽。疾病改变了他的形象,他这时的样子会使任何一个熟识从前他的人难过。只有他的眼睛依然如故,那是一双能洞察世事的眼:狭长的,明亮的。正是这双闪着超常光亮的眼使贾大山不同于一般的重病者,它鼓舞大山自己,也让他的朋友们看到一些希望。那天我的不期而至使大山感到高兴,他尽可能显得轻快地从床上坐起来跟我说话,并掀开夹被让我看他那骤然消瘦的小腿——“跟狗腿一样啊”,他说,他到这时也没忘幽默。我说了些鼓励他安心养病的话,他也流露了许多对健康的渴望。看得出这种渴望非常强烈,致使我觉得自己的劝慰是如此苍白,因为我没有像大山这样痛苦地病过,我其实不知道什么叫健康。[/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1996年夏天,蒋子龙应邀来石家庄参加一个作品讨论会,当我问及他想看望哪些朋友时,蒋子龙希望我能陪他去看贾大山,他们是中国作协文讲所的同学。是个雨天,我又一次来到正定。蒋子龙的到来使大山显得兴奋,他们聊文讲所的同学,也聊文坛近事。我从旁观察贾大山,感觉他形容依然憔悴,身体更加瘦弱。但我却真心实意地说着假话,说看上去他比上次好得多。病人是要鼓励的,这一日,大山不仅下床踱步,竟然还唱了一段京剧给蒋子龙。他强打着精神谈笑风生,他说到对自己所在单位县政协的种种满意——我用多贵的药人家也不吝惜,什么时候要上医院,一个电话打过去,小车就开到楼门口来等。他很知足,言语中又暗暗透着过意不去。他不忍耽误我们的时间,似又怕我们立刻离去。他说你们一来我就能忘记一会儿肚子疼;你们一走,这肚子就疼起来没完了。如果那时癌细胞已经在他体内扩散,我们该能猜出他要用多大毅力才能忍住那难以言表的疼痛。我们告辞时他坚持下楼送我们。他显然力不从心,却又分明靠了不容置疑的信念使步态得以轻捷。他仿佛以此告诉人们,放心吧,我能熬过去。[/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贾大山是自尊的,我知道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当着外人他一直保持着应有的尊严和分寸。小梅嫂子(大山夫人)告诉我,只有背着人,他才会为自己这迟迟不好的病体焦急万分地打自己的耳光,也擂床。[/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1997年2月3日(农历腊月二十六),是我最后一次见到贾大山。经过石家庄和北京两所医院的确诊,癌细胞已扩散至大山的肝脏、胰脏和腹腔。大山躺在县医院的病床上,像每次一样,见到我们立即挣扎着从床上坐起来。这时的大山已瘦得不成样子,他的病态使我失去了再劝他安心养病的勇气。以大山审时度势的聪慧,对自己的一切他似亦明白。于是我们不再说病,只不着边际地说世态和人情。有两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件是大山讲起某位他认识的官员晚上出去打麻将,说是两里地的路程也要乘小车去。打一整夜,就让司机在门口等一整夜。大山说:“你就是骑着个驴去打麻将,也得喂驴吃几口草吧,何况司机是个人呢!”说这话时他挥手伸出食指和中指指着一个什么地方,义愤非常。我未曾想到,一个病到如此的人,还能对一件与他无关的事如此认真。可谁又敢说这事真的与他无关呢?作为作家的贾大山,正是这种充满着正义感和人性尊严的情感不断成就着他的创作。他的疾恶如仇和清正廉洁,在生他养他的正定城有口皆碑。我不禁想起几年前那个健康、幽默、出口成章的贾大山,他曾经告诉我们,有一回,大约在他当县文化局长的时候,局里的话务员接到电话通知他去开一个会,还问他开那么多会真有用的有多少,有些会就是花国家的钱吃吃喝喝。贾大山回答说这叫“酒肉穿肠过,工农留心中”。他是在告诫自己酒肉穿肠过的时候别忘了心中留住百姓呢,还是讥讽自己酒肉穿肠过的时候百姓怎还会在心中留呢?也许告诫、讥讽兼而有之,不经意间透着沉重,正好比他的有些小说。[/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1997年2月3日,与大山的最后一次见面,还听他讲起另一件事:几个陌生的中学生曾经在病房门口探望他。他说他们本是来医院看同学的,他们的同学做了阑尾炎手术,住在贾大山隔壁。那住院的同学问他们,你们知道我隔壁住着谁吗?住着作家贾大山。几个同学都在语文课本上读过贾大山的小说,就问我们能不能去看看他。这同学说他病得重,你们别打扰,就站在门口,从门上的小窗户往里看看吧。于是几个同学轮流凑到贾大山病房门前,隔着玻璃看望了他。这使大山心情很不平静,当他讲述这件事时,他的嗓音忽然不再喑哑,他的语气十分柔和。他不掩饰他的自豪和对此事的在意,他说:“几个陌生的中学生能想到来看看我,这说明我的作品对人们还是有意义的,你说是不是?”他的这种自豪和在意使我忽然觉得,自1995年他生病以来,虽有远近不少同好亲友前来看望,但似乎没有谁能抵得上几个陌生的中学生那一次短暂的隔窗相望。寂寞多年的贾大山,仿佛只有从这几个陌生的孩子身上,才真信了他确有读者,他的作品的确没被遗忘。[/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1997年2月20日(正月十四)大山离开了我们,他同疾病抗争到最后一刻。小梅嫂子说,他正是在最绝望的时候生出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的希望,他甚至决心在春节过后再去北京治病。他的渴望其实不多,我想那该是倚仗健康的身体,用明净的心,写好的东西。如他自己所期望的:“我不想再用文学图解政策,也不想用文学图解弗洛伊德或别的什么。我只想在我所熟悉的土地上,寻找一点天籁之声,自然之趣,以娱悦读者,充实自己。”虽然他已不再有这样的可能,但是观其一生,他其实一贯是这样做的。他这种难能可贵的“一贯”,使他留给文坛、留给读者的就不仅是独具气韵的小说,还有他那令人钦佩的品性:善意的,自尊的,谨慎的,正直的。他曾在一篇小说中借着主人公、一个鞋店掌柜的嘴说过:“人也有字号,不能倒了字号。”文章至此,我想说,大山的作品不倒,他人品的字号也不倒。[/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贾大山作品所传递出的积极的道德秩序和优雅的文化价值,相信能让还不熟知他的读者心生欢悦,让始终惦念他的文学同好们长存敬意。[/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作者为中国作协主席。此文系为《贾大山小说精选集》一书所撰序言。本报编发时略有改动。)[/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p]
    [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6][color=#8b0000][b]“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b][/color][/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5][color=#8b0000][b]——习近平同志《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解读[/b][/color][/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b]高 昌[/b][/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color=#000][size=4][b]2014年03月25日[/b][/size][/color][/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color=#000][size=4][color=#000][b]http://www.chinawriter.com.cn[/b][/color][/size][/color][/font][/align]
    [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b] [size=4]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写于1990年7月15日,作者习近平同志当时在福建省福州市工作。其中“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等不胫而走的铿锵词句,真切表达了对焦裕禄精神的深情赞颂和作者自己爱民为民、责任担当的感人情怀。[/size][/b][/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这首词寄意高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意象鲜明、格调清新,是经得起反复品味和思考的。尽管隔着20多年的漫长光阴,今日重读,仍然感觉亲切清 新,震撼心灵,一点也不因岁月的递增而消减其思想锋芒和艺术感染力,反而因时光的磨洗和积淀,更增添一份璀璨的光华和凝重的分量。[/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从苏轼的《赤壁怀古》、辛弃疾的《登建康赏心亭》到毛泽东的《昆仑》等,以《念奴娇》词牌写下的古今名篇佳作灿若星河,数不胜数。著名词学家龙 榆生认为《念奴娇》“音节高亢,英雄豪杰之士多喜用之”。此令宜于抒写豪迈感情,适合表现深沉慷慨之辞。习近平同志选择这一词牌来表达对焦裕禄的追思之 情,是非常自然贴切的。同时,也给《念奴娇》这一艺术星座,又增添了一篇充满时代光 的亮丽新章。[/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习近平同志在《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的前面,特意写下一段简短优美的小序:“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通 过这个小序,我们直接感受到作者写作此词的时间、环境和缘由。这里提到的《人民呼唤焦裕禄》,是穆青、冯健、周原3位当年采写焦裕禄事迹的老记者重访兰考 之后发表的一篇力作,其中有绵绵的思念,有热切的呼唤,也有深沉的忧思。文章发表当时就牵动了千万读者的心弦。“中夜”即夜半,“霁月”指雨过天晴时的皎 洁明月,也常常用作人品高洁的象征。习近平同志用“霁月如银,文思萦系”8个字,凝练地勾勒出了彼时彼刻的环境、心境、情境,从而引导读者提前进入词作明 净、深沉、宏阔的独特意境。[/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词的开头先声夺人:“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一个“盼”字落笔千钧,其热切与执著呼之欲出。“此山此水此地”则创造了一个恢宏的情 感时空,使“归来”二字有了具体的情感旨归和着力点。接下来一句质朴的设问:“百姓谁不爱好官”,使情感的发展有了一个新的起伏。妙处在于,作者随后并 没有直接作答,而是荡开一笔,生动描述了“把泪焦桐成雨”的感人场景。这既是对上句设问的含蓄回应,又是百姓对“好官”的“爱”的具体展示,还是对焦裕禄 精神的一种直接赞美。关于“焦桐”,作者特意注释说:“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如今,兰考泡桐如海,焦裕禄当年亲手栽 下的幼桐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可见,“焦桐”这一树名是和焦裕禄的姓名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通过“焦桐”这一感人符号,焦裕禄这个 “好官”的光辉形象至此就直接矗立在读者面前。[/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随后,作者进一步为我们描绘了焦裕禄这个“好官”的鲜明形象:“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其中“暮雪”是指 黄昏时候的雪,此时的雪是不容易融化的,唐朝诗人岑参就有“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诗句。“朝霜”则是指早晨的霜,因见到太阳就会很快融化, 所以常用来比喻时间的短暂,三国时期诗人曹植就写过“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的诗句。习近平同志在这里用“暮雪朝霜”的对比,状写顺境逆境、困难大小、 任务轻重的不同境况。“意气”即志向与气概,精神和志趣。“父老生死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诗意诠释,而“毋改英雄意气”则是对坚定信念和执著追求的生动写 照。[/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词的下阕开头,一句“依然月明如昔”,语带双关,看似是描写环境的一处闲笔,其实是对焦裕禄美好品德的一个美好象征。这一句过片就如一个巧 妙的榫头,将上下两阕串联成一个整体,既收束住了上阕万马奔腾般的情感波涛,同时又于岭断云连、水穷云起的转折之际,为下阕翻出了另一番新意:“思君夜 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从对焦裕禄的思念和称赞,转而开始抒写作者自己的心迹和情怀。“路漫漫其修远矣”巧妙化用了《楚辞·离 骚》的诗句,但这里表达的不是屈原笔下求索跋涉的原意,而更多地侧重于表达清廉为官的响亮誓语。当然,要做一个“好官”,仅仅两袖清风还不够,所以作者接 下来用通俗的语言进行了如下阐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这其实就是老一辈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时代回声。[/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接下来的结尾最为精 。诗味浓郁,诗意盎然。一个“绿”字鲜明醒目,艺术地表达了焦裕禄精神的美好影响和榜样 意义。“涓滴”指微小的水滴,如杜甫“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中的语意。这里作者有自谦之意。“澄碧”本义指清澈而碧绿,这里借代苍茫浩渺的江海景 象,类似李白“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的用法。至于“千顷”,则更是极言其广阔了。古人在谈到词的结尾时,经常用“豹尾”来形容。《念奴娇·追 思焦裕禄》的结尾就像豹子的尾巴,漂亮、有力,没有任何赘肉,既简洁利落,又劲健给力,还给读者留下了一些思考或想象的空间,使全词的情绪达到一个更加空 明澄澈的境界。[/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近日,习近平同志来到他在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联系点——河南省兰考县时,提出一个问题:“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只有一年多,但 在群众心中铸就了一座永恒的丰碑。大家来这里学习,要深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焦裕禄同志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我们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实际上,这首《念 奴娇·追思焦裕禄》的上阕含蕴的正是“焦裕禄同志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内容,而下阕正是对“我们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的深入思考和响亮回答。整体来看, 全词上阕抒情,下阕言志,脉络清晰,结构分明。上阕深情表达了对焦裕禄的思念和赞颂,下阕细腻地抒发了自己的“意气”和志向。上下阕互相呼应,掷地有声。[/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另外,作者在上阕用一句“百姓谁不爱好官”的问句扩大了词的表现空间,同时也把上下阕有机地串联起来。这个问句既承接了上阕的“盼归来”,有藕 断丝连之妙,同时又章法突转,异军突起,从对焦裕禄的追思自然进入自己的心志独白。这个问句关涉上阕,而最重要的还是转合下阕,是这首词的关节紧要之处。 看似非常轻松的舒缓一问,实则起到了领起全篇的重要作用。穆青等人在《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中说:“曲曲折折的历史没有磨灭刻在人们内心深处对焦裕禄的思 念。随着时光的流逝,一种呼唤焦裕禄的激越之情,像江河大海的波涛,在共产党员心中,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更加激荡不已。”群众呼唤焦裕禄,表现了对党的干 部的殷切期望,同时也是在呼唤党一贯同群众血肉相连的好传统,呼唤党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好作风。习近平同志在《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中, 更具体地指出了这种“好传统”“好作风”也就是“好官”的几个具体表现:“父老生死系”“毋改英雄意气”“肝胆长如洗”“两袖清风来去”“造福一方”“会 它千顷澄碧”……这正是对焦裕禄精神的一种诗性的形象概括。[/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这,也就是我们今天重温《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这篇词的现实意义之所在吧。[/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转载自《光明日报》2014年03月20日第2版)[/b][/size][/font][/color][/p]


    [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6][color=#8b0000][b]会它千顷澄碧[/b][/color][/size][/font][/align][align=center][size=5][color=#8b0000][b]——读习近平《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词感怀[/b][/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廖 奔[/b][/color][/size][/font][/align][align=center][color=#000][font=宋体][color=#000][size=4][b]http://www.chinawriter.com.cn[/b][/size][/color][/font][/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000][font=宋体][size=4][b]2014年03月25日中国作家[/b][/size][/font][/color][/align]
    [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b]  [size=4]“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50年前,带领贫困群众防沙治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模范县委书记焦裕禄魂埋兰考沙丘。50年后,兰考大地麦波千顷、新村锦绣、泡桐合抱、碧绿成荫,成为焦裕禄无言的碑铭。目睹此情此景,来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感慨万千,诵读了他1990年在“霁月如银”的中夜阅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时,“文思萦系”而填写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词。阅读这篇深情感怀、直抒胸臆、显现境界、宣示理想之作,引起我的良久感喟。[/size][/b][/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词作寄寓了对人民公仆焦裕禄刻骨铭心的怀念,更表达了对其无私为民精神的真诚礼赞:“两袖清风来去。”焦裕禄生平所展现的澄澈人生境界与造福人民的业绩,已经铸刻成民众心中的丰碑,也树立为作者的心中楷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今天,暮雪朝霜,山河改换,英雄意气如故,词作更展示了对祖国江山万里遍布青山绿水的美好憧憬。这是新一代共产党员向老一辈奉献者的崇高致敬,是继往开来者与披荆斩棘人的心灵感应和魂魄沟通,更是时代驭手面对漫漫征途的精神标高与终极追求,而以词章出之。[/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作为习总书记的同龄人,我这一代人多受到毛泽东诗词和胸襟的影响。毛泽东诗词雄浑博大,走苏轼豪放一路,而人生态度更为积极进取,把境界推向阔大开畅而更为顿挫沉雄,系古诗词的当代新变,深刻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心理。我这一代目睹了国家的贫穷落后与人民的含泪奉献,经历了共和国的重重苦难与不懈奋斗,参与了从上山下乡到以后不同岗位的身体力行,终于在新时期找到了活力喷发口,一步一个脚印把国家建设得繁荣富强。诗言志。习总书记直抒胸臆的表达,透示出浓郁的为民意识和坚定的家国情怀,使我们依稀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神韵。因而,诵读此词,我有着更加真切的情感投射和文化体味。[/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习总书记爱好文学,读贾大山小说,从事诗词创作,同样显现了这一代人的共同成长轨迹。中国是文化的国度,文化立国、文化兴国又确立为当今国家战略,文化修养就成为公民乃至领袖的应有素养。习总书记系列讲话中引经据典、摭拾诗词、文采飞扬、哲理深邃,既体现出平时爱读书、勤思考的良好操守,又显示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孔子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文以足言,言以足志。他的著述、演讲因而具有超常的摄取力、影响力和感召力,这是为我们文学工作者所乐道的。他的词作因而中气充沛、底蕴深厚、成竹在胸、厚积薄发,一经出之,笔下如行云流水矣![/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焦裕禄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行为准则与道德标杆。习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在不同岗位上都要弘扬焦裕禄精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不搞“假大空”,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慎独、慎初、慎微,防微杜渐,对一切腐蚀诱惑保持高度警惕;勤修养、慎节操、重品行,少应酬多充电,永不脱离民众——这些都正在转化为全党的实践与身体力行。他曾引用司马光《资治通鉴》里的话来与党员干部共勉:“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而“才德全尽”,系人民对党的干部所期盼也![/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正在新的历史征程上阔步前进,人民盼望有“父老生死系”,体民情、洞民意、谋民利、图民生,把人民放在心中的领路人,有则党之幸、国之幸、民之幸也。网民说:如若官员都如焦裕禄,何愁我泱泱大国不强?“绿我涓滴”,我便能让祖国大地如兰考一样,“会它千顷澄碧”。焦裕禄的精神沁入时代心田,必将推动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潮流奔腾不息、滚滚向前![/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转载自《河南日报》2014年3月20日第三版)[/b][/size][/font][/color][/p]


    [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6][color=#8b0000][b]常山高士贾大山[/b][/color][/size][/font][/align][align=center][color=#000][font=宋体][size=4][b]陈世旭[/b][/size][/font][/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000][font=宋体][size=4][b]人民日报海外版[/b][/size][/font][/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000][font=宋体][size=4][b]2014年03月25日[/b][/size][/font][/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000][b][font=宋体][size=4][color=#000]http://www.chinawriter.com.cn[/color] [/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x]
    [/size][/font][/b][/color][/align]
    [p=25, null, left][font=宋体][b][color=#000000]    [/color][size=4][color=#4b0082]贾大山,河北正定人,河北省新时期第一位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作家。生前曾任河北正定县文化局局长、河北省政协常委、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97年2月20日病逝。[/color][/size][/b][/font][/p]
    [p=25, null, left][font=宋体][b][color=#000000]   [/color][size=4][color=#4b0082]编者按:[/color][/size][/b][/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4b0082][b]    1月13日,《光明日报》转载了习近平1998年的旧作《忆大山》,该文反映了习近平同志上世纪80年代在河北正定期间与作家贾大山的深厚友谊。1997年2月20日病逝的作家贾大山再度引起人们关注。文学同好眼中的贾大山是怎样的一个人?为此,本报刊发作家陈世旭的文章,以飨读者。[/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题记:[/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本文写于1993年。事先大山兄并不知道,待知道时已卧病榻,无力看稿,只能由他的朋友朗读。之后不久,大山兄长去。这是我在得知噩耗的沉痛中唯一的一丝欣慰。[/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河北正定,古称常山。在我有限的见识中,听说的第一个常山人是三国赵子龙,认识的第一个常山人是当代贾大山。一个古人,一个是今人;一个武人,一个是文人。[/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1980年3月,《人民文学》编辑部把贾大山、冯骥才、张有德和我召集到北京,安排在一个军队招待所写小说。这样,我有幸认识了几位大作家:贾、张二位都是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获得者,冯则已有了《神灯》、《义和拳》等长篇力作。[/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近一个月的时间里,4个人同处一室。4个人中,我和张有德几近哑巴。冯和贾则整天妙语连珠,各自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冯是津门都市的机智,贾则充满滹沱河土生土长的智慧。那是我深受其益并且深为留恋的一个月。一个月后,大山写的小说被留下来采用,我连一个字也没写出来。我很羞愧。[/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但很快我又有同大山见面的机会。中国作协恢复了文学讲习班(现称“鲁迅文学院”),我同大山成了同学。[/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那一期文讲所,以知名度和个人魅力为中心形成了几个圈子。大山是其中一个圈子的中心,许多人都服他,服他的才思敏捷,大智惹愚。他言语行动慢条斯理,永远是一副不动声色的架势。但几乎一言既出,即成经典,不胫而走。让许多人快活,当然也让一些人不太快活,你却没法恨他。[/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有一次班会,谈各自的创作。大山说,他最近研究现代派小说颇有心得,也试写了一篇,读给大家听听,请求指教。小说开篇是水利工地学大寨动员大会的场面:草帽句号草帽句号草帽句号籐编的草帽句号竹编的草帽句号布的草帽句号麦秆儿编的草帽句号白色的草帽句号黄色的草帽句号新的草帽句号半新半旧的草帽句号破了沿儿落了顶儿的草帽句号写了农业学大寨的字和没写农业学大寨的字的草帽句号……大家起先凝神听着,以为大山在文讲所真的有了长进,得了西方秘传,真想闹点假洋鬼子的把戏了。渐渐地,大家就有了疑惑,终于哄堂大笑起来。他仍一本正经、有滋有味、不断“句号、句号”地继续他的“意识流”,直到有人求他,再闹下去,裤带子要断了。[/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因此有人说,世上聪明人,别的永远只能是第二,第一只能是贾大山。大家都认可。[/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但大山却决不是狡猾的人。[/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这期文讲所快要结束的一个下午,没有课,大山把我唤到宿舍后面的核桃园里。我们踩着树叶,踢着尘土在林子里走过来走过去,一直都是他在说话。太阳若有若无地照耀在林子里,我的喉头老是涌动着,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不时地抬眼看他,又不愿他发现我的眼睛里感激的泪光。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是他说学习结束离京,他不会再来北京了。他在家乡长大,家乡足够他写了。以我当时阅历的浅薄,我还不能完全理解他的内心。[/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文讲所一别就是10年。[/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10年间,我再也无缘得见大山。中间曾给他去过一封信,就我由先前插队的县调到省城从事专业创作征询他的意见。他回信是极宽厚的,毫无对自己的那份严苛。他觉得以我的情况,还是应该回到省城去,毕竟是从省城下乡的孩子。听其自然吧。[/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听其自然”后来便成为我生活中的信条之一。这信条极有效地缓解了我在生活中的种种心理紧张。名利欲,得失心,都因了这信条而日渐淡漠,做人也日渐从容自如。[/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我因此对大山有了更多的感激和特别的怀念。每次车过河北,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想象着他可能在说着什么或做着什么。一旦见到河北的同行,便打听他的情况。知道他任了正定县的文化局长,且有很好的政绩和政声,我很为他高兴。他的小说依然写得少,但字字珠玑。在文讲所我就知道,他写小说要打腹稿打到能背下来才开始落笔的,语气节奏都极讲究。他的小说,单看文字,都是一种享受,诵读起来,朗朗上口。那是真正中国化的语言艺术。但这类的小说时下似乎不走俏,大山为此苦恼吗?抑或是满不在乎呢?在时尚多变、流派纷呈的当代文坛,他感到寂寞吗?还有他的人品,如今,这样清峻逸拔自是很不合时宜了,他又将何以处之呢?[/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终于得到一个当面访他的机会。[/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8月,在山西开会,遇到河北作家张峻。问贾大山,回答说肯定在正定。很多年来,贾大山几乎从未离开正定一步。他是河北省作协常务理事,正定离石家庄坐汽车不过半小时的路程,但大山却连省作协的会也从未开过。以他的影响和职务,拉点赞助应该没有问题,但他坚决不干,至今没有结集出版过一本书。张峻说。[/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我完全信。这正是贾大山。[/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果真没有几个贾大山,岂不是太乏味了么![/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归途,我决定从河北石家庄转车,得便一访大山,了却10年的念想。[/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感谢河北文联的朋友,当天就同大山联系上了。[/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大山一早就来了电话,说他在正定那边,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我们一行到了正定,见面一一握手时,他竟不认识省作协主持日常工作的常务副主席。我就是再理解,也不由不吃惊。[/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除了略显富态,大山一切如旧。分别10年,一见面他毫无惊咋,先同别人寒暄,最后才抚了我的肩同行。10年岁月恍若隔日。[/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他备了满满一桌子菜来招待我们,自己却绝不沾荤腥。[/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先前憋了一肚子的话,不知从哪里说起,没头没脑地问:[/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你干吗吃斋啊?”[/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是生理上的事,吃了荤腥恶心。”[/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但他对佛教的尊崇是毫不掩饰的。[/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那顿饭,以及饭后他领着我们游览正定大佛寺的整个过程,他大部分时间都说的是佛教教义。他对佛教经典的研读,是很有深度的了,记性又出奇的好,能背诵许多经文。国家最高领导人来正定参观大佛寺,县里只有请他出面讲解。他的那份头头是道,那份出神入化,令听者入迷。[/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但我心里却有一种莫名的忧虑。倘佛门多了一位高人,文坛失却一位作家,那代价是不是太沉重一些了呢![/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我的忧虑是多余的。[/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在大佛殿的甬道上,刚刚津津有味地讲完一个佛传故事,间歇之后大山忽然说:[/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我真觉得自己不该再写小说,因为有人写得太好了。”[/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他说的“太好了”的小说是《围城》。接着他就大段大段地背诵《围城》,一面用手指往下有力地戳着,眼睛里满是欣赏和神往:[/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看了人家的书,觉得自己真没有资格写书。”[/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我怔怔地看着他。大山还是大山。大山还是作家。文学之心,文学之望未灭。[/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接下来他说起同一帮文友聚会时怎样的语惊四座:有一段时间他罢了笔,因为知道新潮蜂起,自己的小说没人看了。但最近又写开了,因为又听说,现在新潮小说、旧潮小说都没有人看了。众皆哗然。他自己也认定:这是妙语。[/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但他的小说并不像他说的“没人看”。他新近发表的几篇小说,我在石家庄时就听人们议论了:写得极是精致。小说发出来,常常接到许多电话,有老百姓的,也有地方官员的,都是称道的话。每每写作,他心里一定先有了这些读者的音容笑貌。他生活在他们中间,为他们写作,他们也都懂得他,钟爱着他。他便更不愿令他们失望。他写得多,发表得极少。写了都积在案上,有极知己的编辑朋友去,他才极吝啬地示出一二。为此,许多刊物疏远了他,寄赠了多年的刊物一一停了。他不在乎,也没有怨恨。他自撰一联:“小径容我静,大地任人忙。”[/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这“静”是心静,大静,无边无涯,高深莫测,不为尘俗利害炎凉所动,一如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心静不是心死,大静不是寂灭。幽默更其老到,调侃更其圆熟,针砭更其尖利,这样的人不可能是冷漠的人。恰恰相反,那是因为他太热爱生活,太认真生活的缘故。只是由于他比常人远为优越的智慧,那挚爱和认真的表达也就不同凡响了。[/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不久前,汪曾祺老访正定,对大山的情操风采极是赏识,送了大山一联:“神似东方朔,家傍西柏坡。”大山连忙摇手:不敢,不敢!前辈对晚辈只合讲勉励的话如“夹紧尾巴做人”之类。[/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汪老仰面大笑,说:[/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你看你又东方朔了不是!”[/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陈世旭:作家,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江西省作协主席,江西省文联主席。上世纪80年代以作品《小镇上的将军》一举成名。)[/b][/color][/size][/font][/p][align=center][b][font=宋体][size=6]
    [/size][/font][font=宋体][size=6][color=#8b0000]艺术并不与时间同步[/color][/size][/font][/b][/align][align=center][size=5][color=#8b0000][b]——重读贾大山的短篇小说[/b][/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color=#000][font=宋体][size=4][b]雷 达[/b][/size][/font][/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000][font=宋体][size=4][b]中国作家网[/b][/size][/font][/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000][font=宋体][size=4][b]2014年03月25日[/b][/size][/font][/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000][font=宋体][color=#000][size=4][b]http://www.chinawriter.com.cn[/b][/size][/color][/font][/color][/align]
    [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b]    [size=4]已故作家贾大山近来颇受关注,当然与习近平总书记的旧作《忆大山》的发表有关。我以前没读到过这篇文章,这次读来感动不已:完全没有尊卑、高下、官民的隔阂,完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是心与心的赤诚相对,是人格与人格的欣赏,是对人才的由衷尊重,令人想到高山流水谢知音般的境界。习近平总书记为贾大山三次落泪,我读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也是眼热心酸。文中没有提到对贾大山小说的具体评价,但我以为他必然是赏识的。[/size][/b][/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贾大山的短篇小说在今天仍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却也是真的。这其实是我一贯的看法。2003年由我编选的《百年百篇经典短篇小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曾三次印刷)就收了贾大山的短篇一束,包含《莲池老人》《老拙》和《傅老师》三个短章。2009年由我主编的《新中国文库·短篇卷》又收了他的《干姐》。铁凝在新近出版的《贾大山小说精选集》的序言中说,贾大山把目光伸向了他所熟悉的底层民众灵魂的深处,他的故事构成了一个贾大山造就的世界,在这世界里有乐观的辛酸、优美的丑陋、诡谲的幽默、愚钝的聪慧、冥顽不化的思路和困苦中的温馨。这是很中肯的评价。在我看来,贾大山小说的本真美是存在的、深藏的,任何表面的价值和时髦的风尚都掠不去它。艺术并不与时间同步。[/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当年,我接触到贾大山最初一批作品,如《取经》《三识宋默林》《中秋节》《分岐》等作品时,就感到他的创作是有传统作依托的,较多地保留了某些前辈作家看取生活的眼光和审美趣味,具体说来,就是“白洋淀派”和“山药蛋派”的综合影响。尽管流派的研究者们一般把“白洋淀派”和“山药蛋派”分开,说“白”更浪漫,“山”更土气;“白”擅写青年女性,“山”长于刻画老农;“白”更抒情,“山”更写实等等,且不无一点道理,但我仍然认为,它们是同一历史条件下、同一大气候、同一生活土壤上长出来的艺术果实,离不开北中国特有的气候、土质和农民革命的大背景。说贾大山的前期创作像“赵”(树理),后期创作像“孙”(犁),大约不是无稽之谈。他前期创作的思想意蕴其实是很集中的:强调恢复实事求是作风,婉讽假大空和极左思想,批评唯上、唯文本是从的僵化,赞扬脚踏实地的干部作风。这类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使人联想起《李有才板话》中的那个“老杨”。[/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在贾大山的创作中,罕有荒诞、变形、魔幻等繁复的手法,它们多以素朴、明快、简洁的面貌,按生活的本来模样呈现出来,更多地显露出生活自身的美。凡是被横流的物欲、浮华的世风所眩惑的人们,尽可以到贾大山的作品里去恢复一下感官的清新,结识几个未遭涂污的灵魂。例如《花市》,主人公是个叫蒋小玉的姑娘,她上市卖花而购者甚众,说明“原来乡下人除了吃饭穿衣,他们的生活中也是需要一点花香的”。作者敏锐感悟到,买花人并不都懂得花,理解花,仍有种种龌龊和低俗,在败坏花香四溢的空气。作品不但写出了姑娘花一样美好的心胸,也映照出人心的移动,世道的转换。[/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应该看到,从《取经》到《梦庄纪事》系列,贾大山突破了原先较狭窄的观念束缚,完成了创作上的一次飞跃和蜕变。这个系列的作品显得格调深沉,韵味悠长,不露声色,于平易中显深刻,于素朴中见浓度。它们大多是对往事的追忆,也有写当前现实的,给人的感觉是,它们经过反复含咏、体味和咀嚼,是作家心灵中的财富。梦庄者,结想为梦,与心徘徊之意。这组作品与作家原先恪守的忠实的再现性已不同,它具有再现中的表现、写实中的写意特色。例如《花生》就深受好评。人们大多是从对极左路线批判和控诉的角度着眼的,震撼于为一粒花生而死的小姑娘,震撼于生命尊严不如一粒花生。其实,小姑娘的父亲,那个永远把小姑娘扛在肩上的生产队长也很值得注意。他一听到要动用花生,就牙疼似的吸气,反复强调要保证给国库上缴,申明“吃油不吃果,吃果不吃油”。他最心爱的小姑娘偷吃花生,被他猛击一掌,花生卡在喉咙,死了。试问,这是个冷酷至极的人吗?当然不是。这是一个极深刻的精神的悲剧。[/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梦庄纪事中的那个“我”,不再是单纯的故事叙述人,而是与农民共思考、共反省的人物,体现了作家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强化,有研究民族性格的指向。在《俊姑娘》里,俊姑娘是个长相漂亮的女知青,刚到梦庄,村人视为珍宝,还说她的俊气能降疯魔。时日一长,她得了“小白鞋”等三个外号,形象就不佳了。长得漂亮成了罪恶,她爱唱歌、爱写信,全成了不可饶恕的缺点。由于她比别人多了个“漂亮”,在其他方面都得比别人少点什么才行。直到她因劳动被砸伤了腿,处境才有所好转。这不是很耐人寻味吗。与这种无情的解剖相联系的,是一部分梦庄作品抒情性的强化。那不是肤浅的歌吟,而是深沉的、带点忧郁色 的感发。由于能进入人物心灵的深层,作品荡漾着无名的感伤。像《干姐》就是具有如此品性的作品。[/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我们还应注意到,贾大山一贯重视磨砺自己的“白描”功夫,也即去粉饰、勿卖弄、有真意的写法。他的作品看多了,发现写法也许有些单调,但就他经营的“田园”而言,其表现方式却是非常契合的,犹如一个衣着朴素、式样合体、不施铅华、身材健美的农家少女。不少文章都说,贾大山是可以背诵自己的小说的,可见他用心之深,打磨之精。“简洁”曾是短篇创作中备受推崇的品格,贾大山因“简洁”而独树一帜,可是现在的短篇创作中却有一种繁缛和冗长之风。缺少提炼的故事,读来沉闷无趣,无节制的长句子正在胀破短篇的艺术限制。回头看贾大山的短篇,超过万言的极少,这在今天尤显难能可贵。[/b][/size][/font][/color][/p]

    [align=center][font=宋体][color=#8b0000][size=6][b]朋 友[/b][/size][/color][/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color=#8b0000][size=6][b]——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b][/size][/color][/font][/align][align=center][color=#000][font=宋体][size=4][b]新华网[/b][/size][/font][/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000][font=宋体][size=4][b]2014年04月20日[/b][/size][/font][/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000][font=宋体][color=#000][size=4][b]http://www.chinawriter.com.cn[/b][/size][/color][/font][/color][/align]
    [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b]   [size=4]农历癸巳年末,河北作家康志刚在其博客上贴发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于1998年发表的一篇悼念文章《忆大山》,记述了一段尘封的往事,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文章经《光明日报》等多家报刊转载后,引起国人强烈关注。腊月二十三,我赶到正定,拜访了几位当事人。旧事重温,感慨良多……[/size][/b][/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1982年3月,习近平到正定县任职后,登门拜访的第一个人就是贾大山。[/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但是,两人的初次见面并不顺利。[/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关于这次见面的地点和人员,坊间流传多种说法:有说是在大山家里,有说是在其办公室,有说他正在与众文友聊天,还有文章明言在座者只是李满天。[/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采访中,笔者曾多方考证,得到的事实是:当天晚饭后,习近平请李满天陪同,一起去寻访大山。先是去家里,不遇,后又赶往其供职的县文化馆。[/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李满天不是他人,正是经典歌剧《白毛女》故事的第一位记录整理者,时任中国作协河北分会主席,在正定县体验生活,是大山无话不谈的好朋友。[/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彼时,大山正在办公室里与几个文友讨论作品。他当过老师、编剧、导演和演员,博闻强记,口才极佳。那是一个文学的年代,到处是文学青年,到处是文学论坛。他的屋内,更是常常访客盈门。[/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李满天是常客了,不必客套,而习近平穿着一件褪色的绿军装,虽然态度谦恭,满脸微笑,但毕竟年轻啊,像一名普通的退伍兵,又像一个青涩的文学青年。或许正是因此,当两人进来的时候,谈兴正浓的大山就没有停止他的演说。[/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近平悄悄地坐下来,静心地听,耐心地等。[/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等了一会儿,趁大山喝水的间歇,李满天上前介绍。大山这才明白,面前这位高高大大、清清瘦瘦的青年,就是新来的县委副书记。[/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接下来,贾大山的反应让习近平印象深刻。2009年7月号出版的期刊《散文百家》,整理发表了习近平2005年回正定考察时的录音:“我记得刚见到贾大山同志,大山同志扭头一转就说:‘来了个嘴上没毛的管我们!’”尽管这话是大山对着满天压低声音说的。[/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我们实在无法臆想当时的场景,抑或大山的语气和表情。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时的贾大山还不到40岁,已获得全国大奖,作品收入中学课本,声名正隆,风头日盛,加之天生淡泊清高的性格,面对这个比自己年轻十多岁的陌生的县领导,有一些自负是可以想象的,也是可以理解的。[/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但是,习近平并没有介意,依然笑容满面。[/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现场的空气似乎停滞了一下。但不一会儿,气氛就重新活跃起来。主人和客人,已经握手言欢了。[/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习近平在《忆大山》一文中记录了当时的情景:“虽然第一次见面,但我们却像多年不见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题,表不尽的情谊。临别时……我劝他留步,他像没听见似的。就这样边走边说,竟一直把我送到机关门口。”[/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那是一个早春的晚上,空气中飘浮着寒意,也一定弥漫着芳香。因为,所有的花蕾,已经含苞待放了……[/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正定古称常山、真定,春秋时期为鲜虞国。秦立三十六郡,常山有其一。自汉至宋元,真定始终居于冀中南龙首之位,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明清至民初,包括石家庄在内的周围14个州县,皆属正定府辖区。[/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正定城墙周长24华里,设四座城门。每座城门均用青条石铺基、大城砖拱券,并设里城、瓮城和月城三道城垣。这种格局十分鲜见,足以说明正定作为 京南屏障的特殊地位。高大的城圈内,有九楼四塔八大寺,更有着众多的商铺、戏院、酒肆和茶楼。“花花正定府,锦绣洛阳城”,此之谓也。[/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古城正定,敦厚、传统且深邃,像一株繁茂的大槐树,绽放着细密的叶芽和花穗,散发着浓郁的清香和氧气。[/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贾大山1942年7月生于古城西南街,祖上经营一家食品杂货店铺,家境小富。说起来,他的出世颇具传奇。父母连着生产八个姑娘,直到第九胎,才 诞下这个男丁。他从小备受宠爱,吃、穿、玩、乐悉听尊便。他喜欢京剧,爱唱老生,还能翻跟头,拿大顶。他更爱好文学,中学期间便开始发表作品。[/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高中毕业后,因为出身历史等原因,大山未能走进大学。他先是去石灰窑充当壮工,后又被下放农村。[/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正是这种特殊的人生际遇,他熟悉了市井文化和农村文化。这两种文化交融发酵,蒸腾升华,促使他成为一名作家。1977年,他发表短篇小说《取 经》,震动文坛,并在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奖中折桂,成为河北省在“文革”之后摘取中国文学最高奖的第一人。无限风光,一时无两。[/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大山身材中等,体魄壮实。关于他的面貌,他的朋友铁凝曾经有过一段精准的描述:“面若重枣,嘴阔眉黑,留着整齐的寸头。一双洞察世事的眼:狭长的,明亮的,似是一种有重量的光在里面流动,这便是人们经常形容的那种‘犀利’吧。”[/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贾大山,的确是一位奇才。[/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他的创作习惯也迥异常人:打腹稿。构思受孕后,便开始苦思冥想,一枝一叶,一蘖一苞,苞满生萼,萼中有蕊,日益丰盈。初步成熟后,他便邀集知己 好友,集思广益。众人坐定,只见他微闭双目,启动双唇,从开篇第一句话,到末尾最后一字,包括标点符号,全部背诵出来,恰似京剧的念白。他的记忆,犹如一 个清晰的电脑屏幕。朋友提出意见后,他仍在腹内修改。几天后,再次咏诵。[/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三番五次之后,落笔上纸,字字珠玑,一词不易,即可面世。[/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贾大山走进了习近平办公室。[/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关于他们相约的方式和过程,我专门采访当年的县委办公室副主任朱博华和王志敏。他们告诉我,那时没有别的通讯手段,是近平打电话到文化馆,与大山约定的。[/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县委大院在古城中心,坐北朝南,历史上即是正定府衙所在。走过门口的两棵老槐树,在过去正堂的位置,是一座主体建筑——穿堂式组合瓦房。瓦房的北面,是两条甬道,甬道中间和两侧,共有三路五排平房,灰砖蓝瓦,南北开窗。近平的办公室兼宿舍,就在西路最前排的东段。[/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只有一间屋子,两条板凳支起一个床铺,一张三屉桌,两把砖红色椅子,一个暖瓶,一盏灯泡。没有书架,成群的书们,或躺在桌面上,或站在窗台上。屋内最醒目的物品,是窗台上的两尊仿制唐三 :一峰骆驼和一匹骏马,那是北京朋友赠送的纪念品。[/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坐下之后,他们认真地互通了年庚。大山属马,近平属蛇。大山年长11岁,自是兄长了。[/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然后,开始一边喝茶抽烟,一边聊天。茶是那种最普通的花茶,烟呢?名曰“荷花”,每包1角5分钱。聊天的内容由远及近,先是古往今来,国外国内,后来便集中于正定的历史和现实。[/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他们的确有着那么多的相似啊。都曾因家庭问题而下乡:“文革”开始后,年少的近平受父亲冤案的牵连,挨过批斗,受过关押,到陕北农村插队时,他 还不满16岁;大山也是因为出身商人之家,被打入另册,1964年即被迁出县城。都在农村里风雨磨砺:那些年,近平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什么累活脏活 儿都干过,窑洞里跳蚤多多,他被咬得浑身水泡;大山一年四季干粗活儿,秋后种麦拉石砘,两个肩膀红肿如绛。他们又都在磨砺中收获成果:为了拓广农田面积, 寒冬农闲时节,近平带领乡亲们修筑淤地坝,他还组织村里铁匠成立铁业社,增加集体收入,后来,他被群众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大山在村里担任宣传员,自编 自演了多部小戏,不仅搞活了小村的文化生活,还多次获得河北省和华北地区文艺汇演一等奖。[/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最让人称奇的是,他们的知青岁月,竟然都是七年。[/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对现实问题,他们也有着惊人的相同看法。比如对正定“高产穷县”的剖析,对如何修复和整理正定文物,对社会上某些不正之风……[/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两人分手时,已经凌晨三点了。[/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县委大院已经关闭,门卫的窗户漆黑漆黑。大门两侧是两个高大威武的砖垛,中间是两扇铁门。铁门下部是生硬的厚板,上部是空格的栏杆,足有两米高。[/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两人面面相觑。夜半天寒,实在不忍打扰熟睡的门卫。[/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这时,近平蹲下身去,示意大山上去。大山不知所措,却又别无选择,只得手把栏杆,小心翼翼地踩上肩膀。近平缓缓地站起来,像是一台坚实的起重机,托起了大山。大山练过功夫,身手矫健,双手一撑,噌地一下,便翻越而过……[/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两人相视一笑,隔门道别。[/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以后的日子里,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约见一次。有时是在近平办公室,多数是在大山家里。[/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晚饭过后,近平安步当车,款款而来。[/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走出县委大院,沿府前街南行,路东是常山影剧院和百货商店,路西则是一些小商铺、酱菜厂和服装厂。府前街尽头是中山路,西北拐角处便是大山家世 代经营店铺的原址。西行20余米,路南是文化馆、印刷厂和建筑公司,北侧则是各种杂货门市和住户。走到育才街,向南300米,左边一个低矮的门楼,便是贾 府了。[/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大山老宅是一个东西狭长的院子,院内有一棵大槐树。夏天到了,槐花如雪,满院馨香。[/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近平见过大山爱人,颔首,微笑,称一声“嫂子”。[/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嫂子和大山便把客人迎进北屋。这是大山夫妇的卧室兼会客室,只有十平方米。里面有一床、一柜、一桌、一对沙发和一张茶几。[/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宾主落座,女主人在茶杯中注满开水后,便到隔壁孩子房间休息去了。[/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总是有着说不完的话题。[/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大山是地道的正定通,对家乡历史的来龙去脉,每一座塔,每一尊佛都了如指掌。初来乍到的近平,在不长时间内也能对本土文化说古论今、谈笑自若, 着实让他刮目相看。大山二十多年来潜心钻研戏曲、文学等,但没有想到的是,近平对这些领域的阅读和思考同样广泛深入,很多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大山年届不 惑,历经坎坷,对社会人生深有体悟。然而,比自己年幼十多岁的近平,很多看法竟然不谋而合。大山对近平的尊重之情油然而生,总喜欢同近平交流,也非常看重 近平的意见和见解。[/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当然,他们也有着诸多差异。[/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近平看书多且杂,更侧重于政治、哲学和经济,而大山尤专注于文学、史学和佛学;对于现实,近平是一个积极者,即使身处逆境,前途迷茫,他也始终 乐观,胸怀梦想。当时,知识青年“返城热”余波未了,城市青年“出国热”高潮渐起,别人都在想方设法地回城或出国,他却主动申请回到农村去,从基层干起。 而大山则是一个逍遥派,淡泊名利,无心仕途。他上学时未入团,上班后未入党。省作家协会多次调他去省城工作,他坚决不去,专门为他举办了一次作品研讨会, 他居然没有出席。[/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但大山毕竟是一名作家,职业特点就是关注现实,解剖现实。他得奖的《取经》《花市》等作品,就是以政治视角描写基层干部和普通农民。对这座县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他有着深深的热爱和关注,心如烈火燃烧,眼似灯盏明亮。[/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所以,在根本上,他们又是相同的。[/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同与不同,相互沟通,互通不同,通而后同。[/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这样的聊天,不知不觉就到了午夜两三点钟。[/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为什么总是这么晚呢?他们都是“文革”的过来人,开会到凌晨是家常便饭,而且当时也没有别的娱乐形式,读书,或与好友聊天是知识分子最好的消夜方式了。最关键的,还是他们心意相通,志趣相投,言之有味,言之有物,相守难舍。[/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出门后,大山会执意相送。于是,他们便接续着刚才的话题,一路边走边聊,直到县委门口。如果大门关闭,大山会自然地蹲下去。这时,近平也不再客气,踩上肩膀,轻手轻脚地翻越过去……[/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关于他们聊天的日期,我也常常疑问。近平身为县委领导,每天工作繁忙,而且又是嗜睡的年龄。他们相约深谈的时间,是否多在周六晚上?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利用第二天的休息日(当时每周只休星期日一天),补充睡眠。[/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我曾就此询问时任副县长的何玉女士,她说这属于私人交往,工作日志没有记载。而大山夫人则说,大山没有日记,具体日期无法查询,但他们俩人的熬夜是功夫,经常彻夜不眠,聊到天明。[/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这期间,正是近平最忙碌的时候。他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各个公社和大队之间,以最快速度熟悉着县情。[/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县委有两辆吉普车,他很少乘坐。他总是骑着自行车,穿梭于滹沱河两岸。从河北到河南,是一片大沙滩,常常需要扛着自行车前行。[/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老干部张五普回忆说:“那时我在西兆通公社任书记,他一个人来调研,骑一辆旧自行车,下自行车就和我握手。我问,‘习书记怎么你自己来了,你认得路啊?’习书记用衣袖擦一擦满头大汗,说,‘打听,我打听着就来了。’”[/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这一年,习近平办成了一件最令正定人振奋的大事。[/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正定县是全国闻名的农业高产县,却又是有苦难言的“高产穷县”。多年来,国家规定每年上缴征购粮7600万斤,每亩平均负担200多斤。由于征 购任务过重,很多老百姓口粮不继,不得不到外地购买红薯干度日。习近平了解这些情况后,无比痛心。可要摘掉“高产县”的帽子,无疑是自曝其丑,虽然能够减 轻老百姓的负担,县委有关领导却有可能“犯错误”。[/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是坐等中央调整政策,还是主动向上呼吁?[/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县委主要领导考虑到习近平刚来工作,不愿让他出面,担心会对他造成不利影响。可习近平说:“实事求是向上级反映问题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你们不用担心。”于是,他和另一位县委副书记吕玉兰一起,多次跑省进京,向上级部门如实反映正定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现实困难。[/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1982年初夏,国务院终于派出调查组。这一年秋后,上级决定把正定粮食征购任务减少2800万斤。[/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这是一件影响正定历史的大事,为正定农业结构的调整和未来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在他分抓的领域,更是事必躬亲,脚踏实地。[/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县委门口的两株古槐,花开花落,几多春秋,大家熟视无睹。有一次在文化局参加座谈会,近平问槐树是什么年代的。众口无语。他提出请林业专家鉴定。结果竟然是元末明初,是这个古城里年龄最大的植物。于是,围上铁栏,写明文字,加以保护。[/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城里有一家玉华鞋店,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在正定县成立的第一个秘密工人党支部,他指示修缮保护。[/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岸下惨案”是1937年10月日军侵占正定时发生的一起屠杀事件。近平请人挖掘整理,开辟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亲自审定纪念碑碑文……[/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1982年12月23日下午,近平打来电话,约大山见面。[/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好啊。但是,今天你就不要去机关食堂了,在我家吃晚饭吧。”大山说。交往就要一年了,近平还从来没有在家里吃过一顿饭,作为地主,大山总是自 责呢。邀请过几次,他总是笑笑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每次都喝茶水,已经够奢侈了,何必要喝酒呢。今天,大山再次提出了这个请求。[/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近平怔了一下,居然答应了。[/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那天晚上,大山准备了几个精致的小菜:雪里蕻炒肉、莲藕片、花生米和凉调菜心。主食呢,就是涮羊肉。没有专用火锅,把铝盆放在蜂窝炉上,权当涮器。虽然器具简陋,但材料却不含糊:麻酱、韭花、蒜末、香菜、酱豆腐一应俱全。[/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近平如约而至。陪同者仍然是李满天。[/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炭火红红,蒸气腾腾,几杯小酒下肚,话题也热烈起来,不知不觉就聊到了县文化局。文化局下属剧团、新华书店、文化馆、文保所等七家单位,三四百 人,大都是知识分子和演员,情况复杂,矛盾重重。最主要的是,正定有九处国家级文物,这在全国各县中也是屈指可数的,却长久失修,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李满天半开玩笑地问:“大山,如果让你当局长,能收拾这个摊子吗?”[/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大山从小与这个圈子打交道,现在又是文化馆的副馆长,自然深知其中矛盾根蒂,于是,借着酒兴,脱口而出:“当然可以,只要给我权力,让我说话算数。”接着,便豪情万丈地谈起了自己的“施政纲领”。[/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这时,近平果断地说:“好,就让你当局长!”[/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大山惊呆了。[/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原来,针对文化局的乱象,作为县委分管领导,近平一直在暗暗地寻找和选择。正定作为一座历史名城,无论对内还是对外,文化系统都需要一位硬邦邦 的领军人物。考虑多日,他和主管文教工作的副县长何玉想法形成一致:最合适的人选只能是贾大山。大山成熟稳健,刚直正派,不仅善写小说,而且也很有行政能 力,最关键的是他对文化事业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但大山不是党员,无意仕途。不过,经过这么多次的深入交往,他对大山的个性又是了解的。于是,在多方征求 意见并与主要领导沟通后,在常委会上,他提议大山担任文化局局长,并获得了通过。那天晚上,他就是前来通报的。[/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近平说:“你不能只是自己写小说,还要为正定的文化事业作贡献啊,而且要把你的好作风,好思想带到干部队伍中。”[/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大山难以置信:“可是,我不是党员啊。”那个年代,党外人士在县里担任领导干部,而且是部门正职,是不可想象的。[/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近平说:“你不用担心,组织已经有了安排。”[/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原来,县委常委会已经形成决议:文化局由局长主持全面工作。[/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第二天上午,非党人士贾大山,从文化局下属的文化馆副馆长,连升三级,直接上任文化局局长。[/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正定历史上,这是绝无仅有的![/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习近平在《忆大山》一文中,全面评价了贾大山此后几年的工作:“上任伊始,他就下基层、访群众、查问题、定制度,几个月下来,便把原来比较混乱 的文化系统整治得井井有条。在任期间,大山为正定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古文物的研究、保护、维修、发掘、抢救,竭尽了自己的全力。常山影剧院、新华书店、电影 院等文化设施的兴建和修复,隆兴寺大悲阁、天宁寺凌霄塔、开元寺钟楼、临济寺澄灵塔、广惠寺华塔、县文庙大成殿的修复,无不浸透着他辛劳奔走的汗水。”[/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士为知己者死。大山是一个文化人,却又是一个血性汉子。[/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在这里,且讲述几个细节。[/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常山影剧院,被称为正定的“人民大会堂”,县里重大会议都在此举行。但这座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木结构建筑,已成危房。近平提议重新建造。为了保证质量,为了保证工期,大山毅然决然地把铺盖搬到工地,日夜监工,虽然他的家就在千米之内。[/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正定隆兴寺是闻名世界的宋代大型寺院,更是一处国宝级文物。但由于年代久远,破破烂烂。若要全面修复,需要资金3000万。如此巨大的投资,是 当时全国文物系统除了布达拉宫项目之外的第二大工程。为此,近平频频出面邀请国内权威专家前来考察评估,而大山则奔走于京城、省城和县城之间,往返数十 趟,直累得心力交瘁,胃肠溃疡。他蜷卧在吉普车后座上,牙关紧咬,冷汗直流。由于长期出差在外,药罐只得带在身边,白天跑工作,晚上熬中药。最后,终于得 到上级部门大力支持,落实巨资。[/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这项浩大的工程,还需要征地60亩,拆迁60户。其中困难,可想而知。[/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经过千难万难,隆兴寺修复工程终于圆满完成。[/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至此,隆兴寺真正成为正定最鲜亮的文化名片![/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春节期间,是别人最欢乐、最放松的时候,却正是他最紧张、最揪心的时刻。九处国保单位,全是砖木结构建筑,最易着火。每逢此时,他昼夜巡视,废 寝忘食。别人劝他,他说:“祖宗的遗产,国家的宝物,我负责守护。出一点点问题,我就对不起正定,对不起县委,对不起习书记啊!”……[/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正定的文化事业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最辉煌的时期。[/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历史已经证明,贾大山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按照自己的理想,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尽到了最大力量。虽然极其苦累,但也极其快活,极其酣畅。[/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不啻说,贾大山是那个时期全中国最得意、最幸福的文人![/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这期间,近平升任县委书记,工作更忙了。但他仍然忙中偷闲,一如既往地和大山相约见面,夜聊。[/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春雨润青,夏日泼墨,秋草摇黄,冬雪飞白。岁月如歌,他们共同享受着友谊的芬芳……[/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1985年5月的一个午夜,大山已经休息。突然有人敲门,近平请他去一趟。[/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原来,近平要调走了,第二天早晨7时乘吉普车离开。白天交待工作,直忙到半夜,送走所有同事,才腾出时间约见老朋友。好在,这个时间,正是他们最畅快的时光。[/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关于这一次离别,大山后来从未提起。倒是在近平的笔下,有一段清楚的记载:“……那个晚上,我们相约相聚,进行了最后一次长谈。临分手时,俩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依依别情,难以言状。”[/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两人分手时,正好又是凌晨三点。近平最后一次送他到县委门口,四目相对,心底万千话语,口中竟无一言。与往常不同的是,这一次,县委大门敞开着。[/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采访时,大山妻子告诉我,那天晚上,大山回来时,怀里抱着两尊唐三 :一峰骆驼和一匹骏马。他一言不发,倒头便睡,直到第二天中午。起床后仍是呆呆地发愣。[/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妻子以为他病了,催他吃药。他摇摇头,慢慢地说一句:“习书记调走了。”[/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49岁那一年,大山辞去局长,功成身退,回归文坛。[/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这个时候,整个文学评论界惊奇地发现,他的小说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蜕变。“梦庄纪事”和“古城人物”系列数十篇短篇小说,微妙而又精确地发掘出文化和人性的敏感共通之处,禅意浓浓,芳香四溢……[/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大山已经完全醉心于文学。如果说早年的他曾有过文人孤傲的话,那么后期的他,则十足是佛面佛心了,慈眉善目,与世无争,笑看风云,其乐融融。[/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这其中,有一个细节让人惊叹:大山名闻遐迩,却从无一本著作出版。那些年,文学市场清凉。虽然出版界和企业界不少朋友主动提出帮助,但他笑笑说,不要麻烦你们了,还是顺其自然吧。[/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贾大山,肯定是当时全中国惟一没有出版过任何图书的著名作家![/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他的书房里,悬挂着两句自题诗:小径容我静,大路任人忙。[/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近平在南方的工作越来越繁重了,但他没有忘记正定,没有忘记大山。每遇故人,都要捎来问候。每年春节,都要寄来贺卡。[/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但大山却鲜有回应。他知道,他的年轻的朋友,肩上有着太多太多的担负。除了满心的祝愿和祝福,他不忍心有任何打扰。[/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1995年底,大山不幸患染绝症,近平十分挂念。1996年5月,他听说大山在北京治疗,便特意委托同事前往探视。春节之前,近平借去北京开会 之机,专门去医院看望。近平后来写道:“我坐在他的床头,不时说上几句安慰的话,尽管这种语言已显得是那样的苍白和无力……为了他能得以适度的平静和休 息,我只好起身与他挥泪告别。临走,我告诉他,抽时间我一定再到正定去看他。”[/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近平没有食言。仅仅十多天过后,1997年2月9日,正是大年初三,他专程赶到正定。在那个他们无数次晤谈的小屋里,两人又见面了。[/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还是那张桌子,那个茶几,那一对沙发。只是眼前的大山,枯槁羸弱,目光暗淡,再也没有了当年的红光满面和言辞铿锵。[/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近平强作笑颜,佯装轻松,提议合影。大山说,我这么难看,就不要照像了吧。话虽这样说,他还是努力地坐起来,倚靠在被垛上,挺直身子。近平赶紧凑过去。[/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11天后,大山走了。[/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这是大山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张留影。陪同他的,是他的朋友,他的好朋友。[/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癸巳年末,我去正定采访。[/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大山的家里,一切依旧,还是三十年前的模样。当年的房屋,当年的木床,当年的书桌,当年的茶几。坐在那里,凝视时空,如幻如梦。恍恍惚惚中,我 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影子,隐隐约约里,我似乎听到了那时的笑声。惟有那两尊唐三 骆驼和骏马,依然新鲜如初,精神而挺拔地伫立着,伫立在时光的流影里,相互 顾盼,心照不宣,像一对永恒的朋友……[/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哦,朋友,朋友,两心如月,冰清玉洁,肝胆相照,辉映你我。[/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李春雷:男,1968年2月生,河北成安县人,国家一级作家,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b][/size][/font][/color][/p]


    [align=center][b][font=宋体][size=6][color=#8b0000]写出人的精气神[/color][/size][/font][font=宋体][size=6][color=#8b0000]——重读贾大山[/color][/size][/font][/b][/align][align=center][b][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何向阳[/color][/size][/font]
    [color=#000][font=宋体][size=4][color=#000]http://www.chinawriter.com.cn[/color][/size][/font][/color][/b][/align][align=center][color=#000][font=宋体][size=4][b]中国作家网[/b][/size][/font][/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000][font=宋体][size=4][b]2014年03月28日[/b][/size][/font][/color][/align]
    [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b]    [size=4]作家贾大山生前没有出版过一本自己的小说集,这在今天的文坛看来有些不可思议。当然,这与他的英年早逝有关,更与他的谦逊淡泊相系,这是一个自甘寂寞、埋头写作的作家,是一个能守住自己的人。但若由此认定贾大山就是一个调和冲淡的作家,却是极大地误读了他。在贾大山身上,当面对个人的名利时,他淡泊达观,什么都可以让出来,并不在意一己的得失,但一旦面对文字与人物共同构建的文学世界时,他却积极入世,决不以中庸调和妥协含糊为文做人,这是他从不放弃的底线,在这个底线之上,他又是宅心仁厚的兄长,总是善解人意,留有余地,其怒目金刚的品格,落在字面上,又多是绵里藏针,吹糠见米。[/size][/b][/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这就是时隔30多年之后重读贾大山的小说,仍觉其有深意在的原因。比如《取经》,这部发表于1977年《河北文学》、当年即被《人民文学》转载,并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作品,可看作是贾大山的代表作,但若仅从获奖的意义来认证它的价值,可能仍会有低估之嫌。小说写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的“文革”结束,农村重新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幕。农田基本建设现场大会上,李黑牛介绍经验,而引出王清智的脸红,王清智为什么脸红,而引出张国河的介绍、赵满喜的介绍,小说以小标题的形式层层推进,不仅布局构思上令人耳目一新,而且行文自然,娓娓道来,其白描手法可见作家对中华文化朴素内蕴传承的功力,而这些艺术形式之外,最让人震动的是小说试图表达的一个核心,王清智反思道,今天咱向李庄学习的经验,正是去年李庄向咱学习的经验,人家所坚持的,正是我们所扔掉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当然,“四人帮”干扰破坏是主要原因。可是,李庄呢,不是处在同样的干扰破坏之下吗?老王继续找结论,或者是作家帮他找原因,第一层,“我这个人善于务虚,人家黑牛善于务实”;而第二层,也就是这部小说的结尾,老王的结论又向着新的层面拓进,这就是那两句念出的诗文——“要学参天白杨树,不做墙头毛毛草”。不要小看了这个结论,如果说,第一层的原因还只是实与虚的性格原因使然,那么,白杨树与毛毛草之喻,则早已进入了人格探究的层面。当历史环境、政策水平诸种都由于某种局限而限制了生产力或者经济的发展时,我们的人格精神是否也在委靡矮化,更大地成为我们民族进一步前进的障碍呢。这,才是老贾在这部小说中想望透露并提醒我们的东西。他在对“随风倒”的人物做评判的同时,更意在寻找人的精气神。[/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这种对于人格建设的觉悟,在他的诸多小说中都能得到印证。《花市》里写到的那个县城卖花的姑娘,“不过二十一二岁,生得细眉细眼,爱笑,薄薄的嘴唇很会谈生意”,就是这样一个娇小的女孩子,其身体里却蕴藏着极大的能量。小说围绕着一盆令箭荷花,先是老大爷与姑娘讨价还价,两人从15谈到10块,又议价12块,而半路杀出个年轻干部,他看上了这盆花,要以12块成交,并与老大爷争了起来,如果只是价格之争倒也罢了,关键是这年轻干部竟然意图动用行政手段,他问老大爷是哪个村的,村支书是谁。小说写到这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这一回,人们没有笑,乡下人自有乡下人的经验,他们望着年轻干部的脸色,猜测着他的身份、来历”,继而纷纷劝老大爷将盆花让给年轻干部,“只当是学雷锋哩”,年轻干部趁势交过来了钱,但是卖花的姑娘不干了,她“冷冷地盯着他”,这时,老大爷为维护自己的尊严愿出高价买花,年轻干部也不停地加价,“姑娘好像生了很大的气,瞪了老头一眼说,‘你干一天活,挣几个钱,充什么大肚汉子呢!十五不要,十四不要,十二也不要了,看在你来得早,凭你那票子新鲜,依你,十块钱搬走吧!记住,原产墨西哥,免得叫人再拿扇子拍你!’”短短的对话,将一个不认钱也不认权的仗义正直的女孩子,刻画得活灵活现,而小说结尾,当那位企图仗势欺人的年轻干部用扇子指着姑娘的脸说不出来话时,姑娘的反应也甚是干脆,“我叫蒋小玉,南关的,我们支书叫蒋大河,还问我们治保主任是谁吗?”写作到了这一步,已不仅是展现社会万象、世情百态,而是在刻画人物时将一种聪明智慧、高尚纯洁的品质书写了出来,而这种可贵的品质,也正是现代人对于“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中华文化人格的传承。小说发表于1981年,写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人们积极投身于改革的事业中,而改革,不仅仅是物质水平的提高,对于精神人格的重铸与提升,人的现代化,同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之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的所在。由此,我们看出了一个作家出自本能的爱国护民之心,同时,也展现了一个作家在新时期改革开放之初对于中国未来现代化发展的自觉责任。《花市》这部小说曾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材的初中一年级语文课本,我想,它的用意,并不只在于对于人物描写与人物对话的语文教学,而在于对于一个看似柔弱的女孩子身上所蕴藏着的巨大人格能量的挖掘。这种“立人”的书写,这种对于正直人格的弘扬,即使这部作品的发表与我们已相隔33年,它也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花市》里的这个女孩子,其实是中国文学中的许多具有正直品性的女性形象的浓缩。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不乏这样的人格形象,远的不说,同为河北作家的孙犁,其笔下的乡村女性便是果敢而可爱的,无论是春儿、九儿、浅花还是小满儿,她们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期期艾艾,虽身处边缘,却丝毫不影响她们的宽广的胸襟,她们平日里相夫教子,过着百姓寻常的日子,但是大义大节当前,她们绝不含糊。因为有这样的共同点,所以,孙犁曾言,“小说爱看贾大山,平淡之中有奇观”。我曾想,贾大山的小说再平实不过了,很接地气,好像和“奇观”之类挨不上边,现在想来,这个“奇观”可能正是指贾大山作品中的这个核心。我们如若无视了贾大山小说中人物的精气神,那么,我们可能真的是错过了真正的贾大山。[/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说到女性形象中的文化人格,《劳姐》也是这一谱系中的一个。小说从1975年清理农村超支欠款,老杜负责董家湾写起,董大娘劳姐的女儿家有困难一时还不起,劳姐设法去找老杜说明,没想老杜面对面时装作自己不是老杜,但是劳姐仍抱有信任,她说,“我虽没有见过老杜,可我听说过老杜。当年县大队里有老杜,土地平分有老杜,办社也有老杜。共产党起事,扎根立苗就有老杜。只要我摸着老杜,把情况说明了,看哪个小子再敢欺侮我!”党就是百姓的靠山。这是对于党员干部怎样的信任!然而老杜的行为辜负了这个信任,劳姐伤心地哭了,她刨了枣树,卖了麦子还了款;但在有人贴大字报整老杜的黑材料时,劳姐却将枣树与麦子一事隐藏了起来,保护老杜,决不对老杜落井下石。当外孙女事后问姥姥你怎么撒谎时,劳姐的一席话让人动容,“我虽没有摸着老杜,可我听人说过老杜。当年县大队里有老杜,土地平分有老杜,办社也有老杜。共产党起事,扎根立苗就有老杜。他不好,兴老百姓骂他,不兴他们苦害他……”而当十年浩劫结束,老杜又恢复了工作并想借住劳姐家完成对董家湾的蹲点时,劳姐却以“不认识”给拒绝了。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老杜说,“现在不留我们不怕,好在是和平环境嘛。”于此,小说一波三折,但又非常简单,它并没有把党群关系这样一个道理说得深奥无比,而的确是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恪守中道、立身周正的劳姐形象,这个可敬可爱的老百姓,她对于党的信念,她的善良厚道,都正是我们人民最优秀的品质的体现。但是作家并不止笔,贾大山的笔锋在此透出了他的犀利,“在她心目中,老杜是党的人,是老百姓不能缺少的领导人;可是,在老杜的心目中,她占据着怎样一个位置呢?”贾大山小说中的这个提醒,写于1979年,但放在今天仍有它非凡的现实意义。[/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这样的百姓,这样的人的精气神,在贾大山的小说中还有很多,《年头岁尾》的大栓娘,《中秋节》中的媳妇淑贞,《小果》中的姑娘小果,《干姐》中的于淑兰,当然还有《赵三勤》中的赵小乱、《拴虎》里的拴虎,还有莲池老人、老曹等等,贾大山写人物,倾注的深情与爱意,字里行间,溢于言表,这当然与他的弘德以善的文学信念有关,同时,也是他置身的立德、立功、立言中华文化传统中对于自鲁迅始的新文学“立人”传统所共同造就的。但贾大山之所以成为贾大山,成为作家中的“这一个”,他的写人又不只是单纯地写人,深读之后,你会发现,他作品中寄寓的人民性是朴实而深刻的。而这个人民性,他总通过具体的对比写出来,因而避免了某种口号之虞。《取经》是对“随风倒”的人物的讽喻,《花市》中的卖花姑娘更是不畏不惧,坚持正义,《劳姐》中的劳姐对老杜的态度,则提示了老百姓的不可欺,《拴虎》中以对贫穷代表社会主义一说的清理,而从一位老师的眼光观察拴虎的成长,说出了“贫穷的孩子不嫌贫,也并不爱贫吧?”的道理。当然,这个人民性,是关切于人民利益的,《劳姐》中说得很明白,当违背了人民利益而只为了完成某项并不完善的条文政策时,是会伤害人民的心的;而《年头岁尾》中,也有一个正面的例子,如若满足人民的意愿而为人民着想为人民谋福利,人民是永远会在心里惦记着的,确如欢欢喜喜磨着豆腐的大栓娘和王有福,他们说,“活该他们打不倒”,正是这个道理。[/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贾大山小说精选集》,贾大山著,作家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b][/size][/font][/color][/p]
    [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6][color=#8b0000][b]小人物的悲欢 大时代的光影[/b][/color][/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徐忠志[/b][/color][/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http://www.chinawriter.com.cn[/b][/color][/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2014年04月11日[/b][/color][/size][/font][/align][align=center][b][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来源:中华读书报[/color][/size][/font][color=#000][font=宋体][size=12px]
    [/size][/font][/color][/b][/align]
    [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b]    [size=4]一个作家的美学抱负和文学理想,不一定必须通过体量庞大的作品才能得到证明,他的艺术追求和才华禀赋,在短篇小说里有时候反而能得到更集中的体现。贾大山的小说创作就是例证。近日读《贾大山小说精选集》,我看到了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的贾大山,以质朴、真诚、睿智,营造出来的充满善意、浸透大美的文学世界。他的小说里满是市井百态,那种对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和司空见惯的小事件的敏锐发现、机巧琢磨、精心剪裁、细腻刻画,以及对“见怪不怪”的喜中之忧、“是中不是”的冷峻思考和自然表达,显示了一位经受历练的“生活专家”的洞见。他的“古城人物系列”、“梦庄记事系列”,把目光投向底层民众灵魂的深处,淋漓地呈现了“乐观的辛酸,优美的丑陋,诡谲的幽默,冥顽不化的思路和困苦的温馨”。他的小说多以小中见大的方式,折射出时代大潮的光影,记录下历史进步的足音,体现了作家的人生理想和人性关怀。[/size][/b][/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我们常说写短篇小说好比在针尖上舞蹈,要有在细部做文章、精雕细刻的精神,对语言魅力、纯粹艺术的执著追求,淡泊名利、知难而进的毅力。纵观贾大山的小说创作,可以说他一直在朝着这样的方向努力。这部精选集中的作品,人物鲜活,思想透辟,堪称佳作。说其好,主要因为小说的语言恰当,叙述恰当,谋篇布局也恰当。贾大山用洗练、含蓄、生动的语言,写自己熟悉的底层民众的生活,乡镇干部、街井市民、农村姑娘、知识分子皆在其中,人格美、心灵美、人性美彰显无遗。他善于勾勒人物和故事情节,对白描的运用十分娴熟。描写简洁、准确、深沉、有力,线条清晰,构图舒爽,有木刻艺术的遒劲之感,又不乏情感的浓烈色 。所有这些,都是源于贾大山对生活的深刻认知。他悉心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生活,把笔下人物的生活变成了“我”的生活,可以如数家珍地将生活中的人情和世物现于笔端,让读者既能看清生活的肌理,又能感受到生活的温度。贾大山是有“下笔生花”的本事的:有时从一个细节即可捕捉人物的内心,窥见其灵魂;有时从一句话或一段描写里即可显出一个人物的性格和当时社会的生活面貌,达到了“于细微处见精神”的境界。他笔下的卖花姑娘、傅老师、孔爷、钱掌柜、秦八爷、老底、黄绍先、老拙等众多人物,或朴实或率真或幽默或狡黠,个个都散发着正定这方热土的精神气息,人人都带着燕赵大地的文化印记。[/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他的小说结构严谨又没有呆滞和突兀之感,篇幅精短却可见变化起伏,且这变化又合乎情理。似乎是脱口而出的一个故事,没经过什么组织和安排,只是自然地流淌出来,了无人为的痕迹。读者觉得这些故事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人真事,如同亲自看到一样,或者说,即便亲眼所见,也不如读这些小说来得真切。这就足以显示贾大山对故事进行加工处理的高超技艺。他浓缩了故事的情节,削除了繁枝芜叶,直指问题的核心。他写的是现实事物,而故事的灵魂,却远远超然高举于物象之外。他的小说豪迈时慷慨悲歌,清新时秀逸灵透,而其中不变的是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回味悠长的生活哲思,读来爽朗、有味、亲切、感人。[/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贾大山的小说直面现实,没有生硬的说教和功利的讨巧,没有廉价的赞美和耸人的批判,也没有绝望的哀伤和淋漓的宣泄,有的是为人民的坚定立场,与读者心贴心的写作态度。虽说他的作品端直、规范,篇篇写“正剧”,但却内蕴丰富、精 纷呈。在小说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贾大山坚定的信仰,不灭的希望,温暖的善意。他常常把满腔热情蕴藏在心灵深处,在叙事中有节制地表达出来,在看似“不痛不痒”的抒写中饱含着对人生的大关怀、对生命的大悲悯。更可贵的是,作家在鞭挞世间陋习、呈现灵魂尘垢时,不是暴晒式的,而是启发式的提醒人们远离丑恶,亲近至美。尽管他吝啬地运用自己的笔墨,但却不忘在小说中留下光明的线索,让读者分享他“发现美”的幸福。[/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今天重读贾大山的小说,为什么还是能够给我们精神滋养和艺术启发?我想,是因为在贾大山的创作实践里,有当下文学不可丢掉的东西。比如,一个写作者要做“生活的专家”, 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这样的生活才能成为创作的真正源泉;要做“人民的知音”,自觉向人民学习,在人民的创造中发现题材,学习语言,把人民向往美好生活、追求真善美的愿望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努力写出触动灵魂、能够“养心”的作品;甘心做“名利的疏远者”,不为尘俗利害炎凉所动,“小径容我静,大地任人忙”,把精力、智慧实实在在用在写作上。[/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贾大山小说的价值也许远不止这些,那就期待读者在阅读中发现吧。[/b][/size][/font][/color][/p]


    [align=center][b][font=宋体][size=6][color=#8b0000]作家的责任与使命[/color][/size][/font]
    [color=#000][font=宋体][size=4]魏 平[/size][/font][/color][/b][/align][align=center][color=#000][font=宋体][size=4][b]河北日报[/b][/size][/font][/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000][font=宋体][size=4][b]2014年03月25日[/b][/size][/font][/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000][font=宋体][size=4][color=#000][b]http://www.chinawriter.com.cn[/b][/color][/size][/font][/color][/align]
    [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b]      1月12日,我省作家康志刚在他的博客上贴发了习近平同志的《忆大山》一文,反映了习近平同志与已故作家贾大山的深厚友谊,1月13日的《光明 日报》对《忆大山》一文进行了转载,在文坛引起了强烈反响。《忆大山》深情记述了习近平同志与河北乡土作家贾大山的交往和友谊,对贾大山的人品、文品给予 了高度评价,对贾大山的英年早逝表达了深切哀悼。他们跨越十余年的友谊,传为文坛佳话。[/b][/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贾大山是新时期我省第一位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作家,生前曾担任省作协副主席。他长期扎根基层,扎根群众,坚持在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中汲取 创作素材和灵感,他的短篇小说《取经》《花市》以及“梦庄”系列,都是写身边的普通人、平凡事,刻画市井百态,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也正因为如此,他 的作品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在《忆大山》中,习近平就深情地回忆说:“原来我曾读过几篇大山的小说,常常被他那诙谐幽默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辨析、真实优 美的描述和精巧独特的构思所折服。”[/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忆大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美文,学习这篇文章,突出感受就是习近平同志重情重义、赤诚相待的人格魅力。在这里,没有职位的高低,只有真诚的交 流。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经常与贾大山彻夜长谈,把这位乡土作家视为知己,结下深厚的友谊。离开正定多年之后,还始终不忘贾大山,不仅常常写信,有机会 回正定就一定看看这位“好朋友、好兄长”。贾大山病重后,习近平亲自为他联系治疗,两次到医院去看望。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没有因为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疏 远,也没有因为两个人职务、地位的变化而冷淡,在贾大山去世一年之后,习近平饱含深情地写下《忆大山》,正是古人所谓“情动于衷而形于言”。[/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忆大山》感人至深,又因为它折射出作者尊重作家、爱惜人才的崇高情怀和善于学习、勤于钻研的优秀品质。贾大山是乡土小说作家和基层文化工作 者,对社会人生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观察视角,他开过荒、种过地,钻过乡间灰窑、进过草台班子,他对正定的历史、文化十分熟悉,对一些社会人生问题有 着独到的见解。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把贾大山当作是“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从贾大山那里获知了许多关于正定县县情、社情和历史的第一手材料,不 仅为他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体现出这位年轻的县委书记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扎实求真的工作态度以及虚怀若谷、尊重人才、善于学习、勤于钻研的人格 魅力。[/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忆大山》感人至深,还因为文章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忆大山》是追忆故交,缅怀挚友之作,通篇是大白话书写真感情,没有华丽的辞藻和概念 化、八股腔的说教,靠真情感染人,靠细节说服人,娓娓道来,直抵人心。更让人动情的是文中的三次落泪。第一次是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即将调离正定去 南方工作的那个晚上,“我们相约相聚,进行了最后一次长谈,临分手时,俩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第二次是1996年底在北京某医院,习近平同志专程前往 探望,“为了他能得以适度的平静和休息,我只好起身与他挥泪告别。”第三次是大山临终的前几天,习近平再次亲临床前看望,看到眼前“面色更加憔悴,形体愈 显瘦小,声音嘶哑”的老朋友,想到当年他红光满面,意气风发的样子,“一股悲怆的情绪油然而生,我不由自主地紧紧握住大山的手,泪水溢满了眼眶。”此情此 景,不禁让人眼辣鼻酸,更让人感慨世间友情之至真至纯。[/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仔细品读,《忆大山》的字里行间也带给我们许多启示。无论从尊重文化、尊重人才方面,从勤于读书、善于思考方面,还是从勤政廉政、干事创业方面,抑或是从珍视友谊、完善人格方面,这篇文章都为这个时代树立了一个典范,特别是为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了一个学习楷模。[/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党和国家始终重视文化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作家协会作为党联系广大作家和 文学爱好者的纽带和桥梁,责无旁贷地应担当起团结作家、凝聚力量,把作家的创作热情引导投身到社会改革发展实践中去。尤其是当前,文学创作的基础性地位已 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文学创作是一切艺术形式的基础,也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着有力支撑。当前,我省正处于“转型升级、绿色崛起”的关键时期,打 好“四大攻坚战”、“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扶贫攻坚”等战略部署和生动实践,为作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全省干部群众奋发有为、埋头苦干的精神等待我 们去书写、去讴歌,生动鲜活、丰富多 的火热生活等待我们去见证、去记录。全省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要牢固树立责任和使命意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 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用文学的形式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用敏锐的目光、睿智的思想和生花妙笔,讲好河北故事,传播好河北声音,努力创作生产更多具 有中国气派、燕赵风韵的精品佳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世力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的河北、富裕殷实的河北、山清水秀的河 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作者系省作协党组书记)[/b][/size][/font][/color][/p]


    [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6][color=#8b0000][b]“送我情如岭上云”[/b][/color][/size][/font][/align][align=center][color=#000][font=宋体][size=4][b]何 申[/b][/size][/font][/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000][font=宋体][size=4][b]河北日报[/b][/size][/font][/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000][font=宋体][size=4][b]2014年03月25日[/b][/size][/font][/color][/align][align=center][b][color=#000][font=宋体][size=4]http://www.chinawriter.com.cn [/size][/font][/color][color=#000][font=宋体][size=12px]
    [/size][/font][/color][/b][/align]
    [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b]    [size=4]那日从一摞报纸中忽然见到《忆大山》文题,便立刻抽出先读,因为想起许多年前好像在《当代人》上看过。果然,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回忆贾大山的文章。时隔很久再读,字里行间依然往事鲜活、情深意切、文风朴实。作为和贾大山同届的省作协副主席,我的心也随着那些文字而震动……[/size][/b][/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1996年冬,河北省作家协会换届,七位正副主席中,只有贾大山和我二人是来自省会之外基层的。在那之前,大山兄任正定文化局长时,我亦在承德文化局供职,全省开文化工作会曾遇见过,只是来不及详谈。心想同为副主席,以为总有机会请教,不料大山中年早行,让我遗憾不已。倒是后来看了《忆大山》一文,使我对大山兄有了不少了解。同时更感觉习近平同志虽身居高位却虚怀若谷、平易近人,这样的文章,很少见。[/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2002年3月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式前,在人民大会堂,代表们抓紧照相留念。我因已当过一届代表,就更多地为新代表拍照。来到前排,见到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正和人交谈。按说不该打扰人家,但机会难得,我端着相机上前说,我们是河北的……习近平同志马上说:河北的,好呀,我在那待过,来,照张相。给我的感觉,那叫一个亲切![/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再读《忆大山》,就可看到当年习近平同志正是这样礼贤下士,才使生性不喜欢热闹的贾大山一见如故舒襟畅怀。我插队时曾借调到文化馆搞过创作,深知那是一个非常清冷寂寞的地方。即便你写的作品在外面获了奖,但在县里,你依然是多少个部门中一个部门下属单位的一个小兵。这样的地方,很难有领导光顾。但习近平同志到正定,“第一个登门拜访的对象就是贾大山”。他们“相互问候之后,便开始了漫无边际的闲聊,文学艺术、戏曲电影、古今中外、社会人生,无所不及,无话不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分别时,大山说出了掏心窝子话:“近平,虽说我们是初次见面,但神交已久啊!以后有工夫,多来我这坐坐。”[/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这画面太感人了:春寒料峭的傍晚,古城僻静的老院小屋,两个男子汉,一盏灯。大山此时年近四十,习近平不过三十。相差十岁的两个人,一个在滹沱河边历经沧桑,一个在黄土高原饱受磨砺。虽然出身家境不同,但他们与人民骨肉相连、对祖国和人民的爱是同出一脉的。因此,他们有共同语言,只恨相识太晩。[/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忆大山》中回忆那一段二人交往的细节也很传神:“有时他邀我到家里,有时我邀他到机关,促膝交谈,常常到午夜时分……为了不影响机关门卫的休息,我们常常叠罗汉似的,一人先蹲下,另一人站上肩头,悄悄地从大铁门上翻过。”多么动人!同一扇铁门,或出或入,皓月当空万籁无声,两个宽厚的肩头相互扛起对方,不是兄弟,胜过兄弟!古城的那些夜晚,由此让人感到了温馨和动情。[/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但他们的友情又不止于兄弟情,而是在更宽阔的领域书写了一段为正定的发展不懈努力的革命友情。日后贾大山升任文化局长,并由此将正定的文化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习近平既是伯乐又是领导。老版电视剧《红楼梦》至今誉声不断,荣国府影视城的建设,就与习近平的决策和贾大山的操劳密切相关。[/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忆大山》中最令人感动的,是大山患病后习近平同志及夫人彭丽媛的挂念与探望。自离开正定到1997年12年间,习近平同志身上责任愈增,百忙中他不忘与大山联系。一信一电一年一节,总有问候传来,令大山欣喜不已。当得知大山患病,习近平十分着急牵挂,先后到医院、到正定看望大山。见到大山“身体能量几近耗尽……一股悲怆的情绪油然而生,我不由自主地紧紧握住大山的手,泪水溢满了眼眶……”读到这里,我的眼睛也湿润了。[/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大山走了。他没有读过《忆大山》,但他心里早就知道,早就读了。清代诗人龚自珍有赠友人诗:“不是逢人苦誉君,亦狂亦侠亦温文。照人胆似秦时月,送我情如岭上云。”这是一种境界。我想,这正是我读《忆大山》一文后的感受。[/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作者系省作协副主席、作家)[/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color][/p]
    [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6][color=#8b0000][b]尊重艺术人才,做好文联工作[/b][/color][/size][/font][/align][align=center][color=#000][font=宋体][size=4][b]解晓勇[/b][/size][/font][/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000][font=宋体][size=4][b]河北日报[/b][/size][/font][/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000][font=宋体][size=4][b]2014年03月25日[/b][/size][/font][/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000][font=宋体][size=4][color=#000][b]http://www.chinawriter.com.cn[/b][/color][/size][/font][/color][/align]
    [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b]    [size=4]1998年7月,河北省文联主办的《当代人》杂志刊发了习近平同志撰写的、回忆我省著名作家贾大山的文章——《忆大山》。这篇文章发表时,习近平同志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他回忆了在正定工作期间,与大山先生怎样相识、相知、相惜。细细读来,这篇文章情真意切,朴实真诚,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一种真情厚谊。[/size][/b][/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于细微处见精神,这篇文章让我们了解了认识了一位淡泊名利却敢于担当的优秀作家,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习近平同志心系群众的情怀。大山先生因病逝世后,习近平同志虽然已经离开正定、走向了更高的领导岗位,但他仍然亲笔写了这样一篇发自内心、重情重义的忆旧文章。其字里行间无不充盈着作者对故人的怀念、对贤达的尊敬、对艺术家的尊重、对文化的重视。文中所流露出的心贴心的殷殷情谊,既是与大山同志挚友间如水般的感情,也是习近平同志对艺术家发自内心的尊重。[/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文化是国家的灯塔,是民族的灵魂,如今的中国正在全速前进,我们需要一个指引、一个方向、一种给予信心的力量。十八大以来,中央会议、政治局学习均多次研究推动文化建设、着力提升软实力。重视文化事业,充分发挥文化在推动社会发展与促进文明进步的巨大作用,在习近平同志的施政理念中一以贯之,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近三个月以来,习近平同志四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增进社会认同,扩大社会共识,凝聚社会力量,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就是营造尊重差异、宽松和谐氛围,支持鼓励思想文化领域的创造性发展,大力激发社会思想文化活力。[/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文联作为党和政府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团结凝聚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力量,以此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凝心聚力,核心是做好“人”的工作。我们一直致力于把各级文联建设成为温馨和谐的文艺家之家。如何更好服务艺术家、更好服务于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壮大,习近平同志通过与作家大山先生的交往这一点小事,就给我们做出了榜样。[/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与艺术家交朋友,要怀着一颗真诚的心与之交心。文化艺术部门的每一位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面对艺术家时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少一点官气,多一点文气,少一点颐指气使,多一点谦虚尊重,要讲真话,动真情,与艺术家平等而真诚交往。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加强同知识分子的联系,多和他们交朋友,最大限度地把他们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在《忆大山》中习近平同志称呼贾大山为“好朋友、好兄长”,还“把他作为我行政与为人的参谋和榜样”,这是何等的谦虚与敬重!为艺术家服务,文化艺术部门的工作人员首先要拿出真诚,用真挚的情感拉近彼此的距离。[/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做好文联工作,“尊重”是核心。尊重艺术家,尊重艺术创造,要用满腔真情,一颗真心,真诚关心,为艺术家多办一些好事、实事,致力于培树一支德艺双馨、阵容强大的“文艺冀军”,实现以好队伍打造好作品这一重要目标。[/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尊重艺术家,“真诚”是一个最基本的态度。“唯有其诚,行乃实也”,我们要以实实在在的工作,真正达到“联心”、“联谊”的重要目的。文联要认真履行“联络、协调、服务”的职能,始终把为会员、为艺术家搞好服务作为工作的立足点和生命线。[/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要加强青年文艺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办好名家讲坛、研修班、研讨会、笔会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加大扶持力度,拓宽培养渠道,培育一批优秀的燕赵文艺英才,为文艺事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要进一步推动工作重心下移,推动文联组织向基层单位延伸,向新兴艺术领域延伸。把一些新的文化组织和自由文艺从业者纳入工作范围,广泛团结各领域、各门类、各种所有制单位的文艺人才。[/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服务机制、改进服务方法。省文联成立的“宣传中心”“法律服务中心”,就是要通过大力开展宣传推介、法律维权等工作,最大限度提升文联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增强会员的归属感、认同感和成就感,把文联建设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温馨的家庭、和谐的集体。[/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古语道:“盛世之风,在崇文也”。我们欣逢盛世,理当有充分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在文联工作实践中,我们要在全省文艺界积极培树“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价值观,大力表彰奖励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和先进典型,实施“双推”工程,牢牢抓住优秀文艺人才这一无法取代的宝贵财富,以优秀人才培养与推介带动艺术精品生产,团结带领广大文艺工作者,努力创作记录时代强音、润泽人民心灵的优秀文艺作品。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与辛勤耕耘,努力做到习近平同志在《忆大山》一文中评价大山先生的小说作品那样,“让人们看到光明和希望,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作者系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b][/size][/font][/color][/p]



    [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6][color=#8b0000][b]有内在,自从容[/b][/color][/size][/font][/align][align=center][size=5][color=#8b0000][b]——读习近平同志《忆大山》有感[/b][/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color=#000][font=宋体][size=4][b]武鸿儒[/b][/size][/font][/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000][font=宋体][size=4][b]河北日报[/b][/size][/font][/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000][font=宋体][size=4][b]2014年03月25日[/b][/size][/font][/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000][font=宋体][size=4][color=#000][b]http://www.chinawriter.com.cn[/b][/color][/size][/font][/color][/align]
    [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忆大山》发表于1998年的《当代人》。也许因为贾大山同志是河北人,《当代人》又是河北的刊物,所以很早我就读过这篇文章,当时就被这篇非专业作家的作品深深打动。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当口,重读此文,对字里行间的真情感悟愈加深刻,让我读来久久不能放下,读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从习总书记充满深情的文字里,我咀嚼出了很多滋味,得到了很多启示,在这里,敝帚自珍,分享同仁。[/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读《忆大山》,我读出了总书记的高尚情操。习总书记当年到正定的时候,是29岁的县委副书记,年轻居高位;大山同志是40岁的基层作家,年长接地气。这样的两个人却一见如故,“相互问候之后,便开始了漫无边际的闲聊,文学艺术、戏曲电影、古今中外、社会人生,无所不及,无话不谈。”“他那超常的记忆、广博的知识、幽默的谈吐、机敏的反应,还有那光明磊落、襟怀坦荡、真挚热情、善良正直的品格,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临别时,他还拉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放开:‘近平,虽说我们是初次见面,但神交已久啊!’”为什么会“神交”已久?读到这里,我们不难找到答案:他们“神交已久”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情操!人若分层次,不在于地位,而在于境界。正是纯净的心灵、崇高的梦想、高洁的志趣,才让他们摆脱了地位、利益等的束缚,才让他们神交已久、深交长久。古人讲,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这种相互感染、相互浸润的人生状态,让我们看到了常开不败的精神之花,嗅到了飘散久远的“芝兰之香”。[/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总书记与贾大山的友谊,让我们读懂了高尚。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三严三实”,第一条就是严以修身。省委书记周本顺多次强调:“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人,更应该每日三省,学而思,思而录,为精神拾荒,清洗自己的内心,净化自己的灵魂,以高尚的人品和追求,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书写正确的人生。[/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罗丹说:什么是雕塑,就是在石料上去掉那些不要的东西。我们自身的雕塑,也要用理想和信念、道德和情操去掉贴附于身的杂质。以总书记为镜子,我们就应该秉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守时代的社会责任,努力去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读《忆大山》,我读出了总书记的朴实作风。莎士比亚曾说过:“质朴却比巧妙的言词更能打动我的心。”《忆大山》一文素朴的字里行间,流淌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待人、用人和交友的纯真质朴、坦荡胸襟,其宛如一泓泉水,让我们心中激起涟漪,为之动容。[/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我们动容于总书记待人的真诚。正因为有了这种真诚,才有了刚到正定就第一个登门拜访贾大山,并且面对“冷遇”不介意,与之相谈甚欢,成为知己。这是一种境界,是以“诚”为本的真性情,不仅仅是尊重人才,礼贤下士,更是展现了共产党人待人的至诚、至真,比古往贤君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顾茅庐”等,更富内涵,更有胸襟。[/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我们动容于总书记的知人善任。古人云:“知人而善用之,若己有焉。”总书记正是有了对贾大山“率真善良、恩怨分明、才华横溢、析理透彻”的“知”,才有了力荐其为文化局长,并把他作为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的“任”。“为政之本、在于选贤”,总书记的这种气魄,体现的是我党求贤若渴、爱才如命、惜才如金、唯才是用的选人用人导向。[/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我们动容于总书记的平民情愫。这种情愫“存乎于心,发乎于情”。从《忆大山》一文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人的交往没有轰轰烈烈,没有奢华的觥筹交错,没有虚浮的礼节,没有虚伪的花架子,更没有居高临下,有的只是真诚相交、平等相待;有的只是促膝交谈的朴实,“叠罗汉”式相送回家的亲切;有的只是几封书信,偶尔通个电话的“礼轻情意重”;有的是面对好友的病重,“一股悲怆的情绪油然而生,我不由自主地紧紧握住大山的手,泪水溢满了眼眶”的真情流露。这样一种情谊,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典范,远胜于先秦庄周的“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朴实而又饱含深情。[/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记得中央电视台有一句广告语说得很好:“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诸葛亮也曾说:“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信。”我觉得,作为一名党的干部,必须以总书记这种朴实的作风为榜样,真诚待人、谦虚敬人、朴实为人。特别是作为一名分管文艺工作的干部,更要学习总书记的“感人以诚不以伪”,放下“架子”,真诚地与作家艺术家交往。这里“真诚”二字尤为重要,只有真诚,才能收获真诚,才能最终收获一生的友谊。只有真诚,才能真正结交人才,留住人心,成就事业。[/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读《忆大山》,我读出了总书记的家国情怀。《礼记·儒行》中有一句话:“苟利国家,不求富贵。”习近平总书记也正是怀揣着这样的精神追求来到河北的。“1982年早春,我要求离开中直机关到基层锻炼,被组织分配到正定任县委副书记。”也正是因为始终有这种胸怀和梦想,才使得总书记“在与大山作为知己相处的同时,我还更多地把他这里作为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把他作为我行政与为人的参谋和榜样”;也正因为始终有这种胸怀和梦想,总书记认为大山最让人尊敬之处就在于,“他从来也没有把自己的命运与党和国家、人民的命运割裂开”,“在任期间,大山为正定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古文物的研究、保护、维修、发掘、抢救,竭尽了自己的全力”;也正因为始终有这种胸怀和梦想,总书记无论在正定任县委书记,还是成为国家领导人,其执政理念一以贯之,那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实现伟大的中国梦。[/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读《忆大山》,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总书记和贾大山感情如此深沉、如此真挚,原因就在于,习总书记胸怀一方经济社会发展,心系一方百姓疾苦冷暖,大山同志用他的小说艺术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引领人们感悟人生,让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他们是同样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先贤的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伟大中国梦是当代共产党人的担当。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出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如八项规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饬党纪,全面深化改革等等,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为了老百姓的福祉,就是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饱含着共产党人对人民的一腔深情,反映着共产党人对祖国命运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担当。作为我个人来说,读完《忆大山》,除了深深感动于总书记和大山同志的真挚情感外,感触最深的还是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宣传文化战线的领导干部,在建设全面小康的河北、富裕殷实的河北、山清水秀的河北的伟大实践中,如何沉下心来,为人民群众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文化实惠。[/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我愿将《忆大山》作为一面镜子, 刻刻透视自己的心灵;我愿将其作为一把尺子, 刻刻规范自己的言行;我愿将其作为灯塔, 刻刻跟着它前进。[/b][/size][/font][/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font=宋体][size=4][b]  (作者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b][/size][/font][/color][/p]


    [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6][color=#8b0000][b]贾大山的乡土情怀[/b][/color][/size][/font][/align][align=center][size=5][color=#8b0000][b]——读《贾大山小说精选集》有感[/b][/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b]康志刚[/b][/size][/font][/align][align=center][color=#000][font=宋体][size=4][b]光明日报[/b][/size][/font][/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000][font=宋体][size=4][b]2014年03月25日[/b][/size][/font][/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000][font=宋体][size=4][color=#000][b]http://www.chinawriter.com.cn[/b][/color][/size][/font][/color][/align][b]
    [font=宋体][p=25, null, left][color=#000]    [size=4]从1987年开始,贾大山老师开始创作“梦庄记事”系列小说。此前,他写过多部农村题材作品,像早期的《取经》《正气歌》等,大多是写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干群关系的,虽然有明显的政治印痕,但所倡导的,是人性的温暖和美好。他早年写过戏曲剧本,擅长写人物对话。因此,他的小说中,往往几句简单的对话,人物性格便跃然纸上。那生动真实的细节,机智幽默的语言,今天读来依然引人入胜,有一种超越时代的恒久艺术魅力。[/size][/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size=4]  进入80年代,他又写了《小果》《中秋节》《花市》《村戏》等多篇乡土小说。其艺术手法更趋娴熟老练,是他那个时期的代表作。清新简洁的白描手法,颇似“荷花淀派”风格。所涉及的也都是日常小事,但站位明显高了,开始关注当时农民的精神境界,以及改革开放对他们生活和价值观的影响和改变。人物鲜活生动,极有浓郁的地域色 和乡土气息,所弘扬的,依然是真善美。[/size][/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size=4]  进入80年代后期,中国文坛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思潮和写法让人目不暇接。大山老师却不为各种现代思潮所左右,执着地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和审美追求,保持自己内心的那份“纯净”。他曾向我表达过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在乡下住多好,院里种上几棵大树,晚饭后,沏上一壶茶,往树下的靠椅上一躺,那是神仙过的日子呀。”于是,承载过他青春梦想的正定县西慈亭村,成了他笔下的“梦庄”。“梦庄记事”系列,是贾大山老师小说的分水岭,从此,他将视角转向了人的内心世界。他写那个特殊年代里人们的命运,以及世态人心,对人性的恶,进行剖析和鞭挞。像《花生》《干姐》《老路》,还有《俊姑娘》《丑大嫂》等,依然是以人物对话见长,但篇幅越发短小精粹,文中弥漫着淡淡的忧伤,更有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因为是站在人性的高度反观过往的岁月,目光更冷静更犀利,对人性的开掘达到了洞幽烛微的程度,引人深思,让人警醒。[/size][/color][/p][p=25, null, left][color=#000][size=4]  贾大山的小说如同他的为人,朴实厚重,所传承的是前辈作家优秀的写法和文风。他不用花里胡哨的东西讨巧蒙人。贾大山小说的主旨,都是从生活之中得来,蕴含丰富的生活哲理和人生智慧。[/size][/color][/p]
    [p=25, null, left][color=#000][size=4]  《贾大山小说精选集》 贾大山著 作家出版[/size][/color][/p]
          ==========================================================[/font][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backcolor=rgb(243, 243, 245)][font=Simsun]            [/font][/backcolor][/font] [font=宋体][backcolor=rgb(243, 243, 245)][font=Simsun]

    [size=5][color=#8b0000]       贾大山 (1943~1997)[/color][/size]

    [size=4][color=#0000ff]    河北正定人。1964年中学毕业。历任正定县文化馆馆员,县文化局局长。1971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取经》等。《取经》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color][/size][/font][/backcolor][/font][font=Simsun][size=4][color=#0000ff]
    [/color][/size][/font]
    [backcolor=rgb(243, 243, 245)][font=宋体][font=Simsun]      [/font][/font][/backcolor][font=宋体][backcolor=rgb(243, 243, 245)][font=Simsun]            [/font][/backcolor][/font][font=宋体][backcolor=rgb(243, 243, 245)][font=Simsun]
                [/font][/backcolor][/font] [font=宋体][backcolor=rgb(243, 243, 245)][font=Simsun]
    [color=#494949]             [/color][size=5][color=#8b0000]焦裕禄(1922-1964)[/color][/size]

    [size=4][color=#0000ff]    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村人,革命烈士,干部楷模。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color][/size][/font][/backcolor][/font]
    [/b]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4-9-3 22:53:18 | 只看该作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4-30 02:30 , Processed in 0.10948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