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在诗外
好诗不拘新韵旧韵 ④
作者、编辑:呼正林
现实要求:潜心创作,锤炼经典,工夫在诗外。
争论是可以的。偏要让新韵派顺从新韵派则是不可能的,必定新韵的使用抹平了创作中的一座山;让旧韵派顺从新韵派也不太可能,这明明是给这拨人压了一座山,当然这里也不排除“旧韵派”中有我能你不能的自我炫耀成分。
不管人们有什么心理,潜意识中有什么想法,无论使用什么声韵,最终目的都是写出好诗,这才是最终目的。
历史上没有这种争论时代,优秀作品比比皆是,唐诗、宋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诗、词经典不是在争论中完成的,而是在众多经典作家执着理念、潜心创作的结晶。
在今天,新韵、旧韵无休止的争论,经典的作品不但不多,见到的作品无论从内涵上和遣词造句上都离“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和“诗言志,词言情,曲言谐”有着很可观的偏差。这可能从一个侧面说明:争论多了,闲扯逗闷子影响了对经典诗词的阅读,耽误了诗词的创作。总盯着别人什么地方不符合自己心中的哪个“小九九”,你怎么还能有心思、有时间去做言自己的志、述自己的情、道自己的谐的事情呢?
新韵、旧韵可争,但不能为此乐而不疲。新旧声韵应该并行不悖,各从其便,各取所需,这是语音发展与诗词创作交织的结果,也是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历史必然。说说可以,争辩一番也行,但为此种暂时没有结果的事情偏要来个头破血流就得不偿失了。这就需要自问:自己创造了多少诗词作品,有没有直逼唐诗、宋词的作品,往低了说有没有接近明诗、清词的作品。倘若没有这样逼近、接近作品,那就闲话少说,要少去争论,沉下心来仔细品悟“诗的功夫在诗外”的道理,踏踏实实创作,力争写出这样的作品,才是硬道理。
写得好,用什么声韵都可以;写不好,用什么声韵也无济于事。当然,要写出直逼、接近的作品,仅凭“自纂”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自己没有这样的一批直逼、接近的作品,仅凭个人意愿投入到制定诗词规则的想法和做法也将是没学会爬,就想跑的天方夜谭,充其量也将是有名无实。
二〇二〇年十月二十八日于北京·镜缘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