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流沙河:汉字如何塑造中国人思维?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03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7-6 02:53: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i=s] 本帖最后由 苗洪 于 2021-7-6 02:55 编辑 [/i]


         流沙河曾经在文章里说,唐代诗人宋之问,在第一次被岭南返回洛阳后,视察自己的山庄,得名句“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陆浑山庄》),其堪讽诵不输“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山鸟自呼名”一句直接被元代萨都剌《玉山道中》一诗袭用,揭傒斯《画鸭》也说鸭子“应解自呼名”,爱唱反调的苏轼当然来得更为有趣:“花曾识面香仍好,鸟不知名声自呼”,但也被其后的赵与时袭用“花似於人曾识面,鸟如对客自呼名”(《句》)。“自呼名”之被一些人写进诗中,殆因与传统中汉字拟音、构词、命名当中的“其名自呼”的历史大有关联。

      “其名自呼”又名“其名(鸣)自叫”、“其名(鸣)自訆”、“其名(鸣)自詨”、“其名(鸣)自号”、其音如号(呼)。这种例证在《山海经》中甚多,分布于《东山经》、《西山经》、《南山经》、《北山经》、《中山经》等里,多达二十五例,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精卫填海”的故事。“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訆”。有一个特点必须引起注意,在《山海经》出现的其名自呼多为“其鸣自呼”或“其鸣自訆”、“其鸣自号”,此与后来流行的“其名自呼(号、訆)”还是有差异的。令、命、名、鸣、铭都可谓同源词,其古音除令字是来声耕部,后四者均是明声耕部。即便令字的来声与后四者的明声,也是旁纽叠韵。这也就意谓着“其鸣自呼”与“其名自呼”虽有差异,却是有很深的渊源的。鸣字是指鸟鸣,后泛指一切出声皆可曰鸣。但《广雅·释诂》直接说,“鸣,名也”,而王念孙的《广雅疏证》由此指出:“名之言鸣与命也。名、鸣、命古亦同声同义。”

    那么上古典籍特别是《山海经》里为何频频记录有“其鸣自呼”的事呢?鸟鸣现象如同其他自然现象一样,引起先民的注意,是因为鸟的叫声、习性等与先民生活有不少的关联,进而有族群以鸟为图腾崇拜。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玄鸟》)。为何如此呢?因为上古先民将名字与事物本身当作是天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换言之,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差别,在很多时候无法分别。甚至因果倒置,或者犯了“在此之后,因此之故”的逻辑毛病,即鸡叫后往往会天亮,但它不是天亮的原因。

      人类学家弗雷泽于此也有非常清晰的表达:“未开化的民族对于语言和事物不能明确区分,常以为名字和它们所代表的人或物之间不仅是人的思想概念上的联系,而且是实在的物质的联系,从而巫术容易通过名字,犹如通过头发指甲及人身其他任何部分一样,来为害于人。事实上,原始人把自己的名字看作是自身极重要的部分,因而非常注意保护它。”法国人类学家布留尔在《原始思维》里说这是互渗律。不特如此,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所命名的动物的依赖和崇拜,陆锡兴所著《汉字的隐秘世界:汉字民俗史》(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就是很好的佐证。要言之,客观地分析动物是次要的,命名立号并精通之,这才是对自然界乃至社会实现思维把控的方式,儒家为何要牢牢把控正名学说的话语权,其因在此。说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形音义兼具的文字,这话我想应该获得不少人的同意。象形是对事物形态、外在突出特征的一种图画式反映,有了象形符号,要过渡到完全固定的象形文字,应该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但这样的符号,如何得音就是个争讼不休的问题。虽然主流的观点认为,语言先于文字,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且文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

       但语言活动是从什么事物发展而来的,力主手势说的汤炳正先生在其所著《语言之起源》(增订本)里有比较清晰的看法,而为是书作长达五十余页序的力之先生,更是不遗余力地彰显阐发汤先生的学说。汤先生明确地说:“语言者,乃以喉舌声音表达事物与思想;而文字者,则以图画形象表达事物与思想。语言由声音达于耳;而文字则由形象以达于目。……远古先民,实依据客观现实以造字,并非‘依声以造字’;亦即文字并非‘在语言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直言之,象形在前,而象声在后。最典型的就是汤炳正通过考索名—冥、问—昏、音—暗的语源、音义关系后,得出一个支持他手势说的看法。“盖远古先民,于昼间皆以手势表事达意,逮日夕昏冥,视官失其功能,即不得不代以发诸口舌之语音,以乞灵于听觉;‘冥不相见’而以口舌‘自命’‘自名’,特昏夕之中表事达意之一端耳。若再进而就‘名’字所代表之语音,以推其得义之由来,则更足以证明此说之不谬。”这当然是从《说文解字》对“名”字的阐释而来:“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相当于说,在夜晚看不到人,手势无用,对方听到有响动,问是“哪个”?你回答“是我——张三”。换言之,其鸣(名)自呼是因为其外在毛色、体形等特征不是怎么突出,叫声却比较有区别能力,且声宏嗓亮,易于传播,因此通过其叫声来给动物命名。但命名时,对声音的理解,还有拟音的词汇,因为各种因素如方言的不同,其最终命名及音读多有不同。“古人寻求事物命名的原因,主要靠联想,意义上的联想和声音上的联想。这种联想当然离不开古人的生活环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84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沙发
    发表于 2021-7-9 17:36:03 | 只看该作者
    首赏评论家苗洪先生的新作,学习,点赞。先生辛苦了,问好 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5-22 14:34 , Processed in 0.07491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