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江南达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作画适时手记(连载)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1#
 楼主| 发表于 2019-1-30 10:19:42 | 只看该作者
2018、11、30-12、29·作画适时手记·续“游綦江丁山湖暨东溪古镇”

江南达者 童山雷

承上。1、《湖上轻阴惊水鸟》。湖湾一片,与溪口相接。微见平桥古木,近屋远村。引人注目者:大团湿云磨盘般置放于小岗顶头,却又甚见其飘浮之意。而云影沉落于水;群鸟或误以阴翳将至,惊起翻飞,水面遂激起道道划纹。一叶扁舟,倒也悠恬自在徐行于那厢。整个画作,笔触阔大厚实,概括间则得见柔和细致之貌。2、《竹岸前 一泓清水漾遥天》。低平滩岸横展于画之中部,隐然可见轻柔浮云下,似乎微带落霞之辽远天际,兼示前文所曰吾人驻足之“得月山庄”附近景观。大群归鹜,星星点点,虽极简略却颇具生动之势。近处岸头,亦见小桥流水,住房泊舟,并大片随风卷动之竹林。湖面于平静中微显摇荡漪涟;水意清澈,而空明之感自现焉。其画风看似相对明晰,则一切云物,仍处于涵涵浑浑状态,固达某一向之作派也。3、《舟归得月山庄岸》。转换视角,仍调向当日居所附近。坡坎跟前,滩咀伸缩以成环抱之势,沿线景致,皆历历在目。孤松拂岸而游艇轻漾以归,却将一湖琉璃似的碧水划破,波面形成巨细不一之纹理,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生动性。整个天穹下之景物,柔和平静,毕显彼地情貌;然唯其如此,画作本身,亦略觉拘于实境。固然,此或也与今起完全新换作画环境,潜在之思略存异感,稍有关系。4、《浓荫老岸 数只泊艇漾清涟》。湖区游船码头前,丛树高耸,麓岸阴润。三五游船,随波摇荡岸头;而以远孔桥横跨,其下溪流浅平,上则庄屋整洁焉。右侧画之一隅,那景区标志碑石,巍然矗立,内中“丁山湖”之字样,亦隐约可辨。信意撷来湖滨小景,随心所欲挥洒之间,楮面墨色,似乎偶得流光溢彩之感。5、《游艇归来天野碧》。逸笔草草,仍写得月山庄院坝高坎。色墨虽简而意趣完足。苍艳之间,当日所见之远近云物,甚至于近前洲岛上那日日守坐之钓者,亦示之于彼焉。尤引人注目的却是,孤松之下,疏落针叶披覆间,隐见点题之彩舟游罢归来;兼以松干近旁二位行人,一发为这片宁静的湖山,增添得好些生动气息。画图得自一为时稍嫌紧迫之黄昏;其不容犹疑,笔笔挥写而气韵不断之感,分明可于幅中得见。纵然事后略加收拾,则其大貌已存,焉可予以更改?看来古人所谓“急就章”,时亦反可得来“慢工”之外的效果,不吾欺矣。6、《石阶级级下 远望是东溪》。抒写当日乘便小游这驻地就近东溪古镇所见:青崖回转,老树荫浓;一溜石梯旋旋而下,经过许多房儿,乃至这桥平溪浅、峰峦环峙之所在。整体画作,笔墨水色俱干净利落,且呈象疏简而视觉丰盛。作画过程中,心亦有感:倘依实境,极易拘于具体形态,画得繁密琐细;彼时现场诸多写生画者,大抵尽皆如此。则吾人心目相接,神意沟通,“胸有成境”之下,欣然命笔,一气呵成,景象自是迥异。何谓“外师造化,中发心源”,此当之耶?7、《苍崖横列处 溪桥侧畔绽春花》。为此之时,这潜意识中,即想不妨也来个尽可能表达实感的,因此所得画面视感相对实在具体:沿石级而下,至清浅溪滩。回望所来径,微觉阴翳之高处,苍崖沉厚,依次排列;众多民房,亦层叠列之。已发新芽的老榕树下,古旧石桥,横跨溪上。而滩头近水之地,小路两旁,却或疏或密,绽放出了好些艳红的花儿。点景人物中,有二人蹲坐一隅,显然是咱画者在进行这风景写生。随性撷得之物事,自将彼地春浓之时的常情常态,尽行表露矣。至若那似乎潜藏于澹澹烟云深处之溪山精灵,达某虽是感其存在,却未尝眼见之,倒也不知是否略将其存在之感,已然揭示一二。8、《溪山佛寺》。画者造境,手法自当不拘一二,凡有所愿,尽皆应对裕如。此画着重其空灵之意,色墨落纸绝省,用笔亦或放或收,悉以达成意愿为度。移时之间,幅中乃得云日煦和、山光浅翠而全局生辉之感。斯境为当时所见溪畔一小小寺院,并未留意其名,而多体会其于春融之内,林树葱茏、花光璀灿之实存感觉;此亦即以追寻且表达这等感知记忆,心驰而手笔随之。其果得自在优游之趣欤?彼山门之外,那懒懒地沐浴着晴暖春光的长袍光头僧人,似多少有助于了无拘束之意的传示。9、《禅寺瘗埋花影间》。溪桥侧畔,泥墙一带,但见园内诸花盛艳:月季、蔷薇及三角梅等,尽皆迎日怒放,似要冲出墙来。却原来此所掩埋之地,竟然是一小小寺院,如此丽景,倒也真个令人怦然心动。彼花光既盛于内,外厢光影斑驳之云物,又俱呼应与映衬之,直使这僻静而恬淡之溪山,在晴明春色之下,一发显得秾艳多彩。兹画即以随心所欲之笔调,漫写此等景象。而远外烟雾迷茫之崖岭山麓,若有若无间,亦为之增添了好几分莫测其幽深之灵动趣味。10、《画境禅心何处觅 谁言俱在溪山里?》。前画之境的切换与延伸:芳华盛绽之僧寺院墙外,溪滩边上,悠悠闲闲,走来一男一女,两个身带写生用具的画者。溪岸景物本身,虽犹注重动势变化,终以略笔写之。则画中另有一引人注目者:老树疏枝披拂之处,苍崖半壁,硕大金色“佛”字,赫然在彼存焉。斯情斯境也,配之以画中题款,则几许言外之意,令人品咂回味。想我达某,亦复如画中人般,毕生钟情造物所设山川美景,其志力之坚,有似僧侣叩寻深心禅意。所得处,果梵我一如者乎?11、《我觉溪山僧寺好》。写记吾辈沿溪崖行于彼地山野寺庙之下,那份格外悠恬散淡之感。作画过程中恰逢新换上一批好笔,一时这潜意识中诫己勿得似素常般不管不顾“胡挥乱扫”,遂致幅中观感,竟清朗圣洁得真个有如佛国仙乡。左观右看,觉着毕竟与这题材不符,便重又如常般再用旧毫散锋,一阵恣意点厾,方得此相对青森苍润之境。事情本身于吾颇存启示:作画焉敢束手束脚有似小女子描红刺绣?再者,新毫固然可得“成形之线”,而旧翰取势,终也变化多端。驱新使旧,令之各尽其能,通为我用,乃称达者行事。12、《野行春水岸 偶见溪头老磨滩》。兹本为乡间再平常不过之小景,而今却难以一见:岸滩之前,丛树成荫。小小房儿面溪而建,门外老树交掩,枝干参差。其下临水有石台,磨盘禽舍,依稀可见。清浅溪水由低平石滩上漫过,淙淙直下,注入浦湾之内。周遭则尽显芳春意味:众树绽芽,碧桃发花,苔草丰茂。委实好一派幽丽之乡野景象也。唯其境毕竟忒平凡,画时又过于注重林荫之层次与具体形态,最后感觉未得具有素常画作之灵动及放纵气息。当然亦只得“认了”。咳,哪可能幅幅皆全合己心噢!说实在的,每月十余幅画作,得能有三二真叫自家满意,都很不错了:一生一世,积少成多啊。13、《好个碧波亭儿,兀自掩藏花光深处》。春溪岸,石径旁,有小小庭院,记得当时见匾额上书“碧波亭”几字,但引人注目者,并非溪滩之水,却是那院墙上繁密之花。此画便以此作夸张表现:姹紫嫣红之芳藤艳枝,袅袅娜娜,顾盼有形;连同屋院后针叶披覆之高松,亦泛着亮白光波,全都似将融于那清丽朝阳内。紧闭着的院门前,一长裙女子,微微探身望着这春意盎然的小院,一发为之添加了几分莫测的滋味。画面笔势简洁,色墨明快,尤觉光感之盛,实为拾取吾人跨世纪前后之画法而用之今者。14、《但将身世付溪山》。仍以昔者至为简要之笔墨水色,概括肯定地写出所拟之境。取所见真实滩岸,却给予高度“纯化”,得其所谓“澄静水泛崇光”之清朗宁和意趣。颇使人关注并遐想者:近前溪滩花架之下,端坐着一位凝神眺望的青年释子。彼何以早早看破红尘,甘守枯寂生涯?而其周遭诸物及境,分明则反衬彼生命之灿若春华也。一并观此画之大势,连同品咂幅内题款之文辞及书,那一气呵成、毫无阻滞之感,也将吾人自信心志,表露无遗。15、《流水溪桥畔 波光漾影地 群鱼优哉 两株老树 自成春色》。画之角落,隐现桥身。一子立于桥栏边,沐浴春光,静赏游鱼。楮幅间色墨之感澹然至极,却也明艳至极,真真感觉到轻盈的空气,被阳光穿透,并在和煦之风的扫动甚至是搅拌之下,满纸蒸腾。两棵点题之老树,形色各异,但皆发新芽,配以一旁小小花株,尤感生机勃勃,意味清远。观之亦甚觉有趣:这通篇岂如西法般以借光影造型焉?而其无可置疑之色光感,则浑若从纸之底部涌溢而出。一世探索得此,宁不暗觉深心欣慰。16、《古榕荫下 一溪野水 映照春浓》。小石桥边,老树荫下,春光如泼。一长裙女子,逍遥自在地坐地写生。其身畔房儿,分明还见支伸出个早已“过时”的电视天线,自将这“古旧老镇”风貌隐隐示出。而触目所见,天空紫燕翻飞,溪岸白鹅游走,整个画幅间,不单春日光波荡漾之感极端强烈,且是犹觉清风劲拂,水浪吟歌,辅以院落一隅木末花发,实感其欢快之趣无限。这当真称是而今达某笔下应有之气氛也。恰为此纪元2018年煞尾之作,宁非上天之有意欤?



因工作流程所致,每月画作与这“作画适时手记”未便同步。文中所涉画作,俱已在日前上传于QQ空间相册(896274483)本年度画库中。此帖附图为《画境禅心何处觅 谁言俱在溪山里?》。其完整文图对应之帖,待日后陆续在本人微信公众号“中国画”(蜕心堂存墨)栏目中依序发布。
另,心知此等尚未配图之纯文本“手记”,倘非入骨嗜文之士,或真诚关注吾辈之人,确实难有耐心将其一一依序读完。毕竟今世已与之相去甚远。噫,如若居然得能有详熟于此者,则吾自然亦当青眼相看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62#
    发表于 2019-1-30 18:52:59 | 只看该作者
    敬畏。这是艺术,更是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3#
     楼主| 发表于 2019-2-1 09:43:1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先生高看。在下当继续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4#
     楼主| 发表于 2019-2-27 16:05:29 | 只看该作者
    2019、1、2-28·作画适时手记·“游綦江丁山湖暨东溪古镇”煞尾部分及“游江津四面山”组画之前半部

    江南达者 童山雷

    开年却恰遇停电。作画无法如常参阅实境图片,乃纯粹凭心中印象而为。拾起昨岁所作内容,预拟数题之后,依次,始为之(其一)。1、《溪山里 三三两两写生人 陶乐春风化雨间》。此东溪跌落于涧,高低急缓不一,迂回曲折,则尽随山势。坡崖之间,但见疏疏落落几个画者,都在那厢或向或背坐地,各选视角,悠悠然撷景写生。幅内笔意清简而视象明晰:遥远山峰,湿云弥漫,分明初显霁色,并奇兀地隐现一崖边楼屋;中景草坡之上,散散淡淡,亦着几株或叶或花之树,却皆在轻飏春风里微微摇摆。整体情味,甚觉宜人。闲逸柔和之境,也不便故作险异了,悉施以平实质朴之手法。2、《古旧桥儿畔 清溪恬淡 未识居者 是否浑如葛天氏之民也?》。溪至断崖,筑堤以成浦湾。水溢泻而下,旋旋渐入遥谷。浦湾对岸,林麓青森,坡梁间散布各式房儿,或向阳,或阴润,皆得其幽恬之趣。而浦口浅滩侧畔,但见巨榕荫天,细小泥径,由傍岸半桥连接而来,忽高忽低,依绕沙头。路间有男女二人,显然为土著居者,正缓缓行至,似已微将画题点出。其果真乃为与世隔绝之山民乎?思之当不可能。唯观兹图,犹供作此臆想。3、《春去幽山五步遥 未知芳影归何处》。阴晴不定之溪山麓岸,料峭山风,扫拂新篁,水面亦作劲峭波纹,以见这忽凉忽暖、春意索寞之情味。彼此两岸房儿,青瓦皆微泛亮光,犹示其寒雨初霁耶?则此岸屋后,一株高大花树,落英缤纷,益显这清幽境间,云物寂寥。斯画也,无论其题款文辞或写形造境之手法,俱属与前画之相对精准表达,判若二人,却分明重拾俗生某个阶段那情怀不羁与笔墨放纵之“故技”。咳,只这画道,以一人手笔,究竟又可弄出几多“玩意儿”?思之,其表面形迹,终在其次;唯有依一时心境,不拘一格率性而为,却未悖基本事理,方称嘉善。4、《四野山如壁 一溪清水似琉璃》。周遭青山环绕,溪水跌落入壑。泉瀑之侧,二人逍逍遥遥沿崖路而下,进入这分明亦有人居却恍若世外般宁静之境界。幅中主景,俯仰有姿几株春树,或芽或花,疏密不一,尽觉葳蕤。回折远去的溪流,岸滩上散布大大小小石头,反衬出溪水之异常平滑明净,诚如所题矣。整体仍以简淡色墨作出,用笔放纵兼亦肯定,略示复沓之处,当为避免单薄而表达其相对沉厚之意趣。唯此略显其大(四尺三开)幅面之笔墨水色混用型画作,以这品相只称中等之纸承载,犹觉其渗化性与着墨见笔感,尚未能全如人意。5、《老镇边 悬泉以下春溪始》。庶务繁乱中,秉静意潜避于翰墨。一时心血来潮,乃于三二日内,得此相对刻画具体之作。其境本身取之实地,除左上方主峰外,基本无甚虚拟附会处。通幅皆以较为尖利之线、块写形,更辅之以较浓郁之色墨渲染,遂至似有所谓“小青绿山水”之构架。回想起来,还是远岁时,方用此类手法作画了。今大致为之,为防过于小家子气,仍于细节上保留大量粗拙与“不匀”之视觉感。似这等“山是山来水是水”之明晰样式,思之,非不可为,关键是作何把握其度。当然,景物自身,还得如此这般,天生便已接近完整画图,才行。6、《篱上一鸡啼午晴》。兹小景式场面也。山凹溪坎间,农舍隐伏于石岸蕉丛。曲回路径及疏落“跳蹬”,将两岸景物一气串连。近前水滨,三二盆钵,平添了几分随心所欲之生活趣味。画面显眼之处,竹篱笆上,一只雄壮公鸡,迎着清朗风日,并眼前清浅流水、袅娜花树,正扯直了喉咙啼叫。稍远,隐约可见一红衣女童,与之微相关照,且是画之右下角,水面亦有两只小鸭,同示顾盼呼应之意。整个画幅间洋溢着清艳煦和之色光感,物象本身亦复丰富多彩,而笔墨水色,则俱用之绝省。思之,也是好久未以此法连同这等稚拙之心作画了,笔下骤然出现斯境,倍觉亲切。“游綦江丁山湖暨东溪古镇”所得画题,至此终。

    2019、1、2-12

    另涉一组题材,戊戌盛夏江津四面山中探兄得之,亦为新近重返自家老屋而作:1、《暝色天星窝》。直以吾兄置于彼所谓“天星窝”处之避暑小屋连同周边景致为题。盖因本身已属“纪写实境”,且是有意关照并投合此类观赏习惯,画作自是显得相当“本分”。一切画中景物,俱只在实存前提下,略事取舍归纳铺排而已。叹兄嫂家添置此业不易,故尔虽写此平实之境,仍倾情尽力穿凿意象而为之。兼有此前既作、今用于题画之绝句一首,或可有助于“读画”。其诗曰:“楼近天星趣自闲,倚窗长见鸟飞还。远前风景堪描画,万叠流泉四面山”。整体倒非是“杜撰”,一一皆有“出处”;即如“万叠流泉四面山”者,那入眼已隐约可见的远山诸泉瀑,当也可理解为乃“雨后”情形。2、《龙潭湖畔水风清》。殊可称作前画之“反动”:粗笔破墨,恣肆纵横,一气扫出这山中溪堰之景:两峰夹峙,堤岸间溪浦阔深而水波淡荡。有平桥连接两岸,数幢房儿散布滩头。一子凭栏观景,其趣颇与境合。整个画面洋溢清朗亦复雄沉之意。3、《川黔界桥》。实志当日游经之处:山凹间一溪流出,水面老旧廊桥横跨,沿溪隐约可见些许摊棚及新建房舍。画中显眼处,除分明矗立小小界碑,并另有巨大蜂窝一个挂于枯树枝上、亦有玩观于此之小小轿车停在坡头,种种细节,均展示此等地域形貌。此外,那廊桥之上,亦复似是而非地点缀着些游者,彼亦信意撷来当时游玩之趣也。整体画境,朦朦胧胧有着一种云淡天清、野意悠恬之气息。4、《夏岭观猴》。亦实写这四面山中游趣:溪山之口,地势尚未及荒野之处,而群猴已自“肆无忌惮”。画中着荫崖半壁,则另半麓滩,并些许人工建筑,却又依稀沐于晴光之下。崖脚细泉泌出之地,数人倚凭栅栏,正观玩与逗弄着树上的猴子。莫约以其题旨过明之故,画中各部分写染俱略拘于实象;荫崖处,为求森润之气,墨色亦似涉于滞黑。作画之时,心已存此感觉,唯以“备其一格”宽解之,则仍勉力耐心,使其完毕。5、《黑林高处 远外或谓存绿林》。取当日所见森黑杉林一片,横亘画中;低处,隐见山中某寨字样。上方远景,荒落坡岭延绵,丛莽林蓁,微示之以绿意,则天际一线,已为朱砂之红。连日来实写之境,确也画厌了,此信笔抒怀,狂挥乱厾间,竟亦别成一番意象。6、《一团赤焰松声里 四面青山月色中》。进一步发挥“画者,心画也”之理念,取这四面山山门处景致,而高度意象化之。暮色微照下,天空一朵艳红云霞,奇异地升腾于松影婆娑之麓岭上;山道曲回,折而直通山门。门前同样幽微红光照耀之下,隐约可见人群聚舞、或悠然观景闲玩。周遭众山环绕,清溪亦复依缠于山脚,更有今之“景区楼盘”,晶亮地凸显在那厢。洒脱狂放大笔挥扫点戳之间,颇见其既粗拙、亦瑰丽之感觉。此心自知,一生反反复复,忽“收”忽“放”,终是以前者为“紧箍咒儿”强行自我约束,而其立足与归结之点,皆在于后者处。另,此怪异赤云观感之得来,纯系偶然,盖当时相机收录素材一时曝光失真所致,却偏偏反倒启发心思。是果可为“抄写照片”者所比对耶?7、《群楼坐落夜山间》。山溪峡滩之上,暮色中,晶亮一片,乃今之“景区避暑楼盘”也。通幅以明暗及色彩之强烈对比为辨识契机,由此生发画面关系,硕壮之笔,横挥直戳,自信满满,一气呵成而步踏节律,遂得此颇具明晰视觉效果之作。昔宾翁夜山,幽寂佳妙之意耐人寻味;然对此当代题材,何可亦步亦趋照搬甚或只是仿习其章法与技巧?故必得另出机杼而为。同样近观仅为难辨物象之复沓色墨、稍远则一派浑茫间斯境诸物俱历历在目焉,二者却又幡然有别于具体视感。此实堪慰吾心者矣。唯全心沉溺画作之际,误将“坐落”书写为“座落”,特此说明。8、《漫游归来 云白山幽静》。直以昔年所习油画“一次性画法”之简捷笔触,兼以吾国“传统书意”,将其心所感云物,轻松“摆”向画幅。则当时众人自在优游于此清朗夏山之惬意形态,已毕显于是焉。更可喜者:这画中所用,不过多为洗碟涮砚得来之废墨弃彩,入幅却觉着如此这般明净滋润剔透,是果见吾辈半世纪之功力矣。却原来,吾人作画,现确已可似这等“漫不经心、意到笔随”。若此,寻常间倒还那般苦苦挣扎、劳神费力怎的?天寒地冻之下一气呵成此帧,转而击键述文,真真同样感觉何等轻松愉快也夫。9、《峰回路转处 人道山湾里 有瀑名曰望乡台》。幽黑山湾之地,崖壁间一路斜带而下,由经拱桥,接连屋舍。其亦看似今“景点”之附属设施也。则景物本身,沉郁厚重,瀑梁周遭林树茂密。林木缝隙内,亮白流泉直挂,似闻有声;仰观高处,渐次没于阴湿之烟云。是其地实境之意象化处置所得。感觉画面详略适中,有物而不迫塞,借助肯定有力之笔触,径写出深邃之层次关系,并具干净利落之虚实甚或光影感。10、《响水溪滩 瀑梁静谧》。崖滩回环处,景物疏朗开阔。小小老旧桥儿及其近旁房舍,静置于这荒幽境内。岸滩石径上,男女游伴徐行于此,整个观感确如所题,喧响而又寂静。通幅画意,俱出以驰骋跌宕之笔;挥扫点厾间,暗存劲风拂拭痕迹,然则其看似潦乱且复简略之笔划,却又将变化多端之石滩构成关系,交待得清楚明白。尤其原作之云光淡荡感,非是这拍摄整理出的电子图片资料,所可比拟。

    2019、1、13-28


    因工作流程所致,每月画作与这“作画适时手记”未便同步。文中所涉画作,俱已在日前上传于QQ空间相册(896274483)本年度画库中。此帖附图为《暝色天星窝》。其完整文图对应之帖,待日后陆续在本人微信公众号“中国画”(蜕心堂存墨)栏目中依序发布。
    另,心知此等尚未配图之纯文本“手记”,倘非入骨嗜文之士,或真诚关注吾辈之人,确实难有耐心将其一一依序读完。毕竟今世已与之相去甚远。噫,如若居然得能有详熟于此者,则吾自然亦当青眼相看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5#
     楼主| 发表于 2019-3-29 11:57:36 | 只看该作者
    2019、1、29-2、27·作画适时手记·续“游江津四面山”组画

    江南达者 童山雷

    承上。1、《林泉自可清我心》。取这四面山主景“望乡台瀑布”入画,则岂又能如照相般直截了当,乃将近旁丛树索桥置作前景,以“林下透视”方式穿凿得成。更取其地峰崖环绕之大势,使之有若“宽银幕镜头”,劈面呈现于观者眼前。幅之右下角处,盘坐一写生画者,遂暗点其题焉。整体视感,会意昔日可染公所谓“山水构图须形成且化解得戏剧冲突般关系”,并微见石壶公简淡色墨间所尽量展示之丰富多采层次甚至于光影效果。笔意粗放,兼含柔和圆浑,似较恰当地表现出山中清夏情调及悬瀑前水雾迷茫之氛围。2、《为何此地开天眼?》实取当地“天眼”之景而意象化之。其“望乡台瀑布”周遭环境,似是而非,终可辨识;则此所谓“天眼”洞穴,又如何可能实写为一暗黑之孔,于是反倒纯然虚化,令其空明,作一片淡朦朦天青之色,乃得相对神奇之意趣。具体手法,力求随意而为,简捷且是疏略,可称恰与这段时日接近过年,天寒地冻、水纸洇渗,而人亦渐拘于各类庶务,两相吻合也。3、《碧荫深深处 当地人称大洪海》。山中有一景区,名曰“大洪海”,最觉不与实情相符,盖其仅为掩藏于茂密丛林间之或阔或窄一溪流也。又因船游其间,眼光所囿,断不能识得其地基本形势,尤其溪流之来龙去脉,以作构图。幸喜偶见一宣传图片,方得知这景区大貌。遂于整合之下,转而乃得此堪称与实境大异其趣之画作。满幅淡墨,藉溪山丛树动态以成奔趋之势,其整体视象明了,细节却又含含浑浑,为形至简。总之当也算是另求一种表达方式罢。4、《水曲处 人称斯地三不管》。趁这拙手节后稍生,重拾一己“绘史”间“半生不熟”、拙笔粗疏之手法为此。画中之境,却是当时川黔界上、“洪海”之滨得来意象:岗峦起伏,滩岸参差;水陆舟屋,悉数坦坦然静呈于淡荡云天之下。一子索寞地行于岸边。滩头数只颇觉逍遥自在之水鸟,却似为“点题”而作。画成抚腮思之:这世间果有所谓“三不管”之地否?5、《川黔边镇》。浓云下,一水依绕这川黔(今实为渝黔)之界。陡折溪湾处,星星散散布着几许房儿,分明亦只在镇边上了,而近前泊船,似乎最是可以说明这点。稍觉奇异者:彼岸森密丛树所覆盖的坡麓下,狭窄滩头,乃被亮黄阳光照耀,色彩鲜明,已自略觉“跳跃”。唯这隔岸一隅,破敝小屋侧畔,挑挂着一串艳红灯笼,倒也与之遥相呼应。或这乃是一家小小客栈罢?咳,想来似这等边镇地方,古往今来,不知是出过多少故事。当下一阵狂挥乱厾后,涮砚搁笔,复又信意击键之际,脑中念及于此,遂一并记之。6、《野山寨口》。以山中某“寨”入口之路为题,示此阴郁苍穹下,群山环峙、一涧陡折之微觉凛悚景象。灰朦色墨藉作画时冬日之寒水滞涩,乃益感悲凉;而画中纵使点缀游人,也未减其索寞阴森气氛。全画用笔粗拙,虽于整体构图方面亦有所讲究,但看去竟如同“生手”为之。7、《麓影暗清滩 溪原飞白鹭》。山垭阔路,与浅溪并列。茂密树阴下,一子临溪伫立,似对远前翻飞之群鹭若有所思。周遭岗峦苍翠且复宁静,亦属山行有感而得者。笔墨繁简相济,平润间,犹可见其深厚之层次感。8、《珍珠滩》。以此山实境“珍珠滩瀑布”为题,辑山势大貌而穿凿以求意趣。满幅色墨清丽淡雅,云物构形简略,则通体意象幽深,尤觉迷蒙水汽盈纸,从中却又透出亮白天光。是身历其境方可得来之真实细微写照。放纵且又自信之手笔,益发加强了绘画感觉。题款亦然颇具“书法感”。9、《人道高山有湖去不得 下行能至珍珠滩瀑布 景致可观也》。以事生境,实志当时止步于探访其山“珍珠湖”途中,那一瞬间得来之“环境感受”。画之右隅,一子貌似徘徊,暗蕴此情。而一切外在形态,悉依此山川基本存在之势,大胆劈写点戳挥扫之,自感甚具气魄。尤有感悟:画者谋篇布局之长,果然于“身在此山”之际、手中拍摄记录工具(相机)“不逮”之处,最是可得见之也。10、《此处人称土地崖》。山中实境“看点”,乃此崖壁上杂色斑驳之凹凸不平处,隐约可见许多似是而非之形态,为旅游业所借题发挥。则吾画中倘非故意沿彼思路夸张行事,自然断无法以粗拙笔墨给以一一表现。因而只写这阴沉天穹下,厚笃之大崖一道,周遭林树森密,溪水奔湍且复清澈,如此这般,一种平实景象。笔意相对具体兼亦收敛,可曰恰得与这景致配合。11、《赭岩耸绝处 一瀑飞漱 声传天外》。刀刮斧斫般笔痕,近写兹断崖,亦然岂屑于为旅游业作图解,唯取欹斜之势,似自高天直逼这崖壑缝隙,只见有流泉从石面急漫进而奔泻,巨岩本身,色墨斑驳陆离而尽呈方折之状,毕显其刚硬且又变化多端之形质。另亦格外突出其色彩浓郁对比之感;整体视象,可称于己作中较为特异者。12、《高崖仰绝处 远眺山外是尘寰》。人行这巨大绝崖下,窄路亦只勒丝般凿于其半中腰;顶上悬吊旋穹样的岩石,傍壁一侧及脚下亦是怪石嶙峋,并微泛油光。且是一带扶栏,尽皆鲜艳艳披红挂彩,乃其有关祈求神佑之事也。而向外另侧,狭壑深陡,邻崖一瀑飞泻,远前缥缈之处,却见峻岭峭拔,薄雾间依稀隐见犹有人烟。心感斯境,如实追写之,笔下所出,甚觉惊奇痛快。13、《赭色巨崖横空出 一派苍黛水烟飞》。视角调转,回看这厢,依旧是凿石间一径险绝,千红披挂。伫足“路缝”,凭栏眺望,则只见这山中硬硬朗朗艳赤大岩上,俱覆盖青绿植被,苍赭相间,颇感对比鲜明。又因其山多泉瀑,每行倾泻悬挂于石崖间,其下湿雾迷茫,最是感觉灵动且复滋润这游者之心。归来一并将此表达;其形质及透视关系之实存性,确示不可能得之于“闭门造境”。为画这“早春二月”,时日短促兼有节年耽搁,只此一月绘事,暂且告止。


    因工作流程所致,每月画作与这“作画适时手记”未便同步。文中所涉画作,俱已在日前上传于QQ空间相册(896274483)本年度画库中。此帖附图为《珍珠滩瀑布顶端景致》。其完整文图对应之帖,待日后陆续在本人微信公众号“中国画”(蜕心堂存墨)栏目中依序发布。
    附:此节年期间所得画稿也。回想吾生犹困于谋食职业之际,每至寒暑假期,人虽得闲则却极难一得合意之作。今之闲忙,四季无异也,至寒暑月份,纵使仍有天时人事干扰,偶然亦可得之几许大体称心之画。思之,此其即称“进步”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
     楼主| 发表于 2019-4-25 15:01:39 | 只看该作者
    2019、3、1-29·作画适时手记·“游江津四面山”组画结尾部分及本地游玩零星所得题材

    江南达者 童山雷

    时入三月,墨事新启。1、《此间谁道龙飞起》。取此四面山实境飞龙庙形貌,夸张会意而为:寺院本身似为龙首,飞檐如角;一溜山脊曲隆若弓状,恰若紧缩蓄势,并滩岸如爪、横向趴开、一齐着力,以待腾飞。而天穹水面两相辉映,墨色如绀,密云随风奔涌,时或透出异样亮光,分明得以加强整体气氛。当属据实而为乃力求拓宽其意蕴者。2、《水口寺》。山中实境,寄情写之。一路沿溪曲回而至岗前,然后由陡梯直上以入荒寺。画面亦只见其浓树荫蔽之山门耳。寺院侧下方,筑堤成堰,堰坎形态奇特,环折有致。远外青山,薄云缭绕,平桥静跨浅溪;依稀可见山根下犹散布些许房儿,乃觉毕竟与人间沟通。斯画也,风味平实,笔墨概括,恬淡水色间,隐微感其青阳煦和,是称常情常心之着意体验。3、《风雨水口寺》。视角转入寺庙内,尤以天气骤变极感与前画判若两处。当时突然风雨齐来,山灵呼啸,草木翻腾,尤其雨藉风势,横扫其境,而吾侪暂且蜷伏寺中附设茶阁聚玩扑克牌耍子,听凭那宇宙间众生也尽皆潜匿、唯余一派喧嚣悲鸣。作此雨横风狂景象,于吾本人言之,亦端是驾轻就熟,了无障碍,或写或染,悉得其浑茫兼又生动活泼之意趣。画成相视,许之上品,似亦不为过誉。4《遥望水口寺》。一条沿溪之平阔大路,蜿蜒伸向前已熟悉之溪岗古寺前。实则斯境乃属当时离寺后回望得来。漫天柔云低压于岭麓,分明显示其过雨新霁;溪水渐满,亦含此意,唯下游既筑堰坎,故尔其势依然缓平。触目者,溪岸盛开五色鲜花,姿态轻盈袅娜,楚楚动人,却是来时已看清之今谓“格桑花”者。整体画风疏灵松秀,信笔厾染,大块留白与似是而非意象,犹未妨碍其细微之色墨层次。当属实臻其境之精心体验,而后转化作率性挥洒之抒情写意手法。5、《山中小镇》。以极整块且是侃切之笔势,劈写出两崖夹道、于内中遥遥相对一片山中楼盘,如此这般,纯属今世方得一见之自然及人文景观。连路面那条黄色的中干线,也皆顺势撷之,倒不知是否确乃“达某山水画特色”。近前亦有曲折小径自山腰而下,接入这空旷无车的公路。路边憩息之人,以及高天缓缓飘浮之云朵,加强了这山道间的宁静气氛。画成含笑以观,其错落有致、顾盼相生、粗细间搭之各种情味,真称“不是写生,胜似写生”矣。游四面山得来之组画,至此终。

    2019、3、1-7


    转而以近年来于本地零星所得素材为画题。1、《隆冬暝暮 鸿恩寺前 寒梅丛中 远眺山城》。一派迷茫且复色彩浓郁的紫灰调中,岗岭高耸,其势绵延并具跌宕回环之姿。山顶有阁楼巍然屹立,且被华灯照亮,看去已自微觉神奇。兼以四下或近或远,皆星星点点,灯火璀璨;幽暗坡麓间,亦隐隐约约,可见梅影斑斓。背景这江山之城重庆,分明在这冬寒之夜,渐渐沉寂下来了;中景傍靠江岸边,一艘轮船,似也强调着这索寞之感。而细看之下,近处山腰路间,还有俩人正趱行着哩……人道说咱这重庆山水,最宜入画;吾辈幼时不觉,现今思之,果然果然。另有一点:当时得斯境,其实尚在寒阳半斜之时,不过这心中微动,想见待等夜幕降临后,这儿又会是何种模样。于是作画之际,意往神驰之,也就翻成如此这般情味。2、《微阳临照苦溪河》。撷取那日郊游所得实境,抒情写之:车至僻野小站,似将倒转。站外坡麓,林树芜杂森密,一径蜿蜒穿越,有若回折之带。二人伫足昔者废弃“水利工程”前,像是正在观赏并加以慨喟。中景阳光之下,金黄色之银杏,枝叶但觉泛跳如波;其婀娜多姿生动形态,以及光影摇荡之感,可与稍近处舞动之柳树,遥相呼应。远方景物则静沐煦和秋阳下。天际白云轻柔,亦觉随风微微飘动。平阔溪岸上,有高楼数幢,或其亦即暗与吾生有着某种难以言传之关联罢?而滩头却悠闲地坐着几个钓鱼人。几只鸥鹭,也自由自在地翻飞向高天去了。莫不成,这也暗示着画中人时下已脱离俗生谋食之羁绊?整个画境,于极平凡中蕴含深切感怀,倒也不知观画诸君,能否通过这信意挥洒点厾之色墨感受到。3、《夜宿金鹰下 静听山雨急·游驻南麓得之也》。野山荒院一座,新老房儿混搭,堪当僻静“农家乐”处。一窗幽灯微明,则房舍整体,几至淹埋于弥天漫野风雨之中。画幅之绝大部,皆为斜扫近横之挟风雨势,其宛若山呼海啸,撼人心魄。迷茫内,隐见那南麓标识“大金鹰”,孤独却又活灵活现耸立于山巅处,一发为此增添了好些神异之感。此即当日游驻斯境,于亲身体验中得来也,料非凭空捏造所可想见。4、《秋山夜雨后 晓行但觉麓林滋》。却承接前画之境事:沐雨之巨鹰,兀自侧身耸背站立那厢。而整个山野,已是风雨宁息,一派清旷。隐见有长长石阶,通向岭头鹰立之地。半山松林内,湿雾弥漫,数人结伴上行。亦有泉流自林间出;断崖四下,则轻薄烟云缭绕。极近前,寂寥园门墙畔,团团红湿之树,花叶混杂,显然乃山中过雨之景象。垂树之下,特地又使停着几辆小小私车,稍远并同示那俩房儿,以暗示其游事。画中诸物,悉称手法粗率却观之井然有序。画成,欣然击键志此文字,同时似真呼吸得幅间之清润气息。5、《江城夕照中》。现代化大都市近前,一江之隔,喧静比对明显。入眼景物,悉在半斜之清朗阳光照耀下;时虽近晚,而色光甚觉明丽。这巴渝江山之城,南北两岸,特性毕显。对岸那繁华景象,自是不消说了。则江南这厢,高崖上那游乐场之“摩天轮”,桥头一带相应景观,以及远处絮帽般扣覆在南麓顶头的大团云朵,无不生动有致地展示着这当地风貌。咳,如此翰墨山水画作,自顾亦确实只当咱这“江南达者”,最宜为之。6、《晚霞下 江岸拂来杨柳风》。视角转换至回折山路一隅。遥天满布紫红云霞,而整体风物,已似渐笼罩于暮霭之中。北岸那地形起伏有致的山城,自西向东,一溜横展开去;无数高低大小各异的楼房,连同所有塔,亭,转盘路,高架桥,泊船,轻轨,等等等等而今这重庆城特有之物,俱或隐或显呈示于彼,且是暗觉其生气勃勃。最是惹眼者,映衬着那飞跨南北之彩虹形大桥,近处几株柳树,沐浴在金色夕阳之下,随风婆娑飘舞;而那极长垂地的枝条,亦似暗示着此处之荒落僻静。柳丝下,二人凭栏观景,意态颇见逍遥与鲜活。于现代城市生活中随常撷取之境,信笔挥洒得如此情味,吾心实感快慰。7、《春归夏至长嘉汇》。昨岁“五·一”于本城长江、嘉陵江汇合口得来之印象也,今趁此春阳晶灿而为。山川灵秀既钟于斯,拙手秃笔之下,凭借色墨层次,宿墨、渍墨及清水混合诸彩并用,由是掺入今之所谓“莫兰迪色系”(灰调)概念,乃颇得晴日下光雾迷离之感。而其虽是写意,则那两江水色,也都是略有分别的。如此现代化都市,直接撷入翰墨画作,看来古往今来纯粹“文士型画者”中,亦唯有达某,托生此亦江亦山之城,方占此“得天独厚”之条件罢。8、《下浩》。沿江另一类似之新开发地,今岁开年小游得之。其虽称“老街”,实则以本市极中心地区“渝中半岛”为“全景式”衬托,毕显新旧对比之情味。又因正处在轻轨所跨越之“东水门”大桥下,配合着江山形貌,并那曲折而下的坡坎路,及沿途仿“民国风”的青砖房儿,更见特异。以是,吾唯用一枝长锋羊毫大笔,或厾或扫或挥洒,取其淋漓痛快,径写出一时得来之意象。尤其近前崖壁高处,一树盛绽的梅花,令此独具重庆山城特色之境,顿觉神采飞扬。9、《北碚作孚园》。满幅晴光淡荡,对应清夏煦和之境。一条石径,穿越绿树丛荫,蜿蜒回折而上,至其山岭之巅,则彼处先贤端坐,后辈士子,似正式躬身施礼,已将此园主旨点示出。沿路庭园景色,多在日照下显得光斑跳跃,其形态仅略可辨识。远外江山,连同江畔高架路桥,俱凭藉此麓岭之势曲还而去,亦然笼罩于腾腾光雾之内,诚为我巴渝之地炎夏特色矣。以翰墨意趣试写之,微觉乃有西方印象主义画派之视象感。10、《晴云覆罩圣灯山》。雨润秋原,天光新霁,云影依稀。主景大岭横亘,以是斯山主峰一带真实景致,结合远年铭记于胸之印象,浑成今者若是犹非之观感。近前除些许树丛,大量土地似皆荒芜,倒也曲折展示现下乡村相对衰微之面目。闲游之人,毕竟与之没甚切身利害干系可言了;略予关情,亦表敦敦人文之意。全画由干湿相济之笔触写出,观之视感明晰且觉厚重苍润。11、《兹山鸡犬往来亲》。随性撷取当时路旁所见:莫约是守看作物之犬,趴伏于石板砌成的窝棚内,跟前却有一只母鸡,与之并排蹲伏,且像是正在同这犬儿嘀嘀咕咕地说道着甚。此真乃令人观之称奇的景象!自古即谓“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则此二者,何以竟至于亲密无间?若非亲眼所见,决不可能凭空捏造及此;即得斯意,宁不令成一画。既然亦复纳入“山水景观”中之场面,自当不便对二物细加描写,不过借其阔大放逸之笔意,通以之得成一“天宇间物类衍息场景”而已。其雨余秋渐深、云物润泽而山野寂寥,然则丛蓁林树间却隐觉生机暗涌之约略视象,并透过横斜枝叶缝隙可见伫足观景之人,一切俱为表达这乡趣题旨而设置。

    2019、3、8-29


    因工作流程所致,每月画作与这“作画适时手记”未便同步。文中所涉画作,俱已在日前上传于QQ空间相册(896274483)本年度画库中。此帖附图为《秋山夜雨后 晓行但觉麓林滋》。其完整文图对应之帖,待日后陆续在本人微信公众号“中国画”(蜕心堂存墨)栏目中依序发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67#
    发表于 2019-4-25 19:58:51 | 只看该作者
    江南老师不仅绘画技艺高超,文字描写也+细腻传神。欣赏图文,赞。祝您创作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
     楼主| 发表于 2019-5-4 12:05:59 | 只看该作者
    敬谢先生认可。节日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9#
     楼主| 发表于 2019-5-25 16:28:14 | 只看该作者
    来一则真正名符其实的“作画适时手记”——
    《江滨玩趣·游澄江岸得之》。坡麓斜带而下,萧萧野草与疏落油菜花相间,却构成密匝厚实之视象感 。一女闲行于此,背立于料峭江风中,却正以今世常见之“手机拍照 ”方式,记录着眼前这片清丽景象。花草丛中被惊飞的那对紫燕,益 发为其增添了生动活泼之趣味。衬景由近及远,泊舟、坡路、江水、 滩岸、高树、平桥、民舍、山岭连同山巅之塔,尽皆起落回环有致, 统一组成丰富且又单净的画面关系。此真称今世之“玩趣”矣,较之 古人游山玩水之情形,其内外神貌,相别曷可以道里计之!
    以今世之艺趣文心,在写笔山水中重建一种新的情味或机趣,是这二十余年来,我在画道方面的基本愿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0#
     楼主| 发表于 2019-5-30 11:12:03 | 只看该作者
    2019、3、29-4、30·作画适时手记·本地游玩零星所得题材

    江南达者 童山雷

    始作驻游涂山“或者·山和诗的院子”题材之画。1、《南麓寒冬夜 江城灯火炽》。近前幽黑光照下,昔日所熟悉的“僧本立大师旧居”已难辨识了,而那涂山寺山门一角,仍明白可见。侧旁新建“民宿”,设施构架皆如其应具形态:柔和,朴素,休闲;且是墙院前静停两车,亦表明这生意“不冷不热”的。堪异者,远外恰巧俯瞰本市中心;咱这重庆夜景,藉此似是而非之“写笔”,表达得亦真亦幻、璀璨神奇。那冲天光焰,给人之视象感,可谓隐含热闹非凡,乃与近处这片幽寂之山、荒落之寺及淡泊小院,形成极其强烈对照。搁笔有思:以此翰墨形式表现这等主题内容,倒也真个别致有趣。2、《夜宿涂山寺旁 静听南麓潇潇冬雨》。极写住宿那晚,这文士画者内心之真实感受:静卧舒适“榻榻米”上,室内光照柔白清爽,而帘帷被风拂起,外边淅淅沥沥之寒山夜雨,尽可感知听闻。一墙之邻,索寞古寺也。高高山门下方,静停着两辆轿车,已然将现今世人“消闲”之志趣追求,勾画一个大概。辽远目犹可及之处,江山之城,夜灯晶亮,同时亦略觉其寂寥。回眸这卧室阳台近侧,风雨扫拂之下,一丛晚谢的三角梅,残蕊尚在,然亦已渐次凋零。画面右下方,温暖灯光微透之玻璃墙房舍,乃本“民宿”之茶厅,——倒也不知,如此这般时刻,还有茶客,在那厢品茗静玩冬山夜雨之情味否?(附注:此画反复渲染之际,幅中略有破损。可巧其处即便残纸脱落为一亮块,似也可以“水洼”说过。倘此画日后得在吾手中进行裱托,再看可否因势利导作一下处理。)3、《冬雨后 晓见一山烟雾横》。次日一早阳台外所得意象。白雾弥天,寒风萧瑟,近前一切皆浸润甚至起伏摇晃在这片流动的冷湿之气中;远处的江城是看不见了。目下,茶舍残灯犹明,园中别的设施,则微呈索寞之态。阳台上观景之人,与右下角踏雨而行的撑伞者,似乎形成某种不易诠释的联系。这完全同一景观,达某力求“变着方儿”予以表现,其情形有别于莫奈等先贤所创建的“同境下表达各种光影感觉”,而是将其旋来转去、并对景物各作取舍增减,兼之赋予相异的天时与气候条件,以搭配出不同意趣。4、《落叶层层积 僧寺邻墙外 悠然小院绿苔滋》。寒雨新霁,漫目清爽。涂饰为亮黄色泽之寂寞古寺,沿墙一带,地面犹然汪湿一片;倚墙老树,叶落成堆,且是其间分明映照出黄墙之影。空阔院坝左侧边上,二人拎包凭栏伫立,似俱注目于中景那清幽院宇并远处淡淡江城。背景虽未作精致描写,但那天际云霞、高空归鸟,连同烟雾弥漫之山麓,却俱已烘托出这整个气氛。当日与友携酒食“投宿兼夜饮”于彼之情形,仍历历在目在心,而斯境,则幡然已定格凝结为吾画作矣。5、《冬寂夜 朋侪小坐花竹下 笑叹怎与野僧邻?》。迷茫夜色下,窄逼小院内,室、院灯光温暖晶灿,益发反衬出这片冬寒夜静的环境。篱墙周边,花畦已自荒疏凋敝,则竹柏犹见苍茂,其参差之形态,浑与邻墙幢幢僧寺亭廊之影,共溶于这一派灰寒清寂。院坝中,遮伞大张,条形木桌椅横陈,二人端坐于兹,似正乘兴而谈。此情此景,确为彼时吾与友兄所实历也;今藉闲澹笔墨写出,料亦非是凭空臆想所可同日而语。6、《夜来饮宿涂山寺 今晓得乘残醉归》。苍茫野山一片,灰褐林树,层层叠叠,多已枯落,颇示荒寂景象,诚为彼南麓后岭常见之境。则坡梁沟壑间,晨烟淡绕,却又分明示以氤氲与灵动之概。近前,古木颓桥畔,二人相顾徐行,似闲谈投机,犹似微带酩酊意味,更配以迤逦高路起始处小小寺院之影,乃将此画题暗暗揭示出。另,我巴渝隆冬,固然草树亦每呈蓊郁之态,而撷之入画,毕竟还得将那森然绿意淡化处理,方觉符合常情。兹图即亦如此这般为之,且是通幅林麓苔石表面,隐隐约约,还象是可见着一点儿白霜,这皆是达某细加体会、用心而作也。7、《南山街市上 层层积积尽梅花》。此切换画题,记昨岁残冬南麓赏梅之事。彼处为本市产梅基地,冬来街头每见这画中所示景象:路旁“广场”口,山民依势排开“梅阵”,红、白、黄各花色皆有,甚至于偶尔还见较为稀少之绿蕊梅,端称是“梅家盛典”矣。其周遭景象,则随彼地常态而为,无论是买花之人、场内外或停或过之车辆、路边小店连同山林本身景物等,俱呈俗世生活面貌。达某山水以之为题,倒也不管世人作何看待了,自率其性而已。8、《南麓隆冬 暖棚内外 竞呈春色》。写此山“植物园”大门一带之景。灰淡且复明朗之天色下,由园门至其“玻璃大厅”沿路,或暗褐之树,或明艳之花,或徐淌之泉,或垒叠之“展示台”,同时亦包括三三两两游人等,皆若隐若显予以表现。远处,那最具本山特色之“大金鹰”,似乎耸背缩头地站立在山巅上,多少有点儿“神拙拙”的,颇具夸张之概。咳,较之前画,此更是一派今之“新式”俗貌俗情,达某这厢“不识进退”,断然将其纳入自家山水稿箧中,也不知其内容与形式,大体还算合拍否。9、《游南麓 岁寒而知彼之后凋也》。纯粹传统题材,今世化之。僻园一隅,镌有“岁寒三友”字样之石碣,立于高松之下,周遭芳花盛绽之梅林与微呈枯黄形色之竹丛相与拥簇。其间一径平阔,自远而近;二游者俱着冬装,意态悠然,缓步以至。整体气氛寒冽且觉清艳,笔势繁复,则未影响其浑茫幽澹之入目观感。实称达某箧内久已少见之“雅致型”画作焉。10、《梅落萧疏一径深》。仍取其清雅之意,而悉以率性之阔放笔触戳写点染之。冷落荒僻之苑墙一带,楼阁高耸而园门低亚。坡路迤逦自远而近,坦呈于淡白天光之下,泠然略见雪意。道旁梅干参差,万千花蕊似融汇在森然寒气内,且路面亦隐见落英缤纷。幅中不着一人,连鸟兽也未见一个,已自将那画题之意明确揭示出。斯虽真境也,则入画之意象,却颇有幻化之概。11、《梅林远外踞山鹰》。大片麓林近逼目前:一径穿越盛绽梅林而上,侧畔环列以乔松怪石,则本山“标识”,那大金鹰雕塑,已自微似鲜灵之活物,停伫于山巅之上,顿令这片萧森却并不觉其凋敝之岗岭,显得有几分神异。而缓行于石径之女子,多少亦有点儿迷茫之概,益发加重这泠然静穆之奇特气氛。全画繁复且是厚重,颇感情境相生相宜。12、《我伫寒梅下 幽然有所思 此地依稀似小游》。画幅左边坡坎之上,疏落梅花树下,一子迟疑般站立于那厢,有如怔怔地凝望着坡下一带松梅掩映之岭谷。画之右侧,另一落英缤纷之梅,与之遥相呼应。几只寒禽,索寞地停聚于空旷之地,亦然若有所示。结合题意,乃知斯境必存寄托。其果为何耶,也只任观者自行觅味。13、《游南麓得之也 昔闻彼处花仙子 今者何妨成拜谒》。晴光之下,老树浓阴掩蔽之坡麓一隅,荒弃小池之畔,分明已微覆青苔之昔日西式女神雕像,仪态自得却又感觉几许索寞。长长石栏边,一子似正为之施礼。近旁犹隐见花蕊摇落之梅林焉。这片显然得自于现实之园林景象,则又无可置疑般地被赋予了某种超然意兴,其情味似可感知,却难以确解。14、《缙云湖岸柳新翠 天鹅得雏 人皆欢喜》。曲回水岸边,一株二月新柳,帷幔般轻盈垂下,且是随风微微摇曳,笔势刚柔相济,颇觉弹性。石栏杆前,数人围观那湖区所饲之“天鹅一家三口儿”。画境完全来自于俗世实情——本地某“学府”一时遍传之事——固难言说有甚高深寄托,然唯其“大俗”之意,却也反倒多少有些令人寻味。15、《游次缙云荒麓下 欣逢春草一年发》。看似芜杂之山脚乡野路桥畔,游人至此,山灵亦似有知,顿时意气风发。画幅中暗含之节律感,鲜活生动,不禁使人心襟一振,感奋随生。画中若干细节描绘,虽皆约略有度,则无一不是尽于看似逸放之间,毕显其俱属精意而为;连同那黄色坡土与紫色甘蓝,并土坡上小小农人之影,都隐约可见如此这般之作画意兴与构思。画成抚腮沉吟:其恣意而为之概,莫不最是可觉能与达某心性相符焉?16、《芦苇中 荒弃亭廊临水立 似鉴山乡兴盛时》。缭乱苇草一片,多已著花,尽在东风劲拂下翻卷晃摇,景象甚觉荒芜。同样觉着有点儿凄凉的一座破旧廊亭下,几个游者,却在那厢怡然自得地拍照留念。隔塘岸犹见一小小篷儿,并数只洑水鸭子,其表明当地毕竟仍为人居之乡野。背景处,高耸之山岭,一带而下,落寞而威严,显然恰可见证此处之衰荣兴替。兹据一时之感作成,唯其荒败,反甚费经营。画中那起伏回环之势、尤其整片芦苇于缭乱中颇见其韵律之视象感觉,亦殊可与之为证。



    因工作流程所致,每月画作与这“作画适时手记”未便同步。文中所涉画作,俱已在日前上传于QQ空间相册(896274483)本年度画库中。此帖附图为《落叶层层积 僧寺邻墙外 悠然小院绿苔滋》。其完整文图对应之帖,待日后陆续在本人微信公众号“中国画”(蜕心堂存墨)栏目中依序发布。

    另,5月份画作,除续作此零星所得题材外,始为“澄江行”组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1#
     楼主| 发表于 2019-7-4 09:43:22 | 只看该作者
    2019、5、1-5、29·作画适时手记

    江南达者 童山雷

    续前。1、《人从山外来》。野滩阔路一弯,当是乡间土公路或所谓“机耕道”。二女洒脱逍遥地摆手行于其间,背景除近旁那上文所言之荒弃亭廊,更见清和云天下远方城市一隅。整体画面或详或略,皆舒放有度,挥写自如而点染随心。佐之标题本身,似已将今世城乡生活之浅表层情味,略作涉及。2、《塑膜棚中 有物曰“多肉” 噫 他乡人儿 为伊消得人憔悴》。微觉云光逆照之山乡坡路旁,隔着浅窄涸溪,湾内一溜扎着好几个塑料薄膜大棚。这当然是为谋生计的人所为了。据当时了解,那是个带着“二孩”的外乡女子在经营的,目的是为异地提供观赏植物“多肉”货源。吾画毕竟非为叙事,唯藉塑膜棚开口处隐透之星星点点绿意,并涸溪平桥边两个一大一小的人影,在暗示这现世人生内容。而主要的,肯定还是整体地在展示这片“暗含故事”的自然氛围。自感其虽明媚然则似乎又隐见一丝凄凉,当与画题相吻。3、《山池畔 荷草残杂 一片柔桑相继发》。野陂之畔,石桥索寞。沿池沼坡岸并池内,尽是些芜杂零乱之残败荷叶并或枯或荣草梗。傍山麓一面,柔桑成片,新叶绽发,别具一番欣欣向荣之貌。半坡上却有一男一女两个游者,与画之另侧小小房儿(或其他水塘看管鱼苗的?)相映成趣,并整个使这静僻山野的荒春景象,增添了些许人间气息。画作用笔多见尖细率略,可称能与斯境“配套”。4、《虎溪河岸 碧水萦环 枯树逢春也》。浅溪一湾,形态曲回萦绕,沿岸已加以修整,显然并非是野水荒滩。近前却为一片疏落之林。那常青之树固然茂密,则亦呈暗灰褐色调;纤细枯木,枝干横斜,散乱中犹见其俯仰顾盼之姿,且是隐觉向阳枝尖上,已自有些许吐苞嫩芽。隔水赫然一片“洋派”楼塔,不消说定是今之“高档楼盘”也。整个画面情调幽淡萧疏,充满怀旧意味。5、《忽觉林下咏歌飞》。画题由己诗演变得来。仍是这所谓“虎溪河”之此岸,林树清幽,草坪整洁,掩映着后边一幢幢小楼,那却是本地某知名大学之教授别墅区。溪流沿岸,淡烟轻微,冬阳和煦。潺媛溪水之上,一行鸥鹭飞起,当属点题之笔:“林下咏歌飞”使然焉。此同时亦将今世常见情形点示出,盖既已得闲之中老年人,果是每于这山林水泽间“放飞心情”也。呵呵。6、《虎溪滩岸钓竿垂》。熹微日照之下,漫目一派澹然光雾。平缓溪滩,近前荒疏而远外渐觉繁华。即令中景之临水台榭,亦然暗示其已属“开发”之地。甚是引人注目者,一垂钓人端坐溪口,虽并不知其有无收获,则隔岸浅水处,却隐隐可见一群细小青鲫,自由自在浮游于溪面,倒像是在“戏诱”这钓者似的。偶尔生发于作画过程中之细微末节,观之有趣。但整体画面,显然犹是以其溪滩整体构成关系之回折妙曼旋律,及上文既已言及之澹然色光感觉取胜。7、《河畔疏林青草发 芭茅点缀若春花》。溪滩近前,隔岸依然是那西式塔楼,而这边则一派野趣:杂树蒙胧灰褐,婀娜多姿;数丛芭茅,形态呈“爆炸”状,题曰如若春花,其实直似礼花绽放般的。一子躺卧侧下,逍遥招手。整个画面视域平远旷阔,近景物象较多细节描写,而远处十分概括,犹如统统笼罩于一片雾霭间。当属因境生发之游玩小趣。8、《宿墨堪当纪野游》。转作澄江游题材。寥寥一组或粗或细之写笔,辅以浓淡不一之色墨,径示以场镇之外,石梯曲折而下,沙坡草树跌宕环回有致,则江天一派清远辽阔,如此这般饶有意兴之境。尤其遥山流云、远外舟桥及较近岸滩之上那小小的彩色塑料薄膜房儿,并树梢飞鸟连同场口处所点缀之两个游人,皆无不显示这澹然野趣。题款尤示以“宿墨”二字,既属记实,亦兼有“所忆入昨有如残片”之暗示焉。9、《江岸觅陈迹》。进一步渲染这地处一隅、已与今世繁华比对鲜明之江畔特色:画面自右上至中下,一条废弃缆道斜挂下来,循透视方向,其亦明显是荒废掉的缆车操作房,寂然伫立于那厢。右下角蒿艾丛生的小径上,一子踽踽行至,分明正在这片久见萧条的环境内聊寄怀旧之幽情。画之左侧,是为这地处乡野的嘉陵清江一段。其水鸟低飞、渔舟静泊之景象,亦复强调了整体之荒僻气氛。另,全画笔墨十分干脆利索,极概括地挥写得诸般云物之形貌甚至是体量感觉。10、《瑟瑟江风吹石岸》。嘉陵滩头,早春二月,百物似将苏醒。荒风劲拂江岸,或青或黄之草,水浪般随风起伏荡漾。而江中之水,亦被此飚扬之风划动为巨大之波,连驶行之船,也都像是为风所挟逼至一隅。石岸高头,一女瑟缩地坐着,情态未觉明朗,而其紧紧捧抱着手中之包的动作,倒感到颇具生活气息。实游斯地偶得之感受也,率性之笔墨写出,自观还算是有味。11、《江畔浣衣人》。江湾一角,远滩轻泻而近沱水势平缓。数名浣女,各呈其态,俱在这片天开水阔的清朗环境中,怡然自得地劳作。中景石岗之上,一子当为会意达某,正伫立观玩斯境,情形亦颇悠哉。配以画中题款:“澄江岸 达者兀自立高岗 浣者影落水中央”,更见洒脱消闲之意。画作本身简率之笔墨,其味与之相称。12、《春风渐绿澄江岸》。进一步发挥江畔荒率之事境:仍是废弃缆道斜带而下,却又迎风挺立;滩岸野石枯草,或坚毅,或动摇,俱在风中毕显其神貌。风势肆虐,所过之处,丝迹隐现。中景及远岸景观,无不尽于此内,各呈萧瑟则又暗含生机之概。是真为早春特有之江岸情调矣。另,苇草间几只水鸟,似亦感此春风已苏之意,虽其表达简略,也觉为此颇增添了一点儿额外之趣。13、《澄江岸 又是一年菜花黄》。神思跃出实境,凭高乃视,山岸拱伏蜷缩,视象顿觉奇特。嘉陵清江曲折依绕;坡麓脊梁,缆道几乎直下。底端小小房儿伸向岸咀,而两旁浅滩水泻,群鱼结伴贯游,自与左侧中景那厢行船,形成旋律关系。最是惹人注目者:点题菜花,艳黄一片,却在岸间顺应地势,起落回环,浑若彩带般的。另犹有远山高耸,浮云静闲。整个画面,虽尽为残破软毫写之,其挥洒自如之感,兼配以清新色墨,倒也别具一格。14、《江岸苇青青》。江湾僻处,苇草丰茂,其随风势,翻涌如潮。当时驻足回看,水天清朗,浑然一色,悠悠之意,曷可尽之。画即以此率性挥舞之笔,点厾勾挑,乃成律动感觉。如此之作也,焉能过分精细表达,唯藉些许具体物象,取其远观开合一体、近玩斑斑驳驳,似是而非意象,但求得可撩拨吾人心弦。15、《江滨玩趣·游澄江岸得之》。坡麓斜带而下,萧萧野草与疏落油菜花相间,却构成密匝厚实之视象感。一女闲行于此,背立于料峭江风中,却正以今世常见之“手机拍照”方式,记录着眼前这片清丽景象。花草丛中被惊飞的那对紫燕,益发为其增添了生动活泼之趣味。衬景由近及远,泊舟、坡路、江水、滩岸、高树、平桥、民舍、山岭连同山巅之塔,尽皆起落回环有致,统一组成丰富且又单净的画面关系。此真称今世之“玩趣”矣,较之古人游山玩水之情形,其内外神貌,相别曷可以道里计之!16、《隔岸无舟》。如籀犹草之写笔,一气呵成。信意之间,岂唯机趣盎然,则同时彼澄江实地之形貌,亦隐然浮显于楮幅内。彼地诚属吾人心目中极宜于山水画作者矣!然又焉能有若小女子对景描写般一一抄录?所作题款暗示之境,自已是与之“实地写生”,判若云泥。抚腮静思:似此漫不经意而得之,所凭藉者,果称何也?曰胸藏天地玄机,曰洞悉山川构成,曰通晓中西画理,曰渗透艺文才情,曰暗具绵里存针、脱颖却又朴拙钝厚有如金石之况味。般般所恃,蕴之既久,立时迸发,是以略无一笔含糊,而一派浑茫天趣毕显。人皆称天道酬勤,但倘乏开阔之视野及顿悟之心力,谅亦与访微探幽、游戏三昧者了无因缘也。17、《碌身日日对此 曷识其中闲静怡》。一时撷之,竟翻出远年意象,乃成新境。清闲静美之江山形胜,呈之目前;一子拄锄站立,其意甚似怠之。俗生苦劳,身心疲惫,虽上好风景日日面对,更又得有几多感受?而斯情斯境转入吾画,则又另成趣味焉。画作仅以极端粗略大笔构形,渲染色墨,亦属简淡,然其所有画面关系,却无不显示充分。尤其虚虚实实之间,幅中体量甚至光感,俱似是而非般有所表现。又,尽管同属逸放之写笔,与前画相较,彼此视觉趣味,却相去甚远,是真称了然于“画意”之所为。另者,自觉此画把握风格,亦可算合度。盖唯此疏简淡泊,方能契合其题旨也。试想:倘将其画得个具体实在,更又还能使人产生哪般飘浮之联想?



    因工作流程所致,每月画作与这“作画适时手记”未便同步。文中所涉画作,俱已在日前上传于QQ空间相册(896274483)本年度画库中。此帖附图为《江岸觅陈迹》。其完整文图对应之帖,待日后陆续在本人微信公众号“中国画”(蜕心堂存墨)栏目中依序发布。

    另,6月下旬将外出旅行,预计于中旬内完成这“澄江行”组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2#
     楼主| 发表于 2019-7-30 15:29:36 | 只看该作者
    2019、5、31-6、18·作画适时手记

    江南达者 童山雷


    续为“澄江游”。1、《隔水无干炊爨事 江滩渔者自逍遥》。江上雨细风斜,一派濛霏。近前沙滩,一舟已泊,一舟却有舟子仍在那厢举篙作甚。船篷之上,可见鸬鹚一只,亦似正为主人“助兴”。则远外山岸,悉依江流回折之形,或浓或淡渐至幻化,且是隐见岸滩间约略有些房儿,恰值炊烟飘起。斯情斯境,最宜写意国画,然也最是容易落入俗套。静思:得以脱俗者,除题咏、书款必重文意,道出“兹焉只渔者之逍遥、亦为画者之逍遥”主旨之外,画作构形本身,似亦须得暗循所谓“文人画”精神,或莫如径曰“文士精神”:逸草、荒率、随心所欲并似是而非。此诸般犹可。而吾辈似更有权称之:怎的?以吾半世纪之中西绘画功底,岂“画不像”、唯不愿“画像”;岂“画不细”、亦不愿“画细”耳。语之至此,意已净尽,夫复何言。2、《清滩以远小桥横》。老旧码头边,泊艇静待渡客。放眼此江天之间,清风澹荡,微雨濛霏,通幅未著一笔雨丝,则那毛毛细雨之感,已是再明显不过。进而观之,多般云物,尔道是迷茫或清晰,其实皆可;盖其虽朦朦胧胧,亦却真称意到笔随,“下手”肯定也。尤其觉得那片浅滩湍流,漫不经心点染而成,然岂唯成形,直似得闻其声。噫,彼浩茫之天,果是未负此苦心孤诣数十载之“拙手丹青”者矣。3、《云青欲雨 火轮将发》。近前左下画角处,一女迎风伫立于分明已然开始发动的轮船舷梯之上。舷下,雪浪翻涌成形,颇得生动气势。而放眼辽阔江面,更是令人心旷神怡。有小小渔船儿在那厢“斗浪立滩”、并船头渔者举竿垂钓,已休论了。极是引人注目者,但见青青欲雨之湿云,正飘飘掠过对岸山头;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光洁若缎的江面,好一派水白沙净、意趣澹悠!思之,似达某这等画图,果是以细微之情味取胜,料与那班“对景将江山具体刻画”者,已自判若天壤。4、《隔岸多少人家 皆被落英掩庭户》。兹另索一味:江天有风无雨,诸物清晰,而在隐然可见之咝咝劲峭江风吹拂之下,波涛涌起,滩岸似亦随之紧缩且近扭曲。那一水之隔,果然几多人家,尽然掩蔽于花事凋零、碧叶成阴之树丛间,听凭这乾坤阵阵吟啸。近前这厢,一子却端坐滩头,如若屏息敛气入定般,正与造物对话交流。此则会意达某耶?人世是否有谁张理我,我岂耿耿于怀、挂记在心;我心自有无边宇宙,可供一己神魄了了于其间,永作自在优游。今生既已许之诸般艺文;苍天佑我,或有其一甚或其二,可臻那绝巅之处,乃行体验“俯览众山”之心境,是也不负其平生之志。一时清狂之念,幻形翰墨,且任观者哂笑捕捉。另,今亦算是特殊日子,暂且不上网发帖。但自家案台常事,终也须得做的。方才,画余信手书己诗数首。这文人学士,只要一管秃笔在握,哪怕滴墨片楮,毕竟皆得能成机趣。涮砚自顾,觉其与今者所谓“书家”些相较,恐最大之区别,便还在这“文气自贯”、“点画随心”上。倒也不知他人观吾书稿,是否亦有此感觉。率性顺带志之于此。5、《小风停处暮烟横》。方当徜徉于这江岸,忽臆想天将暮时,清风渐息,烟霭横陈,滩水喧哗,益发显得这片所在,有着一种遁离今世般的纯净。于是在此平抻之素纸间,恣意挥毫,或横或斜布写,并留心令其笔触一一凸显之,乃求得大气磅礴且生涩老辣之趣味。又于岸间房舍门窗处,点染些许橙色亮光,遂愈将这澹然冥暮之意彰示出。画成颔首有思:是真可为先岁自拟“笔、墨、水、色混合运动,即令咫尺方寸间,其势亦犹如大兵团‘立体作战’”之语,作一明白注释矣。6、《舟泊彼岸矣》。又行调转角度,取这澄江对面码头,舟既泊岸,而渡口众小车列候于斯。隔江相望,晴空似已由晡及暮,云霞灿烂,流水依依。远处山岸起伏有致,且是浓淡层次分明。近侧江滩之上,犹有野火燃起,烟焰飘飞,以令眼前这片可见之实境,平添得几分缥缈意味。整个画面关系单净却也显得丰富,从中亦觉其意象经营。7、《长生滩前 白羊背下 江岸停泊小火轮》。与前境类似,则却拉开视野,顿时另得一种画趣。岸滩之路曲回而上;一隅小岗突兀,示牌赫然伫立,近旁林树萧疏,枝头隐见新芽露出。索寞之江滩上,二人闲行,而码头之上杂类景物亦一概抹去,乃与江天清境两相对映,愈见其辽阔沉静。此地名“长生滩”,自是得见于滩头示牌;而那“白羊背”,却是在船上听同渡之人道来,倒也不知确否。而画作本身,将与前同一地点,平白翻弄出绝然不同意味,这却亦是画者特有之“功夫”。另,此画笔触亦有意显其粗率方折生硬,当也为与前画区别开来。似达某这每得一景,皆“挖空心思”,想要弄出一些“花样”,其苦心,料读者诸君,终是不难想见。8、《借问风光何处好 野姑遥指缙云山》。画题改取自家诗意,并约略夸张实境得成。静寂乡郊渡口,一子自是会意达某,身背写生画夹,似正问道于一所谓“野姑”跟前。其依当时实存:守着一背篓黄柑,虽为乡村之女,却也身材高挑,穿扮不俗;一面抬手直指远处缙云狮子峰,显然乃在介绍着这一带最是值得夸耀之地。整个画面,悉出以阔放回旋之笔意,挥之即就。而隔岸景观,纵使一带而过,则甚显层次分明。江水净澄,大波荡漾,水面低飞之鸟,亦然平添得好些生动气息。斯真源自于现实人生之“艺术境界”也。9、《白沙滩上 嘉陵荒风吹野树》。通幅仅以笔砚中所余宿墨,秉激荡之情,快速写取其势。一眼看去,高天低亚,阔水窄缩,斜扫飚风,似呼啸有声。近前草滩之上,一二株枝干曲折瘦硬之树,已正发芽,却在这风势吹拂之下,与丛草同在挺立抗争。随透视关系依次而远,沙白水碧,隔岸青山隐约可见;而画之右下隅,江滩上则又停着两辆显然是来此游玩的小轿车。另,树之枝干间,还可得见有着一个鸟巢,并数只挣扎于狂风中的飞鸟。一切景象,莫不渲染着画题气氛。既以整体意象取胜,自当是不过多作细节刻画了,必欲令人心感其基本境事而已。10、《浮云未蔽远前山》。江滩一隅,示牌前二人伫足眺望。回折江流,悉以刚健洒脱之枯笔长线,构成基本山岸川原之形,而后水墨和彩,辅之以悠淡之赭绿苍黛,乃得整体一派迷朦清丽之意象。山麓低空齐岭梁处之几朵飘浮之云,连同江面那艘慢慢随波逐流的小小船儿,一发加强了画中此等说不清、道不明的气氛。是啊:“浮云未蔽远前山”,如此工整标准并明白无误的七言诗律句,谁可准确指认其包含什么意蕴或寓意?唯得能感觉到它确又是一种情境交融之场面罢了,且是其间有着多少若隐若现的生趣,正在流动与活跃……11、《闲见江滩放纸鸢》。同样亦以七言律句为题,则所示清晰:一带江流滩岸愈显扭曲劲健,画面笔意也益显粗壮拙笨。旷滩上,色彩鲜艳惹眼的帐篷前,一大一小、一男一女俩孩子,正在迎风放着同样形色各异的两个风筝。近前,一成人伫足怡然眺望,情态已然与周遭景象暗相吻合。中景以远之江水岸山,俱以整体浑茫之手法作概括处理;并于麓梁之间铺以数朵厚重之云,乃令其余一切细节,全都可有可无,从而便更加凸显这片单纯的画面氛围。另外,通幅构形虽简,写染之际,亦非是全不着意用心:细看其或隐或显之色墨痕迹并笔触走向,便可得知,其实无不皆为铺染气势、甚至烘托天光感而为。12、《一江垂钓水 漫天散花云》。盘曲有力、势若扭折铁箍之笔,“籀写”出僻江一段。入目可见之般般江岸景物,在其空间位置内悉数或显或伏呈现,表达强硬则形似有度。一排纤细钓竿斜指对岸;侧旁,远水铺张以至,浅滩之上,如闻喧响。而隔岸之缙云山麓,在云天下却显得格外威严沉静,再配以满天那所谓“散花云”,因之整体视象奇异且是有趣。一时所得游观印象,出以高度主观化处理,一气呵成,自信之心坦然笃定,料已不能以“实写真境”视之。13、《数只钓竿 堪寄闲情》。意犹未尽,同一视角内另作谋划。天已向晚,落日熔金,云霞烂漫。那排钓竿依旧立于水滨,却将两名显而易见属于城市“消闲一族”者,连同彼等所驾越野小车,一并纳入画图。温暖斜辉轻笼下,两个人影的姿态,虽出以极简之笔,但不唯生动,亦然颇个性化之,诚得自于一己早岁对西法人物画之着力也。其周遭淡淡彩墨渲染,寥寥数笔,更显其把握色光、烘托气氛之工力。对岸山势,巍峨高峻,直捷了当之笔意,益见自信潇洒,恰如其分表现出那回还起伏之下的形态、体量及空间虚实层次感。总之,与前画相较,尽管依稀可见得于一地之江山形貌构成,然而确是趣味各异,决不雷同。14、《几滩存余烬 一叟垂钓竿》。以吾人习惯,凡已连作同类题材或情境之画两帧之上,必于手法方面较大改换之。兹画取其朦胧缥缈意象,乃与落照中烟霭横陈、江滩喧犹似寂之景致相应。且滩头几处野火残烬,亦加强了这近乎抒情气氛之表达。全画皆以大笔一气挥成,韵致颇显生动;唯事后觉得还是稍“懒”了点,该换枝小笔来画那点景之“叟”。不过,现任其“漶漫”于斯,也算是与整片环境“融为一体”了,呵呵。15、《回望澄江夕照里》。又回归于相对现实之情景内:此僻乡渡口前,诸般云物尽皆笼罩落日余辉;天际彩霞柔艳,岸滩曲回有致,渐入幽澹峡谷;而流水依依,浮光微泛,煞觉意趣绵绵。远外那缙云山塔,却高高突立,自是夸张有甚。稍近之处,一女伫足,迎风回眺眼前这片悠恬秀丽之境,情态果称与画题两相吻合。咳,滩头上那静泊的渡船啊,日复一日,岁岁年年,亦不知已是迎来送往、伴老了多少过客!言不尽意,悉可由画中觅之。16、《小镇老街口 殊可观大江》。陈旧不堪之街巷边,狭窄梯步曲环而下,若轻轻抛舞布条。侧旁尽为颓墙残垣,敝棚枯树,而目光越处,眼前却一派清丽郊江。二人伫足楼屋之下,似正观此江景。画以朴拙兼含审慎之笔写出,粗率中颇显其转换有度。尤其江中粼粼浅浪,配之以迷茫遥滩及起伏远岭映衬下之淡洽天际,最觉富于抒情意味。此心已然自在优游,手笔所至,当亦了无障碍。17、《渍墨微洇 恰堪写此荒江雨》。此澄江行收笔之作也。忆及当时,独自恋恋不舍停步于街镇边一小小庙儿旁,或枯或荣之草树,并由近及远之江岸,尽数沐罩在疏澹细雨之中。斜风微拂,相助雨意,但觉江天一片沙沙亮白;其空濛阔旷之感,端是动人心扉。乃更注目江滩洲渚之处,一鹭低翔,竟若与观景之某身遥遥对应,两相契合。兹情景交融之境也,岂属只从那古人诗文书画中得来?则实实在在,发源于吾人心底,而与造物印证。诚当世文心艺趣幻化形迹于尘俗生活者矣。画作本身恰恰又以涮笔洗砚之色墨得来,再加以题款之句,似愈将吾人率意处事之心性习惯,表露无遗。
    本月下旬因故暂且缀笔,连日来格外投入于“澄江游”组画后续部分创作。约略算了一下,此行共得画题二十有七。噫,一日游事,竟翻出恁些画境,真称于愿已足。也是哈:只要俗生给咱个机会,得见符合自家画意的好山好水处(这可不是指那些“摄影家天堂”的地方哦),经此文心艺趣之“打磨摆弄”,则哪得不出些画作、从中又哪得不有几许堪慰己心的东东!



    因工作流程所致,每月画作与这“作画适时手记”未便同步。文中所涉画作,俱已在日前上传于QQ空间相册(896274483)本年度画库中。此帖附图为《渍墨微洇 恰堪写此荒江雨》。其完整文图对应之帖,待日后陆续在本人微信公众号“中国画”(蜕心堂存墨)栏目中依序发布。

    注:因6月下旬外出旅行,故尔于中旬内即完成当月预定画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3#
     楼主| 发表于 2019-8-30 15:41:05 | 只看该作者
    2019、7、1-7、30·作画适时手记

    江南达者 童山雷

    恰手边旧题基本告罄,“趁热打铁”作此次“鲁韩游”画题。1、《乱山纠结处 傍水息长车》。川陕一带,众山起伏奔趋;峡滩之上,河流湍急。暮色中,列车方出隧洞,却便死蛇般地停于那厢,幸喜全车灯火通明,方觉依然有着生气。远外,锯齿样的天际线边,霁雨之云缭乱,同随山势、水势与明显可感之风势,并成灵动甚至喧嚣之概。通幅基调沉郁暗黑,于悲凉间略显怪异,且是行笔刚劲放逸,兼物象结体亦相对明确,故尔甚感其力度。于其真境中切身体会得来,画之意蕴与视象感觉,似真与凭空推想者,相去非止二三。2、《中原一派草青青》。兹基本为纯粹臆想之作矣,虽亦因实感得来。当时车行中原,举目一片漫无边际之平阳大坝。忽念及那洛阳城也就在左近,而时令已过,牡丹花谢,魏紫姚黄皆不可见了,唯余这冬麦方刈、夏草已深的幽萋川原,与那不时掠过的城镇乡村,乃骤觉即便如此,咱画者也可组合得画题。今遂将一组城墙及高大之金刚塔,与极近前一片防风林庇护下的既收麦田,同时用作画中主体,而远外茫茫草野,也不管其间是否混有庄稼了,统统结为浑然板块,但只又在内中略示其细微变化,于是便将这高度假想之境写出,并施以朦胧幽澹、迷梦一般的浅淡青色。画成,委实感觉画面十分别致。3、《中土一条河 未知名曰甚?》。这中原一带,地势平坦,农活儿倒是相对好做了,但作为山水画题材,的确颇费推敲。兹画以简略洁净面目,表达其地域特点并个人一时感受。画中那低平丘滩、若隐若现于清浅流水中的沙汀、连同两岸之庄田草树,皆以肯定却又似是而非之笔意写出。主体那座平桥(或亦为引水渠道?),触目地横亘那厢,直接呈一水平状线,分割画面;而其上方那孤伶伶的云朵,尤见奇异与有趣。画内似多少有点寓意,然则即使达某本人,也都道它不明、说它不清。呵呵。4、《泰山夕照》。将旅途中短时所得意象,尽其可能予以表达。兹东岳伟岸之影也,即使只于车窗外掠过,而吾人仰视之,却亦得其大貌。固然不可忒凭臆想画成实游其境之感,恰便处理为富含人间气息之视象。于是取彼铁路近旁所见一高大厂房以作点缀,其山景本身,横列展开,起伏跌宕以至如同堆积向天,遂与一带而过之观感两相吻合。画作风味粗细相间,驰纵感外,同时亦趋于恒定。落日光雾,浑茫中同时见其淡白斑驳,不唯显示其地山石特征,似也加强了某种感怀的意趣。5、《潍坊夜月》。坡回路转处,汽车张灯行驶于暗夜。阴云密布之遥天,一轮黄月高挂那厢;其下影影绰绰,亦难确辨是水是陆。唯近前晶晶然路灯闪耀之下,街市房屋形貌,已自依稀可见。甚奇者:却见所有路灯杆儿,顶头造型,俱是一蝴蝶,如同扑停于彼。看来,这有名的“风筝产地”,也是得建造出自家的特色呀!当时于昏昏欲睡之际,倏忽得见并感知的一番境况,今藉笔墨水色挥洒在楮幅,观之微存愉悦怀想。6、《海阳》。向以北方之海为灰朦平淡,则晴日下乍一观之,其鲜亮依然震撼心魄。然城市附近海滩,倘四平八稳如实表现,当无异于寻常摄影照般,更有何意趣?由是吾乃放开心胆,径以天马行空样的狂肆写笔,一气挥扫出心中观感,所有淡而无奇之景,悉得有棱有角、俯仰多变、顾盼神飞之生动气势。且是色墨干净利落,已觉高度传达出其地情貌。驻笔而观,当时那海空澄净、风朗气熏之感,甚至沙岸边那成堆海草(为净化海水所捞堆于此)之咸湿腥味,俱活灵活现萦绕吾身并入吾鼻息矣。7、《石岛·夏日清丽》。海湾一隅,山岛耸峙。画之左下角处,风起浪涌,有巨船泊于岸边。中景,陆地相对平阔,有几多房儿掩映在暗绿松荫之内,且是隐见众人列队向旗伫立,则分明即为咱旅行团游者是也。放眼高远处,石峰荦确,起伏回环,以成山形地貌;而艳日凌空,华光似泼,照得四下里一派炽烈,诸多物事,似尽已在气浪蒸腾、难以辨识之间。右侧一随风摇曳之花树,益发增添了几许灿烂清和之感。通幅俱出以拙放阔大之笔,自觉将此北方山海间之奇特情味,表达得颇为充分。8、《一派海波当逆照·石岛港湾也》。斜阳逆光之下,海岸山峰高耸,滩咀伸缩有致。相关水域,一片碎浪涟涟,映照着日光,泛起斑斑点点,却又为清风所拂,撒花似地划开图案样的波纹。而与幽暗苍黛之山影对比,则呈现出无数淡荡晶亮之层次感觉。天亦光灿;然又并非完全留白,仔细辨来,仍渲染着极淡之色墨,从而烘托出峻岭侧旁那朵孤伶伶的云彩。其余沿岸点景舟屋,或明或暗,疏密参差,且皆休论了。只如此这般山海景象,自幼生长于内地的达某,虽说祖籍即为这齐地滨海之人,却如何又得能凭空想见?慨叹之下,着意挥毫布墨,倒也不知是否准确传达出了这心中的感受。9、《巨船离港远斜阳》。天近黄昏,日将坠海。起航之客船,仅露船尾于画之一隅,并倚舷伫立之二人。而其下雪浪翻卷,已示其生动磅礴气势。触目之处,渐行渐远之滩岸港湾,横插入海,林林总总之物,悉于夕照下呈现出一派柔亮温和之色墨。斯果称是吾人一时之真切体验也,随心所欲之笔意,传达出简略且又甚觉丰富之视象。10、《夜海苍茫》。兹由纯粹主观感受得来也。船行夜海之上,纵使平稳异常,然极目四周,一片黑寂,某种惕悚之感,仍是隐隐在心。画作即以此为出发点,仅用可能采取的些许有形物,传达且是渲染如此这般气氛。随之亦配以至为简洁之笔墨及色彩感,唯求将那暗黑深沉却又浑然一体之感觉表现到位。回首既成之画,其水、天色彩对比关系,似颇有助于当时心境之揭示表达。11、《天方晓 异国风光迎曙色·彼韩至矣》。柔波万顷,虽平滑如玉,则犹微见水面浅浪起伏。一船划破这琉璃表面,分明已自减缓速度,慢慢驶向码头。那码头一带,港湾平阔,建筑繁多,熹微晨光之下,色彩亦属浑茫丰富,配着近前这花花咪咪的大船儿,似乎还真个予人一种陌生的异国他乡情调感觉。看去亦觉画面相对完整,着笔不多,但甚显自信、且是达意准确。12、《韩国群山朝日里》。浑茫初阳下,海岸线如浅浅地盾般横斜铺开。林林总总大片临海房屋、沿岸船舶及港口其他建筑,在一带而过的大块笔墨中或明或暗、隐显起伏、似是而非俱呈现于眼前;伴以拍拍海浪,某种难以形容的异国他乡气氛,扑面而至。此堪称华夏文士对彼东北亚海湾之晨的最初始感官反应欤?抑或径称东方翰墨艺中之“日出印象”,亦似有据。总之,模糊却又甚是肯定的“色墨写意”感,与其略带野性之所谓“张力”,乃此画极其明显的特色。13、《群山港至首尔途中》。画之一隅,高架路桥截取一角,微微回旋弯曲以上。迎面山岸,由近及远,尽在晴淡云天下起落跌宕、伸缩有致地展开。水面或航或泊地有着不少船儿;蓝莹清碧之波,令人联想到这确像是一片深入内陆的海湾。另外,路桥之上,亦然隐约可见奔驰着一些车辆。此既将“某地至某地”之题旨略作暗示,同时似也为整个画作增添了几许生动活泼之感觉。毕竟今世“写意”之作也,藉此亦与历来之文人画境,判然拉开了距离。14、《首尔近郊》。仍取高速公路近旁平常风景,以示此心瞬间印象:岗丘迎面扑至,形态嵌奇磊落而微觉荒萋;蒿草随风摇曳,加强画面动感。高天灰白云朵亦然卷动以呈激荡之势,辅以平远视角下大块青绿稻田,尤将其自然生态面貌展示一二。甚为引人注目者:近处坡麓间小小神庙,与山凹以外所见成片之现代都市远影,分明形成一种“有意识”之对照。斯,浮光掠影之作也,但取其基本意象感觉,自是难以满足较深层次之探求。15、《汉江斜照》。辽阔江郊,笼罩于残阳之下,一派亮黄且是绀碧。长桥卧波,连接两岸,已约略呈显现代城市形貌。近水滩头,有类船之水上建筑临岸而设,显然即为今之“餐饮娱乐”处。另有钓者独守于侧旁苇草小湾;成排指向水面之钓竿,亦然与吾国常见情形相类。画成,观而有思:吾人每谓,今举世趋一,尤其各地城市,俱大同小异;而此则又毕竟“外邦”矣,倒不知这笔下所出,究竟得以展示其“异国情调”也未?16、《首尔暝昏》。夏日薄暮,放眼一派微带暑气之沉静与朦胧。近前乃森黑之小树林一片;内中曲径穿通,草花幽盛。有着韩服之女子闲行其间,其形色略与环境两相对照。林外中景及远景,却是即将入夜的现代城市一隅:喧嚣中亦见落寞,而彩色华灯,或疏或密,晶灿于杳暗之几何形建筑内外,以与天际残霞互为映衬。其高而显眼处,伫立着彼市每常有之的十字架造型,虽不知其到底是为何物(有些并不太像是教堂),然此乃深受欧美文化影响,已属显而易见。画作以放达兼觉收敛之笔意写得,细看,确与写本国城郊之景,颇为有异。



    因工作流程所致,每月画作与这“作画适时手记”未便同步。文中所涉画作,俱已在日前上传于QQ空间相册(896274483)本年度画库中。此帖附图为《巨船离港远斜阳》。其完整文图对应之帖,待日后陆续在本人微信公众号“中国画”(蜕心堂存墨)栏目中依序发布。


    巨船离港远斜阳.jpg (123.78 KB, 下载次数: 7)

    巨船离港远斜阳.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74#
    发表于 2019-8-30 18:54:34 | 只看该作者
    文字铺垫,画有背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11-18 13:41
  • 签到天数: 295 天

    [LV.8]以坛为家I

    75#
    发表于 2019-8-31 07:18:41 | 只看该作者
    白云本是无心物,又因清风舞翩跹。好画,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6#
     楼主| 发表于 2019-9-29 14:37:11 | 只看该作者
    敬谢二位。问好!

    2019、8、1-8、28·作画适时手记

    江南达者 童山雷

    续作“鲁韩游”画题。1、《璀粲之都·首尔塔观夜景》。平岗顶头,廊台亭阁环绕而尖细高塔冲天。放眼残霞犹存之夜空,但觉紫绀深沉。极其引人注目者,下方川原之间,五彩斑斓灯火一片,内中似已难辨物形,直结作整团亮白之光,反射着暗黑之天宇。斯为当时凭高眺望韩都首尔所得直观印象也,今藉色墨率性为之,犹颇得惊奇痛快之感。2、《青瓦台》。径写彼韩首都核心地带景象:行政官邸青瓦台本身远退至北岳山脚一隅;则所谓“凤凰广场”,以其简捷自然之整体造型,及雕塑所带来的神奇有力的视象感,占据着画面主要部分。通幅色光恬淡,构象明晰然并不深入具体,皆在似是而非之间,仅表达现场感知之基本氛围。而漫天舒卷的云朵,尤其为这场景平添得好几分祥和安宁气之情调。周边之树荫、花钵及游人,尽从虚处理,唯作构成上之点线面存在而已。今见那象征旅行团队的一列人等,彼时当地导游所言、已自深铭吾心的一句话:“那边总统在办公,就不去干扰他了,咱只远远地行使一下监督的权利吧”,犹确凿在耳焉。3、《幽夏景福宫》。漫天晴柔恬淡云朵之下,平旷园林,宁静且是祥和。周遭岗阜,乔松翠柏,一派绿荫清森。疏疏落落之塔阁甍殿,分布并掩映于其间。一行游人,有的显然还正着装体验着这民族风情,悠悠闲闲漫步于是。此即鼎鼎大名之韩国古迹景福宫也,虽远不及我“天朝上国”宫殿之威严气派,倒颇像个“大员外庄园”似的,但毕竟自有一种难以言明之非常气氛暗含于内。兹画便以相对平柔细腻之笔,抒发当时游览此处之感受。有一点:只因个人主观大意了些,未行查对之前,仅凭读音判断,就将这宫名误认作“锦福”并题书于画了,特此说明。4、《韩国游·逆行汉江 渐近北纬三十八度》。此与前画形成极其鲜明对照:阴郁诡异之气氛间,荒江旷阔,天色沉闷;低亚之云朵并泛着莫名光亮之江滩,还有远方山岸上触人眼目的十字架造型,连同近处沿江公路旁种种警戒设施,以及那只明显感觉是在逆风飞翔的鸟影,尽皆有助于此等紧张不安氛围之传达。唯路边一处,一排看去与此不甚协调的农用拖拉机,所占篇幅虽是有限,却似乎反倒另有深意焉。此即为那日身历其境得来之真实感受也;径以写意国画形式表现,好像还觉别开生面。5、《韩朝边境》。微觉阴霾密布的天空,有些异样地腾跃着几朵亮黄之云。远方山岭有若屏障,气势巍峨,隐约笼罩在浑茫之云霾间。岭脚川原莽荡,蓁薮重叠起伏,内中亦混杂溪流土丘之光斑,并一切可见与不可见之人间物事。此即鼎鼎大名之韩、朝两国边境线也。远上属于北朝鲜一方,右侧较为引人注目处,有一楼房聚集之地,当时闻道乃是有名之“开城特级市”。更抢眼者,与南韩这方高高的旗杆对照,那厢半坡,犹有更加高壮之旗杆迎风矗立。而画之左下角近前处,属于韩国这边,却有一排观景房儿,其间影影绰绰,可见若干凭借望远镜远望对方景物之游人。如此这般富含人世特定意义之场景,固毋须另以确切语言加以表述矣;画中似是而非笔意写出之实存云物,且任读者诸君玩味。6、《异邦西海岸 巨舰将归面夕阳》。再度呈现那韩国群山港口风貌:赤日行将坠入云、海之交;现代化码头上,一片零散杂乱景物,视感强烈,则又浑浑茫茫,无以一一细辨之。但觉其色墨缤飞,气象雄沉;粗枝大叶之笔意间,信目望去,倒似颇有具体入微之绘画表达感。实可称其精彩之作也。得以中国画方式随心所欲为此,吾心慰甚。7、《山海之间 最见人世好风景》。同上,仍写码头所见。海波摇荡,滩岸辽阔平远。天际碎云飘浮,暮色尚未降临,水空犹觉明亮。所有常见于海滨港口之景物,皆是或隐或显呈布于那厢。近水低空,群鸟翻飞,暗示归意,而沿岸有舟将发,斯是吾人欲归国矣。海中却又另有作业船儿,与将发之客船相对顾盼,诚觉别具一丝意味。向来都以为这山海岸间,形态变化多端,云物最堪描绘;今再度试之,果称其然耳。且是尤觉此画手法干脆利落,虽信笔一挥而就,却达意精准,极富分寸之感。8、《港湾渐远 洲屿二三 俱在残霞暮色间》。大毫散锋,漫写出夕照之下,海港礁滩外暝暮将至景色。且看那“荷包蛋”也似的残阳,挟裹着薄薄云光,渐次坠落于有几分怪异的紫绀色雾霭;远方港湾一角,绰绰约约,塔楼舟艇,依稀可见。则近前一艘作业船儿,枝枝叉叉地伸着些架子,泊于那厢。周边海浪,亦悉出以粗大之散锋笔意,径得其味。斯,不唯用笔放纵,色墨感觉也殊称大胆。吾辈久以“技亦精纯之‘士夫画’”为追求目标,此似小类之,然却明显亦吸取得好些西方绘画之色光感。另外,笔触刻意见其“硬口”且结作块状,也属顺带之视觉效果觅求。9、《沧海冥昏 一船徐驶万鸥翔》。画取欹斜之势,大片海水,铺作平远之感,而内中间以洲屿一带。左下侧有舟行驶于水浪中,却非是客轮,倒像是只所谓“作业船儿”,借以别成一种画味。船尾,无数海鸥追逐浪花,当然是为其翻搅起来的鱼儿了,则那阵势,亦延绵至天,小称壮观。此航海过程偶然感知之意象也,信意付诸翰墨,似略得其趣。10、《晨光晓雾中 遥见船儿数艘 浑若海市蜃楼》。白茫茫清雾一片,极淡极朦胧。雾中或近或远船舶排列,亦尽在“作业船”之属,支架叉叉桠桠,其整体形态又如长颈鹿般的,悠然自得站立于浅滩薄雾之内,看去生动、奇特且是煞有情趣。此即当日西越黄海归国远望石岛港湾清晓之景所得意象也,仅以滴墨化水写成,并敷以稀微之色,乃成其景观。唯其过于简淡,画时亟须把握分寸,反倒格外劳神费事。也不知读者诸君,能否理解这点。11、《石岛初阳下 一片迷茫山海间》。海港滩岸,倚山面水,屋楼船舰,各据其位。山头停云之下,微薄晓雾依然飘飘渺渺,则阳光已然穿透并照亮之,入目诸般物象,尽皆实具形色。其清爽而又略觉杳暗之色光感觉,并那于缭乱间颇见其韵律感之笔意,连同这似黛犹碧之彩色本身,俱是这厢作画时甚觉着力者。径将西画中印象、表现之类法则抑或手法,吸纳入我翰墨丹青之“意象”领域,这亦算是达某在纪实性绘画中的一种尝试罢。12、《层叠舳舻影 尽依山岸构横斜》。略呈古者所谓“披麻”“解索”之形的山岸,藉以方折笔意,按透视方向由近及远铺开。倚傍滩崖,楼船无数,且多带塔吊,乱而有序排列。浅海之处,波光漾影,尖细缭乱之笔形,与山之形构两两相谐;则高天浮云,亦于此细碎繁复之外,平添得些许涵浑茫荡气氛。吾人远游归航之际,入港泊岸,心感之境,凭借回忆写出,其手法变幻,却信意为之,也称忽得一时情趣。13、《楼船泊港云在山》。点厾跳荡之笔意,配以简洁对比之色墨,信手写出港湾一隅夏日清和景象。其山岸峻朗起伏,滩崖参差有致;淡白高天,云朵轻浮,倒影入波,光斑晶粲。近水一带,除客船将次泊港,另有各种作业船只,尽在那厢忙碌。好一派俗生今世滨海平凡且复生动繁杂之景象也,悉然诉诸翰墨写意形式,似亦新奇。另,这厢笔下,每以不同手法表达心中不同感受,形貌虽异,似俱有达某身影在焉。不知读者诸君以为然否。14、《清阳下 倏忽烟云迷海山·鲁韩游观黄海得之也》。如箔般一片白亮海域,虽未直写那清艳之阳,而彼自隐示之。海中数只作业船儿,兀自看去消消闲闲操作于彼。侧旁亦略具些许货场堆栈之类设施,虽则这时整个显得空空如也。最是引人注目者:灰灰茫茫的天际,一片巨大且又平滑的云朵,正升腾并似缓缓流动,以其柔实绵厚之形体,坐落于海岸山头,并遮蔽使之迷蒙。此纯系世俗生活中所得题材,而吾人但以艺趣文心,赋予其“情调”,倒不知他人观之,是否亦有这感觉。15、《黄溟深处乱云飞》。稀松常见之海域一带,或聚或散,顾盼俯仰,有好些杂类船儿。海空之上,大大小小之云朵,映带着亦不知是晨是暮的熹微之光,皆显绒实且是缭乱。其影入波,海水因之也觉灵动有致,乃又恍若镜面似的,悠悠淡淡,让人看了平添一番感怀之心绪。海景之画,惊心动魄之场面,固然可观;而只于这平淡无奇之境内,却既欲发掘出些耐人寻味的情调来,又还得让画面本身免却单调之感,殊属不易。16、《一船离港 浊浪轻腾》。滨海之处,山岸横陈。其延伸之形,略指淡远天际;而山岭形状,则分明因弥天光雾显得似是而非,且是稍近之岭头,亦因云幕降落,已至失却其形迹了。但这山海交汇线上,唯觉纷乱斜垂,触目地支伸着许多塔吊。最称可点题者:一艘工作船儿,脱缰之马似的,倏忽调头离港,身后兀自搅划出一片浑浊之泥浪,与周边清波两相对照,顿感有趣。达某之为画也,久已不于具体之物形精考细究,唯恃胸中之气驱其大略意象纵横出之,以成画面观感。

    2019、8、1-8、28


    因工作流程所致,每月画作与这“作画适时手记”未便同步。文中所涉画作,俱已在日前上传于QQ空间相册(896274483)本年度画库中。此帖附图为《山海之间 最见人世好风景》。其完整文图对应之帖,待日后陆续在本人微信公众号“中国画”(蜕心堂存墨)栏目中依序发布。

    山海之间 最见人世好风景(三平尺).jpg (145.48 KB, 下载次数: 26)

    山海之间 最见人世好风景(三平尺).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77#
    发表于 2019-9-30 20:21:10 | 只看该作者
    画里有话,话中风光,读文思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8#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0 11:18:04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先生认可发评。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9#
     楼主| 发表于 2019-10-31 09:32:16 | 只看该作者
    2019、8、30-9、29·作画适时手记

    江南达者 童山雷

    再续作“鲁韩游”画题。1、《石岛奇云》。天色苍黄不定之石岛海湾。泊岸或离岸之船只聚散不一。海面微觉风起浪涌,则山岸顶头,大团密厚之云,有如奇特之冠似的,诡异地“戴”在那儿。画意依旧于实存体验中率性生发;构形整块,却又隐约可见诸多细节。局部地方,色墨之“昏腻”与貌似“失控”,亦得视象之淋漓痛快感,并客观传达出天气本身的阴晴演变状态。2、《暮霭刘公岛》。实写威海刘公岛周边风景。沉郁苍茫且复浓艳的暮色之中,浅平海湾一带,萦环曲折。拍拍海浪,似犹诉说着此处昔日历史。而那微微映照落日余辉、赫然洞开的巨大方框形“幸福门”,连同临海沐风伫立的西洋钢琴家萧邦雕塑,则分明已然表明这儿一切尽皆时过境迁,诸多事体,哪须一一言说。此平实之现世景象也,吾辈毫不犹豫纳入翰墨幅内,暗予“写意”甚至“抒情”手法表现之,固然亦属承袭当年抱石、可染等公“新彩墨写生”之余绪,但自觉其间蕴意,确实已是另有生发。3、《暮天凉月下 琴师背影 恰对一星半点 历史陈迹》。同境略换视角,以近前松阴覆盖下的西式庭园为主景,仍兼取“幸福门”及萧邦像作点缀,齐向一弯黄月辉耀下的茫茫夜海。远方天际那连绵浮动之黑云,与中景处大片泛跳光斑之海浪,连同云月下的海岸线与刘公岛,隐然形成饶有意味的对照。整个画面虽仍是自家一贯的“粗枝大叶”,但终因色墨层次处理相对细微,是以犹得具备较为丰富之视象感、尤其是一派浑茫含蓄之意蕴……4、《威海仙姑顶》。晴淡炎天之下,大岭横亘兀突且呈环抱之势。几朵柔薄白云,飞撩其巅。麓梁坡谷间,散散聚聚,亦分明见得好些今世为之新建的殿堂牌楼,诚为彼地赫赫有名之景点是也。吾人面对如此这般自然风物与人文构建,殊惮一一照搬抄录之,而多是于方寸间“吃透”其意象,乃了无顾忌,放胆写成。画毕,观彼横挥直扫之笔意,并燥润相济之色墨,颇追忆及当时身心之真切感觉。亦问及同游于此之荆妻,唯得“首肯”曰一字:“像!”——斯“像”也,如何与彼具体“实相”酷肖?或即真得所谓“神似”之境耳。5、《仙山夏日里 勘破红尘 依旧凭高眺沧海》。甍殿依山,其后峰岭如戟,尽呈奇峭跌宕延绵之概。远方坡麓渐次将伸没于海,则见其外波平如镜,映照天际朵朵祥云。海岸线边,一片楼屋拔地而起,萦带红尘紫陌,旋旋而上,接连此仙山琼阁。一子倚凭于近前雕栏处,有似纵目观景且隐似喝彩嗟叹。在那回旋往复、浑若乡野梯田般的层层阶陛间,偶尔亦见几许莹蓝色块,那或是点缀于景区的人工池沼。此大体据实写得北方滨海名山仙姑顶景致也,唯藉穿凿构图,使出意象,并赖以题款引人联想而升华其境界,显易见之,实属吾辈文人墨客惯技耳。幸而其基本气象新颖复又捭阖开张,全无固守旧法者之拘谨面目。6、《海云以远 暑天将暮·威海仙姑顶得之》。崖岭一溜,直逼目前。石纹劲健,草苔清润厚实。略觉杳暗之中,依稀可见,兹山寺庙及园林建筑设施,倚山傍崖,萦带而下。越岭头起落曲折之线形纵目远方,则那滨海楼盘、海天云水一带,皆觉霞光明艳,而其柔澹虚空,却与近景中景,形成确凿对比。全幅笔意朴拙兼含放逸,信手挥洒间,混沌迷茫却又造型具体,一眼望去甚感视象丰富,而细审之,乃又潦乱莫辨矣。7、《无尘松挟雾 带雨草沾衣·游仙姑顶冥想中也》。当时游山,深感现实之暑热,颇碍及这人的兴致。尝假想之:倘处于凉风清雨天气,斯情斯境,更又若何?于是而今布墨挥毫之际,审纸片刻,遂径作一派迷离洇湿。其间山风缭绕,绿松披拂;朦胧雨雾中,二人自在徐行于草坡之上,似正细细寻觅体会这等绝尘避世之幽趣。而彼山一切有形,已然尽在若隐犹现之内。同为游山撷景,画者与摄影师相较,其所得果可称之判如天渊欤?8、《山云笼夕照 海日耀清星》。登高望远,境界开阔。近前奇突峰岭,渐次皆已没入阴影之内。则中景以远之山海光华灿烂,淡淡色墨,尽觉生辉。天际一溜意象化之星辰,不唯夸张,也甚有味。浓暗之笔写出之左侧山崖上,隐见二人似正欣赏着那远外之山海人寰。主景山崖间草苔遍布,无论光照之下或阴影内,俱得斑驳茸实之质感。整幅以各种粗细、详略、厚薄、刚柔、浓淡及灰艳关系之对比取胜。9、《回眺仙山残照里·玉姑佑我故乡行》。其附题书以小字,实出于一时之感,乃照应吾人接着便涉“祖乡觅故”之现实人生事境。兹作别仙姑顶之际,落霞晶灿,山体艳白,云天有如一派金银熔烁之气弥漫。丛林之间,可见那玉雕仙姑之像,恰好似目送着这厢回首将行,因以顿然生发画面感应之意。通幅笔触松灵泛活,视象虚实有致;无限细节,尽行隐没于若有若无之内,却颇觉层次丰厚。亦果称透玩画理而后率性所为之作也。10、《不辨祖乡何处寻》。一派绿原沃野间,星星点点,似隐然可见果木庄稼,挂蕙结实;茁壮小松下,兼有零散之白墙红瓦或青瓦房儿,跳出沉艳色墨中。近前有公路斜带而过,并略示大巴车一角,以明其事境。远外,白云飘拂下的海面,澄明宁静,温柔祥和,搭配着幢幢新式楼房,乃令这北方海滨之现代城郊乡野特色毕显。固然,吾之“祖宅”本身,定已是茫茫乎湮没消泯于此内矣。则这片显而易见相当富饶之家乡景象,不能不令人观之暗思:自然条件再好,也须得相应之“人事”与之协调,至少是不得与之相悖才行。而这实存之境,分明也是这四十来年“改开”情势所致呀……11、《烟台无名港湾》。海岸码头一角。日光和煦清朗,诸物看虽零乱,却依其空间形态隐含秩序。灰白卷云笼罩下之无垠海面,幽幽淡淡延伸向天际;三二洲屿,与散布四下之各种船儿暗相协调。一子踟蹰岸畔,似沉思地眺望着这片寻寻常常的海景,则已将达某伫立在这亦尝心驰神往之祖乡前、却又茫然莫辨其或是或非之复杂心绪,予以揭示表达。画作粗细相参,收放有度,观之历历在目,审之犹觉一切皆无可深究矣。12、《沙湾清浅·烟台即景》。一片平阔清浅海面,沙石之滩或显或隐。显者分明因日照而光亮刷白;隐者则朦朦胧胧伏没于水,然犹以其形色微示之。近前一道暗黑零碎之礁石,却似因潮水涨退而激起浪花,更与漫天散乱之马尾云上下呼应。那“云阵”以风鼓动,缭绕激荡,竟觉膨胀开来,甚是有声有势。而整体画面,又并无明确主体,其空茫之概,颇感幽杳,亦与这厢缅怀祖乡却觅之不得的怅然情绪十分契合。13、《清远夼滩之上 高楼拔地起 吾乡杳矣 杳矣……》。满幅飚风劲拂,漫天云丝翻卷竟若腾焰般的“火舌”缭乱。一派颤动感之下,亦隐约可见礁滩直伸入海,成片高楼迎风矗立,而海面也是波光激荡,与云势浑然一体。近前景物,虽整个皆于卷荡腾那中取势,并不作具体细节刻画,则浩茫间,仍得能辨识,那松花柳絮、坡田麦草与回折小溪,一齐拥簇着这郊野的高架路桥,像是在风中发出尖利之呼啸。这有形有声之欹斜起伏涌动态势,似乎直可撼摇人之心魄。再配之以反复咏叹般的题句,且是那显然亦与画面构成(尤其是风势)结作整体之书款,更是不能不令观之而觉其对那“梦中故乡确已随风消逝”这一特定主旨,表达得相当精彩。14、《今者繁华地 颇疑即我旧家乡·烟台昔日前七夼一带也》。旷远海域一片,于清朗云天下碧波盈盈。滨海大道绕岸滩曲环若带,历历可见沿路绿圃华楼相依,几许仿海洋生物造型之雕塑或类雕塑建筑,散散落落点缀其间,以与远处城市繁密之影两相呼应。左侧一隅,兀突之地,犹隐然存其旧时所谓“炮台”形貌。此,旅行当时零零星星得来之意象也。当时心似有所触动;而后偶知这一带便乃是吾辈祖乡之所在,因之愈对其觉着亲切异常。今以缅怀之情审视并组合各种于车窗外一掠而过的景物,经营其位置,遂凭借阔放中亦含柔细之笔墨连同水色,挥写出这片业已“旧貌换新颜”的“梦中故里”。15、《东炮台·烟台写景》。石砌门洞前,游人结伴而至。侧畔花树掩映,似觉空气中亦弥漫夏日清香。其上坝台平阔,矮墙环绕,大小旧式火炮依序排列,诚为当年清廷御守国门之阵也,于今则已归旅游景点者属。周边并存之纪念性雕塑、建筑,及几许售货棚摊,即可为后者证之。而天空那大片造型别致、略似承受风力却又顿作“反弹”之笔形,则分明也将前者所蕴之意暗含了进去。因这地形地貌本身特征连同其所蕴之历史意味,斯境看去自是茫荡开阔且隐含苍凉荒凄之感。画者既实臻其地,心得整体局势,乃假定跃出其外,凭高把握彼处之大略神形,以抒发某种可意会而难以言传之情怀。搁笔视已成之作,自觉画风平实中犹带潇洒自如,诚亦同将游观于此山海间之舒爽旷逸体会寄之于内矣。唯游玩当时尚且不知,画之右侧下方数里外,便是吾人心驰神往之祖乡旧址所在。16、《烟台渔人码头》。忆当日独伫炮台山一隅,观海湾浩荡。远外天撩柔薄乱云,云下夼滩之上,已俨然是为繁华之现代都市。视线掠林林总总各式建筑,循岸湾旋旋而至目下,则崖麓青森,结势起伏回环有形;庞杂耸峙之间,一巨大海螺形环境艺术造型,与周遭自然云物,相映成趣。尤其令人觉着视感爽快者:通幅笔意劲健,如风驰电掣般“刮”过楮纸,虽八面出锋,然其顿挫逆送收敛之内力,却逐处可见。海水表现亦复别有意味:几层浓淡有序之色墨,干净利落地将那波影浪花,似编犹织地笔笔写就,纹理清晰而又漶漫铺开。配之以遥天云势,山岸景观,直觉其飘飞荡摇、浑然乃得造化之神趣,并尘世之物意人情。斯亦堪称吾辈五十载出没“翰海”而“渔归”之酬劳耶?




    因工作流程所致,每月画作与这“作画适时手记”未便同步。文中所涉画作,俱已在日前上传于QQ空间相册(896274483)本年度画库中。此帖附图为《东炮台·烟台写景》。其完整文图对应之帖,待日后陆续在本人微信公众号“中国画”(蜕心堂存墨)栏目中依序发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80#
    发表于 2019-11-1 19:02:32 | 只看该作者
    有文字说明,话更有意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5-16 13:45 , Processed in 0.11121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