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无数山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在假象中设问】全篇完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1#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6 23: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数山楼 于 2020-10-30 12:26 编辑

      91、逻辑推理是一种由已知到未知的手段,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捷径,但同时,它也包含着一个隐秘的圈套:事物A与事物B之间,可以凭借一些普遍方式将两者深刻地联系起来,而逻辑方法正是这样的方法之一,它在A、B间形成封闭的逻辑回路,认识上可以为我们带来一般性事物的必然。然而,这种逻辑推理下的必然并不可靠,它只是事物A、B之间万千开放许多路口的路径之一,或这种逻辑推理式的联系本身也不是事物间的必然,使我们认识者赋予事物的现象描述。经文里常见的论述,为了避免陷入逻辑陷阱,多采用自我否定方式说完即扔,即:随举随放。让听者明白任何路径都不是绝对真实,只是相对性的路径,其存在不过是指向因果作用下的种种可能之一种。须知:是处虚无,空处即在。我们又岂能拘泥逻辑、活在方法论之下呢?

      注:2017.10.16

点评

学习。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17 03: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9 21: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92、我们内心的感觉是无法用逻辑推演的方法导出,那是我们生命最本真的体验,这种感受于每个人来说是不能用“对与错”来表达的,也无法表达,任何个体对环境中生命状态的感受都是朝向个体存在本身的,对应于各自的因。有时,为了寻求某种认识上的清晰性,我们用逻辑方式代替面向生命的个体体验,夸大逻辑作用,将我们对未知、模糊的疑惑遮掩,虽然将逻辑作用清晰地体现,使问题变得简洁、明晰。但这种清晰毕竟是建立在模糊和不确定中的,也就是说清晰只是事物的相对性逻辑形式的显现,那么逻辑结果并不绝对性为真何可靠。进一步讲,事物即便是遵循广义的缘与因果,也不意味一定是逻辑推理式的表达,还有更多针对事物本来呈现的表达。而,只有当我们感受、体验“我”内部的宁静时,才会意识到逻辑作为一种有限条件认识方式并不是万能的。

      注:2017.10.19

点评

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20 06: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3#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4 22: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93、思维活动不是世界的完整对应,而逻辑推理不是世界形式唯一表达。我们对于周围环境的认识通过语言、图形、声音等的表达带有我们内在需求,这种需求无法精确表达,它也不是逻辑套图,而所谓逻辑思维不过是把我们内心的图像按照思维规则、习惯予以表达,把一种实在加诸于认识对象。语言、思维不是世界的本质。

      94、花开花落,作为一个事件在语言外将生命的过程呈现,较之语言表达更直接地给出事件的完整过程,而不必阐释出意义或说出感慨,它自己内在的必然,但不是一种简单的逻辑对应,逻辑推理只是朝向对象倾向和可能,虽然可以表达出其中的部分信息,而此表达注定是不完善的,将世界形式的某种可能给出。

      注:2017.10.24

点评

有道理,读后有收获。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25 11: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4#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5 22: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95、一个人内心的感悟、体验在本质上不是文字相的,任何文字相的实在都来自于我们观察者对世界的看法,以及文字本身的作为表达工具的属性。逻辑推理展示的理性反映了我们面对复杂世界的有限性归纳,在此思路下,按照比对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即:以一种已知来寻找同类项,哪怕由此导出大量的图景,尤其站在观察者角色的推理之外审视这种方法论之下的纷繁。佛陀一再强调文字、逻辑思维等的短暂功用性与本质上的不在。

      注:2017.10.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5#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7 23: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96、在两个事物之间,有种种途径,每个人都有一条适合自己、属于自己,而作为在其间的认识者来说,逻辑推理破解不了包含“逻辑推理”本身在内的因果,因逻辑推理无法解释“逻辑推理”其自身,就像世界上其它一切方法一样,方法是朝向他者的诸多可能之一,而不是朝向方法自身的必然。

      97、依赖文字给出的思想、逻辑推论的形式存在,将世界在我之中的投影(而非世界本身,当然也可以说是世界的某种事实形态的在)描绘,在其呈出的形态、意义的文字形式上,这些建立于文字的思想、逻辑推论必然与文字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为此,我们说,此类由文字工具表达的思想、逻辑推论的形式存在是一种依附文字属性的存在,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的存在,更不是一个人内心宁静的止境。

      注:2017.10.27

点评

有理。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28 09: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6#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7 23: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98、在“看见”里看见,被忽略的忽略,被关注的关注,这熙熙攘攘的寻常世间,一切看上去那么和谐、自然。生命事件的过程中,一些儿极细微的差别引出我们对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区分,而对这些细微的区分最初并非来自逻辑推理方式的,而是个体内在的生命体验,由我们共同的相似体验产生普遍性的指向未来的、未知世界的方法。

      注:2017.10.27

点评

有道理。学习。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28 09: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8 21: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99、世界上没有无漏的逻辑,无论是方法、材料及逻辑过程都存在思维的缝隙,其所体现的“完整”都是相对于我们追求的结果而言的,是忽略了认识事件表面的毛刺的形式追求。不过是众多的现象之一罢了,那种制约着我们的恒定不变的想法,容易把身边的一切存在固化,哪怕我们的思维活动也被纳入到固化的范畴,以致使我们相信可以通过物理连接般的实在将思维活动中的两点确然地联系起来。而我们一旦明白实在不过是事件演化中内部事实向外的呈现,以一种现象的形式。

      注:2017.10.28

点评

学习。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29 20: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8#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8 23: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100、时常,我们习惯拿着逻辑推理的尺码去检测对象、探寻世界,并以之作为判断一个事件真与假的标准。想想,这与郑人买鞋类似,即用预设的标准、方法去检验面对的对象的符合程度。同时,也是对一个事件过程实在与已知思维模式相似性的检测,似乎我们相信思维中事件过程延续性的合理,潜意识中把可能当作必然。

      注:2017.10.28

点评

学习。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29 20: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1 19: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101、仿佛我们可以抛弃逻辑推理方式似的,其实这是误解,佛陀只是告诉我们逻辑推理和其它认识方法一样,如筏渡人,是我们可以凭借的工具之一,但那不是目的。同时,让我们明白逻辑推理这种貌似稳妥方式的局限,它把自身的缺陷隐蔽于逻辑推理展示的理性形式中,极具欺骗性。同时,其思维过程具有很强的排斥作用,咋一瞧,这个“我”在其中的方法清晰地覆盖其它可能的显现,使我头脑里的事实变得简单,以致潜意识地将之当作一种唯一正确的真理,并毫不怀疑其正确性,从而意识不到这种方法覆盖下还有种种可能的存在。尽管每件事物,每个事件,每种认识、体验、求真的过程都包含有其固有的逻辑模式,即便我们真的以此抵达彼岸,要知道,每个方法都有其使用范围和终点,我们仍将放下心中的方法本身。

      注:2017.10.31

点评

学习。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31 20: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 21: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102、玫瑰应时而开,它的内部到底启动了什么样的预设程序?无论颜色、花形及姿态等,仿佛是一个既定的事件中安排好的一切,按剧本情节一一展开。看上去每朵花都有自己内在的必然逻辑,它和我们心中的逻辑偶尔遇见、转尔远离。有时,我们把我们的逻辑强加于玫瑰,特别是当玫瑰开在我们的逻辑推理之中的一刹,花直观地展示我们逻辑的类似,使我们相信:玫瑰里面有我们的逻辑且按此逻辑推理发生、发展着。可,这意味此相信一定为真吗?哪怕严密貌似封住了过程中的种种可能。

      注:2017.11.2

点评

这种设问有道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3 05: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1#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3 23: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103、我们自身作为一个事件的材料,被自己卷入逻辑推论的怪圈。在此圈中,我们难以忽略将我带入逻辑推论证去求解问题而产生的遮蔽,它掩藏我们作为思想者的眼睛,使得原本从我出发的逻辑过程、结论看上去完备了。事实上,这种完备只是建于假设支柱上的建筑物,因为我们永远不能证明这些支柱与对象之间的必然,并可以担起一个事件的重,像骨头支承起沉重的我相。是啊!逻辑推理可导出我之诸相的可能,但却不能导出沉浸在因果里的种种心,唯有独自体会此心即非心的在。

      注:2017.1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2#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5 18: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104、凭着逻辑思考给出的路线图,我们发现世界的幽微和隐秘的规则性表达,继而得到更多。方法本身虽可反映、揭示对象,但毕竟不是对象,哪怕在我们认识对象过程中,方法与对象已然不可分割,并统一到思想事实中。对于一个我面向的“抵达”而言,方法注定不能成为我的部分,“抵达”在方法之外,是方法不能获得的存在。如此,我们说。通过思考、逻辑推导勾勒出的标准地图上没有精确的通途,纵使你经某条相似路线靠近“我”的自在之途,到达一个又一个的下一站。细思,或许这些貌似合理的线路不过是我们在语言之下,运用思考、逻辑推导出的思想迂途,因为它不能必然地指向抵达之处,而此指向是一种方法之外的返程体验,从起点处走出去,轮回的出口即在入口处。为此,我们说凭借方法而不依赖方法,方法本身是否为真比一个实在性的事物判断起来还要困难。且,任何一个方法既可帮助认识对象也会对我们的认识带来额外的干扰,并永远无法彻底排除。逻辑思考只是一个针对现实对象的思想模拟过程,人为地带入干扰又选择性地剪除干扰,对事实倾向作极限的处理,这样的处理既暗含对对象的突破,也含对方法局限的突破,亦或是反向的排除。这样的方法,是接近能接近的,捎着认识主体自个的局限。一旦突破方法的局限,也就突破事物、对象的藏,于此突破处,也已完成认识者自我的突破,而方法自身已经失效。

      注:2017.11.15

点评

学习了。顶一个。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16 15: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3#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5 20: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105、以为一枚银杏叶的飘零简单地符合于物理定律,而我眼中叶子在作生命历程般显示,飘零一词是我于一旁的感受,含着一个我的人生体验,或者说此处“飘零”过程是我和银杏叶子之间的相互融合。对叶子自身来说,它的轨迹与外在的表达无关,与一切他物、规则无关,不过是叶子的一次内在显示罢了,同时也把所有的事物的秘密给说出。而对于另一银杏叶来说,这“飘零”此刻不在,它内部自有自己的飘零,不是他者的规律和感受。

      注:2017.11.15

点评

有道理。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16 15: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4#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7 09: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106、你打坐于逻辑的尽头,看世间一切繁花事相开落,静静儿地坐着,当然“坐”这个词与“行”有相同的疗效,使你忘记一条既在的路——熟悉,一组组陌生的图像冲击着习惯于方法论的头脑。追问是断桥的思维惯性的延续,是连续性给我们的错觉,认为在方法论的道路上可以走向无尽的未来。在忘却的无想里,你分明感受到语言、习惯、方法之外的另一个世界的寂静,打消你要将此境描述的企图,一念不起,你只是在路上走着、走着。

      注:2017.11.17

点评

顶起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18 05: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5#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9 11: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107、经中说“轻信”而言的一种认识、接受与否的态度,我们应注意到它是针对卡拉玛人面对的诸种教义之间排斥性的见解、主张的选择问题,引出佛陀对问题(或说对假象的分类识别)解析和渐次深入探讨。如果我们以为此处有什么一个实在的事物作为对象来加以认识、理解、接受的话,那么我们或许停留在较低的认识上,但假如我们愿意把整个世界的认识对象当作假象,你就会发现我们接受的所谓认识上的事实不过是一个过程,一个假象的过程演绎。那么,我们轻易地判断、相信的假象的真即为我们接近对象的途径之一,不是全部的途径,更非对象本身。亦即:我们是在假象中认识世界,一切真都在假象世界中。见解也好、主张也罢,不过是临时途径,因为没有一条为真的永恒不变的途径,通过假象即是破解假象走向事物本来的过程。有时,我们轻信是因为我们潜在地相信有一条绝对为真的唯一路径,不变地普适于世间众生,不过是将“我”泛化替代一切众生而已。

      注:2017.11.19

点评

学习。顶起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19 18: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6#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1 17: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108、站在一旁看争论,感觉有时所谓的争论的焦点并不在具体对象上,往往在各自潜在预设的条件、方法、思维定势中,他们要求对方按照自己规定(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展开思考,逻辑活动的欺骗性在于它利用当下已知来界定未知,巧妙地把为己利用的材料、缺陷隐藏起来,甚至选择性地罗列“事实”,他们习惯采用数学模型取代物理过程实在,以为这就是世界本身,哪怕那种模型根本就不能对应对象过程实在。其实,这不过就是一种自我的思维沦陷罢了。如果说有意义,也是在于其权巧描摹物理对象或说现象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抵达对象的可能,尽管也许只是一道迂途,但毕竟“说出”面向对象的可能。

      109、近日反思,越来越感觉,其实所谓公理也好,知识也罢,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引领我们无所不能通往世界深处,尤其那种机械辩证方式,对偌大世界太简单粗暴了,可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就这样。殊不知方法就是方法,对方法本身的绝对化划分、判断本就不是一件文明、理性的行为。或许,我们走过太多歧路、迂途,甚至走进一个又一个不觉的陷阱,为此越觉得佛陀了不起,能洞悉到语言、思维、方法及一切表达的假象,利用假象,同时勘破假象。仔细思量,这真的很难。

      注:2017.11.21

点评

赞同观点。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21 18: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7#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3 17: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110、如果我们把一个词语进行简单场景挖掘,当作一段思考的话,那就错了,为此我们说这些语句本身仅是一段话,一段取决于行为主体不同的一段话。因为,在整个过程中你没有深入到词语底部——词语根本性的意义指向,只是凭着个人情绪对词语作潦草、粗略的处理。语言表达的深刻与否,不是停留在功用层面的繁复,这种繁复显示的复杂很容易遮蔽事物本身,形成繁复貌似深刻的样子,其实不然,此繁复并不能回答或显示其内部平静的在,也无法给出一切繁复之所以如此的缘由,及一个可以通向繁复起点的途径。

      注:2017.11.23

点评

学习。顶起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23 2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8#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 22:38:38 | 显示全部楼层
      111、时常依赖于工具去打开一件事物,并常忽略工具对结果的影响,认为工具是一种可以之于结果无关的物件,而结果是一种优于工具、条件的独立存在。仔细想想,所谓结果不但不能独立于条件、工具、过程,而恰是工具对条件、过程的关联的揭示,也就是说,每个结果的显现都含着具体事物的演变过程信息及工具属性的在。亦即:人们依赖工具对一件事物的打开,是事件相对于具体工具、事件过程的内部呈现。

      注:2017.12.1

点评

学习。顶起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2 05: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9#
 楼主| 发表于 2017-12-4 12: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112、那些给予我们生命意义的假设,像一种玄妙的暗示,即:我们从生活中得到的假设性的启迪,由此而导出的意义是对生命态势的确认,让我们相信这种态势为真,或说我们的 “活着”存在着。从表达的角度看,我们在对假设的描述中,有时,不经意地为意义所缠缚,陷入到自我表达的陷阱,把那些假设性的东西当作填补生命空虚的材料,潜在地当作生命的真,并以此作为指引前路的路标。表达既是对形式的拆解,也是对当下的我的内在重构。或许,你会说:“一切表达都是假设性的,旨在构建一种可能,表明一种倾向。”细想一下,如果意识到此,那么我们的生命即少了一些所谓意义的羁绊,事实上一个人生命无需任何形式意义的填充。

      注:2017.12.4

点评

顶起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4 15: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1 23:56:12 | 显示全部楼层
      113、把一套定义好的语言、符号、思维系统的产物,当作带有某种先天优越的存在,真理似的,不容对此指向的同一对象提出不同的表达,或不一定采用前者定义,而用一些不同手段、方式来完成对对象的描述,显然是不恰当的。哪怕在我们共同使用的语言、语法下,得到许多符合预期的结果,但由此外延并不意味着远处有必然的存在。此时,人们往往将之当作必然的存在,或者不断地补充、修改条件;或重新定义,用更宽广的范围来包含前者。可我们忘了,无论是采用补充条件方式、还是重新扩大定义范围,在本质上仍是同一套游戏规则的延续,由此导出的必然带有人工构造的痕迹,连模仿、描摹都说不上,自然谈不上词与物或者符号与外界对象之间的对应。要知道,世界本身不是符号,更不是表达物,表达出的世界是依附语言、符号、思维系统而在,它既是人们借以认识事物的途径也是认识中的过程产物,即以表达而言,亦非唯一、永恒,只是短暂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之一。

      注:2017.12.11

点评

顶起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13 18: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5-14 06:22 , Processed in 0.143553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