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编外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顺江逆河万里行(旅行散记)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23:31
  • 签到天数: 719 天

    [LV.9]以坛为家II

    161#
     楼主| 发表于 2025-6-1 15:34:42 | 只看该作者
    白水 发表于 2025-5-31 15:56
    雕塑群为秦岭增加了内涵。

    是呵,其实也增加了吸引力,间接的提升了行车的安全。功德无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23:31
  • 签到天数: 719 天

    [LV.9]以坛为家II

    162#
     楼主| 发表于 2025-6-1 15:42:10 | 只看该作者
    云上云上 发表于 2025-5-31 20:52
    欣赏老师佳作,遥祝您端午安康!

    谢谢云管,同乐,同乐!今年我们这沱江还划了龙舟,只是我一般睡懒觉,没有去看,就是送来的粽子,得吃好一阵了。哈哈,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23:31
  • 签到天数: 719 天

    [LV.9]以坛为家II

    163#
     楼主| 发表于 2025-6-11 00:37: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5-6-11 00:39 编辑

    五六:夜宿汉中忆当年

       我对汉中的印象,定格在三十多年前的匆匆一瞥。那时的她,宛如一幅泛黄的古画:狭窄的街巷蜿蜒如带,青瓦灰墙的老建筑镌刻着岁月纹路,连空气中都流淌着质朴宁静的古意。直至驻足其间,方悟这片土地何以在历史长河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诸葛亮六出祁山,皆以汉中为北伐根基;刘邦受封汉王以此为起点,终成一统天下之业。汉中之名,源自“汉水之中”的地理禀赋。秦末霸王分封定其国号“汉”,刘邦以汉中为根基始崛起,更因汉朝强盛,汉兵、汉人、之称逐渐成为华夏民族的代称,最终凝练成“汉族”这一文明符号。故汉中被尊为 “汉人老家”“汉家发祥地”,实乃文明脉络之源头。

       从地理格局看,秦岭与巴山如两道天然屏障,拱卫着中间舒展的汉中平原。这片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沃土,虽较关中和川西平原稍显狭小,却因土壤肥沃、物产丰饶,自古便有“中华聚宝盆”之美誉。得天独厚的区位与资源,使其成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记忆里的汉中,是宿于国营招待所时的斑驳光影:狭窄的街道旁,参天古树撑起一片绿荫,沧桑感扑面而来。此次夜宿,怀揣着旧地重游的期待,却在车过汉江大桥的刹那,被眼前景象震撼:华灯映照下,江面开阔如镜,波光粼粼间竟似误闯襄阳的璀璨夜色。
    三十载光阴,竟让这座古城跨越千年变迁。昔日陈痕旧迹渐消,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新城:汉江两岸高楼林立,霓虹勾勒出建筑的轮廓;街道宽敞整洁,行道树与花草织就绿色长廊。入住汉江边的汽车旅馆,内部设施简约时尚,与记忆中简陋的招待所判若云泥。凭窗而望,游船如明珠浮游江面,桥梁横跨两岸,车灯与星光交织成流动的星河,勾勒出一幅流光溢彩的都市夜景图。

       凝视灯火璀璨的汉江,思绪忽被拉回少年时代穿行川西北的往事。古蜀道的险峻,至今历历在目:民国时期为抗战抢修的老川陕路。事实上只是从现在的绵阳梓潼到汉中的宁强、勉县之间的路段。大抵顺古陈仓、褒斜和金牛道故迹修筑而成。单就四川这边的险道,如绵阳梓潼的大庙山、路窄弯急有很多千年古松柏,人称翠云廓有些就在路中间。更兼有一处连坡路,司机称之为“连升三级”的长坡。货车要提前一公里全力冲刺,一鼓作气方能闯过三级阶梯状陡坡。常有车到第三坡冲不动了,进退无门,只好请人拖车,催生了独特的拖车行当。当然遇到这种事的司机,这一趟差不多算白跑了。剑门有天下险之名,剑阁穿越剑门关峡谷的二十四道“之”字拐,得有超强驾驶技术。更别说过明月峡老虎嘴的半隧道,和龙洞背那翻车最多最险的江边岩壁路段,简直如过鬼门关。当九死一生到达七盘关进入陕西后,沿嘉陵江支流河谷延伸而上,翻越秦岭余脉,坡长弯密,从宁强至勉县连续穿越多个峡谷。才进入汉中平原,足见川陕天堑之阻隔。那时没一、两天时间,是不可能从绵阳赶到汉中的……
    次晨漫步滨江大道,只见滨江公园内一派生机:太极拳舒展如云,健身操节奏明快,晨跑者的身影掠过花丛,构成一曲活力盎然的城市晨曲。此景与记忆中静谧的老城形成鲜明对照,尤其是汉江两岸的巨大变迁,脱胎换骨的大手笔令人惊叹不已!从曾经的破旧与寂静,到如今的繁华与热闹,见证了新世纪以来汉中的飞速发展。这座古老的历史名城,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她珍藏着的古蜀道沧桑记忆;汉文化的根脉灵魂;众多人文景点和先贤遗迹;有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更多的人们想要来探寻其成功奥秘。

    过汉中

    北依秦岭帝王山,南倚雄关巴蜀环。
    大汉生根诞族地,子孙今日遍尘寰。

    点评

    汉族发祥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6-19 15: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23:31
  • 签到天数: 719 天

    [LV.9]以坛为家II

    164#
     楼主| 发表于 2025-6-17 13:37: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5-6-17 13:39 编辑

    五七:探寻米仓古道・走巴中

       从汉中南下,奔西南是金牛道,东南为荔枝道。前几年游沙坡头从洛阳返回时,穿第一长隧、过商洛、宿安康、下重庆,也算领略过了。前者更不消说,川人早用了一个多世纪,当然我们这一两代人主要使用的是宝成铁路。唯有这米仓古道还从未走通 —— 此前光雾山红叶节在省内名声大噪时,曾来自驾游,却也止步米仓山前。这次正好顺道探访米仓古道,否则待米仓山隧道(仅次于秦岭终南山隧道的第二长隧)凿通、巴陕高速全线贯通时,想去也难了。

       踏上寻觅之旅,前往巴中。米仓古道,这条连接陕西汉中与四川巴中的古老通道,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在岁月长河中蜿蜒伸展。不必低估古人智慧:古道大抵顺着山脉垭口与水道走向延伸,随时代演进,逐渐成了大路、公路,乃至省道、国道。一出汉中,便似踏入山水长卷:远处山峦连绵,如巨龙盘亘天地;山间云雾缭绕,似轻纱浮于峰峦,为巍峨山脉添了几分神秘,景色愈发秀丽。道路两旁行道树成荫,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光影,宛如岁月的波光。

       米仓山属秦岭南延,是汉江与嘉陵江的分水岭。主峰高耸入云,近山线条圆润柔和,似造物主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山上植被茂密,随海拔变化层次分明:山脚下是阔叶林,山腰处是针叶林,山顶是灌木丛,每层都独具韵味。绿色海洋中,点缀着不知名野花,红似火、粉如霞、白像雪,在微风中摇曳生姿,散发芬芳。诺水河清澈碧绿,如玉带蜿蜒山间。两岸峭壁洞穴,相传为南宋时人们躲避战乱所建,秘传有藏宝。

       沿着这条古代出川入蜀的交通干线,从残留驿道遗迹的蹄铁印、打杵窝(背夫歇息时支撑背架的石窝)可见,米仓古道主要是驮货的骡马与身负重压的 “背二哥” 行走的路。他们在崎岖道上艰难前行,往返一趟需半月左右。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苦力,勇武有力,随身的背架、拐扒子(行走时作拐杖,歇息时支撑重物)是唯一资产,也是谋生饭碗。他们多结伴而行,领头人一声哟嗬,山路上几十米内背架林立,宛如今日堵车场景。天气好时,还能听见他们苍凉、粗犷、直白又充满力量的山歌:“一个背兜一根拐哟,风餐露宿送货来。哟嗬一声(舍)出口气,天不敢收地不埋。”

       如今大部分路段已通高速,虽需岔几次道,但从导航图看基本是直线南下。不到两百公里,两小时许便抵达巴中。在城口发现一条盘山公路蜿蜒上山,我们顺势前行,拟登高俯瞰。原来山上是特色住宅开发区,车辆缓缓爬升时,巴中新城面貌渐次展现。我们从多角度拍下这座历史古城的新姿:巴中新城如镶嵌大地的立体彩图,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在阳光下闪耀着现代化山城的璀璨光芒。远处巴河穿城而过,粼粼波光为城市添了灵动之美;河上大桥横跨两岸,桥上车流如织,桥下船只往来,勾勒出和谐画面。
    这次沿米仓古道而行,不仅欣赏了壮丽自然风光,领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感受了其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早有三国时张飞率军拓宽古道的传说,更有始凿于南北朝的巴中摩崖石刻。特别是南龛石窟,历经唐、宋等朝代开凿修缮,现存龛窟 176 个,造像 2700 余尊,是研究古代佛教文化与艺术的珍贵宝库。更不必说这里是红军文化的核心 —— 川陕革命老区的中心。巴中新城的景象,则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的蓬勃活力。这次顺道的旅行,已成为我心中难忘的美好记忆。

    行吟在米仓古蜀道

    依然刚烈的巴山风掠过车窗

    仿佛背二哥哟嗬声崖壁回荡


    米仓古蜀道开启进化的福门

    巴中新城镇珍惜传承的宝囊

    南龛石窟的佛像仍垂着眼睫

    北崖洞穴里遗藏已展露风光


    巴河将一城岁月轻抱在怀中

    历史与当代文明正温柔相撞


    点评

    不单领略自然风景,还有人文历史,老师散文读来赏心悦目。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6-19 15: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165#
    发表于 2025-6-19 15:03:32 | 只看该作者
    编外人 发表于 2025-6-11 00:37
    五六:夜宿汉中忆当年
       我对汉中的印象,定格在三十多年前的匆匆一瞥。那时的她,宛如一幅泛黄的古画: ...

    汉族发祥地。

    点评

    哈哈,其实因原来少有关注,我也是这次才知道呢!所以着重写了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6-19 17: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166#
    发表于 2025-6-19 15:16:09 | 只看该作者
    编外人 发表于 2025-6-17 13:37
    五七:探寻米仓古道・走巴中
       从汉中南下,奔西南是金牛道,东南为荔枝道。前几年游沙坡头从洛阳 ...

    不单领略自然风景,还有人文历史,老师散文读来赏心悦目。

    点评

    喜欢就好,实在不好意思,儿女们为减少我上网时间。总以各种理由让我外出活动,所以更帖时间越来越长了。远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6-19 17: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23:31
  • 签到天数: 719 天

    [LV.9]以坛为家II

    167#
     楼主| 发表于 2025-6-19 17:11:40 | 只看该作者

    哈哈,其实因原来少有关注,我也是这次才知道呢!所以着重写了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23:31
  • 签到天数: 719 天

    [LV.9]以坛为家II

    168#
     楼主| 发表于 2025-6-19 17:16:59 | 只看该作者
    白水 发表于 2025-6-19 15:16
    不单领略自然风景,还有人文历史,老师散文读来赏心悦目。

    喜欢就好,实在不好意思,儿女们为减少我上网时间。总以各种理由让我外出活动,所以更帖时间越来越长了。远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23:31
  • 签到天数: 719 天

    [LV.9]以坛为家II

    169#
     楼主| 发表于 2025-6-24 00:47: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5-6-24 10:36 编辑

    五八:恩阳古镇是红都

       从巴中沿巴恩快速通道,仅三十余公里,便直达恩阳古镇的游客中心。巴中机场也邻镇而建,足见当地对此的重视。恩阳古镇位于两水合流的汇口,形如半岛。隔河远望,虽在晴岚薄嶂之下,恩阳河两岸风光仍尽收眼底,一片片高高低低的屋脊混杂在林木的绿荫中。从中心到坡下河边的老码头,已建成了一条商业街直通起凤桥。这座承载着彩凤飞天传说、建于清朝中期的石桥属大型廊桥,看上去非常气派,奢华得和附近的道路环境都不配套,应该是才翻修过。过桥左手方,顺石板而下即老榕树码头,古榕树郁郁葱葱,宛如古镇的守护者。这里曾是恩阳古镇繁华的渡口,是历史的见证。

       进入古镇核心,老街的红色遗址、红色基因处处可见。进街不久,兄弟忽然问我:“这两个山字重叠写,怎么读?” 我扫了一眼,正待念出,忽觉不对,才说:“也难怪你,这是当年的繁体字和从左到右的传统竖书。” 从最下面那一排宽于上面两排的石料就可看出那是基座,而且从上面刻的从左到右的小一号的字可知,这是红三十军政治部制的石质标语碑。本意是竖书四行,每行两字:“祇有革命才是出路”,是用双钩手法镌刻的。一九三四至一九三六年间,徐向前、李先念等在此建立苏维埃政府。仅十八万人口的恩阳就有三万人参加红军,六位开国将军从这里走出,八千余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红军英勇小米步枪再造中华荣光,百姓风流粗茶淡饭尚思家国兴亡” 这幅对联深刻地体现了当年军民一心、共赴国难的壮志豪情,现仍存于恩阳古镇,真不愧有第二红都之誉。

       老场街的明、清古建筑群,规模宏大且保存较为完好,是四川省的瑰宝。相传在这约两平方千米内,曾有三十七条古街纵横交错。虽历经风雨和天灾人祸,仍有九条古街和八十余株古榕树顽强地保存了下来。它们与层叠弯曲的古街巷与自然起伏的地貌相得益彰,完美地展现了古镇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走在古街上,高高低低的石阶、整齐的青石板路面,仿佛在引领着人们穿越时空。延伸出墙面的骑门柜台,低矮的房檐和长长的绣楼,无一不在诉说着古镇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传统遗风。大的四合院,前院有天井、鱼缸,后院有花园、假山。精致的书香门第,则更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一砖一瓦都透着文雅气息。民居的窗棂多为方窗,窗雕中的蝙蝠图案,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镇上有特色的建筑万寿宫、文昌阁、禹王宫,常成为游客的打卡点。万寿宫为晚清道光年间江西移民后裔合资建成,常备受青睐。主要是其面向河边老榕树码头,过起凤桥即到,算顺水楼台。不过宫内戏台曾经热闹非凡,是春秋两季全族唱大戏的场地。文昌阁作为明代遗存,历史最为悠久,列为恩阳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更兼有明人是为纪念宋代进士张文治在此隐居学道并得道飞升而建的传说。尽管其深藏恩阳小学背后的石阶上,但仍有不少游客穿过六角亭,去瞻仰这典雅庄重、飞檐翘角、阁高七丈、呈拱斗式,宛如仙境中的琼楼玉宇。禹王宫也处古镇腹地,清嘉庆年间由 “湖广填四川” 时来恩阳的郭、陈、邬、谢等大姓后裔合资修建,亦称湖广会馆。门上 “八载劳心福万世,千秋庙貌抚三巴” 的对联和 “恩阳楚蜀” 的匾额,寓意深刻。既含楚人在蜀地发展壮大希望,更有对大禹治水的永恒纪念,承载着那段特殊的移民历史。

       如今的恩阳古镇,正依托米仓古道遗址打造文化遗址公园。山间栈道与仿古建筑群相映成趣,全长一公里多的悬壁栈道沿崖壁蜿蜒,观景平台可俯瞰恩阳河全景。路边的幺店子新茶飘香,文创区陈列着特色纪念品。对明清拴马桩、古道碑刻实施原位保护,明代嘉靖年间的 “修路功德碑” 更有防侵蚀保护罩守护,宋代陶片在考古展示区透过可视化防护装置,向游客诉说古老故事。行游至此,心中感慨万千,遂吟诗一首以达意:

    恩阳古镇行

    恩阳史话韵悠长,古道米仓岁月藏。

    起凤桥廊今古事,明清宫阁绽华光。

    红军热血传青史,百姓齐心护故乡。

    千载遗风虽渐逝,精神不朽永流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170#
    发表于 2025-6-24 20:46:11 | 只看该作者
    古代建筑,现代红色遗址,双重身份,恩阳是个好地方。

    点评

    的确是比较有特色,值得一游。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7-1 11: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23:31
  • 签到天数: 719 天

    [LV.9]以坛为家II

    171#
     楼主| 发表于 2025-7-1 11:35:36 | 只看该作者
    白水 发表于 2025-6-24 20:46
    古代建筑,现代红色遗址,双重身份,恩阳是个好地方。

    的确是比较有特色,值得一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23:31
  • 签到天数: 719 天

    [LV.9]以坛为家II

    172#
     楼主| 发表于 2025-7-1 11:38: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5-7-1 11:40 编辑

    五九:归途小憩元帅乡

       从恩阳出发,直下川南的路段要穿越川中盆地,这里并非一般人想象中的大平原。早些时候,考虑到出行方便和路况良好,人们通常从巴中经阆中出山,随后进入川中丘陵区,再南下前行。当然,顺路游览被称为 “阆苑仙境” 的风水古城阆中,也是很多人的选择。毕竟,阆中在战国时曾为巴国国都;清初顺治年间,这里还曾作为四川省会;历代以来,它一直是川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商贸中心。画圣吴道子在绘制《三百里嘉陵江山图》时,称其为 “嘉陵第一江山”;诗圣杜甫也曾在此留下 “阆州城南天下稀” 的名句。阆中地处四川盆地北缘,位于嘉陵江中上游、秦岭巴山南麓,四面环山,三方环水。作为共工头触不周山的传说之地,同时也是中国四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谁不想来一睹它的风采!
       
       但进入新世纪后,红色旅游路线逐渐兴起。仪陇作为与韶山一样,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地的开国元帅朱德的诞生地,随着朱德故居开通出山大道,人们都愿意沾沾大元帅的福气,改走这条最便捷的南下路线。何况近年来 “遂(宁)西(充)” 高速开通,这段短短几十公里的路线,真正打通了交通瓶颈,与其他道路连接成一条直通道,不再需要在城市间绕来绕去。这至少缩短了近百里路程,能直接接入成渝大环线上遂宁到内江的路段,以至于我连在观音故里稍作休息的机会都没有了。当然,这一带正是嘉陵江流域最精华的区域,属于先前划大区时的南充地区及其周边地带。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川中名人辈出的风水宝地,南充更是涌现出许多对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

       早在先秦时代,西汉开国大将纪信,便在荥阳之战中假扮刘邦,向项羽诈降,最终被焚杀。刘邦建立汉朝后,在纪信的家乡设立安汉县(今南充),并修建纪信庙,以供后人千秋供奉。稍晚一些的阆中人落下闳,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创制了《太初历》,发明了浑天仪,为中国古代宇宙结构理论奠定了基础。如今,有一颗国际编号的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使他成为全世界为数不多的真正拥有 “星主” 身份的人。这也是阆中被称为春节文化发源地的原因所在,毕竟没有《太初历》,何来春节一说呢?其他名人,如西晋史学家陈寿,归隐南充万卷楼,著有《三国志》,奠定了三国文化的源头地位。像这样的各类名人,更是数不胜数。

       红色旅游兴起后,就更不必说了。从米仓山起,划出了一条到广安华蓥山的经典路线。从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的中心根据地,恩阳特别市苏维埃政府出发,途经川中革命老区。中国共产党早期高级将领旷继勋,在蓬溪起义时建立了 “红军四川第一路军”,并成立了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 “蓬溪县苏维埃政府”,再到华蓥山游击队藏枪洞遗址(现为华蓥山 1948 年武装起义纪念馆),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红色旅游线路。这条线路上还有几颗格外耀眼的 “明星”:广安是现代化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出生地;仪陇有开国大元帅朱德;安岳有开国元帅陈毅;此外,还有红川军第一军长旷继勋、川北圣人张澜、南充开国大将罗瑞卿等的出生地和故居。当然,其他各界的精英更是多如繁星。就拿仪陇走出的小兵张思德来说,他因毛泽东选集中的一篇文章而闻名天下,至于更多的贤才,也就无需一一列举了。

       车到安岳时,离家已经不远,我便决定停下来看看。虽然这一带我过往多次,但安岳素有我国 “佛雕之都” 的美誉,当地大小山坡上遍布石雕。其雕刻技艺 “上承敦煌,下启大足”,历经一千多年的沧桑岁月,依然保存完好,众多遗珍散布全境。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宝岩毗卢寺,又称佛洞寺,实际上它就是一块天然大岩石。寺庙修建之初,僧人特意请工匠在岩石上雕刻了一个高达十多米的石塔佛洞,洞内供奉佛像。此后,逐步形成了毗卢洞、幽居洞、千佛洞、观音堂和玉皇阁等,布局类似龙门石窟,绵延约百余米。特别是毗卢洞观音堂中的那尊 “紫竹观音”,突破了佛像正襟危坐的宗教仪轨,以富有动感的侧坐姿态和翘起右脚的形象,展现出女性的潇洒妩媚,拉近了神佛与世俗之间的距离。民间称其为 “翘脚观音”,她丰姿绰约,温柔风流至极,被誉为中国最美观音。二十多年前,我曾慕名前往参拜这尊东方美菩萨,当时它就在安岳到大足的马路边上,周围有十多二十个龛窟。除了观音像外,主要还有密宗第五代祖师柳本尊的造像,以及其本尊十炼窟中的修炼秘笈。但那时我并不知道,真正的宝贝其实是佛洞门口的两幅对联。其中一联写道:“不是仙不是佛不是物;不在外不在内不在中。” 另一联并非文字,而是用似字非字的鸟兽文、龙凤文符号绘制而成的 “天书”。传说古时巴国夷君称霸巴蜀,临终前开凿墓室藏宝,并将藏宝地点画在一张羊皮上。而这两幅对联,就是破解藏宝图的密钥,因此尽管前来寻宝的人众多,但至今仍无人找到宝藏……,

       虽然有再度重游的想法,可惜此地离城百里之遥,几乎要跑一趟大足才能到达,只好留待日后有缘再说了。身虽难至心向往之,故吟诗一首尽兴:

    蜀中行

    驱车巴蜀元勋乡,阆苑仙葩文脉长。

    朱邓英魂昭日月,陈张浩气贯川梁。

    嘉陵水育英才地,安岳山存佛宝藏。

    紫竹观音传远意,羊皮玄秘待天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173#
    发表于 2025-7-1 20:30:19 | 只看该作者
    古今人物构成传奇地方。

    点评

    哈哈,说得好,作为文明古国,看起来在简单的地方,一说起人文历史、依然也就显得波澜壮阔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7-3 00: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23:31
  • 签到天数: 719 天

    [LV.9]以坛为家II

    174#
     楼主| 发表于 2025-7-3 00:14:47 | 只看该作者
    白水 发表于 2025-7-1 20:30
    古今人物构成传奇地方。

    哈哈,说得好,作为文明古国,看起来在简单的地方,一说起人文历史、依然也就显得波澜壮阔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23:31
  • 签到天数: 719 天

    [LV.9]以坛为家II

    175#
     楼主| 发表于 2025-7-11 16:24: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5-7-12 00:41 编辑

    六十:人生最难忘:养育恩故乡情

       车出安岳不久便是内江。先前,安岳、乐至,上到资中、资阳、简阳,西北的威远、荣县,南面的隆昌,都属这片素有 “川南咽喉、巴蜀要塞、成渝中站”的地域管辖,其别称“甜城”。因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沱江下游中段,地处重庆、成都两大城市中间,内江至今仍是国家重点交通枢纽之一,也是新时期 “一带一路” 的重要交汇点、四川第二大交通枢纽和西南陆路交通交接点。这座见证了共和国第一条成渝铁路贯境而过的城市,如今已迈入全国为数不多的全域高铁时代,南北往来、东西奔走的公路铁路、省道国道更是数不胜数。只是地域渐小,加之当代人谈糖色变,糖都的名号已不复往日风光。土地又多被用于修路,不久前见其省内经济排名,反倒成了落后的 “尾巴”。

       毕竟,沱江边是我的出生地 —— 城边马鞍山,那里有外祖父家的老宅,更是我妻子、儿女的出生地与幼年成长之地。那里自然是我人生的第一站,要说不关心是不可能的。而安岳、内江之南并列的荣昌、隆昌两县,对我一生影响深远:前者是祖籍地,遗留下错综复杂的家族人事关系;后者是我从小学到初中一年级生活的地方,铭刻下我人生最初、最为清晰的点滴回忆。

       紧邻内江的自贡,是我安居创业的城市,是我告别自由散漫、靠医技谋生并最终扎根的归宿,也是我历经十余年江湖磨砺、行遍西南数十县市后的选择。我曾研究过这座民国时期设立、堪称全省乃至全国面积最小之城市的历史:它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为保障军需民食而促进盐业发展的特别市,1939 年 9 月 1 日成立时,仅辖富顺县划出的第五区和荣县第二区的产盐区,因 “自流井” 和 “贡井” 各取一字得名 “自贡市”。史书记载 “前明以来本属一厂,名曰富义”,“富义厂” 便是今日自贡城市框架的雏形。就是这样巴掌大的地盘,却成了四川井盐业的中心,年征税银占全川盐税收入的 40%,让自贡成为 “富庶甲于蜀中” 的精华之地,赢得 “盐都” 美誉。更令人振奋的是,这座小市在抗日战争中的捐款额度竟居全国城市之首,冯玉祥在釜溪河北岸题写的 “还我河山”,正是对当年盐都献金善举的见证 —— 这的确是一座务实能干且饱含善心爱意的城市,我相信它不会埋没任何有实干精神的人才。

       1981 年 7 月中旬,四川盆地遭遇大暴雨,沱江大洪灾冲毁了我在牛佛镇的治疗点。经此一役,我毅然顺应时代潮流走进自贡城区。在考察了当时的三大主城区及周边主要乡镇后,1982 年,我获得首批个体开业行医证书,随即率全家迁居自流井正式开业。我到自贡后不久,富顺县沱江东岸也划归自贡管辖,自贡才算形成两县四区的完整建制(实际为富顺、荣县两县,后又特批筹建汇东开发新区,初具大城市规模)。历经近十年的艰辛开拓与沉淀,我的事业逐渐得到民众认可,打响了自己的品牌,也获得了主管部门的表彰与媒体的关注。这一切,更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 —— 恢复高考后,首开民间医师的开业资格考试,若没有国家赋予的合法身份,一切都无从谈起。

       一晃近半个世纪过去,自贡已成我真正的故乡。一生辛劳终有回报,自七十岁退隐城南湖边小村后,我用十年时间游学于诗棋书画及三教九流之间,弥补平生未及之学;更常趁余年游历四方,足迹遍布国内外邻近诸国及东洋、西欧、北美、南澳等地,以避 “井蛙观天” 之嫌。如今得以安享晚年:静则自娱书斋,动则饱览江山名胜、感受各地民风民俗、品尝四方特色美味。旅行中的所见所感,均将收入《盐都南湖夜话》,以回馈家乡民众。

    绕行故里忆旧抒怀----得十四行

    沱江水早已不在马鞍山打旋
    甜城糖香味更被高铁风刮淡
    外祖父家传门柱已成了文物
    老祠堂世承族谱收录进史馆
         
    隆桥驿师范附小那蒙童学霸
    自流井中山口腔的主诊医倌
    牛佛镇一场大洪水洗白俗尘
    釜溪河溶我沉淀成盐都精盐

    告别了萍踪浪迹的江湖生涯
    定居在自井郭家坳顺龙小院
    最难忘念山陋室夜挑灯苦读
    三年间熬出医学院函授大专

    当医徽牢牢镶嵌入蜀南福土
    在不断传承超越中奔向明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176#
    发表于 2025-7-13 16:38:27 | 只看该作者
    人生历程与地方发展相互映衬,文章读来不枯燥,学习了。

    点评

    谢谢首版从始至终的支持,加上在自贡地方论坛西秦会馆副刊上点击量已近十万。不然怕早已停笔了。毕竟年岁不饶人,以后可能还会写点短的,儿女们总是变着法儿将我拉离电脑……哈哈,不提了,看来闻搁笔也不远了吧。问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7-17 17: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23:31
  • 签到天数: 719 天

    [LV.9]以坛为家II

    177#
     楼主| 发表于 2025-7-17 17:04:27 | 只看该作者
    白水 发表于 2025-7-13 16:38
    人生历程与地方发展相互映衬,文章读来不枯燥,学习了。

    谢谢首版从始至终的支持,加上在自贡地方论坛西秦会馆副刊上点击量已近十万。不然怕早已停笔了。毕竟年岁不饶人,以后可能还会写点短的,儿女们总是变着法儿将我拉离电脑……哈哈,不提了,看来闻搁笔也不远了吧。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23:31
  • 签到天数: 719 天

    [LV.9]以坛为家II

    178#
     楼主| 发表于 2025-7-17 17:09: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5-7-18 13:18 编辑

    尾声




       每次远游归来,车一进入内江地界,我便感觉到家了,心里涌起格外的安宁。这次有兄弟同行,得先送他到家,再回自贡。虽说要绕点路,却也无意间满足了我对故乡的怀旧之情。我们家三弟兄,幼年丧父,没了经济支柱。我不愿寄人篱下,毅然下海闯荡。毕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规小学毕业,考上初中就算是秀才,也算得上知识人了。不然,文革时期知青上山下乡,队伍里也不会有那么多初中新生。

       我家老三就是这种情况,小学毕业就当了下乡知青。在乡下熬了几年,终于接班进了学校。当然,以他的文化水平当不了教师,被安排做了校工。不过在那个年代,大家都知道,这也算是个铁饭碗,虽说工资微薄,却也能养家糊口,过上安稳日子。也正因这层关系,我大儿子曾在他家寄住三年,完成了初中学业。叔侄俩感情深厚,出游时,我常常邀他一同外出散心。

       我家祖上在三百多年前,响应康熙皇帝 “移湖广填四川” 的严旨,从湖南永州迁到荣昌荣隆场的客家人聚居地,至今已传十余代。荣隆场是永州人抱团取暖的大本营,这里的人说永州话、吃永州菜、行永州礼,直到改朝换代前,乡音习俗几百年都没改变,被当地人称作 “永州棒棒”,这也导致当地各大家族间纷争不断。民国时,荣隆场虽小,却由荣昌、隆昌两县共管。但凡有土匪、小偷犯了事,只要从上街子跑到下街子,吃公家饭的人就束手无策了。反倒是袍哥、帮会及家族祠堂办事更有效率。再加上这里地处深丘,交通不便,极为闭塞。我记得,直到快进入上世纪六十年代,都还没通公路。幼年时,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天上午十点多,有个健壮的邮差,风雨无阻地担着两个印着 “中国邮政” 的满满口袋,从大伯父家门前的青石板大路上走过。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深刻理解了 “家书抵万金” 的含义。

       我自幼在隆昌城长大,启蒙早,四岁半就上了小学。因教育体制改革为秋季招生,我还复读了半年,在家跟着父亲兼修经史。或许正因如此,过于早熟。在家庭变故之际,二弟被大伯收养后,我毅然辍学,踏上自谋生计之路。在一个族兄的小包工队里当小师爷,负责过磅记工、记账和一些文字工作,经历了不少江湖险恶,也看尽了人间百态。在先后观察思考了多种行业后,决定重走祖上相传的医学之路。先跟着族叔学习针灸,后来又主攻牙科医技。因自学功底扎实,新旧学都有涉猎,比一般的游方郎中高明些。这也是后来在一千五百多人参加的考试中,能在最终仅发放的十五张行医证中占得一席之地的原因。

       原本我想听从命运安排,凭借一技之长,优哉游哉地度过一生。没想到国家给予了堂堂正正的创业兴家之路,在自贡我创办了中山口腔。从一人一椅开始,逐步发展,到上世纪末,已成为一家颇具资质的口腔门诊部,还入编西部名院画册,一度成为釜溪河新桥头的一道风景。自身也获得了诸多荣誉,加入了红十字协会,出任政协委员,多次出席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六十岁时,我荣获 “中华名医” 的称号,得到了证书和金匾。最关键的是,我开创的事业有了继承人。在七十岁退休后,由大儿子接手主持,门诊得以持续发展。去年,大孙儿从口腔医学本科毕业后,顺利通过了医师资格证书考核,提前进入系统的岗位培训锻炼,能够长久保障一方乡邻的口腔健康安全。为民众服务而回报社会,这是我能无牵无挂、安享晚年幸福生活的最大心愿。



    车回故乡感吟四绝归结全文:

    观风赏景自由行,顺水逆河万里程。

    舜地尧天何处好,人生总重故乡情。


    沱江潮绕马鞍山,老宅庭前草色斑。

    往昔甜城糖味淡,井盐余温入梦间。


    昌州族脉早凋残,隆驿书声落纸闲。

    十载江湖磨一技,缘来盐井系尘鞍。


    红尘历练路漫漫,笔落南湖墨未干。

    八十人生多感慨,乡愁叠作几城山。

    第一稿:于乙巳六月廿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179#
    发表于 2025-7-19 20:18:02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完大作。老师的游记写得好,风景、风情、人文历史的叙述,让人长知识。
    以后量力而行,休息好,再写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06:23
  • 签到天数: 261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80#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文笔好,有意志力,写下去,必有红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5-8-2 06:01 , Processed in 0.12876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