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编外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在三省夹缝中的一方净土----郎木寺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21#
    发表于 2024-5-11 23:47:53 | 只看该作者
    佛教之地,一片祥和。

    点评

    的确,虽然巴掌大的地方、同门同教两个大寺院至少面子上一片祥和。哈哈,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5-14 17: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451 天

    [LV.9]以坛为家II

    22#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17:20:55 | 只看该作者
    白水 发表于 2024-5-11 23:47
    佛教之地,一片祥和。

    的确,虽然巴掌大的地方、同门同教两个大寺院至少面子上一片祥和。哈哈,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451 天

    [LV.9]以坛为家II

    23#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17:21: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4-5-14 17:25 编辑

    六:首游天然仙女洞

       说实在的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好几十年没进这样的溶洞游览过了。就如开车的都知道,没人收钱的路不好走。而没人收钱的景点、本来就不能说是游览,算是搜奇探险了。可见当年真是地道的苦行僧来开发的。好在现在的手机有照明功能、加上洞不太深,勉强尚可在导引的指导下看见。如果一、二人来最好放弃算了。不然也就等作好照明、防身工具准备再说。

       仙女的洞不大、也不规则,看起来很低。人一入洞、常下意识的腰走几步,实际上一般人直走也碰不着头。当然个子高的最好委屈一点,常言说人在矮檐下,弯下腰防意外好。有两个是离此不太远的当地人,他们懂的规矩多、先是直接走到一处石壁前手捧着向上伸出,作虔诚礼拜状。近前方见是一缕如线的水从石壁上无声无息的流下他们一人用手接一捧清水了、据说可治百病的圣泉。然后又到前方略斜的一处神圣的岩壁上叩首,可能是经常的人来抚摸的缘故、岩壁上也光滑到有了厚厚的包浆。另外还有岩壁还有一个突出的石笋其效用类似针灸中的“呵是穴”哪痛有他们这一带头、一路来的男女老少都跟着仿效,一时嘻嘻哈哈、洞中到热闹起来了。

       我自持走的地方多、喝过的圣水也多,不敢太贪心、好资源还是留给需要的人吧。只一门心思在找纳摩仙女,可惜还没找到。只好去请教那两个熟客,结果才知道原来就是洞内角上一柱钟乳石。主要是仙女的头部已融入洞顶上部基本看不出了。而下面又是已经钙华的石幔,实际上经指点后发现、这是一尊自然形成的菩萨坐。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曾经是非常标准的虎穴仙女。你如果仔细去瞧瞧她留下的身姿,胸部、双肩、肚脐清晰可辩,甚至有亲身去触摸了的青年说、她那像肚脐的眼中还浸润着滴滴甘露。冰肌玉骨、栩栩如生仿佛一位青春美貌少女天然酮体原来藏胞给她取的名字叫“华尔旦纳摩”,汉译就是仙女的意思。纳摩大峡谷也是因她而存在的仙女大峡谷。由此我已经可以断言:六百多年前应该是仙女坐姿最完美的时候,作为宗喀巴大师的七大亲传弟子之一茸青更登降参是受师祖之令、师父之托来此建寺以便弘扬佛法。当时正值十五世纪初、宗喀巴大师发动了宗教改革,以噶当派为基础改成格鲁派。正拟大兴寺院、全面布局、扩充实力,宏扬本教宗旨。在创建格鲁派的第一座祖寺,甘丹寺之时茸青根登降参就是宗喀巴的得力助手。当时曾派他到其经师朗卡坚赞处请示修建甘丹寺的相关事宜,临别时师祖嘱咐他、在修完甘丹寺后,到嘉绒地区去寻地建寺。茸青返回后向宗喀巴如实陈述,宗喀巴听后当即指点道:东方有一月牙沟,其中有一座状似皇冠的山崖,有一潭似绿松石的尕湖,寻到具有这些特征的地方建庙,定当弘扬格鲁派。

       寻根至此、大家可能已经明白,茸青能在当年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中,寻到白龙江源、绝非偶然。或许教中前辈专司勘探的苦行大师,早已来此光顾、方能给出如此精确的描述。哈哈、难怪胜迹名山,僧道多占呵!

       开宗立派岂寻常,圣迹仙踪擅胜场。点化山君先入道,何愁圣教不隆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24#
    发表于 2024-5-15 21:11:23 | 只看该作者
    神奇的仙女洞,欣赏学习,赞,问好老师。

    点评

    可能很快就会开发出来,那时将会更加精彩。谢谢关注,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6 天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451 天

    [LV.9]以坛为家II

    25#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云上云上 发表于 2024-5-15 21:11
    神奇的仙女洞,欣赏学习,赞,问好老师。

    可能很快就会开发出来,那时将会更加精彩。谢谢关注,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451 天

    [LV.9]以坛为家II

    26#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4-5-18 00:06 编辑

    七:关于仙女洞的传说

        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先前这里为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虎狼出没,危害众生。茸青大师在此草创隐修寺,至此方有人烟。说到这里必须要简略介绍一下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区别和共同点。从文献看一般认为佛教是在西汉末,新朝时和东汉前期时由印度经西域传入的。根据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经》。正是大乘佛教开始兴起后(佛教以前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称为小乘)属像法时代初期。而藏传是经尼泊尔直接传入西藏,而且是七世纪以后,大乘一部分派别同婆罗门徒混合形成密教。婆罗门徒其实就是现在的印度教,所以包含了佛教各期的精髓。

       所以尽管汉、藏佛教同属大乘,在根本教义看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导人向善、诸恶莫作,发大慈悲、众善奉行。究毕汉、藏文化背景与语言差异太大,传承、修行方式、特别是教义有所不同。汉传以大乘显教为主,大多师徒形式传承、重视禅宗、净土、天台、华严等派别的理论研究和禅修实践,如诵经、讲经、禅坐等。藏传则是大、小乘佛教并重、(即显教菩萨乘和密教金刚乘合二为一)以血统、法统传承、特重金刚乘(密宗)修持,如灌顶、本尊观想、咒语念诵、坛城供奉等密法修行。所以无论饮食起居、习俗礼仪,艺术表现、造像、佛寺风格都不同。汉传受儒家影响,在绘画、雕塑、建筑及书法上,风格倾向于淡雅、写意。而宗教仪式相对简洁,日常礼佛拜忏等活动比较普遍。藏传受印度教影响、有强烈的象征主义色彩,唐卡、曼荼罗、金铜造像多珍宝豪华、富有神秘色彩和装饰性。宗教仪式更丰富多样且复杂,如磕长头、转经筒、悬挂五彩经幡、献哈达等独特的地方习俗。尤其是因为文字和语言关系,有必要先认准几个主要人物:入藏弘法、创立西藏首座寺院的莲花生大士,被认为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释迦牟尼佛等身口意三密之金刚化身。格鲁派开派祖师宗喀巴是智慧佛和文殊菩萨的化身。达赖喇嘛是观世音的化身,班禅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为大众熟知的仓央嘉措是达赖六世灵童等……

       话说莲花生大士当年入藏传道、四方巡视,一路降妖伏魔至此、被猛虎化仙女调戏。因势利导、以莲师八变现释迦狮子,度化山君虎女为佛用。顺便将那些山精水怪,全部收来拘于洞中作护法听用。虽说这种传说也太简单,但现在洞中的情况使传说得到些应证。虽说这洞最高处也只四、五米,但面积也有三、四百平方米吧。岩壁上有一块岩石也被称纳摩仙女,看来不很像、据说藏胞命名不是因外貌形似。而是按岩石部位对应于仙女五脏,哪有病摸了就好。这是莲花生大士请来坐镇这块福地的吉祥天母,专一护佑吉祥安康,常常显灵的。洞中还有一个离地一米处岩壁内陷,形成的一个类似通道的小洞名“中阴洞”。约两米长、洞口有石如象和石如意,或说如一柄石灵芝撑着岩顶。传说能从通道一头钻入、从另一端钻出,就可以完成前世到今世的转变。同时可以祛病延年,去祸增福。不过罪孽深重之人,永远过不去的。可惜我们这一群人,没有一个去尝试。

       我感觉这是一个发育不太完善的溶洞,岩壁上凸出的奇形怪石太多。有的光洁湿润、有的灰暗粗糙。环视洞壁,还是有很多地方,被绘满了佛像以及藏文的六字真言。保留原始的地方、错杂嶙峋中生出各种异像,似山精树怪、恶禽猛兽。仿佛真是当年莲花生大士拘来的护法,真是千姿百态、神形兼备、想啥有啥。何况民间还流传一个说法:拜一圈仙女洞,便能洗去今生的罪孽。来此朝拜的规矩很讲究:一定要按照顺时针的方向,从洞口右边进、从洞口左边的出。

       仙女何方寻,眼前幻影深。疑心生暗鬼,但觉阴森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27#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文字的魅力,美文。

    点评

    谢谢首版鼓励,其实大自然的魅力才真是征服人。不少奇迹让人想都想不到,而且往往还解释不明白。哈哈,夏天又来了,保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4 天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451 天

    [LV.9]以坛为家II

    28#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白水 发表于 2024-5-19 12:53
    文字的魅力,美文。

    谢谢首版鼓励,其实大自然的魅力才真是征服人。不少奇迹让人想都想不到,而且往往还解释不明白。哈哈,夏天又来了,保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451 天

    [LV.9]以坛为家II

    29#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4-5-20 20:27 编辑

    八:虎穴镇江源

       出仙女洞、方正式步入峡谷,谈不上大、寻常小山沟而已。沿着倚山滨水的简易步道溯溪行不过数十、有心人就发现了异常。只见这条溪流从峡谷两壁间的岩石缝隙和均有几处泉水而出,很像自然温泉、只是没有氤氲的热气而已。但有水泡水流涌现、汩汩流出、似觉有欢乐之声,很快就见到已汇聚成截窄长溪潭。石壁上有前人下的,用汉文和藏文写的“白龙江源”几个字。泉水在这里汇集成白龙江最初的模样。真如宗喀巴祖师所预示,如一潭似绿松石的尕湖。虽说小得可怜、但确有那么一丝意味,当地人称为“乃溪”意为圣水。据说也着实神奇:严寒时四周铺雪也不冻结、大旱之年未干枯、暴雨之时不会淹没、冬暖夏凉,四季清澈。不少人用手掬起“圣水”品尝,均赞清凉甘甜,一副志得意满的表情。我想幸好还没被农夫山泉发现,不然被买走了经营权、小白龙一天就不知要瘦多少斤两。

       目睹江源这小小的清潭,真令人感叹大自然造化的奇妙。也更佩服这些为自己的信仰,为弘道而开辟蛮荒的大师。为了让世人信服皈依,竟然发掘出了这么优秀的自然资源。别说古代人、就连现代从小就受德先生、赛先生教育的当代青年不也感到很难理解,很奇妙吗?我不是一开始也没想到,就这几眼小小的泉水,竟成就了养育无数的生灵的滔滔大江。更别说几百年前那些生活在这种艰难困苦、气候变幻莫测、人命生死无常的高海拔环境中的山民,能不在这种种圣迹面前立马皈依我佛。作为终身精神和灵魂的寄托,这也是不少人不知道藏族对宗教信仰为何会表现得那么死心塌地的原因。而且这江源潭虽小、还是有点长度,更有块巨大的岩石伸入潭中、其内侧显然还有空间。洞虽不至于有、但有个洼岩腔的可能很大,同时那里也可能是当地人的洗浴之地。因为我们隔着岩石,也能听到里面小孩子们戏水的喧闹声。再走几步水潭就算走到底了,大有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感。当然这峡谷尚未到头、只是要走一旁小路向上爬几步,再顺沟前行、据说还十多里路呢。

       另一个让藏民视为圣迹的、在这片出水口的崖壁上,还高悬着一个溶洞、为护法神先前留下的虎穴。这个洞虽不深、但是洞前极为陡峭,上下都需要拉着绳索牵引攀爬何况那导引绳索也是凑合的,有几节是用几根哈达绞结连成的。要爬一、二十米才能进入洞中,有点令人望而生畏大多没有去爬,有几个青年上去看了一下,说里面很黑、进入洞口就感觉入虎口了。也有人说、那洞深不可测,人进不去而已。同时也有一个传说、刚好和这江源有关:从史料看《禹贡》称“桓水”,《水经记》称为“垫江”,唐称羌水。《明统一志》称为“白龙江”。而这正好和唐三藏取经、功德圆满后师徒受封有关。其中白龙马被封为八部天龙,揭谛引去灵山后崖化龙池边,推入池中。须臾即退毛皮,换头角,浑身上长起金鳞,腮颔下生出银须,一身瑞气,四爪祥云,飞出化龙池,盘绕在山门里擎天华表柱上,诸佛赞扬如来的大法。只有小白龙心内叫苦、如此封印拘束与死何异?已是恳求师父以脱困、旃檀功德佛也觉悲悯,乃恩请留壳离魂法以释、佛嘱可择元宝山前。小白龙隐身云中、在华夏探访三日三夜、终于坨坨山的上空。只见一丝涓涓细流似在元宝下流入高原草甸间、蜿蜒曲折向,穿山越岭、吞溪并河、在崇山峻岭间成就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江劈开千山万壑江水咆哮奔腾汹涌澎湃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江两岸奇峰秀岭绵延不断林海苍茫松涛翻滚。野林木漫山遍地、峡谷陡峭间断连续,开阔地甚少、更显极为幽静适居。便欣然从此洞钻入地心湖中,就此安住,只遣护法镇守门户。从此世人方改称羌水为白龙江,并为此地命名为:镇江源。

         白龙归隐地,镇江源。龙水生万物,圣人早预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30#
    发表于 前天 20:54 | 只看该作者
    读老师文章有一种轻松愉快感觉。

    点评

    谢谢首版一直的支持,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昨天 21: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31#
    发表于 昨天 14:21 | 只看该作者
    老师的文字让人心旷神怡,欣赏学习,赞,遥祝您夏琪。

    点评

    谢谢云管、你的鼓励也是我写作的动力。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昨天 21: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451 天

    [LV.9]以坛为家II

    32#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14 | 只看该作者
    白水 发表于 2024-5-21 20:54
    读老师文章有一种轻松愉快感觉。

    谢谢首版一直的支持,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451 天

    [LV.9]以坛为家II

    33#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17 | 只看该作者
    云上云上 发表于 2024-5-22 14:21
    老师的文字让人心旷神怡,欣赏学习,赞,遥祝您夏琪。

    谢谢云管、你的鼓励也是我写作的动力。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451 天

    [LV.9]以坛为家II

    34#
     楼主| 发表于 6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4-5-23 16:17 编辑

    九:不见出口不回头

       本来走到江源、就应该回头,但大家似乎并不甘心。究毕在郎木寺景区里,最具挑战性的一项活动就是“徒步白龙江峡谷”。导引也说这沟最多有八公里一般从地理角度看、峡谷谷底可能有升降。但应该有水流通过,而过了江源、就再不见水流和湿润的痕迹。继续顺着峡谷前行、两侧的山石、山势亦渐露峥嵘,有时已如如石对峙时又如同犬牙交如石笋、石自然的泄洪通道到一直是有保留,但落水坑中也依然是滴水不见。感觉像是当地人因势利导、人为收拾过的的一条通道,且一直在随山势的坡度上升。时缓时陡、当通道逼仄到、似乎令人快要喘不过气的时候,突然出现一片开阔的山间草草地上还有野花绽放,和错杂的灌木丛、有一种未经装扮的自然美。这时我凭曾多年在山区浪迹的经验,已经明白的感觉这峡谷之名、确是前人因谷口到江源那一段短短溪流造成的错觉。这是高原边缘地带的一种,不规则台阶式的丘原地貌。俗话说的七沟八岭九道梁,就是一条山沟、也算是山民们翻山的捷径。便辞别向导、决定不在前行,以免拖青年人后腿。约好下午再等他们同往后山,我便居高临下择景拍了几张照片。折腾了这么一阵子、好像根本没走几步路,刚才爬过的地方、似乎平缓得很。往上看好像不远就是山顶,可是向导说还有十多里。

       这个话我信从平板上、早已查到:碌曲县志记载:“白龙江发源于郎木寺乡以西之结格扎干庾山南麓,海拔4078米,于郎木寺三道河以下入四川境内,在县境内流经长度14公里……你想还有几百米的垂直高度,换成缓坡前行、该还有多少距离?后来据几个年青人回来说,他们整得很恼火、路虽然不很难走。一直时松时紧、看着好似要到头,走拢依然一场空。后来向导又说现在暑假时,正是绿绒蒿开花的时候,鼓励大家碰下运气。我知道这种被洋人、吹上了天的花朵,这里确算是其原生地。所称先前他还专门接待过、来这里寻找“喜马拉雅蓝罂粟”的洋人。西方人喜欢这花、是别有心思,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因为它与人们熟悉的罂粟、虞美人是近亲、在植物学中同纲同目同科。系高海拔地区特有的植物。一般生长在海拔三千米以上、五千米左右的高寒地带,所以很多人一生也难见到。给其的花语定义:顽强的生命,给她的雅号:荒野丽人、离天最近的花朵、几乎被捧为世界名花。我对其这么熟悉、只因我一直是集邮爱好者。本世纪初、大概是零四年吧,曾出过一套《绿绒蒿》特种邮票。中国水彩技法、展现出其四大最具代表性品种。花分紫、蓝、红、黄,下部以绿色衬出叶果。真是五色俱全、美轮美奂,令人爱不释手、曾经收藏了一套。听他们说都是在走得筋疲力尽,爬上峡谷最后一块开阔地的草甸时才发现的。听其描述、和从照片看来就是甘、青、川一带常见的全缘绿绒蒿,但颜色呈暗赭色、显得并不鲜艳且也较短小。不过好歹也算圆了他们心愿,也没多的抱怨。并说终于看到山垭口了、虽说并不是近在咫尺,但峡谷也不再明显、似乎消弥在那块高山草甸中。并发现一块岩石上,刻有:海拔4000。

       我很遗憾他们没登上垭口,去看看山那边的风景。有个书生气十足的年青人悄悄说:向导还特意问我们想不想寻宝,山那边有废弃的矿坑、先前有运气好检到南红宝玉的。食宿工具都好办,他可以保证作好一切安排。我们看时间不早了、更怕财没发到反被卖了羊儿,便也就回来了。看来真是命中注定、我们这个临时组合团,大家都没走到出口。那是什么峡谷,大山阳面的一条山沟吧了。其实向导也没说错,从地方志的记录看:坨坨山,俗称(卧佛、财宝山 )。此山遍布宝藏、奇珍异宝即南红美玉,并非缪传。

       绿绒蒿

    不怪天生的命运不公
    不怨母土的贫瘠荒凉
           *
    岂恋俗世的浮名虚誉
    只为生命的尊严荣光
    几度轮回中坚韧积蓄
    一次爆发出柔美绽放
            *
    幸得原草甸的爱宠
    终在雪山幽谷里留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35#
    发表于 2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见多识广,少受冤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5-23 23:05 , Processed in 0.08868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