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82|回复: 5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成之老师关于邻韵通押等问题的论述供大家参考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7-2 07:11
  • 签到天数: 365 天

    [LV.9]以坛为家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10 23:06: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平水韵》:是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7个韵部的一部韵书(其书今佚),因其刊行者为宋代平水人刘渊而得名。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又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也就是至今习诗词者常用的古韵
        《词林正韵》:是在106个韵部的《平水韵》之基础上,由清人戈载编纂的一部韵书,是依据宋词用韵的情况归纳而成,共分19个韵部。
        《新韵》:一般是指中华诗词学会试行的《中华新韵》14韵部,也就是按照新华字典的现代标准读音而押韵,或称之为今韵
        目前诗词用韵实行双轨制,一般的规矩是使用《平水韵》与《词林正韵》,反之,则须加注(今韵)或(新韵),只是为了区别两种不同的规则,以便读评。古、今韵两种规则不可同时混用,若依古韵,则须正确使用入声字,入声韵部不能与平、仄声韵部通押,入声不能平用;若依今韵,则不存在入声字,也不存在地方方言,必须坚持同韵母同韵,不能通押或借韵。这样作的同时,也可养成一个为诗严谨的好习惯,对遣词炼字更有益处。
        个感,《平水韵》只是依照唐代及以前的读音习惯而整理的,而语音流变到宋代就不一样了,所以才又有了《词林正韵》,宋诗即有不合《平水韵》而合《词林正韵》的例子,由此可见,现代律绝是应该可以依古韵而邻韵通押的,只要符合《词林正韵》即可。如:
        苏轼《次韵答宝觉》
    芒鞋竹杖布行缠,遮莫千山又万山。
    从来无脚不解滑,谁信石头行路难。
    (首句押【一先】韵,次句押【十五删】韵,而末句押【十四寒】韵。)
        杨万里《闻莺》
    晓寒顾影惜金衣,着意听时不肯啼。
    飞入柳阴深处去,数声只有落花知。
    (首句押【五微】韵,次句押【八齐】韵,而末句押【四支】韵。)
        卢梅坡《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首句借【三江】韵,后两韵押【七阳】韵。)


        关于律诗是否可以邻韵通押?也有变通的方法,即孤雁入群飞雁出群进退韵辘轳韵葫芦韵等几种格式:
        1孤雁入群格,又称为借韵。律诗中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如果入韵,其韵字不一定与以下其他韵字同一韵部,使用邻韵字也可以。
        2飞雁出群格,亦称孤雁出群孤鹤出群。即尾句所押之韵,不在同一韵部之内,而与邻韵通押。所谓邻韵,指的是韵部排列相邻而语音又相近的韵字。(个感,符合《词林正韵》即可。)
        3进退韵格,邻韵通押格式的一种,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同韵,第四、第八句则用邻韵,一进一退,相间押韵。
        4辘轳韵格,辘轳韵者,双出双入。即律诗的第二、第四句同韵,第六、第八句用邻韵。如先用【虞】韵,后用【鱼】韵等,唐宋五、七律中较多见。
        5葫芦韵格辘轳韵的其中一种,所用韵部分前后。如前两联用【东】韵,后两联用【冬】韵。先小后大,有似葫芦。
        除以上之外,唐宋诗未见有其他格式的混韵情况。(个人所知有限,妄言了。)

        个感,写诗押韵要力争顺口,给人以流畅之感,古今读音有别,使用《平水韵》,亦应尽量符合现代标准读音,实无必要拘泥古韵而拗口。与其读来别别扭扭,还不如用今韵来的顺畅。至于填词,个人主张还是用《词林正韵》为宜,否则,容易弄得四不像,有恐亵渎了某些词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1-23 07:19
  • 签到天数: 330 天

    [LV.8]以坛为家I

    推荐
    发表于 2014-12-3 20:47:17 | 只看该作者
     进退格
      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辘轳韵者,双出双入,进退韵者,一进一退;失此则缪矣。
       余按倦游录载唐介为台官,廷疏宰相之失。仁庙怒,谪英州别驾,朝中士大夫以诗送行者颇众,独李师中待制一篇,为人传诵。诗曰:“孤忠自许众不与,独立敢言人所难。去国一身轻似叶,高名千古重于山。并游英俊颜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天为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还。”此正所谓进退韵格也。按韵略:“难”字第二十五,“山”字第二十七;“寒”字又在二十五,而“还”字又在二十七。一进一退,诚合体格,岂率尔而为之哉。近阅冷斋夜话,载当时唐李对答语言,乃以此诗为落韵诗。盖渠伊不见郑谷所
    定诗格有进退之说,而妄为云云也。(湘素杂记)
      子苍于五言八句近体诗,亦用此格。其诗云:“盗贼犹如此,苍生困未苏。今年起安石,不用哭包胥。子去朝行在,人应问老夫。髭鬓衰白尽,瘦地日携鉏。”盖“苏”、“夫”在十虞字韵,“胥”、“ 鉏”在九鱼字韵。

    --录自《诗人玉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5-7 00:01
  • 签到天数: 1123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推荐
    发表于 2015-3-8 11:37:01 | 只看该作者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3-5-11 17:25
    查未见,此系转文,可直查[中华新韵]

    这个小符号代表它与"e"的区别。它是普通话10个单元音当中的一个,只出现在齐齿呼(i ),撮口呼(v )的后面,即(ie),(ve),而"e"恰恰不出现在(i)(v)的后面,所以,汉语拼音方案为了减少使用字母的数量,就把(i ),(v)后面的它,标成“e"来代替它,人们看到它时,也不会误认成是”e"。它基本上不单独出现,而"e"可以单独出现。单独写它时,还得带上小符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前天 23:58
  • 签到天数: 321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沙发
    发表于 2013-5-11 00:35:13 | 只看该作者
    赞同!:handshak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3-6-27 05:07
  • 签到天数: 6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板凳
    发表于 2013-5-11 05:42:1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方子转帖。
    本人孤陋寡闻,真没有学习到这方面的知识,只知道中华诗词学会组织学界通过了今古韵不能混用的通则,近体诗首句可以邻韵(即所说的“孤雁入群”式)已被广泛接受。至于“飞雁出群进退韵辘轳韵葫芦韵等几种格式,没有听说也没有使用过。就不知道这是诗词界的共识,还是个别专家的一家之言。——再谢分享!:handshak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7-2 07:11
  • 签到天数: 365 天

    [LV.9]以坛为家II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5-11 09:43:37 | 只看该作者
    云尔 发表于 2013-5-11 05:42
    谢谢方子转帖。
    本人孤陋寡闻,真没有学习到这方面的知识,只知道中华诗词学会组织学界通过了今古韵不能混 ...

    感谢您的直白!
    敬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22:20
  • 签到天数: 372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5#
    发表于 2013-5-11 10:30:16 | 只看该作者
    云尔 发表于 2013-5-11 05:42
    谢谢方子转帖。
    本人孤陋寡闻,真没有学习到这方面的知识,只知道中华诗词学会组织学界通过了今古韵不能混 ...

          用韵如用兵。作为格律诗,它可以错律但绝不能错韵。沈德潜《说诗晬话》:"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柱石,此处不牢,倾折立见。……杜甫诗'悬崖置屋牢'之句,可悟韵脚之法"。可见押好韵对于格律诗的极端重要性。不按规则用韵,则完全谈不上格律诗而属于打油诗、顺口溜了。

          邻韵通押是格律诗创作中经常涉及的问题。个人认为,通押与错韵完全是两码事。
          前人作近体诗用韵是偏严的,邻韵通押只限于诗的首句。现代人写近体诗,却在突破这个樊篱,邻韵通押已不限于诗的首句,而是扩展到其他押韵的句子,如绝句的第二、第四句,律诗的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这种突破也见之于传统文学形式古为今用的导师们的作品中。这里以鲁迅、毛泽东的旧体诗为例:
           鲁迅青年时代写的近体诗,现在保存下来的,如《别诸弟》、《莲蓬人》、《庚子送灶即事》、《惜花四律》等,共十二首,每一首用韵都属同一韵部,"衬韵"也不用,是严格按照旧时的试帖诗用韵的。但当他赋与旧体诗以历史新质之后,服从于表情达意,将前人"衬韵"、移植过来,而不限于首句。例如《悼柔石》:
            惯于长夜过春时,携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幻变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这首诗里的"时"、"丝"、"旗"、"诗"属支韵,"衣"属微韵,按陈规,邻韵只可用于首句,而这首诗却用在最后一句。又如《无题二首》其一:
            故乡黯黯锁玄云,遥夜迢迢隔上春。
            岁暮何堪再惆怅,且持卮酒食河豚。
          这首诗里的"云"属文韵,"春"属真韵,"豚"属元韵。三个押韵的字分属于相邻而又不同的韵部。现在保留下来的鲁迅近体诗,多数还是用同一韵部的;这少数几首通押的近体诗,你总不能认为是他不懂韵律,或者一时疏忽,应该认为是对近体诗用韵的合理解放。
          毛泽东的近体诗很讲究声律,平仄是非常工整的,大都用标准句式,可以变通的非关键字,也尽量拗而有救,调整得节奏鲜明、和谐,连不押韵的句子的脚节,上、去、入三声掺合着用,邻近的脚节不用同声字,力避"上尾",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于此可见他对声韵学造诣之深,运用之严谨。然而他的近体诗的押韵,同鲁迅一样,突破前人的樊篱,运用了邻韵通押。例如《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岩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中的"难"、"丸"、"寒"三字属寒韵,"闲"、"颜"二字属删韵。再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锺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余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黄"、"慷"、"王"、"桑"四字属阳韵,"江"属江韵。又如《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班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飞"、"微"、"衣"、"晖"属微韵,"诗"属支韵。再如《吊罗荣桓同志》: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锦战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今君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五个押韵的字,分别属三个韵部,"飞"、"违"、"非"属微韵;"题"属齐韵;"谁"属支韵。
        郭沫若近体诗很讲究平仄,但押韵也不"率由旧章"。例如《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
            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这首诗五个押韵的字也是分属三个韵部,"淆"属肴韵,"刁"属萧韵,"遭"、"毛"、"曹"属豪韵。    为近体诗开辟了古为今用道路的导师们,既已合理地解放了押韵,我们何不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呢?
      
          对于近体诗的邻韵通押,诗词界有不同意见。一种认为,近体诗的形式既然是仿唐宋人的,还得合乎前人绳墨,一首诗的韵脚应该属同一韵部,若要邻韵通押,也只限于诗的首句。他们的作品也是严格遵守这个规则的。对鲁迅、毛泽东等近体诗的邻韵通押,可"为尊者讳",只说"在前人诗中难找",或"不合于唐宋诗人的格律",并无苛责之词。
          另一种意见认为,近体诗,在尚不能突破古四声平仄樊篱的条件下,把押韵的宽限适当解放些,也是合理的。而且,这种解放,并未背离今不妨古的原则。
    唐宋人的"进退韵"、"辘轳韵"、"葫芦韵"、"衬韵"等,早就邻韵通押。另如李商隐《少年》,“外戚平羌第一功,生年二十有重封”,除“封”为二冬韵,其他皆押一东。

    永王东巡歌 李白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湾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本诗押"二萧"韵,却于次句押"三肴"韵字。
    次韵答宝觉 苏轼
    芒鞋竹杖布行缠,遮莫千山又万山;
    从来无脚不解滑,谁信石头行路难。
    首句押"一先"韵,次句押"十五删"韵,末句押"十四寒"韵。
    闻莺 杨万里
    晓寒顾影惜金衣,着意听时不肯啼;
    飞入柳阴深处去,数声只有落花知。
    首句押"五微"韵,次句押"八齐"韵,而末句押"四支"韵。
          清人袁枚《随园诗话》中,指出刘长卿、杜甫、李隆基、李商隐等作品中都有邻韵通押的韵脚,并"唐人不以为嫌也"。

          实际上,从唐朝开始邻韵通押就已经出现,原因是有的邻韵用来也是声和律畅。从宋之问到杜子美,从苏东坡到鲁迅,邻韵通押的例子比比皆是。当然应制诗和试贴诗除外,因为面对皇上和博取功名自然要小心谨慎一些。但是有的皇帝自己也用邻韵。
          为了使邻韵通押合法化,我们的前人苦心孤诣地造出一些令人感到深奥和玄妙的术语。例如飞雁出群和飞雁入群等。其实这些所谓的古格完全是我们的前人为他们的前人找的借口罢了,因为不论是诗仙还是诗圣都不懂这些。飞雁出群是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提出来的;而飞雁入群则是清代的汪师韩在《诗学纂文》中提出来的。     
            王力教授在50年代出版的《汉语诗律学》中说:"近体诗用韵甚严,无论绝句、律诗、排律,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通韵(字下面加了着重点)"。但是在1977年出版的《诗词格律》中,则说:"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就不必拘泥于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可见这位研究诗词曲格律的著名专家,也是赞成合理解放诗韵的。

          在宋词中,韵域很宽,邻韵通押更自由(词的用韵宽泛甚至突破了邻韵界限。如范仲淹的苏幕遮,地、翠、谁、思、睡、倚、泪,属第三部;外,属第五部。苏轼赤壁怀古十七、十八部混押。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栢地,紫、舞分属两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3-5-16 13:18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6#
    发表于 2013-5-11 10:37:53 | 只看该作者
    云尔 发表于 2013-5-11 05:42
    谢谢方子转帖。
    本人孤陋寡闻,真没有学习到这方面的知识,只知道中华诗词学会组织学界通过了今古韵不能混 ...

    古来有之,比如林逋的山园小梅,是飞雁入林

    送元二使安西是折腰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7-2 07:11
  • 签到天数: 365 天

    [LV.9]以坛为家II

    7#
     楼主| 发表于 2013-5-11 10:50:31 | 只看该作者
    晚春轩主 发表于 2013-5-11 10:30
    用韵如用兵。作为格律诗,它可以错律但绝不能错韵。沈德潜《说诗晬话》:"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柱石, ...

    谢谢老师的详解,先敬茶!:handshak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7-2 07:11
  • 签到天数: 365 天

    [LV.9]以坛为家II

    8#
     楼主| 发表于 2013-5-11 10:51:00 | 只看该作者
    梓煜 发表于 2013-5-11 10:37
    古来有之,比如林逋的山园小梅,是飞雁入林

    送元二使安西是折腰体。

    感谢老师关注,敬茶!:handshak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7-2 07:11
  • 签到天数: 365 天

    [LV.9]以坛为家II

    9#
     楼主| 发表于 2013-5-11 10:56:00 | 只看该作者
    看到几位老师的参与讨论,深感欣慰!
    很多东西不一定非得求甚解,但不但探索求真的精神却不能泯灭!

    在此打油一句:
    一石激起千层浪,层层浪花满湖春!

    真情期望各位老师同仁不吝施教,踊跃探求,共同营造四季风良好的学习氛围,创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

    给各位敬茶!: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3-9-12 08:15
  • 签到天数: 129 天

    [LV.7]常住居民III

    10#
    发表于 2013-5-11 11:17:00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资料!请本版首席在本版置顶,供大家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1-23 07:19
  • 签到天数: 330 天

    [LV.8]以坛为家I

    11#
    发表于 2013-5-11 11:38:11 | 只看该作者
    1.关于别体诗的用韵问题,拙文再论别体诗已作阐述,已在本网刊发
    2.唐诗韵依隨朝[切韵],分206部,即使用后来的平水韵检查,亦多通韵
    3.新韵已将旧韵合编,故一般不承认邻韵通押。然不少地方口语仍有通押现象,鲁迅先生云韵可以押得宽一些,只要顺口而已。主席诗词亦如此,习用湘韵入诗。吾祖藉湘谭,现检查六十年代与友唱和,真感叹是一顿乱押,不过湘人读来,浑然不觉,倒觉得琅琅上口,押韵得很哩。
    3.双轨运行实指新韵及旧韵(平水及词林正韵)。但诗韵新编(依湘贤黎锦熙先生1924年18部[中华新韵]改编),宽韵,地方韵亦应认可,只是均要标明为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1-23 07:19
  • 签到天数: 330 天

    [LV.8]以坛为家I

    12#
    发表于 2013-5-11 11:45:10 | 只看该作者
    下转拙文[谩话唐人近体诗]关于用韵一章部分文章
    甲:【飞雁出群格】(亦有称之为飞雁入群格)

        在近体诗中,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如果入韵,其韵脚处用字使用邻韵字也被允许,这就叫做“孤雁出群格。又称为借韵。
        最早称首句借用邻韵为“孤雁出群”的人是明代的谢榛。他在所著《四溟诗话》中说:“七言绝、律,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宋人多有之。”沿用这种说法的今人诗家,张皓先生在其主编的《古典诗词通论》中说:“唐宋人常不拘首句韵脚之规,而借用邻韵,后世称为孤雁出群格。”星汉先生在《今韵说略》一文指出:“晚唐有于首句入韵的格律诗,借用邻韵的韵字,作为首句的韵脚,唐宋几成风气,视为定例,叫‘借韵’,起名号‘孤雁出群’……如冬韵诗起句入东韵,支韵诗起句入微韵,豪韵诗起句入萧肴是也。”


    访戴天道士不遇(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通首冬韵,起句入东韵)


    忆江上吴处士 贾岛
    闽国扬帆后,蟾蜍亏复圆。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起句一先.其它十四寒)


    乙【孤雁入群格】(亦有称之为飞雁出群格)
    格律诗的最后一句借用邻近韵部的字作为韵脚的,称为“孤雁入群格”。


    行宫(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全首东韵,末句冬韵)


    寄家书 李徳裕
    琼与中原隔,自然音信疏,天涯无去雁,船上有回书。
    一别五年外。相思万里余。开缄更多感,老泪湿霜须.   
    (全首鱼韵,末句虞韵)


    楚宫   李商隐
    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离魂逐恨遥。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
    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但使故乡三户在, 丝谁惜惧长蛟。
    (通首萧韵,末句肴韵。 )


    丙【进退韵】(两韵间押)
    亦称进退格。律诗用韵的一格。进退韵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第四、第八句则用与甲韵相通的乙韵。如“寒”、“删”二韵,或“虞”、“鱼”二韵,一进一退,相同押韵,故名。


    竹 李贺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1,3十一真,2,4十三元)
      
    丁【辘轳韵】(双出双入)
    亦称辘轳格。律诗用韵的一格。辘轳韵是双出双入,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相通的乙韵,如先用“九青”,后用“八庚”,双出双入,有如辘轳,故名。


    留题爱敬寺 李建勋
    野性竟未改,何以居朝廷。空为百官首,但爱千峰青。(1,2联九青)
    南风新雨后,与客携觞行。斜阳惜归去,万壑啼鸟声。(3,4联八庚)


    戊【葫芦韵】(先二后四)
    亦称葫芦格。为作律诗用韵的一格。葫芦韵是先二后四,如“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先小后大,有如葫芦,故名。


    己【邻韵通押诗】
    听胡人吹笛   李白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
    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
    (亭:九青 ,其它八庚)

    客旧馆   杜甫
    陈迹随人事,初秋别此亭。重来梨叶赤,依旧竹林青。
    风幔何时卷,寒砧昨夜声。无由出江汉,愁绪月冥冥。
    (声:八庚,其它 九青)


    贡馀秘色茶盏 徐夤
    捩碧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施薄冰盛绿云。
    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滨。中山竹叶香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
    (新 ,滨 十一真,其它十二文)
      
     茂陵   李商隐
    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内苑只知含凤嘴,属车无复插鸡翘。
    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  
    (一二句肴韵,余萧韵。 )

     无题  李商隐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斑騅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一二句冬韵,其他东韵。)


    庚.【旁韵通押诗】实际上,有些诗人不仅邻韵通押,连不是邻韵的相近的韵部也通用起来。

    主席[长征诗]用湘音读法,押韵得狠哩!
    红军不怕远征难【难:十四寒(平),十五翰(仄)】 押韵
    万水千山只等韩(闲)【韩:十四寒】 押韵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丸:十四寒】 押韵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寒:十四寒】 押韵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安(颜)(阳平)【安:十四寒】 押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7-2 07:11
  • 签到天数: 365 天

    [LV.9]以坛为家II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5-11 11:47:58 | 只看该作者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3-5-11 11:45
    下转拙文[谩话唐人近体诗]关于用韵一章部分文章
    甲:【飞雁出群格】(亦有称之为飞雁入群格)

    感谢老师精 论述,学习!
    敬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3-6-27 05:07
  • 签到天数: 61 天

    [LV.6]常住居民II

    14#
    发表于 2013-5-11 11:50:35 | 只看该作者
    晚春轩主 发表于 2013-5-11 10:30
    用韵如用兵。作为格律诗,它可以错律但绝不能错韵。沈德潜《说诗晬话》:"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柱石, ...

    谢谢解说!:handshake
      
    对于近体诗的邻韵通押,诗词界有不同意见。一种认为,近体诗的形式既然是仿唐宋人的,还得合乎前人绳墨,一首诗的韵脚应该属同一韵部,若要邻韵通押,也只限于诗的首句。他们的作品也是严格遵守这个规则的。对鲁迅、毛泽东等近体诗的邻韵通押,可"为尊者讳",只说"在前人诗中难找",或"不合于唐宋诗人的格律",并无苛责之词。
        另一种意见认为,近体诗,在尚不能突破古四声平仄樊篱的条件下,把押韵的宽限适当解放些,也是合理的。而且,这种解放,并未背离今不妨古的原则。,,,,
       
    理论界尚且有不同意见,俺等粗学之士莫衷一是,也只好从严,觉得保险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1-23 07:19
  • 签到天数: 330 天

    [LV.8]以坛为家I

    15#
    发表于 2013-5-11 12:11:06 | 只看该作者
    问题一:“怎么能取消《平水韵》呢?”

    诗韵改革不是要取消《平水韵》。学会方针中“知古”的“古”字就是指的《平水韵》。“双轨”中的一轨,就是指的《平水韵》。诗韵改革是要“允用新韵”,提倡新韵,由“单轨”变为“双轨”。千万不要一谈诗韵改革,便以要取消《平水韵》。
    -渌自中华新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1-23 07:19
  • 签到天数: 330 天

    [LV.8]以坛为家I

    16#
    发表于 2013-5-11 12:17:43 | 只看该作者
    由此可见,现代律绝是应该可以依古韵而邻韵通押的,只要符合《词林正韵》即可。

    中华新韵关于用韵的说明:
    1.  e、o 同韵。

    e 与 o 在汉语拼音中发音的区别,是依赖于声母的,当其与 b、p、m、f 相拚时,发 o 音,与其它声母相拚时,发 e 音。它两个其实是一个韵母,只是与不同的声母相拚时,才造成了读音的微小差别。《平水韵》同归五歌,《十三辙》同入“梭波”,说明古时差别更小。《注音字母》中用ㄛ、ㄜ表示,采用两个形近的字母,正是反映了读音的实际情况。因此,把 e、o 归入同一韵部,是在实际发音上是不违反“同身同韵”的标准的。

    2. eng、ong  同韵。

    韵母 ong 的使用,只是《汉语拼音方案》的特殊处理。从音韵学角度上讲,ong、iong 的韵腹都不是 o,而是 e,即应为 ueng、ǖeng,其韵身都是 eng 。《汉语拼音方案》中还有一个韵母 ueng,与 ong 同音,可见 ong 与 ueng 是等效的。在《注音字母》中,ong、iong 即为ㄨㄥ、ㄩㄥ。介母不同,韵母同为ㄥ,其与 eng 同身同韵的状况,更是一目了然。《平水韵》分为一东二冬八庚九青十蒸,至《十三辙》统归中东,反映出古人已经认识到它们可以是同韵的。

    3. ie、ue 的韵身不是 e,而是 ê。

    我们所说的“同身同韵”的标准,是以字的实际读音为依据的。《汉语拼音方案》为了简便,对个别字母的使用做了调整。比如,ie、ue 中的 e 实际应是 ê,即《注音字母》中的ㄝ,为了简便,以 e 代之。注音时是简便了,划韵时却增加了一层假面具。必须抛开假面具,按照其实际读音划韵。因此 ie、ue 不应与 e 同韵,而应自成一韵。《平水韵》中,此二韵杂于九佳六麻,《十三辙》始辟“乜斜”,反映出读音的发展分化状况。

    4. an、en 不同韵。

    这两个韵母的字,有一部分在古代读音是相同或相近的,因而《平水韵》把它们归入同一个韵部(十三元)。现在有些地方方言中还保留着这种坊音,但普通话中已明显的区别出来了。这两个韵母虽然都是以鼻音n做为韵尾,但做了韵腹的主元音不同,因而韵身不同。按照“同身同韵”的标准,不应同韵。

    5. en、eng 不通押。

    古人多有 en、eng 通押现象,多见于词。现在有的地方方言中,仍有 en、eng 不分的现象,即是古音的残留。普通话中,它们的读音差别是非常明显的,不能通押。且新韵只有十几个韵部,字量大,余地大,用韵再无放宽的必要。因此,不论从“同身同韵”的标准来说,还是从具体操作的尺度来说,这两个韵部都不应再通押。

    注:为简便起见,本文所举旧韵部仅为平声韵部,对其仄声韵部,根据“同身同韵”的标准,读者用者自会解决其韵部归属,兹不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1-23 07:19
  • 签到天数: 330 天

    [LV.8]以坛为家I

    17#
    发表于 2013-5-11 12:28:03 | 只看该作者
    王力教授在50年代出版的《汉语诗律学》中说:"近体诗用韵甚严,无论绝句、律诗、排律,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通韵(字下面加了着重点)"。但是在1977年出版的《诗词格律》中,则说:"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就不必拘泥于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可见这位研究诗词曲格律的著名专家,也是赞成合理解放诗韵的。

    王力先生是最为我敬重诗词格律的理论家之一,但此段文实不敢苟同,唐人诗通韵多矣。后段文并未纠错,只承认"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就不必拘泥于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
    其云唐人孤平句只有两句,亦为人诟病。遍查全唐诗近体,有193例孤平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3-5-12 12:3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18#
    发表于 2013-5-11 13:37:07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学习资料,受益匪浅!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3-5-12 12:3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19#
    发表于 2013-5-11 13:37:23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学习资料,受益匪浅!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1 10:3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0#
    发表于 2013-5-11 14:31:54 | 只看该作者
          要说邻韵通压,这个“邻”怎么理解?“邻”到何种程度?(chen、cheeng 音韵相近,读之畅达)算不算邻?既是是通压,怎么又只有几种形式?为何不能“通”(只要韵同或近者)压?(chen、cheng 音韵顺口,读之畅达)可不可通压?这样一来就让人们无法自圆其说······:L所以我认为这“邻韵通押”只不过是古人在诗词律法上又一个无奈,就像拗救,不得已而为之。: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6-1 10:46 , Processed in 0.12476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