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编外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在三省夹缝中的一方净土----郎木寺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21#
    发表于 2024-5-11 23:47:53 | 只看该作者
    佛教之地,一片祥和。

    点评

    的确,虽然巴掌大的地方、同门同教两个大寺院至少面子上一片祥和。哈哈,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5-14 17: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17:55
  • 签到天数: 456 天

    [LV.9]以坛为家II

    22#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17:20:55 | 只看该作者
    白水 发表于 2024-5-11 23:47
    佛教之地,一片祥和。

    的确,虽然巴掌大的地方、同门同教两个大寺院至少面子上一片祥和。哈哈,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17:55
  • 签到天数: 456 天

    [LV.9]以坛为家II

    23#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17:21: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4-5-14 17:25 编辑

    六:首游天然仙女洞

       说实在的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好几十年没进这样的溶洞游览过了。就如开车的都知道,没人收钱的路不好走。而没人收钱的景点、本来就不能说是游览,算是搜奇探险了。可见当年真是地道的苦行僧来开发的。好在现在的手机有照明功能、加上洞不太深,勉强尚可在导引的指导下看见。如果一、二人来最好放弃算了。不然也就等作好照明、防身工具准备再说。

       仙女的洞不大、也不规则,看起来很低。人一入洞、常下意识的腰走几步,实际上一般人直走也碰不着头。当然个子高的最好委屈一点,常言说人在矮檐下,弯下腰防意外好。有两个是离此不太远的当地人,他们懂的规矩多、先是直接走到一处石壁前手捧着向上伸出,作虔诚礼拜状。近前方见是一缕如线的水从石壁上无声无息的流下他们一人用手接一捧清水了、据说可治百病的圣泉。然后又到前方略斜的一处神圣的岩壁上叩首,可能是经常的人来抚摸的缘故、岩壁上也光滑到有了厚厚的包浆。另外还有岩壁还有一个突出的石笋其效用类似针灸中的“呵是穴”哪痛有他们这一带头、一路来的男女老少都跟着仿效,一时嘻嘻哈哈、洞中到热闹起来了。

       我自持走的地方多、喝过的圣水也多,不敢太贪心、好资源还是留给需要的人吧。只一门心思在找纳摩仙女,可惜还没找到。只好去请教那两个熟客,结果才知道原来就是洞内角上一柱钟乳石。主要是仙女的头部已融入洞顶上部基本看不出了。而下面又是已经钙华的石幔,实际上经指点后发现、这是一尊自然形成的菩萨坐。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曾经是非常标准的虎穴仙女。你如果仔细去瞧瞧她留下的身姿,胸部、双肩、肚脐清晰可辩,甚至有亲身去触摸了的青年说、她那像肚脐的眼中还浸润着滴滴甘露。冰肌玉骨、栩栩如生仿佛一位青春美貌少女天然酮体原来藏胞给她取的名字叫“华尔旦纳摩”,汉译就是仙女的意思。纳摩大峡谷也是因她而存在的仙女大峡谷。由此我已经可以断言:六百多年前应该是仙女坐姿最完美的时候,作为宗喀巴大师的七大亲传弟子之一茸青更登降参是受师祖之令、师父之托来此建寺以便弘扬佛法。当时正值十五世纪初、宗喀巴大师发动了宗教改革,以噶当派为基础改成格鲁派。正拟大兴寺院、全面布局、扩充实力,宏扬本教宗旨。在创建格鲁派的第一座祖寺,甘丹寺之时茸青根登降参就是宗喀巴的得力助手。当时曾派他到其经师朗卡坚赞处请示修建甘丹寺的相关事宜,临别时师祖嘱咐他、在修完甘丹寺后,到嘉绒地区去寻地建寺。茸青返回后向宗喀巴如实陈述,宗喀巴听后当即指点道:东方有一月牙沟,其中有一座状似皇冠的山崖,有一潭似绿松石的尕湖,寻到具有这些特征的地方建庙,定当弘扬格鲁派。

       寻根至此、大家可能已经明白,茸青能在当年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中,寻到白龙江源、绝非偶然。或许教中前辈专司勘探的苦行大师,早已来此光顾、方能给出如此精确的描述。哈哈、难怪胜迹名山,僧道多占呵!

       开宗立派岂寻常,圣迹仙踪擅胜场。点化山君先入道,何愁圣教不隆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24#
    发表于 2024-5-15 21:11:23 | 只看该作者
    神奇的仙女洞,欣赏学习,赞,问好老师。

    点评

    可能很快就会开发出来,那时将会更加精彩。谢谢关注,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5-17 23: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17:55
  • 签到天数: 456 天

    [LV.9]以坛为家II

    25#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23:56:09 | 只看该作者
    云上云上 发表于 2024-5-15 21:11
    神奇的仙女洞,欣赏学习,赞,问好老师。

    可能很快就会开发出来,那时将会更加精彩。谢谢关注,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17:55
  • 签到天数: 456 天

    [LV.9]以坛为家II

    26#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23:58: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4-5-18 00:06 编辑

    七:关于仙女洞的传说

        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先前这里为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虎狼出没,危害众生。茸青大师在此草创隐修寺,至此方有人烟。说到这里必须要简略介绍一下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区别和共同点。从文献看一般认为佛教是在西汉末,新朝时和东汉前期时由印度经西域传入的。根据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经》。正是大乘佛教开始兴起后(佛教以前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称为小乘)属像法时代初期。而藏传是经尼泊尔直接传入西藏,而且是七世纪以后,大乘一部分派别同婆罗门徒混合形成密教。婆罗门徒其实就是现在的印度教,所以包含了佛教各期的精髓。

       所以尽管汉、藏佛教同属大乘,在根本教义看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导人向善、诸恶莫作,发大慈悲、众善奉行。究毕汉、藏文化背景与语言差异太大,传承、修行方式、特别是教义有所不同。汉传以大乘显教为主,大多师徒形式传承、重视禅宗、净土、天台、华严等派别的理论研究和禅修实践,如诵经、讲经、禅坐等。藏传则是大、小乘佛教并重、(即显教菩萨乘和密教金刚乘合二为一)以血统、法统传承、特重金刚乘(密宗)修持,如灌顶、本尊观想、咒语念诵、坛城供奉等密法修行。所以无论饮食起居、习俗礼仪,艺术表现、造像、佛寺风格都不同。汉传受儒家影响,在绘画、雕塑、建筑及书法上,风格倾向于淡雅、写意。而宗教仪式相对简洁,日常礼佛拜忏等活动比较普遍。藏传受印度教影响、有强烈的象征主义色彩,唐卡、曼荼罗、金铜造像多珍宝豪华、富有神秘色彩和装饰性。宗教仪式更丰富多样且复杂,如磕长头、转经筒、悬挂五彩经幡、献哈达等独特的地方习俗。尤其是因为文字和语言关系,有必要先认准几个主要人物:入藏弘法、创立西藏首座寺院的莲花生大士,被认为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释迦牟尼佛等身口意三密之金刚化身。格鲁派开派祖师宗喀巴是智慧佛和文殊菩萨的化身。达赖喇嘛是观世音的化身,班禅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为大众熟知的仓央嘉措是达赖六世灵童等……

       话说莲花生大士当年入藏传道、四方巡视,一路降妖伏魔至此、被猛虎化仙女调戏。因势利导、以莲师八变现释迦狮子,度化山君虎女为佛用。顺便将那些山精水怪,全部收来拘于洞中作护法听用。虽说这种传说也太简单,但现在洞中的情况使传说得到些应证。虽说这洞最高处也只四、五米,但面积也有三、四百平方米吧。岩壁上有一块岩石也被称纳摩仙女,看来不很像、据说藏胞命名不是因外貌形似。而是按岩石部位对应于仙女五脏,哪有病摸了就好。这是莲花生大士请来坐镇这块福地的吉祥天母,专一护佑吉祥安康,常常显灵的。洞中还有一个离地一米处岩壁内陷,形成的一个类似通道的小洞名“中阴洞”。约两米长、洞口有石如象和石如意,或说如一柄石灵芝撑着岩顶。传说能从通道一头钻入、从另一端钻出,就可以完成前世到今世的转变。同时可以祛病延年,去祸增福。不过罪孽深重之人,永远过不去的。可惜我们这一群人,没有一个去尝试。

       我感觉这是一个发育不太完善的溶洞,岩壁上凸出的奇形怪石太多。有的光洁湿润、有的灰暗粗糙。环视洞壁,还是有很多地方,被绘满了佛像以及藏文的六字真言。保留原始的地方、错杂嶙峋中生出各种异像,似山精树怪、恶禽猛兽。仿佛真是当年莲花生大士拘来的护法,真是千姿百态、神形兼备、想啥有啥。何况民间还流传一个说法:拜一圈仙女洞,便能洗去今生的罪孽。来此朝拜的规矩很讲究:一定要按照顺时针的方向,从洞口右边进、从洞口左边的出。

       仙女何方寻,眼前幻影深。疑心生暗鬼,但觉阴森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27#
    发表于 2024-5-19 12:53:55 | 只看该作者
    文字的魅力,美文。

    点评

    谢谢首版鼓励,其实大自然的魅力才真是征服人。不少奇迹让人想都想不到,而且往往还解释不明白。哈哈,夏天又来了,保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5-19 23: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17:55
  • 签到天数: 456 天

    [LV.9]以坛为家II

    28#
     楼主| 发表于 2024-5-19 23:45:04 | 只看该作者
    白水 发表于 2024-5-19 12:53
    文字的魅力,美文。

    谢谢首版鼓励,其实大自然的魅力才真是征服人。不少奇迹让人想都想不到,而且往往还解释不明白。哈哈,夏天又来了,保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17:55
  • 签到天数: 456 天

    [LV.9]以坛为家II

    29#
     楼主| 发表于 2024-5-20 20:24: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4-5-20 20:27 编辑

    八:虎穴镇江源

       出仙女洞、方正式步入峡谷,谈不上大、寻常小山沟而已。沿着倚山滨水的简易步道溯溪行不过数十、有心人就发现了异常。只见这条溪流从峡谷两壁间的岩石缝隙和均有几处泉水而出,很像自然温泉、只是没有氤氲的热气而已。但有水泡水流涌现、汩汩流出、似觉有欢乐之声,很快就见到已汇聚成截窄长溪潭。石壁上有前人下的,用汉文和藏文写的“白龙江源”几个字。泉水在这里汇集成白龙江最初的模样。真如宗喀巴祖师所预示,如一潭似绿松石的尕湖。虽说小得可怜、但确有那么一丝意味,当地人称为“乃溪”意为圣水。据说也着实神奇:严寒时四周铺雪也不冻结、大旱之年未干枯、暴雨之时不会淹没、冬暖夏凉,四季清澈。不少人用手掬起“圣水”品尝,均赞清凉甘甜,一副志得意满的表情。我想幸好还没被农夫山泉发现,不然被买走了经营权、小白龙一天就不知要瘦多少斤两。

       目睹江源这小小的清潭,真令人感叹大自然造化的奇妙。也更佩服这些为自己的信仰,为弘道而开辟蛮荒的大师。为了让世人信服皈依,竟然发掘出了这么优秀的自然资源。别说古代人、就连现代从小就受德先生、赛先生教育的当代青年不也感到很难理解,很奇妙吗?我不是一开始也没想到,就这几眼小小的泉水,竟成就了养育无数的生灵的滔滔大江。更别说几百年前那些生活在这种艰难困苦、气候变幻莫测、人命生死无常的高海拔环境中的山民,能不在这种种圣迹面前立马皈依我佛。作为终身精神和灵魂的寄托,这也是不少人不知道藏族对宗教信仰为何会表现得那么死心塌地的原因。而且这江源潭虽小、还是有点长度,更有块巨大的岩石伸入潭中、其内侧显然还有空间。洞虽不至于有、但有个洼岩腔的可能很大,同时那里也可能是当地人的洗浴之地。因为我们隔着岩石,也能听到里面小孩子们戏水的喧闹声。再走几步水潭就算走到底了,大有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感。当然这峡谷尚未到头、只是要走一旁小路向上爬几步,再顺沟前行、据说还十多里路呢。

       另一个让藏民视为圣迹的、在这片出水口的崖壁上,还高悬着一个溶洞、为护法神先前留下的虎穴。这个洞虽不深、但是洞前极为陡峭,上下都需要拉着绳索牵引攀爬何况那导引绳索也是凑合的,有几节是用几根哈达绞结连成的。要爬一、二十米才能进入洞中,有点令人望而生畏大多没有去爬,有几个青年上去看了一下,说里面很黑、进入洞口就感觉入虎口了。也有人说、那洞深不可测,人进不去而已。同时也有一个传说、刚好和这江源有关:从史料看《禹贡》称“桓水”,《水经记》称为“垫江”,唐称羌水。《明统一志》称为“白龙江”。而这正好和唐三藏取经、功德圆满后师徒受封有关。其中白龙马被封为八部天龙,揭谛引去灵山后崖化龙池边,推入池中。须臾即退毛皮,换头角,浑身上长起金鳞,腮颔下生出银须,一身瑞气,四爪祥云,飞出化龙池,盘绕在山门里擎天华表柱上,诸佛赞扬如来的大法。只有小白龙心内叫苦、如此封印拘束与死何异?已是恳求师父以脱困、旃檀功德佛也觉悲悯,乃恩请留壳离魂法以释、佛嘱可择元宝山前。小白龙隐身云中、在华夏探访三日三夜、终于坨坨山的上空。只见一丝涓涓细流似在元宝下流入高原草甸间、蜿蜒曲折向,穿山越岭、吞溪并河、在崇山峻岭间成就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江劈开千山万壑江水咆哮奔腾汹涌澎湃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江两岸奇峰秀岭绵延不断林海苍茫松涛翻滚。野林木漫山遍地、峡谷陡峭间断连续,开阔地甚少、更显极为幽静适居。便欣然从此洞钻入地心湖中,就此安住,只遣护法镇守门户。从此世人方改称羌水为白龙江,并为此地命名为:镇江源。

         白龙归隐地,镇江源。龙水生万物,圣人早预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30#
    发表于 2024-5-21 20:54:23 | 只看该作者
    读老师文章有一种轻松愉快感觉。

    点评

    谢谢首版一直的支持,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5-22 21: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31#
    发表于 2024-5-22 14:21:26 | 只看该作者
    老师的文字让人心旷神怡,欣赏学习,赞,遥祝您夏琪。

    点评

    谢谢云管、你的鼓励也是我写作的动力。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5-22 21: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17:55
  • 签到天数: 456 天

    [LV.9]以坛为家II

    32#
     楼主| 发表于 2024-5-22 21:14:44 | 只看该作者
    白水 发表于 2024-5-21 20:54
    读老师文章有一种轻松愉快感觉。

    谢谢首版一直的支持,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17:55
  • 签到天数: 456 天

    [LV.9]以坛为家II

    33#
     楼主| 发表于 2024-5-22 21:17:06 | 只看该作者
    云上云上 发表于 2024-5-22 14:21
    老师的文字让人心旷神怡,欣赏学习,赞,遥祝您夏琪。

    谢谢云管、你的鼓励也是我写作的动力。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17:55
  • 签到天数: 456 天

    [LV.9]以坛为家II

    34#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16:11: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4-5-23 16:17 编辑

    九:不见出口不回头

       本来走到江源、就应该回头,但大家似乎并不甘心。究毕在郎木寺景区里,最具挑战性的一项活动就是“徒步白龙江峡谷”。导引也说这沟最多有八公里一般从地理角度看、峡谷谷底可能有升降。但应该有水流通过,而过了江源、就再不见水流和湿润的痕迹。继续顺着峡谷前行、两侧的山石、山势亦渐露峥嵘,有时已如如石对峙时又如同犬牙交如石笋、石自然的泄洪通道到一直是有保留,但落水坑中也依然是滴水不见。感觉像是当地人因势利导、人为收拾过的的一条通道,且一直在随山势的坡度上升。时缓时陡、当通道逼仄到、似乎令人快要喘不过气的时候,突然出现一片开阔的山间草草地上还有野花绽放,和错杂的灌木丛、有一种未经装扮的自然美。这时我凭曾多年在山区浪迹的经验,已经明白的感觉这峡谷之名、确是前人因谷口到江源那一段短短溪流造成的错觉。这是高原边缘地带的一种,不规则台阶式的丘原地貌。俗话说的七沟八岭九道梁,就是一条山沟、也算是山民们翻山的捷径。便辞别向导、决定不在前行,以免拖青年人后腿。约好下午再等他们同往后山,我便居高临下择景拍了几张照片。折腾了这么一阵子、好像根本没走几步路,刚才爬过的地方、似乎平缓得很。往上看好像不远就是山顶,可是向导说还有十多里。

       这个话我信从平板上、早已查到:碌曲县志记载:“白龙江发源于郎木寺乡以西之结格扎干庾山南麓,海拔4078米,于郎木寺三道河以下入四川境内,在县境内流经长度14公里……你想还有几百米的垂直高度,换成缓坡前行、该还有多少距离?后来据几个年青人回来说,他们整得很恼火、路虽然不很难走。一直时松时紧、看着好似要到头,走拢依然一场空。后来向导又说现在暑假时,正是绿绒蒿开花的时候,鼓励大家碰下运气。我知道这种被洋人、吹上了天的花朵,这里确算是其原生地。所称先前他还专门接待过、来这里寻找“喜马拉雅蓝罂粟”的洋人。西方人喜欢这花、是别有心思,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因为它与人们熟悉的罂粟、虞美人是近亲、在植物学中同纲同目同科。系高海拔地区特有的植物。一般生长在海拔三千米以上、五千米左右的高寒地带,所以很多人一生也难见到。给其的花语定义:顽强的生命,给她的雅号:荒野丽人、离天最近的花朵、几乎被捧为世界名花。我对其这么熟悉、只因我一直是集邮爱好者。本世纪初、大概是零四年吧,曾出过一套《绿绒蒿》特种邮票。中国水彩技法、展现出其四大最具代表性品种。花分紫、蓝、红、黄,下部以绿色衬出叶果。真是五色俱全、美轮美奂,令人爱不释手、曾经收藏了一套。听他们说都是在走得筋疲力尽,爬上峡谷最后一块开阔地的草甸时才发现的。听其描述、和从照片看来就是甘、青、川一带常见的全缘绿绒蒿,但颜色呈暗赭色、显得并不鲜艳且也较短小。不过好歹也算圆了他们心愿,也没多的抱怨。并说终于看到山垭口了、虽说并不是近在咫尺,但峡谷也不再明显、似乎消弥在那块高山草甸中。并发现一块岩石上,刻有:海拔4000。

       我很遗憾他们没登上垭口,去看看山那边的风景。有个书生气十足的年青人悄悄说:向导还特意问我们想不想寻宝,山那边有废弃的矿坑、先前有运气好检到南红宝玉的。食宿工具都好办,他可以保证作好一切安排。我们看时间不早了、更怕财没发到反被卖了羊儿,便也就回来了。看来真是命中注定、我们这个临时组合团,大家都没走到出口。那是什么峡谷,大山阳面的一条山沟吧了。其实向导也没说错,从地方志的记录看:坨坨山,俗称(卧佛、财宝山 )。此山遍布宝藏、奇珍异宝即南红美玉,并非缪传。

       绿绒蒿

    不怪天生的命运不公
    不怨母土的贫瘠荒凉
           *
    岂恋俗世的浮名虚誉
    只为生命的尊严荣光
    几度轮回中坚韧积蓄
    一次爆发出柔美绽放
            *
    幸得原草甸的爱宠
    终在雪山幽谷里留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35#
    发表于 2024-5-23 20:49:04 | 只看该作者
    见多识广,少受冤枉。

    点评

    哈哈,当年文革真还有人因这种花被冤枉,新世纪出邮票或许也是为其正名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5-24 22: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17:55
  • 签到天数: 456 天

    [LV.9]以坛为家II

    36#
     楼主| 发表于 2024-5-24 22:11:42 | 只看该作者
    白水 发表于 2024-5-23 20:49
    见多识广,少受冤枉。

    哈哈,当年文革真还有人因这种花被冤枉,新世纪出邮票或许也是为其正名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17:55
  • 签到天数: 456 天

    [LV.9]以坛为家II

    3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6 22:00: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4-5-26 22:07 编辑

    十:达仓郎木赛赤寺

       其实所有人一到郎木寺,必然首先就注意到了。这个寺院以绝佳的地理优势、极奢的豪华排场、霸道的站位风格,成了这个小镇自然的中心。现如今气势更大、就在那仅短短几米的界河桥头,煞有介事的修起了牌坊。先前进山门口的藏式佛塔依然矗立,接受大众的礼拜。两侧各有公路绕寺而行、西侧可盘旋至晒佛台,东侧顺坡依寺向东绕向后山、可直通天葬台。据说在安多藏区是最原始、最古老、最大的天葬台,于今也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寺内最重要的建筑,无疑是大活佛讲经的大经堂。除了门柱、廊厅装饰特别认真、华丽外,并供奉着历代活佛和精美的唐卡。从依序铺满了整个经堂的坐垫,也看得出讲诵经文时的规模和盛况。

       我们参观的时候才发现香客和游人都极少,除了重要地方几乎连值殿的僧人也难看到。更不见杂役、甚至连清扫僧也未见,但到处正正堂堂、整整洁洁,通道、殿宇间仿佛连植被都少见。更不像汉传佛寺中,古木奇葩、瑶阶碧草、清幽怡人。更重要的是了解相关历史介绍后,发现先前自己主观印象,真还是大错特错了。藏传佛寺的传统风格在这里显得十分突出,正如在俄罗斯、你如果问城里那个建筑最华丽奢侈,人们会告诉你是教堂。在藏地就该是寺庙了、这具有浓厚地方风味的华美而庄严的建筑和饰物,让你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什么是梵天佛土。面对着满眼的褚红明黄、白壁金顶、黑框红格,鲜艳明亮的殿堂、走道,一层层的递进,顶着一层层厚重晃眼的黄金、简直像喘不过气来。

       这时从相关介绍和其他人的交谈中,我们早已明白:如果说达仓纳摩格尔底寺,是靠资历和肉身活佛立世。这达仓郎木赛赤寺则靠人才成名。究毕金色的宝座(赛赤)很难坐上,第一个坐上'赛赤'宝座的,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很多年后、出生在甘南地区(今碌曲县双岔乡境)的出家人降参桑格,才以其无量的功德、出类拔萃的学问在西藏甘丹寺坐上了赛赤宝座。成为甘丹寺第53任赤哇(总法台),达到佛学界至高无上的荣誉。公元1747年、他七十岁时应家乡人再三垦请、经第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的允准,返回故里弘扬佛法、即创建了赛赤寺院。嘉参格桑活佛于1756年9月5日两手合掌、跏趺而坐,示现圆寂。至此之后、已成转世灵童制。郎木寺历世活佛继承弘扬、第一世赛赤活佛弘法大愿,致力佛性修炼,学问通达,业绩显赫,在整个藏传区影响深远。最近这位龙仁桑盖1938年7月生于四川省若尔盖县,1941年被认定为第五世郎木赛赤活佛,1960年1月至1980年4月,任碌曲县政协副主席、州政协委员;1980年4月至2003年5月,任州政协副主席;2003年至今,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并先后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甘肃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第四、五、六、七届甘肃省政协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甘肃省政协常委。2016年9月18日在州军区总医院抢救无效圆寂,享年78岁所以仍将这冠以“赛赤寺院”。

        笔者一生编外、但也进过几天政协,知道这些都是一种荣誉。也就是可以多铸几间金屋顶,多漆几间房的黄墙壁而已。但从寺院历史的介绍中、的确知道在上世纪红羊劫中,赛赤寺院曾彻底覆灭。香火的确断了十几年、因为我发现了这么一段记录:…… 在“十年动乱”中、这里未能幸免,被彻底摧毁化为一片废墟。前述寺内存藏的大量圣物和珍贵文物全部毁于一旦 1980年,始准许重新开放兴建。是年九月二十二日,三十余名僧人在原寺址废墟上支起一顶帐篷,作为临时诵经堂、举行了开光诵经仪式,拉开了重建序幕……

       装金添彩又如何,缘起缘终渡孽河。莫笑凡僧争意气,劫灰散尽剩心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38#
    发表于 2024-5-27 21:08:08 | 只看该作者
    一座寺庙,一段历史,天下事,天下人知,问好老师。

    点评

    人生短暂、岁月悠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只有多些宽容、多些理解,都能真正享受到生活和精神上的快乐。顺问夏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7 天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17:55
  • 签到天数: 456 天

    [LV.9]以坛为家II

    39#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白水 发表于 2024-5-27 21:08
    一座寺庙,一段历史,天下事,天下人知,问好老师。

    人生短暂、岁月悠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只有多些宽容、多些理解,都能真正享受到生活和精神上的快乐。顺问夏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17:55
  • 签到天数: 456 天

    [LV.9]以坛为家II

    40#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4-5-28 22:01 编辑

    十一:见识了一次盛大的宗教游行

      登上大经堂看后、听了几个香客的谈话后才明白,现在这样的一个又一个金顶、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布局是在香客的推动下形成的。原因是在藏区的寺庙中被破坏得成废墟的少有。因之在修复时时带了点发泄的心态,本来在在藏传佛教中,金顶包含黄色都意味着无上尊贵甚至专业书籍中、常用金顶的数量来判断寺庙的等级、比如扎什伦布寺才不过四个。虽然这种说法不绝对、但是通常只有大经堂后殿,或供奉了释迦摩尼或弥勒等主尊及大活佛寝宫与灵塔等殿上才会使用金顶。这座寺庙依山而建,最大的特色,仿佛到处都是金顶。金光灿灿的不止十余处吧,按其说法就是本寺大活佛多、本该享受的殊荣而已!

      我们连登几个层台阶,看了个大概后便从东侧门出寺了。外面正是通向天葬台的公路、一个小山岗,还有一片长势不错的冷杉林。究毕登了那么多台阶、多少还是有些疲累,我心里知道更混有高原反应。一般人、在这里稍有较剧烈的运动,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心中正准备下山时、隐觉有鼓乐之声传来,正诧异间、己见从天葬场方向出来的山弯处转过一路人来。好似神兵天降、遥看旌旗列队伞盖随行,居然排出了寺院中行大法事时的仪仗。这时在这小山坡上的游客也有十余人,大家都来了精神纷纷准备好手机、照相机,等着摄影。这山坡刚好高出公路一、二米,正是看热闹的理想位置。一个年青人说刚近中午就到了、看街上没几个人,寺里更清静、我还以为走错了地方。谁知是有大活动,人都跑山上了呵!这时色彰队的僧人们高举胜利幢、柱面幡,已经快到眼前。由手持香炉、黄伞的高僧及吹海螺、骨笛、铜号、唢呐及各式锺、鼓、铃、铙、钹、锣、法乐队导引。居然形成四路纵队的序列、奏起佛乐,人人穿着光鲜、头戴高高的鸡冠形黄色法帽。装金挂宝、气宇轩昂,各个手持法器,身披长长的黄色法衣、显得最是威武健壮。这个我到早听说过:这套装备是格鲁派最常见的法事配备。遇重大场合,规定人人佩戴。这种法帽法衣不论修持深浅,凡本派本寺僧人都有资格、有如礼服。而“色彰”队就如军队的仪仗队,自然对形体外貌有一定的选择。何况那些法器中,大多是人皮、头骨、肢体骨做的呢。

      其实真正有资格的:是走在队列中那些戴着黄色桃状或莲状班智达法帽的人,班智达是智者之意从印来的。这是要有大学者资格、至少通晓五明和十明的十明即大五明和小五明之合称还有戴五佛冠的主持大师,就是西游记唐僧戴的那种、因上有五智如来而得名。也称毗卢帽、至于悟空、悟能戴的那毗方帽也称元宝帽藏区基本看不到。不过其五佛冠上、常以梵文或藏文字母书写种子咒代替佛像,功能名称都是一样的。再者其学士藏传佛教地区戴时看似平顶帽铲形类似鸭舌帽前端突出。这很有高寒地的地域特色,即保暖、又遮阳瞧、据说主要可防止冬天雪地反射对眼睛伤害,可说非常实用

      同时身上是否裹有袈裟,袒露右肩,下穿僧裙。加披黄色法衣、身上系坠净水瓶袋等宝物。脚登的是牛皮、毛毡或锦缎的长靴,也可区别身份高低。当然人人带的念珠更是最大讲究、单从材质讲就有菩提子、金刚子、莲子、水晶、珍珠、珊瑚、琥珀、玛瑙、玻璃、象牙、海螺、檀木、人头骨多种针对,教外人辨别都困难。只须知道、珠数均为108颗,断108种烦恼、证得108种三味。而且庞大的队列中、特别是后面,很多明显就不是出家人。难怪有人说搞得好像在过

      亮宝节,男子们身着华丽藏服、高举各种彩色经幡、唐卡。妇女们则从头到脚显示出珠光宝气,光彩照人、恨不得将最值钱的宝物亮出来大家欣赏。难怪有懂行的说看开头的排场、像是在迎送上人,面现在看似乎今晨有大善信去世天葬。请了大法事,才有部落集体参与。果然有人发现了队列中有战神亮相,是一个很彪悍、健壮的男子,头戴古时“藏王”军队的“将军帽”。手握“长矛”、耳朵戴着硕大金耳环、脖子上挂满玛瑙珍珠项链、腰佩长长藏刀并挂着精致弓箭。在一大群执着刀矛、幢幡、华盖的精干勇士,和簪璎戴珞手捧花笼靓女的簇拥着从容前行、似乎在表演一场大戏。前后竟然排了长达一、两里,在游行队列后还跟了不少手捧着哈达、香盒、或手摇嘛呢轮、挥着嘛呢旗自发跟随的群众又达数十米。

      藏胞们这种转山转水转佛塔,敬天敬地敬大佛。一生辛苦无所怨,只祈平安来世福。这种单纯的虔诚礼敬、表达了他们包括面对严峻生存自然环境和俗世权势的敬畏,和对来世对幸福生活的祈盼、向往、热诚。真让观者感佩。赞曰:

      佛家仪仗阔空前,骨笛阴森唢呐喧。伞盖幢幡连梵宇,直通极乐大花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6-4 01:18 , Processed in 0.09741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