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8|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上山下乡6.知青生涯.那阵儿(短文)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10-2 10:5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12:0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这是一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非常优秀的《毕业歌》,曾让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热血沸腾。歌词为:(一)、“七月的春风吹送着花香,祖国的大地闪耀着阳光,迈开大步走向生活,条条道路为我们开放。再见吧!亲爱的母校,再见吧!亲爱的老师,再见吧再见吧,我将要走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让青春放射光芒,我将要走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让青春放射光芒。”(二)、“建设起千万座美丽的新城,开发出祖国无尽的宝藏,让丰收的歌声到处飞扬,用劳动创造幸福的乐园,再见吧!亲爱的母校,再见吧!亲爱的老师,再见吧再见吧,我将要戴着奖章再回来拜访,让胜利同声欢唱,我将要戴着奖章再回来拜访,让胜利同声欢唱。”
    就是这首歌,还原了那个年代,还原了那些个充满热血与激情的岁月,或许这就是后来上山下乡的前奏曲吧。
    回望历史,知识青年大规模上山下乡前,亦即毛主席上山下乡指示发布前,就曾有真正的知识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到工(矿)、到边疆、到农村(邢燕子等人就是杰出代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其中到农村仅仅是祖国号召中的一项,至于后来的“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则是“伟人”的另一伟大抉择,而这一抉择除毛老人家外,恐怕至今没有任何人能够完全诠释得了这一“最高指示”的真正意图与真实含义。(一)
    话说“老三届”与“知识青年”是这一历史时期特定的词汇。“老三届”是指上世纪66、67、68届初、高中毕业生。而“知识青年”则应是这三届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的(指非农业户口)人群。然而,“老三届”则不假,“知识青年”则只能牵强附会,这是因为文化革命使67、68二届初中生不具备完全初中文化,也就谈不上什么“知识青年”了。
    至于后来持续的“上山下乡”运动,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兵团、农垦、农场、林场、牧场知识青年与伟人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就大相径庭了。因为兵团、农垦、农场、林场、牧场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没有“贫下中农”的,而没有“贫下中农”的地方又如何“接受再教育”呢?!
    “老三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三个词是相连贯的,接受“再教育”的主体也就是这部分人,少了其中一个内容,就没有真正贯彻落实伟人的“最高指示”。要不在当时,在咱当地就没有动员,也没实行1969届初中生“接受再教育”去“上山下乡”的呢!至于70届以后下乡的则是“上山下乡”运动的继续与深入。
    其实,伟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句话已经说的再清楚不过了,这就是反映在“再教育”这三个字上。结合我党一贯主张要求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传统与经验,对照后来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就不难理解了。
    接下来,接受再教育多少时间,如何衡量再教育合格与否,恐怕伟人都没有仔细考虑过。现实是有的人下去当年就出来了(当年应征入伍),有的第二年就出来了,以后每年都有招工、招干离开农村的,我可在农村呆了66个月(1968年10月至1974年4月),有些人甚至比我还要长。(二)
    在这里,谈到根本改变“老三届”知青命运时,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这就是福建蒲田一位小学教师李庆霖。正是这位李老师写给毛主席的一封信,才引起主席重视,并在那封信上批复:“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这才有后来知识青年返城与就业问题的最终与彻底解决。在这里,后来返城的知青都应当向这位老师表示感谢。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当时响应号召的知识青年,不仅仅是插队广袤农村接受再教育,与贫下中农同生产、共劳动、同甘苦、共命运,劳动没有收入,生活没有保障,接受锻炼与教育的一群年轻人。还有享受兵团、农工性质,拥有一定固定收入待遇的另一批人年轻人。这批人是有组织、有保障的兵团、农、林、牧垦人,这批人有组织纪律约束,没有“自由”,没少“牺牲”。当奉献精神消磨怠尽,当“老插”命运与自己命运产生极大反差时,矛盾与问题最终暴发了,这就是后来引发的云南农垦知青率先要求返城大潮。
    在当时,分散插队的老插绝大多数为本省、地区、县、区(镇)知青,一般采取就地就近安置,且人数众多(约占80%),分布也最广,几乎是全国农村处处都有知青。而兵团、农、林、牧垦知青,则是集中安置的大城市(直辖市与省会城市)户籍的知青。因此,返城大潮也分为二个阶段:(三)
    第一个阶段缘于毛主席给李庆霖复信后,这部分老插知青除国家计划招干、招工、招生(工农兵学员)外,大部分基本属于各地自主消化,主要安排在县域经济的地方国营单位,少部分消化于集体所有制单位。可以说每一个知青都得到了一份相应工作与收入。
    第二阶段也就是1978年轰动全国的云南农、林垦知青强烈要求返城的诉求了。虽然最终取得胜利,诉求得到中央及地方千方百计的安置,但安置的情况却比老插们差了许多,尽管如此,回城、回家的愿望终于实现,但却忘记与忽略了安置的质量,以致很多年后再次受到改革浪潮的冲击,处于买断工龄与失业的绝境。
    就是咱这一代人——老三届,当年曾无不自豪地称“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曾无不骄傲地说“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就是咱这一代人,曾经受“三年自然灾害”(身体发育受影响);曾经受文革洗礼与上山下乡(该念的书没有念);曾经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吃过苦、流过汗;曾遭受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后患(失独者尤其凄惨);曾经受了失业、下岗、工龄买断。
    就“老三届”来讲,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这批人已经老了,几乎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对于历史,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却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忘记!(完)
    (作者:承上与启下)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20 收起 理由
    一方 + 2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沙发
    发表于 2017-2-27 15:23:40 | 只看该作者
    熟悉那段历史,赞同文中一些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7-3-1 13:53:53 | 只看该作者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很多知青,被人愚弄,被命运播弄,凄苦一生,还在怀念当年的什么激情,自以为崇高,岁月蹉跎有意义,实在可怜。

    点评

    我很赞同: 5.0
    我很赞同: 5
      发表于 2017-3-4 09: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地板
    发表于 2017-3-1 20:01: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方 于 2017-3-1 20:03 编辑

    历史就是历史,无法改写也无法忘却。老师,您的《上山下乡5》呢,我好像没有找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5#
    发表于 2017-3-1 22:24:17 | 只看该作者
    那段难以忘怀的历史与记忆,令人回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10-2 10:5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17-3-4 08:39:12 | 只看该作者
    一方 发表于 2017-3-1 20:01
    历史就是历史,无法改写也无法忘却。老师,您的《上山下乡5》呢,我好像没有找见。

    我把它粘在6的后边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10-2 10:5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7-3-4 08:41:53 | 只看该作者
    上山下乡5.劳动锻炼
        16岁下乡的我,在乡下66个月的我,说什么在乡下都有难以忘怀的往事。
        我在回忆短文《上山下乡.知青生涯》中曾说过“有得有失,无怨无悔”,事实的确如此。说此话,说实话,知青在农村谁不知道农业劳动之艰辛。有诗为云“除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是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就是要让咱知道农村、农业与农民的艰辛与“粒粒皆辛苦”。
        当知青,干农活,使用最一般、最多的工具就是锄头,田头地里的活没有谁能离得了它。
        刚下乡第一课就是学会使用锄头,在咱南方,10月份的农活,主要是秋种欠田(种小麦)秋收(挖红薯),这二样农活一样都离不开使用锄头。
        没有用过锄头的我们,在使用中就不知道使用的技巧。首先是前后手握锄的位置,其次是手与锄把拿捏的轻重,最后是用力的大小。这三个环节(或要领)如果掌握不好,就会得不偿失。
        其中这锄与把拿捏的轻重尤为重要,该松则松,该紧则紧。松了无法用力,紧了往往手上会因摩擦打起“血泡”。小小年纪,细皮嫩肉的我们,不懂得如何使用锄头,满手都是血泡。劳动就是锻炼人,首先是磨炼意志,然后是对事物的认识。
        手上有了血泡,对劳动就有了认识,血泡是对劳动而言,也是认识“再教育”的开始。学会了使用锄头,手上也磨出了干茧。学会了使用锄头,在劳作上开了一个好头。
    《七言八句.春咏》
        拂面微风临人间,淅沥细雨润田园,翠绿花红漫山野,乍暧三月艳阳天。迎春鸟儿吱嘎叫,农夫耕地把牛吆,种下谷物盼秋获,辛勤换得粮满仓。
                     《七言四句.插央诗》
        捞脚抹杆下田地,日晒雨淋把头低。手捉禾苗往下杵,一掬一退织绿衣。
        注:(捞脚抹杆:土话——指将衣袖挽起,把裤脚撩起)
                     《七言八句.农忙》
        春来雨水贵如油,颗粒不剩引田中。三犁三耙弄秧地,牛困人乏也不休。
        男女老少排成行,弯腰驼背插禾忙。娇阳暴雨谁避得,换来稻田披绿妆。
    《七言四句.春种》
        光头淋雨忙栽秧,脚踩泥泞地不茺,春耕大忙不歇息,
    秋收希望粮满仓。
        上述是我写的五首有关农村、农忙、农活的诗句(请别见笑)其真实地反映与表现了有关劳动的情景。一年四季劳动,让人难以忘记的是几样脏、苦、累的农活。
        最脏的农活是背牛粪褥稻田。在咱南方,主要农作物是种植稻谷,而种植稻谷的肥料主要靠农家肥——猪、牛粪,这猪、牛粪则主要用作底肥使用——就是最先施用的肥料。
    单说这牛粪,就是牛圈里牛拉的屎、尿粪。可牛粪这东西,虽然不很臭,但十分肮脏,因为它是倒干不稀的东西。首先是不好挖取,吃剩的各种牛草与粪便混合在一起,而且十分难装。其次是搬运,而这搬运方式则是用背篼背负(生产队地形为山高坡陡不宜使用箩筐挑),此时牛粪中的液体就从背兜的下部溢出,顺着屁股和大腿往下流淌,后学会使用棕背垫后,粪水才只打脏大腿以下部位。当这牛粪运到田里后,工作还没有结束,还得将这牛粪用手均匀地抛撒在未犁耙的稻田里。可以相像,这牛粪之脏,抓牛粪的手难道会不脏,特别是指甲里的牛粪,说啥也难以洗净,至今意识里的牛粪还未能忘掉。
        在农村,最苦的农活不是肩挑与背磨,也不是日晒与雨淋,而是中耕中的锄草——特别是给甘蔗中耕锄草。
        为什么说给甘蔗中耕锄草最苦呢,原因有二:一是甘蔗除草的季节是在夏天,土城的夏天格外地热,穿多了不行,但不穿长衣裤更不行;二是这甘蔗的叶缘上长着锋利的锯齿,稍不注意就会划破裸露的肢体,而划破的地方又被汗水浸咬,使其又痛又痒,难以忍受。
        在农村,最累的活是什么呢?是春种与秋收,这是因为季节不等人。
        就拿春耕来说,“夏至不栽、夏倒西歪”,半山地区的庄稼是不好种的,下乡的尖山生产队的庄稼更难种,因为山高坡陡,雨一停止,水就没了。为了能截水打田,为了抢季节,几时下雨,几时就得起床去扎稻田保水。为了抢农时,很早就得上工,很晚才能回家。为了抢季节,不管天晴还是下雨,整天拔秧、插秧,插秧、拔秧。真正是弯腰驼背,口朝黄土背朝天,直到稻田栽种完毕。
    就拿秋收来说,最累的要数收割稻谷。这也是受季节的影响——因为贵州的秋天是“天无三日晴”嘛!天只要没下雨,就得抢收稻谷。在抢收稻谷时,最老火的是收割糯谷,这是因为糯谷壳上有一层毛,在脱粒时这毛就会附着在劳作人的身上,汗水一乍(混合作用),身上其痒无比。
        什么是脏、苦、累,什么是辛苦!当了66个月知青,亲身经历了这些,知道了农村、农业、农民的不易与辛苦。通过这些让我珍惜后来的工作、学习与生活。
    一句老话“上山下乡.有得有失,上山下乡.无怨无悔!
                        (作者:承上与启下)

    点评

    “上山下乡.有得有失,上山下乡.无怨无悔! “ 我喜欢这句话。我没有下乡,但做什么都有得有失。关键是自已总么面对,怨了,悔了也不能改过来。苦难也是财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4 14:49
    我们家乡没有大面积种甘蔗,所以我没有给甘蔗锄草的经历,听您这么一描述,那份炎热马上就扑了过来……是的,有过这样的经历,会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所遇。春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4 10: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8#
    发表于 2017-3-4 09:00:34 | 只看该作者
    苦中寻些安慰吧。赶上那个时代,谁又左右得了。人民是有力量,那是指集体,个体的人又能做些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9#
    发表于 2017-3-4 10:28:59 | 只看该作者
    上下游 发表于 2017-3-4 08:41
    上山下乡5.劳动锻炼
        16岁下乡的我,在乡下66个月的我,说什么在乡下都有难以忘怀的往事。
        我在回 ...

    我们家乡没有大面积种甘蔗,所以我没有给甘蔗锄草的经历,听您这么一描述,那份炎热马上就扑了过来……是的,有过这样的经历,会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所遇。春安。{:1_2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6-6 10:49
  • 签到天数: 875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0#
    发表于 2017-3-4 14:49:12 | 只看该作者
    上下游 发表于 2017-3-4 08:41
    上山下乡5.劳动锻炼
        16岁下乡的我,在乡下66个月的我,说什么在乡下都有难以忘怀的往事。
        我在回 ...

    “上山下乡.有得有失,上山下乡.无怨无悔! “ 我喜欢这句话。我没有下乡,但做什么都有得有失。关键是自已总么面对,怨了,悔了也不能改过来。苦难也是财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12-19 21:19
  • 签到天数: 11 天

    [LV.3]偶尔看看II

    11#
    发表于 2017-7-10 21:57:00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脏、苦、累,什么是辛苦!当了66个月知青,亲身经历了这些,知道了农村、农业、农民的不易与辛苦。通过这些让我珍惜后来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没有亲身经历过是无法理解这“无怨无悔”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5-8 20:15 , Processed in 0.09262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