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克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网络行踪》(修订本•连载)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81#
     楼主| 发表于 2016-9-5 10:10: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9-5 10:26 编辑



    第三十八章对老戚君《先知其实很平常》一文的跟帖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口语或书本上提到“先知”时,会习惯性的跟上“先觉”二个字,即:先知先觉。戚兄《先知其实很平常》一文中意思,我感觉“平常与否”着眼点应落在“先觉”之上。从词义上看,“觉”和“知”有程度上差别。后者,更偏于理性成分;而前者,尤其那种明辨是非直觉上冲动,若在生活中可算得上“普遍存在、通俗易懂”的话,我认为说成是“平常、稀松”,亦不为过。
          事实上,从“觉悟”到“知识”,暂撇开用“先觉”“先知”的说法难免人们把关注点全部放在“先”上,因而即刻陷入认识论中“先天论”泥沼里不能自拔,并忽略了无论“先天论”还是“后天论”在“觉”与“知”内容上究竟什么才是问题关键的根本所在。所以,有了这前面条件说明,那么,单言从“觉悟”到“知识”,亦不难发现二者之间有一道决非“轻松平常便容易迈得过去”的“坎/槛”。
          针对个人生活或社会革新,我自己一直用心于辨别究竟“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问题,粗算起来对此思辨也有十个年头了。“知难行易”是孙中山先生于其文集中一再明辨的一个观点。但我对这一观点的接受,是经历别扭、反思到体验后,才基本接受下来。
          面对国内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弊病和痼疾,若能够有所感觉并真切认识到它们确实存在的话,那在今天这种相对开放环境下,相较老戚君文章背景中“文革”时期,应更不会是难事了。那么,难事在哪里呢?有人说难在体制或制度上的限制,也有说难在愚昧无知者占大多数,亦或有言难在物质困乏、人满为患等等。这“等等”里面还包括多少内容呢?究其包含内容,尽管归纳总结出来一两个比较容易一些,但若概括全面并还能按轻重缓急列举出来,并且还能做到详实精道,则一定不会是特别容易做到位的事情。所以,我只能笼统地说,究其内容数量应不在少!恰是在如此前提下,我才觉得老戚君文章中相关先知先觉“难易”程度问题,焦点还是落在那个“知”上,根本在于“知”的程度不够深,在于“知”内容普及面不够广,在于“知”拥有者以及与其达成共识的人数不够多。
          在《启蒙论坛》上诸君,时常于言谈话语之间,旨在宣传“精英文化”。其实,我不反对“精英文化”。但我始终质疑:精英们应去做些什么?
          任何一个人即使依赖自身特有的一点点个性才华,既可以自我标榜为“精英”圈子里的一个。我觉得这样一种姿态和格调,其实并不为过,而且还应该是大加鼓励和积极倡导的事情。但是,像这样一种鼓动,若真格能成为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事实。那么,首要的事情应该是先明确其使命,或讲其“精英”需要去努力的目的和方向。事实上,如果大家确实不仅是为了狭隘个人利益,也不是为了徒求虚名,的确就是为了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上能够有繁荣、舒心、坦荡的民俗风貌。那么,起码目前情况下,即使有门派之别,也尚不至于到了“水火不容”地步吧;即使有政见不和,也不至于非要“掘祖坟、灭九族”,才足以泄愤吧。
          总之,话虽说得有些离谱。但因“启蒙”新开张,多言多语还是为了不再反复罗嗦之。
          真诚希望《启蒙论坛》能成为名符其实的思想交流平台,让宽容和理性成为其存在下去的艺术文化特色吧。
    据2004年2月24日于《启蒙论坛》“生于六十年代”跟贴整理。2014年4月3日整。2016年9月5日修于济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82#
    发表于 2016-9-5 16:20:05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涉及到的概念,缺乏基本了解,故不敢回复跟帖。

    点评

    其实,我集中发着几篇,不是刻意摆弄概念或混淆视听,而是回归社会上逐步远离或不敢触及的一些文化思想领域问题。 记得七十年代,在各处电线杆子或高大树木上还都挂着高音喇叭时节,一年三百六十天播放最多的除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6 10: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83#
     楼主| 发表于 2016-9-6 10:30: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9-6 10:35 编辑
    老党 发表于 2016-9-5 16:20
    这篇涉及到的概念,缺乏基本了解,故不敢回复跟帖。

    其实,我集中发上面几篇,不是刻意摆弄概念或混淆视听,而是回归社会上逐步远离或不敢触及的一些文化思想领域问题。

    记得七十年代,在各处电线杆子或高大树木上还都挂着高音喇叭时节,一年三百六十天播放最多的除了样板戏,再就是“两报一刊”社论,至今我闭上眼睛耳畔还能回荡着男女广播员字正腔圆的音调和咄咄逼人的语句:“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来的吗?不是…。……不许放屁,试看天地翻覆。”而像这样一种豪迈气势,如同星火燎原,不但烧遍了六七十年代中国大地,甚至在九十年代经过时尚文学渲染,进入新世纪后凡华人世界从网络上论坛及其犄角旮旯之中以至于网络下的街头巷尾和稠人广坐之间,堪称事无大小巨细均可以摆出来这样一份“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气派,特别是针对不知底细而貌似平民百姓或非权势富贵之模样者,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于上述文化现象的源头和事象,生于六十年代及其之前者,应该耳熟能详。或许因此,在十年前网络论坛上的三四十岁之上人群,惯常展示出来的一种姿态,其实和眼下网络有生力量不可同日而语!

    借助网络搜索,粘贴“人的正确是从哪里来的?”内容再参考学习一下:“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又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就是正确的,失败了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点评

    这一切十分熟悉,但理解深度不够,基本概念还是能理解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6 14: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84#
     楼主| 发表于 2016-9-6 10:38: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9-6 10:49 编辑



    第三十九章据网络跟帖探究“知难行易”



          大约十年前,在西祠胡同社会人文版《另一种存在》上,我个人曾经多次发表言论,旨在引起更多人们关注“知”与“行”辩证关系。其实,针对这个问题,可能时过境迁缘故,在当下以六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为主导的网络群体中,真正明了“知与行”辩证关系文化意义者,尤其是年轻人已经不会很多了。虽然如此,此刻查看当时在我相关话题文章后的几位网友跟帖,尚能体现人们对此话题的一些看法和认识。故整理于此,抛砖引玉吧。
          因在《另一种存在》上跟帖网友,当时彼此经常呼应,现今虽疏于联系,自觉依那时缘分,故未经他们同意,即照搬过来了。如有不妥,请与我联系,先在此致歉。


    回应人:爰叆(2005-09-19 22:27)……言行一致难不难?

    回应人:朗照山河 (2005-09-20 07:43)……知也难行也难。读了kexie文章及那篇转贴之后,我有一些感想。但愿下面话语能够描述清楚我的感想。
          先说那篇辩论性文章。我虽然对电视辩论之类的东西不感兴趣,但是,笔录成文字之后,倒是乐意看看的。90年代中期,大学里面的辩论赛很多,校之间,系之间,班之间,寝室之间,男男之间,女女之间,恋人之间,真是辩得个舌绽莲花口吐白沫,辩得个颠倒黑白人间地狱啊,总之,辩得个不亦乐乎。留意这篇文章所提到的评委,里面有棵评委常青树:余秋雨。去年我似乎看见他在中三台的什么舞蹈大赛里面出现,他的作用就是用来臊一下那些舞蹈者,给他们说说预先准备好的文史知识,能够达成这一目的的首要条件就是他本人极其不害臊。据说他今年金盆洗手了,不干这行当了,但愿明年他不要痰盂洗手,又干上了。
          另外,还可以提一下正方因底气不足而导致的类似撒娇的行为。尤其看到下面一句时,“能行未必能知,能知却必定能行”,我只恨自己认得字。
          其实,要下“知”与“行”的定义已经太难了,又应了那句话:“一千个演员一千个哈姆雷特”。当争辩的诸方是在不同理解上使用一些词语时,争辩已经失去了许多意义。或者可以说,在争辩中,能够把自己的意思尽可能地表述清楚,这就算是胜了。因此,我的那句“知也难行也难”只能是对我而言。
          对欧阳修的那句“古之人不虚劳其心力”,很喜欢,算是又知道了一遍,知道了就要行,不然知道一万遍也没用。好了,“但对此议题,此刻却兴致索然了!

    回应人:kexie(2005-09-21 13:48)……谢谢楼上诸位跟帖,特别感谢朗照山河君一番感慨!
    之所以揪住“知难行易”话头不放,是由于我自己一些经历造成的。
          八十年代初,忘了从那儿得到一本小册子,是美国人杜拉克著的《有效的管理者》。其书中为了达到“有效”目的所阐发的管理思想,令我耳目一新。尽管,此刻早已忘记了其书中云何,但在读过其书以后,让我坚信:“只有拥有清晰、明辨的思想,一个人或我们周围社会才易于达到明快而有效的生活目标。”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初,国内一些国营或民营企业脱颖而出,其中有一家在国内有些名气的企业老总与我一位朋友交往甚密。我朋友曾对我讲,这位老总之所以把企业打造到这种天地,他的口头禅颇让人回味而感奋:“思路就是出路”
          大概在《吕氏春秋》上,有这样一句话:“由其道功名不可逃,尤见闪电知雷霆将至。”
          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不免会由衷赞同这一箴言:“知识就是力量。”
          是的,上述这些生活例证,也不过是在说明人类生活中“知和行”的密切关系及其重要作用和价值意义,而并非在难易程度上强调“知”或“行”之间差异。但是,当我们回首历史时,仅以痴夫愚妇和志士仁人之个人生活质量和对社会贡献而论,为缩小他们之间差距,为实现能够使更大多数人均可以文明享乐的社会生活而为之努力之际,人们就会发现这其中的“难”,恰恰就“难”在确立正确的生活信念上;“难”在人之精神、智力、知识的拓展上;“难”在行为中如何去作出适时而有效的判断和决策上,甚至就“难”让某些人认清自己后,进而才能够摈弃或有勇气走出自欺欺人或愚人私己的陋见及狭隘之境地上面。 

    回应人:思行(2005-09-22 09:26)……冒犯一下克谐兄,温柔一刀:我觉得知易行也易。人生百年,弹指一挥间,何不目空一切,狂完这一生再说。太过纠缠于知与行的辩证,恐怕或者有数点无聊,或者有一丝怯懦。

    回应人:瞎狂(2005-09-22 09:28)……恩,挺耐琢磨的文字。一千个演员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观众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其实是一个道理。譬如看完这篇文章,我就是从人性的角度理解的。
          知难行易,或者知易行难,在于,人既是一种狂妄,也是一种自卑的动物。
          据说有那种以写小说为志向的人,一辈子在脑子里谋划所谓的旷世巨著,结果到老也只成就一篇开头,有些只是为了玩票的家伙,反倒登堂入室了的。
          在我看来这就是狂妄与自卑的纠缠不清。人的狂妄使人对导致结果所需之因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而同时,人无论如何狂妄,也总能隐隐领悟到自身能力的局限性,一旦受到挫折,这种领悟会扩大成威压的自卑,又由于病态的自尊迫使他不得不继续为了目标奋斗。这样,狂妄与自卑成了影响人成功的双重负担。
          当然,事情未必一定要这么悲观的看,人还是有运气的。
          最后,还是用自己的话结束感想:“人活着实在是件无可奈何的事,你以为你能够,其实你不能够,你以为你不能够,其实你能够。”我的话可能另有所指,但在这篇文字下面提出来,倒也相得益彰。

    回应人:kexie(2005-09-24 13:28)……本意放弃“知与行”的纠缠,但看到上面两位老弟的回应,感到若把这个话题定格在如此层面,则有误导之过,且会贻害读者。
          关于“知难行易”或“知易行难”的思辨,若针对某人某理想或某行为上的“行与知”和“成与败”而论。我想在此视角和角度上,起码可划为这样两个方面:
          一是当事人,也就是业已成功者。其本人作为表述者,对其个人成功之路,虽然熟知过程,但不一定对每一环节和逐个影响因素都表里透彻、分析到位。这一点并不难理解,仅就偶然和必然因素而言,偶然者往往来去唐突,有的易于发现却不易把握,而有的则既不易于发现也无从去把握,甚至越是身处之中者愈难发现和把握得清楚。所以,对于当事人的说辞,即使全是真情实感、实话实说,也难免谬误百出。
          二是旁观者。依其身份上的不同,其议论和说法上更会是千奇百怪,但不可否认的也只有通过如此多层面、多视角、多跨度上的认知组合,人们才可以找到并发现其中所关注人物及事件内在“道”理,而这其中的“道”愈是接近该类人及其事务“行、知、成、败”真理,那么,凡后来者/后继者也就愈发能够通过行其“道”,而达其功和完其志。
          “知难行易”这一话题可以作为话头和引子,用来诱发引导人们对社会或/和人生问题,进入更深层、更广泛并更易于切入主题的思考。事实上,它是形而之上一个深入浅出且又颇具社会积极性真理性的认知问题。
          哲学上看问题,必须动态、历史或纵横对比着去探索和分析。
          人们或许会说,五千年乃至一二万年以前,人类智力尚处低层次之中,甚至还没有开化,地球上的物种和人类不也在由简单、低级向着高级和复杂进化吗?事实确实如此,但有这样一种思想和提问的人或人们,其忽略了“知难行易”是一个在人生信念和社会文化性范畴上的话题。其中的“行易”,既有所谓“成功、遂愿、达志”的功利目的,而且也有与这功利文明程度及其水平高度和质量变化上所花时间或言客观物质时空方面投入多少的斤斤计较。
          从物种出现到人类社会性发展,五千年时间似沧海一粟。但就在这短暂时间内,地球上事物变化是巨大的,而其中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其文明程度改观(生活质量和理念上进步)却在近三、四百年中间最为显著。而这几百年中依国家为整体观,英、法、美、德、日的强弱之变化,虽可推就于战争、科技、资源等诸因素,但在探究根本成因上,无疑会发现其中起到最巨大影响和根本决定作用的却是领导者思想和民众意识转化/转变的影子。
          “知难行易”不是针对哪一个人或某一件事情上饶舌或较真,也不为追求类似“精神胜利法”、情感互动等意志论效果,而是由个人到社会;由小到大;由微到显之过去、现在和未来世界发展中,终将会被证实的且有改变和加快社会进步历程意义上的真理性发现。
    2014年5月夜整。2016年8月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85#
    发表于 2016-9-6 14:42:29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9-6 10:30
    其实,我集中发上面几篇,不是刻意摆弄概念或混淆视听,而是回归社会上逐步远离或不敢触及的一些文化思想 ...

    这一切十分熟悉,但理解深度不够,基本概念还是能理解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86#
    发表于 2016-9-6 14:49:36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十九章,关于“知难行易”的论述,同意克谐观点。

    点评

    不着急,慢慢来,看下来,对我启发很大,视野眼界都有扩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8 14:51
    近来市内各处修路,前天网线故障,今日才正常,但不稳定。谢谢老党兄理解和回应!这个“网络行踪”已是强弩之末了,其他个别片段还有参考作用,再发几篇。近来心想,这秋高气爽之际,确乎更适合登高望远吧!  发表于 2016-9-8 10: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87#
     楼主| 发表于 2016-9-8 10:50: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9-8 11:10 编辑



    第四十章对白玉蟾君网上“声明”的联想



          “白玉蟾在网上的一切观点均限于理论范围,凡涉及历史与社会问题,均特指鸦片战争以前;凡涉及现实问题,均特指台湾分裂主义及反华势力。如对具体篇节产生歧异乃作无聊之联想者,请事先认真通研马、恩、毛全集,白玉蟾则有义务指明其文出处的具体版本与章节。特此声明。”摘自白玉蟾《对江郎及一笑兄总批判之前言》一文。
          阅读白玉蟾君上面声明,让我想起了一个邻居。大约九零年之后,我刚工作不久,同事中有一位高我四五届的大学生,她老公移居国外已有年头了,正想方设法把她也弄出去。一日,她拿了一份英联邦语言学院的招生简章,因英文介绍很简短,而其中主要内容却是法文。看着她愁眉不展样子,我自告奋勇地说:“我有个邻居会好几国外文,法文一定也没问题,我让他翻译一下。”
          周末时,我专程去了一趟前排平房邻居家里。关于这位邻居,听我父亲讲,他五十年代在学校教课,被打成右派后一直到我在外地上学时候(八十年代中期)才重新调回原单位上班。因为这个人非常特别,用周围邻居的话讲:“他不单是特别‘酸气’,而且平常见到任何人时那份客气劲头,简直‘客气的吓人’,令人感觉上特别不舒服。”
         自从出门上大学以至于毕业回来工作后,尽管一直在父亲单位家属院内居住,但对于周围邻居,尤其一些新搬来的住户彼此都十分陌生了。所以,我自己也忘了和这位“懂多国外语”的邻居第一次交谈究竟源于什么事情。不过,有了第一次交流后,每当我和他再碰面时,我们都要站在路边聊上一小会儿。现在回忆一下,那时我们能够交谈的话题,大概只有医药方面知识吧。我自己其实很清楚在家属院里很少有谁愿意跟他说话,我事前问过其他人知道他确实懂法文,而且据说他最棒的应该是德语。于是,我想:“单凭我和他还能说上几句话的这份交情,若翻译这份东西,对他而言也就是芝麻大点事情。”然而,我大大咧咧推开了他家房门,随后发生情况,则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当说明白了我的来由时,他一下子站了起来,脸色都变了,刚刚还十分谦恭、客气、柔声细语的问询,即刻变成了严肃而生硬的拒绝:“xx(我的小名),你年轻,你不知道我犯过的错误……”见到他那种样子,我尽管尴尬局促,但更感到有些滑稽可笑。于是,赶紧向他解释说,这只是一份出国简介,只想请他给讲解一下里面内容等等。但是,他自始至终不仅没有转变拒绝态度,甚至那几页薄薄的纸,他都没有敢接过去看上一眼。
          这位“懂多国外语”的老教师已经作古。他一生没有结婚,大半生只是和他“后娘”(也有说是他父亲的小老婆)生活在一起。然而,古稀之年的他,却酷爱跳交际舞和结交女伴。我曾经多次看到他一个人在学校大操场上独自旋转、旋转、旋转。他的死更加凄凉,有些酷似张爱玲的结局。只可惜他无法攀比张爱玲,不仅仅因为未曾听说他留下了什么作品之类东西,甚至我偶尔向周围人打听他的往事,所听到的除了直言不了解他或说他不善言谈之外,再者便是对他一生背影的不屑一顾、讥讽嘲笑和冷漠麻木了。
          我不知道白玉蟾君在网上发“声明”的顾虑从何而来?又因何而生?但白玉蟾君曾要求过我每次都能够把一些话说得清楚一点。而这一次我真的不知道究竟说清楚了没有。
    2003年10月21日暮草。2016年9月7日修于济南。

    点评

    前面几章一方虽认真读了,也有想法,但是思路很窄,知道不是理性探讨的料,不敢说。好在看到老党回复了,不至于让克谐先生一个人在此般。先生去的网站,参加的讨论,的确不是我等能驾驭的、先生次章的联想,的确也让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9 08:46
    这网一大了,什么奇才都可能遇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8 14: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88#
     楼主| 发表于 2016-9-8 11:13: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9-8 14:00 编辑



    第四十一章信函、留言簿、电子邮箱及其它

                                        

          大约三年前,家中随添置了电脑,却迟疑着一直没敢上网。根本原因,是听周围同事说,家庭上网除了聊天再就是玩网络游戏,由此更担心家庭上网后会影响孩子学习。
          其实,家里有了电脑不久,即察觉这种工具书写和打印材料可以掩盖平时顾忌书写潦草的个人缺陷,尤其看到个性语言瞬间变成印刷体跃然纸上时,内心油然生起一种洋洋得意的欣快感,徒然产生一份融入社会并得到社会认同的自在惬意。
          外地朋友或不断有出国的同学,在留名片或离别时,通常十分时尚的嘱咐道“有事发email既方便又快捷”。而孩子更是经常回家唠叨,如在网上可以学外语;在网上可以画画;在网上可以了解这个那个知识等,像这样一些说是从学校和周围同学中获悉的信息。
          当宽带网线头接到家门口的时候,那些(应是邮电系统的)业务员们三番两次地找上门来,或在四处摆摊子宣传着上网好处和优惠条件。于是乎,再也挡不住耳闻目睹且绘声绘色的诱惑,终于犹豫忐忑而又自觉自愿地加入了家庭上网行列。
          在电话没有普及以前,因在外地学习时养成习惯,也可说是人际沟通关系需要,即使参加工作以后,我还会经常和朋友们书信来往。然而,自从九十年代初期有了家庭电话,特别是步入千禧年手机逐渐普及之后,除了极个别好友外,确实不再提笔写信交流了。虽说我个人保持写日记习惯已经十几年,而且工作中也需要书写文字不断,但是,对于不再经常通过信函交往的这一社会进步现实,我一直有些唏嘘感慨和耿耿于怀。因为,在我觉得,电话上交流尽管有真情实感、直来直去和清楚明白的鲜明特点,然而,此种交往方式比起书信语言反而显得虚掩、堂皇和乏味,即便录下音来反复聆听,也难以找到默念书信时才有的一份思维跳跃和情感激荡。
          是的,家庭上网后第一件事情,在我个人就是忙活着注册邮箱。可是注册信箱之后,时之于今却还没有发出去一封像过去那样的标准信函。事实上,上网后除了意外惊喜寻得了“网络论坛”这一崭新天地外,也正是通过网上留言簿或电子信箱,使我不但获得了良莠不齐、繁华似锦的各种社会知识,而且又找到了类同于信函样个性思想交流的感觉体验。
          信函样交流方式,对于个人及社会人际关系究竟有何种影响和实用价值呢?对此,因没有细致探究,无法给予系统说明,但在以往和现今书信样交流中,我觉得其对于一个人有着像“认识自己”“鞭策自己”“知己知彼”一样在个性心理和社会修养意义上的积极作用和显著效果。
          总之,“书信体”作为社会生活里仍在使用的文字形式和文学艺术中尚且存在的体裁,即便其在形式、格调和内容上确实不一雷同并且众说纷纭,但此类作品在古今中外都不乏经典杰作,甚至在中学课本中曾经有所领教。所以说,眼下网络电子邮箱的出现是否能够完全替代传统书信来往呢?对此,起码对我个人而言,今天的回答还是否定的,但其形式上快捷和方便,毋庸置疑可以使人际间交流变得更加多样化,并与传统书信方式有着优势互补的时代特色。仅这一点亦是当下无须争执的事实了。
          下面是两封我自己过去与论坛网友之间,通过论坛信箱的交流文字。之所以张贴,因觉得其不同与一般书信,虽没有隐私或秘密,但确实有一些多针对目前论坛状况应属于私下个性化言谈议论。而像这种“私下个性化”特征,既是“书信体”特有的色 ,也是一种可以透视人格品行及其生活环境较真实的方法方式。  
    (一)

    XX你好!  
          五一将至,关于上传文章的事,我一直牵挂着。曾复制XX君两篇文章试着编辑,但感到有些难度。所以简单排了一下版就传上去了,请查看一下。
          关于那个悬置版面如何安排和处理,这么长时间也没有瞧出个结果!我觉得现在这样子转发也挺费劲的,不知你如何看待这件事情?
          谢谢你经常跟贴和提醒!其实,我的悲观是相对的,的确像是一种“闲得无聊不务正业样子”,但我的苦恼和悲观也是实实在在的,因为这一点我自己能感受得到。
          所谓“要达观、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其中道理,我懂。然而,人总得去做些什么事吧!看过你所在单位网页(我猜测的),那状况与我自己当初实习时生活和学习经历相比较,尽管时代不同,但其中问题和矛盾,也不难想象。
          我的问题可能在于言论、文字过于超脱现实,更多眼光落在了“理想未来的社会框架中”。或许因此,对现实缺陷有一种不能容忍,而又不得不去容忍的矛盾/别扭。其实,我的家人(父母、妻子和孩子)整天快乐的和天天“过小年”一样,我知道他们的快乐与我对生活现实达观态度有很大关系。但是,在我自己内心世界中却总摆脱不了一种无形压力和实在困扰。这种压力或困扰是什么呢?是成名成家的欲望吗?绝对不是,如果独身一人,我现在都有跳黄山悬崖的心!
          的确不应该同你说这些,我的目的是想说明那些总以为“思虑太多”“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就一定好或不好,或作为老师一味单纯鼓励学生们去读书、读书、再读书,却不知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又不能够引导每一个人学会找到“理性批判事物和认识自我”的办法和途径!像这样子的教育、督促和引导只能是害人的。
          前天听收音机,好像有个叫“西川”的诗人大谈特谈王菲、李敖和当代文学史及其大家们的话题,他的立论和自信来源就一个,他说:“谁能像他那样读那么多的书,而且现代文学专著一览无遗的话,才有资格和他对话。”其实,我很赞赏他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像王朔批评金庸的姿态本是嘲笑或说换着花样痛斥“盲信盲从”的民风与心态等。但类似他那样一种认为唯有读遍天下书,才有资格辩论,才能拥有真理的个性见解,我是特反感的。佛学上“颖悟”法门有其科学性,而且对世界的看法,幼童有时可比大学者看得更直截了当,甚至可说更加准确而本质。对于此类社会生活现象的分析、研究和说法,恰是哲学上有待讲明白的事情。
          总之,人人都应该有自信,更应该巩固其自信心,如能认识到其自信的来由和归宿,那么,其人才能真正达到“自在自为”的境界。(2004/3/28信箱留言。2016年9月整修。)
    (二)

    XX你好!  
          现今网络论坛上,大概从事IT业的人士不少,所谓“网管”不知是否也算这一行业吧?
          其实骂人,尤其还是指桑骂槐,原本不是一种好现象。按说此类现象若充斥于文坛之上,只有在不能“自由言论”国度里凡针对社会或政党问题时才有这种情况存在。对于国内目前状况,单讲绝对不允许“自由言论”,我觉得也不完全如此,许多情况下是因为找不到问题的关键和痛楚所在,仅仅是一味抱怨,或束缚在某一问题或现象下,而不能够转换角度视野而已。
          我觉得你过于谦虚了,能对沈从文先生了解到那种程度,决非泛泛读书就能做得到的。可能只是对其人物解放后一些行为姿态,没有更深层考虑吧。
          在西祠胡同社会人文-哲学-《另一种存在》上我的注册名为“kexie”。不知道熟悉其论坛否?那儿有我所有文章。希望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到那里一起探讨文学话题。工作站设在国外的论坛,各有特色,但背景有些复杂。我只是被网友们邀请到那儿去的,至今属于无帮无派。但对于那里面的人文话题,我始终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怕被人视为孤陋寡闻。
         徐志摩先生在一首诗中言:“悲观是时代的时髦,怀疑是知识分子的护照。”反观目前国内状况,志摩先生诗句依然可谓恰如其分吧。(2004/3/29/于163信箱回复。2016年9月整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89#
     楼主| 发表于 2016-9-8 14:00: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9-8 14:25 编辑



    第四十二章有感于《浅谈腐败问题》一文




          在我印象中类似楼文(指网友隆美尔在《另一种存在》上发表的《浅谈腐败问题》)一样谈论、探讨时政话题文章,的确在本版中并不多见。
          读罢上文,我觉得作者尽管对腐败问题现象和本质有所认识,而且有理、有据、有节地阐述了自己见底和解决办法。但我想该文中试图通过立足“德、俸、监”方面的加强,来根本解决“腐败”问题的思路,其不过是“一时之权”,难成“万世之利”的人文景观,甚至更可能仅是苟且权宜之计或是幻影而已。
          诚然,如楼文开头所说:“纵观古今中外,腐败都是权力运行失控、失衡所致。‘腐败的根本是权力的腐败’。所谓权力腐败,指的是执掌权力的某些机关或干部背离公有权力的性质和原则,把权力私有化、关系化、特权化、商品化,为个人或小团体谋私利。权力腐败的实质是公有权力被滥用。”由此一段话语即可见出,该文所针对的主要是社会“腐败”现象中的“权力腐败”,而对于个性化思想偏差、行为乖戾、利欲屈从及其客观上与社会“腐败”攸关的利害纠葛等等,尚未给予全面考虑和深层探究。事实上,从一般社会角度言,腐败泛指“思想陈旧、行为堕落,制度、组织、机构、措施等混乱、黑暗的现象和问题。”(参照《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腐败”解释)。也就是说,所谓腐败现象大致有三个层面内容,即:“思想、行为、体制”上出现了问题。于是,由此而来的“以‘德’充实思想、以‘俸’规范行为”之思路,确乎挺顺理成章。那么,另外一个“体制”上问题如何解决呢?当然,也可顺理成章地加上一个“以‘监’督导体制”的说辞,但问题是这里面的“监”者由谁来担当?具体如何操作?谁赋予其权利并来督导奖惩相关职能上的作为和不作为呢?其实,上文作者在不长篇幅文章中也正是着眼这个“监”的门路,有所侧重地通过借鉴现成和某些成熟地区或国家的经验,力求靠立法和行政管理体系,来达到其理想的效果。
          人们或许会问:既然你认为楼文论说的不过是“一时之权”,你又有何见解呢?单凭我个人而言,对于腐败现象及其中问题,的确和大多数人感受一样,在思想和行为中都存有颇多矛盾性东西;对于类似“权力腐败”的社会现实,始终觉得其应属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且须敬而远之的话题。但是,既然话说到了这个份上,亦不妨把其当作哲学上闲话,进而谈一点我个人的认识和看法。
          尽管上面已笼统说出了我对“腐败”一词的理解,但在这里还想先说明一下“腐败”和“恶习”的异同。或许像这种区别分析可以帮助厘清思路,亦可以表明自我情绪或个性观点的来由。
         生活中,一旦说起“恶习”,一般人即便就是在“莫谈国事”的非常时期,也都可以夸夸其谈,甚至完全可以畅所欲言了。例如:针对像“五毒”“十恶”一样劣行或罪过,只要是思维智力正常者,都不难去鞭笞、去判断、去抉择。然而,要说起“腐败”来,不管是一般人还是二般人,甚至正因为无论平头百姓还是达官贵人,的确都存在着许许多多即弄不清楚也确实搞不明白的东西。又例如:针对惯常见到的像“前呼后拥、耀武扬威、压制人言、为所欲为”之类景象大观,其究竟应该算是一种正常能力荣耀啊?还是应归属于权利腐败之范畴呢?再者,像一些耳闻目睹或偶然见于纸面上所谓“生活奢华、强奸人意、受贿行贿、渎职隐恶”等等非一般人所能理解、所能想象和能够作为的鲜活例证和生活事迹,若说不用费吹灰之力人人都能辨别出来其“假、恶、丑”之德行本质,那也不过是嘴皮子上功夫罢了!事实上,在中国亘古至于今,对于这其中本来就是显而易见的“恶行、劣根、残忍”品行,在更多时间里却是被一片“颂扬、赞许、钦佩、羡慕”的啧啧声音完全湮没了“痛斥、警戒、惩治甚或仅是要求反思”的呐喊。
         对于哲学上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在新中国受过学校教育的人们都可以去说得头头是道,而这里面的辩证关系及其知识道理也应该属于世间真理了吧。所以,仅从物质决定意识以及所谓形式还可以影响内容上去分析和来思考,楼文作者的思路和办法或许是华夏民族复兴安邦的康庄大道,但鉴于我个人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尽管尚没有找到起码足以自信的理论框架,不过在此亦可坦然的说:要想解决类似楼主关注的问题,不妨从说真话并能够有所保障做起。
    2005年1月据跟帖整理。2014年7月修。2016年9月重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90#
    发表于 2016-9-8 14:51:37 | 只看该作者
    老党 发表于 2016-9-6 14:49
    第三十九章,关于“知难行易”的论述,同意克谐观点。

    不着急,慢慢来,看下来,对我启发很大,视野眼界都有扩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91#
    发表于 2016-9-8 14:57:11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9-8 10:50
    第四十章对白玉蟾君网上“声明”的联想

    这网一大了,什么奇才都可能遇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92#
    发表于 2016-9-8 15:03:12 | 只看该作者
    赞同克谐对腐败问题的一些认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93#
    发表于 2016-9-9 08:46:23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9-8 10:50
    第四十章对白玉蟾君网上“声明”的联想

    前面几章一方虽认真读了,也有想法,但是思路很窄,知道不是理性探讨的料,不敢说。好在看到老党回复了,不至于让克谐先生一个人在此般。先生去的网站,参加的讨论,的确不是我等能驾驭的、先生次章的联想,的确也让一方感叹之余,也有一些联想。断断续续,似是而非。

    点评

    哈哈……我习惯了自说自话,甚至在网络上有点絮絮叨叨!但终归有点医学教育的基础托着,不至于不顾及生存环境而一味神神叨叨滴……谢谢!  发表于 2016-9-9 09: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94#
    发表于 2016-9-9 08:52:06 | 只看该作者
    “要说起“腐败”来,……的确都存在着许许多多即弄不清楚也确实搞不明白的东西。”不仅是腐败问题,许多东西都是如此。

    点评

    此跟帖是十多年前的看法,但放在今天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我觉得还是有参考作用吧。  发表于 2016-9-9 09: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95#
     楼主| 发表于 2016-9-9 09:21: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9-9 09:47 编辑



    第四十三章漫谈“良知”和“理性”



      在现行网络论坛中,总感觉凡是能够祭起“良知”和“理性”旗帜来言谈话语者,通常还是比较认真在进行严肃性思考、探讨或交流思想上认识问题。当然,其行文语气和思路见解有深浅和对错,那应是另外一回事。
      对于“良知”“理性”这两个词语定义,在我个人意识中也不是很透彻,尤其是不敢坚信自己理解的正确。所以,于论坛上凡见到与此相关讨论,总是怯生生亮出自己观点,谋求长者批评以利自我认识上进步。
      如果,能够从所谓本体论或认识论上来剖析“良知”“良能”“理智”“理性”等范畴,那么,这样或许会引起发聋振聩般效果,且或许更甚,但也有可能在效果上根本相反。不过,我个人确实没有经历过一种“经院派”哲学性系统修养,因此只能从日常生活和业余学习而来直觉认识上,漫谈一点对于当下比较时尚的关于“良知”和“理性”的看法。
      在老百姓拉家常或闲聊时,因为经常会有一个雷同“药引子”似的“话头”或“话把”。所以,在此还是假借最近也在“嚷着、闹着、莫名其妙”非要“内部交流”的某网站上找出来一篇我个人相关此类话题跟贴整理如下,用以表明心迹吧。
        1、“真的良知是无我的。”(某一网论者文中语)
        “无我”和“无私”在词语外形上是有区别的。但是,若用在维护像“人类就应该有平等生存和公平、公正及其自由竞争权利”之面前;若用在抉择像“是否会危害社会性公益、公德和群体及个人利害等大是大非问题”之时机,并且于此类情况下,若凡言论者旨在强调那种因仗义执言而抛弃个人一切利益甚至连生命都不顾及的大无畏精神之时刻,那么,此处“无我”与“无私”这两个词语于词义范畴上应既是统一也应该“等同一致”。如果落实在这样一层意义上面,像这样一句“真的良知是无我的”话语中的“无我”二字,其实仍然需要加以解释和着重说明后,才能够正确把握并能够更好地成行于社会实践。
          凡社会存在及其进步发展必须有所依从且是约定成俗的道德规范,故而现存社会也常被说成是“道德社会”。那么,在现代社会中间是否还需要宣扬不断进步和存在变化的道德标准呢?对此,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会即刻给予肯定性答复。正因为如此,当我们认同了共产主义为人类社会最高社会理想之际,而“无私奉献、忘我精神”随之便成为当下社会宣扬的理想道德标准了。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却是:即便已经达到了这种标准的人又应该去做些什么?而且究竟什么人应该依此作为思想和行为上的标准呢?而且,凡赢得了“至高无上”精神文明荣誉的具体一个人是否还需要给予“唯我”“有私”的利益呢?当我们认识到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候,国家媒体并没有公开倡导或明令划分“社会道德理想标准”与“现阶段道德标准”的异同问题,甚至对其中的差别和如何对待都从来没有见过公开化理论性探讨和深入详实性说明。所以,在现实生活之中,凡党员干部依旧信誓旦旦高呼着公而忘私和忘我奉献的工作精神,即便除了死去榜样和追认烈士之外,也不能完全否认现实中确实还存在具备了像“公而忘私”高风亮节的人格。然而,实事求是地讲,那些真正能够“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或人们又是否都已经和必然赢得了公众、社会和政府的尊重和认同呢?而公开表彰的那些据说是已经达到这样标准并赢得荣誉利益的那些人/人们又是否都“名副其实”呢?
          对于上述一类疑问和困惑,即使避开“以偏概全”的想当然,在今天亦不难发现,若直接干脆并清楚明白地回答这样一类问题已经不是一件很容易事情了。近些年来,从政府官员到企事业单位领导(大多数应是党员),当因为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而败露、严惩和逃匿等事实不断涌现之际,究竟有没有人认真考虑到“像这样一些人或人物其本身也是一类受害者”。那么,他们究竟又遭受了什么损害呢?若真正弄清楚了这里面问题,或许才能找准解决其现象问题的根源。
          宣扬和标榜“无私”或“忘我”的人或政党,既然敢于依此为信仰,就应该公开用行动来实践自我理想。更应该,首先把“享福、享乐和衣食住行上诸多便利”等等凡能够被普通人性民心简单明了的幸福要求和快乐设施,统统给予最一般平民百姓去荣享,也只有让普罗大众首先得到这种幸福理想化满足基础之上,进而才会实现社会理想信仰中“与民同乐”的真快乐及其共产主义社会的真幸福。或进一步言,只有广大民众幸福和快乐了,我们凡手中有“为人民服务”证章的人们,也才会赢得那种理想与现实相互吻合得来的高尚而纯洁的社会人生之快乐。所以说,如果现实情况下一时半晌既然还做不到并且也达不到那样一份自觉高度上的无私程度,那就不妨公开探讨一下或“务真求实”地展开“究竟什么才是符合目前实际的道德标准或道德准则/法则?”的思想认识活动,并且针对类似这样一些问题给予公开化研究与宣教。
      2、“理性是功利主义的,良知却与人的品性、禀赋有关。”(某一网论者文中语)
      理性是否就一定倾向于/或说就必是“功利主义”的?能够即刻做出肯定答复者,我想其应是不折不扣哲学语境上“现代主义”中的实用主义者。当然,如果其强调追求“功利”的本意,实际上只是想说明“凡事必需要务实”,并旨在强调“理性”中科学性、物质性意义上的严谨和扎实。那么,这种对理性的理解,尽管有缺陷,但还是应给予肯定的。
      在西方社会的政治权术中,直到今天实用主义依然是其灵魂。而且,讲求实用、实效和务实,不仅是政府而且在民众主流文化中,也是无需羞羞答答、扭扭捏捏的事实。尽管唯利是图、赤裸裸的实用主义,无论在何种国度和社区都会遭到抨击、抗议甚至暴动。但执著实用主义的实践,尤其伴随而得来的利益/利润,却可以适时地弥补唯“道义”/“人道主义”所不能解决的必然损失。也就是说,尽管对于功利主义,我自己在感情上也不能即刻接受下来,但就社会进步发展及其认知思想上循环渐进性规律而言,接受实用主义的辖制和引导,经过这一站的停留和体验后,才有可能感受和体会出何谓更高级的社会文明。
      在许多网站上,尤其是学术性和标榜“哲学”性者,对于“良知良能”的话题及其中问题都不乏研究和关注者。这大概也是国内热衷哲学思考的人或人们,时常最能从这些讨论中找到令自我欣慰和精神寄托的源泉之一。
      知识分子和所有公民一样,都应该有良知良能并应该有良知良能性的言行冲动。但知识分子,如果在国内能算得上是一个阶层的话,其应该首先是一个普通人群,进而才应是“圣贤村”的居民。知识分子作为思想最活跃的一个群落,其言谈话语所表达的不应仅是服务于或符合于自我品性禀赋的人群。仅从这一层而言,以良知为基准来研讨社会话题,其本身是有局限性的。又正是在这一层意思上,的确如上面言论者所应该进一步表明的那样,这就是还应与“理性”结合起来才行,或说才会更好一些。事实上,在此我还想补充说明的,就是这其中还需要与那种低于“感性认知”的一些简单庸俗的“感觉要求”结合起来。至于这种结合是否会出现偏差、偏颇、偏离“真理”问题抑或是否可能造成谬误泛滥等现象呢?我想真正涉及这里面的问题,却不是这种“结合”的错误,而一定是在“如何结合”上出了岔子,甚至就是在能否拥有“理性”和如何提高“感性”认识上陷入了泥沼。
      总之,视良知、良能必是先天、唯心的不免狭隘;视良知就是忘我而无私的更是误导;若单言理智、理性必是功利、唯物的,也并非准确无误。若言从直觉出发,用理性思考,起码是“务真求实”的人间正道,也才会有真正光明的前途和未来。
    2004年2月27日据2004/2/8于《槟榔园文学书院》跟贴整理。2014年9月21日修。2016年9月7日重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96#
     楼主| 发表于 2016-9-9 09:50: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9-9 10:20 编辑



    第四十四章也谈“弱势群体”与自由言论



          近半年多来,每次与新华社一位同学见面中,于不经意之间,在他口头上最常带出的一个名词即是“弱势群体”。虽没有认真去想像这一个群体究竟针对那一类人/人们而言,单就我个人生活和工作中体会,老弱病残应该属于其中,而在城里面经常见到的路旁乞丐或流动上访人员,或许也应该归属于此吧。
          针对“弱势群体”这一话题的书写者,不知是否都曾经亲自到过大小城市或农村乡镇均有的像养老院、福利院或收容所等地方。其中情况之差别,其实还是很大的,若一概而论,不免会“一叶障目”。近些年来,在城乡经济改革中,国家在这一方面,主要是民政工作者,为此做出了很大努力。其中成功经验或典范基地确实都有,但在一些具体地方和具体难题,的确也存在不少!
          楼主文章,主要在理论上探讨相关“弱势群体”的国家政策问题。就这一点而言,对于社会环境和治安问题,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过,在我个人看法上,抓“经济”没有错,抓“政治”也没有错。而问题出在后者,究竟是如何去“抓”的?且在事实上,究竟去抓些什么?环境的改善离不开钱,但钱能解决一切问题吗?廿年改革的现实,起码在眼下可说明一个问题:针对“本”与“末”的辩证关系,其实从根本上就没有真正搞懂。所以,那种期望经济水平提高了,精神文明也自然而然就能提高上来的认识,仅以“大炼钢铁”为例,原本就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了。
          我想能够来到这里探讨问题的朋友,尽管不乏偏激或稚幼的言论和见识,但从每个人自身觉悟程度出发点上,不能否认多数人都是为了这方土地上能有文明真实进步而在用心和费力。正如楼主所言:“言论自由的优劣利弊再去诉说,自己都觉得乏味了。”然而,就是如此简洁明了的“言论自由必是文明、自由、公平、公正、公开型社会的最基本保障”之客观真理,却在有史以来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若能够真正得以实现而非欺世盗名、自欺欺人和蒙事骗人的“假、大、空”之表面形式,又为何不管是在“改革、改造抑或就是根本革命”等名义之下却一样都是举步维艰呢?这里面的关键东西,还是在于社会和民众中究竟有多少人感觉到这一话题“并不乏味”,而且究竟有多少人能够意识到这是一项需要人们一起共同自觉去争取的基本生活需要并且还是社会文明进步发展不可或缺的环境因素和前提条件。
          任何一个地区、国家和民族,究竟如何才能达到一种自觉要求和主动争取“自由言论”的社会氛围呢?笼统地讲,唯有文化教育能做到这一点。文化教育是一个大的范畴,既包括纯文艺的内容和形式,也包括法律、哲学、政治、经济等专业性学说、理论及其实践。但总体而言,其中思考者,或讲现实之中实践推动者,其人或人物首先本身必须达到一定的修养、学问、胆识和地位,甚至要求这样一些人或人物,必须能够无论在何样环境条件下,都勇于和敢于坚持这样一种像自以为是却又是客观实在的真理性要求或诉求。如果在我们社会中,这样的个人和人群一旦多了起来,我相信中国不会有今天如此多的“无可奈何”、如此普遍的“唉声叹气”、如此平常的“得过且过”、如此明目的“刚愎自用”、如此张狂的“横行霸道”、如此多的腐化堕落……诸如此类不良事态现象,而一概熟视无睹、听之任之吧。
    2003/8/7于《霍普论坛》对小乔君转发《艰难跋涉中的人身自由…收容遣送制度简要述评(作者:萧瀚)》一文后的跟贴。2016年9月重整于济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7#
    发表于 2016-9-10 16:53:22 | 只看该作者
    伊人轻舞 发表于 2016-9-2 16:06
    先生说得有道理,言论虽是自由的,但要对自己说出的话负责任。要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和考验,还有不计其数的 ...

    一个人之所以有独到的见解,一定是经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一个人的修养,也一定是因此及时间的历练慢慢形成的。先生的观点有看点,见解独特,相信许多人读后,都会有如我这般茅塞顿开的感觉。

    点评

    有道理,先生的阅读一定是涉猎极广,不然写不出这么精辟的论点。只是我最近上来的少,您的一些文章我还没有认真读过,但您的文化底蕴我是钦佩的。祝您中秋佳节,阖家欢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5 08:59
    读书和识人一样各有短长,但如能从“猝读”中有所感悟,进而像打开一扇门窗,即刻领略到生活一些印证性东西,却是人生挺愉快的事情。近半年来“四季歌”文化氛围之下,我自己收益颇丰,感谢诸位斑竹的辛劳付出!  发表于 2016-9-12 09: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98#
     楼主| 发表于 2016-9-12 09:41: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9-12 09:52 编辑



    第四十五章“爱”的道理与同性恋



          我一直最不愿意直言的一个汉字,一准就是这个“爱”字!
          愚人节将至,不知道每到这个节日时华人世界是否都会永远牵挂着“张国荣”名字?对我来讲,把“4月1日”当作是一个“节日”,至今没有这种自觉。但若有人一旦提起香港影视歌坛名星“张国荣”,我会即刻联想到社会上还存有那么一个可以捉弄人的日子。
          说起爱情与婚姻关系,人们(尤其诗人们)常说这样一句话,即:“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没有爱情的婚姻与没有婚姻的爱情,在过去和现在世间都不少见。而且,处于这样两种生活方式中的人,也决非都像某一些人认为的那样:“无聊、乏味、可怕,而且结局一定是悲惨的。”
          自然界捉弄人、考验人的东西,最通俗的大概莫过于像阴阳世界中异性之间“吸引力”一样,有一种即客观存在而且需要结合行为的魅力了。此种存在的魅力,人们常说是“原始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本身也就表明了“爱”的力量成形和“两性”冲动成熟起来的时机,在时空上远远早于人类社会特性(即道德性)的束缚。
          当某一个或某一些人通过传承或独立创见性“工作能力”,把某个群体中大多数人们的生活变得好了起来了之后,于是,这一群体便开始不断地把那些所谓成功并带来愉悦的“工作能力”不断总结和概括,并使其成为能够保障其集体发展壮大的法则或道德了。由此,这一群体一代接一代遵循着业已成为传统观念的道德要求,去判断、去选择、去生存、去幻想。这也就是人类从氏族到部落到民族到国家形成的过程中,一切所谓传统观念和社会道德准则的来由。知晓了这样一种历史过程,也就不难理解在两性或婚姻观念中何以还会存有地区差异、民族差异、个性差异。类似人类文化中某一个概念都必有一个和当时人们认知能力相对应的外在事物一样,像一切所谓“概念、观念、理念”等人文性东西,也必然会随人类认知能力的扩展及其提高而发生着一些变化和演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这是物质世界辩证发展规律性法则,对人类而言,其中存在困惑和烦恼只在于这里面变得形势过程及其结果上究竟会是何种状况而已。
          当历史悠久的同性恋世相,在某些地区由过去惨遭戕杀、避讳、暗地里偷偷摸摸,而变成为了现今都可以招摇过市、公开亮相,甚至被立法保护之际,面对这样一种现实世界,即使还有人对此嗤之以鼻,甚至闻风丧胆的话,这又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呢?这不是和“自由、平等、博爱”,亦不过利弊参半;这不是和南橘北枳,其实就是水土不服;这不是和李大、李二不一定就是一个爹的道理一样吗?
          如果有谁认为凡同情和宽容同性恋的人,其必定是同性恋者,其也必是坚信同性恋可成为人类理想未来者,其还必是异性恋不能/不行而故意逆反报复社会者。那么,像这样一种自以为唯有“异性恋”的人类才堪称“亮风高节”的人或人们,不是聪明过了头,就是在其它事情上也一定会被愚弄了的一类人/人们。
          曾经听人说过“爱情三个月婚姻一百年”。且不论这话是就事论事还是挖苦嘲笑,抑或是言语者尚不明确其盛赞颂扬的意图和目的究竟是些什么。然而,单就其话语能够在国内外流传起来的事实,已经颇能说明了一些问题。现代医学研究报道,处于热恋中情侣,双方身体内届时的激素水平、肌电活动都异与一般人类常态下域值。而这样一种异常阈值状态,在所能够持续时间上一般只有三个月左右。在文学名著《茶花女》中,著作者把男女主人公的热恋,恰好安排在了三个多月时间内。我想这里面一定有作者自己的书写道理。
          我无意在这里宣扬什么另类生活行为和异样存在模式,只是想说明一点事实:“婚姻有其无法磨灭的美丽和功绩,爱情永远拥有特殊的魅力和光环。这不依你、我、她和他的喜怒哀乐而泯灭,但可依你、我、她和他的生活来证实。
    2004年3月31日于guardman君《不懂的道理》一文后跟贴。2016年9月12日重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99#
     楼主| 发表于 2016-9-12 10:00: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9-12 10:40 编辑



    第四十六章也说“甘甜的莱茵河水?”



          昨夜星辰君张贴的《甘甜的莱茵河水?》一文,起自对莱茵河的赞美诗,结束于执意要喝莱茵河水,其中还穿插着对“无死刑”法规的质疑。本来昨夜星辰君此文在思维和联想上就奔逸的可以了。然而,唯有明确了其文本意旨在说明“拿来主义”形式和实质后,才能从文章中看到并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但当看过其文章后跟帖时,我禁不住有点目瞪口呆!当然了,在这些跟帖话里话外,倒更合乎这个讨论版应有特色,即:应相关中国哲学话题中“儒、释、道“知识性问题。
          在我刚毕业时候,曾经执意要练习毛笔字,并反复模仿柳体的《金钢般若菠罗密经》。最初,虽说只是一个字一个字比葫芦画瓢而已,但一经时间久了,我禁不住琢磨起来:“这整个经文究竟在说明什么事情呢?”其实,至今对此问题,我自己也没有完全解开。然而,只因有了类似疑问后,在反复读念临摹中,突然感到其经文之中所念叨臆想及其旨在讲述的道理,无异于《易》《道德经》和《庄子》一般思想认知性宣教。
          在昨夜星辰君上文跟贴的诸君中,仿佛比较一致地赞赏禅宗中“苦修”来悟道,而视“顿悟”近似荒唐。由此推论,或许更多人会对像“棒喝、偈语、口头禅”之类“颖悟”法门,视为荒诞不经吧。但是,类似这样一种可使个性认知能力升华的“顿悟”现象,其实本非佛界独尊,而是任何一种宗教性质宣传中,近乎都可以见到并作为一种意识状态转化、一种思维感觉印证而来的释说。也就是说类似“顿悟”或“颖悟”,其实质应是一种较广泛生活现象,并且可说是一种自然规律性平常事物。像这样一种认识,在东西方文学创作中灵感说和西方哲学语境里“颖悟”观念,都有过不少描述。所以,我个人理解其行为格调类似辩证法中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但其复杂性并非在于这“飞跃”体验上,而在于“量变”过程中,尤其在于这种量变不是简单化和一般科学意义上从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叠加(或说数学性质的加加减减),而是更为复杂甚或应属于至今尚不明确的某种认识提高过程。
          话说禅宗五祖当初意欲嫡传袈裟的时候,曾让众弟子们写“觉悟”偈语,神秀在当时徒弟中“德、才、学、识”堪称一流。于是,神秀在粉墙上手书道:“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而此时的六祖慧能,还不过是一个目不识丁,虽不会写字撰文,但胸中装有“佛不分南北”的虔诚俗家弟子(等同现今伙夫、炊事员)。当他听到别人吟诵并赞美神秀如上所写语句时,六祖即刻觉察到此作者其实并没有真正觉悟。于是,他依自身体会和理解,进而顺理成章地说出了:“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须惹尘埃。”也正是因为慧能有了这段回应式答话,让五祖断定其已是悟道高僧,故而才有了袈裟南移以及曹溪佛法之恢弘。
          在哲学史上,其实始终存在这样一种观念,即: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从历史源头上看,尽管对世界起源以及人类工具进步与社会理念形成上,论述各有千秋并互有长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相关一切哲学性概念、范畴和因果判断的来由,无一例外的都是来自各自生活周围中现实及其同一个宇宙下一阶段内的相对时空里。
          如果A•N•怀特海在《科学与现代世界》序言(1925年6月于哈佛)中表明的那样,近三百来年西方世界的发达,缘于其由来以久的“法制”观念已深入民心,而于中世纪被唤醒的科学思想和物质精神,更让追求严谨、公正、自由的知识阶级冲破了神秘、僵死、专横的束缚,将科技文明在整个世界迅速传播开来。那么,据此而言,被其所认为的迷信自然神明并有些神经兮兮而又缺乏科学精神与法制观念的东方世界,是否就必须要步西方后尘并也将陷入唯物质而无休止欲望热求之中呢?对此,无论肯定还是否定性回答,其实都已经没有多少社会实用价值了。因为,如同人们即使都在传唱或颂扬莱茵河或阿尔卑斯山的美丽和壮观,也并非就表明长江、长城、黄山、黄河都已经毫无存在意义。
          事实上,真正的科学精神,应是面对怪诞离奇、姹紫嫣红的自然、社会和宇宙中诸多现象,尽可能去找寻和探究其成毁荣辱的因由,从而去预设、规避和实现今天或未来理想而客观世界的得失成败。而像这样一种科学精神,决非仅仅停留在怀特海先生所说的“哲学功用”上面,而是应该大胆去拓展开来,并应该被更广泛性政治理念、艺术理想和经济运作之实践者们,视为去倾慕、去苛求和去建构的社会理念和理想现实。
          二十世纪末,因电子科技迅猛发展而带来的喧嚣尘上且曾经发聋振聩的“全球一体化”腔调,此时此刻站在二十一世纪我自己一直说不清楚究竟算第四还是第五个年头上,却已经烟消音淡了。但是,所谓“全球一体化”趋势是否会因地区化局部性冲突升级而中止了呢?对此,还是用“后现代主义”哲学家怀特海先生一段类似偈语般闲话来作答吧:“人们可以预期太阳东升,但风却可以随心所欲地刮。
    2004年4月8日中午于昨夜星辰君《甘甜的莱茵河水?》一文后跟帖。2016年9月重整于济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6-9-12 10:42: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9-12 11:02 编辑



    第四十七章关于“另版”上“kexie风波”



      近来,由瞎狂君发起,加上网友们有意无意间跟帖和回复,再经爰叆君义勇追击。于是乎,在《另一种存在》上掀起了一轮不大不小的“kexie风波”!
      就kexie我本人理解。在这传统假日、民俗春节即将来临之际,若从咱老百姓俚念出发,这当儿只应说些吉祥喜庆、愉悦欢快、哄谁谁都高兴的过年话;若从确保小康生活大政方针上计,凡是不利于安定团结,有违于“说过年话”“春节情结”之言论和行举,在此时此刻都该偃旗息鼓、退避三舍了。
      不过,弄不清楚是由来已久德行,还是初级阶段特色。眼下,凡那传统民俗化了的“说过年话”,通常会热情洋溢的近似阿谀献媚、溜须拍马一般模样,甚至这里面早已弥散着一股一股的足以让爱当真/较真人们浑身上下都不舒服的邪行味道!
          另外,正因为有这时节如此气氛笼罩着,所以凡类似“灵魂出窍”“浮游人间”或“说话嘴上老没把门”的主儿,若在唐突冒失与借故滋事之间,即便就是做错了事、说跑了舌头、搅混了水的话,那么置身此时此刻,亦大可不必十分在意,甚至彼此你我和大家伙之间都完全可以随心所欲,或坦然面对,抑或干脆敷衍塞责了事。
          事实上,现如今已没有多少人热衷关注或真心在意:“这言语那行为是都着调‘七上八下’啊?是否合乎‘规矩方圆’呀?是否算作‘务真求实’啦!”考虑到如此情况,眼看着同道们接二连三关注和询问:“kexie怎么了?”聆听着一阵紧过一阵边鼓叮咚声:“kexie回应啊!”于是乎,尽管家务、工作和天下事,已令kexie多愁善感的心,业已苦恼透顶,已经分身乏术!但还是彻夜书写于此,权作对瞎狂君和诸网友的应答,由此也希冀能够平复这般平静似水心情世界上本不该出现的一轮涟漪吧。
          在“另版”(特指《另一种存在》【西祠胡同】)此前文章、跟帖或回应中,针对kexie文章的批评,无论来自瞎狂、爰叆、思行、昨夜星辰诸君还是没有提到名姓的诸位作者,我觉得无论赞同还是反驳抑或左右东西观点都一概十分中肯,先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人到中年,面对社会生活上关于某人或某事的褒贬意见,无论其符合事实与否,按说一般情况下都能够冷静对待和理性分析了。如果有必要的话,他们也容易找到客观上说服自己和他人的理由,进而不难找寻到处理问题的办法和途径。或许,这就是所谓“一般成年人应该变得老成圆滑、明哲保身的理性成分”吧,这也犹如古人所云“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或和当代人说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样,都已经是文化人得以“自在而不自由”生活的乡愿和处境了。对此,我觉得这样一种生活姿态,确乎就是孔夫子所谓“不惑之年”的精神及其行为内涵吧。
          关于我在书写方面的文思和笔调,如果说我自己从来就没有认真反思过,这不是事实。但是,若讲我每一次举手抬足都始终用心用力颇多,或说每一次言谈书写之间,从语法、句读到时尚文风等等,都已经深思熟虑、运筹帷幄之中,那么,说这话绝顶就是自吹自擂、恬不知耻了。
          多年来,不管作为学生、医生还是行政人员,我个人大部分闲暇时光中的精力和心思,的确用在泛泛读书上面居多。网络出现后,在不同网站论坛上粘贴出来的文字,大多数是常年积累下来的读书心得、见闻感受或日记摘抄,而且它们仅是从这些东西里整理出来的一部分而已。
          单论我书写文字的原因和目的。除冠名小说的作品和即兴回帖之外, 像诗歌、散文则完全是情绪宣泄式自言自语罢了。因为,在散文与诗歌成因上,根本没有意识到会有自己以外的读者存在。所以,书写时信马由缰、一气呵成,即没有非要通俗易懂的意愿,也没有必须章法严谨上苛求。然而,当它们在论坛贴出时,对于读者感受和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我个人的确都曾用心考虑过。但是,由于受自我教育和环境因素的羁绊,尤其是自身学识浅薄、孤陋寡闻的事实。所以,从网络行为的第一天算起,起码我个人一直唯有心灵感应与情志交融的渴望,而没有一呼百应及名利色权上索求。
          其实,创作小说和即兴回帖,是我显而易见的弱点和缺陷。但是,存在于这两方面上不足,其实有不同原因。对此,我暂不在这里详述,归根一点:前者,功利思想纠缠其间;而后者,人情分子甚难把握。
          自2002年底涉足网络论坛伊始,先是通过3721搜索“哲学论坛”而走入并挂靠“西祠”的《思问》。当《思问》不知何故“闭关”后,随惯性来到《另一种存在》。旋即春秋几度,却没有再远离此处。尽管这期间也曾积极参与其他论坛发展和建设,而对《另一种存在》足堪称情有独钟了!究其原因,其实一点也不复杂,甚至简单到只有一个,即:欣赏版主昨夜星辰君寄存于网络论坛的梦想和将该论坛定位为“生活哲学”的格调。
          于过去岁月里,通过《另一种存在》这个平台,得以学习并欣赏了许多美文。在义正词严或诙谐调侃文字交流之中,尤能瞥见和显示我们不完美生活中间还实实在在生活着一个个的优雅气质和坦荡胸襟。是的,能够不时有让我惊讶和叹服的人和事,是我有限生活空间中一件莫大快事,而能活生生地看到如同网络论坛一样充满理性光辉和真情绚烂的现实社会,则是我自己个性理想的一贯追求。
          如此答复不知关注此话题的网友们是否满意,借此也对一往因我个人言语过激或行文不当可能引起的不快深表歉意吧。
    2005年2月4日夜草。2014年9月19日重整。2016年9月修于济南。

    补注:甲午年未出正月,业务上一摊子事亟需处理,但个性迷信上,一直固执正月里不宜劳顿,故安然网络之随意,便把曾经的陈芝麻烂谷子都鼓捣出来,充实一下疏于管理的个人博客。由此看到上文,却记不得当时因何争执,观其内容确实都是一堆实话,只是语句冗赘,略整理贴此。(2014年2月28日草于“红榜”《杂咀稗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5-13 02:20 , Processed in 0.09715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