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65|回复: 6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杂咀稗说》(修订本)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3 11:39: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5-4 08:02 编辑

    【前言】……关于“杂咀稗说”

    一、与杂草的情分

         大约在初中二年级之前,每逢暑假期间,只要不是狂风暴雨的日子,一大清早,天才麻麻亮,父亲便叫上我,爷俩拉着一辆学校后勤的地排车,便出门割草去了。
         说起当年作为城市里长大的孩子,还曾经有过“割草卖草”的经历,不仅在大学时,一个宿舍的同学们,对此公开表示“严重质疑”和“不屑一顾”,甚至在我工作之后,单位里一位长我近十岁的老大哥,听到我诉苦似地谈及如此话题,他即刻冲着我吼道:“……你胡演道什么!就你这年龄,还扫过树叶、割过草吗?”
         其实,当年我家还在街道上住的时候,我就有印象:“父亲拉着地排车,用一个草帽盖着我和姐姐,一块儿去很远的地方割草。”另外,依然记得那时候,有一次父亲拉着我们姐弟俩,专门路过母亲与街道上一伙人“砸石子”的地方,当时母亲还给了我一块干粮吃了。
         话说当年我家每逢暑假“割草”的事情,其整个时间段,大致和“文革十年”刚好重叠一起。因为,在这中间,我曾听父母交谈过,学校里已经开大会强调了,任何时候都不能借用公家的东西,来干私活或挣外快。所以,每逢暑假,我和父亲都是一大早出门,直到傍黑天,才回到在校园内的宿舍里。
         在上面话里,虽说是“一大早爷俩拉着车出了门……”,但在当时的实际情况,却都是父亲拉着地排车“出”和“进”学校的大门口,而我总是躺在地排车里。眼下,若深究这样一种像是“特别不孝敬”的生活场景之原因,的确这其中,尤其当我在父亲工作的学校里上初中之后,真的在自觉意识上,开始认识到“割草卖草”不是很“体面”的事情。由此,我便有意无意地躲进了地排车里。而在此之前,一大清早出门,经常是因为我还没睡醒。所以,一出门便会躺车里迷迷糊糊地再睡上一觉。而回来时,多数是因为累了、乏了或喝醉了,反而是父亲坚持让我坐在车里歇着。
         当时我家割草的地方,就是现在千佛山北侧偏东边的沟沟坎坎之间。而那时候,东郊牛奶厂收购草料的价格,一般“粗杂草”每斤五厘钱左右,若是较多较好的“蛐蛐胡”或“老牛拽”,则最高达一分钱一斤。
         说起我家那会儿割草的家什,因为当时学校里经常会下乡“学农”,而我父亲又在后勤工作。所以,像附近农村里一般割草用的镰刀,无论镰头大小还是手柄长短,真的应有尽有。不过,我父亲可能从电影上见过一种特殊样式的大镰刀。于是,他自己使用车间里一块薄钢板,动手做了一把“大甩镰”。所谓“大甩镰”,就是类似现在新疆、内蒙或俄罗斯牧场还有用的样式:一个人站着双手持镰刀,一边前行,一边左右开弓。随之,平地的杂草便会一片一片的倒下。而那会儿,我就跟在父亲身后,把地上的杂草都规整在一起,再一抱又一抱地摆放在地排车上。
         想当年,我和父亲一大早出了家门,总是直奔千佛山脚下,在那儿四处找寻野草丛生的地方。一般到了午饭时分,地排车也基本装满了。于是“就地”吃午饭。若车没有装满,午饭后还会在去牛奶厂的路上,边走边割,边把车塞满,一直到装不下为止。面对装满草的一车草料,一般都是父亲驾辕,而我则在一旁拉套子,或在后面推车。
    说起当时的午饭,基本是千篇一律,或者是前一天晚上母亲自己贴的杂合面饼子,或是爸妈平时蒸的全面粉馒头。至于就着的“菜”,就是两三块切成片的“疙瘩咸菜”。而在外面一天喝的凉开水,则是装在父亲自己画图、裁剪和折页,并用校办工厂的“马口铁”皮,反复敲打而成的一个四五千毫升的大铁壶里。
         关于我和父亲一起“割草卖草”的事情,即便像是上述的情节,就在眼下,我和八十多岁的父亲说起来,他老人家也已经“似是而非”了!甚至父亲反而问我:“当时一车草能卖多少钱啊?”我说:“有一次我们拿到一张整的五块钱,你没有舍得破开,拿你兜里的零钱,买的啤酒。”听我说这话,父亲茫然地问我:“那时候收草,多少钱一斤啊?”
         当年,我们“送草卖草”的牛奶厂,就在那会儿东郊的“果园”,即现今农科院附近。多少个暑期烈日下,我们从千佛山过来,无论走花园庄的大马路,还是穿过缝纫机架厂的土路,每次都路过和看到高耸尖顶、窄长门窗、俊俏模样的洪家楼教堂。而我们从牛奶厂回来时,只要从平行花园庄路的大东头一直走到历山路交叉口或东门桥上,基本就到家了。
         大概在1976年前后,就在花园庄路和历山路的交叉口路旁,有了一家卖散啤酒的地方。当时卖散啤酒的,就和旧社会买茶水一样,没有任何酒肴,印象中也没有密闭的酒桶,就是用一个大搪瓷缸子或铝质舀子,从一旁一个保持恒温的水桶或缸里舀出来散啤酒,直接倒进白瓷碗里,每碗大概只有七分钱。
          街道上刚出现卖散啤酒的时候,市民家里都用暖水瓶,像打豆浆一样,买回家享用。接近七十年代末,城市里刚开始流行喝散啤酒之际,一旦用它招待进城的农村亲戚,他们都会说像喝驴马尿一样,不但难闻,而且苦涩难咽。但是,自从路旁有了卖散啤酒的之后,每年暑假,我和父亲“割草卖草”的最大乐趣,已不再是一天能挣多少钱的问题,而是每次攥着手中的那两三块“卖草”辛苦钱,爷俩便乐乐呵呵地加快了回程步伐,就在花园庄路和历山路交叉口路的东南面一个小平房门前,我们至少一人一碗的散啤酒,端起来一下子进了肚子里,不单是凉爽解渴,而且格外畅快过瘾。至于我父亲当时最多喝过几碗啤酒,我自己一点印象也没有,而他老人家自己也说不清楚,只是一再给我讲,他自己从来不爱喝啤酒,只是记得在解放路和历山路交叉口西南角的酒馆里,每次只要二两老白干和一小碟花生米,而花生米里的一小块带皮肥肉,每次都让我吃了。然而,我自己至今还记得有一次割草回来的路上,我一气喝了四碗啤酒,上了地排车就睡过去了。等回到家时,我在房头大操场上跑了一圈之后,才清醒过来。


    二、“稗”字和杂草

          八十年代初,在济南泉城路的新华书店内,有一段时间里,那儿的二楼是专门销售“减价”书籍的地方。就在那段时间内,我买过一本徐珂编辑,无谷、刘卓英点校的《清稗类钞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4月北京第1版)。而徐珂先生的这本书,除了在我步入大学之初,带给我许多纷繁芜杂的文化知识之外,再就是:它让我开始认真审视并特别留意了“稗”字及其在汉文化中的含义和寓意。
         在上面第一节中,我颇为突兀地讲了一番曾经有过“割草卖草”的人生经历,而其唯一目的,不过就是要表明,我个人对于山坡野地里的“杂草”,曾经有过一段异常难得而又特别难忘的亲历品味而已。那么,在此先摆出来一本书中的这个“稗”字,又和“杂草”有何关系呢?
         无论眼下从网络搜索中,还是在没有网络之前“查字词”用的《现代汉语词典》里,“稗子”作为一种草本植物,其专门指的是一种生长在稻田里的杂草。而我一直生长在山东济南附近,别说稻子长的何样,甚至至今连稻田也没有走近过。所以,对于“稗子”和稻子究竟有啥区别?对此,我也只是比较过几张照片或图谱而已。但是,在我由来已久的认识中,却一直把“稗子”认定是一类,在农业良田中,区别与人类主动栽培和耕种的粮食作物,而是仅凭自然力量生长出来的任何一种杂草罢了。所以,在我的理解和言辞之中,当使用“稗”这样一个汉字进行组词时,里面除了实有草本植物“稗子”和汉语词典上“比喻微小、琐碎的”意思之外,还有一种天然或自然的生命力量在其中。

    三、何为“杂咀稗说”

         2001年底,当家庭台式电脑购置半年后,我才下决心开通宽带,并从此踏上了“网络”不归路。所以,由那一时刻开始,我一直不断徜徉于文化论坛上,直到今天。
         最初,凡能登入的冠名“哲学”“文学”“诗歌”类文化网站上,在其名目各异的栏目中,凡要“刊文”“发帖”者,除了“登入”时必须有固定邮箱和一系列注册程序外,一般还都必须经过“审核”之后,才能露面。而当时“审核”的时间,少者数十秒,而多者则需要三五天;而在这种“审核”中,一旦出现了像是“里面有敏感词汇”之类的警戒话语,就必须全凭作者自身的觉悟和思想水平,一而再三地“整理”“删除”“修改”过后,再重新“登入”和“发帖”,才有可能“审核”通过。
         话说我个人从第一次尝试网络“发文”之际,便屡遭“门槛”阻拦,而且不管怎么改动修整,却始终无法通过“审核”。当时,具体被“阻拦”在哪几家网站门前,已经记不清楚了。总之,最后登入一家香港网站,好像就是《庸人自扰》一文,但页面反馈的信息,却不再像“里面有敏感词汇”一样的句子,而是类似“谢谢你的投稿、请静候编辑审核、请注意查收信息”一类的话语。于是,我胸口颇感温馨,没有再尝试其它,唯静心等待。大概隔夜后,我的信箱中收音讯,说是文章已经刊发等。我即刻上网一看,却不清楚是信号传输问题,还是其他因素,整篇文章到处都是接二连三的“?”“!”符号。随后,我尽管在那个网站上又发过几篇文章,虽然“符号”少了,但在点击率上,却一直少的令人寒碜。然而,也正是有过这样一个开端之后,我开始落足当时几个“哲学”话题的论坛,先是不断跟帖,后来陆续提出问题,再逐步开始围绕论坛热门话题,进而阐发自己的见解。
         正是在上面一段发文-跟帖-发文的磨练之中,私下衡量着自身,对于文学写作而言,只不过就是一种“业余”“草根”的身份。于是,具体在哪一篇文章里面,我已经忘却,而且此时,也没有查证落实。总之,我便把自己的言谈话语,定位在等同于“杂咀稗说”而已。
         话到此,眼下无论在“谷歌”“百度”“好搜”或“360导航”上搜索“杂咀稗说”一词,除了南方有家报纸中有个雷同的栏目外,其他应该全是我的文章。但是,大概在去年,我于手机上搜索小说“杂咀稗说”,却意外发现了一个书名《节操》的小说,且作者署名“克谐”,而事实上,这《节操》却与我没有“创作”上的点滴干系。
         综上所述,此时此刻,我之所以书写这个“前言”。一方面旨在表明以往何以乐意把我的杂文或一切文字,都置身于“杂咀稗说”之下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有意把过去一些自我的“闲谈”“扯谈”“闲话”或“闲说”样的文章,整理成册,待有条件时“自费出版”,唯求了结一份个性心愿。
    2016年5月3日于济南


    第一章庸人自扰


      “庸人自扰”是个恼人的字眼!
      每遇闲时,几个经年好友相聚,聊发对世事的感慨或对时弊的痛恨,尤其当屋子内充实着一种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氛围之际,在脑袋瓜子里面,蓦然想到这个词语,迅即心儿会咯噔一下。整个人儿,顷刻之间,便像个泄了气的皮球,脸色也不由自主的从颈部红到发根,双耳火辣辣的,而眼神和面部表情上,即刻显出那种不尴不尬的不自在。随后,便公开或暗地里谴责自己和朋友这种好事,这种不自量力,这样一种不知深浅的德行和那样一份“庸人自扰”之志、之气、之情。
      翻阅报刊文章,聆听广播宣扬,静观影视形象。耳闻目睹之间,志士仁人,英才韬略,君临上界,歌舞升平。真格的就是,于华夏大地之上,无处不生机,无时刻不盎然也。
      吾辈小民,凡胎肉体,唯应荣享小康之乐,颐养天年;唯有听从号召,同仇敌忾;唯有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唯有……一言蔽之“安分守己”。尚若超乎其外,竭出其诚,必定贻笑大方矣。
      街头巷尾之议不为鉴,穷乡僻壤之见不足怪。古有箴言“道旁筑屋、经年难成”。其言者铿锵,其闻者静寂。
    上古,孔氏悲“苛政猛与虎”。中世,杜甫叹“朱门酒肉臭”。近代,鲁迅厌“叭儿狗相”。如此文化格调,业已成为“历史陈迹”,亦不足挂齿了。
         看今朝,虽有一些市侩杂相、稗志丛生、恶人要道、乱世臣子、饕餮蚕食、不伦不类之景象,亦不过就是“白壁微瑕”,无伤大雅。  

         思想若此,再观吾辈之不能“明大理、识大体”,妄用“窥斑知豹”之能,乱伸“明镜高悬”道义,呼号当道,蛊惑人心。凡此模样之种种不安分、自大妄尊、思维奔逸、鼓噪呐喊之志、之气、之情……一言以蔽之,非“庸人自扰”一语,亦不足以彰显:其卑贱,其丑陋,其寡闻也。
      “庸人自扰”君子者当戒!
    1999年春草


    评分

    参与人数 2文币 +20 收起 理由
    一方 + 10 赞一个!
    寂寞醉染 + 1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5-27 19:41
  • 签到天数: 23 天

    [LV.4]偶尔看看III

    沙发
    发表于 2016-5-3 11:49:16 | 只看该作者
    好文不可不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3-3 08:55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板凳
    发表于 2016-5-3 19:05:36 | 只看该作者
    新书先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5-4 07:56:2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阅览!
    祝“青年节”开心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5#
     楼主| 发表于 2016-5-4 07:58:1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阅览!
    虽算不上“新书”,但求有新意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6#
     楼主| 发表于 2016-5-4 08:03: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5-4 08:12 编辑

    第二章忆游历下亭



          初次高考完毕,成绩未料。高中同班数人,相约大明湖游玩。于南岸正门牌坊会首,因无门票及看车处之虞,自行车搁置道旁。徒步观坊左稼轩祠,然其门庭破落,展室落锁。隔窗窥望内饰,虽有字画书籍摆放,但见笔墨纸张,满目粉尘。凄凉寂寥之状,不忍再视。于是,购票踏船,游湖赏玩。
          湖水荡漾,泛舟其上,心轻意淡,欲舞欲唱。憩历下亭,见杜甫之咏叹:“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雄思豪气,顿生胸怀。易安之隽永,稼轩之慷慨,非源此乎?
          观而今世界,日盛日荣!若大中国,历史伟长,心雄而形穷!祖辈之功业,民族之尊容,莫非如此滞懈、殆尽乎!
          遥望历山,思舜创业之艰辛,助尔信心。男儿者,不怕力所不及,恐思之不齐。一人立世,不惧身死尸焚,悲国民涂遭辱凌!
          清风荷香,此景此思,与谁共畅?天理人情,其志其行,与谁共承?笑长天给我思,哭大地容我生。平平淡淡,孤苦伶俜。唯如此,自行自乐矣!
    1986年4月7日草于青岛



    第三章琐谈“圈子”


      读书看报,听人言语,常提到“圈子”一词,如:文化圈子、影视圈子,大圈子、小圈子,白圈子、黑圈子等等。而在这里面,其所讲的“圈子”,或许大致雷同与常言所谓的“界、行、派、帮”吧?但是,人家没有这样直讲,我也不好说“就是”。
      一般情况下,但凡提及“圈子”的人,对于这样那样的“圈子”,通常都是怀有“谨慎、敬畏和复杂”的心态。若要再进一步揣测,大概在其心态模样之中,还存在某些无奈、厌恶和忿恨的成分。当然,按常理去讲,那些凡是怀抱着反厌情绪者,必定一准就是“圈子”外的人;若是“圈子”内的人,必定应是自豪、庆幸和骄傲的。但是,这里面的实际情况,也不尽然。
      “‘圈子’不是个好东西……”某君如此说着话,在他那亮亮的眼睛和胖腻腻的脸上,惯常还都会泛着红晕。此君,就在前些年,经舅父的好友介绍,成功地刊出了一篇习作;不久后,他参加过“XXX创作座谈会”;再不久后,便在报刊上,时常有他的作品发表。现如今,这位老兄,俨然自称,是“苦命的爬格子的人”了。但是,其每遇至交、旧友和新朋之际,都会十分坦诚地万分感慨,他自己在“XX圈子”里的疲惫和劳顿;甚至偶或,尤其于得意忘形或酒后失言之中,矛头直指“XX圈子”,不遗余力地给予痛斥、谩骂和诅咒。于是乎,像俗如我者,也愈发对“圈子”一词,倍感刺耳、胆寒和敬畏。尽管如此这般,但时至于今,简直就连我,都更加时常地对旁人说:“吾友,是‘XX圈子’里的一个。”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狗屁圈子”。
      “圈子”用“狗屁”来形容,实在有伤大雅,尤其在当下敏感时期,别因此侵权,而招惹官司。但是,这样一句中国老话,惯常是针对那种“脱离实际、虚伪故作、绕弯子、装门面、废话连篇”等等,若用一句“语录体”概括之,即“毫无实事求是之心,确有哗众取宠之意……”诸如此类的不是玩意儿者,而给予的痛斥和批评。其实,即便就是像这样一种责备或谩骂,也仅有文明人偶尔为之,如若让俗如我者之流去评说,只须用两个字:“狗屁”
      “狗屁”如此直接了当的措辞和话语,按说在时下,最应该得到大力提倡和普遍称道。因为,在这样一句话语里面,完全没有了“圈子”的字眼,当然也就不会刺激和伤害那些热衷“圈子”的人物,而且,还有倡导“快人快语”的文化之气概。
    1998年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7#
     楼主| 发表于 2016-5-4 10:19: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5-4 10:23 编辑

    第四章  也谈“成功之路”

          凡做一件事情能否作好?能否得到满意效果?在类似问题里面,都存在一个方式和方法上的问题。而在这其中,凡能够达到最终“目的”的途径,尽管会有很多,但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总之不会太多),在时间和结局上,能够得到最大满足的人生历程。而像这样一种人生“历程”或“路径”,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理想捷径,或称谓“成功之路”。
          古人(应在《吕氏春秋》上)有这样一句话:“由其道,功名不可逃,尤见闪电知雷霆将至。”
          但是,现实生活中如何能够得到确保成功的那个“道”呢?
          以往,在探求写文章的“得失与难易”过程中间,我自己有过这样的感悟:每次面对展开的白纸,下笔之困难,往往因为思绪混乱或脑子里空空如也,呆呆地不知从何谈起。此种时刻,我常常不再去想什么舞文弄墨、抒发情怀、缠绵恩爱、哼哼唧唧。反而只是到书架上,随便找一本书来看,或拿出过去自己书写的闲言碎语来读,但更经常的,特别在心情抑郁愤懑的时候,却是认真翻阅生活闲暇中的自我日记。也就在这样有意或无意地翻看、阅读和思考之间,又经常是被其中他人或自己的一个意思、一句话、一段文字、一个主题……即刻得到激发,感受倍实,随后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于是,顺手拿过纸来,挥洒如飞,文思如涌,激情洋溢……一篇文字,耀然纸上,犹如一蹴而就。经由此景,所产生出来的东西,貌似随意自在,而在其行文之中,还是久蕴心头脑海中惯常有的这样那样的疑惑、困扰、渴望和呐喊。如此模样文字,于其内容和形式上,却也不乏“声情并茂”,更常有“和谐精妙”的自然文理了。
          有过上述体验后,我觉得干任何一项具体事业,或谋求任何一种有形成果,同样也应当类此“循序渐进、删繁就简、累然业成”一般。反之,若是像惯常有的模样,只是一味凭借想象与盘算,苦于钻营,巧于投机,急于苛求事业成果的尽早实现;或是一味笃志铭心,殚精竭虑,倾尽锦囊,从东到西,而疲于奔波的行为努力。如此作为,一般情况下,也可能会赢得一些现象和收效,但对个人一生事业和成就而言,尤其在个性培养和生活质量上,不一定是最积极影响、最好作用和最佳结果的历程与途径。
          如果一个人能从“急于求成和尽快实现自我”的困惑中跳出来,放松自己,轻松而坦然地观察、体验和弄清楚一点他人或自我“现在、过去和未来”顺其自然的生活模样,尤其在一些类似自我理想化的其他场合、其他事件、其他有意义或无意义问题上,都敢于去大胆假设并设身处地想象,若是自我在那里面,可能或有的所思、所为和所就,且还能够静心思辨其中“得失难易、孰高孰低、成功失败”等的因果联系。那么,由于这时的自己,无论是生活失败者,抑或成功人士,也不管在职场舞台上是主角,还是配角,甚至哪怕自身就是一个“小丑”的位置,也都根本无所谓。因为,处于此时位置,所审视的一切,对现今生活中的自我而言,尚未达到“高处不胜寒”般的利益摩擦和矛盾纠葛,也就没有了真正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冲创,而有的仅仅是理想与事实之间的对比、琢磨、想象和思辨。所以,于此种状态中,更容易发现和找到开启通往自我理想大门的“金钥匙”。进而,所谓开启“锁的障碍”的实践,只是自我是否“愿为”和是否“敢为”之类,应属于随心所欲的机械性动作罢了。
          如上所言,人生个性化的自我生活及其社会事业是否就是如此简单?或者说,在人世间的种种艰难困苦、错综复杂、荆棘枝蔓、险象环生的表象下面,是否也正是如此简单问题的故弄玄虚、虚张声势或欺人自欺呢?针对诸如此类“删繁就简”的质疑和困惑,无论其答案几何,凡能够明了此中的“真假、难易、得失”,也就揭开了“道”和“德”的本来面目。唯如此,大千世界的现代人和后继者,可以少些精神异样和行为乖戾,尤其少些伤人害己的失常与变态;唯如此,才有可能给予现实生活,增加多一些哪怕是“人工匠心”样子的艺术完美,而少一些貌似“浑然天成”的自然美,而其实质上,却是美的残缺,所导致的人间悲剧罢了。
          不管一生有何追求,亦不管一生能够何等成就。惟有晓得此文中道理者,在其自我个性生命中,方能活脱出来一番另类情趣和别样精 !
    1993年1月13日夜草,2003年5月修。

    2014年4月重整于济南。


    第五章谈“因果”

          久不提笔写点像样子的东西。当然,也可说“从来就没有写出过像模像样的东西”。不过,在以往闲暇无聊籁之际,经常信手涂抹或草草书罢后,慢慢读来,于字里行间,也尚能感觉抒发了一点头脑中的淤积或胸口中的郁闷。虽仅此而已,日积月累后,偶尔拿出来翻阅读习之间,却也能给自己一分窃喜和自慰的天地。
         久不提笔写点像样子的东西。这里面的“久”字,屈指算来已过年余。其间为何不写了呢?事实上,也没有任何特别的理由。只因为当初的“写”,也近乎下意识的“信手拈来、随心所欲”。所以,随后的“不写“,也仅是“无心为之”而已。那么,而今为何又要“写”了呢?究其原因,依然很是简单。不过,心中有所“欲”,而手下有所“信“罢了。
          “文以载道,言必有物。”这是受教育培养得来的著文宗旨。但“道”何以为道?“物”何以之为物?溯根究源,亦不过“见仁见智”的问题。而且,历史一贯如此,而今应无例外吧。于是乎,决意放开心志、舒展筋骨、据己所能、畅所欲言。想虽如此想,真格儿凝神定气,一旦展纸运笔时,顷刻之间,脑袋瓜儿一片空白,却又无从下笔了。
          有言:“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现代文明:“大小便尚须规定地方。”
          更所谓“文章乃千古之伟业,传世之瑰宝……”故而,岂能为所欲为!更加之思虑所及,尚有“位子、面子、票子”之想象,且不论还有“棍子、帽子、辫子”之恐惧。于是乎,极力去想象,臆求阐发点滴,既可以登“大雅之堂”,而又能“鲜与耳目”的东西出来。
          考虑到如上层次和界面,我那庸俗的脑瓜儿,顿时涨大了起来,目光茫然,手中的笔,亦不由自主地缓缓放了下来……继之而为者,只有回到本来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去吧。如若还有什么“不甘心”,且等着拿了“文学”“新闻”“创作”之类的奖项,或者起码也要弄个“文科”学历之后,再抖胆做些“纸墨”行当里的事吧。
          其实,正是缘于上述诸多的“因”,才有了一年多不曾书写的“果”。又因为,尚且存在对其中“因果”的思忖,故而又有了如今这种认知能力上的点滴明白。于是乎,又有了这深夜独处,于无聊孤寂中,臆欲书写点什么的所以然和之所以然。
    2002-12-02于《思想之约》网络论坛。2014年4月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5-27 19:41
  • 签到天数: 23 天

    [LV.4]偶尔看看III

    8#
    发表于 2016-5-4 14:21:09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5-4 07:56
    谢谢阅览!
    祝“青年节”开心快乐!

    永远年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9#
    发表于 2016-5-4 15:20:46 | 只看该作者
    先生又一大部头!静心品读方谙其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5-5 10:48:48 | 只看该作者
    一方 发表于 2016-5-4 15:20
    先生又一大部头!静心品读方谙其味……

    欢迎一方先生继续不吝指教!
    说实话,此处的文章,不知已经散布多长时间和多少次了,而在我自己所获得的反馈意见之间,“看不懂”占了大多数!即便如此,为何还要一再“贩卖”呢?对此他问或自我质疑,留待将来评说吧。眼下,唯求把其中文字语句,弄得更通俗易懂一些,以免误导读者!
    谢谢评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5-5 10:49: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5-6 10:45 编辑

    第六章也说“山寨”

          已是年末岁尾,闲着无事,回望一年来国内耸人新闻,自觉整个2008年最为雷人话题,既非如“春运雪灾”“512地震”“北京奥运”等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亦非像“恶性伤人、工程崩塌、弃权逃匿”等相关社会形制的案例,确乎应该是:纵横捭阖了多年,业已鼎沸海内外,似有“浮浪一生终于修得正果”的山寨风波。
          何谓“山寨”?
          “山寨”作为汉语词汇,在通常意义上,是指“由防御工事而来的据点村落”。但是,在时下电子信息战争时代里,却还能让冷兵器时代的“山寨”,依旧名声遐迩,而且还能够深入人心。那么,就不得不归功于凡典型性“山寨”,其中必定不乏颇具传奇色 的人物风范。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凡是曾经耳闻目染过“隋唐演义、杨家将、水浒传”者,一旦听得“山寨”大名,其脑海里面,即刻浮现出来的一幕幕场景,必定会是:“山峦叠嶂之中,人头攒动,良莠不齐。一班男女,呼啸山林,习于无法无天、生杀利夺、草菅人命,惯于阴谋诡计、投机取巧、打家劫舍……”
          如若再进一步探究,凡“山寨”之成因,以及其中的得失利害和功过是非。历数一二三个典型人物和事件之后,不难发现,其无外乎“当权不明,严刑峻法,屡失公道,而滋行稗志,却蔚然成风”,而其结局,惯常是“成王败寇、屈死招安、烈士扬名、英雄气短”。所以,凡“山寨”之中,从来都不却乏雄才大略和才子佳人,更多见“蹊跷离奇、荡气回肠”之“可歌可泣“之故事。由此,在华夏文明之中,像“山寨”之风气,也最为国人眷恋、痴迷和怅惘。
          话说地球上的时空,移步二十一世纪后,并莅临了“电子信息”时代。届时,地球之上,却因为电子产品和网络家庭化的日新月异和迅猛普及,不知何时?亦不知由谁开始?反正眼前,其“山寨”,却已经演变成为家喻户晓的某些“产品、商号或业绩”的修饰辞了。
          “山寨、山寨、山寨……”就“山寨”名字而言,无论念一遍,还是读上千遍或N遍。总之,因其词源之故,俗故如我者,从初闻时,嗤之以鼻,到而今,接二连三不得不充斥耳目。于是,我也对“山寨”一词,也逐渐感到适应,不仅耳顺,甚至一旦目睹,身心依然舒坦起来。尽管如此感觉、态度和认识上的转变,虽不能完全归咎于“随波逐流的媚俗时尚”,但到了2008年之末,若真的还有谁,在这里或那儿,依然对“山寨”的功德业绩,坚守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德行。那么,对待这样一种“德行”的人或人物,若只是给予“难免有虚伪矫情之嫌”的评价,那简直就等同于“胡说八道”吧;若全社会即刻行动起来,并将如此“德行”言论及其报道者,“公投”为年度“自欺欺人”的标兵和典范……那么,如此环境氛围,确乎足以表明我们的社会生活,业已开始走向人间正道和文明通途了。
          事实上,当今世界,如果“山寨”盛名之下,充其量不过就是一些劣质、伪造和虚无的玩艺儿,则其“山寨”之风,此番绝不会刮得如火如荼。当“山寨”已不完全等同于对侵权、盗版或“假冒伪劣”的调侃、恶搞、八卦或无厘头之际,不应仅是中国人,但凡地球人,其关于“山寨”的思辨,确乎从中可以洞悉与颖悟者,恰是人生或社会,步入成功之路和康庄大道之捷径哩!
          国内外舆论,尤其时尚报刊上,针对眼下“山寨”之现象和议论,可谓莫衷一是。痛加谴责的声音,最常来自维护知识产权、恪守市场规则的道德公论,而那些为“山寨”摇旗呐喊的隐约形影,除了逍遥自在的“山大王”之外,多为已获得实惠的广大民众。如此事实,不免让人联想起孔圣人的谆谆教诲:“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诚然,儒家“正名”学说,归于仁义礼制的需要,而其所揭示的,却还是人文社会发展至今尚未超越的自然规律。近代社会,由思辨“存在即合理”开始,进而导引“存在主义”的思想虚无和行为多样。于是,活着的人们,逐步习惯了流连忘返于“流俗与时尚”“平庸与经典”“欲望与道德”等等,诸如此类,论说不一的“两难”抉择之间。
          毋庸置疑,上面引申儒家思想,不难得出“意欲言顺、行远、立足,贵在正名。”之结论。然而,翻开历史纪录一查,又会发现:自古至今,凡“正名”之诀窍,关键就在于如何把握“时机、时势、事实和实施”的火候罢了。
          毋庸讳言,相关“山寨”的争鸣,乍看,亦不过就是“似是而非”的流俗现象,而细瞧,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博弈。如若客观理性地去认知,其中确实关乎社会哲学中“保守与发展”及其在实践上的“大是大非”问题哩!
          某君生于五十年代,是某“圈子”内公认的成功人士。彼此相识近十年之间,仅在我的印象中,此君之形影不离的手机,约略每半年,就要换上一次。前些日,我于山涧休闲漫步,偶遇该君,拎着一个巴掌大手机,远瞧近观,其形象都格外生动而洒脱。
          我问:“X哥,手机真漂亮!”
          他答:“山寨机,信号不错!”
          我问:“用得住吗?”
          他答:“还行!两个多月了。双卡,还能接受卫星电视。主要待机时间长,半个月都没问题。”
          目视此君落落大方的“山寨”姿态,吾赶忙把电弱且无信号的正牌手机,暗自塞进裤袋里,心想:“咱也山寨一回吧。否则,真‘土’的掉渣了不成!”
    戊子年(2008)冬草于泉城济南。


    第七章说一说“谝”

          我的少年时代,正值国家“文革”期间。平素在自个家里“养鸡、卖兔子、割草、钩槐米……”也就是“拾柴节火”地挣了或节省下来几个贴补家用的“大钱”。历经一番下力流汗、报偿口腹和窃喜自在之后,临将出门之际,父母便再三叮咛道:“别出去谝啊!”
          以往,偶而给孩子讲,我小时候曾经受过的“穷”和“苦”时,我家“独生”女儿,异常天真和疑惑不解地问我:“那是在旧社会啊?”
      如果,将我的这份“苦”和“穷”,给长我几岁的哥们去说时,他们便会不屑一顾地顶上一句:“歪门(济南口头语)谝什么!你那也叫受苦?”
          上学时,从语录教育到政治哲学里面,都一而再三地谆谆教诲着:“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但是,从同学到老师,在平素生活举手抬足之间,却最常可以感受到,人家根本看不起“没权、没势、没地位、没学历或没学位”的周围人,尤其看不起那一些“兜里即没钱,还特好发议论,热衷闲谈国事的人。对于这后一种人事,若用济南话直说,就是一种喜欢在‘电线杆子下面埋地雷’的人。”
          若问:“为什么看不起人家?”
          回答很简单:“那种人,脑子有病,爱谝。”
          读闲书时,好像曹丕的《典论论文》上说过:“秀才们”拽文撰字,一篇文章落地,特爱“弊帚自珍”,随后,便又连带出了“文人相轻”的痼疾。其实,这那是什么“秀才”“文人”的情调啊!也就是街头或集市上常见的“王婆卖瓜”现象……“你吆喝东西好,就别怪我挑你毛病。挑不出毛病来,气我不是,就不买你的东西。让我听烦了,砸你摊子,还告你一个缺斤短两。”……要让我们家乡人去评说如此世态场景,这就是:“爱谝摆自己是吧?谝吧!晾着你。还嘚瑟!走着瞧,给你好看。”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会风气为之一转。那胸前有毛的、胳膊上刺龙画虎的,在“扎啤摊”上,爱光了膀子,喊着喝。腿美的,不但爱穿长丝袜,裤裙也越来越短了。至于隆胸、垫鼻梁、割双眼皮,不用再广告了,已“时尚”多少年了,哪儿做得好,是个人都清楚了。到是我家左邻右舍的“优秀教师”们,或者我自己偶儿遇见的一些会诊的、讲座的、评审的……也就是这专业那学科的“大学问”们,冷不丁的头上有个了“卷”,或不经意之间,他们身上现出了“梦特娇”或“鳄鱼”名牌之际,还要抽空子解释:“孩子非要让这样的!”
          都说,山沟沟的人刚进城,说话办事透着“傻”;
          都说,“老外”率直、固执,有点“狂”和“呆”;
          都说,从“自由”到“自在”,是一种进步了的文明境界;
          都说,孔圣人“仁、义、礼、智、信”,格物知致,修炼到位和全面后,才是真正“帅呆”了……华夏文明,业已存在如此多样的清楚和明白,是否注定了今天的生活模样和社会格局呢?是否等到一个集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富裕的像某人一模一样,腆着肚子,大言不惭地说:“穷的就剩下钱了!”其实,如此一副“德行”派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谝”哩!
     2003年春草于济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12#
    发表于 2016-5-5 15:15:13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5-5 10:48
    欢迎一方先生继续不吝指教!
    说实话,此处的文章,不知已经散布多长时间和多少次了,而在我自己所获得的 ...

    克谐先生您客气了,一方来学习。您这种对待文字的精神是非常令人敬佩的,的确,通俗易懂是流传的基础,也是文字的魅力所在。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13#
    发表于 2016-5-5 15:24:27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5-5 10:49
    第六章也说“山寨”
          已是年末岁尾,闲着无事,回望一年来国内耸人新闻,自觉整个2008年最为雷人话题 ...

    这一山寨调侃得,有意思,其实有意思的更是第七章,嘿,这谝的本事,不知是佩服还是恭敬(远之)好,世态万象,总有让人惊讶的,也有欣喜的,还有,精 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5-5 16:37: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5-6 10:23 编辑

    第八章话“马甲”

          写文章使用笔名,这事从何时开端的,对此没有考据过,自然不敢胡说。还是从学校受教育得来的知识,但凡文学大家,尤其在国内新文化运动时期,具体时间是指“清末民国初年”的文坛人物,多数的都拥有笔名,而且经常还不止一个。关于这一历史实事,应该确凿无疑,而非信口雌黄。因为,除了我自己略晓得“鲁迅是周树人、茅盾是沈雁冰、西谛是郑振铎、佩弦是朱自清先生”之外,再如在“抗日”中间,当时的社会政要和文化界名流,都群起而恭贺“五十大寿”的郭沫若先生,就曾用过像“开贞、爱牟、麦克昂、杜荃、易坎人、石沱、谷人、安娜、白圭、羊易之、龙子”等诸多笔名。
          关于郭沫若先生一生用过许多笔名的情况,我曾经看过文字资料,而且还是学者专门研究后的硕果。由此看来,在这笔名里面,蕴含的不仅是个人癖好,还有着更深层次和颇为丰富的文化学问哩!
          不过,针对以往年代岁月之中,为何竟有如此之多的“叱咤风云、风流倜傥、英勇无畏”之才子佳人们,坚持使用“笔名”或“化名”,来著书立说、传播革命理念以至于彪榜青史呢?当初,他们又为什么不用“真名实姓”借以光宗耀祖呢?难道说,他们都“惊人相似”地一律偏爱隐姓匿名,因而故意弄得自己仿若无家无族一般吗?
          难道只有在“笔名”“化名”之下,才能够张扬个性、表现自我?
          难道只有在“笔名”“化名”之下,才敢大放厥词、实事求是?
          难道只有在“笔名”“化名”之下,才勇于疾恶如仇、公而忘私?
          难道只有在“笔名”“化名”之下,才堪称“真正的勇士”,才开始“直面惨淡人生”吗?
          在我上网不久的2003年前后,这会儿已经忘了在哪家网站论坛上,曾见到过一篇像告示样的文章,正在那儿呼吁“实名”上网。当时,我十分惊诧,心想:“这人也够矫情的,上网聊天近似调戏,论坛贴文如同泄愤,一旦用了真名实姓,若遭人指名道姓地破口大骂,若假装作听不见或看不到也就罢了,但若真遇到那痴情较真的主儿,一旦找上家门来,其后果即使不堪设想,到也还能有所念想。关键问题是有一些不上门来的,尤其也不知人躲在何处,果真要是一天到晚,冲着“真名实姓”,不是呢喃切齿,就是谩骂诅咒……仅仅就是类似这样一些在中国由来已久的损招、劫数和巫毒之谋略,必定会让那些实名上网者,即便不是打喷嚏不断,也必定活得个不自在!”于是乎,我当机立断,拒绝签名,就不“实名”上网。
          话说磨磨蹭蹭、慢慢腾腾地上网,历经一年多之后,那日屈指一算,我自己把“中文”或“字母”样式的“网名”,都加在一起,竟然还没有超过三个以上,并且亦不过就是“克谐、kexie、 voctoril”而已。至于我自己网名来由,说起来像卖弄,而始终不说,倒也有更多理由,所以,还是不说为妙吧;至于如今网络环境之下,我个人坚持使用“网名”的初衷和好处,窃以为:其与过去及现今社会,仍在流行“笔名”的习性,如出一辙。既然有“辙”在前,而且还有名人大家的“脚”踩过,随波逐流,与之“随喜”,又何乐而不为哉。
          上面,围绕“笔名、化名、网名”,胡扯八拉一通,其中根本没有“马甲”的点滴形影。因此下面,必须切入本文标题,不得不谈一谈“马甲”,与而今网络虚名之间,存在的“瓜葛”点滴。否则,也就太不懂“属文著述”的规矩方圆了。
          原本“马甲”与“笔名、化名、网名”之间,没有任何干系。说其两者的关系,完全就是“驴唇不对马嘴”,亦不为过。然而,谁曾料想?!就在“春节晚会”上一个娱乐“小品”中,生出来了一句“别以为你穿上马甲就不认识你了!”的笑话之后,举国上下,凡在“闲言碎语”中间,特别是一些网络调侃话语和手机信息段子里面,相关“马甲”一词的名句和隐语,几乎比比皆是,甚至铺天盖地了。
          近年来,单言在网络聊天室和论坛帖文之上,“今天”还是窃窃私语、相见恨晚的“张三”,或者就是慷慨激昂、义气相投的“李四”,但赶到了“明儿”,其摇身一变,即为恶语相讥、不共戴天的“王五”,或成了猥琐懦弱、令人嗤之以鼻的“刘六”了。于是乎,在网络之上,特别是凡有人气的地方,更尤其是一些“修养欠佳、肝火上亢”者,眼瞧着一个又一个“演技欠佳、伪装乏术”,却仍然“乐此不疲、自欺欺人”的MM或GG们,即刻忍俊不住,并厉声呵斥道:“瞧你那作派,以为换个马甲就不认识你了!”
          在旧社会江湖上,曾流行过这样一句豪言壮语,即“站不改名,坐不改姓,杀人不过头点地”。如此话语,不单凭直觉,即便论事实,确实不单是大实话,而且也有过不少案例明证。但是,像这样一句“威猛狂放”的大言不惭,若放在今天,尚若让“明白人”去理性评说,话里话外的内涵道理,他、她或他们,不管公开如何表态,在暗地里则一定会揶揄此番言谈举止者,里里外外都透着的傻里傻气和不识时务。
          自古道:“识时务者为俊杰,辨得失者是英豪。”
          正所谓:话“马甲”,谈“实名”,当下结论,却是:“管它‘左派’还是‘右派’,‘马甲’ 穿着气派。”
          网络论坛的朋友们,希望你穿着“马甲”走好!
    2004年2月17日针对论坛上频繁换“马甲”而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5-6 10:25: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5-6 10:41 编辑

    第九章话“口臭”

          言论攻击和恣意谩骂,在而今城市生活中,除了街头巷尾偶尔遇到,的确已经比较少见了。但在网络上,尤其身处公开聊天室里,则依旧屡见不鲜,甚至于眼下置身“文化人”聚集的挂着“哲学”“艺术”“文学”或“诗歌”名头的论坛上,也蔚然成风了。
          如果在街头巷尾之中,眼瞧那跳着高叫骂、吐沫星子乱飞的场面,即便没有谁公开评说或劝告,也总会有不少人摇头叹息。然而,而今在网络上,面对如此“泼妇骂街”样的现象,虽然没有声音,但却格外生动的攻击和谩骂之场景,除了个别“网管”慢条斯理地提出一下警告或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手脚之外,多数处理方式,也就是听之任之,业已习以为常,唯等其自生自灭而已。
          当下拿粗俗当时尚的风气,不知道归咎到谁的身上。当然,自古以来,凡中国式的君王显贵,尤其那些权势炙热灼手者,惯常有意无意间,热衷用“爆粗口”,来展示自我造化已达到口无遮掩、随心所欲之至高境界;另外,近些年来,我们的文人墨客们,也乐意在光宗耀祖的煌煌巨著中间,喜好落落大方地“粗口脏话”不断了。尽管,文学界“追星”者,尚没有多到成为“族”样奇观。但是,善于跟着“时髦”跑的新潮一派,则会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榜样力量是无穷的”豪迈气概,此时此刻,举国上下,无处不在着“一个个有胡子装年轻、没胡子扮老成”似地张开了仿佛特男子汉样子的一张嘴脸,而与此同时,在这里那里的唯雌性皆敢自称“美女”们,也张开似樱桃而非樱桃般一张大小嘴巴,全都“当仁不让”而又格外大大方方地“口臭”起来了。
          按说在医疗界,“口臭”也算不上是什么疑难杂症。然而,在社会上,这“口臭”就像患“脚气”病一样,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公开地垂询和求助的。通常情况下,那有“口臭”的男女老少,尽管掩不住其病症的味道,但是,其或许因为自己意识不到;或者心知肚明,却不清楚这也是一种病症;或者,也知道是病,却讳病忌医……总之,类似“自欺或欺人”的表现,均不能算是健康心态,当然更不是正常的生理卫生习惯。
          笼统地分析“口臭”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先天性内分泌失调,或讲应属于个性“生理异样”,就是其自身有制造和分泌某种异味的体魄。
          2、也就是较常见的“饮食不洁”。不光是日常“胡吃海喝”,而且还不懂什么叫“口腔卫生与饮食调节”。
          3、胃肠道功能紊乱。这其中的原因,可能与饮食密切,也可能根本无关,反正那“肚子里”老是泛滥出来一股一股的酸臭气。
          4、也就是一般人经常认为的口腔内毛病,如:虫子牙、烂牙花子之类。
          除上述情况以外,在我的临床经验中间,还观察到某类“肝气郁结”者,也经常会有一种令人闻到而特不愉快的异味。当然,我自己所理解的“肝气郁结”者,虽类似西医学上急慢性肝胆疾患者,但在这里却不包括他们。在此处,主要针对中西医临床实践上,那些已出现了苗头或症候,却尚未达到诊断标准,譬如:像一些或一种“因修养不足、心理承受力特差、无名之火老往上冒”一样,尤其那些“特别喜褒恶贬,以至于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之类的德行或邪行者,确乎可归入此类“疑似”群体吧。
          有言道:西医治标,中医治本。现代医学倡导“标本兼治”。从理论上讲,现代医学是人类基本达成共识的科学观念,但在实践运用当中,其实就不一定是那么一回事了。要说明在医疗实践中与现代科学理论有所背离的种种事象之原因,除了在“表/标”、“里/本”概念及其定义上一直达不成共识之外,最常见的原因,毋庸讳言,应该还是患者自己“闹”的!因为她、他或他们,都很少有耐心和信心,去诊治“里/本”,反而更愿意在“表/标”的层面上,一攻劲地做“大文章”,谋求立竿见影的皆大欢喜。
          当下,“不遵循客观规律,违背医疗常规,自欺欺人不说,还热衷做表面文章……”如此时髦的风俗业举,真格的令原本应该科学严谨的医疗卫生事业,不单弄得“作业流程”变得简单无序,甚至连“执业道德”的根本缺失,也依然熟视无睹了。所以,而今医院里大夫和护士群落,一会儿被捧为神圣的生命卫士和白衣天使,一会儿被描画成贪婪冷酷成性,甚至于描绘成了“爱发不义之财的鄙陋小人”或“草菅人命的魔鬼二大爷”……类似这般的情绪变化和社会时态,确实在今天已经算不上什么社会生活的怪事哩。
          既然事关人命,甚可说关乎每个人自身及其家庭悲欢苦乐的行业之中,都充斥着“见怪不怪”的诸多事实。那么,“网络口臭”久病不愈之状况,也就更“不足为奇”了。或许,摸着石头过河的圣贤达人们,之所以始终能够冷漠淡定地目睹当下社会种种之怪现状,正因为在他们境界世界中“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就是硬道理吧。
    2003-06-26 18:38于《另一种存在》[西祠胡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6#
     楼主| 发表于 2016-5-6 16:11: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5-6 16:52 编辑

    第十章话“广告”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广告的文字,“目的”只是为了感慨一下,我自己面对“广告”常有一份异常烦厌情绪的来由。以往之所以没有写成,因为我个人尚有一点自知之明,总在反思和批评自身上一种或许是受教育而来,或者因读闲书中毒所致;或者“天生”原本欠缺蜜蜂的本事,不能从百味花草中,均能汲出蜜汁来!反而像先天性免疫失调一样,遭遇任何新生事物都会周身刺痒,并且愈挠那毛病和这症候,也愈加发作起来的一份“德行”。
          眼下,之所以急于动手写此文字,源于这样两件事:一是一位朋友,在信箱给我留言,说其刚刚查出患有乙肝,当下十分悲观,咨询我有何治疗建议;而另一个,则是自上网以来,经常会看到或收到一些广告帖子或传单。尽管,在过去我很少点击或阅读广告内容,即便不喜欢它们,甚至还特别厌恶之,但是,却一直表现的像“视而不见”一样,完全就是“听之任之”。不过,就在昨日,当我打开信箱之际,仅仅两日之内,里面却有七十余封函件,而大致一瞥,其中90%为广告。这着实令我怒不可遏了。
          可能正是受上述“后者”的影响,在我给“前者”的回复之中,格外再三叮咛:“乙肝患者,除非急性期必须到地方传染病医院正规治疗外,对于慢性患者来讲,宁可什么药也不吃,只需安神、勿劳和调养,甚至听之任之,但千千万万不要去听信各处广告的宣扬和误导!”
          上面给网友的留言发出之后,我心里却依然觉得不十分踏实。唯恐朋友会因为我的意见和建议,以至于把传媒上一切“道德说词”和“教条话语”,全部抛掷在脑后,反而真的变成一味“胡吃海喝”起来。若如此,后果可如何收拾啊!为了自圆其说,并还能解脱自我责任。于是,我赶紧补写此文,以表白我自身何以有上述说道的肝胆心肠。
          作为工薪族,我曾经的一份工作,就是审核医疗合作专科的广告。何谓“医疗合作专科”呢?这样讲吧,但凡当下医疗界的疑难杂症,以及现今社会上的“各色人等”,一般都难以启齿、讳莫如深的一切不适症状和不良体征,若有那家医疗单位或专业机构冒出来,并敢宣称“包治xxx”。那么,其一定就属于这样一类“专科”了。
          前些年头,存在于医疗行业系统的诸多乱象,也被有些人说成是“初级阶段”进行“原始积累”的必然过程。也就是在这样一段时间内,凡能与“正规大医院”搞医疗合作专科的人物,其若是“囊中羞涩”的平头百姓,一定会“合作”不成;若单单是有祖传秘方的中西医世家或嫡传者,也不一定能“合作”成;若其仅仅凭借从国内外弄来几个或真或假的博士前与博士后头衔的领衔合作者,也不一定就能“合作”成功。那么,究竟何样“才干和技术”或言“何德何能”的人物和能力,才可以“扛得起”并“行得通”上述“大包大揽”一样的“专科”呢?其实,完全可以什么“技能”都没有,唯有具备“中国特色”的背景,一准便“合作”成行了。而且在其背景当中,不能说一定就是最关键而又最重要的,但确切地讲必须首先具备而且不可或缺的一个条件,即合作者必须与“孔方兄”是密友。当然,直到今天也没有任何规定和监管要求,凡提出合作者,必须首先讲清楚其“孔方兄”的确切来路和未来归途。
          就是上述一种时代环境下,起初在我的案头上,也曾有过几页提请审核盖章的“专科”广告词。当时,若按照“广告法”的规定和要求,一旦删去了像是“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经过XX认证”“曾获XX奖项”以及里面“著名教授、xx学者或院士”等光环和头衔之后,其“广告”中剩下来的内容,也就和街头巷尾卖“狗皮膏”或“大力丸”的吆喝声音,相差不多了。所以,凡经过我手中审查过并盖了章的广告词句,在当时的地方报纸、刊物、广播、电视和公交车体之上,确确实实始终一次也没有出现过。然而,凡我删改之前,曾经见过的广告“原创”语句,甚或比我见过的广告内容,还要“神怪离奇”的吆喝声音和文字词义,却曾经在城乡内外,大河上下,铺天盖地,四处飞扬。那么,由此产生后果是什么呢?实际情况就是,除了散播光怪陆离医药信息的诸多媒体从没有一次让我去说明和交代之外,凡是可以罚款的执法部门和管理行当,真格地不再有省市区县管辖权的划分和限制,我必须按时限要求,逐一准时地去登门拜访了。
          事实上,正因为有过上面一段工作经历之后,每每耳闻目睹这儿那儿的广告,尤其某某某听说了某某某广告后,便千方百计地找上门来,期望通过我的职务便利,来廉价采购那些“神奇”的产品时,我就会暗压心头火,极力心平气和地声明:“循着广告治病,就不要怕花钱,因为做广告可是要花大价钱的……”
          2003年国内整顿医疗市场后,我终于推脱了一份“良心不得安宁”的岗位责任!但现如今,每每瞧见曾经的合作者,一个又一个冠冕堂皇地掩映在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特色医院里,在我自个心中,依旧有一番说不出来滋味。
          记得小时候看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面有这样一段对话:
          奶奶问铁梅:“奶奶好不好?”
          铁梅回答:“奶奶好!”
          奶奶又问:“爹爹好不好?”
          铁梅答:“爹爹好!”
          奶奶直接说出来了这样一句话:“爹爹不是你亲爹,奶奶也不是你亲奶奶。”
          何以要讲这样一段“样板戏”的对话呢?因为,相关生身父母的真实性,在一般人看来,应是个人一生中的大事。这里面所涵盖的信任度、亲和力和安全感等等,确乎牵扯上了“人本孤独”的社会哲学性课题。但是,即便就是养父养母,只要尽到长辈责任,儿女知道真相后,若深明大义的话,也一样会尽到赡养义务和孝敬责任,甚至还会出现像铁梅一样“继承先辈遗志、赴汤蹈火、再所不辞”的可歌可泣的理想下一代。同样,即便是亲身父母,如果不能尽心尽责,甚至在方法方式上,始终不得当和毫无用心。那么,即便就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也会出现反目成仇、形同陌路一样的人间悲剧。近些年来,这方面的社会实例,已经屡见不鲜了!所以说,凡事物就应该苛求实质及其根本性的问题所在;进而言,凡主流文化思想,必须始终不能放弃积极倡导理性头脑和科学精神的“宗旨“路线,更不能屈从于“权势、腐化、利诱”为理由的投机和专横。
          总之,只有当我们生活中,能够有更多一些人们,或讲只有大多数人,都认清了“夸大其词、花架子、虚假、伪装、粉饰、炒作”等一切避实就虚而“假大空”的玩意儿之危害性,及其之所以能够存在的根本原因之后,到了那时候,如果各种广告还依旧如火如荼存在着的话,或许不管是谁,才可以放下心来,追随着“广告”式舆论宣扬,走上一程又一程吧。
    2004年4月2日草。

    2014年6月5日有感于当下医改思路而重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7#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08:47: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5-9 08:48 编辑

    第十一章闲话“传媒”

          汉朝末年,群雄逐鹿,曹操一言“望梅”,同行者喉咽生津,才抢得了军事上的先机。当下,若话“传媒”,尤其是近来,一旦提起这二个字,无论在千军万马还是散兵游卒中间,也一样特能吊人胃口,进而引起貌似源自荧屏,其实足可涵盖整个传媒业界的内忧、外患、惊恐与慨叹。
         说起了“吊人胃口”,就眼下疯传的所谓传媒“帅哥靓姐”的小道消息及其时事报道,尤其集落在一些凡“家事、国事、天下事”都“事事关心”以至于“没事爱琢磨事”的一类人当中,更尤其被这其中一些像胃口特浅抑或还合并“胃肠易激惹症”的人儿瞧见,不仅即刻引起“恶心、呕吐”的毛病,甚至都要“腹泻、吐血”了吧!其实,即便就是一些身体特健硕者,眼睁睁地盯着如此多的权高位重人物徘徊在国家最顶尖舞台上下,从中释放出来的一阵阵特别“通俗化、民俗化、市场化”且尤其格外“人性化”的谋略和表演,亦不免生发出来“泛酸、嗳气、腹胀、腹痛”的症候。
         何为传媒呢?
         当下,搜索360百科,如是说着:“传媒是信息传播过程中各种传播工具的总称,如电影、电视、广播、印刷品(书刊、杂志、报纸)等,而自从计算机的普及化,网上媒体在计算机网络中亦成为一种新形式的传播媒体。”
         眼前,若去“百度”一下,则告知:“‘传媒’这个词来自于英文的medium,汉语词典里的解释很简单,意思就是传播媒介(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
        大约于学校受义务教育时,我的中学老师不知因为何故,特别提到过一个在纳粹德国时期掌管国家喉舌的人物,其名曰“戈培尔”。据说就是这个“戈培尔”,制造了一句流传后世、惊世骇俗的大话“谎言重复一百次就会成为真理”。当初,反正是我个人,聆听到这样一种说法,简直义愤填膺的都要“怒发冲冠”了,即刻就想站起来,义正言辞地痛斥这种简直猪狗都不如的混蛋逻辑。但是那会儿,因为在课堂上,而且进一步细听,仿佛在授业解惑的恩师言词语调之间,确乎是“话里有话”。于是,我按压怒火胸烧,沉思闪烁分析,环顾历史事实……就在那样一种似懂非懂、忧心忡忡的氛围之中,我开始禁不住暗自庆幸,现代中国终于跳出了“邪恶挡道、黑白不分”的火坑,大步走进了“改革开放、繁荣昌盛”的新时代了。
         经过高等教育并分配加入了国家公职行列之后,我在闲暇翻阅古文杂书中间,偶尔看到一则相关汉家大儒的典故,名曰“曾参杀人”。于是乎,一边茅塞顿开,一边窃笑并蔑视,所谓“戈培尔效应”,亦不过还是抄袭华夏文明的雕虫小技罢了;与之同时,我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愈发活学活用着“重复就是一种力量”的人世法则,而且更经常地在现实环境的大会总结、小组发言或思想汇报中间,极力表现出与周围人们“步调一致、同仇敌忾、众口铄金”模样的觉悟、意志和决心。
         事实上,针对“戈培尔效应”的社会现象,若能够用“重复就是一种力量”“反复性法则”等话语来概括,并对类似话题的现实逻辑和社会现实,加以深入分析和研究,进而将其研究成果和客观分析,放置在哲学层面上去广开思路的话,那么,其将会是客观认识“社会人性、群体效应和公众人物影响力”等类似一些日常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较好切入点。
          另一方面,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了今天地步,尤其当“传媒”中加入了“网络”最新介质后,而某些个人或集团,若依然迷信且固执“戈培尔”效应或法则,在历史上,甚或就在不久之前,曾经有过的辉煌业绩和赫赫战功……如此一种姿态,从立场上,其毋庸置疑是极其反动的,而在结果上,其也注定会遭到“谴责、失败、灭亡”的结局。因为,当他、她或他们开始带上假面具,或他们心知肚明地表演在一幕幕夸夸其谈、正襟危坐、义正词严的工作场景之上,而且还能心安理得地愚弄并欺骗民众和整个世界之际,其实也就是在挖掘埋葬其自己的坟墓,其实也就是在敲响了“自我灭亡”的丧钟。
       2014年8月19日

    有感于近来微信上诸多“你懂得”传言而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8#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11:10: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5-9 11:24 编辑

    第十二章也说“足球”

          当年我们大学的足球队教练,听说已是国内某甲级足球俱乐部的体能教练了。之所以想到他,一是为了曾经的尊师,能有今天的业绩,而感到格外荣耀;二是至今每每有人提起他时,总让我想起他曾经似乎开玩笑的一段话。
          记得有一次训练闲暇,他和队员们说:“如果从后面踢一位行走着的同学脚跟,只要是踢足球的,他就一定不会绊倒自己。”就因为教练这句话,时常有同学不分场合的恶作剧,但结果大致如他说的一模一样。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国内“足球热”的初期,当国足“冲出亚洲”屡屡失败之际,一位国家领导人就曾出来“教导”人民说:“足球应从娃娃抓起。”事实上,这一“语录”话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单从八十年代高校足球队人员组成来看,基本上没有乡村农家子弟,其绝大多数是城市里长大的孩子,甚至这些城市孩子,也主要集中在某些足球较热的地区和学校。像这样一种现象,究竟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其实,它从一个侧面表明:“足球不同于一般球类活动,一个人身体素质(身高、体重、体能),可以达到了最佳足球队员的标准,而在控球和传接球上,尤其在足球意识方面,都决非一朝一昔就能训练出来,甚至“一蹴而就”的速成品,也就只是达到“参赛”或“入围”的水平,若要成为足球明星,无异于天方夜谭。”
          听中学老师讲,我上学的初中学校,在六十年代时,曾经有过“半体班”。所谓“半体班”,也就是专门培养如同现在中学“高水平”运动员的特殊班级或学校。记得在七十年末期,“半体班”的部分学生,曾回母校组织了一场足球赛。那种流畅的传接配合和凶悍射门……今天对我而言,尚留有深刻印象!那会儿学校的足球场,都是遍地小石子的硬土路,而他们穿的足球鞋,前面包着铁皮,鞋底下面至少有八个圆铁钉。所以,当时在足球场上,论起比赛中的危险性和激烈性,则是现在无法想象的。或许,正因为这样,尤显出个人技巧和集体配合上的重要性。
          上面闲话,既不是有意或无意地褒贬城乡地区差异,也不是旨在表白“今非”而“昨是”,仅仅针对足球行当,坦然一点我个人之所以存在某些看法的由来。
          大概九十年代之后,我再也没有到现场观摩过足球,甚至就在今天,还有朋友打电话邀我到现场看“亚足赛”,却依旧被我回绝了。话虽这么说,事实也如此,但我自己有时会忍俊不住,尤其在值夜班当中,也有深夜起来“看足球”的时候。
          在我看来,作为一名优秀足球运动员,除了具备技能训练和意识培养之外,更应该懂得足球是一门艺术,而且还是“地区性、社会性和文化性”的集合。作为一门艺术,它必须要凸现“个性色 ”,但它又不唯“个性魅力”所左右,更需要“和谐集体”来衬托、挑逗和辅佐。关于这一观点的由来,亦如同任何一件成功的艺术品,都必须有充分的背景材料一般。说“足球”应为地区性社会性的文化集合,除了球队内部无法背离国家、民族、区域文化影响之外,在任何地区或国际比赛之中,在对方球员、裁判员和观众之间,惯常无处不充斥着特定文化的心理作用和磁性干扰,而且在这一方面的“作用和干扰”,绝非一般观众或某些人物所认为的“不重要”“不是关键”“不是主要矛盾”等因素,反而就是一个足球队,能够走向“不断成功”或“持续辉煌”的拦路虎和“无法承受之轻”。如果说“公平、公开、公正”的竞技运动原则,在国内和国际竞技市场之中,尚有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那么,在国内或国际球场上,此类性质的差距,在过去和现在也都同样存在着,而且其距离,可能完全超乎了常人一般化的想象水平及其所能达到的层面高度。
          究竟如何看待足球运动?像这样一个问题,应该是全人类都应该去认真思考的大课题,而就国内而言,尤其在“足球热”炙热了许久之后,于而今明显出现了冷却之际,特别是那些“痴心不改、情由独钟”的铁干球迷们,最应该首先要想清楚和需要回答的问题。然而,单就艺术领域的一般规律和诸多事实来看,历史上任何真正的艺术佳作,即使仅为昙花一现,而其本身和环境背影之中,也必定存有一个又一个内在或外显的闪光理由。所以说,任何渴求成为“足球强国”的梦想,任何企盼“出奇制胜”能够一再出现的奢望,任何谋略“一点带面”或“面面俱到”的大政方针,如果没有扎扎实实的“有效产出规划”和“长久运行机制”,如果没有总能尽快找准问题所在的智囊团和决策者,如果没有“知难行易”“思路就是出路”的逻辑思辨和理性实践,都将是一枕黄粱而已。
          当然,社会上经常流传着的一些“足球箴言”,或说相关足球运动的逐个大实话,他们其实也没有什么根本性错误。亦如不久之前,在“欧洲杯”上流行的一句佳话一样:“因为是圆的,所以才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而足球的魅力,正在于此。”
    2004年7月19日夜草

    2014年5月修于济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16-5-9 21:10:48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5-6 16:11
    第十章话“广告”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广告的文字,“目的”只是为了感慨一下,我自己面对“广告”常有 ...

    老师的笔触苍劲,揭示有力。现如今广告的乱象丛生,让人真假难变。比如类似眼下曝光的“百度”医疗事件,不知究竟已害了多少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20#
     楼主| 发表于 2016-5-10 09:14: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5-10 09:22 编辑
    伊人轻舞 发表于 2016-5-9 21:10
    老师的笔触苍劲,揭示有力。现如今广告的乱象丛生,让人真假难变。比如类似眼下曝光的“百度”医疗事件, ...

    谢谢“伊人轻舞”君对《话“广告”》一文的评议!

    此处的《话“广告”》一文,较之以往论坛或网页的原作,改动最大的地方,就是我自己斟酌再三后,特意删去了最后一句话:“打针吃药,请不要看广告,看疗效!”那么,为什么要删去这句话?难道这话说得不对吗?
    所谓“打针吃药,请不要看广告,看疗效!”此话是有问题的,从现实生活实际情况来看,起码近些年以至于今,应算是一句“不良效果”的“广告词”!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在医学临床角度,对于“什么是疗效?”,医生和患者在认识上存在“巨大分歧”!又因为,此处相关医生与患者在想法和观念上的“分歧”问题,是社会大课题,不是三言两语即可达成“共识”的!所以,话到此为止。

    其实,《话“广告”》一文书写于十多年之前,而其中隐喻和映射的尖锐问题,只是眼下凹凸了出来而已。但是,仅这一篇《话“广告”》中,深层次的质疑和呐喊,即便眼下,也不是多数民众或相关人物,就已经心明眼亮,并能够给予抵御和剔除干净的。

    我一直公开倡导“纯文学”,而且还一再拐弯抹角地宣扬“政治、经济、艺术”的“三位一体”,或说是三方彼此“独立发展”而又相互“监督制约”的相对独立地位。且不深究这样一种非为我个人的意思和理念的来由。但正是在这种意识的驱动下,凡我的文章,以往从诗歌、杂文到小说,都是不回避现实话题或问题,而非像某些人坚持的,以为“纯文艺”就是一味风花雪夜,恪守在自我情欲和感受之多寡之间,而远离世间政治或经济纷纭;也非像某些文艺哲人所坚守的,应该“处于什么岗位和权势再说什么话”。其实,艺术本身,还有一个最大的魅力,而且这个“魅力”,既是“文艺复兴”的成果,但却不是“文艺复兴”的创造,而是人类有文明进步趋向以来,一直在发展中,最为难能宝贵的东西……这就是真正的“个性解放”,真正的“自由、平等、博爱”,真正的“公开、公平、公正”。我们专业的文艺工作者和一切业余文艺爱好人士,如能理解了上述“魅力”,即便是自始至终都是去批判或批倒批臭的“理解”,对于世界文艺发展都是极大的贡献,对于我们华夏文明的进步,也必定将是功不可没的。现实的问题在于,即便我们中间许多的“文化人”,其实他、她和他们自身从来就没有去分辨清楚:政治、经济、艺术之间究竟有何区别?这三者在历史进程之中,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个群体某一个国家某一个社会以至于整个地球村而言,各自的“魅力”究竟何在?

    为什么要说上面一些像是十分突兀而莫名其妙的话?因为不说这些话,读者无法深入理解《话“广告”》一文的内容之内涵。
    “伊人轻舞”君提到“百度”广告的热门话题。我在此仅想问一句:我在上文中提及的传媒中不同类型的“广告”,每一种每一个每一天每一次“广告费用”究竟是多少呢?如果我们的专业“文人”,或业余文化爱好者,或者是各类别的记者们,都弄明白了其“广告费用”的多少。那么,但凡是一个有“良知”“良能”的文化人,且不需要你大肆宣扬,起码对你周围人,尤其是你自己和家人,会自觉抵制“医疗广告”的剥削和残害。另外,一旦谁明了“医疗广告费用”和实践运营状况后,即刻还会质疑:那些“入不敷出”的医疗机构,真滴全是“慈善达人”,真滴有大财团,乐意他们一掷千金而不图回报,任由其亏损经营吗?在其瞒天过海的伎俩之下,中饱私囊的有谁?而真正亏空的又是谁呢?
    ………………
    呜呼!话到此为止吧。但愿眼下的“风波”不再是一场过眼云烟,再如此真的“X将不X”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4-30 10:44 , Processed in 0.12998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