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儿女:也评析一下我的新作吧
江南纪行之——画中人
![]()
当雨滴不可避免地
飘入风景
那可能意味着
江南的梅雨季节正在来临
看似一场
无法回避的低落心情
谁都不曾料想画阁的木窗里
会传来那么宁静的眼神
还有黑底红花的裙袂
映入清澈的镜头
谁都以为这里
已经有着千年的守候
蓦然生动的精灵
氤氲徜徉着
幽幽不灭的古韵
谁都不愿错过
这因了伊人独立
而绝美的风景
尘俗的喧嚣
慢慢回归在雨巷的清宁
那因悸动而微抖的双手
把窈窕的丽影
一再模糊得无法辨认
我承认心海已经
沉寂了几个世纪
伫立河边心如碧水
无法不随双桨泛起阵阵涟漪
江文波
诗的追寻:精神家园
读东方儿女:《江南纪行之——画中人》(一)
我们首先从习惯的平面上,来分析一下东方的这首近作:
一、环境与人物,或说情与景的构成
(一)、境与景:
江南古镇,梅雨季节,细雨蒙蒙
(二)、人物:
“画中人”: 窈窕的丽影、宁静的眼神、生动的精灵
“我”:诗人自己,或说行吟的诗人
二、诗绪的流动,或说诗歌形象的构成
(一)、 江南古镇,梅雨时节,雨水纷纷,诗人心情低落,“不曾料想画阁的木窗里/会传来那么宁静的眼神”, 诗歌的形象因子全部到场,全篇开启→
(二)、我不由自主举起镜头:“画中人”的全景展开:“黑底红花的裙袂”,在雨季里如一个“生动的精灵”,使江南小镇的古韵更加浓郁,莫非这是一个“千年的守侯”?→
(三)、诗人的心情开始深入:“画中人”使这幅画更加美丽动人,清幽绝尘,于是我“不愿错过”,灵魂悸动,双手微抖(我控制着自己,但双手还是微微抖动,使“镜头的窈窕的丽影/一再(反复拍摄)模糊得无法辨认” →
(四)、模糊的丽影,在我“已经沉寂了几个世纪”的心海里,幻化成涟漪一片……
诗歌之外,我开始进入情感的雨季……
三、诗歌的艺术手法
(一),以景衬情
江南的梅雨、小镇、河水……,有机地衬托了“我”由低落到惊喜、激动至迷恋的情感过程,营造出一种浓郁的,也有一点忧郁的,有一点古典的情感氛围。
(二)、烘托
1、诗作主要不是从正面描写“画中人”的惊人之美,而主要是从“我”的动作、心情的描写,烘托出江南小镇美女的震撼力;一动一静,相互衬托……
2、具有鲜明江南特色的全部风景,都是在烘托画中的那个美若天仙的少女……
3、“我”低落的心情,烘托着后面的迷恋与激动,一抑一扬,形成波浪涟漪……
(三)、结构
作品具有古典诗歌“起承转合”之妙……
诗的追寻:精神家园
读东方儿女:《江南纪行之——画中人》(二)
四、诗歌精神的解读
那么这首诗的内涵,该如何解读?
从平面的纬度来看,我们会把它当作一首情诗。当然这没有错,可能它首先是一首情诗,虽然这种“情”还很朦胧,是一方对一方的倾羡与欣赏,但是,文学作品中的“情”,往往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与时代和社会的现实环境、与人的背景、个性及命运密切相关。那么我从这首诗里,还能读到什么呢?或者说,这首诗歌的形象,还能说出些什么吗?
试想,江南小镇,“画阁的木窗里”,那“宁静的眼神”,为什么能使我的心境蓦然生动?那“窈窕的丽影”,“雨巷的清宁”,为什么能使“尘俗的喧嚣”,瞬时落地?还有心海为什么沉寂经年,此刻却能“随双桨泛起阵阵涟漪”?诗中一个关键的句子,给了我们一个指向——
“蓦然生动的精灵/氤氲徜徉着/幽幽不灭的古韵”。
“古韵”是什么?
我想,应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那种国画的韵味和典雅的意境,是那种自然、纯净、闲适、美丽的生活与风景……对这种文化意境的亲切与认同,是漫长农耕社会留给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情结。因此,一个在现代都市忙碌、疲惫、空虚,甚至带着虚假面具的生命,一旦与这“生动的精灵”、“幽幽的古韵”蓦然相遇,怎能不腾卷起诗情的浪花?
因为那是我们一路呼唤的精神家园,也是诗歌永恒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