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0|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短篇】《同窗的你》(连载)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14: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1-5 14:45 编辑



    《同窗的你》之【跋】


         在电脑上杜撰《同窗的你》,从开头到边写边修改,以至于全篇结束。起来坐下的总共不过四回,总计花费时间,亦不过五天吧。张贴之后,我打开网页,叫过来妻子,一句一句地念给她听。
         事后,她说道:“你小说不如短文写得好,和流水账一样,太白了!再说文不对题,你究竟想说明什么意思啊?”
         以往每次写罢注明“小说”的文字,她一般也会如此评价一番。但随后会指出:XXX是谁,XXX又是谁。但这一次她只问了一句:“夏蕾是谁?”
         面对妻子的问询,我皱着眉头,苦笑地摇了摇头,没有作答。
         喜褒恶贬,如同贪生怕死一样,都是人之常性,我也依然。似乎在表白自己写东西快,并不是暗示我有写作天赋,或者刻意显示自我格外的聪明。其实,旨在强调,通过长期的磨练,任何人都不难达到这样的结果,特别是对于挤压心脑许久的东西,书写起来一定会格外神速。
         除了自初中开始坚持写日记之外,十年内科医生的经历,是我写作成型的根本因由。
         当临床大夫时,尤其在我服务的医院里,病员出出进进是十分频繁的事情。加之,身处改革时代,仅病历书写制度中“规范化”要求上,有时每天要书写三四个病人的入院纪录和首次病程等等。
         询问病史、观察病情、诊断病症……这是医生的基本工作内容。而医生能够把所做工作再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文字记录了。依此,作为治疗过程依据;依此,传达医疗经验信息;依此,化解医患分歧或传承职能技艺。
         书写《同窗的你》,源于年初二时,同学数人原本约好年初六聚会,但等我从外地赶回来时,却惊闻好友的父亲突然去世了。
         人到中年,除了眼见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再者就是父辈的老弱病逝。尽管从身体到精力,尤其和从小长大的朋友们凑在一起时,我们依旧像孩子时一样打闹嬉戏,或胡言乱语。但是,直面死亡和光阴不再的那一刻,中年人之心情,相较青少年而言,确实有着截然不同的滋味和惶恐。
         小说中的聂浩是地方方言“你好”的谐音,他浓缩了我四五个朋友的影子。其中,涉及出国的那一位,在回国时,我们曾如小说中一模一样相聚过。不过,究竟他在国外的事业进展如何?对此,我今天依然不想直说,用他自己的话讲:“人活着很简单,但活得有心气、有尊严和有价值,在哪儿都不容易。”
         的确,多少人在外面时想着回来,但回来后,却又想着再出去。这是为什么?我想其中一个很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现今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周围环境中,有许多非一人努力就能转变的无可奈何。那么,这些无可奈何的内容和形式又会是些什么呢?对此,我自己至今也尚且没有弄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另外,不同的人,源于各自理想及其要求的东西不同,在彼此感觉和认识上,也一定会有千差万别。
         因学医出身,毕业后一直在医院内工作。所以,对于医疗行当的内幕,相较圈外之人,总是更加心知肚明一些。在“非典”以前,各种医疗纠纷几乎成了新闻传媒的重头戏,不但医护工作的神圣性,受到了公众的非难和质疑,而且医疗服务的大环境,也变得格外纠结和异常纷扰。但在“非典”中间,尤其是之后,一时间媒体像是“翻了个筋斗”,仿佛过去的问题,也一下子全解决了:“白衣天使”圣洁如初,医疗战线一片光明。事实又是如何呢?“非典”是否有如此神奇的魅力和功德?这种宣传形式的转变依据何来?这一切究竟合情合理还是合理合情?
         作为一个中年人,如果始终保持着青春年少时的活力和激情,如此摸样,的确是一件极其难能可贵的事象。然而,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中年人,如果始终像低龄化的人儿一模一样,在做人做事上,老不着调,始终冒冒失失或言不由衷。那么,像后者样的一个成年人,视其为有个性,则是特宽容的态度;视其为“长不大的孩子”,没文化素养,或说弱智……类似这样的说法,也不无道理。同样的,一个社会或直言一个国家,如果总是“风”一阵“雨”一阵,或像老百姓的说法“狗”一会儿“猫”一会儿的模样,尤其在某些举动与作为上,总像天气预报一样的没个“准劲儿”。毋庸讳言,面对如此现象和问题,也确实就有人在想:“周围生活之中,诸多滑稽、奇葩的洋洋大观,这里面究竟单纯只是智商方面的因素呢?抑或在大政方针或制度策略上,出了什么问题吧?”
         《同窗的你》只是叙述、叙述、叙述,还是叙述而已。事实如此与否,真实再现也罢,都见仁见智去吧!我所努力要做得,就是尽可能去叙述明白。其实,仅就“叙述明白”这一点上,我至今仍感觉十分吃力,远非当初想象的那么简单容易和得心应手。
    (2004/2/17草,2006年11月修,2014年9月整。2016年1月再整于济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14:48: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1-5 14:56 编辑

    第一章 春节后


         春节后上班,同事与朋友之间,你来我往的宴请,就一直没有间断过。
         三天两头的吃吃喝喝,与其说借此增进感情和交流文化,不如讲依此过度消费,来扶植酒厂和餐饮业的发达。其实,这后一种讲法,到让人在感觉和心情上,更加舒坦,反而也自然了一些。
         自年初五,全家人吃过了“破五”的团圆饭以后,眼看着都快有一个星期,没有去看望父母了。虽说在这期间,问询父母的电话,就一直不曾间断过。但是,母亲每每于电话上,一直挂在嘴边的,基本上还是大同小异的这样一些话:“少喝酒啊!酒后别开车呀!自己在家里多喝水啊!早晨饭,一定要吃好了……”
         俗话说:“即便活到八十岁,只要在父母面前,依旧还是一个孩子。”
         对于父母一天到晚絮絮叨叨的叮咛和嘱咐,我自己虽然早已不耐烦了,但有时想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话,经过一番情绪波动过后,禁不住理性地琢磨和认知:是啊!在中国,父母对儿女含辛茹苦而又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国民之生存发展之中,究竟有着何样的价值和意义呢?”
         昨晚,在医院病房里值夜班。下半夜,病房中送进来一位七十三岁的急症老人。看那样子,她老人家卧床不起,好像已有三两年的样子。整个人儿,不仅枯瘦如柴,甚至左侧偏瘫肢体,已经萎缩变形的无法屈伸,而且臀部和足跟有两处褥疮,也烂得已露见了骨头。
         病人进到病房的时候,已经奄奄一息,并且意识全无。不过,由急诊室带过来的心电图上,却显示心跳大致正常。我连忙下医嘱,一边让护士打针用药,一边接上了心电监护。跟随过来的病人家属,应该就是老人的小儿子和小儿媳,俩人在病床旁边,一二再三地追问:“还能活吗?还打什么针啊……”
         在通知家属病危时,我才了解到,病人原有高血压病史多年,半年前偏瘫后,因老人没有工作单位,便一直在家里躺着。
         其实,这位老人家,一生儿女齐全,并有两男一女。女儿,于上山下乡后,在乡镇农村里成了家,并留在了外地。大儿子,在一家个体汽修厂工作,他的那种工作,只能是没日没夜地忙活,也抽不出来多少空闲时间。这位老人家平时都是和小儿子生活在一起,而小儿子两口子都在这城里面一个大工厂上班。话说那个曾经是路人皆知的大工厂,现如今已经不再是经营不景气的问题了,甚至正面临破产倒闭的危险和传言。
         忙活了大半夜,有药物支撑着,老太太尽管一直就没有清醒过来,但心脏依旧跳动着。
         大约接近了天亮的时分,老人的大儿子,才一个人风尘仆仆地赶了过来。他身上的汽油味,大老远都能闻得到。就在这位兄弟姊妹之中的老大,走进病房门的时刻,小儿媳妇立刻停止了“还能活多久?”的询问,也没和刚进门的大伯哥言语,一会儿就不见了她的人影。这家的大小子,来到老母亲床前,就只是站在那儿,却始终一言不发。见此情景,他家一奶同胞的亲兄弟,独自一个人,径直去了走廊尽头,在那儿点上了烟卷。
         我把老大叫到走廊里,给他直接说明了病情和后果,并提出来,若继续治疗和进一步检查,必须要交足押金才行。
         “押金多少钱?”老大张口问道。
         “先交两千吧。明天看情况再说。”我回答。
         “交给你吗?”他又问。
         “住院票开好了,交到住院处去吧。现在微机联网,不交上钱,白天的药就拿不出来了。”我一边把住院票递给他,一边解释着。
         这老大也没再问什么,一手接过住院票,一手伸进上衣兜里摸索着。随后,转身走出了病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1-6 14:11: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1-6 14:16 编辑

    第二章 病房交班和下班


          清早,差五分钟八点时,科室的医护人员,已经全部到齐了。
          每日例会,一上班后,全科医疗和护理护人员,都集中在医生办公室内,在分别交接完夜班病情后,科主任开始总结性发言。她语气沉重地讲道:近来,社会上不间断报道医疗纠纷,其中多数都是医院败诉。所以,希望大家工作中一定要注意礼貌用语和服务态度,一定要避免招惹麻烦。最后,科主任又再三强调,一旦病人告状,院领导追究起责任来,并扣了科室奖金,谁出的问题,就由谁自己来承担。
          接下来,护士长又简单地介绍了夜间新来病人的家庭情况,并加重语气说到:一定要注意治疗费用和账面资金的情况,一定要避免欠费或病人家属赖帐。
          随后,全科医护人员一起来到病危老太太的床前。我将夜间医嘱以及当天需做的检查和用药,又仔细地作了一番交待。之后,便带着下级医师和几名实习生,查视了一遍分管的病人。核对过病程记录,并在医嘱单上签字后,我便去了更衣室,心里盘算着中午去父母那儿吃饭。
         话说不出农历二月初二,在传统民俗习惯上,一般都认为还是在“过年”中,更何况还没到正月“十五”,除非不得已的单位或部门工作之外,多数地方甚至还没有开门执业。不过,在医院里,每天聚集在病房或门诊楼房周围的药品促销员们,仿佛就没有什么传统民俗意识。他们三三两两地在病房的门厅或走廊里站着,期待着查完房后,找寻各专业科室主任或大夫们,去面谈或说道。
         我忙活完病房里的事务,更换过衣服,倒背着手,走出了病区。穿过病房前大厅,径直来到一侧电梯旁边,站在那里,眼睛直盯着前方显示楼层的红色指示灯。就这样过了好一会儿,眼瞧着那电梯仍在缓缓地上升,并没有回头的意思。于是,便转身向楼梯间走去。才走过楼梯拐弯处,在身后便传来了一个女孩的声音:“程老师,请等一下好吗?”
         我转过身一看,原来是常来推销药品的夏蕾。
        “小夏,过年好啊?最近没看到你啊!”我停下脚步,回身仰头问道。
        “哦,刚从老家回来。这不先来给你拜个年吗!”随着一句句温柔娇媚的声音,女孩儿说话的热气伴着她身上刺鼻的香水气息,一起扑面而来。
         我的一位大学同窗和夏蕾同在一个医药公司里工作,就在这个春节电话拜年时,我才知道这位大学同学已升职为该公司在省内的地区主管了。虽说我大学同学和他就职的公司都在外地,但近些年来,仅他公司在这个城市里的医药业务,我没少给他帮忙。
       “程老师,你同学成我们老总了,过几天他就过来开联谊会。这是请柬。”夏蕾一边说着话,一边从她那斜挎的大布包里,拿出来一张请柬,并递了过来。
         我慢慢地往楼下走着,随手打开了请柬,只见上面已经写好我的名字。于是,我便摇着头,不客气地说到:“唉!这小子太不会办事了!让我去干什么?你们应该邀请我们院领导和科主任才对。”
        “没关系的,程老师。你们医院还没有我们公司宣传的主要品种。这次老总过来,主要想借机会让你们同学一起聚聚。”夏蕾在我身旁,赶忙解释着。
         我们一边走一边闲聊起其它事情。快到楼底时,我停下了脚步,并对她说道:“小夏,你那个品种既然用得不错,又不允许做临床,就别再往这儿跑了。有事情给我打电话就行。你老总来的时候,我会去的。谢谢你啊!”
        “哎呀,应该我谢你啊!你下班了吗?中午我请你吃饭吧?”不知何故,夏蕾这请客吃饭的话一出口,随之显出难为情的样子,脸上也泛起了红晕。
        “不用了,我还有事。中午说好了去我母亲那儿,有机会还是我请你吧。”说完这话,彼此也没再客套,我俩握手之后,就分开了。
         距正月“十五”的灯会,大概不到一周时间了吧。此刻,马路上的汽车和行人,都稀稀拉拉的。近两年,因在这城市里面,禁放鞭炮的缘故。所以,即便还在“过年”之中,而这医院附近,更是一片静悄悄的。
         自从春节禁放烟花爆竹之后,这城里的“农历年”,真的过得好像在捉迷藏一般,更有点类似偷偷摸摸的样子。任凭电视或收音机里锣鼓喧嚣、歌舞欢声不断,一但走出屋门,来到露天地上,四周现实中的寂静和寥落,即刻让人没有了过“年”的感觉和情绪,而中国人在传统春节原有的韵味和兴致,也暗淡了许多。
         作为医生,对于春节烟花爆竹造成人身伤害的严重性,本是深有体会的。然而,对于民族传统和民俗文化的东西,即使理性上认同了“陋习”和“祸根”的定义。但在现实中,一旦失去了与传统生活相生相伴的形象和声音,自个心里那个别扭劲儿,一时半晌,还真难转过神来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1-6 14:18: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1-6 14:21 编辑

    第三章 同窗相逢


           自从走出校门,尤其是工作、成家和有了孩子之后,对于和父母同在一处单位宿舍楼内的初中班主任,我已经很少再去拜年了。究其原因,并非没有了对长辈的敬畏,也不是变得轻视师生情谊了。只是多年与他们相处,让我自己懂得了,究竟如何去做,才是对老师们的真正尊重。
           汽车刚刚拐进学校宿舍的楼口,我透过车窗,刚好看到过去的班主任,正在楼下同一位穿着旧款面包服的人,俩人站着楼下,在那儿寒暄和道别。
          把车慢慢倒到车位上,刚要下车,和班主任说话的那个人,刚好路过停稳的车前。我先是一怔,随后连忙打开车门,喊道:“聂浩”
          那位穿着旧款面包服的人,即刻停下了脚步,他面对着我犹犹豫豫地问到:“你是?”说话时,他左手和小时候的习惯一样,不自觉地挠了一下脑后的头发。
         “我是程欣啊?”我冲着聂浩点着头说道。
         “程,程欣?对,对,我,我差点忘了!你,你好。哦!对,对,对了!过年好,过年好!”聂浩双手紧握住我的右手。可能是过于唐突的相遇,他说起话来,都有些迟钝结舌了。
         “哎!你不是在国外吗?在哪个国家?什么时候回来的?”拍着聂浩的肩膀,我笑呵呵地问道。
         “咳,咳,咳……”聂浩突然连续地咳嗽了起来,他右手握成拳头状放在嘴上,并把头转向一边。停顿了一会儿,聂浩深吸了一口气,慢慢地回答:“我春节前回来的,先到的南方,这两天才到家。温差太大,有点感冒了。我现在在英国的xx顿。”
         “是吗?走吧,到我家里去坐坐,这儿挺冷的。哎!我看你像发烧了。是不是跟我到医院看看?”我看到他眼睛的球结膜有些充血,面颊也明显有些潮红。于是,我便对聂浩说道。
         “对啊!老师刚说过你当医生的事,我这才对上号。你给我个名片吧,我有事再找你。今天中午大学同学聚会,时间快到了!咳,咳,咳……”聂浩才说了几句话,随后又咳嗽了起来。
         “我一个小大夫哪来的名片?给你留个电话吧。”我随手打开皮包,拿出来电话本,在后面空白地方留下单位、家庭和手机的号码后,撕下来递给了聂浩。
          彼此也没再多说什么,两声“再见”后,我们便分手了。
          几天没回来,刚脱下外套,女儿就跑了过来。在我面前,小小年纪的她,撇腔拉调地模仿着“春节晚会”小品中的笑话。母亲,这时也从里屋走了出来,并向我问道:“还没吃早饭吧?我给你下碗面条去。”
         “妈,不用了,中午饭一起吃吧!”我一边迎上去一边回答着。
          望着母亲依旧走进厨房的背影,我眼前禁不住掠过昨夜病床上那位骨瘦如柴的老太太身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5#
     楼主| 发表于 2016-1-6 14:22: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1-6 14:26 编辑

    第四章  日常医疗事务


          隔日上班,没等换隔离衣,我先到观察室前,透过小玻璃门窗,往里一瞧。那张床已经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了。
          低头,转身,我默默地离开那儿,心想:“其实,她超脱了啊!”
          科室里按部就班地交过班后,我去询问了昨日的护士。这才知道,到昨日中午,老太太的女儿从外地赶了过来。就在她女儿到来后不足两个小时,老人突然出现了心律紊乱,不一会儿就断气了。
          这位老人家于中年守寡,好不容易拉扯三个子女都长大了。但孩子们成家后,彼此之间,却不十分和睦。老人的女儿行二,过去老人曾和女儿一起生活,并在外地照顾小外孙。等小儿子也有孩子时,便把老人接了回来。近几年来,这第三代也都长大了,正都面临上学和择业的压力。而老人家已经风烛残年,并且体弱多病。就在这老人生活中,特别需要有人帮忙照顾的时候,其三个子女自身的工作和生活上,却也都是困难重重了。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
          事实上,多少人完全明白,并真正在意:“家庭中,兄弟姊妹不和,真正备受伤害的,却是他们尚且活着的生身父母啊!”
          春节后,相较于节前,尤其在正月里,前来就诊和住院的病人,总是少了许多。不管是民俗迷信所致,还是“过春节”似乎让人们身体素质一下子也提高起来了。总之,像“春节”期间一般会是医院“淡季”的现象,也近似一种惯例和常态吧。
          查过病房中为数不多的几个病人之后,坐在办公室里,一向多言多语的我,此时此刻心情格外的异样。我静静坐在那儿,低头书写着病历。而这会儿,几个实习生,不知因节日喜庆还是青春躁动,都集聚在办公室大条桌的另一头,一直嬉戏打闹着。我几次抬头斜视着闹出动静的学生们,而他们竟然无动于衷。终于,我忍不住了,沉下脸来,对着那边上三四个实习生,声音不大不小地呵斥道:“你们早回来干吗?不学习出去!”
          学生们霎那间愣住了。过了一会儿,或许还是没弄清楚到底事出何因。于是,他们一个接着一个地站起来,相互交流着不屑一顾的眼神和表情,静悄悄地都溜了出去。
         “程大夫,电话。”护士的声音,穿过病房走廊,传了过来。
          我起身走过去,拿起电话,问道:“喂,你好!哪位啊?”
         “你好!程欣吗?我是聂浩,我在你医院门口,你在哪儿?”电话里传来了聂浩沙哑的声音。
         “你在那儿等着吧,我这就过去。”放下电话,我急忙下了楼。
          聂浩还是那身打扮,脸色却比昨天更显得白皙,近乎苍白了。不用解释理由,见他病殃殃的样子,我已清楚了他过来的目的。
          从一楼到三楼,能够检查的项目,基本都作了一遍。翻看着检查的报告单,我对聂浩说:“周围血像总数和淋巴分类偏高。透视左下肺纹理稍增多。其它检查,除了咽部充血外,没发现其它异常。我看你也没啥大事,就是‘上感’吧。”
          “我嗓子和胸口非常疼,今天早上声音都哑了。过几天就要回国了,我总不能这样回去。你说怎么办啊?”聂浩愁眉不展地看着我,语气十分沉重地问道。
          “你能呆多长时间?要好得快,打吊针吧?”我十分沉稳且自信地对他说。
          “吃药好吗?我从来没打过吊针,在国外这些年也没有吃过药。”聂浩虽然这样说着,但从言谈举止上看得出来,他自己也迟疑不决,并心存顾虑。又犹豫了一会儿,聂好像是拿定了主意,无奈地说道:“算了,还是打针吧。明天,我父亲的生日。后天,或者大后天,我要到北京去。一个星期后,必须回英国了。”
          近些年来,不少同学或朋友,时常在国内外出出进进。就在这种来来往往之中,尤其能够判断出国内空气污染的严重程度。在那些出国探亲归来或回国省亲的人们中间,到“家”后不久,随即患感冒或生病的案例,仅我自己见到和治疗过的,已经不是少数了。所以,眼瞧着的聂浩这个样子,我估计一个星期的口服用药,是不会好利索的。于是,我便给他提议道:“在我这里打三天吊针吧。时间由你安排,只要间隔不超过二十四小时就行。”
          “好吧!听你的。”聂浩第一次如此干脆利落地应答着。
          见他回答的如此爽快,我一边带着他来到了医生值班室,一边把我自己的床单换上,并拿来暖水瓶和一次性口杯。然后,嘱咐他先作“皮试”,若不过敏的话,就在这里打针。
          聂浩坐在床边一直静静地听我交待着,当见我又要出去时,他连忙站起来,并说道:“药,我自己去买,已经够麻烦你了!”
          “买什么药啊?这儿不是国外,你知道‘近水楼台先得月’吧?”我一边问话,一边笑着对他解释说:“我自己还有药,你没有打过针,不需要太好的抗生素,我去给你换三天的青霉素和病毒唑。再拿点中成药。放心吧!很快会好的。”
           我在值班室陪着聂浩,输液用了不过一个多小时。这期间,基本上都是聂浩一个人在说话。讲得都是他在欧美生活的经历见闻和国内的家庭生活。
          输液后,不知道因心理作用还是药物效果,聂浩说他自己感觉好多了,并给他父母在电话中说,午饭不要等他回去,现在病情好多了,中午要和我一起吃顿饭。
          见我再三拒绝他一起吃午饭的请求。聂浩诚恳地讲,不仅是为了表示感谢,很想和我一起再聊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2-1 22:58
  • 签到天数: 177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6#
    发表于 2016-1-7 10:24:09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1-5 14:48
    第一章 春节后

         春节后上班,同事与朋友之间,你来我往的宴请,就一直没有间断过。

    从一生的角度看老百姓的生活,真切。看了您开头的跋,又看到这一章,很有感触,生活中的情景千千万万,截取这一部分,也是生活中的比较深刻的内容,也会有自己的思想在里面,继续探索克谐老师的思想触角伸向何方?问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2-1 22:58
  • 签到天数: 177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7#
    发表于 2016-1-7 10:27:47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1-6 14:11
    第二章 病房交班和下班

          清早,差五分钟八点时,科室的医护人员,已经全部到齐了。

    有同感呢,您讲到的情节和场景,都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所以很亲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8#
     楼主| 发表于 2016-1-7 11:09:25 | 只看该作者
    钢钢好 发表于 2016-1-7 10:27
    有同感呢,您讲到的情节和场景,都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所以很亲切。

    谢谢了!
    这个小说,话题其实不轻松。或许有真实经历在其中,大概眼下中老年人,会有更多同感吧。
    这个小说,已在我去年出版的《光看别戳》一书中,但这儿的内容,比已经出版的,更加流畅,也比较符合最初全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9#
     楼主| 发表于 2016-1-7 11:10: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1-7 11:14 编辑

    第五章 情理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步入九十年代以后,经常听出国的朋友或同学,一旦回国后,便谈天论地,说东道西。然而,对我而言,以往在他们中间,却从没有一个人,像这次聂浩一样,一下子勾起了我如此多的回忆和沉思。
          他,让我想起了1976年抗震救灾中,学校操场上星罗棋布的防震棚。
          他,说出了我也曾有过,却没敢当真的直觉和梦想。
          他,解开了我一直认为,海外同学言语过于拘谨虚伪的症结。
          ……
          ……
          ……
          1978年前后,在逐渐普及“家庭化”的电视上,而更多是在电影院内插播的新闻片头中,西方国家的城市外貌、生活景象和人物气质,开始片片断断地扎根在中国人的头脑里面,并从影影绰绰,逐步到楚楚动人,随之便萦回梦绕起来。
          聂浩说,当他第一次看到西方(其实后来才知道是香港)的高楼大厦时,他被那种灯火辉煌、富丽繁华的气派惊呆了。他由此想到了,其实在中国之外,还有一个和书本上写的,和报纸广播上宣传的,和先哲领袖们蔑视的,都完全不一样的资本主义世界。
          聂浩尽管没有说从何时开始,他就横下了一条心,一定要到国外去。但事实上,后来他全然不顾国内大学的警告,并无视驻外大使的挽留,还是毅然决然脱掉了公派学者的外衣,怀揣着极其复杂而矛盾的心情,奔向美洲自由田园之际,他的原动力,根本不在于当时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更没有什么捕风捉影的策反,反而竟然就是数年之前,于国内影视屏幕上,那一个个西方世界的浮光掠影而已。
          当天夜晚,在单位中小家卧室的灯下,我翻出来八十年代初的闲暇日记,极力想从中寻找一些曾经像聂浩那样的少年意气和青春倔强。的确,那时的我远没有他那种明辨是非的能力,还不懂什么是“假、大、空”的实质,尚不敢意志坚定地选择并行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自我、个人、个性的理想之路。
          第二天,当我提前五分多钟来到病房时,不曾想聂浩已经在病房前的大厅里站着。见我走出电梯,他迎上前来,近乎兴高采烈地对我说:“程兄,你真神了。昨天晚上没有咳嗽,今儿早上嗓子不哑也不疼了。我是不是再打两次?回去时,就好了吧?”
          见聂浩这种状态,听到他至诚的赞誉。我自己禁不住自豪起来,紧跟着说道:“一个星期后,应该没症状了。不过这段时间少说话,一定要多喝水啊。口服药,坚持多用几天。再打两天针吧,治利索了。”
          病区里,上午要进行病例讨论。我不能再陪聂浩了,便把他安排在特需病房里,并从值班室拿来我自己平时爱看得小说。当我把小说递给他时,他却说:“这小说再好,我也看不下去了。有报纸吗?过去的也行。”
          朋友的一位女友,约好了来医院作流产。安排妥当后,我本不想再去搀和。当领导的那位朋友,总是放心不下,又打来了几个电话,非要我过去陪着。等我再回到病房时,听说聂浩已经走了。在我办公桌上,放着一张聂浩手写的纸条,意思是明天他会按时来,最下面用非常漂亮的英文字母,写了一句:“谢谢你!”
          聂浩需要打第三次吊针时,当天又是我的夜班。上午,我要到外院参加一个学术会议,走前专门交代护士长和一位下级医师,务必安排好我这位同窗的治疗。中午吃罢工作餐,下午就没再回医院。在家里,我给病区打了电话,想了解一下聂浩的治疗情况,而接电话的护士回答:“你的朋友还没有来哪。”
          夜晚,值班室南墙上挂钟,表针已过了八点了,聂浩仍然没有露面。我暗自嘀咕:“可能他自己觉得已经好了,就不再来了吧。不过,他也够可以的,就不能打电话告诉我一声吗!”
          这些天来忙忙碌碌,一直没有问过聂浩家里的电话,更没留下与他联系的任何方式。此刻,虽有挂念,却无法寻得他的音讯。
    病房中,已经没有了危重病人。近十点钟,我关上值班室,斜靠在床边看着小说。不知怎得,平时看得入迷的色情文学,今夜却看不下去了。脑子里面,仍想着聂浩讲得一个个国外的故事。
          聂浩大约1988年公派到英国,一年后自作主张去了加拿大。因为这个缘故,他与原工作单位(某大学)失去了联系。他妻子也受此影响,一直到1993年,才带着孩子出去。
          在国内,聂浩毕业于大学物理系,但他究竟为何又重返英国?现今在英国大学究竟做些什么?他没有讲,我也没有仔细打听。
    对于聂浩妻子及其孩子的状况,是我最感不解和纳闷的。据他自己说,大儿子虽然未满十八岁,现在却已经相当独立了。但这次回国时,他的两个孩子,都托付给了英国朋友。夫妻回国后,第一站先到了南方的妻子家里,两个人一起游了三峡。不过,回北方探亲时,他妻子却没有一块儿过来。夫妻俩已约好,一起由北京飞回英国。
          聂浩仿佛是特意地讲了一个故事,似乎就是想让我能够理解,何为西方式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
          大约四五年前,他所在大学的一位英国同事,约他们在周末到家里去用餐。但当聂浩夫妇驾车三四个小时到了朋友家门口时,英国朋友很有礼貌地告诉他们:“对不起!原来的宴请已经取消了。”于是,他们没有被邀请进入家中坐坐,只好悻悻地空腹返了回去。
          透过值班室的窗子,看见天上的明月,这会儿下面尚且缺了一块儿,眼瞧着就要圆满起来了。于是,我内心禁不住揣摩着:“聂浩这小子回来这一趟,看来这‘年十五’也不能跟老人一起过了!他究竟会怎么想呢?”
          唐山大地震那年,我和聂浩还在一起上小学。他说,还记得那时在我家宿舍院的大操场上,有许多防震棚。其中,属我家盖得最漂亮。
          他还问我:“你家养那么多兔子,最后都到哪里去了?还记得你送给我的小白兔吗?我从小就养过那一次小动物。”
          其实,我根本不记得曾经送过兔子给他。对于他不厌其烦地提及我们小学、初中的事情,而对国外自己的生活,却只是轻描淡写,甚至只是一带而过的情形。我真的有些“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了。
          夜晚,躺在值班室的小床上,我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我脑子里,进进出出的竟然都是一些这样的问题:
          生儿育女就是为了养老送终吗?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孝道?还是修养?
          在国外,十八岁讲独立。那里的老人,究竟由谁来赡养?
          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为什么不说“久病床前无慈母”呢?
          把祖国比作母亲有何意义?这样比喻恰当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1-7 11:15: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1-7 11:19 编辑

    第六章 意料之外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对于民间上面一种近似民谣俗语的说法,我其实始终没有弄明白:生活中,尤其在华夏民族文化生活间,像在“上元节”和“仲秋日”两天中,一样都看不到月亮的俚语俗话,究竟应该欢喜呀?还是应该伤悲呢?不过,经年对这一民俗话题倍加关注和观察之后,我慢慢地理解为:如果今年“八月十五云遮月”。那么,来年一定会遇到“正月十五雪打灯”。
          去年的八月十五,月亮被厚厚的云雾遮住了。为此,我在日记上重重地记下了一笔。心想着,来年验证一下,我那自以为是的道理。
          正月十五下班后,赶到家中时,夜幕已经降临。我特意望了一眼天空,尽管天气比前几天冷了许多,但长空无云,那月亮圆的和太阳一般。
          我们兄弟俩和老婆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吃着年迈父母忙活了一整天的盛宴。然而,一桌子的山珍海味,却一点也没有激起大家吃喝的热情和兴致。
          眼瞧着大哥,就没动几下筷子,知道他一个当领导的,好东西在平时就吃多了。于是,我特别提醒父母,以后不要再做这些大鱼大肉的,倒不如粗粮青菜,让大家更喜欢一些。
          佳肴已经引不起兴趣,我们便闲扯起生活中的见闻,以及近来流行在酒桌上的笑话。一家人就在一阵阵悲喜苦笑之间,喝着酒,并吞下了各自的汤圆。
          突然,楼下传来了一阵阵鞭炮的响声。大哥走到窗前,看到不少大人和孩子们,都站在楼前的空地上,并不时有人出来,零零星星地燃放着爆竹或烟花。
          “欣欣,我车里还有一盘爆竹。过了十五就没年啦,你下去放了吧……”大哥声音未落,两个孩子便穿上衣物,开始准备着下楼了。
           我和两个孩子来到楼下,刚好碰见初中班主任老师,正在那儿看着她那七八岁的小孙子,于路边上放鞭炮。
          “老师过年好!一直没碰见你,身体好吗?”我走向前去,冲着班主任老师,躬身并点头问候着。
          “欣欣回来了,我挺好的。你父母挺好吧?你还记得聂浩吧?”班主任总是这样直言快语,从来不讲废话。
          “前几天我还给他看过病,现在应该到北京了吧?”我也没绕弯子,直接回答。
          “他还没走?家里出事了?”老师语句清晰,且十分淡定地说道。
          “怎么了?”我十分惊讶,紧接着问了一句。
          “他父亲前天去世了。”班主任十分简单地回答。
           伴随老师回话儿,我一下子愣住了,呆呆地站在那儿。
           这时,天空飘下了稀稀拉拉的雪花儿。
    (全文完。2004年2月草拟。2014年3月修。2016年1月重整于济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1-7 11:30: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1-7 11:32 编辑

    第七章 后记


          《同窗的你》完成于十多年前,期间几番转帖、投稿或联系出版,每每都要修饰一下。到此为止,仅我自己读来,仍像曾有的评价一样,像“仿佛意犹未尽”“应该再展开些书写”“有些话没有交代清楚”……说实话,我的小说基本上都有这样的毛病和缺陷:短小而不精悍,故事晦涩,意旨飘忽。
          近一年来,我也尝试过类似这篇一样的扩容或拓展。试图通过重 着墨于环境、心理或情节方面的描述和想象,但最终都没有行得通。究其原因,自觉那样反而破坏了当初书写这些作品的思路和目的,尤其影响了我自己意欲达到的一种阅读效果。至于我个人究竟意欲到什么样的阅读效果呢?对此,眼下只能说且行且看吧。
          之所以在此增加这样一个“后记”。因为,关于《同窗的你》,就我自己知道的,但凡看过此篇文字的周围同学和朋友,尤其是当医生的,基本都是:或不置一言,或会心一笑;另外者,一般也都会和当下对待大多数事物一样,很少见到有人能够敞开胸怀,给予直接或公开的评头论足。不过,这些年来,对于这一作品,唯有一个也是我初中的同学,他曾经十分认真地问过我:“你真不去给咱班主任老师拜年了吗?为什么呢?”
          我们家在搬上楼房宿舍之前的整个七八十年代里面,所住的学校教职工宿舍,不过是解放前被当作学生教室或集体住宿的四五排平房。那会儿,一家一户,也就是有两间到一间半屋子,家里孩子即便再多,也没有到三间的,顶多再在房前屋后面,再加盖出一间或半间的小房子。当时,所谓一整间的大房子,也就有七八平米,而增加的小房间,一般都不会超过5平米。那会儿,每家每户,最少也有两个孩子吧,整个七十年代基本都是公同使用的自来水和厕所。临近八十年代之际,也就剩下公用厕所了,自来水都引到了各家各户,并且家与家之间,也都是自己动手垒起的既不统一也不整齐的各式各样围墙。所以,在没搬上楼房之前,通道式的大平房,也基本都变成了独门独户的小院落。
          我们家从搬到学校平房直到住上楼,正好有过二十年的时间。也就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平素孩子们之间经常串门外,每年“春节”,孩子们也都会到左邻右舍,去拜年。其实,正是在这样一种经历中,我很早就感受到,凡当老师的知识分子,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那会儿都不喜欢别人登门拜访,尤其是针对自己教过的学生,也不管是尚在校或已经毕业者。至于其中的原因,以及这里面也一定存有许许多多例外的情况,我觉得眼下没有多少必要,再进一步探求和揣摩了。但是,针对那会儿这样一种事实,我自己曾经铭刻在心,而且也曾误解,甚至还有过愤懑。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我觉得那会儿多数老师的一些做派,特别是还能固守一份唯我的气度、自信和品德,应该值得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抽出一段时间出来,去认真地并且当个正事儿,给予比对、学习和反思一下吧。
    借助再次转帖该文章的机会,给予一点相关性说明,也算是对于读者回应的致谢性答复吧。
    (2014年12月草于济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2-1 22:58
  • 签到天数: 177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2#
    发表于 2016-1-7 13:46:31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1-6 14:18
    第三章 同窗相逢

           自从走出校门,尤其是工作、成家和有了孩子之后,对于和父母同在一处单位宿舍楼 ...

    切入主题,老同学不期而遇,看来,故事在后面了。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2-1 22:58
  • 签到天数: 177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3#
    发表于 2016-1-7 13:54:57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1-6 14:22
    第四章  日常医疗事务

          隔日上班,没等换隔离衣,我先到观察室前,透过小玻璃门窗,往里一瞧。那张 ...

    我们这些人,在国内的生活环境中,基本具备了一定的免疫力,从国外那么好的环境中回来,肯定是不适应了。
    聂浩只是其中一个例子。远的不说,就说最近去了一趟云南,西双版纳的空气远比内地好多了,要说那是天然氧吧一点不为过,回到天津,感觉也不适应呢,其实就是短短的十几天,何况一出国就是几年的人,当然不适应了。很有共鸣。打吊针是个快速处理病症的方法,可听说,在发达国家,一般是不会给你打吊针的,对么?问好克谐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2-1 22:58
  • 签到天数: 177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4#
    发表于 2016-1-7 14:07:48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1-7 11:10
    第五章 情理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步入九十年代以后,经常听出国的朋友或同学,一旦回国后, ...

    聂浩能够如此决定,也是勇气可嘉。更应当说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国外和国内的一些观念的确不同,如果像国内爽约,怎么也会想方设法给予对方弥补,可在英国,就那样轻描淡写地告知就完事大吉,不可思议。作为中国人自然会面子上不好看,可人家为什么啥事也没有呢?
    不愿提及个人生活隐私,也是国外通常的一种生活态度吧?挺欣赏克谐老师的文字,了解不少知识。最后的几个设问很值得人的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2-1 22:58
  • 签到天数: 177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5#
    发表于 2016-1-7 14:13:46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1-7 11:15
    第六章 意料之外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民俗的东西,其实就是一种传承,给人们生活带来些期盼而已,至于老师所观察的实际情况,也就不足为怪了。{:1_211:}作为班主任,能够经常碰到,真是不错,聂浩这样的大事,如果在国内生活的人,自然会通知好友一声,可是,在国外生活多年的聂浩,处理起来竟然是无声无息。文化和习惯的不同,也给了我们留下对比思考的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2-1 22:58
  • 签到天数: 177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6#
    发表于 2016-1-7 14:22:05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1-7 11:30
    第七章 后记

          《同窗的你》完成于十多年前,期间几番转帖、投稿或联系出版,每每都要修饰一下。到 ...

    克谐老师在这种看法和想法举双手赞成。现在,多少灵魂的工程师都恨不得自己的家门被踏破,那是一种被污染了的师德。为了在学校里能够得到老师的青睐,偏饭,另眼相待,多少令人尊敬的教师成为了市侩,这是社会的悲哀。您讲到意犹未尽或意旨飘忽,其实未必,静下心来读您的文字,感觉平静中的暗流,引发你的思索,这是我读后的感触。问好克谐老师,在文字中徜徉,本身就是一种陶醉。期待新的精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4-30 04:11 , Processed in 0.12764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