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首发] 新疆“十八怪”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4-15 15:44
  • 签到天数: 9 天

    [LV.3]偶尔看看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10 13:30:4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color=black][font=宋体][size=14pt][align=center][size=6][font=新宋体][color=blue][b] 新疆“十八怪”
    [/b][/color][/font][/size][size=5][size=4][color=blue][b]
    [font=新宋体]第一怪[/font][/b][/color][/size][/size][size=4][font=新宋体][color=blue][b]  鞭子底下“姑娘追”
                         
               在传统的新疆竞技比赛场上,最热闹、激动人心的是“姑娘追”。[/b][/color][/font][/size][/size][/font][/color][/align][align=center][size=4][font=新宋体][color=blue][b]                    它往往是全场比赛的压抽戏。[/b][/color][/font][/size][size=4][font=新宋体][color=blue][b]“姑娘追”是哈萨克人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据说是由古代“追姑娘”的习俗演变而来。
    比赛分“去程”、“回程”两段。
    参加者是未婚青年,一男一女搭成对儿。
    比赛开始,男女双双在去程上并辔徐行,
    这时,小伙子可以毫无顾忌地向姑娘倾吐心曲、调情挑逗,
    姑娘羞到耳根发烧也只能保持沉默,绝对不回对。
    到了去程的终点,双双勒勒转马头进入回程的一瞬间,
    小伙子立即扬鞭催马,拼命逃奔,温柔的姑娘忽然之间竟变成了沙场女将,
    飞马猛追上去,一靠近小伙子,就挥鞭狠狠地抽打,
    这时挨抽的小伙子绝对不能还手。如果这姑娘对小伙子有意,
    就会手下留情,皮鞭子老在空中转圈,总是落不到他的身上,
    或者是轻轻落在小伙子的身上。
           如果姑娘惹恼于小伙子在去程时的言语轻佻冒犯,
    此间回程中姑娘就会用鞭子“回复”,连珠式的劈里啪啦的皮鞭,
    直打得小伙子抱头鼠窜,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真抽和假抽,全在有没有那一点情分缘分。
           此时,赛场观众呐喊助威,笑得前仰后合,
    大叫:抽,抽,抽!打,打,打![/b][/color][/font][/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font=新宋体][color=blue][b]一些大叔大婶们被游戏激起兴致,也会相邀上马,
    玩起“姑娘追”, 大叔大婶玩“姑娘追”,回味年轻时的风情,
    独具诙谐表演风味,赛场的气氛由此更加高涨。[/b][/color][/font][/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font=新宋体][color=blue][b]哈萨克的恋爱风俗第一怪,鞭子底下“姑娘追”。
          
    第二怪  兵团姑娘“不见外”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开发边疆、保卫边疆做出了历史性的卓越贡献。
    这支浩浩荡荡的屯垦戍边队伍中,有一大批巾帼英雄。[/b][/color][/font][/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font=新宋体][color=blue][b]在高昂的歌声中,用青春谱写了壮丽的人生。
            20世纪50年代“八千湘女进天山”,
    山东、河南、西川姑娘到新疆,
    60年代上海、南京、天津、武汉支边青年进入塔里木、准噶尔盆地。
    一批批内地姑娘,离开家乡,曾经乘着西去的列车,
    来到这遥远的地方在高昂的歌声中,用青春谱写了壮丽的人生。[/b][/color][/font][/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font=新宋体][color=blue][b]她们逐渐融入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戌边的生活,
    大多数在这里找了对象、结婚安家。兵团姑娘对新疆,“不见外”。[/b][/color][/font][/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color=blue][b][font=新宋体]           
             
    第三怪 烤馕像锅盖
    [/align][/font][/b][/color][/size][align=center][size=4][font=新宋体][color=blue][b]                                                  
            在新疆,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见到馕,吃到馕。
    馕,维吾尔语烤面饼,馕,是维吾尔族的主面食。维吾尔人不可一日无馕。
           在新疆,无论农村、集镇,几乎家家都有烤馕的馕坑,
    妇女个个都会打馕(新疆人称烤馕为“打馕”)。
    馕坑就设在庭院或家门口,用麦草或羊毛和入黏土做成的烤炉,
    形状像一口倒扣的大水缸。[/b][/color][/font][/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font=新宋体][color=blue][b]擀面时,擀出的面饼常常大如锅盖,
    擀好的馕上抹点食油、撒些芝麻、葱花。就送入馕坑烤。
    烤馕时,先将干柴放在坑内燃烧,把坑壁烧得烫热,
    然后将这擀好的大面饼贴在坑壁上,烤出的馕脆而香。
           馕是烤熟的,含水分很少,在气候干燥的新疆,
    存放十天半月都不坏。如果揉面时和入油就是油馕,
    油馕能存放更长的时间。[/b][/color][/font][/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font=新宋体][color=blue][b]维吾尔老乡出远门,会在大布兜里装进几块“锅盖”或油馕,
    吃的时候,泡水变软,好吃又香,省钱又方便。
    大了去了,烤馕像锅盖。[/b][/color][/font][/size][/align][size=14pt][align=center]
    [size=4][font=新宋体][color=blue][b]                     
    第四怪 [/b][/color][/font][/size][size=4][font=新宋体][color=blue][b]达坂城的姑娘把妹带                  
                   
                               
        西部歌王王洛宾的一曲《达坂城的姑娘》,里面有句歌词:
    “带着你的嫁妆,领着你的妹妹,赶着那马车儿来……”
    达坂城的姑娘嫁人,为什么要带着自家的妹妹?
           在新疆,一般维吾尔族家庭都是多子女之家,孩子多了家庭负担必然就重。所以在儿女出嫁男方迎娶时,新娘会带着自己娘家的一个幼小的妹妹去男方家。
    一方面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另一方面是姐姐让妹妹可以做伴,
    男方家庭就会把这个女孩当做亲生女儿看待,直到抚养成人。
    弥久成俗。
    即便女家经济条件不差,维吾尔族仍然保留了这个风俗——
    达坂城的姑娘出嫁的时候,就如歌王所唱——
    “带着你的嫁妆,领着你的妹妹,赶着那马车儿来……”[/b][/color][/font][/size][/size][/align][size=14pt][size=4][color=blue][b][align=center]
    [font=新宋体]第五怪 大盘鸡拌“腰带”
    [/font][/align][/b][/color][/size][/size][align=center][size=4][font=新宋体][color=blue][b]                                               
          
    大盘鸡,是新疆风行的美食,它同新疆烤羊肉串一样出名。
    当你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时,店家会端给你“大盘鸡”,
    这“大盘鸡”其实是面条。盘大,面条大,这一大盘足可供四五个人吃,
    这面条,像腰带一样宽厚,与鸡肉、鸡汁拌匀,面酱成红色,美味爽口。[/b][/color][/font][/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font=新宋体][color=blue][b]这就是大盘鸡(面条)像腰带。[/b][/color][/font][/size][/align][size=14pt][size=4][color=blue][b][align=center]
    [font=新宋体]第六怪 风吹石头砸脑袋
    [/font][/b][/color][/size][/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font=新宋体][color=blue][b]                                                   
       新疆一些地方,刮大风到顶级时,其猛烈之势不亚于沿海地区的台风。
    吐鲁番西北方向的“三十里风区”,乌鲁木齐南郊的“达坂城风区”,
    克拉玛依的“魔鬼城风区”等,都是有名的大风区。
    新疆人把这些大风区叫做“老风口”。这些“老风口”,
    每年只刮一次风,却是“长风”,会从春刮到冬,
    每年有一百天左右刮八级以上大风,最大风力有时超过十二级。
    一旦遇上这种飞沙走石的大风,车辆会被刮翻,建筑会被摧垮,
    因此说“风吹石头砸脑袋”。
    第七怪[/b][/color][/font][/size][size=4][font=新宋体][color=blue][b]丝路古道地名怪
                            
        到新疆旅游,会接触到新疆的一些地名:
    猩猩峡、一碗泉、三间房、四棵树、鄯善、乌鲁木齐、塔克拉玛干……
        有的不全是民族语言差别,有点古里古怪、弄不明白。
    新疆有许多奇特的地名,其实都有来由,
    究其人文历史渊薮,很有趣味。
    例如,南疆的焉耆、轮台、若羌、且未、尉犁、疏勒、莎车、温宿、皮山县,
    是沿用汉代在当地建置的那些 “城郭”的名称。
        人们在丝路古道上艰难跋涉时,会人困马乏、又饥又渴,
    此间俨然处于生死煎熬中,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中,
    忽然在某处找到一泓清泉,发现几棵老树,
    见到一处村落、几间土房、一座驿舍,是个人都会欣喜若狂。
    这些地方,会成为救援人们于绝境生存的“圣地”,
    被风尘旅人永远铭记、传播。
    于是,就有了“一碗泉”、“三间房”、
    “四棵树”、“柳树泉”、“白杨沟”这一类的地名。
        有些地名是以维吾尔语命名,比如 “塔里木”,
    意为“田地、种田”,“塔克拉玛干”意思是“进去出不来”。
    “喀什噶尔”(喀什)意思是“多颜色的砖房”。
    第八怪  [/b][/color][/font][/size][size=4][font=新宋体][color=blue][b]胶鞋套在皮靴外
                                                    
            “晴天乱风一身土,雨天化雪两脚泥”,
    这是旧时乌鲁木齐人形容这座老城卫生面貌的一句俗话。
    四五十年前的乌鲁木齐,到处是低矮的土房和泥巴街巷,
    夏天风起尘扬,沙土扑面,春秋融雪下雨,满街泥浆,
    上街回家,皮靴上(穿长统皮靴是新疆兄弟民族的传统习惯)沾满烂泥污水。
    多数人家里都铺地毯,挂上壁毯布围,为了不让皮靴上的泥污弄脏地毯、陈设,
    进门要脱下长统皮靴,这就有了麻烦。于是,人们想了个窍门,
    在长统皮靴的脚掌处套上浅腰的胶鞋,出门在外走在路上,
    泥水沾在外套胶鞋上,回家进门时,将套鞋脱在门外边,只穿着干净的皮靴进屋。
    第九怪  [/b][/color][/font][/size][size=4][font=新宋体][color=blue][b]结婚宴席无酒菜
                                                    
        新疆维吾尔族人的婚宴一般不摆酒席菜肴。
    按照伊斯兰教的教规,穆斯林是绝对禁酒的。
    因此维吾尔族人的婚宴简单、朴素,
    主人家只须好好地做一大锅抓饭和一大锅手抓羊肉来宴酬亲友,
    婚宴仍然隆重、喜庆。所有来宾净手之后,在大地毯上或在大桌旁坐成一围,
    先是喝荼,吃喜糖、干果、点心,
    然后端上大摞的馕和大盘的抓饭、手抓羊肉,来宾大快朵颐后便可离席。
    婚宴主客随意,不分贵贱,同吃同乐,十分和谐。
    维吾尔人男女双方领了结婚证书之后,便举行婚礼。
    婚礼仪式隆重而传统,婚宴则比较简单,
    整个婚典通常要进行两三天。
    第十怪 坎儿[/b][/color][/font][/size][size=4][color=blue][b][font=新宋体]井底下连起来
                                              
       
    吐鲁番的水井,就是有名的“坎尔井”。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
    “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
    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
    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
    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
    保证了自流灌溉。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
    时称“井渠”。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
    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
    可供参观游览。坎儿井的名称,新疆维吾尔语称为“坎儿孜”。
    伊朗波斯语称为“坎纳孜”(Kanatz)。
    俄语称为“坎亚力孜”(k,lplItK)。
    从语音上来看,彼此虽有区分,但差别不大。
         中国新疆汉语称为“坎儿井”或简称“坎”。
    中国内地各省叫法不一;如陕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
    甘肃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称为“地下渠道。”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
    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根据1962年统计资料中国新疆共有坎儿井约1700多条,
    总流量约为26立方米/秒,灌溉面积约50多万亩。
    其中大多数坎儿井分布在吐鲁番和哈密盆地,
    如吐鲁番盆地共有坎儿井约1100多条,全长约5000多公里。[/font][size=10.5pt]
    [font=新宋体]总流量达[/font][/size][font=新宋体][size=10.5pt]l8[/size][size=10.5pt]立方米[/size][size=10.5pt]/[/size][size=10.5pt]秒,灌溉面积[/size][size=10.5pt]47[/size][size=10.5pt]万亩,占该盆地总耕地面积[/size][size=10.5pt]70[/size][size=10.5pt]万亩的[/size][size=10.5pt]67%[/size][/font][/b][/color][/size][size=4][color=blue][b][font=新宋体][size=10.5pt],
    对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和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size][size=10.5pt]坎儿井,新疆[/size][size=10.5pt]维吾尔语则称之为[/size][size=10.5pt]“[/size][size=10.5pt]坎儿孜[/size][size=10.5pt]”[/size][size=10.5pt]。坎儿井是[/size][size=10.5pt]荒漠地区一特殊[/size]灌溉系统,
    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font][size=14pt]
    [font=新宋体]是新疆人民对文明的一大贡献。[/font][/size][/b][/color][/size][size=4][color=blue][b][font=新宋体][size=14pt]      
    [/size][size=14pt]第十一怪[/size][size=14pt] [/size][/font][size=14pt][font=新宋体]敬酒礼节不外卖
    [/font][/align][/size][/b][/color][/size][align=center][size=4][font=新宋体][color=blue][b]                                             
       
    当你来到新疆蒙古族人居住的地方,会遇上蒙古族人喜庆的场合
    ——蒙古族热烈而独特的“敬酒礼节”。
    蒙古同胞会一边唱歌、一边敬酒、即兴表演的方式,
    来表达对尊贵客人的诚挚、淳朴的盛情。
        蒙古族人举行婚庆或节日喜庆时,个个豪饮,
    人人善歌,在歌中碰杯,在酒中赛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古族酒文化的魅力,这就是蒙古族的“敬酒礼节”。[/b][/color][/font][/size][/align][size=14pt][size=4][color=blue][b][align=center]
    [font=新宋体]第十二怪 [/font][/b][/color][/size][size=4][font=新宋体][color=blue][b]美玉泡酒酒更醇
                                              
      
    一些旅游者开玩笑说:“到北京看城头,到西安看坟头,
    到桂林看山头,到新疆看石头。”新疆有许多石头都是宝,其中就有“美酒玉”。
            1990年8 月正是西域瓜果飘香的金秋季节,有3位日本人沿“丝绸之路”赴新疆观光。他们在一个名叫和其镇拉依克乡的维吾尔族村庄里,
    赶上一位107岁的老人在迎娶一个30多岁的新娘,婚礼很热闹,很隆重。
    新郎官白发童颜,满面红光,身体很健壮,谈笑风生。
    这3位日本客人感叹不已!回国后,他们一家杂志社批露了这件趣事。 [/b][/color][/font][/size][/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font=新宋体][color=blue][b]中方得知此信息后,有关部门派专家前去考察,
    发现这个村庄15%的人都超过了100岁,而且男性普遍比女性长寿,
    是一个典型的长寿村。究其长寿的原因,有三点:
    一是他们不关心“城头变换大王旗”,与政界无缘,能做到心静。
    二是都爱吃水果,一年四季离不开水果。三是常年喝和阗河的水——
    这条有着几万年历史的河水从巍峨昆仑山雪峰流水,水质非常好,
    经化验,水中含有人身体所需的许多稀有微量元素,其中富含锌、铁、钙。 [/b][/color][/font][/size][size=10.5pt]
    [size=4][font=新宋体][color=blue][b]        沿河找水源,发现泉水是从翠绿色的石缝涌出,他们又发现这种岩石是和阗玉的一种,以清绿色为主,质地细腻,硬度6—6.5,
    它不但色泽翠绿,花纹自然,而且具有一般玉石所不具备的神奇特性。
    将这种玉石碎片,浸泡在普通的凉水或开水中,十几分钟后,
    这水就变成了口感好的矿泉水,浸泡在又苦又涩的咸碱水中,
    同样,这水也变成了尤有点甜味的软化活性水。
    浸泡在白酒中,可以在短暂的十分钟内加速催化酒中的乙醇,
    使一般的曲酒变成不冲头,不辣嗓子,如同成年老窖那样香醇。
    泡啤酒,能减少苦涩异味,口感更好,用美酒玉泡入白酒中,
    用美酒玉浸泡过的纯净水还具有开胃健脾的功效,
    对防治脱发、偏头痛、神经衰弱,也有一定的作用。[/b][/color][/font][/size][/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color=blue][b][font=新宋体]这玉石样品经鉴定,在1992年的“中国地质矿产报”上以头版头条的显要位置,
    刊登了《我国新疆发现神奇美酒》的新闻,引起了世人的重视。
    [size=10.5pt]经过测试,美玉在水中长期浸泡,其微量元素年消耗量仅为[/size][size=10.5pt]0.2%[/size][/font][font=新宋体][size=10.5pt],
    实属世代之宝石,一但拥有,世世代代造福[/size] 。
    [/font][/b][/color][/size][size=14pt][size=4][color=blue][b]
    [font=新宋体]第十三怪 男人爱把花帽戴
    [/font][/align][/b][/color][/size][/size][align=center][size=4][font=新宋体][color=blue][b]                                       
        新疆兄弟民族的帽子,颜色、帽形是多种多样的,
    最典型的是维吾尔人的绿花帽。
    它是用手工、丝线绣上花叶图案的四方棱形的花帽,绣工精致,
    花叶纹样富有装饰美。颜色有绿、红、黄、黑、白,有单色的,
    也有无色交织的、黑白相间的。这种花帽,男女老少都爱戴,
    但颜色花样有所不同。男士戴的多绣花,妇女戴的不但绣花,
    而且在年花纹中镶上玻璃珠子或碎玉石片。[/b][/color][/font][/size][/align][size=14pt][size=4][color=blue][b][align=center]
    [font=新宋体]第十四怪 汽车跑得比火车快
    [/font][/b][/color][/size][/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font=新宋体][color=blue][b]                                             
        乘坐汽车行驶在312国道新疆境内的高速公路上时,
    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铁路与公路平行靠近,火车与汽车并排奔驰,
    而火车竟跑不过汽车。兰新铁路列车经过两次提速后,
    时速已超过100公里,可是汽车是在高速公路上,
    时速可达100公里到120公里。[/b][/color][/font][/size][/align][size=14pt][size=4][color=blue][b][align=center]
    [font=新宋体]第十五怪  铁床摆在大门外
    [/font][/b][/color][/size][/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font=新宋体][color=blue][b]                                             
        在“火焰山”地区,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
    家家户户的门口或者院落里的葡萄架下,摆放着一两张铁床或木床。
         因为吐鲁番太热了,夜里大家都喜欢在屋外睡觉,
    屋外夜风凉爽,没有蚊子咬,素来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淳朴民风,
    所以人们都在屋外睡觉,一觉能睡到日上三竿。[/b][/color][/font][/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font=新宋体][color=blue][b]这种“铁床摆在大门外”的情景,在吐鲁番的许多乡村,
    甚至在吐鲁番市区,都是司空见惯的[/b][/color][/font][/size][size=14pt][size=4][color=blue][b]
    [font=新宋体]第十六怪  夏天出门皮袄带
    [/font][/align][/b][/color][/size][/size][align=center][size=4][font=新宋体][color=blue][b]                                                      
        在新疆,出门要带三件宝:风镜、水壶、大皮袄。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这两句新疆俚语十分形象的表现了新疆的地理气候特色,
    提醒来新疆旅游的朋友,注意旅行装备。
    [/b][/color][/font][/size][size=14pt][size=4][color=blue][b][font=新宋体]第十七怪  甜瓜果吃不败
    [/font][/align][/b][/color][/size][/size][align=center][size=4][font=新宋体][color=blue][b]
    新疆瓜果实在多,一年到头没断过。
         在新疆,市井、巴扎的水果摊上,各种瓜果随季节在排队上市:
    桑椹、草莓、杏子、李子、蜜桃、樱桃、无花果、西瓜、哈密瓜、
    葡萄、蟠桃、海棠果、香瓜、梨瓜、沙枣、苹果、香梨、核桃、大枣、
    石榴、巴旦木、乌梅……
    真是瓜果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瓜果之乡”名不虚传。[/b][/color][/font][/size][/align][size=14pt][align=center]
    [size=4][font=新宋体][color=blue][b]第十八怪 随便说“猪”要见怪

           到新疆,不管是在哪个城镇,都会看到许多饭馆的招牌上写着“清真”。[/b][/color][/font][/size][/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font=新宋体][color=blue][b]这都是信仰伊斯教的新疆兄弟民族经营的,
    专供穆斯林(信仰伊斯兰教的信徒)饭菜的食肆。
    它们与汉族饭馆的主要区别,就是这里绝对不使用猪肉、猪油做饭菜。[/b][/color][/font][/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font=新宋体][color=blue][b]信仰伊斯兰教的兄弟民族,传统上都把猪肉、猪油,
    煮炒猪肉的锅,盛过猪肉的碗具,甚至是夹过猪肉的筷子,都当成禁忌之物。
    穆斯林忌讳猪。在西北,猪肉叫大肉,猪油叫大油,把猪称为“黑羊”。
    禁食猪肉,是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
    塔吉克、塔塔尔、撤拉、东乡、保安等十个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习惯。
    最主要根源于〈古兰经〉的规定,
    即:严格禁忌死动物(包括打、摔、触、勒、电等原因而自死的动物)、
    流出的血、猪肉和非诵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以及酒类。
    伊斯兰教的主要饮食蔡忌,有其更为深远的民族和宗教根源。
    许多民族视死动物和猪为不洁之物,不可食,不可摸,不可用之祭神。
    世界上除了穆斯林和犹太人不食猪肉外,
    基督教的安息日会派和古代琐罗亚斯德教均有不食猪肉的教规。
    至于汉人说猪是穆斯林祖宗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与穆斯林朋友来往,也不要随便提到“猪” 字。[/b][/color][/font][/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color=blue][b][font=新宋体]在穆斯林聚居地停留,也不要在水源处洗手濯脚或涮洗碗具,
    以免被穆斯林朋友当成是不自重、不礼貌的行为。
    [/font][/align][/b][/color][/size]

    [b][url] http://www.138613.com [size=6][color=Red] | | 廴 |  廴注| [/color][color=Blue] : 廴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8-9 21:10
  • 签到天数: 21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沙发
    发表于 2013-7-10 13:56:57 | 只看该作者
    好玩好看开眼界!:victory:

    [b][url] http://www.138587.com [size=6][color=Red] | | — |  —注| [/color][color=Blue]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00:22
  • 签到天数: 351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板凳
    发表于 2013-7-10 21:34:25 | 只看该作者
    民族风光旅游的胜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6-1 18:41 , Processed in 0.18050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