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羊头狗肉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0 09:02: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本帖最后由 王庆云 于 2014-10-10 09:11 编辑

羊头狗肉
王庆云
      9月16日,我到珠海经过广州,返回时并在那里逗留了两天。至此,从1966年去过南京,到这次去广州,四十八年间,国内的十大城市都走马观花过了。
      俗话说,挂羊头,卖狗肉。羊城的所有狗肉摊、狗肉馆都能沾上这个光。我心里是这样想的,但并没有见到狗肉摊、狗肉馆。所见到的是另外一种羊头狗肉——把挂满亡人牌子的祠堂命名为书院,或者书室。里面不曾有过教书先生和莘莘学子,也不曾有过教室和课书。如陈氏书院、何氏庐江书院、邱氏书室。这不能证明小鬼都想读书。
      其实,把祭祀的祠堂命名为不着边际的书院,并不是要带着鬼儿们一同去附庸风雅,而是要规避皇家的禁令。就拿陈氏书院来说,是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姓宗亲的合族祠,能联络起这样大的宗族势力,如果闹起上访来,皇家的信访办如何接待?地方的行政长官更是没手捂了。所以,从乾隆年间直到咸丰、光绪年间,大清朝廷曾以“把持讼事、挟众抗官、藏污纳垢、窝匪聚赌”等罪名,屡禁在广州城内建合族祠。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是今人的发明,而是祖传的伎俩。那时候人们就运用得炉火纯青,他们改头换面,照建祠堂,于是“书院、书室、书舍”纷纷出宠,鞑虏能奈我何!
      有时为了利益,亲兄弟也谈不拢,更何况是全省七十二县的宗亲。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抬出一些有名望的重量级人物出来压阵。还拿陈氏书院来说,抬出了殿试中犹如神助,高中探花的翰林院编修陈伯陶、进士出身的大清朝廷外交官陈兰彬。在他们共同努力下,才筹集到巨额资金,购买到坤甸木、青砖、麻石等高档建筑材料,招收到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历时七年,建起富丽堂煌的陈氏合族祠,正式命名为陈氏书院。
      陈氏书院分为五路三进,两边对称,设有前、后、东、西四院,门前有广场,旗杆。主体建筑长宽各八十米,集岭南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以石雕、砖雕、木雕、陶塑、灰塑、 绘、铜铁铸等精湛的“七绝技艺”装饰而闻名遐迩。后进中曾供奉过一万多个陈氏祖先的牌位,这些牌位移入书院供奉,除了陈氏远祖舜帝、始祖妫满、太丘公陈实等少数牌位不用花钱买位置,其余绝大多数都要花钱买位置,花钱多的就能买到显著位置。鬼魂并无等级森严,金钱才有等级森严。金钱关系代了血缘关系、世系关系。卖牌位的收入,就是建书院的主要经济来源。据说,文化大革命初期破四旧时,红卫兵把陈氏祖先的亡人牌子烧成灰烬,其中参与焚烧的就有陈氏后裔,他们也许是为以金钱论亲疏的做法而愤愤不平。
      由于神、人、鬼的三方面密切合作,书院才能建得鬼斧神工,建成一座瑰丽的艺术殿堂,创造出人间奇迹,争得了许多项岭南建筑装饰史上的第一,乃至于举国建筑装饰史上第一的殊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11-26 08:39
  •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沙发
    发表于 2014-10-10 11:00:57 | 只看该作者
    拜读欣赏,又学到了不少知识,受益匪浅。: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00:13
  • 签到天数: 350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板凳
    发表于 2014-10-10 22:11:55 | 只看该作者
    作者对地方祠堂兴建的的内里十分熟悉,给大家补上一课。写的流畅自然,初显大家风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1 08:17:55 | 只看该作者
    踏雪闻香 发表于 2014-10-10 11:00
    拜读欣赏,又学到了不少知识,受益匪浅。

    感谢版主置评!早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1 08:19:41 | 只看该作者
    李听圃 发表于 2014-10-10 22:11
    作者对地方祠堂兴建的的内里十分熟悉,给大家补上一课。写的流畅自然,初显大家风范。

    感谢雅评!先生过誉,受之有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4-10-11 11:35:08 | 只看该作者
    叙事中含思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5-17 02:38 , Processed in 0.08097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