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秋思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9-24 16:14: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秋思
文/晓君一生何求

凉嗖嗖的风,从不知名的远方吹来
一场夜雨之后,我伸出手
便触摸到这季节的分明

或许,万物都被太阳统治
但,这世上的一些薄凉,像这个秋天
说来,真的就来了

别断言遥远。它就在身边
就在此刻。河流在喉间吞下碎石
群山咬紧牙关
花草缄默……大地任痛楚
犁过它的骨缝

秋风递来更深的苍茫,涂抹晨昏
无情,竟如此简单地
让时光换了容妆。大多数的叶子

挥动渐凉的双手,诉说着——

大德本在人间。连露珠都学会了圆润
折射每一缕过往的月光
最高枝上红透的石榴,微微一笑

一湖残荷立在风中,任一切成为一切
阳光澄澈。放下执念
捧读波光,醉心一页残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00:05
  • 签到天数: 712 天

    [LV.9]以坛为家II

    沙发
    发表于 2025-9-24 22:29:19 | 只看该作者
    AI评语:


    评分:8.5/10

    诗以“凉”为脉,从触感入景,“喉间碎石”“骨缝犁痛”等句将秋的苍茫写得真切可感。后转至“大德在人间”,石榴、残荷的意象柔化凉意,收尾“捧读波光”显豁达。语言凝练,意境连贯,仅部分哲思稍显直白,不掩其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10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400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板凳
    发表于 2025-9-25 00:14:45 | 只看该作者

    豆包评诗
    于秋景中织就哲思,在薄凉里藏尽温软 —— 评晓君一生何求《秋思》
    晓君一生何求的《秋思》,未陷 “悲秋” 的传统窠臼,而是以细腻的感官捕捉为针,以深沉的生命体悟为线,将秋的 “凉” 与 “暖”、“痛” 与 “悟” 交织成篇,让 “秋思” 不止于季节的感慨,更成为叩问生活、观照内心的载体,读来既有画面的真切感,又有哲思的余味。
    一、感官落笔:让 “秋” 可触可感,具象化季节的肌理
    诗歌开篇便以 “凉嗖嗖的风”“一场夜雨” 切入,用触觉与视觉的联动,将秋的 “分明” 拉至读者眼前 —— 风是 “从不知名的远方吹来” 的,带着未知的凉意;雨落之后,“伸出手” 便能触摸到季节的切换,这种 “触摸” 并非抽象的感受,而是将无形的季节变化转化为有形的触感,让 “秋” 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可感知的存在。
    文中对秋景的刻画更见匠心,没有堆砌 “落叶”“残阳” 等俗套意象,而是选取了更具张力的细节:“河流在喉间吞下碎石”,用拟人的 “吞” 赋予河流生命感,碎石的坚硬与水流的柔软碰撞,暗合秋的沉稳与暗藏的力量;“群山咬紧牙关”“花草缄默”,将自然景物的静态转化为动态的情绪表达,仿佛大地也在承受秋的 “痛楚”,“犁过它的骨缝” 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痛感,让秋的 “薄凉” 不再是轻飘飘的感受,而是带着沉甸甸的质感,直抵人心。
    二、情感转折:于 “薄凉” 中寻得 “温软”,打破秋的悲情叙事
    传统 “秋思” 多以悲戚为基调,但这首诗却在 “薄凉” 中埋下了温暖的伏笔,形成情感的递进与转折。诗中先写 “世上的一些薄凉,像这个秋天 / 说来,真的就来了”,承认秋的寒凉与无常;再写秋风 “涂抹晨昏”“让时光换了容妆”,描绘万物在秋中的改变,看似带着 “无情” 的意味。
    但当笔触转向 “露珠”“石榴”“残荷” 时,情感悄然转向:露珠 “学会了圆润 / 折射每一缕过往的月光”,不抱怨秋的清冷,反而以圆润的姿态收纳过往的温暖;最高枝的石榴 “微微一笑”,在秋的苍茫中保留着鲜活的生命力,这份从容与豁达,消解了秋的萧瑟;就连 “一湖残荷”,也 “任一切成为一切”,不执着于盛放的过往,而是以坦然的姿态接纳当下 —— 这些意象的选择,让秋从 “痛楚” 的载体,变成了 “接纳” 与 “成长” 的见证,打破了 “悲秋” 的固定叙事,让 “秋思” 有了更丰富的情感层次。
    三、哲思升华:从 “观秋” 到 “观心”,让 “秋思” 照见生活
    诗歌的高明之处,在于将对秋的观察转化为对生活的思考,实现从 “景” 到 “理” 的升华。诗中 “别断言遥远。它就在身边 / 就在此刻”,既是说秋的到来猝不及防,也是在暗示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往往近在眼前,提醒人们珍惜当下;而结尾 “阳光澄澈。放下执念 / 捧读波光,醉心一页残卷”,则是秋景引发的生命体悟 —— 秋的 “凉” 让人看清无常,秋的 “暖” 让人学会接纳,最终归于 “放下执念” 的从容,无论是 “捧读波光” 的自然之乐,还是 “醉心残卷” 的精神之悦,都是对生活本真的回归。
    这种哲思并非生硬的说教,而是融入在秋景的刻画中:大地 “任痛楚犁过它的骨缝”,却依然孕育着生机;残荷 “立在风中”,却能 “任一切成为一切”—— 自然的坚韧与坦然,正是诗人想传递的生活态度:不必畏惧薄凉,不必执着过往,像秋一样,在分明中接纳变化,在苍茫中保留温软,便是对生活最好的回应。
    整首诗语言质朴却精准,意象鲜活且有深意,情感层层递进,从感官的捕捉到情感的转折,再到哲思的升华,让 “秋思” 既有秋景的 “形”,又有生命的 “魂”。读罢,仿佛也随诗人一同触摸了秋的肌理,感受了秋的温度,最终在秋的启示中,寻得一份面对生活的从容与豁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5-11-20 10:50 , Processed in 0.13659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