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谭嗣同有两个学生,一个蔡锷,一个杨昌济,蔡锷一个学生是朱德,杨昌济一个学生毛泽东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谭嗣同有两个学生,一个蔡锷,一个杨昌济,蔡锷一个学生是朱德,杨昌济一个学生毛泽东,谭嗣同之所伟大,不仅仅死的壮烈,更伟大的是传承。

这句话背后藏着中国近代史上最震撼的精神接力。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时,谭嗣同拒绝逃亡,在菜市口刑场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的绝笔。他或许不知道,自己播下的火种正在两个学生身上悄然生长。蔡锷在时务学堂求学时,谭嗣同曾用《仁学》中的"冲决网罗"思想激励他:"今日之中国,非变法不足以图存。"这个16岁的少年将这句话刻进骨髓,后来在云南讲武堂担任校长时,把"尚武精神"融入军事教育,培养出朱德这样的名将。

杨昌济则在岳麓书院接过衣钵。他每天清晨带领学生研读王夫之《读通鉴论》,用"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湖湘学风塑造青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求学时,杨昌济特意将《伦理学原理》批注1.2万字送给他:"润之,此书可作哲学入门。"这种思想启蒙直接催生了毛泽东《心之力》的雄文,为后来的革命道路埋下伏笔。

蔡锷与朱德的师生情更具传奇色彩。1911年朱德报考云南讲武堂时,蔡锷亲自面试:"年轻人,为何弃文从武?"朱德答:"为救四万万同胞于水火。"蔡锷当场录取,并将自己的《曾胡治兵语录》赠予他。护国战争期间,朱德率部坚守棉花坡,用蔡锷传授的"侧攻战术"击退北洋军,创造了"滇军四大金刚,朱德第一"的传奇。这种军事智慧的传承,后来在井冈山化作"敌进我退"的十六字诀。

杨昌济对毛泽东的影响则深入思想肌理。1918年杨昌济临终前,在病榻上给章士钊写信:"吾郑重向公推荐毛泽东,此人他日必成大器。"这句话改变了毛泽东的命运轨迹。当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研读《新青年》时,杨昌济早年灌输的"大本大源"哲学,让他迅速从改良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这种思想跃迁,最终在延安窑洞凝结成《实践论》《矛盾论》的光辉。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谭嗣同用生命点燃的火种,通过两代人的传递,最终在朱德和毛泽东手中形成燎原之势。蔡锷在护国战争中病逝前,曾对朱德说:"吾辈虽死,精神不死。"这句话在20年后的陕北得到回响——朱德率八路军东渡黄河时,毛泽东写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正是中国近代史最动人的篇章。

有人说谭嗣同的牺牲是悲剧,但真正的伟大从不因死亡而终结。当蔡锷在昆明城头打响护国第一枪,当杨昌济在岳麓书院点燃思想明灯,当朱德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当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告新中国成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民族精神传承的完整链条。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师徒相授,而是一种思想基因的跨代遗传,是文明火种的持续燃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5-8-28 05:20 , Processed in 0.07130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