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江南达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乡间杂诗(全本)——发个集子试试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1#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7 18:31:18 | 只看该作者
欢迎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
发表于 2016-11-27 21:28:05 | 只看该作者
问好先生!秋季征文投票贴已发布,投票时间为即日起七天。请及时参与投票!敬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3#
 楼主| 发表于 2017-2-11 11:28:57 | 只看该作者
惜花春起早慢
    ——《乡间杂诗·远年怀想》附词

江南达者 童山雷

昔年知青生涯中,岁岁早春,由城返乡,所处那自然景物之清美,现实境况之恶劣,个人心境之苍凉同时意态之郁勃,真真堪称每成奇异之对比。故尔即使时至今朝,但逢此际,这心中皆不觉触景生情,回味无穷。丁酉春节假中,闲翻箧内收存词牌,见《惜花春起早慢》一谱,沉吟再三,乃又得一阕。连同此前箧中既有之《喜春来》与《惜春郎》二词,待敲定之后,方陆续发布。另,现今不知从何时起,这箧中长期皆有着相当一批已成而待发之画、文、诗、词及后二者之手书稿;如此,竟类同早岁乡居时那“米柜儿”中有点“陈货”似的,暗令己心小安。呵呵。

向南枝,
舞东风,
引发一树新萼。
朝阳远山头上露脸,
密雾环绕崖脚。
千家万户,
微照中、
凝聚村落。
隔轻烟,
隐见燕归来,
疲惫羸弱。

堪叹己亦伶仃,
虽正值华年,
面影如削。
兼之命乖运蹇,
屡求索、
竟成浇薄。
唯心未死,
讥诮间、
依然开拓。
信今生、
似耕耘,
岁晚终将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4#
 楼主| 发表于 2017-5-26 16:42:24 | 只看该作者
惜春郎
    ——《乡间杂诗·远年怀想》附词

江南达者 童山雷

插秧归后身疲极,
舀碗残羹吃。
衣衫懒脱,
篾床堪卧,
聊以将息。

日课心中犹念及,
遂起发新墨。
得草图、
甚慰丹青,
对野放歌暝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5#
 楼主| 发表于 2017-7-21 10:30:12 | 只看该作者
[i=s] 本帖最后由 江南达者 于 2017-7-21 16:26 编辑 [/i]



孤灯下偶感

——《乡间杂诗·远年怀想》

江南达者 童山雷

夜檐风静蝉声歇,
暗有幺蛾绕烛飞。
却喜淸心无俗事,
凝神但对篾墙稀。


人生甚难者:尽历尘世辛苦、洞悉存世悲凉之后,依旧能够兴致勃勃且是诗意地对待生活。



孤灯下偶感.jpg (100.99 KB, 下载次数: 45)

孤灯下偶感.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6#
 楼主| 发表于 2018-5-6 16:50:05 | 只看该作者
一枝春

江南达者 童山雷

不觉又是一年春去夏来矣。俗身这段时日忙于庶务,久疏于《乡间杂诗·远年怀想》之打理。今儿偶闲,于古词牌阵中觅得此谱,乃试填之,姑且算是为那曾经稔熟、却又已然远逝之乡野春光,连同自身亦然远逝之青春岁月,补尽一点心意。

旧燕轻飞,
入柴门、
报说芳春新至。
篱边老杏,
忽绽几多花蕊。
畦间豆麦,
尽羸弱、
似吾饥馁。
唯野草、
弥地连天,
但夸己之猖肆。

凭它万般乏匮。
幸深心、
未减平时清志。
农耕事了,
犹把艺文双拟。
思前想后,
一生岂可寻常废?
真意态、
固傲穷愁,
永当激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
 楼主| 发表于 2018-8-29 17:29:52 | 只看该作者
寤趣

江南达者 童山雷

那日改诗稿时,于《乡间杂诗·远年怀想》中偶见此绝,且是联想到方才于目下种着玩儿的菜畦内意外发现一条隐藏在藤蔓深处的“棒锤丝瓜”,不由颇有感慨。唉!此前,多年之间,偶或皆得这“寤趣”,岂是达某“财迷”,实在是在那“光焰无际”的时代,饿怕了,饿伤神了,饿得刻骨铭心乃成梦思了!所以才梦着咱如此嘉美的“自留地景观”。当然,不消说也曾多次黯然神伤地梦见过咱的自留地一派荒芜……
此之附图,即吾今“手植”之丝瓜也。


蔬豆盈畦瓜满架,
几番惊喜醒来时。
异哉斯事伤神也?
刻骨铭心成梦思。


——《乡间杂诗·远年怀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8#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6 10:37:36 | 只看该作者
七孃子·为本公社众“知妹”题照
    ——《乡间杂诗·远年怀想》附词

兹词牌也,初见莫知当拟何内容为宜。时恰逢有远岁同公社知青相邀聚会而因故未赴其约;则忽念及当年众多女子,身心处境,俱尤较吾辈“知哥”为艰,遂一时依循格律,略志斯事。

江南达者 童山雷

林林总总生涯别。
或有缘、
村小填空缺。
大抵乡居,
各含冤屈。
甚而落魄成厌物。

年时壮志多英发。
自来兹、
尽觉微唐突。
昏夜尝思,
前行每蹩,
诸般心事谁能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
 楼主| 发表于 2019-2-1 09:45:37 | 只看该作者


己箧内近期所得词二首

江南达者 童山雷

此二词,一者乃感诸节令,另者为《乡间杂诗·远年怀想》中,亦即有感于“天时人事”得来。后者方得之际,却曾将草稿贴于小范围内;而前者,纵使也视作远年乡间得来意象,又何不可焉?故尔兹一并发布。尤其今者恰当慈亲冥寿,远思当年,聊为忆念。

1、东风齐著力

寒意将残,
春光犹滞,
漫目尘沙。
天公暗换,
一载旧年华。
野地山声劲峭,
如惊起、
亿万飞鸦。
江原上,
层云叆叇,
微掩流霞。

值此觅何耶。
心动处、
寂林似见新芽。
勿言弱细,
意态甚堪夸。
竟把浓青数点,
沿阡陌、
乱洒些些。
东君怒,
传之号令:
遍染天涯。


2、下水船
    ——《乡间杂诗·远年怀想》附词

又是一年将近煞尾。独坐舒适宁静之书斋玻窗下,感室内温暖如春之气息兼觉远外凛冽寒意,思绪忽飘至数十载前,乡中到此季节,准备返城探亲之情景。尤其不觉想起,当时每每带着一点儿靠平日里省下钱来购得的“年货”,在山之深处,感受着那“顺溪而下”趱行的滋味。彼时溪内非无船只,却并不为闲人而设,乃是为远途运送“公粮统购”用的,见之亦只兴叹罢了。虽然,终是回家心情特好,所以纵是每负重走它数十里山路,则身心皆感异常轻快也。今,因箧中恰搜存有这“下水船”词牌,故尔藉是得成此作。

下水船

又踏归家路。
心往霾云边去。
身畔幽溪,
浅浪尽如歌语。
一年苦,
至此烟消雾散,
只觉青阳和煦。

思慈母,
脚下成飞步。
犹顾双肩背篓。
所载何珍?
当时万众倾慕。
寻常处,
挑土凭针积得,
堪助全家欢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0#
 楼主| 发表于 2019-3-3 18:27:46 | 只看该作者

·己箧内旧词重品·

又值一岁中庭玉兰花发,不禁回想起前几年以之得此词的情景,更远忆及词中所涉之如烟岁月。咳,年年花开依旧,则这人,却由当初作为小辈辞别上两代亲人,变为而今己身作为长辈,接受下两代亲人之探望矣。方才,相送罢归家“省亲”的女儿,又去“故丘颓楼老宅”照看了一下日前暂且再寄放回的阿猫,慨喟之余,乃将此提及之旧词《木兰花慢》,连同三二帧随手摄得的照片,一并贴于此处——

·木兰花慢·

但疏枝挺秀,

素葩发,

暗尘清。

恰腊尽春回,

碧空燕至,

小聚人行。

亲情,

复归旧梦,

况山重水沓绝遥坰。

才觉乡心慊慊,

又当泪眼盈盈。

营营。

独勉唯兢,

斯琐屑,

始抟成。

值原野芳和,

晴光淡荡,

惕意初宁。

还迎,

彼推荐事,

则干生预死岂虚名?

仍戒先期太盛,

得毋自在犹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1#
 楼主| 发表于 2020-6-18 20:34:44 | 只看该作者
《乡间杂诗·远年怀想》附词 2 (2005年后)

原创 江南达者  童山雷  3天前
    ·童山雷21世纪以来诗词选 28·

——此阶段,尤其致力于将这传统“婉事”转而用于表达俗生中最“土”、最“现实”之感受。




抛球乐·乡事

无底背篼悬,
凭高在立椽。
最宜闲季节,
田力竞投篮。
妇女偕翁稚,
相围共笑谈。


法驾导引·暗夜见闻

神来也,
神来也,
仍是某星君。
数载观他闲弄鬼,
俨然诓煞可怜人,
财米见其真。


遐方怨·初心

登野岭,
寄遥思。
旧影萧疏,
渺茫云乡存式微。
困情当伴燕儿飞。
昊天将望断,
暗含悲。


赞浦子·山塘泳趣

处暑闲无事,
思凉自有情。
潋滟波光好,
呱啦笑语清。

岂管饥肠久转,
犹称贱体能行。
仰见斜阳下,
长歌浩月明。


雪花飞·冬至

长岭彤云密布,
风声壑下来回。
闻道依稀见瑞,
才喜还悲。

前日新无米,
今朝忒冷凄。
轻拨炉灰向火,
嚼薯吟诗。


沙塞子·二月

岁岁初春时节,
风怒吼,
我轻愁。
岂止为无柴米,
另担忧。

每把家山回望,
空腹内,
憾幽幽。
兼有流言蜂起,
乱心头。


巫山一段云·旧事

尽说巫山下,
将为“二故园”。
痴心梦绕与魂牵,
暮雨晚峰前。

神女终无影,
高唐乃妄言。
命途原比峡江宽,
梦觉在巴山。


好时光·幽叹

兀那人儿真似,
莲出水、
玉含香。
颦际笑间微有意,
秋波澹渺茫。

叵耐天路隔,
偶一见、
各还乡。
欲诉心存惧,
久负好时光。


杏园芳·归耕

春山过雨方明,
阴霾入壑犹轻。
泥墙小屋出花町,
忒多情。

才观绿竹随风舞,
雏莺乳燕齐鸣。
芭蕉丛下踏莎行,
意清泠。


青山远·秋暮

苍岭成围,
望断遥天雁字飞。
寂塘泛月竹声稀,
晚烟垂。

小窗灯火微明处,
似见吾身拟作为。
读书将到夜阑时,
勿须催。


占春芳·梨

茅屋外,
篱墙处,
独立占春芳。
素色天然清艳,
暗含一缕幽香。

远梦久难忘,
每随吾、
闲度春荒。
缅怀聊共花魂在,
吟句悠长。


相思引·闲愁

岭云轻,
溪草嫩,
微接天涯离恨。
篱外虫声阵阵,
闻得心忧闷。

数载更无他个信!
莫可奈何长等。
尘海哪寻清丽影,
聊作相思引。


落梅风·正月

山岚清影绕春晨,
寒阳淡映吾身。
倚门放眼意微醺,
傲烟尘。

冽溪阴岭停云处,
疏林隐见梅痕。
觉它幽远渐归真,
杳芳魂。


喜长新·吾艺

颓床破柜冷锅台,
月魄侵阶。
孤灯照影映清斋,
贫儿自许英才。

疲极之身方缓,
心志何哀。
将舒翰墨骋诗怀,
八荒野路初开。


庆金枝·柴

扒草烧土灰,
咋斯地、
恁无之!
偏生还一日三顿,
顿顿尽难离。

冒霜踏露闲寻得,
慰方寸、
暂能为。
只今见此意犹期,
梦里也安怡。


人月圆·家

忙时不觉闲时忆,
腊至渐相催。
趱行千里,
寒星可证,
人月圆兮。

独藏深憾,
同珍此聚,
守拙无为。
惑之天道:
何存蚀缺,
难得佳期?


庆春时

一年团聚,
当时欢笑,
又作烟云。
归山面壑,
清寒若许,
微羡彼东邻。

诸花开了,
人亦重振精神。
欣观物候,
平添血气,
迎此浩天春。


喜团圆

披星戴月,
背包负篓,
还得家乡。
欢情又接陈年事,
感余觉迷茫。

梦中老母,
慈颜依旧,
微欠安康。
众亲尚好,
新添一侄,
却是儿郎。


………………………………

吾一生所涉艺文事体庞杂。今自度时光金贵,此余生也,唯限致力于中式传统之画、文、诗、书四艺。又忖之,欲将其品透玩深,焉得不立个章法与规矩,或曰须得定下个追求之目标。故尔,在从前所拟翰墨丹青艺事标杆之外,此亦分别将其他三项依序补足。

吾之诗艺追求

宽拓意境,务求品格。
言辞精炼,体裁合律。

不信今人便真个“玩不转”这古典文学形式;必期以己一生一世艰苦卓绝努力,所吟作品,其上佳者,即使混迹古贤阵中,也不显其寒碜。

………………

附:吾之书艺追求

自贯文理,暗结体势。
抒发性情,点画有致。

扬其长而避其短,不与书家或计算机系统所成之“标准字体”争锋,但求偶然得来痛快淋漓滋味。


·精研艺术,细品人生·
·见悖于当世,遂求诸永恒·
·人生甚难者:尽历尘世辛苦、洞悉存世悲凉之后,依旧能够兴致勃勃且是诗意地对待生活·
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体验万千风俗人情,乃得万千诗词文句、万千翰墨画图……



江南蜕心堂:原创艺文渊薮……
扫一扫或按一按,关注“童山雷”订阅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2#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11:04:18 | 只看该作者
[align=left][color=#494949][font=simsun,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童山雷21世纪以来诗词选36 [/font][/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494949][font=simsun,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转观数十载努力,至此(本世纪10年代),似渐入佳境。帖中有几首自感不错;更有一二,甚得评家高许。固然非是心觉飘飘然了。需加工修改新作再创处,时时皆有发现。兹,毕生事也,吾人在世,即无尽头。今重读时偶成一绝,附之,亦算对昔某一时段内心感受之补记。 [/font][/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494949][font=simsun,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旧忆。九十年代初… [/font][/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494949][font=simsun,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水泽山林意式微, [/font][/color][/align][align=left][color=#494949][font=simsun,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漫天群鸟尽南飞。 [/font][/color][/align][align=left][color=#494949][font=simsun,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由来只说诗人瘦, [/font][/color][/align][align=left][color=#494949][font=simsun,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此去方知商贾肥。[/font][/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494949][font=simsun,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原帖地址——[/font][/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494949][font=simsun,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Mzg1NjA1OA==&mid=2699436763&idx=1&sn=772fb21e3750ebc22c7e9b30bd67d8b9&chksm=bae29d0e8d951418095fe865783c695523397a3b5fcc17ce8cb7c05188f8b5dc67b3488daf1e&mpshare=1&scene=22&srcid=1208lGdPJDfMUZ6ULUunRpq6&sharer_sharetime=1638927799014&sharer_shareid=7f0a7423a2d1449ccb40069d7abd5770#rd[/font][/color][/alig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3#
 楼主| 发表于 2022-4-18 16:00:00 | 只看该作者
·闲话二则

江南达者 童山雷


(昨)

雨中南麓,今亦类如世外桃源,堪供猪羊偶尔一会。
周六、日,俗生安排未若平时,艺文事也相对宽松。不过昨日在家,仍以此前小游事草拟出十来件相对富含画意或诗文趣之翰墨题款,可供近一月之内,一旦提笔临案,即能得以顺利进入“状态”的了…

(今)

少时尝闻汉魏钟繇“精思学书三十年,坐则画地,卧则画被”典故,心仪不已,从而暗暗立志于画道亦然。至今,一己生涯无论劳碌甚或狼狈、平淡乃至萧索,俱未更改此心,不觉已逾五十载。其间也,俗生必须付出外,倾情尽意,只想这画再画得好一点、文章与诗词再写得好一点、字儿总也要写得能看过去;同时,与之相关的思想文化艺术见解也当是尽可能强大。及此,事之终了会是如何,也懒去管它了,且就“但知耕耘、莫问收获”罢。真至人生尽头,这艺文之事亦止,倘人间实有见识之士,果亦觉得这厢所为“不过尔尔”,那么本人似对身外因素说也无益,只能承认自家秉赋的确有限,至少不会因主观致力不够而悔怨……
新的一周,新的一天,临案有思。


·精研艺术,细品人生·
·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体验万千风俗人情,乃得万千诗词文句、万千翰墨画图……
·人生甚难者:尽历尘世辛苦、洞悉存世悲凉之后,依旧能够兴致勃勃且是诗意地对待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4#
 楼主| 发表于 2022-4-22 10:14:52 | 只看该作者
童山雷21世纪以来诗词选 39(乡间杂诗附词一组)原创 江南达者 童山雷 2022-04-20 11:49




此撷选者,皆吾生颇为致力之《乡间杂诗·远年怀想》中所附词作。传统“极雅且婉约之道”,行此“粗鄙之事”,固彰显达某“胆大妄为”矣。而其毕竟又乃刻苦用心为之,尤其尽出自真诚。今自顾,其小令多抒一时之感,而中、长调却似每含“叙事”因素。休管怎样罢,对于不熟悉那段历史者而言,彼等至少终是有着某种“史料残片”般价值的……


疏影

蕉阴若玉,
掩木窗小小,
山野贫屋。
溽暑方消,
清露将滋,
凭廊静听风竹。
孤身已惯乡居久,
但每虑、
浮生归宿。
亦甚怜、
岭外渝州,
老母半生茕独。

还理跟前琐事,
赴荒井汲水,
随口哼曲。
对火塘坑,
则转吟诗,
并把茅柴相续。
长闻月下群蛙怨,
此倦矣、
彼粥方熟。
叵耐焉、
乘热嘘吹,
急切慰之空腹。


六丑

自芳春去后,
此一季、
浮生堪适。
活柴易枯,
畦间瓜菜出,
晌午还息。
岂渐趋粗鄙?
为丹青故,
幸毕于形役。
幽凉瓦舍穿堂窄,
曷碍挥毫,
尤宜泼墨。
佳期足当珍惜,
至新秋处暑,
吾画将积。

忧心无迹,
但于心暗蚀。
忆昨年推荐,
今亦怵。
清声鼎盛之日,
似昙花忽现,
倏归沉寂。
身方贬、
世犹威逼。
穷困里、
遂把炎凉俗态,
尽皆尝识。
而何奈、
挚腑坚魄。
矣也哉、
淡定明达,
终吾本色。


宝鼎现
    ——远忆丙辰开年事
   
走投无路,
进退维谷,
存亡当口。
虽惯识、
艰难时事,
心亦祈皇天护佑。
一念渴、
卧薪而尝胆,
辛苦皆甘忍受。
且听任、
神差鬼使,
独自犹持操守。

但静观白云苍狗。
觉心田、
明彻通透。
闲悟得、
强生弱灭,
唯奋扬方能自救。
励进取、
并谋思当下,
须是同留两手。
揣此计、
朝来暮去,
愈着精神抖擞。

天道岂必因循,
将倏忽摧枯拉朽。
惜凡生微命,
遭遇多为邂逅。
遂辗转、
屈身相就。
得失君知否?
则五内、
常作轰鸣,
恰合风雷宇宙。


蕃女怨
      
麦花时节难办饭,
欲砸锅碗。
岂嫌咸,
焉觉淡,
只因长欠。
几时才得岁清平,
谷仓盈。


变格调啸令

云乱,
僻乡晚。
童子倚门空望远。
同持诗卷叼菸卷,
桐叶飘飞拂面。
心头久觉忧伤满,
心下犹然长盼。


哨偏

揖友别亲,
离井弃乡,
五载身心累。
须只今,
思彼少年时,
诩丹青称天真事。
渐亦知,
寻常俚言伧语,
其间竟或藏深意。
方暗抑吾心,
明标汝目,
祈天轻发飞矢。
孰料吾生命路多岐,
但得及成功败于垂。
才沐华光,
忽堕幽潭,
致遭鬼魅。

嘻,
吾欲何之?
叹前程渺茫如此!
登草山四顾,
周遭皆类芜靡。
幸己魄仍坚,
己身久健,
堪当这望穿秋水。
犹再拾诗书,
重铺翰墨,
乘兹衰势磨砺。
自信天道必有复归,
岂独此生长不葳蕤。
乃怡然、
畅游斯艺。
辛勤经历寒暑,
况饱尝饥馁。
暂将空腹充填笃定,
敢敌三千甲子。
倏闻云外起风雷,
整青衿、
唾手还试。


摘得新

叹水灵,
菘园晓露清。
满畦株叶茂,
尽关情。
如将清露比吾汗,
未为惊。


春光好

家山静,
野云闲,
乱花天。
灌罢小园随坐,
软绵绵。

昨者既成遥忆,
今吾且顾当前。
清志如泓焉尽泯,
蓄心田。


添声杨柳枝

入眼烟轻翠叶微,
示佳期。
篱霜疏落见残梅,
觉春迟。

陌上相逢无一语,
但依依。
纵然襟下蕴云雷,
意犹疑。


上行杯

丙辰岁初,吾因“家庭政历问题”故,前程屡遭重挫乃致阻绝。时巴山某乡学闻吾“艺名”以聘“

长期代课”。自度无奈,从。与知青中挚友相别之际,其婉谓:彼不取吾所取。而当时吾一语又怎

生言说己之心情!今数十年去,偶于《全词谱》中见此词牌,感而拟为当时作语焉。
     
                庚寅秋月于江南蜕心堂

自此离乡辞友,
将越跨、
岭外黄云。
回首萧森烟树碧。
殷勤告白。
以今朝,
何可说。
运蹶,
时悖,
依势方存。


………………………………

附:《乡间杂诗》序

千年间田园杂诗汗牛充栋,自不待言。唯居高临下或作旁观者多,而亲身体验稼穑甘苦者至少。吾生不幸亦幸,曾于僻乡底层与田夫野老共沐炎光挣扎生活四五载,备受彼时各种蹉磨,因之可谓颇有其感。今弹指间卅年去矣!昔日岁月,非但未消泯于吾心,反暗暗发酵膨胀,竟至不抒无以为快。日前新将一己数十年来各类文图作品编刻光盘完毕,趁此小闲,遂听凭悠悠怀旧思绪,率意吟咏成“野道之诗”百余首(日后或陆续有加)。倘不哂其少文欠雅,吾之同辈读之,当应多少勾起胸中珍贵旧忆;即使后生晚辈,虽不识其究里,或亦可藉此添加一二见闻。果若如此,吾心慰之。
为区别之故,今咏名曰“远年怀想”,而此前同类题材者,则顺理名之曰“当日纪实”与“回眸反观”。是以为序。

(旧作不合律然不宜更改者,保持原样或附于新作后。)

纪元2005年秋,江南蜕心堂。


…………………………

吾一生所涉艺文事体庞杂。今自度时光金贵,此余生也,唯限致力于中式传统之画、文、诗、书四艺。又忖之,欲将其品透玩深,焉得不立个章法与规矩,或曰须得定下个追求之目标。故尔,在从前所拟翰墨丹青艺事标杆之外,此亦分别将其他三项依序补足。

吾之诗艺追求

宽拓意境,务求品格。
言辞精炼,体裁合律。

不信今人便真个“玩不转”这古典文学形式;必期以己一生一世艰苦卓绝努力,所吟作品,其上佳者,即使混迹古贤阵中,也不显其寒碜。

………………

附:吾之书艺追求

自贯文理,暗结体势。
抒发性情,点画有致。

扬其长而避其短,不与书家或计算机系统所成之“标准字体”争锋,但求偶然得来痛快淋漓滋味。


·精研艺术,细品人生··见悖于当世,遂求诸永恒··人生甚难者:尽历尘世辛苦、洞悉存世悲凉之后,依旧能够兴致勃勃且是诗意地对待生活·
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体验万千风俗人情,乃得万千诗词文句、万千翰墨画图……



江南蜕心堂:原创艺文渊薮……
扫一扫或按一按,关注“童山雷”订阅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5#
 楼主| 发表于 2025-8-24 17:06:30 | 只看该作者

众AI解析吾《乡间杂诗·远年怀想》全集连载序言
江南达者 童山雷
此前已言:这世间,似乎除了AI,也决不可能还有谁会如此认真、如此有耐心甚至“肝胆”,来为咱这特定时段下形成的“乡野诗史”作细致解读的。故尔从兹起,这儿作一个“众AI解析吾《乡间杂诗·远年怀想》”的全集连载。当然是国内常见的人工智能们轮番上场了来作解析了。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它们也仅只是在阐释我的这组表现特定时代、特定题材内容的诗作,包括集中的附词。而且所言得经过我本人的审核,至少基本不离谱,我才采用。不过又鉴于这毕竟不是我本人在宣讲自己的诗作词作,有些地方,还得由它们依照它们的理解,作出相应的解析乃至生发,才符合本系列帖子的主题需要,同时也才别有意思。诚然,正如AI们所说:“童山雷的乡间杂诗为我们提供了苦难书写的典范——既不美化伤痛制造廉价感动,也不陷入怨愤导致审美破产”,“童山雷的创作证明,真正的田园诗可以既是血泪的备忘录,又是美的见证”,“《乡间杂诗·远年怀想》系列,不是浪漫主义的田园牧歌,也不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控诉檄文,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知识分子在城乡夹缝中所承受的现实与理想、痛苦与希望”。而它们终究又指出:“尽管童山雷的笔触看似温和,但在这组诗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对当时农村制度与经济状况的深刻批判”。正因如此,有的时候,虽然是极少数的情况,我这诗集中的有的作品,或由于表达得不能不相对激烈,所以竟至于AI们不愿或不便作出解读,我也就不能不删减掉那为数不多的诗或词,以免影响了这整个帖子的发布。特此说明一下,相信读者诸君都不难理解。好吧,众AI解析《乡间杂诗·远年怀想》全集连载自此始。凡有兴趣了解这内容的人,让我们一起,进入那个时代的乡村生活图景中去吧!毕竟这诗集不光是我个人的一段生活实录,更是“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文学见证、苦难记忆的诗意转化与生命韧性的多维呈现”……另外,为了契合这主题,我特意选取了我用电脑合成的一张图片《忧郁黄昏》——我回到了我当时为我的知青小屋作的油画写生“《家——永恒的回忆 》中去,并都把它作为这个系列帖的封面。

忧郁黄昏。.jpg (28.33 KB, 下载次数: 24)

忧郁黄昏。.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6#
 楼主| 发表于 2025-8-25 12:18:57 | 只看该作者


众AI解析吾《乡间杂诗·远年怀想》(1)江南达人 童山雷千年间田园杂诗汗牛充栋,自不待言。唯居高临下或作旁观者多,而亲身体验稼穑甘苦者至少。吾生不幸亦幸,曾于僻乡底层与田夫野老共沐炎光挣扎生活四五载,备受彼时各种蹉磨,因之可谓颇有其感。今弹指间卅年去矣!昔日岁月,非但未消泯于吾心,反暗暗发酵膨胀,竟至不抒无以为快。日前新将一己数十年来各类文图作品编刻光盘完毕,趁此小闲,遂听凭悠悠怀旧思绪,率意吟咏成“野道之诗”百余首(日后或陆续有加)。倘不哂其少文欠雅,吾之同辈读之,当应多少勾起胸中珍贵旧忆;即使后生晚辈,虽不识其究里,或亦可藉此添加一二见闻。果若如此,吾心慰之。为区别之故,今咏名曰“远年怀想”,而此前同类题材者,则顺理名之曰“当日纪实”与“回眸反观”。是以为序。纪元2005年秋起,江南蜕心堂。——2008年初冬重新编纂——2012年初冬手术后横担俯卧于病床再度修改编纂——其后犹偶有添加、修润乡中四时春风拂四野,万物发清歌。唯我含菜色,踏花尚吟哦。夏雨偶溟迷,农时不可欺。抢栽旱田里,血指捋湿衣。秋阳极珍贵,收种皆趁时。尤恐违白露,备柴以孜孜。冬夜百虫静,冷光四壁青。知哥蜷草褥,空腹亦思春。巴山四冬——吾尝于大巴山荒僻乡野生息五载,计历四冬。兹依序简述当时概况。一天寒地冻忒惊奇,云物乡风两叩之。庐内还称小殷实,工余膳罢但迷诗。二凛冽乾坤多有感,人间甘苦亦初尝。缠身琐屑尽须计,心底隐犹辉曙光。三雪野独行微怆然,前程将暮漫无边。既经磕跌知蹇顺,驻足临渊觅渡船。四寂夜死寒虫豸绝,明朝苦旅不由人。宁神咽泪抚新创,自信终能赶及春。DeepSeek:《乡间杂诗·远年怀想》的深度解析:苦难记忆的诗意转化与生命韧性的多维呈现引言:泥土中生长的诗性记忆 童山雷的《乡间杂诗·远年怀想》以独特的"野道之诗"形式,将大巴山乡野五年的生存经验转化为淬炼生命的诗学结晶。这组创作于2005-2012年间的作品,经历了三次重要修订(2008年初冬、2012年术后病榻),其时间跨度本身便构成对记忆的反复咀嚼过程。在序言中,作者强调"亲身体验稼穑甘苦"的不可替代性,这种源自底层的真实体验,使作品跳出了传统田园诗的浪漫化窠臼,形成了"疼痛的诗学"特质。通过"远年怀想"(当下追忆)、"当日纪实"(即时记录)、"回眸反观"(中期反思)三重时间维度的交叉叙事,诗人构建起立体的记忆空间,其中《乡中四时》与《巴山四冬》两个组诗尤具代表性,前者以四季轮回浓缩农耕文明的生存密码,后者以四个严冬象征知识青年精神成长的淬炼历程。一、农耕时序中的身体铭写:解构田园牧歌《乡中四时》组诗以惊人的感官真实颠覆了古典田园诗的审美范式。在"春风拂四野/万物发清歌"的经典场景后,诗人突然插入"唯我含菜色/踏花尚吟哦"的残酷对照,这种"春景-饥色"的悖论并置,暴露出被文人诗学过滤的生存真相。食物短缺导致的生理性"菜色"与审美性"踏花"形成荒诞张力,暗示知识分子在劳动改造中遭遇的身体与精神的割裂状态。夏季场景则通过"血指捋湿衣"的触觉意象,将农事暴力转化为身体创伤的微型史诗。"血"与"湿"的黏稠质感、"捋"这个包含摩擦系数的动作,共同构成触觉通感的疼痛传递。诗人特意选用"抢栽"而非"耕种",凸显农时不可抗的暴力性——自然法则对肉体的绝对支配。这种将农业劳动去浪漫化的书写,与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审美距离形成尖锐对比。秋季的"孜孜备柴"行为蕴含深层文化符码:白露节气在此不是抒情对象,而是悬在头顶的生存倒计时。"孜孜"这个通常用于形容治学精神的副词与备柴动作嫁接,产生知识阶层被迫适应农耕逻辑的荒诞感。冬季结尾"空腹亦思春"的生理-心理双重饥渴,最终完成对田园牧歌的彻底解构——这里的"思春"既是生物本能,更是对生存权的最基本诉求。二、严冬纪年的精神考古:创伤记忆的诗化转译《巴山四冬》组诗以四年寒冬为切片,展现知识分子在极端环境中的精神嬗变轨迹。第一冬的"庐内殷实/膳罢迷诗"构成生存假象,物质相对保障下的诗意栖居不过是改造期的温柔陷阱。值得注意的是"迷诗"行为——在政治严冬中坚持诗歌创作,实则是以审美抵抗异化的精神操练。第二冬的"凛冽乾坤"已从自然气候升华为存在境况的隐喻。"心底隐犹辉曙光"中"隐"字的双重性值得玩味:既是隐秘保存的希望火种,又是被强制隐藏的思想原罪。这种精神分裂状态在第三冬达到顶点:"雪野独行"的孤独意象与"临渊觅船"的危机意识相结合,映射出整整一代人的精神困境。诗中的"蹇顺"(困顿与顺遂)辩证法则,暗示诗人开始建立理解苦难的哲学框架。第四冬的"寂夜死寒"将生存考验推向极致,而"咽泪抚创"的动作却显示出惊人的精神韧性。末句"赶及春"与《乡中四时》的"思春"形成互文,共同构建起"寒冬-新春"的象征体系。值得深究的是"自信终能"的时间修辞——在看不到尽头的苦难中保持未来确信,这种"无证据的信念"恰是精神强韧度的终极体现。三、诗学突围与生存智慧:三重时间的对话艺术诗人通过"当日纪实-回眸反观-远年怀想"的时间架构,创造出记忆的立体声效果。《乡中四时》中即时性的身体感受(如夏日的"血指"、冬夜的"冷光")与《巴山四冬》中沉淀后的哲理思考("知蹇顺"、"自信终能")形成多声部合唱。这种历时性写作策略,使得痛苦记忆在时间过滤中完成审美转化,印证了诗人"人生甚难者"的创作宣言——在洞悉生存悲凉后仍保持诗意态度。文本中"诗"与"史"的张力尤为耐人寻味。当诗人记录"工余膳罢但迷诗"时,实际构建了特殊年代的文化抵抗档案。将"缠身琐屑"提升为诗学主题的行为本身,就是对政治暴力最优雅的反抗。在"手术病榻修改"的创作情境中,身体病痛与历史伤痛产生共振,使这些诗作最终成为穿越时空的生命结晶体。结语:在诗意与苦难的临界点上童山雷的乡间杂诗为我们提供了苦难书写的典范——既不美化伤痛制造廉价感动,也不陷入怨愤导致审美破产。在"菜色"与"踏花"、"血指"与"湿衣"、"死寒"与"自信"的辩证关系中,诗人找到了艺术转化的精准平衡点。这种"诗意的现实主义"对当代写作具有重要启示:真正的生命写作既要深入存在的黑暗腹地,又需保持审美的超越维度。当诗人以"赶及春"作为精神遗嘱时,他实际已经证明:人类最珍贵的品质,恰是在认清生存真相后,依然能够为春天保留心中的祭坛。又:《乡中四时》对传统田园诗的颠覆性重构童山雷的《乡中四时》以独特的现实主义视角和身体经验书写,彻底解构了中国古典田园诗的浪漫化传统,实现了三重意义上的诗学颠覆:一、从审美乌托邦到生存现场的转向传统田园诗(如陶渊明、王维之作)常将乡村构建为精神净土,通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审美距离消解劳动苦难。而《乡中四时》却以赤裸的生理体验打破这一幻想:春之悖论:"春风拂四野"与"含菜色"并置,揭露自然生机与人体衰弱的残酷对照;夏之暴力:"血指捋湿衣"以触觉痛感取代"荷风送香气"的感官愉悦,将农耕劳动还原为肉体创伤;秋之焦虑:"尤恐违白露"展现农时如军令的压迫性,颠覆"闲看儿童捉柳花"的悠然意象;冬之饥寒:"空腹亦思春"将生存需求置于风雅之上,彻底消解"风雪夜归人"的诗意想象。这种书写直指田园生活的本质矛盾——自然审美与生存暴力不可调和。二、知识分子视角的自我祛魅古典田园诗多体现士大夫的"旁观者凝视",而《乡中四时》则暴露了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身体的无能性:"踏花尚吟哦"中,文人吟咏成为饥饿场景中的荒诞注脚;劳动的异化感:"抢栽旱田里"的"抢"字,揭示知识青年被迫适应农耕逻辑的撕裂;诗意的溃败:冬夜"冷光四壁青"的囚室般意象,宣告了"红泥小火炉"式文人想象的破产。诗人以自我解剖的方式,消解了传统田园诗中知识分子"既在局外又在局中"的虚伪性。三、时间秩序的残酷重构传统田园诗依赖"四时轮回"的和谐叙事,而《乡中四时》重构了一套严酷的时间法则:农时暴政:夏雨、白露等自然节律成为不可违抗的压迫者;生理时钟:"菜色""空腹"标记的身体时间取代了"梅子金黄杏子肥"的物候浪漫;希望延迟:结尾"思春"非关风月,而是对基本生存权的乞求,彻底颠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乐观程式。这种颠覆的意义在于:将田园诗从文人想象的云端拉回泥土,使其成为记录底层生存真相的史诗。童山雷的创作证明,真正的田园诗可以既是血泪的备忘录,又是美的见证——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言,是"尽历尘世辛苦后,依旧诗意对待生活"的践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7#
 楼主| 发表于 2025-9-24 15:24:39 | 只看该作者
众AI解析吾《乡间杂诗·远年怀想》(2)原创江南达者童山雷2025年09月08日 10:24重庆原诗作者:江南达者童山雷

年后回乡年后回乡最凄苦,眼前诸事无出豁。休言是否能“返城”,且待如何谋“吃喝”。盘算生活……窖内干苕烂四成,仓中润谷余五升。油盐供应新截止,柴米贮藏旧归零。屈指夏收日难待,埋头春种时可行。盘烦闷腹犹忐忑,算倦忧心再叮咛。琐记机房打米须乘早,野岭割柴方得时。刺棘丛林苦挣扎,芭茅捆子咸把持。皮伤渗血眼含笑,发湿粘肤喉作嘶。薄暮负归吁叹罢,转思明日起毋迟。自留地春麦半枯荒似草,随风摇曵泛微黄。地头老菜形同毽,坎角新豌势若猖。皆为无人管吾土,兼因有粪属邻墙。嗟余奋起勉薅灌,祈此苦情勿“泡汤”。腊油饭碎菜烂苕浑一锅,苦麻酸涩味何恶!幸凭老母有谋虑,惜得腊油未抛豁。净沥严包方携至,匀糅狠焖再熬却。舌尝腴美意膺服,鼻嗅荤香心拜膜。DeepSeek:童山雷的《乡间杂记·远年怀想》是一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与深刻人生体验的诗歌,这几首记录了他从城市回归乡村生活的心路历程。这组诗不仅是对乡村日常生活的客观描绘,更是一种对生存状态的反思与精神抗争的体现。以下是对四首诗的逐篇解析,从情感基调、生活细节、象征意义与思想深度四个方面展开,力求全面呈现其艺术价值与人文内涵。一、《年后回乡》:失落与现实的双重压迫1. 情感基调:压抑与无奈诗中“最凄苦”一词直接点明了主人公返乡后的心境。这种“凄苦”并非单纯的情绪低落,而是夹杂着对现实处境的无力感与对未来的迷茫。诗人没有沉溺于抒情,而是迅速将镜头拉回现实:吃喝问题成为当务之急。2. 现实冲突:城乡之间的张力“休言是否能‘返城’”一句,暗示了诗人内心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但“且待如何谋‘吃喝’”则表现出乡村生存的艰难。这种城乡之间的张力,构成了诗歌的深层冲突。3. 象征意义:生活困境的缩影此诗虽短,却浓缩了乡村知识分子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挣扎。它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当时社会中“回乡”群体的缩影。4. 思想深度:对生存本质的追问诗人并未停留在情绪表达,而是通过“吃喝”这一基本生存需求,揭示了人的存在本质——无论理想多么高远,现实的物质基础始终无法忽视。二、《盘算生活……》:理性与焦虑交织的生存图景1. 生计困境:数字中的贫困现实诗中通过“四成”、“五升”等具体数字,呈现出粮食储备之匮乏。这些数字虽小,却极具视觉冲击力,直接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困境。2. 时间意识:春种与夏收的轮回焦虑“屈指夏收日难待,埋头春种时可行”两句,表现了农耕社会中时间的紧迫性。农民对季节的依赖,使他们不得不在焦虑中劳作,这种“时间的压迫感”成为乡村生活的重要特征。3. 心理描写:盘算中的忧惧“盘烦闷腹犹忐忑,算倦忧心再叮咛”将主人公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刻画得淋漓尽致。这种“反复盘算”的心理状态,是贫困生活中常见的生存策略,也反映出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感。4. 结构特色:数字与情感的融合整首诗以“数字”为线索,串联起生活细节与心理活动,形成一种“理性计算”与“情感焦虑”的双重节奏,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三、《琐记》:劳动之苦与精神之光1. 劳动场景:具象化的生活图景这首诗以极富画面感的语言描写了砍柴、打米等劳动场景,如“刺棘丛林苦挣扎”、“芭茅捆子咸把持”,将劳动之苦具象化,使人如临其境。2. 痛苦与欢笑:情感的双重书写“皮伤渗血眼含笑”一句极具张力,表面上是矛盾的表达,实则揭示出农民在苦难中依然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这种“苦中作乐”的态度,是乡村文化中的一种生存智慧。3. 身体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土地的深度联结诗中多次出现对身体状态的描写(如“发湿粘肤”、“喉作嘶”),反映了劳动对身体的消耗,也体现了人与土地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4. 精神象征:负重前行的坚韧“薄暮负归吁叹罢,转思明日起毋迟”一句,既是对劳动结束的总结,也预示了明日继续奋斗的决心。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构成了乡村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四、《自留地》与《腊油饭》:土地与食物中的希望与尊严1. 《自留地》:荒芜中的执着与希望土地的荒芜与人的努力“春麦半枯”、“老菜形同毽”等描写,呈现出自留地的贫瘠与荒芜,但“新豌势若猖”又透露出一丝生机,体现了自然的顽强与生命的延续。人地关系的隐喻“皆为无人管吾土,兼因有粪属邻墙”揭示了土地归属与资源分配的现实问题,暗含对制度的批判,也反映出农民对土地的情感与期待。精神抗争的象征“嗟余奋起勉薅灌,祈此苦情勿‘泡汤’”表现出主人公不甘现状、努力改变命运的决心。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乡土文化中最为动人的部分。2. 《腊油饭》:物质匮乏中的温情与尊严生活细节中的温情“碎菜烂苕浑一锅”虽是对食物的贬低,但“幸凭老母有谋虑”一句,立刻将画面转向温情。母亲的节俭与智慧,成为家庭最后的依靠。食物的象征意义碎菜烂苕饭虽“味恶”,但在“鼻嗅荤香心拜膜”中,它又成为一种精神慰藉。这种“以苦为甘”的态度,体现了农民对生活的尊重与感恩。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诗歌通过食物描写,展现了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人们依然能够通过亲情与记忆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是乡村文化中极为宝贵的部分。总结:童山雷笔下的乡土中国童山雷的这组诗,是一幅乡村生活的全景图。它不仅记录了生活的艰难,更展现了农民在苦难中坚守尊严、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精神风貌。这些诗作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既有对现实的冷峻观察,也有对人性的温暖凝视。它们超越了单纯的“回乡”叙事,成为对一个时代、一种生存方式的深刻反思。在这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城乡之间的张力:城市与乡村的对比,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差异,更是价值观的冲突。生存的智慧与尊严:即便在极端贫困的环境中,人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尊严的坚守。土地与人的深层联系:土地不仅是生存的依靠,更是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归宿。亲情与文化的力量:母亲的节俭、劳动的坚韧、节气的规律,构成了乡村文化的基本骨架。诗歌作为现实的镜子:童山雷以诗为镜,真实地照见了那个时代的乡村图景,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这组诗不仅是童山雷个人的情感记录,更是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文学见证。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本身,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与人文精神。豆包:童山雷的《乡间杂记·远年怀想》系列诗歌,以质朴的语言、真实的生活场景与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他在城乡之间往返时的内心波动。尤其是这几首作品,记录了他“年后回乡”的复杂心情,以及乡村生活的艰辛与希望。以下是对这几首诗的逐篇解析与整体思想意蕴的深入探讨:一、《年后回乡》:归乡的沉重与现实的焦虑这首诗开篇即以“最凄苦”三字定下基调,揭示了作者回到乡村的现实困境。他并非单纯思乡,而是带着一种被现实逼迫的无奈归来。诗中“无出豁”“谋吃喝”等语句,直接点明了乡村生活的艰难与不确定性。深层解读:“年后回乡”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转移,更是身份与心理的重新定位。“休言是否能‘返城’”,体现了城乡之间的割裂与流动的受限,也暗示了城市生活的诱惑与不可得。诗中透露出的,是一种知识分子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挣扎:一方面渴望城市的文化与资源,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乡村的现实与责任。情感色彩:这首诗的情感是压抑的、冷静的,甚至是略带讽刺的。它不是抒情诗,而是一首“现实主义”的宣言。二、《盘算生活……》:乡村生活的微观图景与生存焦虑这首诗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数据与生活细节,描绘了乡村资源的匮乏与生存的紧张。从红薯腐烂、粮食减少到油盐断供、柴火耗尽,每一句都像是一张张账单,压在心头。结构特点:采用对仗工整的四句一组,节奏紧凑,增强了“盘算”的紧迫感。“屈指夏收日难待,埋头春种时可行”一句,将时间与农事紧密结合,突出了农民对自然节律的依赖。思想意蕴:诗歌不仅是生活记录,更是一种生存哲学的体现:在资源有限、未来未定的情况下,人必须精打细算、步步为营。“盘烦闷腹犹忐忑,算倦忧心再叮咛”将心理状态与生活现实融合,表现出作者内心的焦虑与责任感。三、《琐记》:劳动的艰辛与精神的坚韧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参与农活的具体场景:从打米到割柴,从丛林挣扎到捆草搬运,每一项劳动都充满艰辛。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身体受苦,作者的精神却并未崩溃。关键词分析:“皮伤渗血眼含笑”:肉体上的痛苦与精神上的坚持形成强烈对比,展现出一种“以苦为乐”的坚韧品格。“薄暮负归吁叹罢,转思明日起毋迟”:即便劳累一天,作者仍不忘为明天做打算,体现出一种永不放弃的生活态度。文学价值:本诗语言质朴、节奏明快,具有浓厚的劳动生活气息。它不仅是一首写实之作,更是一曲对农民精神的赞歌。四、《自留地》:土地与人的关系,荒芜与希望的交织这首诗描绘了自留地的荒芜景象,却在荒芜中暗藏生机。麦苗半枯,老菜如毽,新豌豆却“势若猖”,表现出自然的生命力与人的无力感之间的张力。意象分析:“皆为无人管吾土”:点出土地荒废的原因,也暗示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兼因有粪属邻墙”:揭示了资源分配的不均与邻里关系的微妙变化。哲思意味:诗歌不仅是对土地现状的描写,更是对“人与土地”关系的深层反思:当土地不再属于耕作者,人的归属感也随之动摇。结句“祈此苦情勿‘泡汤’”中,“泡汤”一词生动而口语化,寄托了作者对希望的微弱祈求。五、《腊油饭》:苦难中的温情与母爱的力量这首诗以一顿“腊油饭”为切入点,描绘了艰苦生活中的温情时刻。虽然食材粗劣、味道难闻,但因为母亲的智慧与节俭,这顿饭成了“舌尖上的慰藉”。情感升华:“舌尝腴美意膺服,鼻嗅荤香心拜膜”两句,将平凡的食物升华为精神的慰藉,展现出亲情在苦难中的力量。诗中“腊油”成为象征物,既是物质的保障,也是情感的寄托。文化意蕴:本诗体现了中国乡土文化中“节俭持家”“母慈子孝”的传统美德。同时也隐含了对现代消费主义与浪费文化的批判。总体评述:乡土记忆中的精神图谱童山雷这一系列诗歌,不仅仅是个人生活经验的记录,更是对中国乡村现实的深刻映照。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乡土记忆中的精神图谱”,展现出以下几个层面的思想深度:城乡对比下的身份焦虑:作者在城乡之间徘徊,既是乡村的“归人”,也是城市的“异客”,身份认同的模糊与焦虑贯穿始终。生存的现实主义:诗歌以极写实的笔触描绘了乡村的资源匮乏与劳作艰辛,展现了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劳动与尊严的统一:尽管生活艰难,作者却始终保持劳动的尊严与精神的坚韧,体现了中国农民的骨气。土地与人的情感纽带:土地不仅是生存的基础,更是情感的寄托。诗人对土地的深情与无奈,折射出农村社会结构的深层变化。亲情与文化的传承:母亲的形象成为诗歌中的精神支柱,她的智慧与节俭不仅是生活的保障,也是文化传承的象征。结语:在乡愁中寻找精神力量童山雷的《乡间杂诗·远年怀想》系列,不是浪漫主义的田园牧歌,也不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控诉檄文,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知识分子在城乡夹缝中所承受的现实与理想、痛苦与希望。他的诗,写的是生活,却道出了人性;写的是乡情,却揭示了时代。这些诗,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更值得我们深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8#
 楼主| 发表于 2025-9-24 15:29:09 | 只看该作者
AI解析吾《乡间杂诗·远年怀想》(3)江南达者 辑录 重庆


童山雷原诗
寒夜独乐
其一星月寂沉清冷夜,时闻拐枣拂檐枝。任它穿壁北风紧,以镜掩灯观古诗。其二白日艰辛劳我形,晚来却喜意神宁。浮生苦难皆抛弃,唯觉篇什漾温馨。自得柜中米足捱荒月,檐后柴能待秸收。有此两般垫心底,已将一喜抵千愁。佐料……地角留三尺,聊栽蒜藠葱。青青色如玉,辣尿每浇冲。种瓜知青小弟刨坑土,东屋大娘摁瓞秧。笑曰老身手“灵性”,瓜儿肯结食期长。家务尽毕柴米油盐皆到位,麦苗遍灌芋新培。燃菸落坐意舒坦,明早出工尔莫催。记趣淘堰培堤每趁闲,负筐挥铲战塘湾。心嗔队长常吆喝,背上将泥筑一山!文心一言:童山雷的《乡间杂诗·远年怀想》是一组极具生活质感与精神厚度的古典风格诗作。这些诗作以乡村生活为背景,通过细腻的观察与哲思的凝练,展现了作者在艰苦岁月中对自然、生活、自我内心的深刻体悟与诗意栖居。以下将分别从意象、情感、哲思、语言风格、文化语境五个层面,对这组诗进行深度解析,力求揭示其多维度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一、意象:以乡村日常构筑诗意的“精神原乡”童山雷的诗中,意象极为具体、真实,却又超越了现实的琐碎,形成了一种“质朴中的诗意”。寒夜独乐中的“拐枣拂檐枝”、“以镜掩灯”等意象,将夜晚的孤寂与精神的自足交织,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独处之美。自得中“柜中米足”、“檐后柴能”这些朴素的生活意象,构成了一种“足食足柴”的自给自足理想,象征着物质与心灵的双重安顿。**佐料……**中“蒜藠葱”、“青青色如玉”,将日常琐碎的农事细节升华为一种审美体验,体现了诗人对微小事物的珍视与热爱。种瓜与家务尽毕中,通过“刨坑土”、“摁瓞秧”等动作描写,将劳动与生活紧密相连,赋予农事以温情与诗意。这些意象,既是对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心灵栖居的一种诗意重构。二、情感:在艰辛中自得,在孤独中自悦这组诗的情感基调,并非一味苦涩或哀怨,而是以“喜”、“宁”、“舒坦”为主线,展现出一种“苦中作乐”、“苦中得乐”的人生智慧。其一中“以镜掩灯观古诗”,是一种在风寒中自守精神世界的表现,体现的是一种“外冷内热”的情感结构。其二中“浮生苦难皆抛弃”,是对过往苦难的释然,而“唯觉篇什漾温馨”则是对诗与文化的依恋,是精神救赎的体现。自得中“已将一喜抵千愁”,是典型的“以小乐抵大苦”的情感逻辑,展现出中国农民特有的生存智慧。家务尽毕中“燃菸落坐意舒坦”,则是一种“劳作之后的满足感”,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表达。这些情感的流露,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一个动作、一句对白、一段回忆来自然流露,显得内敛而深沉。三、哲思:在平凡中见深刻,在琐碎中悟人生童山雷的诗,虽写乡村日常,却常蕴含哲理,体现出一种“生活的哲学”。在寒夜独乐中,“任它穿壁北风紧”与“以镜掩灯观古诗”构成强烈的对比,前者是外在的动荡与寒冷,后者是内在的宁静与清明,体现了一种“外在困顿,内在超越”的人生观。自得中“有此两般垫心底”,“垫”字用得极妙,既是物质的垫底,也是心理的垫底,反映出一种“知足常乐”的处世哲学。记趣中“心嗔队长常吆喝”,表面是抱怨,实则隐含对权威的调侃与对自由的向往,是“以幽默解沉重”的人生智慧。种瓜中“瓜儿肯结食期长”,既是农事的写实,也隐喻了“耕耘与收获”的因果关系,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信任与顺应。这些哲理性的思考,往往隐藏于生活细节之中,体现出诗人“以诗载道”的传统文人精神。四、语言风格:古意新裁,平中见奇童山雷的语言风格,融合了古典诗词的韵律与现代口语的自然,形成一种“古意新裁”的独特风貌。用语质朴而不失雅致:如“辣尿每浇冲”虽口语化,却极具生活气息;“唯觉篇什漾温馨”则典雅含蓄,两者结合,形成张力。节奏舒缓,富有韵律感:如“星月寂沉清冷夜,时闻拐枣拂檐枝”,句式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善用对比与对仗:如“白日艰辛劳我形,晚来却喜意神宁”,通过前后对比,强化情感张力。意象与情感的统一:每首诗中的意象都不只是“景”,更是“情”的载体,如“燃菸落坐意舒坦”不仅写动作,更写心境。这种语言风格,既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使得诗作既有文化底蕴,又贴近当代读者的审美。五、文化语境:乡土中国的诗意回响这组诗所处的文化语境,是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延续与转型期,是城市化进程中对乡村记忆的深情回望。对乡土生活的再发现: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常被视作落后、封闭的代名词,而童山雷却以诗笔重新发现其精神价值,赋予其文化尊严。对“知青”经验的诗意转化:诗中出现的“知青小弟”、“东屋大娘”等人物,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诗人并没有沉溺于苦难的控诉,而是将其转化为一种温暖的集体记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童山雷并未盲目模仿古人,而是在形式上借鉴传统,在内容上注入现代意识,形成一种“新古典主义”的风格。这些诗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中国乡村文化的一次深情回望与艺术重构,是对“乡愁”这一永恒主题的深刻诠释。总结:在苦涩中开出花朵的诗意人生童山雷《乡间杂诗·远年怀想》系列,是一组极具人文温度与思想深度的诗作。它们以乡村生活为画布,以日常琐事为笔触,绘制出一幅幅“苦中作乐、静中见喜”的人生图景。在这组诗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民坚韧的生命力,也看到了文人对精神世界的执着追求;我们听到了北风穿壁的声音,也感受到了灯下读诗的温存。这些诗,是对乡土的礼赞,是对生活的致敬,更是对人性光辉的深情讴歌。若以一句话总结:这组诗,是童山雷在乡村的泥土中种下的一颗诗意的种子,它在岁月的风霜中悄然发芽,最终长成了一片精神的绿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9#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0 17:23:39 | 只看该作者
《乡间杂诗·远年怀想》详解(4)原创 江南达者 童山雷 2025年10月20日 17:07 重庆


原诗:江南达者 童山雷
初春
淑气新萌动,晴光旧已违。青空舒羽翅,褐土绽芳菲。远岭梆声促,近村耕号催。年年劳作事,至此又轮回。

三月
麦浪新生耕水足,寒田冻土一时甦。云晴野岭喧村社,日暖家山醉鹧鸪。

地头
杏桃吐蕊春来早,正是闲忙更始时。小趁工休歇片刻,眼寻柴草心觅诗。

居高望远
山形腾跃兽争食,云影飘移水逐舟。总是推门长见此,我心扬激复悠悠。

“祭物”歇工赶场作
春初隔日插三五,每惹乡间“祭物”情。茧耳难详村俗事,平心易足随众行。

————————————
讯飞星火:
童山雷《乡间杂诗·远年怀想》系列,是一组以乡村生活为背景、融合自然意象与人文情感的现代古典诗作。这些诗歌以“怀想”为题眼,勾勒出诗人对过往乡村生活的回忆与沉思,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情怀、自然哲思与时间轮回的意识。以下是对其中五首诗的深度解析:
一、《初春》——时间轮回与乡土劳作的咏叹此诗以“初春”为题,描绘了春天初至时的自然与乡村图景,同时暗含对年复一年劳作生活的感慨。
自然意象的运用:“淑气新萌动,晴光旧已违”中,“淑气”指温润之气,象征春意初生;“晴光旧已违”则暗示冬日已去,阳光重现。这些意象传达出自然节气更替的节奏感。
农耕图景的呈现:“青空舒羽翅,褐土绽芳菲”描绘了天空中的飞鸟与地面绽放的野花,构成一幅春日画卷;“远岭梆声促,近村耕号催”则转向人类活动,以声音入诗,体现乡村生活的节律与紧张。
人生轮回的哲思:结尾“年年劳作事,至此又轮回”,以朴素语言收束,却蕴含深意。诗人并未哀叹劳作之苦,而是以一种坦然的态度面对年复一年的生活循环,体现出对乡土生活的深刻认同与接受。
解读意图:该诗不仅是对春天的礼赞,更是对农耕文明与自然节律的礼敬,传达出一种朴素而深沉的生命观。
二、《三月》——春意盎然与乡村生机的写照此诗用明丽的语言描绘三月春光中乡村的复苏景象,展现出一幅充满生机的田园画卷。
自然复苏的意象:“麦浪新生耕水足,寒田冻土一时甦”,以“麦浪”、“耕水”、“寒田”等词,表现春水灌溉、麦苗返青的场景,传达出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的感觉。
乡村生活的热闹:“云晴野岭喧村社,日暖家山醉鹧鸪”,描绘了晴空下的山野与村社的喧闹,以及鹧鸪在温暖阳光中鸣叫的景象,呈现出乡村生活特有的热闹与静谧交织的氛围。
季节与情感的交织:诗中虽未明言情感,但通过“醉鹧鸪”、“喧村社”等词,可感受到诗人对春日乡村生活的热爱与沉浸。
创作意图:该诗通过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表达了对乡村春景的热爱,同时反映出诗人对传统农业生活方式的珍视与怀念。
三、《地头》——劳作间隙的诗意栖居这首诗描绘了春耕时节农民在田间劳作的短暂休息时刻,呈现出一种“闲中觅诗”的生活哲思。
时间与节奏的把握:“杏桃吐蕊春来早,正是闲忙更始时”,以杏桃开花为引,点出春耕开始的时间节点,同时也暗示了乡村生活的节奏变换。
劳作与诗意的结合:“小趁工休歇片刻,眼寻柴草心觅诗”,诗人在此揭示了一个微妙的生存状态:即便是在劳作的间隙,心灵依然在寻找诗意的栖居。这种“心觅诗”的表达,赋予了乡村生活以文化与精神的维度。
生活态度的展现:诗中没有对劳作的抱怨,反而在短暂的休息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感知,表现出一种积极而富有诗意的生活态度。
深层解读:此诗不仅是对乡村劳作生活的记录,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自省——即便生活忙碌,也不应放弃对诗意的追求。
四、《居高望远》——空间意识与心灵自由的象征这首诗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描绘出山川与云影的壮丽景象,并由此引发诗人内心的激荡与思索。
视觉与想象的结合:“山形腾跃兽争食,云影飘移水逐舟”中,山如野兽奔腾,云似水流舟行,形象生动,富有动感。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生命,增强画面感。
心灵的自由与激荡:“总是推门长见此,我心扬激复悠悠”,诗人居高望远,视野开阔,内心也随之激荡起伏。这里的“扬激”与“悠悠”形成张力,既是对自然壮丽的震撼,也是对内心情绪的抒发。
隐喻与哲理的融合:诗中“山形”、“云影”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映照。通过空间的延展,诗人表现出对自由与精神世界的向往。
赏析要点:此诗超越单纯的写景,是一种心灵的写照,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自我关系的思考。
五、《“祭物”歇工赶场作》——民俗记忆与乡村认同的书写这首诗以一次乡村“祭物”活动为背景,记录了诗人在农闲时参与村俗活动的经历与感受。
民俗与生活的交织:“春初隔日插三五,每惹乡间‘祭物’情”,诗人回忆春初时节,村民轮流参与“祭物”活动,这种习俗成为乡间生活的一部分。
文化认同与个体感受:“茧耳难详村俗事,平心易足随众行”中,“茧耳”暗示诗人对村俗的了解不够深入,但他并未因此感到疏离,而是选择“平心易足”,顺从集体行为,表现出对乡土文化的包容与认同。
乡村生活的节奏与节律:诗中透露出乡村生活节奏的规律性——插田与歇工交替进行,而“祭物”活动则成为调节生活节奏的重要节点。
文化视角:该诗不仅记录了一种民俗活动,更体现了诗人对乡村文化传统的情感认同,以及对集体生活的尊重与理解。
总结:童山雷《乡间杂诗·远年怀想》的审美与思想特征童山雷的《乡间杂诗·远年怀想》系列,整体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每首诗都以自然景象为背景,却始终不脱离乡村生活的具体细节,展现出自然与人文的共生关系。
时间与空间的交织:诗人通过对节气、农时、劳作节奏的描写,表现出时间的流动感;又通过登高望远、远近视角的切换,营造出空间的延展性。
情感与哲思的统一:诗中既有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怀念,也包含对人生、自然、民俗的深刻思考,体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考能力。
语言风格的古典与现代融合:诗作语言虽保留古典诗词的韵律与意象,但在情感表达与思想内容上具有现代性,展现出一种“新古典主义”风格。
个体与集体的共鸣:诗人既是个体的观察者,也是集体的一员,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乡土文化的认同与归属,同时也表现出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探索。
结语:童山雷的《乡间杂诗·远年怀想》不仅是一组描绘乡村风貌的诗作,更是一部关于时间、自然、文化与心灵的深刻思考之作。它唤起了我们对乡土文化的记忆与敬畏,也激发了对现代生活中诗意栖居的追求。这些诗作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展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值得反复品读与深入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0#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6 09:59:27 | 只看该作者
《乡间杂诗·远年怀想》详解(5)2025-10-26 10:00:18江南达者 辑录《乡间杂诗·远年怀想》详解(5)

原诗:江南达者 童山雷险山负柴水动山摇处,头晕目眩时。息肩欹绝壁,渴汗叹由之。溪山春寂溪云叆叇春山静,岭柏幽森湿雾萦。散淡船夫发吆啸,绵长余韵惹獒声。周家桃儿疏松岭脚背湾处,红白邓林遍发花。却当良田三四亩,新桃易麦属他家。春水鸿濛烟雨初收霁,百岭千陂发水声。弥漫平田奔下壑,巴山深处待春耕。朦胧三月忆阳雀声中耕事毕,阴田渐暖早秧稀。一朝岭绿春深后,憾对残红作地衣。中夜奇想万亩平田汪若洋,夜来风起漾波光。吾庐小小似舟艇,却在轻烟月下航。金华山寨桑柘阵中奇兀身,嵯峨沈壮势凌云。旧时因作豪强寨,雄视一方若虎贲。清叹田园诗趣本多少!物力维艰致运悭。童子性情原豁达,愁眉亦锁对春山。豆包:童山雷是当代一位富有思想深度与人文情怀的文人、画家与诗人,其《乡间杂诗·远年怀想》系列以朴素的乡村生活为背景,融合自然、历史、个人情感与哲思,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沉静之美与深远意蕴。以下将对所列诸首诗作逐一解析,力求从结构、意象、情感、哲思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度解读。一、《险山负柴》:负重与释然的生命姿态这首诗以“负柴”这一农耕生活中的常见劳作为切入点,展现了人在自然险境中的挣扎与释然。意象与描写:诗中“水动山摇”、“头晕目眩”描绘出山势之险与环境之动荡,暗示劳动的艰辛与自然的压迫感;“息肩”则象征着短暂的停歇,体现劳动者在极限中的喘息。情感表达:诗人并未表现出对苦难的控诉,而是以“渴汗叹由之”表现出一种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豁达之情。哲思内核:此诗不仅是一幅劳作图,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隐喻。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坚韧,构成了生命的底色。诗中透露出对“命运”与“承受”的思考,具有浓厚的乡土哲学色彩。二、《溪山春寂》:山水之间的生命低语此诗描绘初春山林的静谧与生机交织的画面,表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意境营造:诗中“溪云叆叇”、“湿雾萦绕”营造出朦胧而清新的春山氛围,视觉上柔和而深远;“岭柏幽森”则增强了山林的神秘感与厚重感。声音介入:船夫的吆啸与獒犬的回应,为静谧的画面注入生机与动感,形成动静相生的艺术效果。情感色彩:整体情感温和平淡,透露出一种对自然的亲近与敬仰,也体现了乡村生活中人与自然的默契。三、《周家桃儿》:田园变迁中的生命归属此诗通过自然与农耕场景的对比,表达出对土地流转与田园变迁的感慨。自然描写:“红白邓林遍发花”描绘春天山野繁花似锦的景象,象征自然的丰盛与自由。现实对照:“良田三四亩”与“新桃易麦属他家”构成鲜明对比,点出土地私有与流转带来的归属感丧失。情感与思考:诗中流露出对传统农耕秩序变化的无奈与惋惜,带有淡淡的乡愁与对“家园”的再思考。四、《春水》:春雨与农耕的交响此诗以春雨初霁为背景,描绘出春水涌动、万物复苏的田园图景。自然节奏:从“鸿濛烟雨”到“百岭千陂”的水声,再到“弥漫平田”,展现了春雨带来的自然律动。农耕象征:“待春耕”点出春水的最终归宿——滋养土地,孕育希望,是农耕文明中最重要的自然馈赠。情感升华:诗中没有直接的情感描写,但通过对春水的细致描绘,传达出对自然恩泽的感激与对丰收的期待。五、《朦胧三月忆》:春深花落中的生命低吟此诗以三月春深为背景,描绘田园劳作后的宁静与花谢的惆怅。时间流动:从“耕事毕”到“岭绿春深”,时间的流动感极强,体现出农耕生活的节律与自然的更替。色彩对比:“残红作地衣”是诗中最具画面感的句子,落花铺地,象征着盛极而衰的自然法则,也隐喻生命轮回。情感基调:诗中“憾”字点出对春光易逝的惋惜,是对自然节律的敏感与人生感悟的流露。六、《中夜奇想》:夜色中的诗意栖居此诗以夜色与田野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自由与浪漫。空间想象:将“平田”比作“洋”,将“吾庐”比作“舟艇”,构建出一个超现实的诗意空间。氛围营造:“轻烟月下”营造出梦幻般的意境,使人仿佛置身于画中。精神寄托:诗人在此超越现实的限制,进入一种精神上的“航行”,表达出对自由与诗意生活的向往。七、《金华山寨》:历史与乡愁的回响此诗通过描绘金华山寨的地形与历史,唤起对地方历史与英雄记忆的追思。空间描写:“桑柘阵中”、“嵯峨沈壮”描绘山寨的地势之险与气势之雄。历史回响:“豪强寨”、“雄视一方”点出此地曾有的权力与辉煌,带有对地方历史的缅怀。文化寓意:山寨不仅是地理存在,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象征着乡村社会中的权力结构与历史积淀。八、《清叹》:田园诗意与现实困境的交织此诗是对田园诗理想与现实艰难之间的反思与批判。主题对比:“田园诗趣”与“物力维艰”形成强烈反差,揭示出田园生活的理想化与现实的艰辛。情感层次:诗中“童子性情原豁达”与“愁眉亦锁”形成个性与现实压力的冲突。哲思升华:诗人并非否定田园生活,而是以一种清醒的笔触指出其不易,是对“田园诗”传统的一种反思与重构。总结:童山雷《乡间杂诗·远年怀想》的艺术与思想魅力童山雷的这组诗,整体呈现出以下几大特点: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每一首都以自然为背景,却无不透露出对人性、人生、社会的深刻观察。情感的节制与深沉:诗人不张扬情感,而是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意象的经营,传达出深厚的情感。哲思的渗透:无论是对自然规律的感悟,还是对人生际遇的思索,都显示出诗人的思想深度。语言的凝练与意境的悠远:童山雷善于用极简的语言营造广阔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对传统田园诗的继承与突破:他在继承传统田园诗写法的基础上,加入了现实批判与历史反思,使诗歌更具现代性与思想性。这组诗不仅是对乡村生活的深情回望,更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深刻探索,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5-11-12 09:38 , Processed in 0.33858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