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贵州省印江西岩宋代隘关遗址的历史研究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7-16 16:4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16 16:51: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印江西岩宋代隘关及西岩建炎寺庙初考
      —郑瘦石研究撰文
    隘关,是中国历代交通和军事的遗物。大江南北地理有异,不同等级规模的隘关比比皆是。
    佛教,是世界宗教主体的三大信仰之一。公元前73年,以“伊存授经”为始传入中国,《中国佛教两千纪念大会》的召开为此明确了佛传时间座标。从此中国历代统治者,将佛教并列于道教、儒教之中,形成儒、道、佛三教合一的社会维系规治,融于各朝政治之中,布施于政治和民生综合社会系统。 作为政治需要的佛教官僧制度,从东汉起,在佛门开设僧正、僧录、僧官等官职,历朝相沿录用,到了唐代佛教盛行于华夏,成为政治与佛教政教合一的鼎盛时期,达到了佛教既渡化于民,又服务于政治的目的.
    今贵州省印江自治县,早在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置思王县,《贵州通志》卷一222页曰:“思王,即思南之朗溪司也”。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置思邛县,《贵州通志》、《思南府志》等史籍均有记载,印江列入了唐代全国360个州府,1557个县的编制之内佐证无疑。佛教成为古代统治阶级实行“教化愚民、消弥边患”维系特殊制度,替代以军事手段不能缓和统治阶级与平民百姓之间的矛盾,通过佛教的方式,能巧化朝廷如何统治百姓,百姓如何顺从朝廷的良策,为此,历代王朝统治都在江南蛮夷区域将佛教作为政权政治的重要附属集合在一起,兴佛安民,达到佛教为政治服务的目的。 从汉代到唐宋时期,江南各地几乎都设立具有皇权和地主掌管等级的道观、寺院,这种政教一体的格局直接影响到宋朝边陲思州印江之地,北宋徽宗帝于咸平四年(1100年),一级行政为路,二级行政为府,三级行政为州,四级行政为县,在田佑恭置黔南路军事之战一统黔南路五十个独立分散的羁縻州于“宣和元年(1119年),授田佑恭为贵州防御使”这一段历史之中,可见思州宋代风云万千,色 斑斓,印江西岩宋代隘关史流千载,独领风韵。
    印江西岩宋代隘关意义和作用是什么呢?笔者查阅史典研究认为:
    一. 据《中国通史》、《宋史》、《贵州通志·人物志·田佑恭传》、《思南府志》等史典记载:宋代帝王为防御地方番割,仍沿袭路、府、州、县的行政管理,军事上宋朝在实行募兵制中,招募对象多为灾荒饥民,并实行灾年招募饥民为兵的养兵制度,强征民丁入伍,城池防御采用守点不守线策略,城防设施发展了出城制。印江西岩地势险要,同时也是思王、思邛县路府州县的交通、军事、商贸必经要道,古时邛江山谷深水湍急,印江西岩宋代关隘最为有名。印江西岩关隘屏障在马鞍山峡断尾悬崖与邛水迂回深水之处,峰峦叠嶂,峭壑阴森,敲梆岩人猿无路,隘关石墙居高临下,西岩隘关最高之处可向东窥思王峡关、县城、甲山路道十里,向西可望中坝、滴水岩、燕子阡水路十里,邛江水道汉路这一屏障,得天独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宋时思州思邛官员行程,马日行七十里,步人日行五十里,…宋时的行速。宋太祖赵匡胤始定军卒代百姓为递夫,宋邮递制度依快慢分类,金字牌递规定日行五百里,此外急脚递、马递、步递速度分别是四百里、三百里、二百里,西岩隘关既是金急马步邮递必经之道。印江西岩宋代隘关在《思南府志》所载的正(政)和二年(1112)黄阳洞酋长冉万花贼乱,戮于藁街;(1117)遏绝杨维聪之暴;(1128)田佑恭平叛贼王辟;(1132)保蜀劳勋,(1137)赠玺书金带;以及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7)田儒铭敕封昭信校蔚;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奉调助剿周文贵后,初诰封忠顺大夫,后任沱江宣抚使;和近代红二六军团在黔东建立革命根据地等等历史事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宋代印江境内的思王、思邛二县,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县域商业逐年兴盛,商人城集随处开设店铺,南宋末年的黄震给商贾下了个定义“行者为商,坐者为贾”,印江早在宋时就出现了“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定期集市,宋代西岩交通商贸隘关促进思王、思邛区域贸易和乡村集市的繁荣,和商贾进行商品运输,长途贩运盐茶米棉油日杂等商贾收放调集,隘关税收衙役寅时到关,卯时征税,周而复始,在过税中采纳“值百抽二”,或“值百抽三”,西岩隘关也为思邛古代地方财的政税收起着了一定作用。
    三.
    印江自唐代一千多年来在民间流传“梵净是佛,佛在梵净”,“先有甲山道,后有印江城”,“甲山道,梵净佛”,“唐有茶院,官管盐巷” 和 “周家码头,盐米布油”更有“盐自四川,必过西关”,“西岩上下,汗满衣衫”等等旧说。
      四.
    西岩宋代隘关遗址位于今印江县城西甲山村李家边组河对岸西侧,岩墙合缝无粘物原石堆砌,砌块为长方体岩石,每一砌块均重在一百公斤以上,岩墙最高处达10米之多,岩墙总长约数十米,有数个观察孔洞,唯一通洞出入上下,这一隘关凿石,运输,堆砌费时费工,工程浩大,没有地方行政命令是不可能完成的。
    (注:西岩宋代隘关遗址在贵州省印江自治县西郊)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50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沙发
    发表于 2014-7-16 23:41:02 | 只看该作者
    这些研究对地方很有价值,文学性却不强。可以发些文学性艺术性强些的文章来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4-7-17 23:19:40 | 只看该作者
    厘清地方遗存变迁脉络,承传有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5-16 20:47 , Processed in 0.07836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