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0|回复: 1

苗洪:你的每一次阅读,都是在向作家致敬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00:15
  • 签到天数: 200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发表于 2021-1-10 04: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真正的阅读过程,其付出的辛酸并不亚于一场艰难的创作劳动——

        序:言不同季节,不同时空,不同地点等因素都会决定或影响你的阅读感受。尽管许多人,包括最著名的作家及其文学评论家都有过如此的体验,但是,在总结阅读经验的时候,他们除了谈论作品的风格,主题,甚至作家本人的写作技巧,生活阅览,却很少谈及不同的阅读时间会带来绝对不同的阅读感受,作品的理解包括对作品的共鸣体验等。其实,特别是对于文学理论家,文学评论家来说,恰恰是那个令他阅读感受最恰当的因素决定了他对某一作品的认识方针及评价的态度。明显,这种评论的基础既来自即时的阅读,也来自不同时间不同心情阅读同一部作品的理解感受才决定了他评论的角度。这甚至会影响一篇文学评论的整体质量。这点你必须承认。阅读的不同时空因素不仅会决定一个文学评论家的阅读感受,甚至会成为个人一生当中最深刻的阅读记忆,而且这种记忆甚至会成为一生中任何时期都能够唤醒你的阅读记忆,甚至是生命的记忆。

      《一》在苗洪看来,阅读有时候会出现类似参照阅读的情形。我们如何描绘这种参照式阅读呢?类似于之前有一部能够最初唤起你阅读快感作品的影响,你可能会对同一题材类型的作品发生阅读的兴趣。即有可能的是,只要是与那个先入为主的作品题材等同的作品,你都必然会发生阅读的兴致。我们曾经采访过一组出生于六十年代中期的中国作家及诗人。在他们刚刚步入中学生时代的时候,中国曾经放映了一部来自法国的侦破影片《尼罗河上的惨案》。这部漏洞百出的影片使这些刚刚步入中学时代的读者群引发的不仅仅是对于本部影片的热情关注,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对同类题材文学作品的阅读热情。

    后来的《10个小印地安人》又称《孤岛奇案》在后期又被改编为电影《无一生还》,其中还包括《东方快车谋杀案》,《阳光下的罪恶》等,都相继成为以《尼罗河上的惨案》为参照的阅读行为及阅读体验。但是,这个时候却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情况就是,阅读有可能仅仅是兴趣的产物,有时侯并不会影响一个人后来的写作态度及写作指引。包括海子,舒婷,汪国真等著名诗人,从他们最初的生活岁月来看,阅读过《尼罗河上的惨案》或《福尔摩斯》等经典的体验肯定存在,但是,谁也没有按照《尼罗河上的惨案》的思路去创作同类文学作品或侦破类诗歌。所以,阅读有时侯仅仅是生活方式,而不是学习的方式。

      而再将时光往前推算的话,对于这些来自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及诗人来说,阅读过高尔基的作品,冯德英,冯翼才的作品应该都是有可能的事情,可是后来的作家,后来在这些作家的写作意向当中根本看不见这些作品的任何影子。

      阅读的记忆其实是个非常复杂的机制。在整个的七十年代及八十年代初期,阿尔巴尼亚的一组影片及同类文学作品及诗歌仿佛是许多人深刻的记忆。那么这个记忆的焦点到底在哪里呢?我们曾经专门采访过这个年龄段的普通读者群落。关于阿尔巴尼,关于阿尔巴尼影片《地下游击队》及《第八个是铜像》的记忆形成竟然是《地下游击队》中那个反动派军官对女地下工作者的一句话,女士,您已经48个小时没有喝过一滴水了;而对于《第八个是铜像》来说,他们所有的记忆点并不是主人公英雄事迹,而是雕刻家英俊的面孔。所以,阅读的记忆非常复杂,它不一定是你所安排预先设置的那样,是因为对作品整个主题的阅读记忆。

    《二》共鸣类阅读记忆。高尔基童年三部曲的文学成就来自高尔基高超的归纳性写作技巧。童年的高尔基的生活经历其实非常平凡,几乎和我们每个孩子地童年经历差不多。但是,我们的阅读记忆点其实并不在于高尔基的文学技巧。而大多数人产生的记忆点却是一个具有特别重要共鸣意义的记忆。我们会担心自己离开父母亲去当学徒的孤单,我们会想象会不会有好心人在我们最饥饿的时候会给以我们一段香肠——当时的中国,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香肠还是一个陌生的食品概念,它甚至在我们看来是奢嗜品的概念及意味。

      但是,在这个共鸣类的阅读记忆中,却发生了一个错位的现象。这就是叶永烈老师《小灵通漫游未来》及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这种记忆非常深刻,但是,我们却对文学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质疑及怀疑。这让我们很焦虑,甚至沮丧。因为在我们后来的生活中,会发现的是,那些在科普读物中曾经幻想过的比南瓜还大的西红柿,
    或者说,在花生枝叶上结的苹果,后来竟然在现实中被理解为基因工程的产物,现在我们对于这种基因果实不但不敢享受,甚至还充满极大的恐惧感。再后来,电脑,手机出现了,可是,这些科幻作品中所说的千里眼,顺风耳却完全打乱了我们正常的生物钟不说,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及金钱去维系这种现代生活的格局。

    我们似乎是已经来到了一个不需要看日历过日子的时代——所以,手表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仿佛是可有可无——这并不是说我们有了太多的计时工具,而现代生活本身就已经不需要我们自己去计算时间了。到了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移动公司会及时通知你缴费,煤气公司很可能就在固定的那天让你去付费。合同书到期也不要你操心,它们会提前通知你前去办理。这种来自共鸣的阅读记忆与现实发生了明显不可逆转的冲突。可是,在阅读与现实生活发生冲突后,我们还得回来再阅读,因为我们还想寻找更多的阅读记忆。

    《三》阅读其实只是个碎片式的记忆及感受。有些文学作品尽管非常经典,也非常伟大。可是,我们面对世界每天可以诞生高达几十万部文学作品的情形来说,我们只能进行选择性的阅读。但是,问题在于,我们面对长达几十万字的某些作品来说,我们唯一的阅读方针就是选择中的选择。另外,以往在没有打字机的岁月里,有些作家创作一个长篇的时间至少会耗费5年到10年的时间。这一长时间的创作周期,必然趋势是导致作品本身的思维端续,信息断续,知识的断续乃至人生哲学及人生观的断断续续。因此,要让我们通过仅仅一次性的尤其是断断续续的阅读,你的阅读记忆肯定是碎片化。

      毫无疑问,我们到目前为止可以断言的是,世界范围内尚未有任何一位读者一字不缺的将《红楼梦》完整阅读/因此,这里出现了一个所谓阅读技巧的名词。事实上,这种所谓讲究技巧的阅读其实是一种偷工减料。有时候我们的确是没有必要通篇阅读那些长达几十万字的文学作品。包括《百年孤独》相信除了了码字程序师之类的读者,并没有任何一个人去完整的去阅读它。而实际上,只有通过完整无损的阅读行为,我们才能保证阅读与学习之间发生某种意义的相互关系。

      我们在此再次以《百年孤独》为例,假如你能够完整阅读它的话,那么你就会知道,这里所描绘的不仅仅是一个城镇孤独的描绘,它还告诉你生活中许多的这里。如果你错过完整阅读这个环节,那么可能就会不会知道《百年孤独》里甚至还会说出这种充满哲理的话,共识会造就伟大的友谊。而实际上,百年孤独并不孤独,它在随时随地的与世界变革的洪流一起涌动。而实际上每部文学作品都有其精彩的地方,关键所在是我们是否认真负责的完整无缺的去阅读。我们在阅读意大利剧作家哥尔多尼作于1745年创作的话剧(小说)《一仆二主》剧本过程当中,亚格丽奇的女仆那句令人难忘的请求:我虽然是个穷姑娘,但是,我也希望结婚。


    结束语:真正的阅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所有一切文学作品的尊重,是对所有作家及作者的尊重。尽管阅读时空决定你的的阅读记忆及阅读感受,但是,我们依然强调,你的每一次阅读,都是在向作家致敬。这点毫无疑问,阅读是对作家最好的致敬。别期待我们的每个作价会创作出如何惊心动魄的作品,因为所有的作家都和我们一样,是普通人,然后才是作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82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发表于 2021-1-10 18: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读者在阅读时,既是在向作家致敬,也是自身心灵的净化、洗礼。感谢评论家苗洪先生提供的新作,辛苦了,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4-18 20:14 , Processed in 0.07635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