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淡辛弃疾词的用典(4-1)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1-22 07:58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7 07:43:4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align=center][b][font=微软雅黑][size=7][color=red]浅淡辛弃疾词的用典(4-1)[/color][/size][/font][/b][/align]
    [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改编:呼正林,原作:舞花风的博客[/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南宋豪放派大词人辛弃疾的词,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对于他在词中大量引用典故的作法,人们却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有英雄语,无学问语”(周济语),有人却认为他“时时掉书袋,要是一癖”(刘克庄语)。究竟如何看待辛词的用典,有必要做一探讨。[/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b][font=微软雅黑][size=6][color=darkred]一.   辛词用典的必然性[/color][/size][/font][/b][/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词是宋朝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其作品数量之多,作者人数之广,是众所周知的。为什么唯独辛词用典之多、之广、之杂与之精巧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成为辛词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分析词本身的形式和作者本人的情况,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即:辛词的用典,是有其必然性的。其原因如下:[/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b][font=微软雅黑][size=5][color=#000000]㈠是由于词的篇幅短小。[/color][/size][/font][/b][/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且不说词中小令、中调,即便它的长调慢词,最长的《莺啼序》,也不过240个字;像辛充疾最喜爱的词牌之一《贺新郞》,全词也不过116个字,这么短小的篇幅就势必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着词的内容的多寡,而用典则可以减少文字、加大词的容量、充实丰富词的内容,提高词的厚度和力度。所以,用典是词的形式束缚下的必然产物。[/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b][font=微软雅黑][size=5][color=#000000]㈡是由于词人表达上的需要。[/color][/size][/font][/b][/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辛弃疾南归之后,不但没有受到朝廷应有的重用,反而屡遭猜忌和打击,辛弃疾也曾多次奔走呼号于统治者之间,以恢复中原、拯救中原父老为己任,一上孝宗《美芹十论》,再上丞相《九议》陈清利弊,分析形势,力主恢复。然而他所得到的,是南宋统治者和权臣们的白眼,甚至是陷害和打击:“平生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贼劄子》)正如徐釚《词苑丛谈》所说:“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于词。”正是:“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柳燕,得知消息。”因此,诗人不得不把满腔的救国壮志,郁勃深情,借助于各类典故,曲折隐晦地表现在词作之中,或托古讽今,或借古喻今,或痛斥权臣奸佞,或用以自况,全部都蕴含着作者的爱与憎,好与恶,用典,已经成为他含蓄委婉、隐晦曲折地表情达意的必要手段,是作者在社会情况下以词为“陶写之具”的必然产物。[/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b][font=微软雅黑][size=5][color=#000000]㈢由于作者确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color][/size][/font][/b][/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用典贴切而精妙,非人人都能做得到的。辛弃疾长于用典,精于用典,是和他本人的文学造诣分不开的。近人邓广铭说他“特别是在闲居上饶、铅山期内,架书甚多,可以经常地出则‘搜罗万象’,入则‘驰骋百家’,胸中遂也貯有万卷之富。”和他同期的爱国诗人陆游也说他“千篇昌谷诗满囊,万卷邺侯书插架”,看来辛弃疾确实学有五车之富。[/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当然,读书多而食古不化,也极易成为书痴。辛弃疾却有着咀嚼、消化、吸收,又能熔铸、凝聚出自己的成果,“出于蓝而胜于蓝”。雍陶《送春诗》中,有“今日已从愁里去,明年更莫共愁来”,怨春把愁带了来,劝春明年不要再带春来,辛弃疾加以点化运用,变成“是它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得愁去。”怨春带愁来,为什么不把愁带走呢;春去了,恼人的春愁如何排遣呢?两相比较之下,辛词“虽用前语而反胜之”(刘后村语),真是点铁成金。还有许多范例我们且待下面再讲,总之,辛弃疾能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健”(吴衡照语),表现了他纵横的才气和深厚的功力,是一般的文人雅士所难以望其项背的。[/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所以,辛词的大量用典绝非偶然,词的形式精悍而篇幅有限,作者痛斥权臣误国、统治阶级懦弱无能,寄壮志、舒愤懑而有时又有所顾忌,这样的矛盾,通过用典均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再加上辛弃疾本人文学修养丰厚,能“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这样大量的用典,作为辛词的一大特色,也成为辛词的必然。[/color][/size][/font][/align]

    辛-11-1.jpg (106.52 KB, 下载次数: 0)

    辛-11-1.jp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4-25 05:01 , Processed in 0.076566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