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80|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学幻想见证我们日新月异的生活【深切怀念叶永烈】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3 天前
  • 签到天数: 748 天

    [LV.9]以坛为家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5-16 13:10:4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i=s] 本帖最后由 茶炉 于 2020-5-17 13:17 编辑 [/i]









    [size=4]由于原稿遗失,手头只有图片文件,第一部分只好用图片展示了。[/size]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3 天前
  • 签到天数: 748 天

    [LV.9]以坛为家II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20-5-18 18:15:08 | 只看该作者
    [size=4]摘自原文:
    “未来市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播送未来市气象台发布的今天天气协商结果——由于今天上午举行未来市第八届全市运动会,经各单位协商同意,上午6点到12点,控制本市市区的天气为晴天,郊区下雨。因为目前郊区正是庄稼生长旺盛季节,需要降雨。今天中午12点至1点,市区下一小时雨冲洗街道;郊区至下午6点转为晴天。但是,沿海晒盐场一带,今天一直保持晴天,保证晒盐工作正常进行……”
      我感到奇怪的是:播送的怎么不是天气预报,而是“天气协商结果”?怎么能根据哪一个单位的建议,决定要晴天还是下雨……
      小虎子对我的疑问,反而感到奇怪。他认为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电台每天都是这样播送的。他向我解释,在未来市,人们已经能控制天气。要晴天的话,只消用飞机喷洒一点“消云剂”,就能使乌云消散;要下雨的话,只消用飞机喷一点“降雨剂”,天就下雨。可是,未来市有许多单位,常常这个要晴天,那个倒要下雨,这儿要晴天,那儿要多云。怎么办呢?未来市气象台专门成立了一个天气协商办公室,根据各单位的建议进行协商,每天发布天气协商结果。
      “原来是这么回事!”我听了,觉得又新奇又佩服。连声称赞这个办法实在好。

    ********************************

    人工控制天气是自古以来人类最大的一个梦想。让老龙王和雷公电母听从人类的调遣,该下雨绝不下冰雹,该阳光灿烂绝不阴雨连绵,这美好的梦想如今正在一步步朝现实迈进。

    但是,人类控制天气,最主要的障碍就是自身拥有的能量无法与天气这种全球系统抗衡。一场飓风每天释放的能量,相当到美国每天发电量的8000倍。可见,直接去扭转天气的能量是人类无法解决的。小说里给出合理假定:世界气候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平衡的系统,贝利的所作所为恰好破坏了平衡,也就是四两拨动了千斤。

    1976年的7月4日,前苏联开始不断向外发射强大的电磁波,被西方无线电报务员们称之为“俄罗斯啄木鸟”。其频率范围集中在非常危险的10赫兹极低频段。因此听起来像嗡嗡声或者啄木鸟发出的声音。人们发现这种电波来自苏联乌克兰境内基辅,不停地在空中形成巨大的阻断层,使高空的气流改变路径,并且将正常天气变化气流前锋阻断。据说,它能够制造连续数月甚至数年的干旱天气,也同样能够造成毁灭性的洪水灾害。 其实,俄罗斯和美国的科学家几十年来一直都在进行着关于“无向量电磁能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就是这项用来改变天气形势的技术,造成了1993年夏天美国中西部的大面积洪灾。1977年7月4日,美国也开始进行自己的极低频天气试验,并且因此在北威斯康星州的六个郡造成了一场滂沱大雨。这场极低频引发的暴雨带来了速度高达每小时157英里的强风,所造成的损失达5千万美元之巨,还摧毁了35万英亩的森林。 根据1981年2月的《步调新闻》报道,苏联人曾经在1980年将他们的极低频“啄木鸟”信号关闭了一小段时间,报道说“在这段电波沉睡时期,北半球的高空气流归于正常。但随着苏联极低频发射的恢复,气流又一次受到持续的高压脊影响而发生偏离。”这是极低频控制天气形势的又一实证。

    *************************
    摘自
    《经济学家》读译参考(84):从不下雨-中国重视人工控制天气中国古代的臣民曾以为他们的皇帝能够通过祈祷让老天下雨,而当今的中国官员则更相信科学,对其号称是全球最大人工降雨项目的投入也迅速加大。然而,到底能产生怎样的效果却较难量化。正如心存感激的古代臣民为每一滴雨露歌颂上苍一样,中国国有传媒每当雨“有求必降”之时都会报道“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所作的伟大贡献。在过去的十五年中,这类办公室相继成立,它们调动大炮、火箭发射器和飞机,利用化学品(通常是碘化银)来“播云”,作用要么是促进雨滴形成后降到需要雨水的地方,要么是防止破坏性冰雹形成。中国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北方缺水问题日益严重。中国还为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感到担忧,届时北京将正处于暴风雨季。让降雨避开大型活动是研究的一个关键领域。上周,官员向为11月北京非洲领导人峰会提供“天气保障”服务的有关单位颁发了奖状,受奖单位包括空军、北京军区和二炮(控制导弹的部队)。官员还敦促所有单位在明年奥运会预演时能有出色表现。许多国家都开展了人工降雨,但难以证实其成功作用。近年来,中国在天气监控能力上有了很大提高,从中也受益颇多。12月8日发射的风云-2D是中国最新发射的一颗卫星,其首要任务是为奥运会提供天气预报服务。中国计划在2020年以前再发射22颗气象卫星。北京大学的毛节泰(音)称,有间接证据表明,“播云”可能提高大约10%的降雨量,但他也不否认对其实际功效表示怀疑。政府并没有因此泄气,它已经为今后五年全国范围内的人工降雨制定了一个年度目标,即每年人工降雨大约500亿立方米或者达低降雨量的5倍。就像帝王时代一样,上面说会成功就一定会成功,谁敢说不?

    *************************
    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假如出现不利于奥运天气时,北京市气象局将运用高科技手段来控制天气,采用耕云播雨的方法,将不利的天气变成有利的天气,使奥运会顺利进行。

    如有大雾弥漫  用消雾让赛场阳光明媚

    如果奥运会赛场突然有大雾,北京市气象局采用“液氮消冷雾技术”,将使阳光明媚的天气重视。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天气现象称之为雾。由于液氮汽化温度为零下195.8℃,通过地面车辆、气球或者飞机将液氮喷洒在雾中,可形成低于零下40℃的低温环境,从而使雾中水滴迅速结为冰晶,冰晶又迅速凝化周围雾滴长成小雪花降落,达到人工消雾的目的。

    出现高温干旱  让人工增雨降温除旱

    目前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利用飞机、气球、发生器、高炮和火箭等五种工具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北京在国内率先把对环境无影响的绿色催化剂液氮用于飞机增雨,率先把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用于飞机作业指挥,率先进行气球携带碘化银焰弹增雨作业。

    出现天降冰雹用催化剂叫冰雹不长

    假如预报会有冰雹来临,用高炮将大量碘化银等催化剂集中送到雹云中,云中便形成大量的凝结核。本因凝结核少而易形成的大冰雹,现在云层中出现大量的凝结核,使冰雹不易“长大”。冰雹在5毫米以下时,对地面构不成危害。北京市气象局已获取了北京地区的5条基本冰雹路径,摸清了冰雹云的行踪,对其脾性有了较透彻的了解,一旦出现冰雹云,高炮发起炮击,让冰雹变成“小盐粒”降落地面。

    假如暴雨倾盆  人工消雨提前下或不下

    奥运会开幕、闭幕式天气尤为关切,科学家正在研究消云、消雨等技术。消雨的原理和人工降雨一样,只不过是本来要在需要避雨的区域下的雨,用人工方法提前下而已。在需要下的区域上风方向大约50公里处,如发现有降雨的云层,用人工的方法,让雨提前下了,这样要无雨的地方,也就有了明朗的天空。气象专家还向云层发射大量的催化剂,使云中的雨滴不长大,等云飘过避雨区后才降雨,这样也能起到消雨的作用。

    大风突然袭击气象卫星会提前报告

    气象卫星会每时每刻监测天气,奥运会期间,卫星图片将由现在的每小时一张,变成每半小时一张;自动气象站的数据将5分钟更新一次;闪电定位观测资料将实时更新;雷达数据资料将6分钟更新。假如大风突然袭击,气象卫星会提前通知。

    ********************

    现在闭上你的眼睛开始想象:一个像办公楼一样大的风动涡轮,放置在距离海平面35米高的地方,旋转时将小滴的水珠撒向空中。海上的雾气浓起来,云彩越积越厚,最后缓缓上升,在温柔的逆风下,向陆地上空漂移。这个主意的始作俑者、爱丁堡大学63岁的工程学教授索尔特几乎拥有一个疯狂发明家的一切要素:“非常乱七八糟的思维,可能产生大量垃圾,但是接着能够从中挑选出黄金。”他的发明常常为人不齿,即使是一个最具有同情心的科学家也会将他10个发明中踢走9个。但无论如何,还是有人在关注他的发明:英国政府去年就拨款10.5万英镑给索尔特,让他研究降雨涡轮。这笔拨款让索尔特可以继续他的研究。计算复杂的气候模型需要数月的时间,而第一个完全具有规模的模型出现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索尔特估计,10万个涡轮一起工作带走的海水,能够使海平面下降1米,阻止海平面继续上升。虽然不少气象学家对索尔特的发明嗤之以鼻,但对数十亿居住在地势低洼或者急需用水的人而言,索尔特的主意值得一试。[/siz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3 天前
  • 签到天数: 748 天

    [LV.9]以坛为家II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20-5-18 18:14:28 | 只看该作者
    [size=4]小灵通漫游的未来城学校:未来的教育从远程教育模式开始
    摘自原文:

    “你们上课,是到学校里去上呢,还是坐在家里的电视机前面听课?”
      “我们每天都是到学校去上课。因为老师如果坐在电视台里,学生看得见老师,但是老师看不见学生,没法知道学生听课用心不用心,听得懂听不懂,有没有什么问题。现在只有在晚上复习功课的时候,老师才到电视台去。我们在复习的时候,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把电视机的电钮旋到老师讲课的频道,用半导体电视电话机打电话给老师。老师马上给我们解答疑问。”
      “你们的学校大吗?”
      “很大,有3000多人。凡是小学毕业的,全部都升初中。也有的小学没毕业,成绩优异的,就跳级升入中学。”小虎子说,“我们的教室很宽敞,像剧院似的,座位是阶梯式的,一排比一排高。即使坐在最后一排,也用不着伸长脖子看银幕。”
      “什么?你们教室里挂银幕?那不就变成电影院了吗?”
      “是呀,我们的教室很像电影院,银幕非常大,挂在前面墙壁正当中。”
      “那黑板呢?”
      “在我们教室里,主要是白板——银幕。”小虎子摇晃着脑袋说,“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讲到什么东西,银幕上就出现什么东西。放映机的光线是从后面照射到银幕上的,光线很强,尽管教室里的窗户全敞开着,银幕上的画面还是非常清楚。这种电影,叫做‘白昼电影’。”
      “这么说,你们上课就是看电影,可轻松啦!”
      “不,一点儿也不轻松。这不是在看什么童话片、故事片,这是在看教学影片呀。我们都是一边非常专心地看着银幕,一边用心听老师讲解。”
      “你们听课时,记不记笔记?”
      “本来是记的。后来,很多老师都觉得,学生在上课时忙着记笔记,常常会影响听课。现在制造出一种电子仪器,叫‘写话机’。”
      “什么‘写话机’?”
      “喏,就是这个东西!”小虎子从书包里拿出一个小方盒给我看,他按了一下开关,那小方盒里便不断送出白色的纸来。而且在那送出来的纸上,马上出现一行行端端正正的字。
      “这是怎么回事?”我问道。
      “这写话机,它能自动地把老师的讲话变成文字记录下来。我们上课的时候,就集中注意力听课,用不着记笔记了。回家做作业的时候,再打开写话机进行复习和认真地书写。”
      “这写话机,对于我们新闻记者来说,实在太好了。”我很感兴趣地摆弄着那方盒子,说道,“有了写话机,我们采访的时候,可以专心致志地跟被采访者谈话,用不着一边谈,一边记了。”
      “是呀,”小虎子说道,“在上课的时候,我们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和看银幕上的教学影片,如果有什么地方不懂,就举起手来,老师把影片停住,直到大家都懂了,再继续放映,这叫‘停机放映’。也有的时候,老师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完之后再倒回去,反复放映。直到同学们完全理解。”
    *************************
    广义上来说,远程教育是指将课件传送给外地的一处或多处(Phipps、Wellinan 和Mensotis,1998)学员的教育。依照这个定义,远程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开始的商业函授课程(Hanson等,1997)。但是随着先进的信息技术,特别是Internet的出现,远程教育的特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的确,技术的迅速发展不断向远程教育的传统定义(1997年的Hanson等)提出了挑战。结果,各种项目(programs),技术支持(providers),学员和媒体都大量使用“远程教育”这一术语(Sherry,1996)。

    远程教育是指通过音频、视频(直播或录像)及包括实时和非实时在内的计算机技术把培训课程传送到远处(校园外)的教育。这一远程教育的定义不包括专门在校园内及只通过书面形式进行的课程(尽管远程教育中也包括一些在校的指导或考试,其中一些指导也有可能是通过书面来进行的)。

    回顾远程教育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早在19世纪中叶,邮政通信业的日趋完善使函授教育得以发展,本世纪20年代出现了广播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电视又被应用于教育领域。随着卫星技术、电信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传递信息的媒体日趋多样,远程教育可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材料也日益丰富,教育过程中师生交互的渠道更为畅通,更为多样化。远程教育在经历了以文字教材为主的函授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这两代的发展之后,目前已开始进入了多种媒体交互的现代远程教育阶段。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它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通过互联网、视频会议系统进行教学,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现代远程教育与传统远程教育相比具有很多优势:它可以使高等教育不受校园的局限,极大地方便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使学习者享受第一流的教育资源;它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较强的信息获得能力和信息选择能力,有利于锻炼学习者的网络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自我建构能力。现代远程教育是今后远程教育的发展方向。

    南京邮电学院的“网大”课堂正在上高等代数,麦克风里传来老师讲课的声音;“电子黑板”上,一边在播出老师讲课的画面,另一边是“电子板书”。讲课的董梅芳老师不在讲台上,而是在东南大学里。远在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地的“网大”联校学生也和南邮的学生坐在同一个“虚拟大课堂”里听课,讲台上的摄像头正把各个课堂的图像传到老师面前的电脑屏幕上。课上到一半时,董老师说:“今天南京的天气比较闷热,有的同学打瞌睡。”同学们一阵笑声,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可以通过话筒随时向老师提问,下课后还可以发E-mail提问。  

       这种方式叫做视频会议的网上教学方式,可使相隔千里的教师与学生在屏幕上“面对面”地适时交流。另一种是视频点播的教学方式,先将授课内容制成数据文件存储,由学生随时、按需点课,在屏幕上收看老师的活动图像和板书、讲稿、图片、示意图等,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育。这两种方式构成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模式。  

      网络大学使著名学者的讲课不再受所在高校、地区或国家的限制,大大提高了办学质量和教育水平。据教育部科教司司长张尧学介绍,网络教育强调交互、讨论、交流,有助于打破学生的被动学习心理,是一种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的转移。随着“网上大学”的不断建设完善,今后学生可以坐在家中上名牌大学,拿到远在千里之外的著名高校的文凭。 网络大学现状--试点两年间 “触网生”过万

       其实,广播、电视函授大学就是远程教育的雏形。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远程教育是从1998年9月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作为现代远程教育首批试点高校开始的,1998年共招收了9000名网上学生,其中,清华大学招收了1700名网上研究生。湖南大学已累计招收3500名网上学生,今年还将有1500名专升本,并有2000多人在网上接受培训。浙江大学在两年间有近3000名本科生在网上学习,招收了200多名研究生。  

      1999年至今年年初,教育部又批准北京大学、财政部中华会计函授学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进行远程教育试点,近期将把试点高校增加到20家左右。新增试点高校是: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天津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无锡轻工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此外,北京中医药大学等10家高校获准在成人教育形式中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  

    现在高等教育的情况好比一条不平坦、狭窄的马路,马车和汽车颠簸并行,相比这下,汽车还耗费了更多的财力,这时选择马车的人会多,将来道路拓宽、平整了,汽车就显示出优势来,选择马车的人就会减少。那时,整个社会将步入学习化和终身教育的社会,每个人通过网络各取所需,享受到最方便、最系统的“自助教育”。[/size]


    当年幻想的远程教学如今已经走入千家万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3 天前
  • 签到天数: 748 天

    [LV.9]以坛为家II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5-16 13:13:57 | 只看该作者
    [size=4]水翼艇

    摘自原书:“正说着,在远远的海面上,出现了一个黑点。一眨眼,那黑点越来越大。
    “我上去看看,究竟是什么船?”小虎子说着,就爬上旗杆。他真行,一下子就爬得老高。他正想招呼我也爬上去,一看小燕在我旁边,就“唰”地一下滑下来了。他低低地贴着我的耳朵说:“算了,小燕在这儿,还是别上去好!”
    那船越来越近,嘿,它有一个又圆又尖的船头,跟飞机差不多,小虎子告诉我,这叫“水翼船”。有趣的是,这船船底长着两个翅膀,飞速地在海上航行,整个船就像蜻蜓点水似的擦着水面高速前进!没一会儿,就无影无踪,海面上只留下一道雪白的浪迹。”
    与气垫船一样,水翼船在内地普通百姓眼里也是个稀罕物件,别说见过了,就连听说都没听说过。内地百姓第一次“目睹”水翼船的“风采”还要感谢香港科幻动作电影《生死搏斗》,那部电影中首次出现了水翼船的雄姿。
    水翼船又叫飞行船,是一种在普通体下安装有浸在水中的水翼的船舶。它在高速航行时,水翼产生升力,速度愈快,升力愈大,将船体抽上拖起,它可明显减小船体在水中航行所产生的阻力。 水翼船属於高性能船舶的一种。水翼船按照水翼的控制方式可以分为三类:浅浸式水翼船,割划式水翼船和自控式水翼船。
    前两类水翼船采用固定式水翼,第三种采用类似於现代飞机的自动控制装置。前两类水翼船因为性能上的限制,只能够在内河和内湖中使用,我国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建造过一批这样的水翼船,在长江和内湖水域使用。自控式水翼船因为采用自动控制装置,所以能够更好的适应海洋水域。但是由於其日常运行保养成本高,往往只在特殊航线和军事应用中使用。我国香港和澳门之间的海上航线就是采用水翼船。[/siz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3 天前
  • 签到天数: 748 天

    [LV.9]以坛为家II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0-5-16 13:17:35 | 只看该作者
    [size=4]可视电话与电子手表
    摘自原书:“……‘小虎子,你们该下来吃早饭啦。’这时,忽然响起了爷爷的声音。我前后左右找了一通,却没看见爷爷。‘找爷爷吗?他在我的口袋里喊呢!’小虎子一边笑着说,一边从裤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盒子似的东西。‘快点下来!’从小盒子里,又传出来爷爷的喊声。这是一个塑料做的盒子,盒子上有一块火柴盒那么大小的荧光屏。我从荧光屏上看到爷爷一边在看报,一边在讲话呢。原来,这是一个微型的半导体电视电话机,使人既能听到对方的讲话,还能看到讲话人的动态、表情……”

    关键字:移动可视电话

    移动可视电话,让“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梦想照进每个人的现实。
    当你用手机拨打视频电话时,不需把手机放在耳边,而是放在面前观看,再戴上有线耳麦或蓝牙耳麦接听。一边打电话一边“看”着对方,而且可以随时随地听和看,这样的通讯方式在我国将很快就不再是想象中的事情了。2007年7月15日,信息产业部颁布了中国移动可视电话标准。专家认为,作为3G手机的重要服务内容之一,移动可视电话标准的颁布意味着我国正式向公众提供3G业务已经为时不远。
    人们之所以望眼欲穿地渴盼3G的到来,是因为可以在更高的移动宽带上让人们之间的通信方式变得更丰富多彩。试想,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一边听着对方的声音,一边看着对方的音容笑貌,这足以让很多人兴奋。许多事情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完成。毫无疑问,移动可视电话时代的到来,将是人类通信史上里程碑式的一笔。“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因为有了移动可视电话而得以成为现实。
    “远在天涯,近在咫尺”不再是梦。

    摘自原书:还不到中午,气垫船开始慢下来了。在短短的几小时内,它便航行了一万多公里。小虎子朝手腕上看了看,对我说:“现在是11点23分25秒,到11点半就可以到达未来市了。”小虎子手腕上的手表,只有普通邮票那么大小,长方形,怪别致的。
    小燕见我对这手表很感兴趣,就给了我一只,说她有两只手表,一只是妈妈给的,一只是她生日时,爷爷作为礼品送给她的。
    我接过手表,仔细看看,真有意思。那手表既没有时针、分针、秒针,也没有齿轮和发条,只不过是一块小小的电视荧光屏,上面写着几个数字:“11:23:40”,也就是11时23分40秒,那表示秒的数字在不断变化。当40秒变成60秒时,那23分也一下子变成了24分。
    我想,居然会有这样奇妙的手表?
    小虎子看到我对这小小的新型手表感到奇怪,就说道:“这是电视手表呀!未来市的电视台不断播送着标准时间,电视手表上就出现了几时几分几秒。这种手表永远不用上发条,而且一直非常准确。它构造简单,价钱非常便宜,所以在我们未来市,每个小朋友都有电视手表,有的还有好几只呢!”

    电子手表是上世纪5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新型计时器。最早的一种电子手表是美国埃尔近公司和利普手表公司在1952年共同公布的电子手表原型。这种手表用电磁摆轮代替发条驱动,但走时部分与机械手表完全相同,被称为第一代电子手表。1960年美国布洛瓦公司最早开始出售“阿克屈隆”牌音叉电子手表。这种手表以音叉的振荡频率作为走时的基准,比摆轮式电子手表结构简单,走时较精确,被称为第二代电子手表。1969年12月,日本精工舍公司推出了35 SQ型电子手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石英电子手表,这种手表以石英的固有振荡频率为走时基准,通过电子线路,控制一台微型电机带动指针,被称为第三代电子手表。石英电子手表走时精确,结构简单,很多性能指标都超过了机械手表,因此很受顾客欢迎。它出现之后不久,就把第一、第二代电子手表淘汰了。从第一代到第三代电子手表都保留了传统手表的指针表盘式表面,继之而起的第四代电子手表棗数字显示式石英电子手表却完全脱离了机械手表的形式,最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时计。数字显示电子手表采用发光二极管或者液晶为显示元件,直接以数字表示时间。整个手表由石英晶体、集成电路、显示屏以及电池构成,没有任何走动元件,所以又被称为“全电子手表”。世界上最早的全电子手表是美国汉弥尔顿公司在1972年开始出售的波沙牌(Pulsar)数字显示电子手表。该表以发光二极管为显示元件,当时售价为2000美元。全电子手表走时比指针式石英电子手表更精确,结构比指针式石英电子手表更简单,还具有特别良好的防磁、防震性能。而且,除了显示时间外,数字显示式电子手表还可以具有计秒,显示日期、星期、起闹及计算、储存数据、量血压、测脉搏、报警等等多种功能,还出现了与收音机、电视机组合在一起的电子表。

    在80年代初期,走私之风大行于沿海之时,海外的舶来品中,最值得向别人炫耀的东西恐怕就是电子手表和大砖头式收录机了。后者因体积较大而数量稀少,而电子手表却是那个年代几乎普及了千家万户的“小家电”之一。少男们经常以谁腕上的式样最新潮去争取少女们的青睐,而少女们则把男朋友送的廉价走私货奉为爱情的坚贞信物而在同伴中大肆炫耀,在当时,因为电子手表引发的争风吃醋事件绝不在少数。而这个结果,绝对是小灵通预想不到的。 [/size]


    可视电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3 天前
  • 签到天数: 748 天

    [LV.9]以坛为家II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0-5-16 13:18:01 | 只看该作者
    未完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5 天前
  • 签到天数: 83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5#
    发表于 2020-5-16 15:01:14 | 只看该作者
    [i=s] 本帖最后由 我就在水一方 于 2020-5-16 15:35 编辑 [/i]

    人类大脑的细胞有一转折,到达顶峰时,会自动产生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幻想,为什么说人要多学习呢?脑细胞
    变化和不时启动学习观察有关。生存在地球上是件很麻烦的事,地球会不断的制造各种麻烦囧迫,粮食缺少,人的生存,铁块需要,枪支需要,血吸虫病菌,肺结核。。。。它根本不管。为什么制造?地球宇宙真的说不透,是它看人在互相索取,互相残杀,以好的现象维系它的生命,也不知道。这导弹人也造出来了,地球真的蛮不好整,所以人得小心異異,制服战胜不能休止。以后科学是关键。冶理地球战胜地球是最大方向。讲个可能,以后医学界科学界设制一个机构,从小让他们,鼓动他们在上科学、图画时画画展示自己的梦想,只要与科学有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3 天前
  • 签到天数: 748 天

    [LV.9]以坛为家II

    6#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13:03:17 | 只看该作者
    [size=4]摘自原书:

    这小汽车真漂亮,我见也没见过!它的整个外壳,是由一整块无色透明的塑料做成的。车头上的一块红色的塑料牌上,写着这样几个金光闪闪的字:未来牌汽车,中国第88汽车厂制造。这小汽车的车头又尖又小,屁股大,车顶圆溜溜的,远远看去,挺像一颗透明晶莹的大水滴哩!
      奇怪的是,这小汽车没有一个轮子!
      “这汽车怎么没有轮子?”我不由得问小虎子的爸爸。
      “它是无轮汽车。”他回答道。
      “没有轮子,汽车怎么跑路呢?”
      “这种汽车的原理,其实跟气垫船差不多。”小虎子的爸爸说道,“它有一个喷气发动机,能够喷出两股气流——一股气流向下喷,使汽车腾空起来,离开地面;另一股气流朝后喷,推动汽车向前跑。这种汽车跑起来非常快,就像在地面上飘似的,所以大家都叫它‘飘行车’。也有人因为它的样子像水滴,叫它‘滴形车’、‘水滴车’。”

    基于大型气垫船的原理和基础上研制的小型陆地特种车辆。目前尚在研制和试验当中,广泛用于民众生活需要尚须等待。气垫船的部分原理已经用在了经济建设和公路、铁路及航空运输当中,这种把摩擦力减到最低的行走方式正越来越多的得到重视。尽管小灵通见到的这种未来型车辆目前还没有与大家见面,但是,基于未来概念的车型却早就深入人心了。
    [/siz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3 天前
  • 签到天数: 748 天

    [LV.9]以坛为家II

    7#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13:07:27 | 只看该作者
    [size=4]摘自原书:
    这儿的公路真有趣,它差不多全是笔直笔直的,很少有拐弯的。飘行车在公路上以每小时三至四百公里的速度飞速前进,方向盘几乎不用转动。路面是用白色塑料铺成的,非常光滑。在转弯的地方,路面是用红色塑料铺成的,十分醒目。
      公路两边,都是整整齐齐的绿色大树,看不见一根电线杆,因为电线全埋到地下去了。
      沿途,除了许多飘行车来来往往,还有一种奇怪的汽车——它居然长着四条腿,在公路上像马一样飞奔。小燕说这种长腿的汽车,叫做“步行机”。它能爬上很陡的山,也能在泥泞的沼泽地或浅水湖泊中行驶。
      飘行车的车顶也是透明的,我坐在车里,常常看到火箭和巨型飞机掠过上空。有趣的是,有许多直升飞机非常小,只能坐两三个人。小燕说,因为市区的飘行车如果大多,互相拥挤,影响高速前进。小型直升飞机却可以在空中飞来飞去,方便多了。另外,市区大都是几十层的高楼大厦,飘行车只能停在楼底,人们下车后还得坐电梯上楼,而小型直升飞机却可以直接停在小阳台上,你住在几楼就停在几楼。
      正说着,空中突然出现一个万吨轮似的庞然大物,把我吓了一跳。小燕告诉我,那是“飞艇”。飞艇其实并不是新东西,早在1900年,它就已经出现在天空中。那时的飞艇里,装着氢气。氢气见火就燃烧,整个飞艇就从半空中栽下来。这样,再也没人敢坐飞艇了。如今,人们改用一种不会燃烧的轻盈的气体——叫做“氦气”,装在飞艇里,于是,飞艇又重新出现在天空中。飞艇能装很多货物,成了空中的“万吨轮”。特别是在山区,用它运载货物,又快又安全。
    ----------------------

    塑胶材料的公路如今并不多见,但是,这种结实耐用的材料却早已经广泛运用到了各行各业当中。至于说到路面上见不到一根电线杆,这在如今早就司空见惯,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的四通八达,如何保持道路畅通成为城市交通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那些横亘在道路周边和上空的线路严重威胁着往来车辆及行人的安全,也成为阻碍交通顺畅的暗藏杀机。于是,从80年代以后,我国的道路交通建设逐渐的将线路从路面上取缔,转而用地下管道包裹法来设置这些城市必须的特殊血管,如今行走在路面上,昔日那种抬头就是“蜘蛛网”,低头须防“绊马索”的事已几乎绝迹。

    关于四条腿的怪车在路上和没腿的气垫车争宠这全然是作者当年的一厢情愿。事实上,四条腿的怪车是仿生学领域的重大突破,这种“车辆”已经完全摈弃了轮式车辆的概念,运用生物运动的简单原理,实现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的电子神经控制方式,驱使四腿怪车在道路或者山地等特殊地形行走。四腿怪车在公路上还真挺少见的,大部分四腿怪车被用在了执行特殊使命和完成那些看上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美国航天局的登月计划中,月球概念车就曾被设计成四腿怪车型,而探索火星及太阳系其他星球的无人驾驶飞船搭载的自动人工智能探测器也被设计成四腿或者多腿形状。几年前上映的美国动作片《飚风战警》中,那个野心勃勃的半残废怪人设计制造的机器大蜘蛛也属于四腿怪车的近亲。

    警用直升机

    飞艇对于现代人来说早就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放在1978年那时候,顶多也就是糊弄下一般群众。其实,飞艇最早的雏形源自于我国古代的孔明灯。早在上个世纪20到30年代,西方国家就已经开始把动力飞艇用于航空客货运输及军事用途,1932年爆炸坠毁的“兴登堡”号飞艇就是充填的是易燃爆的氢气的客运型动力飞艇。
    在今天,大型有人驾驶飞艇倒不多见了,取代的是大型的人工智能操控的飞艇,在很多的大型的体育赛事中都能见到色彩斑驳的飞艇在人们头顶上闲庭信步。


    德国兴登堡号飞艇坠毁[/siz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3 天前
  • 签到天数: 748 天

    [LV.9]以坛为家II

    8#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13:09:46 | 只看该作者
    [size=4]摘自原文:
    很快的,我们就进入市区了,我把飘行车的速度减慢了点。在市区,那些高高的房子是用塑料做的,又轻又富有弹性,尽管高达一二百层,也不怕地震。这些房子的颜色非常漂亮,有奶黄色的、湖绿色的、天蓝的,也有粉红色、白色或无色透明的。房子的式样有圆屋顶的、有平屋顶的、也有尖屋顶的,像春天盛开的百花园,瑰丽多彩。
      没一会儿,小燕大声地对我说:“小灵通,看到了吗?前面那座米黄色的房子,就是我们的家。”
      我连忙把控制车速的闸刀向上一扳,想把速度降下来,谁知道我弄错了,向上扳是加快速度,飘行车像箭一样向房子冲去。我慌了手脚,大叫:“不得了!不得了!”
      正当飘行车要撞到墙壁上的时候,突然来了个急刹车,停住了。我不留神,人向前一冲,头撞在车壳上。还好,那透明的塑料车壳像橡胶一样富有弹性,我的头一点也不疼。
      我以为是小燕或者小虎子帮我急刹车,一看,他俩根本没动过刹车开关。我这才明白过来,飘行车会自动地紧急刹车呢!
    =====================
    看到这里,我乐了。
    塑料这种高分子的合成树脂材料在作者撰写此文稿时就早已经深入千家万户,不过,用高分子材料进行完全的房屋建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广泛运用起来。国外有过关于塑料材料完成整体楼盘建造的报道,因为要完成这样庞大的基础工程需要多个方面多个环节的协调与合作,是一件烦琐复杂的合作工程,涉及到建筑、电气、燃气、装潢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不过,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任何问题都会很快得到解决,这种塑料大厦不日也将会与大家谋面。

    汽车不用刹车也能停。
    听上去像是天方夜谭,其实,也不能算新生事物。汽车在高速行使过程中由于驾驶员的意识障碍及机械故障的客观主管因素,导致交通事故频繁发生,交通事故当中,最恐怖的莫过于迎面相撞,现场景象往往是惨不忍睹,给事故受害人及其家庭都带来无法弥补的痛苦。汽车在高速行驶时产生的向前的惯性使其不可能在路面上立刻停住,而是顺着惯性在驾驶员踩下刹车踏板后仍然向前冲出10到30米左右,称为缓冲距离。速度特别快的车辆可能缓冲距离会更长。现代汽车的设计上,防止碰撞和摩擦是设计者和电子专家们的头等课题。可喜的是,目前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汽车防撞技术都有了长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新型车辆上安装了防止碰撞的警报装置及小型声纳,能够及时帮助驾驶员预防来自四面八方的危险,有效防止交通事故和减少人员生命财产的损失。

    援引网络报道:我国首个汽车防撞雷达芯片研制成功 2007年上市
    当汽车与汽车之间的距离接近100米时,车载报警系统会不断自动提醒驾驶员,注意安全驾驶;当两车之间距离超过安全距离,而驾驶员又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汽车将自动刹车。据悉,这种目前只能在国外少数高档汽车上运用的汽车防撞技术,我国已经取得突破。
    上海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射频与微波课题组副组长余稳介绍说,我国已经首研制成功小型防撞雷达,其中关键的雷达前端芯片是国内首次研制成功,拥有独立知识产权。[/siz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3 天前
  • 签到天数: 748 天

    [LV.9]以坛为家II

    9#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13:14:57 | 只看该作者
    [size=4]摘自原文:
    我朝老爷爷的对面一瞧,吓了一跳:老爷爷的对手是一个长着银光闪闪的长方脑袋的怪物。他有两只圆圆的眼睛,三角形的鼻子,一张又宽又大的嘴巴。他浑身都亮闪闪的。在肩膀、手腕、膝盖、脚踝、头颈这些关节上,可以看到一颗颗突出来的六角形螺丝帽。小虎子指了指那位浑身发亮的人说,“他是机器人,绰号——也算是他的名字吧,叫做‘铁蛋’。他浑身是用不锈钢做成的。”
    “在我们未来市的工厂里,机器人就更多了。在那里,机器人会开车床,会搬运货物,会看管仪表,会包装产品。在图书馆里,机器人是很好的图书管理员。你要借什么书,把书名写出来,他很快就会把你要的书从书架上找出来。”小虎子又对我说,“最有趣的是,在我们未来市,有五个交通警察局——‘陆上交通警察局’、‘水上交通警察局’、‘海底交通警察局’、‘大上交通警察局’和‘宇宙交通警察局’。除了‘宇宙交通警察局’是人当交通警察外,其余四个交通警察局的警察,全是机器人。嘿,他们可厉害呢,如果你的飘行车违反了交通规则,他们立即用照相机把你的飘行车拍下来。这照片在拍摄以后一秒钟,就马上洗出来。照片上有你的飘行车号码,而且你的飘行车是怎样违反交通规则的也拍得清清楚楚。”
      “唷,机器人可真聪明!”
      “聪明?这不见得!”
      “怎么不见得呢?”
      “机器人虽然能做许多事儿,可是,毕竟是我们人创造的呀!”小虎子连珠炮似地说,“例如‘厨房主任’铁蛋烧饭还可以,他知道多少克大米该加多少毫升水,加热到多少度、该烧多少时间。但他烧的菜就不是那么好吃了。他只会按照多少克菜,应加多少克盐、多少克油、加热到多少度和多少时间,像进行化学实验似的。所以我们家常常是妈妈、我或者小燕烧菜。”
    --------------------------
    对于人工智能,我想没必要用太多的笔墨来描述了吧。如今大行其道的科幻电影和网络游戏中,这类有时比人类还精明的模拟人类是经常出现的主角。而在1978年,大多数中国人对机器人的概念几乎是零。
    小灵通见到的机器人“铁蛋”是个拟人化比较重的形象,而这种人工智能的拟人化形象多见于早期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当中,与人类的之间没有陌生感和隔阂感,比较容易被读者或者观众所接受。事实上,人工智能最早的雏形是图灵的计算机或者叫冯钮曼电脑也可以。在早期的人工智能中,机器人只是简单接受指令重复简单工序的模式,而拟人化的形象在那个时期也是一类幻想,至少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前是这样。
    随着电子工业的飞速发展,第一代到第五代集成电路的出现,使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发展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很多只有在幻想中才能见到的虚拟形象已经开始悄然进入我们的周围和我们的生活。
    图书馆和城市交通管制部门的自动化管理化早就不是新闻,而城市打击犯罪及海事管制工作中,自动化管理也已经逐步开始得到应用。至于说到会烧饭的人工智能,如今也已经粉墨登场了:深圳一退休教授研制的烹饪机器人就是啦,这家伙在身手上可能比不上铁蛋漂亮,不过烧菜的手艺肯定比铁蛋高呢,已经能烧20多种美味佳肴,据说味道和专业厨师做的不相上下呢。

    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有很多的推想,唯一不会改变的就是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为其制定的著名三原则:
    一、机器人不可伤害人,或眼看人将遇害而袖手旁观;
    二、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的命令,但是,如果其命令违反第一条时可不服从;
    三、机器人必须在不违反第一、第二条规定的情况下保护自己。

    这三条原则是机器人所必须遵守的,这是人类所公认的约束机器人行为的基本准则。如果机器人的行为超出了这个范围,就可能伤害人类的利益,人类创造机器人的壮举就会失去意义。
    [/siz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3 天前
  • 签到天数: 748 天

    [LV.9]以坛为家II

    10#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13:16:39 | 只看该作者
    [size=4]摘自原文:
    “你老爷爷年纪那么大了,身体可真好!”我好奇地说。
      “老爷爷的身体是不错。不过,他在67岁、96岁、108岁的时候,生过三次大病。一次是肺烂了半边,动手术换了一叶人造肺。又有一次是肝脏坏了,换了个人造肝脏。还有一次是心脏无法跳动了,换了个人造心脏。他的三次大手术,都是在‘未来医院’里做的。在这个医院里,有许许多多人造的器官,你什么器官坏了,就可以换一个新的,就像自行车哪个零件坏了,可以调换一个新零件似的。因此,未来市的居民,寿命都很长。”小燕这时也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在我们家,老爷爷的年纪不算最大,老爷爷的爸爸、妈妈都健在呢,他们喊我老爷爷叫‘小三子’哩!”
      “我怎么没看见他们?”
      “老人家跟老奶奶、奶奶在上周坐‘未来号’宇宙火箭,到月球上避暑去了。月球是广寒宫,非常凉快。”
      “在平时,一大清早,他们和老爷爷、爷爷一起,在前面草坪上打太极拳。小虎子也常参加,和他们一起锻炼身体。”
      “你呢?”
      “我喜欢唱歌、跳舞、跳橡皮筋。”小燕说。
      “你老爷爷的耳朵一点不聋,下棋也不戴眼镜,这真难得哪!”
      “老爷爷的耳朵灵,那是因为他的耳朵里,装了一只很小很小的放大机,能把声音放大,所以他能听得很清楚。他的眼睛不花,那是因为他眼睛里,装了老花眼镜。镜片是嵌在眼睛里的,所以你看不出来他戴眼镜。我爸爸的眼睛里也嵌着镜片,不过,他嵌的是近视镜片。”
    ----------------------

    1978年的中国人民尚不知晓人造器官为何许物也。
    1978年的中国人民也尚不知晓发射人造卫星的火箭还能把人送到月亮上去。
    1978年的中国的残疾人士对人工耳蜗一无所知。
    1978年的中国人民对液晶体隐形眼镜一无所知。

    过去,人病了,吃药打针能好就好了,吃药打针好不了的就要动刀子开膛破肚,严重的还要开颅;这是中西医对人类疾病从初步到深入的诊疗与救治程序。如果上述措施都不能达成效果的话,那就只好默念三分钟以白花和挽联来寄托大家的哀思了。

    医学范畴上的人造器官和人造替代品一经出现,立即引起了医学界的九级大地震。这是划时代的科技成就,也是人类倚靠非自然规律而延长生命的主要方式。人造器官在生物材料医学上是指能植入人体或能与生物组织或生物流体相接触的材料,或者说是具有天然器官组织的功能或天然器官部件功能的材料。人造器官主要有三种:机械性人造器官、半机械性半生物性人造器官、生物性人造器官。
    纯粹机械性人造器官不过是一堆由高分子材料制造出来的元器件,利用电能驱动达到延长和医治的目的,比如人工心脏或者辅助人工心脏的起搏器。
    半机械性人造器官则将电子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起来。在德国,已经有8位肝功能衰竭的患者接受了人造肝脏的移植,这种人造肝脏将人体活组织、人造组织、芯片和微型马达奇妙地组合在一起。预计在今后十年内,这种仿生器官将得到广泛应用。
    而生物性人造器官则是利用动物身上的细胞或组织,“制造”出一些具有生物活性的器官或组织。生物性人造器官又分为异体人造器官和自体人造器官。比如,在猪、老鼠、狗等身上培育人体器官的试验已经获得成功;而自体人造器官是利用患者自身的细胞或组织来培育人体器官。
    前两种人造器官和异体人造器官,移植后会让患者产生排斥反应,因此科学家最终的目标是患者都能用上自体人造器官。诺贝尔奖获得者吉尔伯特认为:“用不了50年,人类将能用生物工程的方法培育出人体的所有器官。”
    科学家乐观地预料,不久以后,医生只要根据患者自己的需要,从患者身上取下细胞,植入预先有电脑设计而成的结构支架上,随着细胞的分裂和生长,长成的器官或组织就可以植入患者的体内。

    卫星上天是令无数中国人为之自豪和骄傲的科学成就,我国是世界少数几个可以实现发射卫星并成功回收的国家之一,在70年代初,响彻寰宇的《东方红》曾令一代人为之欢欣鼓舞过,笔者当年4岁,亲眼目睹了划过长夜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聆听了单音节的那首陕北信天游。
    美国和前苏联都是太空技术大国,其中美国已经于上个世纪的60年末代成功将宇航员送上了月球,人类首次目睹了真实的广寒宫:嫦娥和吴刚并没有像神话传说里那样恭迎故乡来客,捣药的兔子也不晓得躲到哪里去了,映入宇航员眼里的是满目的凄凉与静谧。广寒宫确实寒冷,冷到可以达到极度深寒,绝不是什么老奶奶或者老爷爷随便坐个火箭就能来度假的好地方。如果想到广寒宫过寒假,没有科技做全副武装的技术后盾,裸露在真空和寒冷环境下的人体连打个喷嚏的时间都没有,而远在地球上的晚辈们恐怕又要再“默哀三分钟”了。

    人工耳蜗或“仿生耳”是高科技的奇迹。
    当助听器效果不佳时,人工耳蜗为恢复听力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传统的助听器只是将声音单纯放大,而人工耳蜗绕过受损的听觉毛细胞,将声音直接传递到听神经。更具体地说,人工耳蜗是由一个植入体和外部微型计算机或者声音处理器组成。声音处理器将周围的声音转换成电信号传递到听神经,进而被大脑理解,这样耳聋患者就可以听到声音了。人工耳蜗被认为是目前治疗重度和极重度耳聋患者的唯一医学手段。

    隐形眼镜(contact lens),或角膜接触镜,是一种戴在眼球角膜上,用以矫正视力或保护眼睛的镜片。
    1887年,德国科学家Adolf Eugen Fick成功制造出第一只隐形眼镜。1971年,美国博士伦公司首先获得FDA(美国联邦食品医药管理局)核准,在美国生产和销售软性隐形眼镜。

    自1978年到今天,眼科技术飞速发展,隐形眼镜已经普及到了寻常百姓家,各种型号款式功能的隐形眼镜五花八门,令消费者应接不暇。科幻小说中的梦想也已经在您的“眼”中实现了。[/siz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3 天前
  • 签到天数: 748 天

    [LV.9]以坛为家II

    11#
     楼主| 发表于 2020-5-18 18:04:54 | 只看该作者
    [size=4]摘自原文:
    我跟小燕正说着,门“砰”的一声打开了,小虎子双手擎着床,笑嘻嘻地进来了。
      “唷,你的力气真不小。”我连忙跑上去接。
      “哼,这算什么?这塑料床,比老爷爷的藤躺椅还轻。明天早上,你看看我练举重,你就会知道,我的力气有多大!”小虎子说着,把床往地上一摔,那床一下子蹦得老高,蹦蹦跳跳了几下,才“立定”下来。
      “在我们这儿,不管是桌子、椅子、饭碗、床、书架、地板、天花板、门窗……全都是用塑料做的。”小虎子说着,“不过,这塑料有好多种,像做桌腿、床架的塑料,是‘塑料钢’,它像钢铁一样结实。像做窗户的塑料,是‘有机玻璃’或者‘塑料玻璃’,又透明又结实。做地板用的塑料,是‘塑料橡胶’,富有弹性,表面不滑,老年人不会滑倒跌跤。天花板和墙壁是用一种‘泡沫塑料’做的,这种塑料的肚皮里尽是泡泡,又轻又能隔热,能使房间里冬暖夏凉。这泡沫塑料还能隔音。小灵通,如果我们今晚把门关上,就是谈到天亮,爸爸和妈妈也不会知道哩。”
    ==================
    这一章说的是塑钢材料和泡沫塑料。
    塑钢就是POM(聚甲醛),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该材料性能优良、加工方便、用途广泛,其特点是减摩、耐磨、耐疲劳和耐药品性优异,刚性、弹性、尺寸稳定,是铜、锌、铝等有色金属的最佳代用品。在房屋建筑中主要用于推拉门、窗、护栏、管材和吊顶材料的应用。POM一出现就很快应用于拉链上,实现了拉链材料的突破。但随着人们对拉链要求的不断提高,POM的性能渐渐无法满足。对POM进行改性是最为有效的办法,通过把纳米无机材料加到POM中,提高其力学性能、刚性和热变形温度,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目的。同时,纳米材料的加入后还可防止拉链链牙的霉变。该项目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将填补国内外空白。该项目主要应用于拉链、汽车配件等。该项目正在对接实施中。塑钢材料的优点:免维护,施工难度降低,绿色环保无公害.
    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尚未达到书中描述的那个程度,声音是通过物质来传导的,凡是固体物质都能够做声音的传导媒介,无论怎么隔音,只消把耳朵贴在墙上,或者用特殊的捕捉工具照样能做到隔墙有耳。当然啦,后者一般是特务们常用的

    不过,要达到书中所描写的那样小孩子都能赛过搬家公司的程度,怕是科技工作者们还要再努把子力气呦[/siz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3 天前
  • 签到天数: 748 天

    [LV.9]以坛为家II

    12#
     楼主| 发表于 2020-5-18 18:05:42 | 只看该作者
    [size=4]摘自原文:
    我吃了一顿非常希奇的中饭——当然,这只能说对我是非常希奇的,而未来市的居民们却常常吃这样的饭。
      说起饭来,我不知吃过多少碗,饭的样子、饭的味道,我是非常熟悉的。可是,这碗饭,我却从来没见过,更没吃过。
      那饭粒都是圆溜溜的,像一颗颗珍珠。我试着吃了一粒,嗨,有点像饭的味道,但细细一回味,又觉得和饭有点不同。
      “小虎子,这是珍珠米?”我指着饭碗问。
      “不,不,这不是珍珠米,这是人造大米。”小虎子妈妈笑着回答了我的问题,“这人造大米不是田里种的,它是从工厂里造出来的。”
      “米也能人工制造?”我迷惑不解。
      “等明天,让小虎子带你到人造粮食工厂去参观参观。”小虎子的爸爸对我说道。
      餐桌上有四盘菜,每一盘菜都使我感到希奇。
      第一盘菜是五香酱蛋。那蛋足足有小西瓜那么大。
      “这是什么蛋?是恐龙蛋?”我非常吃惊。
      “哈哈,即使是恐龙蛋,也没有这么大!”小虎子的爸爸说道,“世界上任何动物的蛋,都没有这么大。”
      小虎子的爸爸一面说着,一面用刀把蛋切开。咦,我这才发现:蛋里没有蛋黄,全是蛋白!
      小虎子叫我吃了一块,我觉得味道倒有点像鸡蛋,但比鸡蛋还鲜!
      小虎子的爸爸告诉我:“这个蛋是人造蛋!现在,工人们不仅会制造人造大米,而且会制造人造蛋白质。他们把制成的蛋白质,灌进椭圆形的塑料袋里。顾客买回去以后,用开水一煮,就煮成这个样子了。”
      铁蛋带着沉重的鼻音在旁插嘴说:“这个蛋是我烧的!”
      老爷爷听了,捋着胡子笑道:“烧这个菜最简单,只要把水烧开,蛋倒进去,再加点酱油、五香粉就行了,所以让铁蛋来烧。”
      另外一盘菜是清蒸肉丸。我吃了一个,觉得跟普通的肉丸差不多,没有什么特别的味道。
      出乎意料的是,小虎子的爸爸说:“这肉丸也是人造的!其实,人造肉跟人造蛋白的化学成分差不多,都是用人造蛋白质做的。不过,现在未来市还只能生产人造肉酱,人们用人造肉酱做肉丸子。暂时还没有办法做成一块块的人造肉。”
      第三盘菜是萝卜炒丝瓜。我吃了一口,这萝卜是平常的萝卜,不过味儿甜一点。这丝瓜也是普通的丝瓜,只不过味儿鲜一点。
      我一边吃,一边想:萝卜虽然平常,丝瓜也很普通,可是,我怎么从没吃过萝卜炒丝瓜呢?
      仔细一琢磨:萝卜是秋季蔬菜,丝瓜是夏天上市的,有萝卜的时候没有丝瓜,有丝瓜的时候没有萝卜,现在怎么同时生产了呢?
      小虎子的爸爸把其中的奥妙讲给我听了:原来,这是未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一种叫做“遗传工程”的新技术培养出来的新品种,名字叫“萝瓜”。本来,人们种萝卜,只收萝卜,萝卜叶子不能吃;人们种丝瓜,只收丝瓜,丝瓜叶子扔掉不要。现在,他们把萝卜与丝瓜合在一起,培育成“萝瓜”。这种作物,上面长丝瓜,下面长萝卜。萝卜和丝瓜同生共长,同时收获。也正因为这样,就有了这盘萝卜炒丝瓜。有趣的是,这新品种的叶子也可以吃,盘子里夹杂着好多萝瓜叶。我吃了几片,就像青菜一样好吃。
      还有一盘菜是雪白的粉皮,拌着一颗颗西瓜籽。我感到很奇怪:怎么用西瓜籽当菜呢?
      我用筷子夹了一颗西瓜籽,想用牙齿把它的壳咬开。谁知一咬,就把它整个儿咬碎了,原来这西瓜籽是没有壳的,味道挺香,油汪汪的。
      “咦,这西瓜籽怎么没有壳?”我话音未落,就惹得小虎子全家哈哈大笑,连铁蛋也笑了。
      直到小虎子的爸爸告诉我这是芝麻,我才知道自己弄错了。
      这芝麻真大,和西瓜籽差不多大小。小虎子的爸爸说,这是未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经过多年精心培育出来的新品种。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吃了这顿希奇的中饭。
    ----------------------------------

    食品的人造化如今不再是奢侈品,各种人造肉、蛋、粮食及生物技术产品充斥着我们身边的市场,幻想文字中描述的各种食物皆可以由生物技术引出制造,口感与营养成分相比自然形成的食物各有差别,口感上相对薄弱一些,而营养成分和健康指数却明显上升。

    人造食品(又叫仿生模似食品),即用科学手段把普通食物模似成贵重、珍稀食物。仿生模拟食品,不是以化学原料聚合面成的,它是根据所仿生天然食品所含的营养成份,选取含有同 类成份的普通食物做原料,制成各种各样的仿生模似食品。大米、牛肉、奶乳、鱼子、咖啡、苹果、鱼翅、蜂蜜、菠萝、胡椒等,现在都可以人造而成,这听起来似乎不合你的胃口,但已经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未来城的居民们请小灵通品尝了各种奇特食品,正是今天人们孜孜以求的基因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发展起来的全新理念。这似乎在告诉大家,如今杂交个啥和克隆个啥一样不算新鲜了,想啥就有啥的时代就在眼前……[/siz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3 天前
  • 签到天数: 748 天

    [LV.9]以坛为家II

    13#
     楼主| 发表于 2020-5-18 18:06:50 | 只看该作者
    [size=4]摘自原文:
    饭后,我和小虎子、小燕一起洗碗。小虎子把盘子、碗乒乒乓乓朝瓷砖砌成的水槽里放,那些瓷盆、瓷碗居然一只也不碎,瓷砖也没裂!
      小虎子告诉我,这些瓷盆、瓷碗、瓷砖都是经过特殊处理的钢化瓷,不会碎裂。他把一个瓷盆故意朝空中一抛,瓷盆落到地上,蹦蹦跳跳几下,发出清脆的当当声。我连忙拾起来,里里外外查看了一下,真的一点也没坏。
      我们中国最早发明了瓷器,在未来市,它更青春焕发,几乎每家每户都用钢化瓷器作为餐具。
      更有趣的是,小虎子洗碗非常快,用自来水一冲,就算洗好了。我真担心,像他这样粗枝大叶地洗碗,能洗干净吗?但我的担心是多余的,那些盘子和碗都被冲洗得一干二净。
      原来在盘子和碗的表面,涂了一种奇妙的“去污油”。这种盘子、碗既不沾脏东西,也不沾水,不沾油。你把脏盘子、碗往水里一放,污垢就统统掉进水里。把盘子从水里拿出来,那水就像荷叶上的水珠似的全都滚了下来,一滴也不留。
      更妙的是,小燕把餐桌上的白布往水里一浸,上面的油渍什么全都掉进水里。她再把白布拎起来一抖,餐布就干了,用不着晒,就重新铺在餐桌上。
      这白色的台布,原来也涂上了一层去污油,所以水、油都不沾。
      小虎子还告诉我:未来市生产的布,上面都涂了奇妙的去污油。因此他们洗衣服非常方便,只消往水里一浸,再拿起来抖几抖,就可以再穿了。
      另外,在未来市生产的肥皂中,里面也含有这种奇妙的去污油。人们用这种肥皂洗澡后,全身皮肤都不再沾上水和油。皮肤上的污垢,用水一冲就干净了。
      下雨天,未来市的居民既不穿雨衣,也不撑雨伞,因为雨水落到衣服上,马上就骨碌碌地滚到地上。即使在倾盆大雨中,全身也不湿。梳长辫子的姑娘,只要把辫子一甩,头发上的雨水就全被甩掉啦!
    -----------------------------------------------------
    洗涤灵和洗洁精你听着不陌生吧?
    电视广告上那个秃脑门儿一会少林寺一会钻超市大吹特吹的皂角净白你一定也早就看腻味了吧?
    其实说的就是本章的主角去污因子:酶。酶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作为一类特殊蛋白质,早在1914年,人类就开始了对合成蛋白酶的研究。一位叫Rohm的德国人曾用脏内衣测试蛋白酶的去污效果,浸泡一夜后,他发现水变脏了,衣服则很干净。随着不断加快的新型酶制剂研发进程,结合酶的应用,如今洗衣粉的去污效果比从前已发生了质的飞跃。
    与找不到“灵丹妙药”的道理一样,没有一种酶是万能的,不同的酶有不同的分工。比如令许多家庭主妇更为苦恼的沾在衣物上的顽固油渍中,脂肪污垢所占比例最大,约是蛋白质污垢的5~9倍,其氧化后的合成物是衣物纤维变黄、发脆的元凶。诞生于丹麦的碱性脂肪酶便是针对此类污渍而开发,目前,已成功被德国汉高公司的“威白”洗衣粉引入我国。在去污效果上,加酶洗衣粉要大大超过普通洗衣粉,因为酶之间的协同作用,复合酶洗衣粉比单一酶洗衣粉又要更胜一筹。
    看来,不是什么先进科技都是万能的,只有不断的探索才能找到更加行之有效的途径。
    纳米技术的兴起给了去污因子以新的活力,前面说的去污酶与纳米材料有机的结合之后,书里所描述的那种彻底洁净的效果跃然而起。

    我国最近还开发出一种纳米材料技术,使油或水无法与材料的表面直接接触。用这种技术生产的布料加工成的服装因此不需要水洗,因而可以大大节约用水、减轻对水环境的污染。
    如此一来,科学幻想转化为生产力就又朝向可实现前进了一大步。[/siz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3 天前
  • 签到天数: 748 天

    [LV.9]以坛为家II

    14#
     楼主| 发表于 2020-5-18 18:09:05 | 只看该作者
    [size=4]摘自原文:
    小燕抢过报纸,细声细气地念了起来:“红旗环幕立体电影院,今天下午两点整,放映童话片《森林里的王国》。”
      “什么?环幕立体电影?”
      “你还没看过吧?”
      “没看过。不,还没听说哩!”我回答道。
      “那好极了。”小虎子说,“小灵通,今天下午就别写了,我们一起看电影去。”
    -----------------------------
    1978年,环幕立体电影对于国人来说还真是个舶来名词,闻所未闻。不过,所有和笔者一样去过北京天文馆的朋友可能多少能理解一点点,其实,作为国内最早的环幕影片放映单位,老北京天文馆的星空大厅算得上是国内立体影院的祖师爷了。
    环幕电影是借助新的科技手段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电影形式,其特点是电影画面特别大,银幕包围观众厅整整一圈,观众可以站在场地中央随意观看。这种形式的电影是9台摄影机同步全景角拍摄的,再由9台放映放在环形银幕上进行同步放映,形成一个360度的全景式画面。在观看环幕电影时,观众被360度的画面和多路立体声所包围,从而产生一种不寻常的强烈感受。观众会不自觉地感到自己就是电影所表现的环境中一员,并随着电影镜头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反映。比如你会感到自己坐在湖中的游艇上,眼看前面的船只向你直冲过来,不由得倾斜身体避开,但见船只擦身而过,掉头朝后看时,它已在远方的湖面上渐渐消失,使你感觉到不是画面在动,而是你自己在朝前走。观众与画面情景交融,正是环幕电影的魅力所在。
    北京第一座试验性质的立体声环幕影院被安置在喧嚣的前门大栅栏商业街上,早期的电影全都是一些没有什么故事情节的影片,只是为了哗众取宠和感官刺激而放,那个时候,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经营者还没有意识到做这样的经营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经济效益。于是,不久,环幕立体声影院从人们的视野里悄然退出。
    如今,想看场真实的立体电影用不着那么麻烦了,有些影院的放映设施具有放映立体电影的功能,观众们只须领取一副立体眼镜,观赏时戴上眼镜,那些过去在环幕影院里才可以欣赏到的紧张刺激也能让您过把瘾了。[/siz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3 天前
  • 签到天数: 748 天

    [LV.9]以坛为家II

    15#
     楼主| 发表于 2020-5-18 18:12:13 | 只看该作者
    [size=4]摘自原文:

    我仰视天空,发觉天上有两个月亮!在这个圆溜溜的月亮东边,还有一个像钩子似的月亮。
      我问了小虎子,才弄明白:那弯弯的银钩月,才是真正的月亮。今天正是农历二十,月亮不可能那么圆。而那明亮的圆月,原来是一盏灯,叫做“小太阳灯”。它是装在一颗人造卫星上的。这颗人造卫星始终停在未来市的上空,像嵌在夜空中的一颗晶莹的大宝石。到了晚上,“小太阳灯”大放光芒,把未来市照得一片雪亮,变成了一座“不夜城”。
      我好奇地看着这圆溜溜的“月亮”:我朝前走,它也跟着我朝前走。我转过身来向后跑,它也随着我往后跑。
      我仿佛生活在一个夜光的世界:远处,那些高楼闪烁着浅蓝色、粉红色、淡绿色的柔和的光芒;我面前,那马路上人行道的界线,也闪烁着浅绿色的光辉,像一串长长的绿锁链。甚至连小燕上的大红蝴蝶结、花裙子,小虎子海魂衫上的蓝条子,也都闪耀着五光十色的荧光,仿佛成千上万只巨大的萤火虫在我们身边飞舞。
      “这是怎么回事?”我问小虎子。他告诉我:在房子的墙壁上,涂了一种夜光颜料,有的干脆用夜光塑料作为墙壁。而衣服上的荧光,那是夜光染料射出来的。这些光束跟“小太阳灯”射的光一样,都属于冷光——不热的光。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发光效率。过去那种老式的电灯泡,是用电把灯丝变热,射出光芒,大部分电能都用来加热灯丝,白白浪费掉。
      “这种光看上去很舒服,一点也不刺眼。”我说。
      我们逛了好久才回来。大门上闪烁着浅蓝色的字:“未来路2000号”。
      走进屋里,走廊、楼梯全在微微发光。虽然没有电灯,仍然可以清晰地看见一级级的楼梯。
      我一跨进小虎子的房间,吓了一大跳,我好像回到了昨天夜里的梦境:迎面,又有一对绿灯笼在闪烁——老虎的眼睛!
      我不由自主地倒退了一步,恰踩在小燕的脚上。
      “哎哟!”小燕尖叫起来。
      小虎子急忙一按电钮,整个天花板都亮了,房间里一下子变得像白天一样明亮。这时我才看清楚:那对绿灯笼,正是墙上小虎子画的那头老虎的眼睛——用绿色的发光颜料画的。
      “唉,我还以为真的碰上老虎呢!”我不好意思地说道。
      “原来是这么回事。”小燕不由得“咯咯咯咯”地又爆发了一阵机关枪似的笑声。
      我仰头看那天花板,觉得很奇怪,怎么整块天花板都亮起来?难道那盏灯像天花板那么大吗?
      小虎子说,未来市的房间里,差不多都用这种“天花板灯”。也有的房间,四面墙壁都能发光,叫做“墙壁灯”。这些墙壁、天花板是用泡沫塑料做的。在制造的时候,里面加进一种“萤火虫素”。做好以后,一通电,就整个天花板、墙壁发光了。这种“萤火虫素”,是人们在研究了萤火虫的发光原理之后,人工制造出来的。它像萤火虫一样能够射出柔和的光线,用电很省。
      小虎子还告诉我,他们所用的电,不是从发电厂里来的。未来市的每一座房子,都能自己发电。那里的屋顶,都是用一种银灰色的“硅片”做成的太阳能电池。白天,太阳照在屋顶上,这种电池就把太阳能变成电能,储存起来。到了晚上,供给电灯、电冰箱等用电,做到“自给自足”,用不着发电厂的电。发电厂发出来的电,主要供应各工厂使用。

    *************************

    太阳灯的构思源自一位法国艺术家的想法:“在地球上空挂一圈镜子做成的项链,让它们一年四季把阳光反射到巴黎的大 街小巷。”这个想法曾被欧洲航天局讥为“痴人说梦”和“荒唐至极”。

    俄罗斯主持研制太阳帆船工作的著名设计师弗拉基米尔·瑟罗米亚特尼科夫突发奇想,想出了利用超薄反射膜制造太空照明系统。

      首先,这一系统可以解决俄罗斯高纬度地区的照明问题。这些地区每年总有长夜难明的极夜时期,渴望光明的人们深受其苦。此外,太空反射镜还可以用来照亮发生地震或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地区,使救援工作在夜间也能进行。但也有人对此提出了异议。生物学家们担心它会改变地球某些区域的生物模式。而天文学者则认为它可能会影响天文观测而强烈反对。但俄罗斯科学家们认为人造月亮是种非常有益的尝试,于是实施了代号为 “旗帜”的一系列计划。

    在1999年2月4日,俄罗斯进步M—40货运飞船携带了一面反射镜进入太空,进行代号为“旗帜2·5”(另有网站称为“火焰2·5”)的阳光反射试验。按照预先的设想,镜瓣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会迅速展开,形成一个直径为25米的反射镜面(每个镜瓣都是由专门的镀铝膜合成胶片制成),在和平号太空站上的两名太空人帕达尔卡和阿夫杰耶夫的操控下,像向日葵似的朝向太阳。这个直径达25米的“人造月亮”的总重量不到4千克。几乎所有和平号太空站经过的国家如俄罗斯、法国、捷克和加拿大等都会陆续出现一束自太空投下的阳光。光束的直径在地面为5-7千米。夜色中,反射光的亮度10倍于月球,足以让人读书阅报。

    但是,在飞船离开和平号太空站150王200米时,仅过了一分半钟,“进步”号的天线突然打开,巨大的反射箔片就绊在了天在线,反射镜未能打开。和平号上的太空人用遥控系统启动货运飞船的引擎,转动天线,使箔片摆脱了天线的羁绊。但是,当货运飞船再次旋转时,又出现了相同的问题。俄罗斯航天局地面飞行控制中心分析后判断,阳光反射镜膜发生了缠绕现象。经历两次的修正失败后,俄航天部门决定中止试验。1999年2月5日,进步M—40货运飞船带著未打开的太空镜进入地球大气层烧毁,未燃尽的残余物坠入太平洋南部水域。
    此前,俄罗斯曾成功进行了“旗帜2”试验。1993年2月4日,俄罗斯在和平号太空站上进行过一次代号为“旗帜2”号的“人造月亮”实验,在太空展开了人类第一个太阳帆。该次实验获得成功。旗帜2号阳光反射镜装在一个镜包中,由8瓣厚度仅有5微米的超薄镀膜铝片组成,镜瓣之间由32根线连接。镜包打开,依靠自身放置产生的离心力舒展开来,成为一轮人造月亮。这个人造月亮直径为20米,地面光斑直径4000米。当它运行到西欧上空时,恰好是后半夜,它大方地向地面射去了第一缕阳光。可惜由于云层太厚,人们未能详细观察这一不同寻常现象。但很多人都说曾看到一束光亮。试验结束后,反射装置与“进步”号飞船分离。在加拿大的晴朗夜空中,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天空中“飘扬”的“旗帜2”号,有人还拍下了照片。在此之前,俄罗斯还进行了“旗帜1”号阳光反射镜的地面工程实验。
    **********************
    荧光灯、发光材料与太阳能发电在几十年前就已经风靡世界。[/size]


    我国的人造太阳计划已经具有规模

    国内即将发射的人造月亮示意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3 天前
  • 签到天数: 748 天

    [LV.9]以坛为家II

    18#
     楼主| 发表于 2020-5-18 18:17:42 | 只看该作者
    [size=4]未来:先进的农业管理
    小灵通在未来城参观了好多他想也想不到更别说见到过的新奇事物,采访本已经写了老厚老厚的一叠纸了。他很后悔没有把自己的照相机也带来。这不,小虎和小燕又带着他来到了未来城的农厂。慢点,农场不农厂啊,那么大的人了怎么连字都写错。谁说写错字了?没错,就是农厂。农业自动化工厂,只有未来城才会见到的新兴农业产业基地。
    以上是根据原作缩编的一段文字,现实当中,这种高度自动化的农业产业基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相当普及,在我国主要的农产品建设与生产基地也正在形成一定的规模。

    摘录一段国外报道:美国农业奇迹农场里高科技无处不在

    1人耕种3000英亩土地
      格雷格夫妇的农场和牧场,加在一起大约有3000英亩(1英亩约合6市亩),农场的主要农作物是大豆、小麦、玉米和荞麦。格雷格夫妇共拥有185头母牛和8头公牛,所有这些牛都是肉牛。牧场上,许多牛在悠闲地“散步”,每头牛的两只耳朵上都戴着一个橘黄色的塑料卡片。格雷格说:“这是牛的身份证,上面有牛的出生日期、亲属关系及编号等信息,所有信息都可以通过电脑一览无余。”
      格雷格说,他的全部家当包括农场、牧场、房屋、牲畜、农机具等在内,总价值约为120万美元。为了打理这120万美元的家产,他平时忙得不亦乐乎,需要同时扮演许多种角色:农民、经理、会计、机械师、焊工、木匠、兽医、化学家、农艺师、教师(向帮工演示如何当农民)、市场营销师、投资者、餐馆老板(格雷格一家与别人合作在华盛顿开了一家高档餐馆,专门经营北达科他州的本地菜)、电工等等。格雷格根本就没有时间休假。
      农场里高科技无处不在
      仅占全国人口1.8%的美国农民,不仅养活了近3亿美国人,而且还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2001年美国农产品出口高达535亿美元。如果离开了高科技,这样的农业奇迹根本就不可能!
      格雷格的仓库里堆放的农业机械令人眼花缭乱,早听说美国农业机械化普及程度高,看来确实名不虚传。联合收割机、四轮驱动拖拉机、风钻机、农用轨道拖车、捆草机、播种机……这些农业机械的总价值大约为22万美元。很多大型农机是格雷格从别的农民手里买来的“二手货”,小型农机具则大都是原装货,很多还都是从中国进口的。格雷格十分珍爱他的“秘密武器”――一台安装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大型拖拉机。这套自动驾驶和卫星定位系统是他今年春天花7500美元买的,可以使拖拉机由电脑控制作业,无需人工操作,而且耕地质量高。在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方面,格雷格算是后来者。实际上,已经有20%的美国农场开始用直升机进行耕作管理,很多美国中等规模的农场和几乎所有大型农场都已经安装了GPS定位系统。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农业机械每个都有特定用途,正是它们把格雷格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格雷格告诉我,美国农业以市场为导向,农民根据市场信息独立做出生产和销售决策。美国农业的信息化程度已经高于工业,上网、读报已成为美国农民生活的一部分。离开了准确、及时、权威的市场信息,美国农业将无所适从。[/size]


    自动化农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3 天前
  • 签到天数: 748 天

    [LV.9]以坛为家II

    19#
     楼主| 发表于 2020-5-18 18:19:41 | 只看该作者
    [size=4]进入2007年的头几天里,“太空旅游”这个字眼开始进入了公众的视野。英国媒体近日报道,著名物理学家、全身瘫痪的霍金,将于2009年进行一次太空旅行。虽然,这信息在各主要媒体上只占据了社会新闻一角,相信听到这一讯息的公众,第一反应就是:假如连须臾离不开轮椅和护士的霍金都能去太空,那还有谁不能去呢?
    当然,英国的老板愿意资助这位以研究太空而著称的霍金教授游太空,不排除其商业动机,但霍金和10万英镑这两个信息关键点,传达给公众的信息是:太空旅行离普通人不再遥不可及。英国媒体报道说,英国已经计划从2008年起开展太空旅游,届时,只要支付10万英镑,就可乘坐载人飞船花费两个半小时到达离地球113公里的太空,在那里作短暂停留即返回地球,目前报名参加这项旅行的人数已超过4万人。   
    虽然,在近百年时间里,人类凭借拥有的强大科学技术力量,已经迈出了“月球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但迄今,人类的每一次太空飞行,都仅限于科学研究目的,能够进入太空飞行的除了专业人员,只有少数富豪,他们为此需支付几千万美金,这无疑是天价旅游。因此,对于普通公众来说,仍旧只能抬头仰望星空去做无限的遐想。   
    对于只有两个多小时的太空一游,也许人们还看不出对我们生活的世界有多大意义,但当太空离公众越来越接近时,谁能知道后面还会有多少惊心动魄的科技事件发生呢?现在,不仅是英国,其他一些国家也在进行商业太空旅行的准备,今后几年内,旅行费用还将大大降低,人类离太空时代更近了。   
    当年人类发明第一台个人电脑时,全部的储存信息量还不及现在一台PC机上的电子邮箱的空间,然而,时光才流逝了几十载,现在已经有学者在惊呼“网络让世界变成了平的”。网络时代的到来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科技进步的速度有时真是我们难以想像的。从到太空的短暂一游,到实现太空的永久居住,虽然没人知道确切的时间表,但几十年前,人们还把建造太空电梯只是当作一个幻想,而现在,由于纳米技术的出现,已经使这个幻想离现实仅一步之遥。有科学家甚至预测说,到本世纪中期,人类就能够乘上太空电梯自由地到太空旅行了。 人类记忆的长河流淌着无数关于太空的美丽神话。而现在,我们用科技亲手打碎自己编织的梦境,荒凉的月球上没有嫦娥也没有吴刚,却有真实的世界。今天,人们在讨论自身面临的问题时,常常会放在“全球化语境”下来谈;而能让更多人看到太空这个真实的世界,就会有更多的“宇宙化语境”下的话题得到探讨。从另一个角度说,人类失去一些幻想的童趣,换得更博大些的胸怀——这对人类来说,也该是得大于失吧。[/siz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3 天前
  • 签到天数: 748 天

    [LV.9]以坛为家II

    20#
     楼主| 发表于 2020-5-18 18:34:22 | 只看该作者
    [size=4]弄到最后有点虎头蛇尾了呵呵,万变不离其宗,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科技在飞跃。昨天我们的幻想在今天就变成了现实。明天呢?

    摘自原文,以结束本专题,愿世界朝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进发!

    亲爱的编辑大朋友:
      在写完《小灵通漫游未来》之后,这几天细细想了一下,觉得还应向小朋友补充说明一下这本游记的写作经过——
      我的这些见闻,是在科学家们的帮助下获得的。
      未来市,不仅在现在的中国地图上找不到这座城市,就是在现在的宇宙地图上也没有这座城市。但是,在将来,不仅在中国地图上到处可以看到这样的城市,而且在宇宙地图上也能找到这样的城市。
      未来和今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今天的努力,就不会有美好的未来。未来的城市,靠谁去建设,靠什么去建设?靠这本书的小读者——我们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们,用智慧和劳动去创造和建设。
      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也将创造美好的未来!
                             紧握
      你们的手
                          你们的小记者小灵通


    ---------------------

    叶永烈先生与孩子们一起做科学试验

    著名作家叶永烈于2020年5月15日上午去世,享年79岁。

    叶永烈,笔名萧勇、久远、叶杨、叶艇。1940年8月30日生,一级作家、教授、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浙江温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

    1950年,11岁的叶永烈开始发表诗作1957年开始发表科学小品;1959年,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第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1960年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编写,1960年秋完成《小灵通漫游未来》。

    1976年春,时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的叶永烈发表了十年动乱后期第一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标志着中国科幻在大陆掀起第二次高潮;1979年3月,被文化部和中国科协联合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1981年,叶永烈任导演的电影《红绿灯下》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科教片奖;1983年之后,开始由科普和科幻作品创作转向纪实文学的创作。出版文学著作150余部,包括长篇纪实文学《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陈云之路》《叶永烈采访手记》《星条旗下的中国人》《胡乔木传》《马思聪传》《傅雷与傅聪》《梁实秋的黄昏恋》等。

    叶永烈曾对自己的创作做过一次数字总结:“前段时间我整理了我的科普作品,叫作《叶永烈科普全集》,有28卷,1400万字;我的纪实文学作品是1500万字;还有行走文学,《叶永烈看世界》21本,现在已经全部出版,500万字。”[/siz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4-24 17:54 , Processed in 0.103664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