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克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纪实】《医学生的大学日记1984-1989》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21#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09: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方 发表于 2016-6-17 18:36
    “人不缺乏才能,缺乏的只是勇气和自信。”“没有金银钥匙的使用,任何调换都是愚蠢的……”“物竞天择,适 ...

    呵呵…电视“探索频道”经常上演人类如何“与狼共舞”的问题。我的观后感:与狼共舞必须熟悉狼性,但不是一般人们认为的“以暴制暴”。驯兽这一职业,确乎特别有启发意义,即便就是小狗小猫,一旦遇到高手,一样可以做到温顺可人……话题扯的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22#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09: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1986年8月15日 周五
    夜深沉,除了自然的风声和秋虫的鸣叫,没有了任何干扰和焦躁,于此耕耘的人们,此刻最更容易沟通宇宙万物的品性,领略世间真假虚实的极乐境界,回味似我非我的人生梦幻。
    《三侠五义》中曾言画符诅咒令人生病的事情,让我联想特异功能和遥感问题,人们相处之中或许存在一种类似磁场波一样东西,纠缠其间,影响到人之情绪和体质吧。
    今日读《丁易杂文》对于国内形势变化的因由情况有所认识。

    1986年8月17日 周日
    傅立叶认为:“妇女解放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的天然尺度。”其实,青年和少年的思想开明程度和认知范围高低,才是这样的客观标尺。因为,只有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自觉选择前程,这样他们对家庭、社会或国家,才少有愤懑、怨恨和责怪的病根或说心理障碍吧。
    上午,看日本影片《家族》,可见其青年精力旺盛,且自尊心和自信心甚强,故而果敢而勇于创新,但恰是这样的青年人,又由于不善于反省和颖悟,其勇气和冲动当遇到困难时,极容易陷入后悔、退却和自戕的泥沼。同样情况下,一般老人则不同,他们可以用种种借口掩盖人心惧怕变故而来的怯懦胸怀,佯装保持着一种乐观和理性姿态,起码从外表上确实如此。
    有人说,随着年龄增长,人们看事物的立场、角度和观点会发生自然而然的变化。如同观赏《罗密欧与茱丽叶》,青年时节,一定会为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而涕零落泪不已;等到了老年时节,又在为男女主人公父母的丧葬悲痛,而伤心不止了。
    离回校仅有一个星期了,眼下心境,才逐渐恢复了往昔的平静。如同但丁所言:“人间哲理明了后,若不记住,绝不会成为知识。”
    人之一生中,最难得的,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就是无论出于什么境况下,都能说出自我心底的直觉感受和自我认知,最为可怕的应该是随地位和处境变化,去哗众取宠或自欺欺人。人与人之间,所谓的“知己”,应在于能够理解彼此思想,并容易沟通相互情感上的变化。真正的知己难求,难就难在“直觉、直感”上的相似而类同。

    1986年8月18日 周一
    中国古书上有一种认识,每一个人都类似玉珠沉入泥水之中,不是自身不明,而是环境使然。这样一种认识,虽不如希腊名言“认识你自己”简洁明了,但同样极富启发和教育意义。

    《徜徉》

    留恋群贤徜徉的云海
    聆听你们
    一一把身世慢慢讲来
    赋予我希望和梦想
    关爱化作清风
    舒畅我的心胸和情怀
    世人称你们是天才
    满天星宿是你存在

    即便是动植物
    瞬间的生与死
    依然感恩造物主的青睐
    无处不在的灵犀啊
    多少人得到了
    又将其抛弃
    最终坠入残酷无助的深渊与火海

    1986年8月21日 周四
    假期中,一直想放弃写日记,但每每独处一隅,又欲罢不能。其实,到此为止,日记的使命及其责任,业已尽矣。一个人青少年时期最应该记日记,从中倾诉自我对世间的一切苦闷、惆怅和疑惑,引导自身寻觅可能前行的目标和方向。期间,最为难能可贵的大概还在于给自己一个有理有据有节的行为动因及其解释和说明,一旦陷入自怨自艾、羞怯难捱、悔恨交加的阴暗心态之中,能够有一个自我拯救的办法和途径。眼下自己,尽管依旧没有真正弄通弄懂《秋水》所言、《劝学》所道、《日喻》之理,却一再自警:放弃日记书写,回归自然,求助科学理性而稳步前行吧!

    1986年9月1日 周一
    新学期第一天,上学期学习生活突变,使心智一直未能安静下来。只有将功课学习进行系统安排,才能让思路和精力纳入常规。
    日记不欲再写。因为,这一形式将整个人变得诗人化,多愁善感,心底脆弱,言语高调,性情敏感……其中这一切,与普通同龄人是相悖的。
    近几日,偶得(英)赫伯特•乔治•韦尔斯著《世界史纲》,通览得益颇深。从中澄清了许多自我纠缠不清的思虑和感受。今日,衡量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行径和思想,自觉更容易接受亚里士多德的认识和理念,或许是学医的缘故吧。
    晚自习,攻读《中医学》,获得学习的兴致和信心,前途渐明。

    1986年9月2日 周二 晴
    当前中国处于这样一种形势之下,一是领袖形象逐渐淡化,二是建国以来,国际上社会主义阵营动摇了。一句话就是“共产主义信仰作为人们的一种理想国,但这一王国的具体形式如何?尤其作为某一个人活在这样社会中具体的个性行为,又会是何样呢?”。对于中国而言,国内如果不出现强有力的人才或天才,去对未来社会理想,加以筹划和说明,若仅是像当下这样,说是改革开放,实际上怯懦阻挡。如此,一旦被大多数民众醒悟,蒙蔽状态之动摇,将势不可挡!
    中国极其渴求出现这样一支队伍,他们是人才荟萃,并且是志同道合的组织,其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强者,而是令人折服的外貌丰裕和精神生活的高涨。
    反观人类进化史,始祖鸟一旦身披鳞毛,腾飞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未来三年,只要稳扎稳打,水到渠成,毕业时拿出作品出来,不会成问题。
    摘抄《世界史纲》p427“佛教教义”:
    他(乔达摩)把人生一切苦难和不满归咎于不知足的自私。他教导说,痛苦出自个人的渴望,出自贪欲的折磨。一个人在克服其生活中的各种私欲之前,他的生活是苦恼的,他的结局是忧伤的。人生的私欲有三个主要形式,所有这些都是邪恶的。第一是满足感官的欲望,就是肉欲。第二个是个人永生的欲望,第三个是富裕的欲望,就是俗欲。所有这些都必须克服掉……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不再为自己而活着……生活才能变得宁静。但是这些私欲的确得到了克服不再主宰一个人的生活时,当第一人称代词已从他的私念中消失时,那么,他就达到了较高的智慧,那就是涅槃,就是灵魂的宁静。许多人错误地认为涅槃的意思是寂灭,其实涅槃指的只是必然会使生命变得卑陋、可怜或可怖的毫无价值的个人目的的寂灭。
    在这里,果然,我们得到了对灵魂的宁静这一问题的最完备的分析。每一种配称为宗教的宗教,每一种哲学,都告诫我们要把自己消失在比一己更大的事物里面,“凡是拯救自己生命的人,必将失去它”这恰恰是同样的教训。

    1986年9月5日 周五
    今见上面摘抄的佛家教义,进而反思过去自我对其认识。每一个哲学家或历史学家,在著书立说时,总是不可避免的拘于时代及其自我思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由此,当去思考解决眼前面对的具体问题时,又特别容易被自我思想程度而蒙蔽,善假于物,常出现类似“举烛”的故事现象。

    1986年9月6日 周六
    上课第一周,攻读《世界史纲》,从中可见其所涵盖知识量的深广而浩瀚。若从事文学写作,作者需将日之所思和夜之所想,随时随地记录下来。如此,必定性情日臻纤细温柔,而情志高远,也将导致置身外界活动中,心理因过于敏感而羞怯……唉!还是思虑缠绵。

    1986年9月7日 周日
    上晚自习,与同学交谈。大学给人们的真正教育意义,在于使一个人认清自己。的确,这种自我认识的得来,主要得益于集体学习的竞争环境。然而,对多数人而言,可能从中清楚了自我力量的有限,只是对我而言,看到的却是人性力量的无限和周围人性受到主客观限制的可悲可叹!
    “人不缺乏才能,缺乏的只是勇气和自信。”这应该作为学校教育的启蒙思想才对。虽说人与人之间个体差异很大,但是,一个人一旦认识到所谓“才能”的本质,不过就是“潜能”的发掘罢了。那么,认清这样一个事实后,每个人都会奋发上进,并在社会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位置。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一个人只有顿悟后,再进入日常生活中,才能得到真正的人生情趣。

    1986年9月10日 周三 教师节
    翻阅英美近代电子科技类书籍,人类因科技进步而将有辉煌未来,但其中也有伴随科技能力提高而来的危机四伏。
    “才”能开拓,“勇”能服人,“智”能保身。

    1986年9月11日 周四
    和宿舍同学探讨学习英文心得。凡某学问若能有外观的可喜成就,必须有学习办法上的得法。其实,对于任何事情,只要善于想,勤于思,勇于同别人交谈、提问和切磋,或者不断书写思辨,总能得到对自己有益的东西。此刻,念一个人有无学问和教养,生活起居,待人接物,举止言谈是最实在的标尺。

    1986年9月12日 周五
    自古至今,人类关于创造力的问题,疑惑多于断然否定或可能。许多名人大家不得不沉溺宗教之中,在上帝存在的精神玄幻中,找寻答案和说明。爱迪生一生创作思维不绝如缕,由此可说明创造能力是可以持续的。所以,一个已有了创造能力的人,如果抛开痴迷“神”的专研,而用心于现实中存在的具体难题,久思久学,必能收获颇丰。但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像攻克癌症,不单单是需要某一个的勤奋钻研,而且还有整体思维发展水平上的时机问题。历史上,所谓“天才”,正是这样一些人,即:能够领悟自身所处时代的发展前景,有时有意识,有时无意识,但必是拥有胆大心细、敢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品质特征,而这里的“创新”必定是知识、思想和感情上的压榨而来。
    关于诗人或作家的创作灵感问题。我做如此解释,即:与诗人或作家相识或相关联的其他人们的思考、信任或轻视等思维波段,若与当事人自我考虑的波长频率产生共振,当其振幅超出自我可承受的一般压力之后,便会使其不得不自然而然的“出口成章”。针对每一艺术作品,惯常追求的“自然成趣”,其实质根由正在于此。另外,若从事专业创作,则是在这种自然成趣的文章中,再加上相辅相成的色 和旋律,即专业修养或修饰。总之,人的思维进步和认识性提高,一定是从一种“不自觉状态”到“自觉状态”的进步。像这样一个过程在个人头脑中印证和颖悟,如果是自我亲身实践所得来,其人则能按其理想勾画设计,借以时势成就,达其理想境地;如果仅是读书知之,那么,其可成为理论家或诠释学说的人物,而其心理趋于软弱、盲目尊大,实际上没有达到“悟大光明”之佳境。

    1986年9月14日 周日
    什么是才能?一般人们往往把位尊权重人士,都视为博学多才之人,近而恭,远而敬,暗叹其权势可望而不可及。其实,权势与能力和知识不全是一码事。“位尊权重”者,可能需要有一定的能力,但不一定必有知识头脑,更不要说是必定拥有科学、进步和开明的思想了。
    所谓的“知识”,经常是一个令人感觉模糊不清的东西。分而讲之,就是“知”和“识”。而“知”和“识”,可以通过读书得来,更多的还是从个人实践经历之中,通过体会和思考获取。社会生活中,涉及到每一具体个人,由于各自阅历和经历的诸多差异,所以,各自“知”和“识”的内容层次,也一定显著不同,必定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在我们的教育中,许多名人大家在呼吁“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同时,还必须要特别强调“取法乎上”才行。一个人常存此念,于日常生活之间,无论独自读书看报,还是与人闲聊交谈,或是衣食行举工作中间,敢于“取法乎上”,从一个较高层面、全体意识和进步角度上,去认识具体问题,并设身处地的分析和思考。那么,这样得来的“知”和“识”,不管是谁也不管权势或地位如何,才能逐步克服任何一个人惯常被“私欲、私利、私心”束缚的狭隘和偏见,并从一个较高层面上,达成道德观念的共识,或说统一性认识。
    每一个人都完全可以做到“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是一种境地/境界。一个人进入此境界,可以通过学习,也可以从生活遭遇中获得。别林斯基说“不幸是人生最好的大学”,这句话深刻指明,在人世间,人的卓越才能正是来自生活磨难和挫折的历练。生活中,一个人完全可以把放在别人眼中的一件小事,视为对自己而言的灭顶之灾,因此竭尽全力努力抗争,就在这种“据理力争”的过程中,人的潜在能力通常会被挖掘出来,并在不同人的身上表现为不同的形式。而一个人愈是纯真善良、心胸宽广、尊重生命和热爱生活,愈是会选择假借艺术的手段,去展示思想、意志和渴望,而目光短浅、心胸狭隘,尤其是对生活失望者,经常会在任何理由的压力下走上犯罪的道路。

    1986年9月15日 周一
    暮得柏拉图著《理想国》(吴献书译)。
    翻阅前面内容,其所论述问题,实为知识层面的阶级性斗争。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个知识性问题,并会特别锐利而突出。近来,隐约感到人们缠绕头脑的困惑、怀疑和顾虑重重的问题,亘古至今,其实变化并不大,而其中的差别,只是在过去只有少数官僚贵族、有闲阶级和贤达人士纠缠其间,并一再论说评议;而今,类似哲学一样的玄虚问题,随着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提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了。以往历史上,特别在和平生活时期,当人们思维活跃受到压抑和摧残之下,社会生活趋于慵懒散漫、生产能力下降、文化活动烦闷。处于这样一种外观似乎特别平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下,实际上危机四伏,往往是走向战争的根源。社会前景的勾画中,即在未来“理想国”设想里面,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这就是那些高知高识的群落,其究竟应该置身于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也就是如何让他们既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又能使其身心得到安适和满足。或许这样一些人物的平静,唯有通过理论疏导或口诛笔伐,才能达到一定功效和目的。

    1986年9月16日 周二
    上午,图书室一览,书籍盈栏,知识浩瀚。究一人一世,又能读多少本书?
    知晓历史事实,通达哲学本质,意在精神饱满,而立身之道,异乎此。“士农工商”之实业,温饱食欲也。艺术贵在创作,多极玄妙,思而不论,述而不显,则一世一事难成矣。
    所谓意志自由,实际还是思想自由,而非行为的毫无约束,亦不是任由放纵的为所欲为。“为所欲为”是应该肯定的,只是其欲何为?则是必须深究的问题。只要一个人的“为所欲为”,不是违法犯罪的残害和毁灭,则无需横加干涉。理想的社会环境下,应是让人们不得不去工作或创作,而且还是心甘情愿的如此生活。

    1986年9月17日 周三
    读柏拉图《理想国》,其知识深度,非同小可!其社会理念,应是西方文明的根源。
    近八月十五。人心之散乱,沉郁者有之,狂玩者有之,醉卧者有之。见之形影,无一不使我回首二十二年来的所见所思所历。人生短暂,十年变化之大,近乎天翻地覆!
    期间,尤为冷静清醒。无论怀抱何种想法生存下去,只要执着坚信不疑的信念,任何人事上的艰难困苦都难以将其击倒。仅以饮酒而论,明智者,即使醉倒,亦不会愚狂!

    1986年9月18日 周四 仲秋节
    晚,月亮格外皎洁圆润,近几年来,今宵最为恬静而淡定。

    1986年9月22日 周一
    读书思学十年之久,究竟学到一些什么呢?实在了然!
    柏拉图假借苏格拉底之意念,所阐述的“悟大光明”之情形,究竟是学习得之?实践挫折得之?还是玄虚以欺人呢?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如何体现欤?
    量而今心情状态,仿若蹒跚起步者,处于如此年龄,如此心境,生活中唯有自导、自警最为关要。

    1986年9月23日 周二
    晚,下发成绩记分册。每每于此,人与人比较,心中泛起一股难言苦衷。自上学以来,此种场景,最为消损情志信心,实为陋习恶俗,然无人改观之!
    一人生亡盛衰,原本无所谓悲喜,自然之道也。生活周围,最为痛心者,人心卑陋,而无法强劲,以至于害人害己,终为社会隐忧大患。
    开学仅一月,性情学识均有所长进。叹只叹人性好逸恶劳,周围形影可悲可叹,一味盲目乐观。

    1986年9月25日 周四
    似乎预示着,还将摔大跟头。就自身而言,多大灾难都无关紧要,唯忧虑父母之担心!
    一日日飞也似的驶去,说不清是紧张还是轻松。总之,伴随一天天过去,依旧觉得心脑空空然。
    人的智慧和才干,是由潜移默化而来。质变须有量上的积累,但量到质的突变,是否都需要导火索、引燃物或燃点啊?

    1986年9月26日 周五
    午,复阅《理想国》,关于政治体制及其模式下的人格问题。社会政治体制及其持续时间,特别是领导人构成及其来源的情况,对于其社会,尤其对于其青年人的影响,从中可以预见其发展趋势和可能后果。
    晚,观苏联电影《两个人的车站》,从中感受到缺乏哲学理性的思考是世界范围的问题,人们都渴望幸福,又不明确究竟什么是幸福,每每被天性的贪婪和名利心所统摄,束缚其中而不得自拔。如何缓解其中矛盾?靠什么能够解决其中逐个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23#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11: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6-22 11:38 编辑

    1986年9月29日 周一 校庆
    借校庆和国庆节假期,请假回家。
    晚,观以往日记,尤其假期思考和读书情况,分析自我所得。
    读过《理想国》后,再看假期日记,可见当时认识问题上,仅凭自我直觉还是非常准确的,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甚佳,只是语言表达上不能深入细致,多是浮在表面上,如能加入而今社会已经形成共识的语言词汇,才能彼此会意和更好沟通。
    今日观香港梁厚甫《再谈政治软科学》,其思想主要有两点:一个是真理往往首先被少数人先察觉和认识到,尤其涉及到社会发展认识上的观点;另一个是政治要科学化,或说由“定性”转化为“定量”后,政治才能稳固起来。围绕这两个观点,作者论述的并不高深莫测,其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语言形式的新颖,如把政治科学化,视为软科学。其实,把政治纳入科学化轨道,前人已经有过论述,但不如使用社会已经广泛使用的类似职业术语一样,如“软件/计算机专业、生物/医学专业、经营/管理专业”以及近来流行的“软科学、反馈、网络”等专业词汇,让人们不但容易被其新颖吸引,而且一旦了解它们后,更容易把握时代的节奏和思想。懂得这一点,做些扎实的工作,可以增加生活、学习和工作上的勇气和信心,个人修养和才能于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
    近段时间读《理想国》,结合以往读书感受,突然意识到许多人物的脱颖而出,并非其思想多么深奥或有十分独到的见解,而是其强调的某一个问题,是其所处时代的关键所在。就是说,具体到某一个人,一样都是由“出生”到“生长”再到“死亡”的循环往复的一个过程,所以,每一个人一生之中必须对古今中外的古代先贤的思考过程和论述观点有一个系统学习和全面认识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于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时,得以发现人类思想哲理与客观事项之间突出的矛盾问题所在。所以,像西方柏拉图《理想国》、但丁的《神曲》、康德的“三个批判”和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美学》,亦如“儒、释、道”经典一样,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生命活力和影响。

    1986年10月2日 周四
    国庆住家三日,今日回校。
    课间,忽然觉得当个人思虑纠缠不开之际,或思虑明澈,而行动不强劲时,暂且离开所处境地,摆脱周边人缘,仿佛从其它角度和视野,像旁观者一样,再审视自我所处环境和可能,由此更能认清事实,果敢前行。
    晚读几本哲学类书籍,沉思学英文的方法,感觉读英文原版著作,是提高理解速度和增加词汇的长远之计。

    1986年10月5日 周日
    今日游崂山,行走之间,愈发感觉人生如梦。
    昨夜,读张岱年先生《中国哲学大纲》,从中看到往日许多直觉认识,并得到证实。“左右逢源、得道多助”究竟会是何种表现呢?长远计,则实在可感,近观之,则恍惚玄虚。

    1986年10月6日 周一
    上午,课间,看幻灯剪影。由剪影一项技艺,可知经过久长练习,人脑可培养出一些特殊技能,仅是一瞥,便可把握某人形象气质特征,并通过绘画或剪纸表现出来,甚可惟妙惟肖。

    1986年10月7日 周二
    日搬迁新楼,期间为宿舍分配,观人之智巧和伎俩,无语之。
    晚写信,渐明学习之弊端。
    自昨起,为足球赛,近暮集训。

    1986年10月11日 周六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此言语看似叹息,却有实情。人需要敞开心胸迎接这个社会、这个世界。

    曾经那一刻
    那么自信自在的张扬
    而今啊
    痴迷禁锢自我的孤独和凄凉

    若生命
    总在不能自我掌控中奔波殆尽
    时光啊
    你应该再速再紧凑一些吧


    ---难道也要容隐罪恶吗
    ---是的,当眼瞧着千疮百孔,却无能为力时,唯有忍耐。

    ---暴怒和悲愤,不但于事无补,反而是自我焚毁。

    1986年10月14日 周二
    上午,课堂上讨论哲学基本问题。昨夜和今晨,沉思如何把过去学习的东西系统归纳起来,由此,将获益匪浅。
    马克思在世界观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在方法论上是唯物辩证法,其创举在于历史唯物主义之论说。

    1986年10月16日 周四
    晨,药理学,比较人之正常生理需要和病态需求问题。
    昨日,见日本《源氏物语》,浅思窥见日本风俗之来由。
    “古来几人为社稷,福来却是拂柳春。”人在年轻时候完全可以写出这种近乎成熟理念的作品。但是,这样的作品,对于创作者而言,则显出肤浅和意念飘忽的影子。由此,反思歌德对青年创作者“要多观察”的规劝,才是真正的经验之谈。但依我之见,鼓励青年人大胆创作是可取的,真正不可取的是“一举成名”,真正的艺术佳作一定是久创之后,日臻完美的产物。

    又来了
    金色的秋
    聊赖中
    夹杂来年的种子
    能否发芽
    依赖上帝的眷顾
    天意的垂青

    1986年10月18日 周六
    全天运动会,奔忙服务之中,全无抱怨不满情绪,仿佛天外来客一般,徘徊游离其间,又不得不说是一种异样的幸福境界。
    晚回家信,有这样一种认识。青少年时期,于学校和家庭时,看到的一直都是社会生活的“正面”积极模样,进入现实社会后,面对竞争压力的环境,内心感受到的全是周围“负面”消极的,或说需要自己主动去积极克服抗争的困难事项。而作为一名求知者,如何通过学习和思考,能够理智分析和主动批判地看待现实问题,并还能够主动积极的生活其中,只有这时候,其人才进入了“合”的境界。于此,其人才会以一份心灵的宁静,寻得幸福位置,其将对个人、家庭和社会才是有益的。
    在过去,尤其二战之前,凡哲学、政界或艺术领域的大师,都偏见于高等教育及其对个人一生的价值和意义。其实,大学教育最可贵的东西,应该在于其混乱无序,它不应该有初等教育、工厂、企业和政府机关内部严格的管理局限,它其中的学生思潮应该是不分等级的,或说就应该蔑视等级权威的存在,因而处于这样一种氛围环境的思想者,也最容易认识社会人生万象,尤其“认清自己”。当然,与此同时,这里面必定有忽视社会诸多限制而来的弊端和缺陷,但比较而言,对于社会和个人是利大于弊。

    1986年10月21日 周二
    昨晚,略读印度泰戈尔生平及其诗歌。与往昔认识一致,仅是泛泛之见。

    1986年10月23日 周四
    关于学习方法,古人言“格物致知”,于今思来,不免惘然。仅就专业学习,周围的同学专心学业功课,闲暇游玩嬉戏,学业成绩可观。而吾思绪纷繁,博思广猎,无法安奈于课本读习,貌似广求知识,实际困顿于不知究竟何为知识!?更不清楚自己有何样能耐?!
    前几日还在安慰同学,复述鲁迅先生的话……假设的理想和未来,尽管不知道它们是否为真实,但这种寄托本身,的确可以长久的麻木自我生活。然而,像这样一种麻木伎俩,对于我自己却没有任何效果。

    《几时再握这只手》

    几时
    才能再握这只手
    它把心底的隐秘
    缀成了
    稚幼纤巧的温情话语
    送给你
    作为曾经友爱的印记

    几时
    才能再握这只手
    它把往昔信笺撕碎
    拌入残花败叶之中
    任由流水
    把它淹没冲尽

    1986年10月24日 周五
    阅读像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新编》之类系统性论述的作品,能够识别一个人思想知识水平的高低。通过对文章理解程度的深浅,或就是对自我吸引力程度上,即可判断。一个人要能够明了自我阅读理解能力或言知解力的大小,则需要懂得如何来判定这种能力高下,其实也是“认识自己”的一个方面。
    从事文学创作,一个作家对于自己作品首先是一个批评者,还必须有批评家的审美能力和严厉态度。这看似过高要求,确实是产生经得起考验和推敲的作品之前提。
    前时,与老师交谈,言我学识肤浅,实为我自己早有认识,只是苦于不知怎么深入下去。今日思觉,这种“进展”只能是思与学的交替,循序渐进。
    《中国哲学史新编》p.213《内业》篇说:“抟气如神,万物备存,能抟乎?能一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总之,这其中“精气”者,非蛮力所为,等同于人们历经努力后的灵感和机遇。

    1986年10月26日 周日
    晚观东德影片《妻子》。约略觉得,社会发展最终趋势,乃是男女的“独立”,在“独立”之间相敬相爱。
    观人思己,自觉学校中青年人应求衣帽整洁。中国而今最贫乏“独立人格”,在一般人意识上,凡“独立者”必然有谋算他人的嫌疑。其实,衣着邋遢,行为猥亵,尤其赴炎趋势、两面三刀、欺人害人者,更加可恶。

    1986年10月27日 周一
    日日训练,对情绪起到调节和缓解的作用。
    间阅但丁《神曲•炼狱篇》和英汉对照《新约》。对比两者,在心灵熏陶上,所描绘和颂扬的都极其精道细微。

    1986年10月30日 周四
    昨日,得见歌德《浮士德》,联系《神曲》,直觉颇多共同点,加之《新约》,三者珠联璧合,引发无数想象和沉思。
    下午,传达美国水军访问青岛,其中所强调的注意事项,似曾相识!
    时常自责对社会知之甚少,起码不能准确把握社会事实真相。但是,在现有社会信息来源上,无论报刊还是收音机或电视,简直蛊惑视听!
    人一生,“老、中、青”阶段,对常人言,所谓的生途坎坷,不过就是个人或家庭生活遭遇而已,对于一个投身于政治、科学、艺术的实践者,尤其是能够名副其实的话,其一生境遇不仅是外观上“天时地利人和”的得失利害,当事者自身怀疑和否定以及与外部环境交相呼应的心理折磨,才是真正的煎熬和痛楚。

    1986年10月31日 周五
    读《内经知要》,浅识“黄老之学”的內由以及社会上各种相术巧智的源流。
    与同学谈读书范围问题。表面上看,我读书选择上仿佛左右逢源,但将自我这种所学所感所识,告知他人,却又无法得到理解和回应。
    晚,沉思社会缺陷之根本所在。

    1986年11月6日 周四
    上午,病理学。学习中,辨别科学与哲学的对立问题。
    哲学所探讨的是认识论、方法论以及如何对待人类自身及其社会生活事象,而科学,尤其在医学中,面对的是病理、病态的形成机制和解决办法。医学所探求的解决问题办法,最多的不过是从“医、药”角度来“治病求人”,而不探求知识学习及其对自我内心世界(精神世界)的休养生息。
    人生对社会(包含整个世界)认识和理解,通过读书得到强化,树立信念于一身,并化为个人“工作、学习、生活”的勇气、信心和力量,依此抵御疾病的侵染。在中枢性疾病,特别是精神疾患上,而今医学手段,无疑是“化小疾为大病”,造成“确诊患者”终生的阴影和黑暗。
    读《浮士德》《神曲》不能不了解《圣经》故事。近来,阅读圣徒传记和诸家福音,尤感耶稣其人的灵智和才华。作为一个人而言,耶稣是无私的楷模,是人类精神的完美偶像。是的,对于这个世界中的人类,不能仅为生存而生存,人类的思想性欲望及其巧智,使其具备创作能力,并能够改造社会局面,即:认识世界之中,更应该改造世界。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直在残酷倾轧和相互利用之中艰难前行,高尚的痛苦,是战争恐惧和民生共同利益的得失之忧,而低级痛苦,则是自我悲欢离合、患得患失。
    中世纪前后,西方所谓“四大学问”,即:哲学、法学、医学、神学。近代人常言,科学的发展使以往学科的界沟日见模糊不清了,但讲到“做学问”,依然需要从以往知识的基本问题入手,才有可能化知识经验为科学技能,并进而充实于自身言行和实践之中。
    人生创作历程,亦应符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勿轻言妄举,思慎、思广、思深而浅显之而完善之。
    近暮,沉思《圣经》一书,连续几个世纪,世界动荡不宁,竟然源于其中情节故事。究其之所以导致如此景象的根由,必定在于无数青年、中年和老年,对其崇拜、信仰和服从。由此可见,知识能力和年龄没有多大关系,问题在于是否开化了“智力”,进一层言,是否颖悟了世间哲理的真谛。

    1986年11月9日 周日
    昨日,午后,于体育场观看美水军与北海舰队足球友谊赛;晚,观《苔丝》,并得威廉•夏伊勒著《第三帝国的兴亡》。
    今日,上书阅罢,午后训练至暮;晚,备《药理》期中考试。
    世界变小了!所以有这样感觉,因为人性相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如出一辙。
    欧洲所接受的文化遗产是“希腊的哲学、罗马的法典、基督的人格”。对于中国人而言,统摄着一切的则是区域民族一贯制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春秋战国到秦汉为止的哲学、教育和政治体系。于今为止,中国封建社会,从周亡到民国初的年代划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究其阶段历史,除了外患内祸之外,中国社会相对而言的“稳定”的根本原因,不得不说自上古华夏志士仁人钻研政权统治之法术,足堪称“高妙绝伦”矣!
    而今世界,电视普及发展,社会开放已是客观事实。世界能否大一统?现实条件尚且不具备,一是语言障碍,二是民族冲突还是致命问题。

    1986年11月11日 周二
    读《新约》“路加福音”,往昔一个朦胧意识,有所澄清。别林斯基之所以说人类最完美的人是基督,其依据应在于其智慧、宽恕和节制。以往我之意识上之所以认为马克思伟大,旨在于其自身爱情生活方面,而在这一点上,从某种程度上不应是狭隘的。但是,关于“大同世界”“共产主义”,在人们意识上又确乎属于乱伦和淫秽的。

    1986年11月12日 周三
    晚观电影《非常大总统》。中国之大,归于上界“统治阶层”,却是如此单纯的近乎幼稚。马基雅弗利的《君主论》应该引进国人思维,由此,在中国政治之兴旺寂灭中间,可能会有实质性改观。亘古至今,中国社会之民众参政议政,实为心痴神迷,不得要旨!
    政党之责任,是能应时顺天的培养出来人才!

    莫以为雀儿飞去不归
    将期待化为疑虑
    深埋在淡漠无为之中
    待到春暖花开时
    共饮思恋的苦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24#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11: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方 发表于 2016-6-21 17:10
    先生用一小段文字提到犀利地提到一方最不喜欢的词:“委琐”,不对,还是觉得是“猥琐”,很有感触。《圣经 ...

    准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25#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11: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1986年11月13日 周四
    晚,宿舍老三责怪我,把往昔生途挫折看得过于严重。是啊,这确实是我的一块心病!
    自己敢于否定自己,而不是单纯的出尔反尔,应该是仁爱、豁达和智慧的产物。
    从《浮士德》中,寥寥几行文字,即可窥见歌德思想用意所在。其着重强调的依然是“人不缺乏才能,缺乏的只是勇气和自信”。恰是这一基本观念,在人们一生中,许多独特的意志和才华,不能够通过读书学习获得,只能是源于生活中随缘而遇的某种诱惑的激发和启迪。

    1986年11月16日 周日
    上午,到中山路书店和栈桥,回校途中,见四周皆是凑在一起打朴克的人群。再思《浮士德》以及面对书店内“书海”时的茫然,痛感自己眼下大学生活的虚无和空洞。
    三年学习生活,若放在专科学校,已经走上社会,并开始工作谋生了。而过去的时光中,即便没有虚度时光,但泛泛读书,却让人感觉像是什么知识也没有掌握、什么东西也没有抓在手中!

    ---说真的,我而今心中十分空虚。在引起个人事端的动因中,即便与自身私心私利相关的那一点点东西,也没有弄得清清楚楚和明明白白。
    ---嗯,人生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浮士德》中,既有引诱、忠告和规劝,也有警示、训斥和报偿。问题是你自己现在走到了哪一种地步?至于解决往前行走的办法,随处便是。但是,若不是你自己经过痛苦取舍得来的工作、地位和荣耀,事后你会后悔和羞愧,你走的越是轻率而结果愈是顺利,将来带给你的创痛,越是愈发残酷,有时还可能致命哩!
    ---唉!我时常回忆往事。特别是童年,是那么安适、自在!或许那一切因为有父母保护吧,虽然不是坚实牢固的维护,却总是有所依靠的。
    ---嗯,说的有些道理。不过,这里面的道理,是灰色的,根本经不起推敲。说起那过去的美好,绝非真实可靠!其实,只要用心一想,那样一种幸福对人的一生来讲,亦不免可怜。
    ---有时我想到存在的总要失去,不免心寒,悲不欲生。宁可失去自己富裕,挽救往岁有过的相爱相惜。
    ---嗯,那是令人痛心的经历。但是,补偿和挽救命运的办法,是在现在和未来,而不是过去。这道理不难理解,能够时常这样想并这样做的人,并不多见。
    ---是的,世间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玩意儿,都不可能“一如既往、绝对划一、不移不变”吧!人时常变换念头,一定不都是坏事吧?
    ---嗯,相对的观念,确实是智慧的宠儿。不过,过分溺爱“变化”,最终会人财两空的。
    ---那么,我该怎么办?
    ---答案是现成的。我张口之易、抬手之劳,便能使你达到离世前的最高境界。但是,你仔细想一想,这样对你有何益处呢?应该得到的,别人拿不走,不应该得到的,若为一时的心满意足,而早逝气绝……说真的,你若执意品尝那滋味,真的还不如不出生更好受一些。犹大临死之际,因世俗善恶之心引发的痛楚与基督相比,那是小米与大象的比例。但是,在天国的正义面前,基督的善是伟大而持久的……

    读罢《神曲》“炼狱篇”第二十七章,对比但丁归纳的七宗罪,即便自我澄清出来,依然无法摆脱彷徨和忧虑的心态。
    但丁所言七大邪恶之源“骄傲、嫉妒、忿恨、怠惰、贪婪、饕餮、淫欲”。就是说人们只能认清这些品质和诱惑的本质及其利害得失之后,才能进入幸福的天堂境地。
    启灯重又翻阅上述七种精神状态。感觉其在个性表现上,这七个方面经常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人之心理及其生活行为。其中字词语句翻译上,感觉选用的汉语词汇不十分准确,有的欠佳。

    1986年11月17日 周一
    夜翻阅孟德斯鸠的《论趣味》,感觉有些味道,其中对于世间现象的解释合乎性情事理,但是否合乎客观规律,仍需进一步学习其主旨何在。

    1986年11月18日 周二
    第一次到青纺医院见习诊断学。
    近来,“同学的规劝、学习的状况、现实的未来”都一样令人茫然。依照柏拉图对话的意思,人的颖悟状态,仅是达到了一个中等幸福境地。似乎这样一种境地,绝对不就是陶潜悠然自得、扼腕轻叹的赋闲自在,而应是行为和意识的统一地位。
    我感觉书本之所以不能避免社会或说人类再犯历史同样的错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语言文字不能够完全表达清楚一个人臆想传达的思想、情感和需要警惕的必要内容。作为后来者,如果不去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无法明白前人的苦心教诲。
    人在年轻的时候,除了天地不容的罪恶之外,尽可能多受些挫折和磨难,或者多做一些傻事,无论遭遇什么样的环境或落得何等地步,只要敢于思考和善于思考,并保持自我本心的善良和纯真,其必将从中学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知识能力和生活才能。其实,青年人多数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开始缩手缩脚,不敢再去冒险,甚至弃绝生活或生命,尤其里面自杀者,尽管具体原因和理由会很多,但在知识阶层上,其一定不会是一个“悟大光明”者。
    突然觉得战争的真正危害,不仅仅是在战时凶杀恶斗的残酷环境中,更多的反而是在战后,因身心遭受战争伤害的人们,生活在战争残留下来的经验见识和心理畸形的阴影里面,会导致更可怕的个体丑行或社会恶果。

    1986年11月19日 周三
    头脑中总像是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每时每刻,又像是怀揣着急切渴望和迫切要求,亦不知究竟要给自己还是他人去解释说明什么,或者有什么事情需要去发现和解决。
    生活周围有许多人一直在那里勤勉工作着,并为了这一过程中一些成绩和荣耀而专心致志,但生活似乎并不特别垂青他们,反而给予一些善于投机取巧、走捷径的人,显而易见的实惠。其实,真正在各个领域的卓有成就者,像别林斯基、爱迪生或爱因斯坦等等,通常在平淡或落魄的生活表象下,掩映一颗寻根溯源和开拓未来的雄心。
    一般人总在集中精力把生活中一个个利己自私的事件紧紧抓在手心中,唯恐失去了一点,便被当成众人的笑柄。“愚者闇于事,智者见于未萌。”问题就出在这里。

    1986年11月20日 周四
    总也摆脱不掉一种自我感觉世界上不存在实在物质的印象。区别政治、科学、艺术时,又可分为实业和学术两类,对于从事这两样事务工作的个人而言,如何才能不是凭借机遇而是依赖自觉自愿自然地走进去?!
    时常的考试,每每令我心痛。即便知晓改变这份难堪情怀的手段和办法,却不能身体力行,依然如故。

    1986年11月21日 周五
    晚观电影录像回来,直觉阵痛撩拨心胸。艺术对人的影响很难准确估量,一些人于社会动荡之中敢于冒生命危险,往往源于一些似乎难以上口的生活琐事和私心欲念。
    整个世界需要的是教师,给予处于各个阶段被各种思绪纠缠不清的人们,指出一条光明的路来。
    “量变到质变”之规律,若是一条真理,必须具备普遍性。任何人正确使用这一规律,必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和目的,才能得以确认。文学、音乐、绘画和舞蹈等种种艺术存在于世,已逾千载,在其发展之中,每种艺术多处于感性认识之中,真正上升到理论化、系统化或说哲学化的部分,并不多见。如何实现这样一种上升,首先必须研讨成功的文人骚客,尤其那些一生创作不断并频繁产出佳作的各个人物的成就和行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情况和世界文坛的近代风貌,并不能说明人文艺术已经到达了顶点,但却足以说明这一文化领域的混沌和无序。马克思哲学充分肯定的社会和事物发展的三个规律,之所以还存在诸多困惑问题,就在于人类本身从视野、想象力和创作力上,有待于全面提高。
    近代哲学,以德国、印度、波斯和中国为代表,都缺陷入思辨的深奥、玄虚和混涩上面,尽管东西方的人们,从这些哲学思辨中获得了许多知识启发和实践才干,但对于其中没能明确获得的东西,在其盲目效仿之中,甚至把已经获得的也抹杀掉了。由此,那些意欲帮助世俗人心走向光明的善良人士,或所谓“知识分子”,在其个人和社会现实矛盾的反反复复磨练中,不单是一再消耗着时光和生命,而且苦于没有办法让更多的人们都过上辛福美满的理想生活。
    以往的哲学,由于受社会环境、生产条件和思维程度的限制,即便热衷各种学说和理念的人们,也难免深陷悲观和消极的泥沼,而不能自拔!未来能否建立乐观向上的哲学体系和生活气息,却是一个仅有上帝知道答案的问题,对于处于这一问题思考中人们,许许多多,不过一味固守着一份神圣的单纯,或早逝或自戕于现实困扰与混沌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26#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11: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方 发表于 2016-6-21 17:10
    先生用一小段文字提到犀利地提到一方最不喜欢的词:“委琐”,不对,还是觉得是“猥琐”,很有感触。《圣经 ...

    因去参加孩子毕业典礼,要停一段时间。对于过去整理的东西,虽是转发,我自己还是接受本社区诸位先生、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尽量将其文字修整的简练一些才好。

    因为大学日记经常是夜间书写,日期和星期上会存在记录上的错误,过去有所发现,但不是十分明显,自己意识不到,所以,也没有改动!这次转帖,本想对照年月日星期,别再出现这方面不一致问题,但还是错误不断!只能发现一处,及时纠正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27#
     楼主| 发表于 2016-6-23 09: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方 发表于 2016-6-22 19:46
    “人不缺乏才能,缺乏的只是勇气和自信”,看到这一句就想说句什么。是的,正常人的确都有自己的才能,选 ...

    “人不缺乏才能,缺乏的只是勇气和自信。”这是歌德《少年维特烦恼》一书中男主人公经常在心底嘀嘀咕咕的一句话。毕业后,我重读该书,却没有中学读时的激动人心了,但书中的这句话,依然感觉意味深长。
    凡青春年少时,于古今中外,无论受何种文化熏陶和环境教育,不敢于冒险,乐于坐享其成,惯常循规蹈矩,则是人类普遍的人性格调。歌德《少年维特烦恼》之所以在当时有过“洛阳纸贵”的风光,不单是里面有一个违背人伦时俗而激情四射的恋情故事,而是与当时德国社会地位在欧洲急速上升,并与德国(甚至整个欧洲)国民热望、经济水平、专制腐化和人文程度等,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作为年轻人,不论其对“才能”一词理解的是否精准,亦不论其“勇气和自信”究竟来自天资聪慧还是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和读书思学,只要置身于这一年龄段当中,像“沉溺自我幻想、缩手缩脚、意志薄弱”是其生理和心理之特征。所以,对比歌德穷其一生智慧而成就的《浮士德》,贯穿此书的一切故事和人物命运的因果得失成败,都无法撇开,于青春年少之际,敢于执着“人不缺乏才能,缺乏的只是勇气和自信。”的信念,而胆大妄为,甚至至死不渝。
    至于“坚持”,只有当一个人把个人想法付诸“言行”动作之后,于必然是不断碰壁和一再受挫折的状况下,而相关成败得失的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内涵。
    总之,在我个人理解认识上,对于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甚至路遥《平凡的世界》,无论这些作品是否真正得到广大读者恒久的关注、喜爱或热捧,他们作为那些投身社会实践的艺术家,且堪称他们殚精竭虑、耗尽一生心血的遗作,其中一定不会是哗众取宠的“噱头”“露点”“隐喻”“泄愤”似的充填品,而是作家、思想家或哲人们,臆想对于当下和未来的人们所坦露的个人最终思辨结果和“自以为是”的世间真谛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2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3 09:5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6-23 09:59 编辑

    上面提到了路遥先生,下面转帖我的一篇言论路遥作品的文章。该文可见于《光看别戳》(现代教育出版社2015.4ISBN978-7-5106-2857-3)p179以及即将上市的《漫话其人其书》(吉林文史出版社2016.4ISBN 978-7-5472-3104-3)之中。仅供参考!

    也谈“路遥之死”


          一日,于山东地方权威传媒《大众日报》上,见一文章“我看路遥之死”。作者有这样一种观点:“路遥是被文评家‘捧死’的。”
          在上述观点基础上,该文章作者又说:“究竟是谁谋杀了路遥,我也说不清,敢说的是,一部百万字的长篇,不该要了这样一位也还优秀的作家的命。再就是,以死拚得一部《平凡的世界》,惋惜之后,心生值不值得的疑问。那些鼓励或蛊惑过路遥的文学评论家,实在该反省一下自己究竟懂不懂的文学了。”
          此刻,暂且不论“路遥之死”原因究竟何在,仅是该文作者,对文艺评论的这种责难口气和能够堂而皇之在地方“喉舌”报纸上刊登的事实,就颇耐人寻味。
          如果路遥先生还有在天之灵,殊不知对“同道”们会有如此的怜惜,将报以何样心情啊?!但是,对于至今还时常挂念着他,为他早逝而痛心疾首,并且每思之而三叹的我自己而言,始终可以认同的是“路遥倒在了他至死不渝、异常酷爱且更需艰难跋涉的文学艺术沙场上”,而绝对不认同“他是窒息在不堪承受诽谤或颂扬的喧嚣声音之中”。
          毋庸置疑,一部不过十多万字的小说《人生》,因其触动了时代人性及其社会敏锐话题,曾经在华夏大地上,引起并达到了何样沉重的效应啊!
          记得在那些岁月里,电视机还远没有今天普及程度,像我一样的城市小居民,家中“砖头”一样大的收音机,也仅有一个。那会儿,我一有空就抱着它,贪婪地聆听着电台里播放的评书、电子音乐和广播剧等等。每逢夜晚,不是四处寻找公开放映的露天电影,就是在家属院里到处打听“今儿晚上,公家那台上海产老式电视机又搬到哪儿看去了?”但是,恰恰通过如此这般的传媒途径,我才了解、伤心并痴迷着文学作品《人生》中“巧珍”和“高加林”的爱情悲剧。
          是的,关于《人生》这一文学佳作的议论和评说,从来就众说纷纭。甚至此刻,或许有人还想要问:“相较于二十年前评价《人生》声音之中,在社会道德和人性良知上的答案,究竟谁对谁错?究竟孰高孰低呢?”而今,针对于文学作品《人生》引出来的中国式质疑问题的解答,究竟是更加是非难辨了抑或已经毋庸置疑?

          大约两年前,在与妻子闲聊之中,当谈到“路遥之死”时,我讲:“能写出《人生》的一个人,他自己会被这一话题的沉重压榨致死的。”不久后,妻子买了一本新版的《人生》(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8月第3版第一次印刷)。我问她读后感受,她说:“一开头就想一口气把它读完。但读完后,一句话也说不清谁对谁错了。”
          其实,也就在上面对话之后,我才第一次翻了一下《人生》原创书本文字。不过,仅仅读了一小段作者对高加林个人生活中那几个“小波折”所产生原因和根由方面的描绘和述说后,我自己就不想再看下去了。

          大概是1997年(未认真核实),我的一位同事在张罗着出国之前,捧着一本《平凡的世界》,来找我。她说是刚从朋友处借来的,让我先看两天。当时,我的确翻看了一遍。之所以敢如此肯能地讲,因为我自己制定的习惯,一本书可以不认真地读,但一定要翻完,尤其书之前后简介与评说,以及其中相关作者以往发文情况和其所对应时代环境资料等,我一般都是必须要读的。即便就是这样,如若有谁在今天问我关于《平凡的世界》尚存留的印象时,我只能说:《平凡的世界》只是社会生活中许多人物及其故事的堆积吧,至于书中具体人物姓氏名谁及其故事情节等等,真的一个也说不出来了!
          是的,关于路遥先生为何要“舍命”去创作《平凡的世界》一书的原因。我自己一直认为,路遥或许是想通过他的这样一部书,达到类似《浮士德》一样的目的,即臆欲去揭示人世间一切道德伦理、人性百态和人生哲理的实质之所在。
          然而,长寿的歌德,大约倾其人生三分之一时间,才完成的《浮士德》,而且在其地位名望下极力自我推销和刻意宣传之后,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亘古至今,针对《浮士德》的评价和议论,大概源于作者地位和名望的占大多数,真正针对作品本身内容和意义上的又有多少呢?同样,路遥的绝唱《平凡的世界》,除了在查阅中国文学作品获奖名单中历历在目之外,能够在床头案几上经常放着这么一本,并且还能时不常地不得不去翻开一读的人和事,不能说绝对没有一个,但又会有多少呢?
          我也敢说:“一个人的阅历、鉴赏水平和文化素质无须多高,在不告知《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的作者以及获奖背景前提下,在读过这两本书之后的比较中,一般人也都能够看得出《人生》更有力透纸背、笔下滴血的感慨和判断。”

          本文开头所提到报纸上的文章作者,在其评论将要结尾处,援引了“意大利世界级文学大师”卡尔维诺在一次演讲中的话,特别强调:“我的写作方式一直涉及减少沉重感:人的沉重感,天体的沉重感,城市的沉重感;首先,我一向致力于减少故事和语言的沉重感。”
          “呜呼吧,沉重感!”是否这样一喊,凡人世间无时无处不存在的“沉重感”,就真的能够一下子就“呜呼”了吗?!

          最后,也真诚希望被当代某些文评家视为“模仿”赵树理、孙梨的山西、陕西,尚且健在,尤其也敢说理解了路遥的作家汉子们,能够不吝“君临下界”,来启蒙一下我们这些根本不懂文学的生灵吧!

    附注:“我看路遥之死”一文见《大众日报》2003年5月2日第三版【丰收】栏目。
    2003年5月草,2014年5月和12月分别重整,2015年11月修于济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29#
     楼主| 发表于 2016-7-4 09: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1986年11月21日 周五
    晚观电影录像回来,直觉阵痛撩拨心胸。艺术对人的影响很难准确估量,一些人于社会动荡之中敢于冒生命危险,往往源于一些似乎难以上口的生活琐事和私心欲念。
    整个世界需要的是教师,给予处于各个阶段被各种思绪纠缠不清的人们,指出一条光明的路来。
    “量变到质变”之规律,若是一条真理,必须具备普遍性。任何人正确使用这一规律,必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和目的,才能得以确认。文学、音乐、绘画和舞蹈等种种艺术存在于世,已逾千载,在其发展之中,每种艺术多处于感性认识之中,真正上升到理论化、系统化或说哲学化的部分,并不多见。如何实现这样一种上升,首先必须研讨成功的文人骚客,尤其那些一生创作不断并频繁产出佳作的各个人物的成就和行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情况和世界文坛的近代风貌,并不能说明人文艺术已经到达了顶点,但却足以说明这一文化领域的混沌和无序。马克思哲学充分肯定的社会和事物发展的三个规律,之所以还存在诸多困惑问题,就在于人类本身从视野、想象力和创作力上,有待于全面提高。
    近代哲学,以德国、印度、波斯和中国为代表,都缺陷于思辨的深奥、玄虚和混涩上面,尽管东西方的人们,从这些哲学思辨中获得了许多知识启发和实践才干,但对于其中没能明确获得的东西,在其盲目效仿之中,甚至把已经获得的也抹杀掉了。由此,那些意欲帮助世俗人心走向光明的善良人士,或所谓“知识分子”,在其个人和社会现实矛盾的反反复复磨练中,不单是一再消耗着时光和生命,而且苦于没有办法让更多的人们都过上辛福美满的理想生活。
    以往的哲学,由于受社会环境、生产条件和思维程度的限制,即便热衷各种学说和理念的人们,也难免深陷悲观和消极的泥沼,而不能自拔!未来能否建立乐观向上的哲学体系和生活气息,却是一个仅有上帝知道答案的问题,对于处于这一问题思考中人们,许许多多,不过一味固守着一份神圣的单纯,或早逝或自戕于现实困扰与混沌之中!

    ---在她痛不欲生的时候,却产生出来一个新的生命。这生命的发育和成长,在智慧的培养下,必将成为一个令她发自肺腑并感觉无比欣慰的尤物。

    1986年11月25日 周二
    昨晚,见《中国青年报》关于大连工学院几起大学生退学报道。设身处地想象他们的处境和心态,虽不难理解,但解说清楚深层原因,却不容易。
    对比自己前时所作所为,当下青年,特别是置身现今校园内,自我矛盾性心理折磨一般不容易被社会理解,而率性作为后,个人所承受的压力,并非人人都能承受,若能坚持下去,并有示范效用,必定凤毛麟角。
    单就个人一生而言,从生存利益出发,必须有制度上对每一个人的合法地位和权力保障。因为当一个人为生存工作或服务之中,即便首先是利己性,同时也一定会是利于社会需求和需要,否则,其人其行为勾当,就是违法犯罪吧。所以,利己和利他不是完全割裂开来,而是共生共存才是正道。若一个人一旦拥有了职务和工作上的权限,却损害群体利益或其他个人利益,尤其这种损害是反人道、反正义的,应该引起公众的群起愤慨和主动反击;若这一切能够成为常态运行,一是民众的觉醒,二是立法机构完善,三是政府部门的倡导和督促。
    一个人如果完全概念化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以往和现今社会环境下根本无法生存。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在文句和人为思辨中刻意强调和宣扬在这样一种不真实甚至明确无误的谎言和虚假。

    1986年11月25日 周二
    忍耐
    喜怒哀骂依然无所适从
    循着人间天上的思路
    迟疑行走
    却不知
    此身终将行往何处

    忍耐
    默默带着忏悔祈祷的愚妄
    朦胧着辉煌和欣慰
    在前方依稀招手

    偶然翻阅巴尔扎克的《不可思议的杰作》。过去虽曾经看过,却不能理解行文思议。而今,凝视思虑其中的一切,却感觉如此亲切!

    1986年29-30日夜
    有言中国人最为务实。眼下,因学习成绩落后,尤感惴惴不安, 督促自己努力提高学习成绩。然而,每每课上课下始终学不进去。细细想来,进入大学后,学习退步,最关键问题,就是一下子失去了奋斗目标,对未来的生活前景,迟疑不决,每日头脑中说不清楚纠缠着一些什么性质的问题……总之,不能专心于眼前的功课。
    自进入大学以来,每学期无论功课多少,单就一本教材,大学老师传授知识的方法方式,实质上已经与“教书育人”毫不相干了。老师在课堂上,只是带着学生们读一遍课本,再就是为了考试的目的,提纲挈领,把该门功课教学大纲上的重点内容,去繁就简,归纳成几条或几点罢了。无论是新带教的老师还是老教授们,不再用心关心学生们对某一专业科目内容是否感兴趣以及兴趣的大小,更无须关心哪一个人究竟存在何样的一般生活知识抑或专业内容方面的困惑和疑虑问题,甚至学生们无须来听课,只要考试过关即可。(注:大学期间,本年级教我们班的老师中,只有《医学英语》的陈曙昭老师,她一心一意只想提高学生们的英文听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面对医学院这样一种传授专业知识的方法方式,究竟如何应对昵?
    一者,首先在个人感情和心理上接受这种不是针对哪一个人的教学模式;二者,明确个人的学习目的,不要追求最终毕业的工作和专业方向的问题,眼睛紧盯着每学期每一门功课的考试成绩即可;第三,不光是对大学生,也是针对所有青年人,如果想明明白白活一生,不虚度年华,必须赶紧拿起书本或即刻投身现今生活中,不断解惑释疑,不要惧怕任何碰壁和挫折,找寻和明确自我的生活幻想和理想目标。
    青少年与中老年根本差异,在于务实精神上的“实质”根本不同。处于青少年时期,无论他们接受的是东方还是西方传统思想熏陶,仅仅置身在这样一个年龄段,便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务实者,他们追求的理想模样,如果不是最时髦的偶像色 ,必定就是带有个性浪漫色 的任何自我梦想,甚至是一些旁人始终无法理解的稀奇古怪样式的激情言行。
    眼下我们的社会生活处在一种“病态”情况下,而其“病”根就在于社会未来理想勾画方面。我们一贯宣扬和崇尚的优秀品格和伟大思想,的确是一种高尚人格,但在这样一种大肆鼓吹和推崇之中,却完全忽略了广大民众生活中在物质和精神上最一般需要/需求的理解、认同和尊重。所以,解放后一直到今天,在大庭广众之下,除了少数纯真率性的青少年外,大多数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不会为了一般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或需要,而去公开呼吁、辩解和争取。而青少年依其眼光、知识的单纯,完全可以接受并认同在世上一定充满了像教育宣传一样的高尚人格和优秀品质,而他们一旦脱离了家庭或校园或社会的监管束缚,并开始独立面对社会和去解决自己内心欲求的一般生活需要或高尚生活追求之际,即刻就会发现周围生活,甚至以往历的历史真相,完完全全和从小受到的教育熏陶和思想灌输,恍若隔世,甚至就是南辕北辙了。所以,如果是一个正走向成熟的青年人,其越是纯真善良,其越是坚信教育理想的高尚、尊贵和伟大,其越是不想屈从并苟且于环境周边无处不在的愚人私己和自欺欺人的泥沼之中,其将越发暴露出来“叛逆”的言行及其语周边同龄人截然不同的行径。
    社会进步确实就是向着完美发展的,但是,这种完美绝非我们一般人认为的,凡事物都必须达到极致完美、极致美好的状态或程度。尤其在“人性”或言“人品”方面,所谓“完美”一定不会是将所有人都同化为纯洁单一的一种模样格调。因为单从“对立统一规律”既可表明,人性之中的“恶”和“善”应该一样的多。所以,未来理想社会下,在物质和精神水平所达高度上,只是激发人们弃恶扬善,让每一个人自己改造自己,并成为一名对于自己和他人而言,都能够被接受,并都感觉比较适当的个人位置而已。

    1986年12月1日 周一
    夜读蒋子龙《收审记》,为作者天才般直觉感受和意境描绘,而叹服和思索之。
    于济南时,时常听到亲友们谈及工厂内部事情,有些故事听来感觉丑不可闻。然而,人们言论所及津津乐道,又显得无可奈何。作家即便是艺术创作,亦难免来自生平经历中间的一些耳闻目睹的影响痕迹,内行人一眼即可看穿其中的真假虚实。文学作品的层次性,或许就在于此。外行人看到的是一堆花里胡哨对自身感官刺激而来的幻想、喜悦或伤感,而对于思想生活的人而言,从中窥见世道人心的事实真相,汲取社会生存技巧经验,借鉴判断善恶对错的办法途径。

    1986年12月2日 周二
    灵感是什么?像是一种神谕,当她到来时,艺术家变得异乎寻常的敏感和悲悯,甚至浑身颤抖不已。美妙的遐想诱人陶醉,奇丽的语句脱口而出,挥洒纸上,一起构成了动情感人的绚烂篇章。灵感恰似沉溺恋情般的迷惑和张扬,让艺术者,即便仅仅就是一个人,毅然决然地纵横徜徉在天地云海之间,流连忘返,忘乎所以。届时,仿佛周边世界已经不复存在,自然秩序和人为惩罚,全然达不到令其沉静听命、俯首称臣的效力,即便此刻致其死命,一样坦然自处、超然故去。而这样一种姿态,却又成了庸人俗论的神秘。沉迷其中,昏然不醒的艺术者,是莫大幸运,真的有福了。因为一旦梦醒时分,除非有独夫的冷酷和尊严的灵活,否则,难以再有自在长存的处所。

    1986年12月3日 周三
    每年一次的总结,面对这一年不知道该去如何书写。此刻,泛泛一想,却已是哭笑不得!

    1986年12月4日 周四
    午,邻居赵姨出差来青岛,捎来暖瓶和食物。交谈之间,引出许多本想故意回避的话题。
    生活的路与其说是不断前行,毋宁讲是在一个地方层层回旋,伴随范围的逐渐扩大,在周边事物不断重复出现时,又不得不去面对,亦无法将其全部抹掉。
    人类活跃的舞台上,称得上悲剧情节的只有非自愿的死亡,其他异样的情感性悲伤和形体上摧残,都是生活不同经历而已,在其情节之中,只有演技上的成功与否,并无什么悲喜。

    1986年12月5日 周五
    人通过思辨周边事物,达到了解自身行进的地步,通过自我心态的变化,可推知将要发生的事情,尤其分析已经发生过的问题。
    冯友兰先生曾言社会进程的是在“衰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之间轮转。这一论断是否正确,一个人的体验只能历经自我数十年生活后才能有所体会。而今,观展历史途径,相信这一观点的合理实在。虽然,类似观点也可以用唯物辩证法来解释,但并不一定能为多数人理解和认知。

    1986年12月10日 周三
    始读刘勰《文心雕龙•注释》(周振甫注)。
    中学时,喜言其书,自持晓之野史,然未见其实质。今阅读之间,感其字形句意,并不陌生。粗阅数篇,感中文学习,若敢于舞文弄墨,荣登大雅之堂,必须有传统文字根底,此处的文字功底,“四书、五经”是一关,而刘勰之《文心雕龙》,则是入门者的捷径。如同《吕览》一样,此类书籍是了解华夏历史和运用汉语言的最佳工具书和理论资料。
    前日,课堂上老师言,与西洋文化比较,中国文学、哲学、音乐、诗歌等艺术的不发达,或说在生活之中的不显要,主要归咎于遗传因素和生理结构上的差异性;另外,还指出来,中国几千年来,在各种学术的分类上,不单是不具体,而且缺乏“分类学”式的体系划分。
    即便上述揭示的问题都是事实,但是,涉及到中国人在“归纳、分类”思维上的深浅或粗细问题,其与生理和遗传之间究竟是何种联系和因果呢?我当时既没有听明白,而眼下也没有思想清楚!但是,针对上述所谓的差距,在我看来并非人种的问题,还是外部环境因素和传统文化的束缚。一个民族在没有更为强大的外域民族和系统文化的冲击改造之下,很难以摆脱传统思想行为的禁锢。正如一个人,如果没有生途经历之中,复杂多样的遭遇磨练,也就永远无法真正理解人世间更深远更广博的思想和感情内涵。
    刘勰于《征圣》一篇中,说道:“政化贵文”“事迹贵文”“修身贵文”。的确,一个人若拥有完整人格姿态生活于世,由古至今,依然“无文不足以达”。受教育多年,关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及其社会意义,一直以来不得要旨,今刘勰所说,一言以蔽之。

    1986年12月14日 周日
    国内报刊沉默数月,近来又见活跃。近年来,国内文化焦点问题逐渐升级,根本矛盾还是纠结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是非所在。着眼国外,新中国之后,真正从国外引进的纯理论性东西,少之又少。从目前见到的西方学说,他们对于近三四十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系统总结、长远规划和创新发展上的学说性人物或派别,多数情况还是以过去的“成规”为本,而过去的那一老套现今已经很难说服世人了。
    国内文化动向,当下似乎反对传统文化一派占据上风。然而,吸取国外文化,若不能拿出来能够被大众心甘情愿接受的玩意儿,必定难见成效。依我之见,借鉴自民国至于今的历史进程和文化现象,中国社会若没有通俗文化的冲击和涉及到民众一般生活动因及其像“家庭维系、爱情、友谊”等诸如此类生活观念的动摇和转变,其它方面的刺激不过是隔靴搔痒而已。
    晚观《中国青年报》几篇对社会现状的分析文章,可见作者用过一番思考,但又让人感觉缺乏力量和高度。
    读罗素《中西文明比较》。模糊地感觉,许多明哲圣人经常通过论述某民族风俗的优劣,来归纳和评价其传统文化的来源及其发展倾向。其实,一切民族文化及其社会的发展,究其文字形成及其形式变化而言,与其说是民俗习惯的共同成就,勿宁说是个性人为的努力结果。在引导人们的行为努力上,某一区域或民族的特有“文字”,尤其是书面上表达清楚、语意坚定、成文自然的字词文句,其给予人们的影响力,近乎上帝般的魅力和力量。而这样一种魅力和力量,是使一个人能够获得立体而可感的“信念/faith”的根本来源,进而在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语言交流或表达之中,才敢于坚定自我信念而我行我素。
    信念/faith,尤其能够影响并改变多人的信念,更尤其是能够唤醒人们的觉悟、觉察和自我意识的信念,则是社会大动荡的开始。而且,这种开始一旦到来,在其结果上,却往往不合乎“信念”的规范,反而依从人性觉醒程度和优劣水平,充斥在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之中。就是说,即便已经有了一种为人们能够认识的世界大同理想画面,而人类真正要去实现它,总会觉得像是梦幻一场,特别在现今则更是一场恶梦。

    1986年12月15日 周一
    很长时间了,白天和黑夜总是盘桓着童年经历,那时的地点和场景时常出现在梦境里。
    不敢畅快地言语行为,实质非为不敢而是不能!这种“不能够”究竟源于何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30#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08: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方 发表于 2016-7-4 16:52
    “中文学习,若敢于舞文弄墨,荣登大雅之堂,必须有传统文字根底”。有感克谐先生的此段。记得前面读过一篇 ...

    谢谢一方先生关注!
    出行滞留江南八天,期间大中小雨连绵,幸好在无锡和南京各有一个晴天,偷闲徜徉景区,获益匪浅!
    下面,还是尽快完结这个多年的负累吧!如此整理日记,其实令我格外心虑憔悴,最为尴尬的,就是不得不一次次再去面对那个曾经的自己……

    点评

    您客气了。知道您这样发文非常辛苦,一方就是有点怕着工程,前几年的文字都不愿意再去整理,想着就有些累。既然是日记,只要是输入了电脑,就这样吧,不用再去修改了。哈,一方偷懒可恨,还说出更可恨的话来。{:1_22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5 10: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31#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08: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7-5 08:21 编辑

    1986年12月16日 周二
    “西学为体中学为用”还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无论孰是孰非,其中用意都不十分明确。从《吕览》到《文心雕龙》,尤感国学文化的优美繁杂。在文化性论说上,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很难说是一些真正了解传统文化的人们在这里那儿争执不休。事实上,一个人如果自身文化修养和生活实践并未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准,其对任何地域传统文化都会感到艰深,更不会知道其价值和意义的所在。然而,对于一个真正懂得文化并知其“文明”内涵之所在者,便能够从任何新旧文化中获得新的材料,并以此丰富自我思想,进而拓展思索及其学说的深度与广度。
    任何时候,一旦社会有了敢于大胆、公然宣称自我思考结论,并取得民众信赖者,社会才会走向实质性的繁荣和昌盛吧。

    1986年12月17日 周三
    上午解剖实验,提前回宿舍。心中似麻如絮,总觉得这些年来沉溺自我幻想和思索中,从未真正投身社会生活里,去发挥出自己力量,并获得相当的成就感。这一方面是受学习环境条件限制;另外,还是自己不愿意改头换面,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事情。这也是目前为什么时常感到空虚、前途渺茫而无所侍从的根由。
    《吕览》言:一个人首先求助自己,然后再求助别人,进而若失去了自己,也就失去了他人。所以说,一人立世,首先应克服“依附意识”。由此,也可看出,在人身上“顺从环境和依附他人”的意识,应是十分显著的。所以,所谓“完善自己”旨在挖掘自身潜力基础上,再去求助他人的智慧和力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中的道理,一般人很难讲通,论其实质,最为深刻之处,如同看待前人先贤的生平事迹和言论著述一样,需要加入宿命或唯心的“天命论”思想。一个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其中启蒙式人物,究其在成长和成就上,必定是源于数百年来(尤为重要的是近百年社会变迁中)针对事实经验教训的反思和总结中提炼出来的产儿。
    眼下国内局面,根本上仍在强调集体意识,一直没能真正重视到具体每一个人的生活意义。像这种群体意识,若放在其他条件下,或许是非常好的社会环境,但在目前的中国,确实是不符合实际情况,因而也可以说是陈腐和落伍的。在此评判“落伍”与否的依据,就在于能否推动社会的进步,亦在于广大民众是否感受到生活的舒心,更在于人们于各自工作、生活和学习上有无热情和希望等。
    就自我年龄上,内心总是泛起一种怅惘而抑郁的情怀,始终有一种左右找不到归宿的感伤和惆怅。或许这正是我们时代落伍的问题,也有可能是我们所受教育及其传统文化上的劣根性所在。为什么一定要追求生活固定和舒适安逸呢?如果人人都投身到已经知道“现实不完美”而且“未来依然不确定的”的社会生活之中,那么这种事实本身,反而能够刺激人们勇于去探寻和努力去创造更适合大众生活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吧。国内现今的文化风俗和大众思想,不是落后而是衰老,亦不是幼稚和单纯的问题,而是精明世故、另类无知和善于诡辩。西方文化,若比作一个蓬勃上进的小伙子,而中国文化,则是一个博学多识而历经世态炎凉的老者。
    若产生新的文化氛围,未来必定是中西文化的结合,即便不是真正的结合,也必须要这样宣称。因为中西方单一的文化造成的当今世界,现实是杂乱无序,甚至是根本上对立。而统一的文明世界,必定有人类共同可以接受的一致性信念,其必定有合乎人们意愿的理论化、系统化内容和形式。
    近暮,阅览室读《书林》。了解到几位本世纪初的文学和思想领域的艺术大师。一览他们生平,弗洛伊德最应被世人所称道。而此种断言,源于其个人的学术成就,对于社会文化进步意义上的大胆揭示和积极贡献。
    如果未来能够创造出来超越历史局限,培养出一些在作者自身及其人生轨迹上都堪称“完美而和谐”的人物,唯有在其刻苦钻研的基础上,再加上几分巧思与机智的妙用才行。其实,像歌德本人,他是怀疑人类能够建立起美好信念的,尤其怀疑这种美好愿望的客观实现。但是,作为一位艺术家,特别是作为一名为人类整体或讲为了人之根本品行改观的服务者,其着眼点必须始终面向广大民众,深入了解他们各层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并有信心和热情与他们一起走向未来。

    1986年12月21日 周日
    又临近考试,自进校以来,唯有今冬闲事最少。但在心理负担上,也没有感到格外轻松!
    “Face the word,step by step!”唯如此,别无其它选择。
    午,作德育功课,提笔却不甚愉快!似乎觉得人就应该投身到一种激烈、紧张和困苦的境地当中,放弃其它不切实际的想象,一味干起来和坚持下去,而且这种努力的目的和方向,愈是自私自利,也愈发简单易为。否则,真正用心于社会整体和周围环境的改变,仅是个人内在矛盾,必定令其优柔寡断和自我羁绊。如若能够消除这份顾虑,则需要多方面的积极力量和思想依据。

    1986年12月24日 周三
    上午,突然想到所谓“社会型狂热”,是指整个社会由于宣传引导或书籍影响,使大部分人陷入一种简单的思潮漩涡之中,而那些不善于否定和怀疑的人,尤其那些不敢于存有超脱性、极端化的思考者,于惯常固执、迟滞和盲随的行为模式之下,更容易出现“压抑愈久爆发愈烈”的冲动性症候。总之,整个社会和单个个人一样,都极其容易被摇摆不定的思想情感波动而飘忽。整体社会更多是由于人类一代接一代“出生与死亡”的更迭交替,而每一代新人由于个人教育或社会影响的不适当,都将造成整体社会出现像反复无常的动荡不安,正如一个人经常因为一念之差而胆大妄为,所导致的令其一生都无法解脱的噩梦般纠缠一样。

    1986年12月25日 周四
    年终将至,数九伊始。今晨,阳光格外明媚,说不清是心情所致,还是节气使然。
    昨夜和今晨,头脑格外清亮明晰,几个思虑凝重的问题,释然而解,自然带来了别样心境。
    考试将至,加之元旦,日子瞬息而去。回首本学期读书思学过程,可谓收获颇丰,撩开了许多知识领域的面纱,省去了必须依傍他人亲临指导的“千载难逢”之机会/机遇,对于一个年轻人而言,仅是这份颖悟的心境,足可以言快慰,亦可说是一名“辛运儿”了!
    假期间,有意读习《史记》和《文心雕龙》,复阅《吕览》。唯有对古书典籍有所省察,才有资格评头论足。

    1986年12月26日 周五
    读前面日记,才察觉出来自我头脑中时而会出现一些智巧的话语,而用文笔和语句表达出来后,有的也能达到恰切而优美的程度。这不得不说是一种个人的收获。
    翻阅前面日记,冒出来这样一种认识:农民种田是为了生活下去,工人挣钱也为了在其环境中存在下去,而眼下我们考试,也是为了保持住这种学习环境条件,并为将来生活的更好而服务。无论将来干什么,即便当一名医生,仅是依仗学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大学教育,比一般未经此类教育者,论说学到的应是更文明的处世态度和行为规范,并能为社会承担更多的义务;再者,才是职业技巧和专业经验。过去这些年,我的学习情况,只能用这样一种教育理想,才能够用来解释和说明,我个人在学习成绩上,之所以“忽高忽低”或“停滞不前”或貌似“混日子”的原因和理由。

    1986年12月27日 周六
    我努力寻找真实的世界,尽管仍在怀疑自我的感受和认识,但我相信已经揭开了生活的面纱,我觉得未来生活应该比现在文字表现的更加美好!然而,现实周围景象,似乎逐步传达给我一种印象,仿佛总也找不到美妙可感的自我实在,除了自欺欺人的幻想之外,耳闻目见的一切依然飘忽不定,愈发信之,愈发疑之。

    1986年12月31日 周三
    夜已深,入岁末。
    近来,一直臆想总结一年的生活,然而,即便就在今天,依然只能是言不由衷!
    接近十二月份前后,全国各城市高校,一反常态的学潮四起。其形势应是解放以来,高校自发的最为猛烈和广泛者。人之情感和社会动荡之间的联系,确乎有一种非人情、人思、人志、人言所能完全解释清楚的东西,更像是非人力所为的某种规律所导致。究其规律,又确乎超出一般常态,人若能顺其然,则可能有所作为,而逆之者必自焚也。而这其中能够顺其然而为者,即在于适可而止。
    此本日记,说来所写所记,虽充满忧虑、怀疑和恐惧,但其中有许多认识和想法,是以往所不能得到和达到的。
    细想毛主席逝世已经十年了,记得那时节的天真、质朴和极富幻想,再看眼下周围环境,不能不说翻天覆地的变化啊!但说依然简单而狭隘,亦不为过吧。
    静思片刻。猛然醒悟,过去十年间,自我之所以能够成为如今的异样,根本原因就在于“待人处事”中“特别认真”所致!
    毛泽东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是的,一个人在生活态度上的“特别认真”,所带来的结果会有正反两个方面。而在其每一个方面,所带给当事者的一样都是坦然的处事态度和应对办法;而这样一种当事人,不会因自我境遇的优劣得失而骄横或惊骇,经常会是执着于纵然说不出口的理由和信念,引导自我,解说自我。
    傅雷在其“家书”曾教导:人首选献身于事业,而不是爱情。弗洛伊德也讲:当爱情和科学俱来时,我不得不为科学起见,离弃爱情。然而,如此教诲虽有其个性才华和自我环境之下,确乎属于十分“明智、实惠和现实”的抉择,但对于每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人而言,最常见的不会是因为偏执爱情而摒弃科学,而是因为没有爱情,仅能在原始本能性冲动的压抑之下,或苦苦挣扎,或殚精竭虑于无聊的自我打扮或猥琐的个性幻想之中罢了。
    真正哲人的明智,真正圣贤的德才,绝不会仅仅是靠聆听或依从前人的教诲和警示,来为人处事,去省世明人。而他们更多的则是通过自身生活教训或置身危难之中,恰是由于自我的醒悟和认知,完全契合了前人话语,因而才有信心、勇气和毅力,公然再给予人们一些不同层次的教育、规范和引导而已。
    圣经上说:世界上没有无罪的人。或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没有绝对圣贤道德之君。但是,这种理念之下,并不是让人们无需再去宣扬和追求善良而不再区别丑恶。恰恰相反,这是鼓励人们应该去大胆剖析自我,敢于修正言行,不断摒弃丑行恶念,努力成为一个完美、理想或直言在精神与物质生活上堪称“纯粹而高尚”之人。
    抄冯友兰先生送李泽厚答对以自警:“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刚日读史柔日读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32#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11: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7-5 11:12 编辑


    第四章一九八七年(大三大四)



    1987年1月1日 周四
    当元旦钟声敲响之时,一个人在辽宁路四处欢宴的形影中穿行。
    晨下雪,延续了一天,预示着来年可能又是一个丰收年。在这开端中,周围社会,却暴露出某种动摇,一种颤动的痕迹。

    1987年1月3日 周六
    校方的政治学习资料《大学生在前线》,发下来已很久了。翻阅后,总琢磨不出来怎样去学习这一切。只能是从中看到社会的另一个侧面,认识到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物的光辉、荣耀和声誉的来源。
    八六年对中国社会是一个奋发的岁月,将来生活中会有许多事情源于这一年的思路和冲击。在这一点上,我个人则会更明显一些。

    1987年1月4日 周日
    晚,考哲学,下两周连续考试,随后了结这一学期生活。
    今日,复习哲学中,认识到形式逻辑作为一门工具,很有了解和学习必要。

    1987年1月6日 周二
    复习英语,从中看出,美国舆论触及社会问题是十分深刻的。仅从自身接触的周围社会来说,尤其指公共性宣扬、指导思想和流行观念上,人们始终都在感慨智能上的差异。由此,而自我伤感、自卑或鄙人。的确,周围生活现象,可以很容易说明,人们在记忆能力、在绘画或在书写文字技巧上,存在着很大差异,有的人于这其中的差异之大,完全是无法比拟的。但是,就人的思想认识来说,仅是针对一般狭义哲学性问题上的思考、创见和说明,显然不是来自先天聪颖,而是后天境遇和磨练。在这一方面,脑力因素远不如身心体验因素起的作用大。因为,涉及到单纯就是自身生存和发展问题上的思考及其用心,人的毅力、决心、耐心、勇气和胆量等因素,尤显得更为重要。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学习成绩上的佼佼者,其往往性情单一,多数记忆力超强,但又常见到其体能素质上有欠缺,尤其整体协调性差,思虑问题也易偏执,行为极其偏狭。
    高中时,时常衡量和思虑如何能使生活和学习、事业和家庭协调一致起来。眼下,自己的功课学习和平日努力,当面临考试时,更加感受到并没有学到那样一种良好的协调能力。
    平时泛泛读书,的确占用了许多精力和时间,但实际上周围许多人,也并没有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用到专心致志学习上面。在学期考试中,单是在成绩优劣上,会出现较大差距,这里面的问题出在哪儿?我觉得其中的差异,并非来自脑力和智能的天资,而在于环境经历中所受影响和思虑程度上的区别。那些受环境或其他因素影响重和思虑深者,使其学习不专一,且使其在学习生活中处于劣势的人,是否将来在社会生活上会有所补偿呢?事实上,大部分人将是得不到补偿的,因为他们对自己日常所处的势态,或者不关心,或者即使关心且不能探究出根本,仅仅就范于一般见解,或进行自以为是的随机改变。在这其中,只有真能探究原因根本所在,找到解开问题钥匙的人,才能找回过去的损失,求得一条超越人性困顿的道路。或许正是在这里,基辛格才有一句话:“一个聪明人能够弥补一切,但不能弥补经验不足。”

    1987年1月25日 周日
    回家三日,常事匆匆带过,今日倍感空虚,非学莫可!
    与家人、故友闲聊之余,反思:“自恃偏颇之见,令他人难以结合,此为一陋。形影之间,思前空茫,无所依托,此为二缺。”
    长叹息以俺泪兮,哀人生之多怨!一个人如果已感到生活无聊,而且又不善于把岁月用丰识长智的思想或行动充实起来,那么,其“无聊”会恶性膨胀,变得十分可怕,甚至像毒菌一样侵染灵魂和躯体。

    1987年1月26日 周一
    如果说八六年琼瑶热风,引起了国人感冒。那么,柏杨《丑陋中国人》印制发行,将会撼动中国政治、科学、艺术的基石。其坦荡且富有启发性语言,让每一个思考者不得不去沉思默想。夜读两篇,诸多点睛之语,很与往日反思随言者,不谋而合。

    1987年1月27日 周二
    明日,除夕之夜,异样火爆。而此夜,却格外冷清。人一旦长久反复封闭在一个样子的生活场景中,必然对此失去爱心和热情。
    望星空,想到同一月亮下面,却有那么悖远的想象与思索,自然生出一份淡淡的郁悒。
    晚观电视,一部相关战争的影片。在残酷战争的岁月里,友谊、爱情表现得愈发令人陶醉痴迷。然而,其情感根基和因由,辩证地去看,简单得几近可悲、可怜、可叹!
    人类情感的确是具有一种恶魔般灵性,眼下难言其优美或鄙陋之所在,但在人的性情中,确有一些东西为人自身所不能遏止!
    急需了解和解决的几件事:1、汉语拼音化问题;2、国家间发生战争的内因和外因;3、文学的目的和手段;4、《丑陋的中国人》所指出问题及其指引方向的科学性和现实意义。就这最后一点,总觉得:中国社会的症结,在于男女相处、家庭关系和日常交际等这样一些一般生活观念上,有太多根深蒂固、僵死陈腐的东西。
    马克思从经济角度分析社会形成和发展规律,其科学性和局限性有待人们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就今日世界“美、日、德”社会生活的繁荣和昌盛,人们思考的不应单纯是其经济基础问题,更多的应是其社会基础……人的组成、社会关系、思想观念以及人与环境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社会最直接、最客观、最根本的因素就是人,而文化教育、宣传工具又是影响和改变人之思想观念最直接/直观的途径/手段,而在这些内容上愈是平和、真实、婉转、和谐,也就愈发容易深入人心。

    1987年1月28日 周三
    除夕之夜。
    文艺晚会,难说充满生机并给人们的都是热情和希望。八七兔年,其“跳跃”中,不知迎来的是喜是忧!
    今日中国和世界一样,安定团结/和平共处都是美好愿望。领导阶层年轻化、知识化,如果没有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一样会成为一种形式,“年轻”并不等同于“思想现代、文明进步”。
    当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关键不在于这种口号和理论是否有实质内容和社会效果,而在于能否产生统摄社会各阶层思想的学说,进而形成统一意志的领导层。

    1987年1月29日 周四
    拜年中,聆听部分老师对年初学潮的议论。
    多数人,仅是从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视自我见解为上乘决策。只有少数人,能够纵横对比,从利于社会进步的较长远利益出发,客观评价其中的功过是非。
    如今在熟人中间,能够倒出心底一点诚意和真实想法,也是难得的事情!
    每个人都应该有信心和耐心,去读习古书。尽管这样坚持下去,一段时间里,人会变得老气横秋,甚至悲观厌世。但是,只要拥有良好的品质和畅达的胸怀,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对美好情感的爱恋,对不完美现实的愤怒和抗争,会使他/她看到古书的苍白和贫瘠,并由此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回到现代思想者的怀抱中,寻觅美的新意,发现更美的色 。如果,他/她有资禀和机遇,就一定会把自我的那份欣喜感受,用艺术手段去表现出来,传达给世人。对于这样一位歌者/诗人,尽管也会遇到世间的白眼、非议或陷害,但他/她是不会惧怕和潦倒的。因为,那份领略到美的幸福一旦拥有,任何人或事物都无法剥夺和置换的。

    1987年2月1日 周日
    人都情愿乐观开心地生活,一家人或亲朋好友相处中,也都会把“天天开心!年年快乐!”作为彼此的告慰和祝愿。然而,事情却不是这样简单!一个性情忧郁的人,如果不能解除其忧郁之因、痛苦之原。那么,即使在某些场合可以露出开怀愉悦的面貌,但换个环境,即刻又会原形毕露。所以,最为明智或科学有效的办法,就是“辨因论治”。通过自我省察、观人审世,对社会和人生去抓住一个明确的认识和客观的想象,树立自我世界观,进而求得自由自在的生活。

    1987年2月日 周一
    晚,阅罢《吕览》冬篇。此书“春、夏、秋、冬”篇章目录和所发议论,浏览完毕。总之一言:人生一世,书海浩繁,一卷《吕览》,广开思路,寓意形象,受益终生。

    1987年2月4日 周三
    读《中国哲学》中李泽厚文章《魏晋风度》。对照今日世界风尚,引发社会历史进程的思考。
    “哲学仅仅是一种(类)学问”这种说法在中国不成立。或许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涉猎甚广,甚细致,且以揭示真理为天职。而在中国,哲学变成了当政者意欲民众俯首听命的神谕和说教,而没有当作能够自由研究批判的一般性知识。
    古代西方就学问的划分“神、法、医、哲”,在中国除“法”的观念和西方相去甚远外,而“神、医”则视为旁门左道,一切视为学问的东西似乎都归了“哲”门,但事实确非如此。
    通过一年来有意识的“哲学”探讨,自觉从西方冠名哲学的书籍入手,可以解除许多人生的大困惑,引导人们掌握生活下去的至关重要的知识和力量。在这期间的学习中,自觉最大的收获还是历史性系统化知识的了解;另外,自己也没有像某些人担心的那样,变成了某家某派的崇尚者或虔诚的信徒。

    1987年2月7日 周六
    对别人生活认识的越清楚,往往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晚,观电影《越过界行动》。如何激发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的热情和信心?这是许多人思考的社会问题。自电影艺术繁盛以来,其他文艺手段都没有电影来得直接、直观。但是,不难发现这种简单有效的艺术形式,却有致命的弱点:肤浅,华表其外,荣质相离。
    谁能通过理想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迫使现实中人们追随其理想,继而实现社会风貌的进步性文明化转变。这样一种艺术或艺术作品,才堪称完成着其历史使命。
    电视《沧海一粟》,刘海粟一语:“中国艺术一直缺乏创新性和开拓精神。”是的,每一门艺术仿佛都难以摆脱传统,特别是离不开历史上的艺术榜样,始终在仿古保“权”的套子里运转。
    为什么要“师承”“每句必有出处”呢?根本一点:“不如此,身家难立、难保。”这一方面,为社会大环境、公众鉴赏力、艺术理想所导致;另一方面,可归于人性中的懦弱本质。

    1987年2月8日 周日
    这两日,夜深人静,独坐窗前,凭直觉察:在自我思虑上,确实沉稳、冷静了许多。
    今日,姐姐复谈曾言的关于我时常忧郁的话题。现实说明:即使相识的人,也近乎错误地估计了我的思想和行为。
    人的确难以“认识自己”。我们时常通过学习或想象而来“远见”一类的自我设计,往往随时间的迁移,反而不容易自主、自立、自行。更多情况下,人在某段时期异乎常态的意志力、思虑通透、举止乖张,并非源于事前“设计”的远见性,而是在特定环境中,某种外界力量或说压力下,人之身心本能的迸发。这一精神现象,或许可归于所谓的灵感,但在其诸多内容里面,一般却不能在事前的“远见”中,想象得出来或做得到。所以,生活中的达智、达业、达功者,往往不能自持、自制,甚至他们中许多对“成功之路”的诠释,几近谬误,而旁观者的惊叹、羡慕和神议中,则有更多的是误导和误判,而非事实上的本质及其关键所在。

    1987年2月11日 周三
    全天,同学XX、XX(初高中均在一起者)来家聚饮。闲谈中,他们对我读古书的看法,令我有所认识。
    晚,翻阅以往读美经济学书籍的日记,尤以《有效的管理者》最使我感到新旧文化上差距。的确,在传统文化著述中,见不到杜拉克思索探究的问题,尤其缺乏那种积极乐观的情调及其平和坦荡的语言氛围。每每读过中国历史或哲学叙述后,自我理想和希望常常变得超越现实,且失去对群体可塑性的信心,转而崇尚上天的神力,在一种宗教般奖惩企盼和自欺欺人样子中间求生。
    中国只有从传统文化的自我陶醉中抬起头来,把多虑、谦逊和忍耐性用于考究近代科学发展的急迫感、抗争性和残酷性(其残酷不是株连九族的杀戮,而是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成功与失败的挫折性磨练。),把经济性思考、观念和体制渗透到社会内里,才有出路和希望。其道路,必有与物质生活和经济观念株连的道德观念上争斗;其结局,一定会是东西方通俗理念的调和,决不会是某一方面的绝对正确,或为另一方的全盘否定。事实上,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其发展的历史就是在继承过去成果基础上,带着人类梦想,在与“天、地、人”不懈斗争的兴奋和创痛中前行。
    任何社会,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决断和选择做一件事情时,都会以十全十美为目标的。也就是说,臆求达到“即能成全自身欲望又能拥有生活诸条件的理想化”的人生目标。然而,现实中这种“完美”的几率近乎为零,一般人单凭耐性和福分去等待这样机遇的话,社会生活就不会如此绚烂多 ,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命运多舛”了。
    社会中所谓天才人物,其一生作为和功绩,就在于他们选择并开拓了当时不被一般思想所认可和接受(更多的是不能被认识)的事业,正是在对这样事业的果敢选择和进取中,成就了一代代、一批批的优秀人才和奇伟作品。
    今日,从一种自知的麻木、迷惘中,探得一点前程的曙光。
    自86年7月以来,所读书籍大致归类如下: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三松堂自序》《三松堂学术文集》;张岱年《中国哲学史纲编》;《中国哲学》(第二辑);《史记》(第一册);《丁易杂文》;《吕氏春秋》;《文心雕龙》;《世界通史》。
    现代文:柏扬《丑陋中国人》;钱刚《唐山大地震》(感触颇深);简阅几本琼瑶小说。
    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韦尔斯《世界史纲》;《新约》;《古兰经》;《神曲》(天堂篇、炼狱篇);《浮士德》(主要为上卷);《歌德谈话录》;蒙德斯鸠《罗马衰亡史》(简阅其后的《论趣味》);《但丁传》;恩格斯《反杜林论》(选读);《一个智者的画像…基辛格》;夏穆勒《第三帝国的兴亡》;黑格尔《小逻辑》(简阅)。
    西方现代思想书籍:《突破》《高产出管理》《成功之路》;其间,反复读杜拉克《有效管理者》,最感催人奋进、自强、自励。

    1987年2月12日 周四 农历正月十五
    去年的今日是一个“凶”日,有那一日的蒙蔽,引发随后的连锁反应!
    87年伊始,由《参考消息》观,军事大国备战势头更加表面化,国内这方面报道,也有所显示。苏联戈尔巴乔夫积极改革的言论和行动,已掀起东欧“闭锁思想”的开禁和酝酿。单就人类一般特征和自然趋势言,其结果如何?不难想象!
    国内眼下虽感沉寂,却正是“悬”之极所致,“上”之稳定和实力增强,依然是一切的关键。目前,“下”之不敢理想,唯安分守己而已。
    近来所思,“当务之急”是扭转学业上的窘迫之态。昨日同学言,86年我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根本得不偿失。是的,从目前状态看,所谓“得”全是负面的,特别是学业岌岌可危。尽管自我能自圆其说,但这一切所以然的背后,还是个人的荣辱感、理想化程度以及当时环境特定因素起到了主导作用,其根本应是人生过程中不得不经过的“门槛”吧。
    正如书上所言:“一个聪明人能够弥补一切,但是不能弥补经验不足。”
    的确,一个强者的可塑性,常常决定于其能否把自我从一种极度无望的环境中拯救出来,并开拓出新的美好生活。

    1987年2月16日 周一
    返校第二日,生活依然如故。
    近暮,才从忧郁、沉闷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对于补考,直感的压力和苦楚胜过自以为是的想象和宽慰。昨日的感觉,正是所谓“日暮途穷”模样……“思之不通的困顿,神经兮兮的心态。”
    近两日觉察,人于思想或说精神状态上的困惑、迷乱中,通常会伴随语言、书写等行为举止上的失态/不得体。而这期间的行为表现,往往又是一个人自然人性的真实面目,一种近乎醉酒忘我境地之情形。

    1987年2月17日 周一
    大学已进入第六学期,一年半的班长,两学期有不及格,一次旁人无法理解的妄动行为。而今得以醒悟者:“医学类似其他学科学习,若掌握其知识体系,达到易于理解、接受和运用的目的,则必须抓住可以贯穿整个体系的一条线。”就医学言,能起到这“一条线”作用的部分就是神经系统。对此系统下苦功夫,极力攻克一般人都认识到的疑点/难点,继而可以较容易去理解和把握全部医学课程。

    1987年2月19日 周四
    说起头脑发热,对于一个即使已经意识到自己头脑发热的人,若能使其冷静下来,依然不是随心所欲的事。
    人的生活可分为自我生活和社会生活,其两部分生活在精神想象、物质欲望、待人接物等诸多内容上,都有根本性的不同,例如:在与周围人打交道方面,两者的出发点和手段就相去甚远。
    平时所讲“政治、科学和艺术”样的生活,且不论能否把它们区别开来成为单一的生活模式,若能够把其一种生活中科学有效的生存方法/方式进行细致分析、研究和总结。那么,这将不单是一个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繁荣的理论依据,也将是一个人走向理想彼岸的科学指南。
    每个人都有物质和精神方面上的追求,而读书达智者多能如其所愿,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其能够把握思虑及行为的正确、完整和可行性。至于人们常叹求的机遇、巧合、宿命等,不过是成功影子掩映了思想奇伟之处,或者只是某些人情世故一而再地故弄玄虚而已。
    “机遇只降临有准备的头脑”这话之美妙感,颇耐人寻味。
    走向社会的步伐,起步在未起步前的思考及其承担社会责任及义务的信心、勇气和毅力。
    午后,于黄台路礼堂传达中央4、6号文件。暮、晚,集体讨论。此样形势,让我联想过去以往的中国。
    “茫茫天涯路,怯怯自戕心。”此语不悖!

    1987年2月21日 周六
    暮,考试通过。此番心情很值得体味。
    晚,观电影投影《静静的顿河》。对我而言,自《乱世佳人》后,此片为反映人生悲怆、个性强柔的最佳片。的确,人生更多模式就是跟随时代默默地前行,像在动乱中,就是暂时躲避与救生的奔走,一个人的荣辱成败及其或悲或喜的人生色 ,都有太多的原因和理由。所谓“赤色一片”或“白色恐怖”都是近似“欺、瞒”的拙劣手段。该片的启示和教育意义,不仅是历史性的,而且是人性的。

    1987年2月25日 周三
    近两日,夜读尼克松《领导者》,初步了解和认识一个阶层一个新世界。

    1987年2月26日 周四
    晚,访新婚老师。归,翻阅美•房龙《宽容》,勾起“理想与现实间生活矛盾”的思考。
    泛泛思虑间,尤其清醒中国传统体制根植于国人“务实”精神的事实。其“务实”说辞,贬过于褒,更近乎目光短见、苟且求生。何以至此?专制的残酷抑或思想观念的禁锢?

    1987年2月28日 周六
    阅房龙《宽容》,可领悟历史进程中每次跨越时代门槛前后的许多朦胧性的物质力量。宽容能否映入所有人们的头脑,使之成为调节社会矛盾的力量,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层研讨的大课题。社会依大众进步为其运动形式的现实,确乎又像在一种人力无法佐佑的状态下,顺势奔走。但历史只有一个,历史书却有数种,历史不承认“假如”,唯有“铁证如山和事实真相”是历史的一部分。对种种未出现和没发现者,人们可以渲染其伟大和无限魄力。然而,任何魄力,也只有呈现于世,才得以堪。

    1987年3月1日 周日
    批判“自由化”,令近来局势尤为寂寥。
    晨,游海滨,购衬衫一件,质量很差!

    1987年3月5日 周四
    开学仅两周,本学期年级同学状况,以重病号倍出,令人心寒。吾不以为其是偶然,最多应归咎于心理和生理使然者。
    自我测度二十二岁思想上的跌宕变迁,对一生可能造成的影响。
    “每个人均须走一遭”的想法,疑惑及怀疑已成过去。现在的问题是:走过后又会怎样?难道只有利己的警醒,失去社会积极性了吗!

    1987年3月6日 周五
    复览日记,从中理清头脑中牵挂的问题和沉迷的想象。这样确实能使自己思虑明朗、心情宽舒。
    两周来的学习,直觉日日有加强专业学习的意念,实为可喜!虽自我不愿意正视诸多缠绕不清的个人或社会问题,因其本身原为青年人无法逾越的障碍。然而,如何彻底扭转这种状态呢?
    今日徒生一个念头:应该针对自己最感苦闷的问题,进行一次“著书立说”般的精力投资,无论结论如何、成果大小,通过系统工作,可以学到一种方法,积累知识和经验。
    我们现今受教育或工作及生活都应该尽快地从一种“形式主义”的唯唯诺诺心态中解放出来,怀抱一种朴素而单纯自尊、自重、自爱的精神素养,去工作,去生活,去学习,去创造。
    一个人的才能、智慧及其优雅、美缓的思想和行为,也正如自然事物一样,是埋没不掉的。

    1987年3月8日 周日
    昨晚至今夜,其间读卢梭《忏悔录》(第一部)。无论其后面内容如何,仅就这一部分,既能判定作者性格及其一生作为的因由。其实,相较我过去对此书的了解,并未察觉其书有什么灰暗色调,反而自然平淡的让人无法读下去了!
    通过此书和最近《宽容》的思学,对18世纪欧洲宗教专制下社会风貌有所了解,进而对作者思想及其行为,也加深了理解和体会。其中,作者就人性诸多真实的描述和深刻的见识,才是本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我觉得此书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正说明希腊名言“认识你自己”不仅是个人和社会成长的需要,而且是其进步动力和创作源泉。
    一个人一旦进入书本中时常赞赏、夸张的那种自命不凡、举止怪异的人物性格中,其往往也就很难(或说很少)能从此类“人物性格”中走回现实生活中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33#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08: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1987年3月11日 周三
    日间想,生命至今,两手空空,一无事成,从思想到技能没有自己特长的东西……沉思于此,不寒而栗,顾影自怜!
    布封说“天才在于最大程度的忍耐”,而对中国人来讲,则须有更多勇气、毅力和耐心,去体味人性卑怜的成因,去认识种种冥顽不化的陋习俗见之由来!有时不得不感慨欧美人自立独处的观念,而人之间过多专注“人情味”,会使人失去活泼自然的个性,凡事都谨小慎微起来。现如今在国人讲究的道德和规矩中,有多少是人们真心敬重的,更多的只是流于形式、口是心非,几成桎梏!
    毛泽东倡导“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一直被我视为颠覆不灭的真理。而今国门初开,领略各色思想后,才晓得“胸怀人类事业、放眼全球未来”“铲除贫困”“解放思想”等观念/理念的进步与可贵!
    任何时代,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贫富悬殊、进步与落后势力之间,在那种殊死抗争中,旧有思想的顽固及迫害,激进思想的狂热与毁坏……所有这一切,如能够通过言、行、志的传达,引起世人的警觉和思索,进而共同步入探求之境。能够这样去做的人物,足堪称巨子、开拓者、导师和领袖了,民族需要他们,世界需要他们,人类共同美好愿望理想,应造就更多这样的人物出来。
    “当醒来时,他发现两手空空。真的,除了一身普通的行装,他再也找不到一件为自己特有的东西。生活对于他来说,仿佛又回到了降生临世的那一刻……”这是戏剧电影中经常会极力表现的景象,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场景也时有出现。这一幕说明:“过去的他,其实一直就生活在梦幻中,虽说梦幻中的他也一样会嘲笑自我梦境般的生活,但这并不说明他原本已经是一个梦醒者了,而仅仅是一个不断寻梦的人而已。”
    人应该有勇气怀疑自我、否定自我、认清自我、超越自我,而其中“认清自我”是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即使努力做到这一点的人,也未能真正达到了终点。

    1987年3月14日 周六
    读上页日记,感觉意识上有柏拉图的印记。虽然自觉对其论述一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但经过一段生活后,才明确他近乎自以为是的描述,却是人世间的真实现象。柏拉图的解释可能存在错误,但其指出的一些情节,却是我们人类共性特征。

    1987年3月17日 周二
    观察历史不难看出,许多人一生中,尤其在一种执著追求的过程中间,会出现失常的精神状态。在这一状态中,人变得异乎寻常的敏感,言语举止反应迅捷,且极具攻击性。而经历此状态后,人自觉像进入了新的境地,淡泊、达观,尤其对过去许多理解不了的东西,即使是晦涩冗长的哲理论述,也能通览无疑了。
    那么,如何实现这种境界般转变(或说飞跃),而不是任由失常地滑入崩溃、毁灭的绝地。非常关键的一点,就在于自我是以怎样姿态和行为目的,钻进了类似追求理想事业或完美生活的状态里面。另外,在此种经历之间,最常伴有的谦卑、恐惧和苦索中,究竟是以一种善良、博爱、创造性理念,而赢得的幸福样惠顾?还是以一种丑恶、自私、萎缩性心态,来谋求苟且、贪婪、仇视等欲念上的满足呢?
    是的,自古以来,人们无法判定未来是否有最后审判。但在公众现有的觉悟下,与其否定之,不如暂且持怀疑态度,或者简单地充分肯定之:“让恶者,痛苦死亡,去下地狱吧;让善者,精神矍铄,去享福于天堂。”

    1987年3月21日 周六
    读围棋书,观书法,练书写。
    围棋有“定势”,生活也有。一者,靠死记硬背所得;另外,滚打磨练,实践中来。
    “得失两忘的人,永远及格。早晨与黄昏,各有所长。”

    1987年3月22日 周日
    抽烟、喝酒、打牌、下棋,充斥大学生活之中,诸如此类的颓废现象,刺激思想敏感者,不得不去求索。
    通过中国医学科学院校刊,沉思和观察针对刘宾雁的议论,设身处地想象,一个这样子人物,于现今社会中的尴尬处境。由此可见,不能单凭完善的社会机构,来消除现存的诸多弊端;唯求大批人能有各自的精神乐趣,进而才会有真正充满生机的生活热烈,也才能摆脱人云亦云、顺势跟风、忽东忽西、左右摆动的恶俗劣习!

    1987年3月26日 周四
    上帝如同给我开玩笑一样,周一意外见到刘宾雁先生所著《艰难的起飞》。其前,恰又阅过美国斯•特克尔《美国寻梦》。
    两本书同为反映社会上的民众痛苦及其沮丧、抱怨、压抑等各种纷杂思想的作品。吾感,其虽可划归揭露性文学行列,但此类书在目前的社会地位,却十分尴尬和难堪!像这样一种揭露,对于当权者和诸多服务于此的人们,尚不足以引起警醒和促进的作用,倒给本性怯懦和乐意于苟且者,有了诸多消闲、偷巧的口实。但这种揭露所引发的社会痛苦/苦恼,足能激发部分人的热情和觉醒,加大他们原本已有的对社会前途不断幻想或探索追求。而这其中不同势力人群之间的争持交搏,终将导致社会形势上的转变……类似作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也就在于此。
    昨夜,读弗洛伊德《超越唯乐原则》,由中浅识作者的构思、想象和创见。作为医生不难理解其思想,但究其产生的时代和今日科学成就,令我质疑其理论的实践成果。
    对上述两类作品,谁的社会贡献更大些呢?
    清末吴先生所著《目睹二十年之怪现状》,揭露了一个朝代趋于灭亡前的先兆征象。就此而言,文学性作品一般更偏重于勾起和激发人们情感冲动和思想活动,而在动起来后,唯有理智的或所谓科学思维和创见,才能从根本上给予社会再生的基础,进而才有再生的可能。所以,对现今社会上的丑陋现象和可怕隐忧,堪称进步性的力量,应是正视他们,给予一种新的解释,或说挖掘/创见新的出路/学说,而不是隐瞒现象、歪曲事实或者自欺欺人般的盲目地假说,或就是在胡说。
    弗洛伊德学说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其理论和生活实践上,恰是针对当时已成定论的人类发展规律和社会现象,给予了一种新的解释。这种独辟蹊径,而非哗众取宠、故弄玄虚的异端学说和胆大妄为,确实是使人类的智慧和发现,更加贴近了科学和真理。
    弗洛伊德对于“人们均有一个追求完美的欲念”的否定,与我过去的认识是相抵触的。但其解释中,却有许多为我所感受和认同的。孰是孰非?待深辨之。

    1987年4月3日 周五
    就弗洛伊德的生平,可见精而后博的影像。读其三篇文章,中心在三个原理:自我、本我和超我的划分及其就事论事的分析。其中精神强迫症和抑郁、躁狂症的针对性研究和分析,加之对于青年生命过程中行为和思想的沉浮跌宕解说,非亲身体辨,不足以查验。
    在短暂的生命岁月中,一个人是有预谋地追求、索取,还是任命运操纵(在无意识、本能或自我魔性争斗)中达到理想彼岸呢?就一般大众而言,无外乎两种:“天命论、苦命论。”由此,也可见出“天命和勤勉的重要性”。但是,每一个成功者,也为生活的强者,其生命得以维持并堪为楷模者,更多的是其思辨能力,即:利用知识、现象和一切可能条件,进行自我行为的解说能力。而如此这般的目的,即为自己,也为社会寻找出路和答案。

    1987年4月6日 周一
    今夜读恩斯特•卡西尔的《人论》,开卷即感异乎寻常的亲近。仿佛上帝在调拨材料,为我解脱思虑的困扰。没有过去《理想国》等相关哲学性书籍的阅读,便不会有思想上的诸多症结。同样,也就不会有眼下求之若渴、茅塞顿开的感悟。
    卡西尔“人之符号动物”的说法,且不言其概念准确与否,仅其对某些社会问题及其现象的揭示与分析,就展宽了人类视野和思维范围,也给人们一种格外敞亮的感受。其理论,可视为社会思维的阶段性总结,或说集成。由此,可言:“其为文明事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认知上的一种动力。”

    1987年4月15日 周三
    读罢美国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浅析作者三个思潮的分析,从中仿佛见到黑格尔“正、反、合”和马列“否定之否定”的认识。
    心理学发展到马斯洛,已更接近哲学意义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了,且其宗旨也是较为积极的人生观。但是,与其他著名学派和思想家之间相比较,其学说缺乏足够的热情,不易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共鸣。之所以有这样的直觉,或许因为这种积极的人生观,正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外在的思想认识,特别是在少儿教育阶段,父母和社会教育的起点,原本就在于此。所以,像弗洛伊德、卢梭、萨特等人物,其揭示和拨动的,却是人性及社会中隐埋、回避或说阴暗背影里面的东西。尽管,他们通常被认为是极其“消极”的,甚至评论为特别“反动”的,但在人们不愿意外露的内心情感世界里,却极其渴望得到这一方面真实确切的揭露和解答。
    即使在所谓最为理性的思想发展史中,也可以看到各种势力源于不同情感因素而来的争斗。在这一方面及其内在“发展”上,恰是通过相互之间的斗争,历经调和、荟萃和平衡,以求得到情绪上的相对稳态而已。
    近来读书中,面对著者大段大段的议论和不十分形象的议论和讲述,突然觉得:如果把这些“语述论调”落脚在中国讲台上,并由中国人来担任,人们不但会觉得其内容荒诞不经,甚至会不知其云何。或许,此即国人“务实”本性的使然。的确,从弗洛伊德、卡西尔到马斯洛,尽管他们每一个人的社会成就不同,但其思想能够横空出世,并达到如此影响,确乎与他们共同的“犹太人”背景(生活环境、传统思维和宗教文化等)密不可分。
    本学期有些忘乎所以,自觉恰如随水漂流的落叶或无根的浮萍,貌似俊逸、洒脱,其实笼罩在落魄、飘零、无法自操的灰色运命中。

    1987年4月19日 周日
    晚,观电影《芙蓉镇》。一者,刘晓庆艺术表演,到此才堪称“绝”;二者,影片现出中国社会至今隐蔽的危急。在中国发生的事件,每每回首时,始终伴随有痛苦不堪、惨不忍睹和久久难以释怀的愤懑和酸楚!
    《芙蓉镇》的公演,或许不久,即将带来整个社会的再思索、再评论、再争执。
    生活不总是死水一潭,在时而泛起的泡沫涟漪中,也引发人们一阵阵伤心苦恼的映像。就在这亦真亦幻的景象中,有人会掉下去,困苦挣扎;也有人脱颖而出,更加清醒的“认识自我”;而更多者,依旧走老路,任凭命运摆布,随风飘荡,为求生存,去适应与变化着。
    若没有去年底和今年初的学潮,《芙蓉镇》给予社会的只能是更多悲叹。眼下,这一影片会起到积极、鼓励性的作用,促进人们(尤其是青年人)进入更广泛的想象和思索。一个民族只有在这种社会性苦思冥想中,才能出现惊人的发展和飞跃,而麻木性沉默和失常性狂躁,只会伴随愚蠢无知和继续不断的穷困潦倒。

    1987年4月21日 周二
    读尼采《悲剧的诞生》,通过其中对苏格拉底的评判,直觉到作者思维的敏捷、清晰。自我时常缠绕不清的一些烦恼和忧郁,也从中得到了近乎合情合理的剖析。正如尼采自己对这一青年时期作品的评价一样,尽管其论点与论据都存在不甚透彻上的缺陷,但其努力想要阐述和解说的问题,则是人类的大学问,更是人们思想生活中极欲挣脱的东西。
    虽没有真正涉足康德、叔本华、萨特等人物的哲学论著。但如同我前时给同学复信所讲,我们现今倡导的哲学和艺术思想,只是一些已开掘、突破后的现成品,矛盾在里面已显得不那么尖锐。然而,没有尖锐的对人脑实在的刺痛,没有为解除这种痛楚而来得求索、开拓的努力,一个社会不会有真正令世人珍惜和叹服的“极端”作品,而一个基于现成思想统治下的社会,由于受其思想的蒙昧,人的创造力埋没了(退化了)。即使这样一个社会,也想积极提倡仿效前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但不改变思维方式,不认清社会症结之所在,其社会前途及其进步和发展,不会有根本性解放,也就不会有真正的改观。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说出了艺术创作的真相,而他自己也像许多艺术家一样,正是执著这样一种真实,导致了自我毁灭。如其所认为的:“苏格拉底极力提倡知识的作为,却没有因此解救其自身。”同样,许多艺术家完全像自编自导地暴露在外界注视下,心安理得而又毫无惊恐地去死,或言自我毁灭。
    依吾观,这些艺术家之所以能安然地对待死,是因为他们领悟到生的可悲,其在日常生活中,却掩映这份悲观情感,而用一种几近无畏精神,去存在和创作/创造。但在他们内心意愿中,死相较生则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同时,在人生社会姿态或说道德意义上,又决定了他们不会轻率地去选择死亡。由此可言,在社会历史长河中,众口一词的善恶报应,绝非如公众所认为的一样,还应深入到特殊人物的不一般认识中间,才能探出其哭乐喜悲的根本和缘由。

    1987年5月3日 周日
    借五一节日回家,今日返程。于家中小住,头脑有种清晰感觉。虽说这种务实的清晰,给自己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生活压力,但这里面确实还有一种如释负重的轻快!
    一生永记:“不要停滞在固定环境中,有机会应到另外场合或环境下,或走动,或小住。”这样不仅能够灌注生命活力,而且易于引发精神升腾。或许,哲学所言的事物量变到质变性飞跃,也一定要在动态中,在跌宕起伏的现象转变中,才得以实现。
    一个人要实现社会范畴意义上成功,最需要的是“创新”和“适应”,并且两者要平衡,任何一面走过了,都不利于现实生活和自我完善。所以,社会成功者的关键在25-35岁之间。

    1987年5月7日 周四
    夜读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诸章节,浅识尼采其人的睿智和力量。无论社会评价如何,其君见识,足堪一绝!其理论,或说其思维渴求的批判,正是人类努力寻觅、急于解脱的终极问题。
    “真理是丑的”,社会现实丑陋、悲哀的感受,由来已久。曾几何时,吾言“尽其悲而求乐”,且牵强附会地理解“知不可为而为”之古训。此时看来,如此问题上见识,恰是区别知识层次的界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34#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09: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7-6 10:16 编辑

    1987年5月8日 周五
    今日情绪格外异样!午,思缕缭绕,旁骛之极,再思量去年此刻作为,探求一切之所以然者。对比过去和现今,理智地讲不能年复一年把时光消尽在苦思冥想中。也许,自己依然应如去年般执著追求唯我理想,在不自量力妄为中,学得经验和知识。
    过去,每听到尼采“超人哲学”,总理解为:“其轻蔑芸芸众生的存在,去吹捧和推崇超出常人之外的天才。”其实,一旦深入其哲学内容,我们不难见出其哲学目的,也就容易理解其偏激理由。的确,社会发展史中诸多成就现象的取得,源于许许多多个人的“天才、超人” 般创造和创见。整个人类受益于此,也受难于此。无论社会如何评价这些个人,说他们是“天才”或“投机分子”或“伟人”或“罪魁”……总之,他们毋庸置疑地构成了人类社会一个独特、醒目且极为重要现象(或说阶层)。人们不妨调侃或宽容地称他们为“超人”,而这些人物的性格、品质及其如何成就等等,确实值得人们去关心、思考和研究。是的,人类历史,尤其文化史,更多的正是通过解说和传颂这些人物事迹,来培育新人,创出新的业绩。尼采的求索及其理论,就在于表白了这些人物的心迹,并以其个性的理解,来揭示了掩映在他们现象背后的真理。问题在于,此处“真理”没有纠缠在是非善恶之中,而是面目可憎的令人心寒了!所以,一个习惯了“喜褒恶贬”氛围的人,在如此真相面前,从中产生出来的极端痛苦和绝望情绪,在某个时期,能使其弃绝人世。但是,无数富有创见艺术的伟人们,其奇异生活及其离奇死亡之目的,并不仅仅在于他们认清了世间真理和认可了人生的丑陋与悲哀,更多的人则是怀抱质朴的心,从年轻至终老,勤勉于寻得一条途径,来传达他们对世间真理的见识,祈求更多人们能与他们心灵智慧相通。然而,他们含辛茹苦、自戕式服务设想和奉献行为,通常会被世俗蔽塞和愚妄的惯性势力,冲击的面目全非。面对愿望落空或辛劳化作违心的状况,他们本已感知的痛苦和悲哀演变为沮丧和绝望,多少人当其生命不能抗拒这种悲怆时,唯有撒手人寰!
    到此,吾自初、高中对普希金、别林斯基、莫泊桑等人物早逝的感伤,才有了一份自以为是的认识。无论其认识是否合乎事实真相,对我而言都不是想当然的结论。

    1987年5月14日 周四
    近三天,阅弗洛伊德十余篇论说性文章和零星对其文章的书评。由此对其思想,特别对其独特的相关生活某些现象的分析,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诸多难以启齿情态和社会隐匿现象的表露,对自我心理也是一种考验,并由此趋向成熟,或说达到一种社会理性。通过其人其书,不至于因始终蒙昧无知、胡思乱想,而畏畏缩缩、固执偏狭。
    对比尼采和弗洛伊德的文章,在他们关于艺术家(诗人、画家、文学家、音乐家以及科学领域富有创造性的大家等)创作原由的探究中,确乎同样不留情面地揭开了真理的遮羞布。用尼采“真理是丑的”思想来反省过去关于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吾感到:所谓艺术家的价值和社会意义,就在于他们敢于表现“真”。而成就他们的致因,并不仅是浮在这些“真”上的表象,而是有更深的个人意欲。那么,社会发展,或说人类随时间及空间拓展而有的文明进步,是否就仅仅是一个揭示“真”的过程呢?如果“真”是丑陋的,如何来认识人类是进步的?或许,在世界五 斑斓不断被丰富的所谓社会进步的种种标志下,亦不过是人们逐步看清世间层层真相后,于感情冲动下(更多是痛苦性的)借用人的创造力,而塑造的“转移性”替代品罢了。若用弗洛伊德所言,即久抑性欲之升华结果。
    上述观念的表述,语言上欠缺文雅,但诸多事实被揭示开来后,却俨然如此!

    1987年5月15日 周五
    《沼泽》
    人生历程中
    我执意把你走过
    怎得从绝望悲哀中侥幸挣脱
    于今惊骇的回忆里
    更多的
    却是梦幻般迷惑

    1987年5月19日 周二
    草览美国阿德勒《超越自卑》,其思想较弗洛伊德温和。原因在于两者思虑深度和角度上不同,就思想境界和创新性而言,前者逊色不少。细阅《影响世界历史的16本书》,不难觉察国人中未曾出现像马汉之流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的思想家,尤其未见出其所拥有的气魄。
    由上述两本书,得见时下自己最宜做的事,就是积极投身现实生活,把握现在,谋求眼前实效,取得真实可感的成绩。

    1987年5月23日 周六
    日无课,晨至午后读罢《旋转的舞台》之下部“明灭的群星”。其中,引发沉思和伤痛的还是现存社会问题。
    高二时,曾要求自己“25岁前不顾虑得失,唯求读书明世”。而今这“明世”的结果,却为“感情上无望的沙漠”“生活中违心的求索”!总感觉那让自己抑郁悲怀的东西,不仅仅是个性狭隘欲望的困顿,而是对人类生存悲剧的痛心。
    一生中像眼下这种寂寞、清心,应该说是少有的时光。自我若全然沉溺于此,即使自寻烦恼和苦楚吧,却也是属于个人的,真正的一个人,即没有别人,也不需要有更多的理解、想象和沟通,唯有孤单的沉思、解答自我所能想象和思考的任何问题,任凭自我好恶地求索世间的知识和经验。未来生活,自己觉得会像踏上一个旋转的“轮盘”,一旦进入,身不由己……幸运者,随之生生灭灭;不幸者,被抛出,孤独死去!!!

    1987年5月28日 周四
    一气读罢萨特《理智之年》,有一种“自以为孤思、独感而唯我的寂寞空间”突然被打破后的震撼和感动,或说触目惊心。
    从“马跌”这一文学作品人物身上,可看到/体会到/认识到那么多的思想、感情、欲望和幻想。人真的如此悲怜!自我纠缠在“人生与世”这样一种无法解说并急于解脱的疑虑和困惑中间,苦苦挣扎。
    年龄虽未达到“理智之年”,吾思想确实走上了那个执拗情感的范畴(怪圈)。理智之年、理智之年……想了很久,总想不出再能多说些什么了!还是一个“理智之年”吧。
    这一小说对此刻的我而言,真是太奇妙!整篇文字,虽难见萨特人物之全貌,但足堪窥之一斑。

    1987年5月29日 周五
    五月即将结束,去年的五月怎样度过?从心底确乎不愿回忆,甚至有意回避之。
    暮后小憩,醒来萌发当年读志摩小诗的伤感和痛楚。是啊!去年举止真的那么可悲可怜吗?难道仅仅因为没能如其所愿,就自惭形秽了吗?客观地讲,没有去年的举动,自己能否从那样一种极端矛盾的纠缠中解脱出来?这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尽管,现今有时还出现那样一种生活寂寞无聊的念头,但在眼下生活中,自己却有了更多活下去的信心和想法,至于这一切是否合乎自我往昔的梦想和渴求,却是另外的问题。

    1987年6月1日 周一
    日有雨,晚,更甚。
    两日松散生活,头脑中不时冒出一些想法,再翻阅《精神分析引论》。略感:弗洛伊德学说中有一股力量,能够引导人们走向爱知识、有思想、懂生活的理想人生。
    眼下,国内对弗洛伊德的看法仍然是个误区。认识到其学说价值的人不在少数,但自觉的青年尚少,人们仅视其为渲染“性”的人物,而非科学家或学者。

    1987年6月3日 周三
    《无题》
    那一夜,
    我曾祈祷:
    如若这事过去,
    将为你舒展我的怀抱。

    那一夜,
    我曾祈祷:
    把过去永远埋葬掉,
    今日我要开怀畅笑。

    今日
    谁撩起了我旧日伤痛;
    今日
    仿佛过去又复燃了。

    上帝啊
    为何如此挑逗意欲孤静的狂傲
    是谁
    在那儿操纵、窃喜、嘲笑

    晚,观美国电影《爱的故事》。归,略读尼采作品,感其“超人”哲学,毋宁说是强者哲学。他至少说出了许多人胸中虽“有”却不敢说出口的话,或者就是一般人不知应该如何去表达的觉察和思想。

    1987年6月5日 周五
    昨读弗洛姆《爱的艺术》,今夜阅香港业余女作家陈涓《昙花梦》。后者的创作手法,特别通过行文及语言将知识思想蕴含其中的魅力,引发我对汉语的热爱,抄其中辛弃疾的词一首: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前自语。生平塞北江南,而今花发苍颜,布被秋收梦觉,眼前万里河山。”
    近两日,思功课复习及其如何长进的办法。

    1987年6月8日  周一
    恍惚中三日过去,达人知命乎!
    今日,尤念学业前途和现今一般人所能选择的生活路径。医疗和教育是一个人或家庭能够保持独立人格和生活尊严,且求得起居安适的较理想职业环境。而艺术家,除非专业于此并有长期生活保障,否则,难以脱身于社会上种种束缚。真正能够自由创作并不断产出旷心明智优秀作品的人物,其一生会是孤苦伶俜、寥落寡合的……而此样生活状态,会让心心相印者寒心且望而却步!
    近来,愈发感觉社会制度本身没有错误,问题在于制度创建者如何认识、解说和引导其不断发展。记得冯友兰先生反复论说“新瓶装老酒”问题。的确,人们若能认清这个比喻,进而用理智引导自我或更多人于“新瓶”中求得进步和完善。而能够做到这样,必须要先品味出“老酒”的涵养和度量,由此才能创新……醉心于此,献身于此。

    1987年6月12日  周五
    渐入复习状态,时光飞逝。
    其间,偶读中文古籍,一股贯穿心肺、沁入肝脾的精气,感受倍实!
    人云,中国眼下有改造文化的迫切需要,并将掀起文化改革的热潮。但是,这种“热”是否如同农业改革之“热”呢?如此质疑,颇令人担忧!其前景可能是物质改观和精神立意间交相抗衡,在其斗争中求得相对进步。
    客观言,十年“文革”的意义至今未能真正认知,唯有随改革上升,重新面对、冲击过去已有的社会实在问题和深层矛盾时,“文革”的意义才能凸现出来。“灭绝人性”“无视个人存在的价值”是我们生活中最为伤脑痛心的地方,也是由来已久、熟视无睹的东西。人们至今没能弄清楚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人为的悲惨命运”,其原因何在呢?若能点明这一点,进而造就新的人际关系理论和学说,最为未来发展所需要。

    1987年6月14 周日
    昨日,XX(高中同学)来,今同游青岛。
    晚,听XX(大学同乡)谈谌容《送你一枝夜来香》(可能是这个名字),感其主题很能触发当代中、青年人的思想,激发他们更深入思考生活。
    由周围生活,预感中国前途在于文艺、哲学和科学巨子的来临。否则,人们所期冀的跻身世界之林,无所依傍。国富民强,非奇伟之作、优美人格之立世,莫能尔!

    1987年6月19日 周五
    晚,整理本学期信件,在往昔影像中找寻自我行迹。至今,依然缺乏“为人需要、给人帮助”的唯我事件,心理上总也敌不过能力上自我怀疑与否定情态。
    青年时期恋爱,俩人相处,形影于生活间……仅其实在性,既可产生一种稳定力量,使青春期心理处于一种自然的(生理性)平衡,但不会是社会的(社会性)平衡。因为,前途不稳定性和完美理想上的憧憬,注定了其在选择恋爱对象上的彷徨不定和犹豫不决。通常人们把这种类似羞涩的犹豫,归于世俗观念的压力。事实上,青年人因心存亦真亦幻的“美人”,进而妨碍了其在现实中追求异性的热情。这种现象是人生某一时节的必然情态,且在“知识人”中更为显著。而一些“知识人”在这一阶段造成的结果或说症结,使其后半生都无力挣脱。
    学者与常人的区别在于感受到压抑痛苦后,不是一味承受,而是去剖析和研究它们,求得更多(心理)自由空间。

    1987年6月24日 周三
    功课复习两周多了,放弃读理论书籍的阅读,也有一段时间了,但日常中对过去的追念,多于对今日盘算和未来测度!
    昨晚,翻阅《大千世界》合订刊,在粗俗的字里行间,易见出今日中国内、外在的世俗东西。新中国成立近四十年,社会机构和领导思想依旧是松散、不系统、无实效和无力量感,科学和现代化不能仅是华丽外表,而内质培养和充实才干,则是长久之计。

    1987年6月25日 周四
    近暮,夕阳穿透青云,洒满床被,其景美甚!
    温习功课顺利,距考试结束还有三周,想不出前面有什么值得期待的事。近来平淡学习中,倒让我觉得:“有时不合时宜、盲目地奋进和勤劳,反而害人误己。”

    1987年6月26日 周五
    上午哲学课,授“西方哲学…存在主义”,听周围之议论,默然!
    复习哲学课程,得益匪浅,感各种学问触类旁通,一门知识精通深研后,诸学科可贯通一气。
    午得家书,知某(初中)老师去世,思其形影和负累,此般解脱,怜兮!悲兮!痛兮!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道理不难懂,灵活于生活,却非易事!

    1987年6月30日 周二
    同学回济,昨夜聊谈之际,重萌故思。
    人生中,某一阶段,就前途言,何去何从。单凭自身力量能否选择?其中共性认识不难得出,但真知何在?吾感:“知天命者,尽其力,达其意;顺天命者,听其自然;非天命者, 黯然神伤之!”
    与同学一席谈,明辨为何要读书,尤其要读名流名作。譬如观日,劳力者,尽其力达顶峰,得一时之见,心旷神怡,优美之情,不可名状,唯言“美哉”!然山峰嵯峨,路途崎岖,美景更迭,其中情致,穷其一生一世,能感几何。劳心者,读书思学,寸尺之间,领略万般风情,常感其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何乐而不为哉!
    上午,温习哲学马列、历史唯物史观。晚,观电影《斯巴达克斯》。

    1987年7月1日 周三
    复习哲学期间,痛感自己学识残缺。学习某种思想和理论,正确办法应该不回避任何其他思想和学说,特别是自己有意识或潜意识中要避开的东西,只有花时间和精力探讨它们,才能有理论和思想水平上的真正提高。

    1987年7月5日 周日
    马列哲学关于“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认识,有待于深入思考。人类在改造客观与主观世界的生命运动中,有关摆脱“自然力羁绊”与“社会关系束缚”的问题,一旦阐述清楚,将会是极具说服力的未来世界蓝图。
    日读弗罗姆《爱的艺术》,其书所谓的“正常人”,是需要克服人之性情中于幼年时期形成的种种心理病态后,再进入一种恒定但又多样心理中的人,或说“健康的人”。分析其所举例子,旨在说明:一个人如果不经过刻意学习,特别是有意识进行心理上校正,其不能成为“健康的人”。尽管,他或她可能对别人不产生什么异常病态作为,但依然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1987年7月6日 周一
    日热甚,近高考,几年来每当此刻,总是雨淋淋的。
    青年人的烦恼,更多的是“健全的大脑而无所事事的苦恼”。即便是学生,如果对自己学业未来却没有热望和希冀,而是游离于一般社会青年生活模式幻影中,其精力必是浪费,其意志更在消磨。
    人类社会,更多的人在更多的时间里生活于一种孤寞寂寥、百无聊赖氛围中,人们所欣赏的被公众推崇的人们,应该通晓这一点,并应把其精力和生命贯注于思维或行为上的刻意培养和创造形象,借以点缀或增加现实生活的色 。

    1987年7月8日 周三
    上午考《诊断》。午阅《参考消息》,其中不少对教育的思考和研究,由此感觉中国教育有望进入新的阶段。
    任何社会问题,只有敢于揭露,才有望改进和发展。对个人而言,近来觉得:自己渴求的成熟,就是把过去的影像彻底抹去,坦然地进入新生吧。
    “我随身佩戴着十字架,并不是惧怕死亡,祈求上帝的万福,而是随时准备钉死在上面,与上帝同在。”……V.

    1987年7月10日 周五
    午后,考《卫生学》。暮观电影《罗马的假日》,归来,总有一种无名忧郁,缠绕心头。
    人生中,身心随社会动荡而起伏,唯晓其动荡的必然,才能理解自我于其间的命运,进而静观之,顺其自然。

    1987年7月13日 周一
    上午考“放射”,很不满意。
    此次考试,本意尽全力而为之,了结基础课程学习压力,开始新的生活。然,头绪纷杂,难遂心愿!

    1987年7月14日 周二
    自“任人生就这般……”诗句至今,已过了两年。仅与去年的此刻相较,自身和周围生活都实实在在的发生了许多事情。但自己除少了一些诗人般悲怆和激昂外,内心对人生的感受,却依然如初……恰似初中、高中、补习生时,常有的一种无所聊赖、虚无恍惚之景况。
    上午,八二级毕业生办理离校手续,见其形影与我们确乎没有任何两样……依然给人一种怯懦、茫然、毫无生气的感觉印象!

    《悟》
    很久了
    却未能放弃那一丝幻想
    思虑中
    现实总把“自欺”的疤儿重创

    任去了
    曾许诺的誓语良言
    昂首重织新的理想篇章

    1987年7月20日 周一
    回家二日,知父亲眼睛创伤,泛起家庭生活中许多揪心事情。
    人世间,民族、国家、家庭从某种意义上属于狭隘性利益,即哲学家所言的社会关系束缚。而这种力量,即为阻力,也是动力。对个人而言,家庭如同向心力,自然运转中,可能浑然不觉,却又无法挣脱。
    晚,观去年六月以来给家里的信,从中可看出思想和情绪上飘浮不定,也能见出自我个性和情志。86年9月12日信尾的话,尤为真切,抄于此:
    “自在飞花轻盛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我还是过去的自己,忧郁、孤独的外表下,藏着快乐和飘逸……”

    1987年7月21日 周二
    暮至夜,阅毕《中国西部大监狱》,感觉自身又增加了一重人格,或说有了另外一种心理体会。
    放假归来,因家事所累,总觉得即使在父母亲人之间,也极不容易求得生活认识上的一致/共识。
    读今日书籍,尤可见中国社会,对于某些人群,或某种处境下的人(人群),其心理上的社会化倾诉/暴露/揭露,则是极其薄弱的环节。知识性获取,所谓来自规范教育的内容,应该是给予一切通过系统研究得出的科学真知,将其转化为通俗化的文化性传播和宣扬,借此提高人群的社会化认知程度和知识性技能化水平,进而避免人类由来已久的诸多单凭一时冲动和偏激,而带来的罪恶与惩罚。

    1987年7月28日 周二
    假期已过十日,翻阅《世界通史》《浮士德》。

    《浮士德》


    行的优美
    思的广泛
    美丑交搏构成一生一世画面

    其中有欢悦、有伤痛
    有卑微、嫉恨,
    也有激情、爱恋
    只是没有
    浮士德自在梦想般的乐园

    1987年7月31日 周五
    近日,计划去黄山,事成,明午动身。
    日观《精神分析导论》,察看“精神分析”理论要领和实践的可行性,颇多启发。
    昨晚,读《郑振铎书简》。见出中国学者专家的生活风貌及其著述立说,所需条件和才能水平。

    1987年8月8日 周六
    自8月1日至6日游黄山,历经无锡、南京、芜湖、屯溪;3日达黄山,夜宿光明台;4日午返观瀑亭,夜宿南京;5日游览雨花台、中山陵、南京长江大桥,暮返程;晨达济,同行四人。
    长江南北,风貌不尽相同。所到之处,往来情状,貌美神离。其间观感,黯然神伤,心寒之处,难以启齿!

    1987年8月10日 周一
    夜读《傅译传记五种》。开卷首语,撩拨过去认识“与人无损与己有益之事多为”。想一年前,为之高歌猛语,却无人理会。今见一宣扬者,颇感欣慰。

    1987年8月13日 周四
    几日来,读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传记。因出自罗曼*罗兰一人之手,在思想和格调上很是相同,均描绘出艺术先驱者极其悲凉、惨淡、艰辛、曲折的一生。
    此夏,行思甚为迷乱,静下心来,亦感茫然!好在是假期中,没有功课利害。否则,如此状态,必陷困境。
    阅读上述三传,并没有感觉增加了更多知识,仅是在重复或说强化往昔读书中零星直观和想象的东西。生活于当代,则必须与时代精神合拍,如果纠缠于过去背景下的人物悲凉生活中,无疑自讨苦吃。
    其传记三人物,分别为音乐、绘画、文学艺术领域的巨匠。对前两者的艺术技巧,吾知之甚少。而对后者,多年蹊跷读书,虽有灵犀,但此类行径,也非恰合心智。

    1987年8月14日 周五
    每次回家,总难免要面对过去行迹,并非不愿回首往事,而是现今状态下更需要思觅前程!
    从拿破仑、雨果、歌德、别林斯基到目前所阅传记,其生命基调,经尼采一语而道破天机。中国孔老哲学和庄周漫言细语,已望穿时空矣。
    年初,学潮和柏杨《丑陋的中国人》,曾引起国人思想一时激荡。但数月过后,四周寂静和麻木,令人叹息。羊群无首,虽聚而易分,强蛮狂纵,弱善悲泣,各归宿命,而无种族之繁盛。自由安定存在,须有首脑威望和刚毅,秩序井然,思想一统,为幸福之行影。

    1987年8月18日 周二
    《人民文学》(1-2合刊)主编刘心武,已被封禁。这一特殊性和同学迟迟归还,令我入夜细细阅览,泛起的恰似“傅译五传”样的世道苍凉。
    读罢罗达成《少男少女的隐秘世界》,禁不住自问:“吾前期所为是否也是如此?”自我肯定和否定已无意义,单就用这种方式来引导人们思想和行为,对成人可以,对青少年则难。
    社会的确存在种种禁区,人们挑战它们,必然引发懊恼和痛楚,每一禁区被打破和根除,需要许多人甚至几代人来努力和牺牲。
    “一个禁区打破了,寝食不安上的困扰解除了,曾经所受伤痛、抗争得来的警觉,并没有因成功的快乐而沉寂,依旧重重地压迫、折磨、侵扰他的灵魂,迫使他挑战新的禁区,用工作疲劳来掩映难以克制的敏感和焦躁……”(V)
    日读书,见叔本华一句话:“忍耐意味着进取,而幸福不过是消沉。”若以严肃认真态度践行其言,其无疑是一个坚韧者、勇敢者。

    1987年8月25日 周二
    因父亲单位需要帮工,21日晨随汽车离济,午后达天津郊区杨柳青。22日游天津市区,晚宿亲戚家。24日黎明到北京,日游故宫,夜乘列车返。
    天津市貌平平,待人接物颇显街道习气。再次进京,黎明前由车站至前门,凡屋檐避雨处皆人影,观周围境况,除故宫依然,余者已无十年前印象。此行程,新知新识,倍感实在。任何事物不能被其名声表象所震慑,应把握其本质和所以然。真正成功者,应在心理和行径上均能自在自为,而非仅为环境造就的人儿。
    明日返校。自警:为将来生活计,此一年临床学习,应分外努力!

    1987年8月28日 周五
    归校两日,总结评比,成绩甚感失望。自我处境和前景,依旧不明朗,唯思学而已!
    暑期,长江上下之游览,北京、天津之速行,可见而今国人精神风貌。安徽、江苏、河北、山东,虽不能概括中国,但足可谓经济文化之腹地。总之,人之形象,颇感酸楚,而山景物貌,慷慨情志。
    回校后,周围环境人事,与四处交游时的心情体会,简直是格格不入,差距如此遥远,仿佛不是生活在一个天下一个国度!或许这份落差感,或说一种无法表述清楚的落寞孤独一样的觉察和直感,正是读书、交游中形成的潜意识,也是自我忧郁的根由。

    1987年9月1日 周二
    临床课已学习两天,因刚接触,没有感觉与基础课之间的差距。晚,读美总统轶事,和平时期需要培养美德,非常时节当学会生存。

    1987年9月4日 周五
    开学不过几日,课程学起来,让人立刻进入一种仿佛工作状态。大学四年级,虽谈不上临近毕业,已不难看出同学们为毕业筹划和暗自努力。
    自己依旧难以摆脱过去影子,偶或读闲书或写笔记,即刻又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近一周济南暴雨,灾情不详。

    1987年9月6日 周日
    晨,到基督教堂,观瞻礼拜布道。其场景和气氛,特别在人员组成上,带来诸多思考和推想。
    自高中以来,就宗教形制,从书本上大致了解。究其存在根源,并不在于这一组织是否被认可,而在于人们内心是否存有疑惑、苦闷和奢望。
    日听布道,一段话很受启发:“人要不糊涂,就需有知识,有知识,还需要等待、节制和谦虚……谦卑自心,与主同行。”其语为一种生存哲学式教诲。但其哲学应为大众哲学,而非英雄哲学,正如罗伯斯庇尔宣称的“无神论是贵族的,一个有最高之主的思想,本质上是人民的思想。”人们只有从形式到内容多方面认知宗教存在的事实,才能够正确选择和判断其利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35#
     楼主| 发表于 2016-7-7 10:48: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方 发表于 2016-7-6 18:09
    兵法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也有说“山无常势,水无常形”;再加上“人无常态”,“棋有定式”……自然 ...

    近来,一方先生“……有趣”的话语,令人颇感舒怀、畅快!

    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山无常势、人无常态……”所感慨者,其中离不开“相对”和“比较”。而且,此处的“无常”,若视为岁月匆匆、光阴如梭,或亦如“……抽足再入,已非前水!”般的忽飕或急迫,亦不免令人望洋兴叹,或许徒升一种像“世道无常、人生苦短”的悲观和无奈之情绪吧。其实,日常生活中,“物是人非”应为一般人最容易感觉和感慨的常识,而像“水形和山势”,或说其是“三十年五十年都不变样”,或讲其为“千万年之前亦不过如此”,都不为过。所以,在此不妨说一下我个人来自本版诸色“日记”的一点阅读心得、自觉感受和个人看法。

    无论青春年少还是中老暮年,亦无论其心志智巧,究竟来自读书思学培养抑或实践经验所得,一个人仅是单凭直觉明察,若其人其言其书,能够一直实话实说,这其中都不乏存在“真知灼见”!然而,人世间诸多类似观念混淆、思想飘忽、意志不坚定或心理不成熟的惯常一般性的形影或事象,究其根本,还在于一个人置身“时空纵横、生死长短,利害得失”之间,是否可以感悟并品味到“有常、不变和永恒”的真实存在!

    去年的此季此时,因参加学术会议,我正尾随名誉上的“考察团”,游荡在西藏的拉萨和日喀则之间。在故去的一年当中,凡我周围同事、朋友或同学,已经去过西藏的人,都不是三五个人的“小数据”事件了。然而,在这些已经去过西藏的熟人里面,除了一致赞叹西藏的天蓝云淡、山清水秀之外,大概还都会咏叹几句仓央嘉措的情怀诗句;再者,大概就剩下像“高原缺氧、民俗奇特、冬虫夏草值钱、格桑花格外美丽……”诸如此类的七嘴八舌和不一而论了。不过就我个人而言,尽管至今依然说不全面,为何西藏归来后整个人一下变得“肃静、沉默和简单了许多”的根本缘由,但我起码认证了当初读习相关西藏民俗和佛学文化时的一些想法、认识和立论。

    究竟什么才是人世间的“真相”“真理”呢?

    因为一旦谈及“真相”问题,尤其是不一般的人,特别是那些所谓“文化人”,即刻就会神经兮兮起来,更经常地表现出来“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智慧姿态和王者风范。所以,即便跟帖、回复或闲扯、漫谈之间,起码在当下,还是尽可能回避“真相”一词,那就只说“真理”吧。

    学生时期,尤其是我们那会儿从初高中到大学教育之中的“政治”课本和课堂上,即便为了应付“考试”的目的,关于“什么是真理?”的问答题,老师就曾经教导过:只要写上“放之四海而皆准”这几个字,就不会得零分。

    话到此,虽意犹未尽,但还是长话短说更明智一些。所以,暂且撇开人们于认识与感觉上“真理究竟是丑恶抑或美善”的思辨矛盾,单言真理的本质特征,其应该就在于“永恒”之精神或物质方面,其也是中国“易”之数理中所谓“三易”之道理所在了。那么,世间所有“不易、不变、永恒”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又何在呢?我个人以为,其在于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一旦认准并坚定了“真理”存在事实,首先,其不会一直就像“无知者无畏”一样的狂骄和张扬,反而会逐渐生发“敬畏”之心,尤其在个人生活之中,于貌似“达人知命”一般的表象下,坦荡着“生死、成毁、利害、得失”之变换,面对人世间“有常、无常”之芜杂纷纭,从中尽其可能地品味到更多些的真性情和真滋味。

    回望一方先生近来评议,自我略有感悟,故匆促答复。若有不敬,还请谅解!

    点评

    受教! “真相”还是“真理”?不知道。这两个词都挺冲击人的思维,要说愿意说几个字的,还是“真相”简单。“真理”,不好说,也许是无法说,心里首先冒出来的是:谬论说一百遍便是真理。这些,无法谈,或者对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7 11: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36#
     楼主| 发表于 2016-7-7 10: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1987年9月13日 周日
    上午,温习妇产科和内科学。下午,中山路购鞋。暮,观法国电影《最后一班地铁》。
    生活是个谜团,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如同纠缠于“情”中一样,任何语言都很难使其俯首听命,只有靠生活本身来扭转其固执观念。人生成功,或说快乐,可归类于“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上的调合。天时、地利所给予人的,不单纯是一些有形物质性或精神性利益,更多的是一种无形的特殊因素性培养和熏陶,或说恰是一些不同与一般常识性或者根本上就是有悖于常情的环境遭遇,造就了某些个性、品质、胆识和才干。在传统认识上,一个人学识和才能,只有来自刻苦读书思学。即使有人赞同实践同样也能练就才干,但他们在表达时,经常会是含糊其辞或者抱着“等而下之”的态度。事实上,读书思学只是一个人有效地服务社会、成就自我的一条捷径。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活经历多样化,才是造就自由生活、健康生活、理想生活的必由之路。
    人类与动物之间区别,主要体现在组织力、想象力等智能使用上。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除了思考学习得来的才干外,不排除有天分、天命上的东西,使其出类拔萃、功成名就。但是,要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还必须要克服由遗传或社会环境铸就的品质缺陷。社会发展到今天,一个人需深思熟虑,并要自己解决的问题,吾认为主要有三个:1、性的困惑;2、人文艺术形成的哲学思想/观念的欺骗性;3、自恋、自卑情结。

    1987年9月14日 周一
    近来,从报纸、电台信息之间,可感到政府领导层组织了新班子,确立了一定思想和路线,而且从宣传上,有强化文艺工作对国家进步与社会繁荣重要性的倾向。
    政治改革和其他任何事物改进一样,即使循序渐进也会遇到显而易见的矛盾冲突,进而引发整体意识的动荡不安。而在这种时机,最需要有说服力的文章,来起到引导、分析和威慑作用。任何一个社会,大部分人所感兴趣和关心的事务,都只是和个人利益比较密切的几个方面。但是,假若每一个普通而平凡的人,都能指出现实生活中存有弊端和问题,而这些弊端问题一旦集中明朗化,且又不能及时疏导和解决的话,社会不安定将是必然的,其冲突爆发形式可能会多样化。
    当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首先在理论上有许多观念与现实情况不符。然而,人们于比较之中只是心照不宣,而没有争鸣/研讨的场所。这种局面的后果,确乎也不难逆料!社会似乎始终需要具有权威性的哲学思想,或说是拥有这种思想的权威人物……人物,有时我们会觉得一个活生生人的存在,比用无数逻辑推理产生的哲学思想,更具有说服力和现实意义。

    1987年9月21日 周一
    上课已四周,渐入专业学习中,自己却仍 萌发百无聊赖的念头!眼下生活,若说无所事事、无所适从,也不是全然如此。因为,课本知识是实在的。或许问题,还是出在学习生活过于单调、枯燥了。
    晨,得家信。几日来,挂念父亲眼疾,为医疗的可行性及其实际效果,而担忧!

    1987年9月27日 周日
    偕同xx、xx(同级同学)一起游薛家岛,海天辽阔,心旷神怡!生之涯,恍若神助,人往来其间,非能挽留永驻,珍惜瞬间偶遇,领悟超脱余生。
    将近国庆,计划回家探望。

    1987年10月2日 周五
    回家二日,会几个同学,与父辈数人接触。感现今工作中的人,更多处于茫然而愤懑之中。在校学习者,尚且怀有变革社会、以天下为己任的单纯热情和激昂情调。而社会工作者,不过只求适应或于其中投机,与他们交流,不难从其言语中,见到的更多是懦弱、菲薄和无奈者之形影!

    1987年10月6日 周二
    晚,翻阅杂志《中短篇小说选》(福建出版),通篇体现“情”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人间多少悲欢离合,却仅因与之纠缠不清!
    功课学习上烦恼,在于对知识记忆不牢、理解不透彻、把握不住重点。自思:必须在临床工作中,通过自己处理病例后,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目前,能够做到的不过是系统了解并力求学习这一专业性知识和技术经验。

    1987年10月14日 周三
    每当面对新的日记本首页,总怀着一种不欲再写的心情,此次之感尤甚!拖拉着未曾动笔,已有时日。其间,自觉生活违背心愿,并为宛如自欺、自瞒、自骗的行径,而羞愧愤恨!眼下,也只能如此,绵延生息而已。
    将近考试,刻意反复阅读和背记功课,已有收获。
    近暮,心神飘忽,把酒当歌,慷慨悲泣。人生自欺欺人,最为可悲、可叹、可怜!
    近几日,偶思心理学与一个人的生活关系,特别是其中的自恋情节和催眠术问题。

    1987年10月26日 周一
    昨日,十三大(10月25日)召开。今晚,中国足球队战胜日本(2:0),已入围奥运。
    日记未写十余天,其间练习毛笔字,初涉刘公权书法。
    进入十月以来,国际形势动荡,重大事件不断。此种景象易诱发思想活跃和行为怪异。而这种多样性的生活,会让人们从不理解、怀疑一切以至于对任何异样的言语行为,反而一下子都能同情和接受了。

    1987年10月31日 周六
    眼科结业考试。
    晚,xx(异校同乡)来,观台湾电影两部。琼瑶《一颗红豆》尚有可观处,从中见出其对青年情态心理上的探究深度和独到之处。虽说表现很稚幼,却很美好。
    考试将持续一周多。有时觉得这种考核压力,能强化知识记忆,并获得一些新东西。但每考一门功课,内心关注的依然只是卷面成绩。

    1987年11月8日 周日
    期中考试已持续两周,尚余妇产科、神经科未考。
    上周读威廉•毛姆《刀锋》,复撩拨以往对人生哲学性思考。美国青年莱雷,因战争冲击,加之天性,引发人生冥想,在经历生途变迁和爱情与个性交搏后,确立了生活观念和生存姿态。其实,不分国度,凡青年人对其作品人物的诸多感慨,都不难产生共鸣。
    《刀锋》一书和《人生枷锁》《月亮与六便士》一样,是威廉•毛姆相关人生及社会问题的哲学性思考和个性化想象。其创作人物有诸多其自己的身影,并将其置于绮丽环境和跌宕境遇中。但在表现社会对个人生活及其身心“情、志、气”方面的冲创和影响上,不免过于理想化,其能否存身于现实还是个问题。或许,文学就是通过创造理想化人物,让创作者和思考者/读者,在其理想所赋予的意志力下,因人而异地谋生于不同现实环境中。就是说,文艺作品把某些抽象观念,通过作品人物的理想化生活加以形象化,进而影响到社会和个人。至于其故事完整性及其理想化构思合乎现实与否,则是与布局修饰、写作时机和社会效果相关的问题。譬如:西方“个性自由”(包括性自由)问题,单从字义概念上入手,即使文明人也很难完全接受,更不要说公开传播之。但文学或影视人物,通过言语和行为方式来诠释这一概念,并呈现于观众面前,则易被社会理解和接受。事实上,人类社会进步性的实现,正是建立在行为模仿上,而不是在理论研究中。今天来看,理论更多是实践性的总结,真正能指导实践的理论,从较高意义上讲,是十分罕见的。一些被认为社会发展的真理性理论,其实有太多错误和自欺欺人的空想。某些理论或学说的不可质疑性,不过是为巩固地位和赢得公众信任而故作姿态。此样的理论,最多的是用来让人们相信以往行为的合理性,其针对的是过去,而不是未来,甚至都不是现在。


    1987年11月16日 周一
    期中考试过后,一直焦躁不安,成绩不理想是一个方面,但不能解释眼下全部心情!
    晚饭后,与同乡栈桥散步,于胡言乱语之间,却有许多肺腑之言。
    叔本华一本小册子,给我诸多启迪,从中认清了不少自己身影。时至于今依然无法确定,自己努力坚持的一切究竟是真实还是虚设?是有价值的还是与人与己皆无意义?
    医学专业诱惑力,并没像当初认为那样,令我沉浸其中,不再无味地沉思、想象、亢奋或消沉。在过去日子里,高中时节梦想,更多地变成了负担和内疚!不过今天自己也承认,对这一职业依然怀抱希望和热情。

    《梦》

    紫色、斑斓的
    虽明知虚幻的确凿
    却无力将其驱散


    多少人默认这欺人的绮丽
    游弋期间、自在恬然
    而苛求现实梦境者
    唯有零落一隅
    孤悲自怜

    1987年11月19日 周四
    《精神病学》已讲两课,静心读过几章,自觉医学课程中这一科目与社会最为贴近,或说与自身生活体验最为贴近。日常中,每个人都会有近乎病态的异常意志、情感和行为。但人们只有充分知晓了正常与异常之间界定,或说真正明了一些典型性病态表现(临床特征),才有可能自我知性地加以控制、校正和调节。仅以偏执狂论,一个未经专业知识学习的人,只有在生活反复挫折和磨练中,才能清醒并认识到自我偏执行为上存在的过失,才能逐步自觉校正个人信念及其行为模式。但是,单凭这样一种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有的人更可能始终沉迷不悟,以致发疯发狂,最终只能靠药物等手段,给予强制禁锢。如果人们都能够有意识地学习和了解某些病态特征,尽早尽快认识到自我不良倾向或某种不足/缺陷,不仅可以避免恶性后果,而且可以从中颖悟到一个人于社会中应有的健康姿态和乐趣。
    精神病学中列举的一些征象,恰是生活中某些非凡人物的惊人之举。的确,在客观上看某些异常或病态性表现,若不危害社会或他人,往往能得到社会认可。而且一些即使是极端表现,其本身也如同其他事物两面性一样“利弊参半”。不过,由精神异常因素导致的极端行为者,即便取得了社会荣耀和个人辉煌,尽管教科书上没有明说,而历史上发生在政治、科学和艺术领域中的诸多惨痛教训,却是屡见不鲜的。特别是在这些教训中,至今未能被社会深入认识,则更是现代文明社会的莫大悲哀,例如:“二战”中的德、日以及中国“文革”时期,近乎常人无法理喻的残暴、愚忠、盲信盲从和集体性疯狂等等。其实,类似这样的一些社会悲剧,其可鄙可叹之处,不仅仅在于某一个人荣辱生死或某段社会时期的黑暗或灿烂,而在于一些特定氛围下,从科学家(包括医生)到平民百姓,面对医学领域早已明了且典型性的病态人格、病态行为和病态意念,却无动于衷,置若罔闻,甚至束手无策!!!

    1987年11月23日 周一
    期中考试后,一直未用心专业学习。近来,读毛姆《刀锋》《啼笑因缘》;雷马克《里斯本之夜》;叔本华《人类的智慧》《爱与生苦恼》;欧尼尔《开放的婚姻》。
    比较欧尼尔与叔本华的作品,最能见出现代思想的活跃和无拘无束,类似在过去曾经读得欧美现代经济社会性文化著述。《开放的婚姻》始终给人一种清新、欣快的感觉,让人放弃过去负担和未来忧患,热情生活于现实社会中,仿佛幸福、愉快和忧郁完全能够自我把握和控制了。欧美在生活 处处都十分强调自我意识,或许正如其书所言:“强调和肯定自我是文化艺术在经济迅猛发展时的思想结晶。”而这种强化自我意识的思想,在中国传播时,如果不是被否认的话,经常是曲解和贬低的。
    通过欧尼尔作品,感到了在哲学和宗教探索中,既没能从根本上解除自我烦恼和疑惑,也没有真正对自我修养起到督促和警戒作用,反而是现代西方的经济文化思想,让我热切去经历和体验更丰富多样化的现实生活了。
    “把时间浪费在期待明天的成就,或为过去感伤,或得意,就是现在最大的损失。”(欧尼尔)
    “让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雪莱)
    “忘掉过去就是背叛。”(列宁)
    上述话语无疑说明:人类个性容易沉溺在过去的创伤中,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失望里,无论她/他以怎样语录或箴言劝说自己,事实上总是少有人真正能够摆脱掉“过去”对自我“现在”生活的束缚,也无法停止原本毫无意义的对“未来”景象的热望和希冀。只不过,唯有通过如上所语的警句和格言,来反省和认清自我羁绊之因,进而拥有前行的意志和勇气吧。

    1987年11月27日 周六
    晨雨,晚雪,天骤冷。一周来,胸裂疼两次,或与思虑凝竭相关。
    “客观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各色行为。”其所谓“客观地”就是要求自我努力克制,而不要冲动地对待周围环境中与自我心愿相违背的举止言谈而已!
    吾确实过于贪求新生事物,对未知领域总存有渴望和冲动,在日常交际中,对于别人固执某一方面的见解,即便他们就是一些本能性反应,都特别不能容忍,甚至不屑一顾。由此,也时常令自己陷入寂寥孤立境地。但是,至今吾自信并不固执己见,且有勇气正视旁人的指责、非议和贬低。

    1987年12月5日 周六
    近年底,天气已入冬寒,一年将要结束,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想到这里,不免凄凉寥落、黯然神伤!
    琴、墨操练,虽有长进,但精神上的焦躁,仍未摆脱。或许空虚无聊恰是人间通病,故而有琴棋书画之发达。然此类情调,并未带来学业上长进,令人忧郁愤懑!
    练习琴、墨,有一感悟:少儿时学习琴棋书画,仅能学其形,格延几年,大部已忘记,而且如果没有特别兴趣、他人指导和良好条件,也很难有起色。但成年后,由于理解力、自学能力提高,只要有时间、兴趣和热情,掌握几分这方面技巧,无论临摹还是创作,都不再是难事(水平高低是另外一回事)。

    1987年12月7日 周一
    下午食堂帮炊,四班同学一席问话,让我不知如何回答!此间自己生活,无法言明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似乎也忙忙碌碌,外表上格外沉稳、信心十足,其实唯有自己知道期间似梦游般的生息滋味。

    1987年12月8日 周二
    就常情论,一个人在社会上,例如在大学里,学业成绩处于上中游,原本不应该有什么闹心烦忧。但其思学愈博愈广,则难免“痛苦”缠身,其现象和原因确乎正应了叔本华的话:“幸福意味着堕落,而痛苦意味着进取。”然而,如果这种由进取心而来的痛苦,使一个人放弃了改善眼前环境利益的契机,而倾其所能去为未来理想搭建攀登云梯。那么,其人在未达理想峰巅前,则不可能根除其通常难以倾诉的身心痛处。而且这种痛苦创击,加之自我知解力若没有“认识自己”性反思,其必将喋血在由思学想象而来的征程痛苦中。
    上言所述,旨在表明,人逃避痛苦是怯懦,但不能正确认识痛苦,则是愚昧。就现实言,在没能真正认清自我切身所感“痛苦”的意义之前,一个人所能应对其痛苦折磨的方法方式,只能靠本能和由经验而来的品格去化解,或者在痛苦通途上得以升华吧……若如此,亦堪称最简单而理想的心想事成、功成名就了,或说是最常见而平庸的率性所为、听天由命。其实,真正最高境界者,应是“知所以然、取其自然”。
    在运笔分析“痛苦”时,又想到昨日下午同学提出的问题:“什么是幸福?”我当时回答:“笼统地说,幸福是某种程度的理解。”的确,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对于个人、双方或在群体之间,能够达到“理解、了解、清楚、明白、心情敞亮、坦坦荡荡……”都应该属于“幸福”的感觉。但若能达到这种地步,“德、才、学、识”是其基础,而这种基础要求社会体现在文化氛围和个人素养,起码在人与人之间,还需要彼此一致的认知力和认同感……其中问题,又因人性复杂多样,因而便得复杂化了。
    另外,在对“幸福”理解和认识上,也可从“什么是痛苦?”入手。通过阐述“痛苦”意义和作用,反衬出“幸福”的含义。但其话题同样可能扯得漫无边际,甚至得出“幸福既痛苦”一样的结论。叔本华《爱与生之苦恼》就是从剖析“幸福”与“痛苦”入手,对人之行为、意识、情感等诸多表现阐发议论,并由此创建了哲人极富个性化的世界观。

    1987年12月11日 周五
    晚,计划学期考试,从中知学业已近结束,不再是学期结束,而是在学校里学习生活的完结。
    近来(12月7日-11日)戈尔巴乔夫访美,苏美限制中程弹道导弹协议达成。历史表明,和平声调愈高,战争危急愈甚。

    1987年12月12日 周六
    人的两个“自我”中,“行动的自我”最多受外部生活影响和左右。而“精神的自我/言语的自我”,这一内在生活中自己,仿佛始终是独立超然、童心未泯。我们容易看到,无论儿童、青年、成年或老人,在一定场合/氛围中,均易表现出内在自我一面的“天真、稚幼、活泼,充满同情和博爱。”
    “衣带稍宽终无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思王国维和叔本华,辨一个人与其说是“被他人哲学所左右”,毋宁讲“自己头脑中因某些问题与哲学家有同样感受,经由哲学家给予理论性加深和巩固后,使其人确立了思想认识,进而走向行动。”

    1987年12月17日 周四
    今晚,结束了几星期来学习十三大文件的政治活动。下午,就其活动情况,校领导来宿舍巡查,从中可透见学校内部的管理状况。
    即将考试,自我感觉,因精神医学缘故,情绪上得益匪浅,估计成绩应有所改观。

    1987年12月26日 周六
    新年将至,几日来思维和情绪,颇能见出内心的平和。
    昨日,给过去同学寄明信片六张。

    1987年12月30日 周三
    八七年接近尾声,一直打算对这一年做个总结,却始终未动笔。近来,思绪平稳,可佐证一年来读书思学上的成效。这其中真正能够宽慰自己的,还是为过去多年来单凭直感和读书而来的一些见解和问题,而今找到了一些立论上的依据。

    点评

    克谐先生思聪善辩,思考的问题有高度更有深度,几十年后的现在,不知是继续加高加深,还是已经(本想用“完全”两个字,马上觉得不妥,深入骨子的东西,刮骨也是不能去掉)颠覆?低而浅的一方,许多时候是仰望着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7 11: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37#
     楼主| 发表于 2016-7-8 09:53: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方 发表于 2016-7-7 11:28
    克谐先生思聪善辩,思考的问题有高度更有深度,几十年后的现在,不知是继续加高加深,还是已经(本想用“ ...

    所谓的思想进步,其实不是直线型的,而是在反反复复校对和修整之间,逐步强化和渐渐明确一些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的认识、见解和结论。一个人即便犯过再大的错误,限制其人身自由或毁灭其生命,其实都不能改变其人的个性品质,唯有其自己要求或迫求个人去转变,才有可能达到这一灵魂的安静。至于这种安静对于他人或周围社会是否有价值和意义,则要看其人的社会影响力如何。

    现实生活中,人生不过百年,多少人无论功名成就如何,最可悲亦复可怜的大概就是在回首往事之际,伴发的只有悔恨和遗憾,却再也没有勇气和信心,去反省,去追求完美理想的生活了……这其中,或许不是不能、不想,而是已经心灰意冷,或以为来日不多等诸多理由!

    我始终不清楚在四季歌是否有西祠胡同“另一种存在”上的网友,若有他们在,一定会感觉到:克谐十几年前就是这份德性……咄咄逼人,强词夺理,甚至绵里藏针……然而,我尽管十分在乎别人对我的议论和看法,但我不想把精力用来解释我何以至此的病根和缘由,唯有把自己过去的经历,尤其思考的问题和思路的过程,坦露出来,或许现在和未来,会有某个人出来研究我的这份病历吧。

    点评

    哈哈,有趣。(哦,又用了一个有趣)克谐先生这一份病历确有研究价值,希望医术高超的大夫早早到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8 10: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38#
     楼主| 发表于 2016-7-8 09: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7-8 15:54 编辑



    第五章一九八八(见习实习)


    1988年1月4日 周一
    进入新的一年已是第四天了。元旦前夜,同年级同学们楼上楼下相互庆贺。这是自入学以来最为欢快喜庆的一个新年夜。大家都清楚年底将分散到各处实习医院中,像这样的整个年级班级一起庆贺新年的日子,不会再有了!
    88年属相龙,思想76龙年,中国变化之大,令人不得不迷信。而今年状况,只能翘首以待。
    近二日,读习美国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结合精神病学的思考,对社会生活中人之精神风貌、性格特征,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近来,几欲写日记,却总怯怯的!心想明年起放弃这种不规则的书写,将精力转向社会性创作当中,力求“思、言、行”能为社会所认可,而非局限于自我小圈子里。
    世界大千,人生纷纭,一人闭门空想、自立一志,难成现实。若俯察人类品行业绩,感悟生平社会共性,再返身现实,无论想象抑或立志,才不为空幻。如此更可能会像“种子”一样,只要有适宜的“环境、温度、水”,定能孕育萌发。人生短暂,确乎正是借此压力激发出人类创造力,它也为一些人成为“天才”提供了理由和机会。
    “要摆脱旧我,就要冒风险。”---戴尔•卡耐基
    “在探索中求生,永不停滞!”---新年寄语

    《印》

    我要把两个字
    深深地刻上
    它已在心底
    久久的隐藏
    那是少年意气的时代
    克谐
    这一名字
    变成了
    我立世的招牌

    1988年1月5日 周二
    上午精神病学考试,如同其它学科一样,课本学习到此结束了。但这一学科对我启发和教育意义将是深远的。
    晚,高中同学在青岛实习结束,将返济。聊谈之际,可以看出当下人们对社会同感和共性的东西。

    1988年1月9日 周六
    晨,妇科考试,其间失误,引发自我一种认识。即一旦头脑中树立起某个意念或观点,特别是在感觉上格外令人畅快兴奋时,也就对其失却了批判能力,即使自我保持怀疑性清醒,也无法再像没有形成其观念以前那样,怀揣一份急切渴望,去广泛寻求解答和立意了。或许这样一种不能自我把持的“固执己见”,却又是多年来鬼使神差般读书思学的动力。今日这种思维惯性,令考场之上精力涣散、分神。根本问题,还是课本看得少,概念不能精确到位!
    《参考消息》几星期来多反映苏联社会政治及其民众生活的话题,尤其对于历史人物的反思和评价,可感知现今政治舞台之上的形貌、思维和意向。于工作中,无论居何种地位,切忌以势压人、靠权力逼人就范。反之,应用人之情感规劝诱导,应为上策。这其中“言而无语、行而无形”,则是大智若愚般技巧策略。
    生活中保持自我个性,也敬重和容忍他人的个性存在,取长补短,集聚才干。当应用之际,呼之而来,于相处之间,浑然不觉……此即所谓:“融会贯通,若即若离。”

    1988年1月11日 周一
    暮,同学四人会羊肉餐,相谈往事,言及前年形影,有不堪回首之意……此内容,也是近来困惑的所在。思想当年行为,难道真的单纯是青春恋情冲动、冒险个性使然吗?如果仅仅是一个人的行为异常,可以如此结论。然而,一年中学潮此起彼伏、思想动荡飘忽。此种事实,虽无公开探究,但近一年来自我剖析,则不失为客观性评价。

    1988年1月12日 周二
    日,心情格外不畅,生活意外不顺利!
    晚,翻阅过去读书笔记,其中抄录《你的误区》上文字,语义深刻,有茅塞顿开之觉醒。夜,深感此书作者在心理学上的造诣。转抄如下:
    “一种认识只有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之后,才可能成为一种信念。如果仅仅尝试一次,便以失败为理由而放弃努力,认识永远不能转变为信念。”
    “积极地使用大脑意味着:对你感到最为头痛的人和事,做出估价。尔后,通过新的精神努力,使其为你服务。”

    1988年1月16日 周六
    午,读莎士比亚《裘力斯•凯撒》,其磅礴气势,细致而复杂的情态坦露,于今仍光 照人,令人掩卷兴叹不已!就其译名,仍喜欢“尤利乌斯•凯撒”。
    1月13日蒋经国去世,台湾继探亲开放后,又将会有新的大陆风潮。近日读报,知83年城市改革先驱人物步鑫生落马,并成众矢之的。在中国经商从艺者,最难摆脱的就是政治上的诱惑和戏弄。

    1988年1月18日 周一
    读保加利亚瓦西利夫《爱情面面观》,其书特点,颇多苏俄文学风格。其观点,立于社会主义角度,轻视西方伦理,而作为心理学作品,则过于“理性”。同时,阅《莎士比亚全集》(第八集),日读《罗密欧与朱利叶》。莎剧的美,在于激发、动员人们内在的激情/热情,并使头脑中,对爱情、对自然生死、对于生活中各种抉择中的困顿和茫然,都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场景变幻和心理独白,而跌宕起伏、荡气回肠,让人久久不能忘怀!但其故事引人入胜的不单纯是奇思妙想、光怪陆离,却是于情于理的自然演变和顺势推进。其“自然的”甚至一些情况发生在今天,也会有其必然的结局。

    1988年1月21日 周四
    前日,发年度奖学金40元。午后,于中山路,购剃须刀、盒带(1)、海米半斤,已花费25元。由此,可见当下物价之一斑。

    1988年1月24日 周日
    晚,观西德电影《劫后良缘》。电影故事本身无何意味,而其显现二战时的生活压力和战争氛围,令人深思。
    昨日,“海院”同乡XX(邻居)来辞别,聊谈毕业分配、专业情况和少儿时生活故事。
    日,思《你的误区》中关于人们诸多惯常行为的描述,实际上就是人的“惰性”表现。戴埃的思想无疑是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理论的现代实践,而其书中所谓“消除误区的人”之生活模式,却是一种个性化“生活哲学”而已。或许,任何一个人、任何层次的人们,认识并克服了自我及人性共有的“误区”后,才是其于社会生活中所能选择及其所能采取的最为有益的生存态度、方法和方式。只有达到这样一种境地,才有可能拥有心理及精神面貌上的返璞归真,才能在追求作为和不断发展中,变得浑然天成、恬然自在。

    1988年1月26日 周二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读《中国青年报》,觉察中国88年继87年的“收敛”后,将会“松弛”。然思忖自我目前状态,却依然萎靡不振。于报刊书籍中,反映出的思想动向,仍直觉肤浅、缺乏力量感,或说在社会发展观中,缺乏真正令人兴奋的东西。
    现今生活,杂乱无章。“尊重个性、依法治国”,若不能被大众所感知和推崇,其社会进步和心情舒畅,则难以持久保障。
    面对毕业分配、工作选择和生活未来,感到一种无法直言或表白的压抑与无奈!

    1988年1月30日 周六
    晚,观电影《霹雳舞》《大象音乐会》。世界的确日新月异,人们,尤其青年人,不甘心无聊、寂寞,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寻觅着生活中可能的乐趣。
    上两部电影很富感召力,国内青年必将受其影响。有些活动无需政府指令或号召,所谓“不胫而走”“蔚然成风”,此为一例。
    “探求未知”…V

    1988年2月2日 周三
    其实对未来,吾并无十分肯定的打算。虽有设想,但总感到欠缺真正的了解。对于某一个即将涉足的领域,如果不明白其深浅大小状况,单凭侥幸和冒险精神,前途可能就岌岌可危了!
    近两日,读校报和《弗罗伊德自传》,从中看出:“在知识领域,尤其系统的专业性研究,涉及导师选择、科目及其学术环境和发展程度等情况,是非常重要的。”
    在公共事业中,“我行我素”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到其时间性与社会性上的限制及制约。其一定是一个很坏的个性或共性的生活原则。即使这一原则,实质上就是所有创造型人物的“成功之道”,但也不能轻率推崇之!
    在“必然王国”中,人的行为是被潜意识或说直感、直觉所左右的。其人只有把自我行为的潜意识挖掘出来,使其成为自觉,才能进入“自由王国”,并能理智地选择环境和创业,也才能“心安理得”于他人标准下的得失优劣生活中。一个人,尤其是一个领导者,如果处于“必然王国”境界时,即达到尊位权势,并荣享威望,其状态则是十分痛苦,且是可悲的。这是我曾和父亲谈及,却未能说明白的问题。

    1988年2月5日 周五
    考试即将结束,假期又要来临。此次假期前,心境格外沉寂、默然!一种无所谓悲、喜、忧、乐的姿态。而内心渴望着求得一种实在而有形的思想/信念,或是现实能够逼迫自我必须采取行动,或是一种必须动起来的压力。
    昨日至今,间阅莎翁《雅典的泰门》,其语言之优美、社会人情之刻画,妙不可言,沁人心脾。一个成年人,如果不能在生命旺季,便光明磊落地品味了莎士比亚戏剧,亦可说其不配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
    近来与人言:人之五大感官,事实上不能概括本能的全部感觉领域。第六感官有否?如何命名?作用意义如何?这些疑问,虽说至今尚且是个谜,但我觉得可以用光谱的知识,来认识和划分这些感觉区域,进而指导个性和社会的生活,并用于分析和说明诸多貌似迷信而实为科学性的问题。
    “凯撒:懦夫在未死以前,就已经死过多次;勇士一生只死一次。在我听到过的一切怪事之中,人们的贪生怕死是一件最奇怪的事情。因为,死本来就是一个人免不了的结局,它要来的时候谁也不能叫它不来!”……摘抄自莎剧《裘力斯•凯撒》

    1988年2月7日 周日
    午后到家,此假期做如下几件事:1、加强琴和书法练习;2、关于精神医学,探究一下周围的看法;3、对八六年事情,再冷静地估量和思考。

    1988年2月8日 周一
    日,到外单位维修门窗,体味“勤工俭学”。
    晚,旧友相聚,闲谈眼下各自情况。人人都在言要谋求现实,而现实中的青年人,究竟应以何样的目的,才能被大众所称道?才能被知识阶层所认可呢?如此质疑,实无定论!目前,对前景持悲观、冷漠态度者,实际占大多数,而乐观、珍惜、赞美时下的生活者,确乎不多见!
    盲目乐观,必是愚蠢;但因现实卑陋,而去否认生活的美好,并失却生活热情者,则是懦夫。对大多数人来讲,能否真正做到“随遇而安”,则是衡量一个人在生活态度上是否明智的标尺。

    1988年2月9日 周二
    晚,与高中同学XX谈毕业分配面临的问题,从一个侧面引起了我往昔高中毕业前的意识动向。
    于今,大学毕业生所谓疑虑和苦恼,恰是社会弊端于人之心理影响上的最好反映。

    1988年2月15日 周一
    一星期匆匆而去,单纯“勤工俭学”不需要十分耗费智力,而读习《汉姆来脱》和与朋友间的交流,令人沉思默想,颇感愤懑!
    昨夜,读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之“后记”。古希腊人思虑的问题,实际上至今在善思考者的脑袋里面,依然回旋不已。“数比论”作为社会学认识,就现今已确认的哲学观点来看,是荒诞不经的。但在我们能感知的现实生活中,却实实在在存有,并让人百思不解,且有着牵肠挂肚的疑虑和困惑。
    “可感觉世界的万物正是学术研究的主题。”---亚里士多德

    无题
    …送可敬的逝者

    虽是偶然
    未曾让您在意的相交,
    诲众的话语
    却成了我生命前行的向导。

    “您定是上帝垂青的儿子!”
    这是无言中
    唯一
    为您的祈祷!

    与同学交流中获悉高中孔庆珊老师已去世!

    1988年2月18日 周四
    88年春节过得悄然无息,如同87年生平一样静悄悄地度过着一分一秒的光阴。尽管生命中从未停止过狂躁思忖和自为苦楚,而在外观上,却和周围随和相处的不即不离。回首过去的一年,不过如此而已!
    24岁像是一个临界年龄,有点不大不小的味道。通俗地讲:在这个年龄上,若去“找对象”,便可以公开大胆而又不急不躁,并且最少被左邻右舍、老少上下非议了。
    此假期中觉得:若思考和探究“社会、艺术、科学、政治”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意欲去“学习、掌握、练就”某一专业性的技术和技巧。其真正适宜场所,不可能是在“大家庭”的生活中,而是应在学校式集体环境之下。因为,大家庭生活带给(或说培养)人们的,最多只是伦理常情和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碎屑、费时、起居生活化的情调。
    停笔沉思良久。观周围生活中人们,由父母与子女关系引出的家庭风貌及其人格气质表现,可以领悟到“爱”对人心理上的作用和影响。通常人们用“心理”一词,或说“心理状态、心理情况、心理作用”等等,都旨在表明其行为表现出来的不是经过大脑思维后的有意故作性显示/展示。所谓“潜意识行为”,即针对此而言。在家庭生活中,特别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间,一个人能否得到爱、得到多少爱,可以由其潜意识行为上得到反映。
    认识到“潜意识行为”存在并找到其行为表现的种种原因,并非研究这一问题的目的,而仅是提出了问题,以及找准了解决某些社会问题的一个步骤、一个环节、一种途径。研究这一问题的目的,在于根本解决这样问题,即:避免在某种心理作用或潜意识行为下,任何个人或集体一而再地犯下所谓出自原始本能、愚昧无知的错误行为,像个性化的强迫症、偏执狂以及集体性的癔病等。
    在我们受教育和生活环境中,在有意或无意之间都一直在批驳、厌恶、回避“性问题”。当弗罗伊德发现并触及“性爱”在人类生活中极具显要地位后,人们在被这种揭示所震慑同时,却一边在指责其为“泛性论者”,一边却羞羞答答地承认着性的潜意识行为。正如前面所认识到的,一旦社会研究使我们根本克服掉生活中由来已久、令人困扰、根深蒂固的某种恶性习惯后,我们将会发现弗罗伊德曾起到过人类文明进步“环节”上极其至关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发现问题不是目的,却是一个关键。发现的目的,在于能够解决问题。”有辨别这种关系的头脑,是科技人才必备的优秀品质之一。

    1988年2月19日 周五
    放假前,于校门外购得《弗罗伊德自传》。前期草阅时,并没有认真对待这薄薄的小册子。今夜重新读来,如获天智。很久以来对精神疾患的诸多疑惑性问题,通过作者针对“精神分析”“催眠术”等案例和现象的解说,而得以明晰。
    未进医学院时,就曾思虑过人何以得病以及根本致因问题,尤其是癌症。此刻,觉得这一问题要根本解决,正合乎昨日日记所感,需要社会-心理-医学的综合性探究,而关键在于找准方向,环环相扣。

    1988年2月22日 周一
    今日,从86之春“日记”章章节节中,分析当时自己激情、思路和痛苦之源。的确,那是一个正直人的烦恼,言语中充满善良、纯真、忠诚和正直而无畏的精神。然而,其劲头更合乎“文革”闯将样式的激昂与气质。反身自鉴,断其肤浅,不乏荒唐、滑稽者形影。于今观之,其又是否为“超我”表现呢?
    用弗罗伊的“Id、自我、超我”来分析一个人行为举止及其精神活动,并不能完全合于现实环境中活动着的个人。吾观其认识是针对人的本能层次或说生物性层次上的认识,而非针对处于社会层次中之人的认识。另外,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眼中所观察到及其所分析解说的通常只是社会生活中的公众利益和要求。所以,对人的本能性“原因与原理”上的认识与研究,应是学术问题或说哲学话题。辨清此点,可防止把“理论研究”和“现实生活”混为一谈。

    1988年2月25日 周四
    寒假过半,今年春节过得很无生气。此番心境,非为自指,而就社会氛围所言。上海沿岸“甲肝”流行,人际往来中情绪萎靡,社会景象缺乏生机。如此现实,或许可归咎于城市改革的朦胧模糊。
    假期中,师亡友行,家貌人情,倍感而下社会缺乏理想、偶像。“庸俗时髦”虽为文明人所不屑,而权势阶层的虚情假意、懦弱无聊,也非青年理想所望,更加之社会关系学横行。其中的“礼”上往来,对正直人情志上之损伤及危害,为社会统计数字所不能显示者!“强人”“偶像”“领袖”是凡人类之生物社会中,为热情风貌、斗志昂扬之所必需。
    一部优秀历史人物传记、剧本或小说,为当下中国社会所急需。
    假设社会生活是个舞台,如同戏剧舞台一样。那么,当我们在台下时,猜测自我技艺和周围反映出来的个性天资,都可能悖于事实。但这些台下评判和由此而来的自我估量与心理磨练,则是走上舞台时从心理到技术上必须储备和前提保证。否则,意外登台,瞬间刺眼灯光,众目睽睽下审视,飘忽不定褒奖贬斥,会令人在未被自己或观众理解、认知与接受时,就会被赶下台来。人一生就某一阶段而言,可视为引子、前奏,也可当作 排,但随序幕的拉开,整部戏剧是否有高潮-过渡-低谷的形态交错;是否环环相扣、情节完整;究竟是自然谢幕,还是意外夭折……总之,这出戏一个人只能表演一回……剧本可以惊人相似甚至雷同,演员却总是新的。
    “舞台剧”是人生现实主义的哲学显示,社会生活中各种人物精神、物质性风貌,或说一切经历、知识、创造而来的心理感受和行为格调,无论自我或周围人们已感受或尚未感受到的东西,都可以通过舞台艺术形式类比、模拟之假设和想象,并给予更深入广泛的思考与探究。

    1988年2月28日 周六
    “痛定思痛、温故知新”是需要勇气和理性头脑的,也只有在如此思考中,才能呈现世人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的意义。
    距返校还有一周时间,思想着大学最后几周的学习和考试。的确,自己没有更迫切需要和打算,唯不放弃临床课学习之初的念头:“为生存计,尽己所能地掌握专业技能。”

    1988年3月1日 周二
    昨夜,读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今晚,和父亲长谈。从中得一认识,吾泛泛读习思讲各类书籍知识,究其内在渴望:一是引导思维进入学术性园地,摆脱现今模样羁绊,真正让思想活动向自由化发展;另外,就是帮助自我尽快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并能从中获得可以不断奋进求索所必需的思辨力。
    “异想天开”不仅是周围人或旁观者,也是我自己,时常提妨和警示的问题。任何创见,如果不经过周致思考,那怕就是寻求依据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无论其创见会是多么卓越非凡,也难以被理解、重视和接受,更经常地会被视为妄想、笑谈而已。从哲学意义上言,发现问题是关键,也是可喜可贺的,但生命意义和人生乐趣,在于用自我之术,来解决自我之所思、所见!
    人生价值在于创造,人生意义在于这种创造的劳作之中。

    点评

    “人生价值在于创造,人生意义在于这种创造的劳作之中。”非常欣赏这句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8 11: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39#
     楼主| 发表于 2016-7-8 16: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方 发表于 2016-7-8 11:05
    “人生价值在于创造,人生意义在于这种创造的劳作之中。”非常欣赏这句话。

    这句话真正的来源,是我自初中反复读过多遍的一本书,即《欧洲绘画史》。其实,我个人没有学过绘画,反而女儿自三四岁学习绘画,以至于从事产品外观设计专业。但我从那她一步步把素描画到惟妙惟肖的过程中,沉思绘画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由此认定所谓“艺术人生”的根本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40#
     楼主| 发表于 2016-7-8 16: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1988年3月2日 周三
    正月十五,恰外甥女生日。
    一整天,没有感受到新听说的“正月十五是中国的狂欢节”之情调和味道。入夜,因对往岁灯会上的街道拥挤和行举粗俗,而心有余悸,故未前往。
    晚,读(英)彼得•赖特《抓间谍者》,从中揣摩“国家之事”或说“国家真相”。
    辗转不能入睡,复启灯翻阅日记。隔窗,望天空之月皎洁银光,思绪纷繁遐迩!

    《无题》

    辗转无眠的长夜
    没了恼人的怨愁
    唯有四周的寂静
    和心的怦动

    掀被、开门、薄衣
    伫立天井
    惊异深夜如昼
    爽朗、明净

    默祷、寄语、猜测
    于这意外难得胜景下
    即将的运命

    1988年3月5日 周六
    日返校,同学初见,带来各自家乡景象。假期中,电视剧《便衣警察》,颇耐人寻味。

    1988年3月7日 周一
    人思学多了,变得冷漠、平静(外表上),做起事来往往踌躇、多虑。或许这是思学浅薄、品行欠缺的显现,但确实又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事情。
    开学伊始,直感氛围有些蹊跷,自我平静的几近懒散。从同学谈论中,可见出各地方行业间不正之风猖獗,人们因无奈而妄言妄语。

    1988年3月9日 周三
    几日来,异常心境,令我揣摸将发生事情!人生悲苦不在于进取中困顿艰辛,而在于前途缥缈、无所追求。
    日见评说《丑陋的中国人》,心痛难拂!略想:国民的奋进,关键在于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上改造,唯冲破封建家长式制度,给个人充分生存保障,才能掀起社会生活的勃勃生机。

    1988年3月11日 周五
    再读《理想国》(柏拉图),渐入佳境。其文中思辨可使人有高瞻之感。

    1988年3月12日 周六
    晚观《谁是第三者》,主题为古老而新颖的话题。人之代代年年,在感情和理性生活中,总避免不了其中相似而不雷同的矛盾,并让人们痛苦和快乐之。
    所谓哲学家如果不枉其称号时,应是无喜无悲,游荡于凡俗生活之中的人儿。

    1988年3月13日 周日
    在《理想国》论“聪明、忠勇、节制、公德”四德善一段中,究其所议,即:“智慧治国,忠勇治军,节制为万民所认可,此所谓其理想国之公道/公德。”不过,也只有在理想国之中,辨明“智慧、忠勇、节制”的性质,不仅为生活的世界观,也是人们成才之道的方法论。

    1988年3月14日 周一
    下午,体育组开会,为了参加华东六省一市医学院校的足球赛,校足球队将组织训练。
    若能参加南昌比赛,自是快事,但实习被打乱,也令我顾忌。因为,从心底言十分珍惜八个月的医院实习,意欲从中窥见“医生”工作生活的体貌和精神。但正规集训已经确定下来,如此事实,不得不筹划龙年自我生活了。
    自开学来,始终处于一种以往未有的莫名其状中。尽管训练占用了许多时间,但对于目前的自己,这种压力可以迫使自己提高读书效率。
    今日第三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以聂卫平取胜,中国三连冠。

    1988年3月16日 周三
    “理智、理性、理想……”或许因为其中“理”的结果,也就是“克制、节制、忍受”。然而,在人的烦恼和痛苦中,许多却正是源于此!
    世间万物总有限度,人的行动、思想均有不能够抵达之处。所谓“鞭长莫及”,应是追求艺术者之大苦痛。
    “不幸为人生最好的大学”别林斯基之语是正确的,尤其“大学”一词,特别灵妙难言!若换成“一生”二字,想来少有人苟同。因为,大学是阶段性的。

    1988年3月18日 周五
    “苏格拉底:自由之人不当为指定学问所困。身体上之练习,虽由强迫,无伤于身体。智识上之强迫,于脑力无益也。”(《理想国》P41.)
    在苏格拉底诸多既定思想原则中,关于学习上所持观点就是要“专心致志”,尤其在某一阶段,一定要专攻和修炼某一种学问及其技巧。苏氏欲求受教育者,尤其所谓的哲学家,要达到“以先觉觉人”之地步。
    思辨《理想国》,若能融会贯通于国家制度和人格自励中,尽得其道矣!

    1988年3月22日 周二
    读《理想国》,虽痴迷于其严谨、逻辑性极强的论述,但也臆求从中得出自我见解和可以运用于今天的东西。罗素《西方哲学史》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读习中可以看清柏拉图此书在西方背景下的优劣得失。总之,针对柏拉图,究其在心理和环境方面影响人性作为的学说,令吾叹为观止!

    1988年3月24日 周四
    晨,未上课,清理近来烦乱思想。前日,复家信和友信中,确乎辨清了痛楚之源,揭穿了“自欺”心底。
    如林肯所为,吾也 以写信形式,舒展情怀,缓解愤懑,保持清醒和理智。
    开学三周来,因训练缘故,生活尚显得紧迫充实,除此之外,周围一切死气沉沉!
    七届人大的召开可能将影响吾步入社会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问题,应用心了解之。
    “山雨欲来风满楼”,龙年之际总隐喻某种契机。吾一再提醒自己,努力摆脱或有或无的心创,图谋新的畅乐之境。
    昨夜,读屠格涅夫《父与子》,警醒俄国文化中的东方情愫,或许其是人类共有的个性、家庭及社会矛盾吧。
    “如果没有上帝,我们也要创造一个出来!”从其他高校同学寄来的校内刊物上,品味着这句话和他们的意图。
    而今,确乎有种“开卷必得益”一样的感受,或许这就是所谓“有良好知解力”的果实。

    1988年3月27日 周日
    春气融融,几日小事不断,心神欠佳。
    足球训练,牵挂学业,孤思寡行,不知是利是弊。不过这种定时活动,可挽救日渐虚弱躯体。
    日翻阅培根《人生论》。现今总有一种“语言浮在生活之外”的感觉。是的,一个人不能仅凭读书思学,梦求现实改观和生活进步。唯有行动、有形思想性的作品,才能吸引和诱导大众的视觉和行为。若说对人能够产生影响,就生理应答机能而言,必经由“感觉系统”,即“视、听、嗅、味、触”中,再者就是第六感官“心感”或言“直觉”。到此,吾确乎才晓知,别林斯基极力言颂“人类直觉性伟大”的缘由。
    一个知识渊博、视野深邃的思想家,其思想和人格上的发展,是由一位伤感激情“诗人”,而到理智超然“哲人”的过程。所以如此,基点就在于其拥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情调和一颗自爱且爱人的怜悯之心。但是,世间显赫者,或说社会成功人士,绝非善良人们心愿的那种品质之单一纯正者(无论善、恶、俊、丑),反而正是一些众多矛盾性格集其一身,并能审时度势地调节运行的人儿。
    人们常挂口边的“人生”,可笼统划分为“生活和事业”。生活的灵魂是“爱情”,事业的则是“业绩”。在“事业”里面没有提及“金钱”,而“金钱”只不过是其中一条线,借此维系和决定其活跃程度。同样,女人也不能代替“爱情”,而成为生活灵魂。人生理想之境,也就是幸福之巅,就是生活和事业完全合乎自我理想。但是,如果能达到如此地界,其“自我理想”必须合于时代的可能。这一理想即便合乎现实,而且又能在现实中实现,一种途径就是凭智慧和创举,营造氛围,舒展己意;再者,就是调节自我理想,降低自我所求,达到一种平衡。当然,任何一种人生都不是依如此分析而简单定型的。而能认清这里面的合理性和客观实在,起码在我们情感和理智上一定会少些不自量力而带来的别扭,或者就是压抑过多而常伴的不自在。
    黑格尔曾将“人生”万象,喻为“散文式世界”。而在吾观念上,“人生是大舞台”这一俗论,则是最能体现人生社会哲理的启示或说最形象的比喻。在这个舞台上,有多少人为追求金钱而死,就会有多少人为女人而亡。这一世界性的真理,决非偏颇意念。而且,这里的“女人”却非仅指性别或特定个体,只是以“男人”为“人”之代表而言。就现阶段论,一切繁华之物,皆为女人所愿。男性有“女人的品格”亦可视为“女人”,反之女性依然。如此解析,可不悖男女平等道义。
    综上所述,健康的人或说通过知识学习后,意欲达到的“人格品行”的标准程度:一者,应是人性情调及其不同类型品质融合一起的人物(这一点可能弗洛姆说过);再者,就是人生中,不能舍本就末。反之不如此,终会陷入痛苦之中,性格和意志愈坚愈韧者,生命过程也愈发悲惨。

    1988年3月29日 周二
    罗素《西方哲学史》(上)。读其中“绪论”和“苏格拉底前哲学”两部分,辨析热情和理智交搏,为人类社会中持久矛盾。其实,一种视“哲学”为“神学”与“科学”中间之学问的观点,也正是源于此。
    昨日,读尼采《瞧这个人》。这的确是一部独具特色的书,辨别和弄清楚作者的本意,须有知识经验和心灵上的触动!但我所思考的,仅是此书所思辨的问题与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能否对社会有所“贡献”的问题及其内在联系。晚,观电影《最后的疯狂》。
    今日,近暮跑步中,海天浩渺,心旷神怡,烦乱思绪,荡然无存。

    1988年3月31日 周四
    日读尼采《瞧这个人》后面部分,从中可看出尼采在反对社会“虚伪”“假象”之中,表现出热切追求理念化生活的炽烈情感。通过柏拉图《理想国》,在知晓其“井中之人”所比喻的人群后,也就不难理解人类所谓“虚伪性”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和根本。吾觉得,让人们去信仰尼采信念中的“真”,并不难做到。其真正问题在于若行其意念,也正如他自己料想得一样,必是人类现代秩序的破坏者(当然从另一角度可说为创造者)。
    读研世界史,可看到亘古至今,从社会形态到统治阶层,就在他们周而复始的承接交替中,都无法摆脱被庸常人情所悲叹、憎恶的其同样为“破坏者”“毁灭者”。而且那种极其疯狂和残暴性的破坏,每每为道德人心所不容,但每每又此起彼伏和不绝于目。如果说,战争年代对于此种残酷事实,表现得无可奈何。那么,在和平时节,人类又有过多大的力量,能够公开有效地阻止类似事情发生。仅以“文革”的毫无人性、基本人权都被社会公开化地给予摧残为例,其中的因果理由,是否正合尼采的理念呢?值得深思!

    1988年4月1日 周五
    即将期中考试,大学生活很快伴随考试而结束。
    今春,青岛特冷,上午尚可,午后至暮渐凉!
    七届人大,在格调上令人愉快。但人员,尤其领导层言行风貌,如同眼下无言生活一样,感觉茫然、忧郁和沉闷。

    1988年4月4日 周一
    今日清明,天气由阴到清,气温稍见暖意。
    七届人大开过数日。今日读报,见大会倡导高等院校开办产业,而中小学组织勤工俭学。其旨意在于自谋钱路,开办学校。依吾浅见,在此教育指导方针中,也最能看出大会中心思想所在。此思路可谓“文化上革命”,必将给人们思想认识上带来很大冲击。群众对新生事物认识,多是见其形而非谋其质,尤其由中央来倡导的精神,如无客观上管理和督察手段,事情发展将有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之势。
    文革之初,教育方针家喻户晓,也就在学校动荡中,国家形势急转直下。教育乃国家未来之本,学校更是体现教育的有形客体。虽不清楚各国学校组织发展的史况,但吾直感稳定的教育思想和健全的教育体制,应是社会健康发展的众多标志之一。
    “社会变革一旦触及教育,形势动荡将会公开化。”……V

    1988年4月6日 周三
    昨日,口服复方新诺明,日起药疹,周身乏力。
    疾病对一个人精神上的影响,足以使其改变或建立新奇的世界观。
    人不应总生活于幻想或说勾画未来的想象之中,而应是在眼前的 刻刻里,用热情、诚挚、勤勉和有益的行为,取得心境的畅快和舒展。对一个学生,如能以其为信念,而非当做无聊生活的苟且之计。那么,在这样的学习和生活中,才不会为环境冷漠和人情淡薄,而感孤独或忧伤。

    1988年4月7日 周四
    午后,开班组会,讨论大学生的生活混乱和高消费问题。暮,训练。
    于班级会中,私下读唐宋诗选。于其字词阴阳顿挫间,生发无限感慨。读习其中作者生平,回溯过去时空的风云变幻,愤懑作者之心境和遭遇。
    其实,两年前自己所思虑及忧愤的问题,和当下报纸慨叹者,一拍即合。但吾已没有了那份激情,也不想再有那份言行!
    追溯历史,面对所谓文人墨客,一般人都会因无能而自卑或因胆怯而懦弱,从而不敢望其项背或妄求其业绩。而吾视历史文人大家之行踪和作为,就一人一生一世而言,可悲亦复可怜!故始终敬而远之,并无前赴后继的热情。

    1988年4月10日 周日
    近日来,复习功课。于皮肤科学习中,很能见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
    几日来,毫无思想充实可言,头脑空空如也,却也真的无喜无悲了。

    1988年4月11日 周一
    晚饭后,和同学散步闲聊,测度日下同学挂念和自我前景。
    近来,宿舍常有同学朋友来青岛实习或游玩,由他们言行仪表,可观察国内各大学境况,尤其精神风貌。

    1988年4月14日 周四
    上午,考皮肤科。下午,比赛和训练。晚,听张广文老师讲习专业英语,期间谈英文学习和其于美学习期间见闻及感受。夜,听美国之音时势报道,正值剖析国内对于留学生在外学习及其回国后的各界反映和不同见解问题。

    1988年4月15日 周五
    晚,观西安影片《红高粱》。此片获西柏林金熊奖,于国内外影响很大。因此片未于国内公演,而于国外得名。故此次国内上演,仅从市级报纸上看,意见分歧很大,褒贬意见迥异。
    吾观此片,可言者只有“无可奉告”。如无外界影响,可说直觉了然。但因有外界舆论,令吾反复思量此影片良莠所在。
    此片从艺术角度上,由摄影、场景和色 到演员精神风貌和表演技巧等,的确有独到之处。但从政治角度,若视其为中国民众觉悟的传声筒。那么,就需要挖崛其影片寓意和涵盖内容。
    最近报纸上,曾刊登李泽厚对此片的支言评价。他说:“此片是对中国民族的生命力的歌颂。”吾心被此话中“生命力”所刺痛。片中男主人公“我爷爷”,究其经历,设身处地想象,也有合乎中国人之理性地方。但是,其与女主人公之作为、之表现,合情乎?合理乎?合事实乎?话落到此处,人们不免会三思而后语。依我如今认识,无法从此片中看到中国人过去生活“极富生命活力”风貌,亦不知如何从片中获得富有现代生活精神的生命力量。
    一般以为“生命力的奇伟之处”,应在于化解日常怯懦、烦恼、忧恨、悲痛、自卑等负面/消极/低沉的精神状态,而转变为让生命力活跃并能体现出人格和精力上的神奇创造力,依此鼓励、启迪、丰富并创造了自我或某一群体及其区域性生活色 和卓越业绩。
    另外,再看与上面李泽厚对话者刘而复对此片感受,他说:“《红高粱》这部影片主观色 很强,而且常给人一种奇趣。”是的,刘先生于此似乎有许多话、许多感情细语,应该给人们讲,但他却未语。说实话,我观其片,真正有所触动并感到情深意长的镜头和画面,就是女主人公几次“微笑”之回味,可道无穷矣!
    什么是人类最伟大的艺术灵魂?不过就是“表现自我”而已!无论这种表现是有形记载还是无形传唱,其主题也就是充分体现那一个“自我”者如何于纷繁世界中存在、求生、慰藉和成就的技巧与智慧罢了。
    如果有谁问:“堪称艺术性作品能够统摄民众行为和意识的灵魂是什么?我将会回答:“它就是主观,它是自我,它是‘我’一生一世的生活,而且让你们知道我是这样活着的。”或许,这里面那种精灵般东西的实质,也就是人人生理和潜意识中都存在的“表现欲”。 如何去认识人的表现欲?如何让这种表现欲不会无限制地膨胀到伤人害己地步?类似问题恰是历史给予“伟人们”来应对和成就的事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5-5 08:20 , Processed in 0.12631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