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97|回复: 7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从上海到新疆---塔拉奇的故事(1)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0-21 09:3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9 10: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从上海到新疆---塔拉奇的故事(1)

         1958年是个疯狂的年代,大跃进,大练钢铁,那些刚从封建社会摆脱出来的人们带着美丽的幻想,带着盲目的自信,声言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要赶英超美。到处都是狂热兴奋的情绪。然而我怎么也兴奋不起来。  

        1958年我17岁、高中毕业。那个时代不象现在,就全国来说高中生相对来说是很少,进入大学不象如今这样难,基本上全部能进入大学,不能进的只是少数政审不合格的人。我们全班45名学生只有六七个没有进入大学的门,而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我在学校里是三好学生,学习成绩优良。有一学期我的成绩全班第一,9门功课7门100。可是我的政审居然不合格,原由就在我的父亲。我父亲在1957年的反右斗争中先是被打成右派,后来有被作为历史反革命被逮捕. 。
          当时那个年月虽然人们自以为是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际上离开被推翻的封建社会也只有八九年,封建意识普遍存在于社会之中。我们的革命虽说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其主体是广大苦大仇深的农民。在农民的心中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个儿子打地洞。我们的老干部老革命仇视反革命,不允许培养反革命的子女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我就倒了八辈子霉了。
            虽然我明知道我是上不成大学,我依然用心的复习了功课参加了高考。这要感谢当时的宣传口号----“一棵红心多种准备,任祖国挑选”。我爱读书,我爱学习,我深信今后我无论干什么都离不了知识,不管我上不上大学。我要做我国第一代的“一个有文化,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
        这些事现在的高中生或许不能理解,有一位学生在与我的讨论中说:“减负,减负后果自负”,为有一个好前程而陷入题海中不能自拔。还有一位学生在与我的讨论中说:“现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读书也没有用,我不读书行不行?”,看来现在的人读书的目的与我那时差距很大啊。。
        当时我可以说是一个只知道读书玩耍的少年,猛一下被抛入社会,大概只能用迷茫,不知所措来形容我的心情吧。父亲被逮捕了,母亲大概也在迷茫与不知所措的状态,总之没有人指导我告诉我今后的路应该如何走。
          现在想起来我那时怎么那么糊涂,应该找居委,找街道办事处找工作啊,而我只会在大街上毫无目的的游逛。应该说当时上海的工作还不是很难找的,我在大街上就看见过一个上海钢铁厂的告示说要找学徒工。
        有人说,人要认命,人的一生是有命运来支配的。我以为人的一生有许多因素是自己不能支配的,但人的一生还是有许多自行选择的机会,而这种选择往往决定了自己的一生。如果当时我选择了到上海钢铁厂当学徒工,那么我的一生就完全不是现在这样了。
         秋风萧杀兮,我在迷途中徘徊兮。然而一张告示决定了我的一生。
       1958年、十月的上海,街道上布满了梧桐树的落叶,然而、一张告示吸引了我的眼球。告示说全国十二省市在上海招工,号召有志青年到边疆去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这很符合我的心意,我毫不犹豫也没和任何人商量自己就去报名了。

        我记得那是在提蓝桥一幢很有点历史的老式楼房,给我的感觉好象全是木制的。悬挂着“好儿女志在四方”,“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大幅标语。我刚从狭窄的楼道、一转到二楼迎面就看到一幅巨大的宣传画-----一个女孩用手指着我说:“你为祖国做了些什么?”。我的心在跳动,我带着一棵万分激动的心情,非常麻利的办完了报名手续。
         我的母亲当时她的思想或许完全是一片空白,对我的决定没有说一句话。我想、大概是 我的父母他们也都是年纪轻轻的时候就离开家庭参加了艰苦卓越的抗日战争的缘故吧。
        很快录取通知书寄来了。我的母亲和我一起到虬江路旧货市场买了一个外面包着皮的里面是薄板子的老式箱子。默默的帮我收拾行李,临上火车时还给我拿了一个暖瓶。
       我是被新疆劳动局录取的,由于车皮的原因我们实际上是1959年元月才登车离上海。上车的时候站台上挤满了送站的人,没有鲜花、也没有眼泪、只有匆匆忙忙的告别声。记得有位母亲对我说:“小伙子,我的女儿岁数小,腿脚有点不便你们今后要帮助点”。 我的妹妹今年也快六十岁了,她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说:“我哥兴奋的一头钻进车厢再也没露面。”确实的,一车厢的年轻人找座位,放行李(大件已托运)几几喳喳吵吵闹闹中火车就开动了。我至今都不理解数年后上山下乡时怎么会有那种哭声冲天的离别镜头。
       听吧
       战斗的号角发出警报
       穿上军装 拿器武器
       青年团员集合起来
       跨上征途
       万众一心
       保卫国家
       我们再见了亲爱的妈妈
       请你吻别你的孩子吧
       再见了  妈妈
       千万莫悲伤
       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
       再见吧   亲爱的故乡
       胜利的星会照耀我们
       ------------
         这是一首苏联歌曲,本来我是想唱这首歌与母亲告别的。实际上一进车厢后忙着给大家安排座位,帮助放行李就把这茬事忘了。不过,这首歌永远记在我的心中。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火车还没有通到新疆,也走的很慢。到了兰州就得停下倒车,一时还没有车皮,我们在兰州就住了几天。

       
          兰州是个古老的城市,然而在那个年代还十分简陋,在上海人眼里简直可以说是十分的荒凉。我们一伙上海鸭子肆无忌惮的在大路上走着,眼里就好象看不到车辆与房子。只是在一个十字路口看到几个精干漂亮的女民警,我操着我的上海普通话问道:“请问,兰州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可是对于微笑的回答,当时的我是一头雾水,一点也听不懂。傻呼呼的看着她。那几位民警都笑了,他们用手指了指,我们就顺着手指的方向走去。(当时普通话并不流行,兰州民警也不会说普通话)
       
            走了不远我们就看到一个公园------五泉山公园。或许是冬天的缘故,公园里游客不多,树木也没什么感觉,感觉最深的就是山。这里的山可是真真的山,不象上海公园里的假山。五泉山的山虽说并不十分高大,但对我们这些在上海小土堆上爬来爬去的人来说确实让我们体会到爬山的乐趣。我们在亭子里拍照留念,永远的留下了那稚嫩的瞬间。



       
         在兰州呆了几天,我们又坐上了火车,车到了一个叫红柳河的地方就停下了。一下车满目荒凉不见人烟,只见到一些帐篷。好象那里也没有什么站台,只见有七八辆带蓬的大卡车在等着我们。我们上了大卡车七颠八颠的,给人的印象是一路灰土,也不知道颠了几天,终于来到了一座城市,那就是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客运站在碾子沟,周围有个旅社,当然都是砖木结构的平房,我们就住在那里等分配。当时的碾子沟与市区并不相连。离市区还很远,冬天一路全是冰雪,给我们的感觉也是高高低底的,走不好就摔一交。当地人戏称为玻璃马路。商业区也就是所谓的大十字与小十字(就是指十字路口的商店),或许还有个南门吧。商店没有上海那种橱窗,门前无一例外的都挂着个棉门帘,给我的感觉里面黑洞洞的就如防空洞。没有高楼大厦,最多也就是个二三层楼吧。最雄伟的大概是兵团司令部,好象也不过是三层吧。
      
         在旅社里等了一个星期左右,我们终于分配了。分到阿尔泰的人,兴高采烈的拿上了皮大衣与毡筒,他们不知道冰天雪地的艰难奋斗在等着他们。他们拿着笨重的毡筒左看右看不知怎么穿,有点人干脆想把它扔掉。我被分到新疆煤炭厅,当时煤炭厅要办一个煤校(中专)管人事的同志对我说:“你去煤校上学吧。”我当时竟然愣了吧唧的说:“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上学的。”这一句话就决定了我一生,从此我就成了矿区的人,我就在这个后来成为西北最大的露天煤矿工作生活了整整四十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0-21 09:3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9-12 11: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塔拉奇的故事      序。
         
         我在17岁的时候进疆,63岁回上海,在那里生活了四十多年,那里是我第二故乡。是我永远怀念的地方。我准备写点东西,以表达对它的思念。 不过,人的记忆总有差错,我不想看到有人对号入座,去考证那些往事。特此声明,这是故事,是艺术的真实。

          “西出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前是戈壁滩,后是鬼门关。”讲的是流放者的悲哀。戈壁滩不是人呆的地方。是古代流放犯人的地方。戈壁是一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没有水是人不能生存的地方。

        塔拉奇位于哈密西约90公里的戈壁滩。。原来老的乌哈公路在那里有个招呼站。那里的气候很恶劣,尤其在那个年代,没有树林,没有楼房。在空旷的地方风显得特别大,特别多。风刮起来,沙子直打脸。没有水,一年也下不了几场雨。冬天天很冷,一般不下雪,但一下起来就是大雪。整个戈壁是白茫茫的混沌一片,天地合一。

      
      
        在1987年三道岭下了场大雪,.冬天没有树叶的树枝上挂满了雪的结晶..,矿务局大楼前种的树,就是古代诗人说的千树万树梨花开。
      
      冬天天很冷,一般不下雪.但 一下起雪来,戈壁上是没路可走了。矿区的街道被大雪覆盖也走不成路了。各机关科室的人就全体动员出来扫雪。那些住土块房的人,就忙着爬到屋顶上扫雪.
      


        戈壁是人类无法生存的地方,但戈壁下又蕴藏无穷的宝藏,在等待着勇敢的开拓者。
       新疆的戈壁下埋藏着许多数不清的…铜,金 铁 各种有色金属,。而塔拉奇那个地方有丰富的煤矿资源,露头很浅,还是无烟煤。早在光绪年间就被发掘开采,当然,规模很小。  哈密王曾经用农奴在那里挖了一个大坑。我们去的时候,那个大坑还在。  1958年大跃进时,酒泉钢铁厂要上马,我们的煤矿是酒泉钢铁厂的配套工程。我们的煤是为酒泉钢铁厂准备的。主要是用露天开采。它将是西北的第一个规模最大的露天煤矿。




    戈壁在拥抱我们



         我们是1958年在上海报名参加支援边疆建设的,1959年在春节前动身前往新疆。在乌市由劳动局分配,其中有一部分人被分配到塔拉奇。
        塔拉奇矿务局当时在哈密大十字的解放西路的一个小巷子里。我们被分配到露天煤矿筹备处。 筹备处早到的抚顺来的干部,当时住在新华旅社的几间房子里。我们到后,也就住在新华旅社里。
        戈壁滩生存条件恶劣,但人总是很顽强,只要有水,我们人类总能生存下去。
        塔拉奇那地方有一股泉水,不过不大,养活不了多少人。我们去的时候,据说还有一户人家。那里有个邮局,有一个四合院。我们露天煤矿筹备处的各个科室就在这个四合院里。下面的相片就是我们刚到时在大院里拍的相片,背景就是四合院…露天煤矿筹备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0-21 09:3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9-14 10: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到塔拉奇的时候,塔拉奇没有地方供我们住宿。那个四合院是筹建处的办公大 院,也是科室人员的宿舍。我们到了以后,没有地方住,就只能住马厩了。把马厩打扫干净,周边用土块砌死,就成了一间长方行的大屋。两边砌上两排长炕,当中砌个火墙就可以住人了。
       南方人没有见过土炕,火墙。火墙就是火炉的烟囱,烟道。从外看,就是一堵墙,但,里面是空的,是通烟的烟道。它的取暖原理就是烟火将两边的土块墙烧热,让土块墙把热量散发出去。
    土炕,就是用土块垒起,比地高上半截用来睡觉的地方 ,我们就上面铺上褥子睡觉。
        塔拉奇的冬天要比上海冷多了,能冷到零下二十多度°不生火屋里是睡不成觉的。 在上海,一般市民家是不生火取暖的,我们这些孩子自然也不会生炉子。生火对我们来说就是件麻烦事。有一次,我们有个同学弄了点汽油来生火,结果是把火墙都崩溃了。我们自然就冻了一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0-21 09:3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7-9-14 10: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 盲流。
        矿区的开拓者有从东北煤矿上调来的干部与技术员工,有我们这些从上海支边来的少年,更多的是所谓的盲流,他们才是生产的主力


       1959年,口里已开始出现饥荒,为了生活,找口饭吃,他们毅然走西口。所谓盲流就是说他们不是国家有计划的调动。
        1959年10月以前新疆还没有实行粮食定量,只要愿意到我们筹备处工作的人,都有饭吃,都有工资。兰新铁路修到哈密后,筹备处人事科在车站广场有个帐篷,用来招收工人。
       我们那时年龄小,根本就不会干活。东北来的二三十人是指挥领导者,干活的主力就是招来的工人,所谓盲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0-21 09:3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5#
     楼主| 发表于 2017-9-14 10: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塔拉奇的故事,思念。
        一群从来没有出过门的少年,在这戈 壁荒野自然会思念家乡。就是那些从东北调来的干部,以及所谓的盲流都会想家。我在那时学会了一首歌“苏武牧羊”,就是这首歌寄托了我们的思乡之情。
    低沉的 歌声述说着苏武远离家乡穷愁19年,历经难中难,心如铁石坚。但当大雁南飞的时候 ,他总是思念他的家人……白发娘望儿归,红床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点评

    支援边疆的建设者!向你们致敬!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18 10: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0-21 09:3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6#
     楼主| 发表于 2017-9-14 10: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汇款。(一)    我们从上海一上火车,每人每天就是三元钱。这个数字在当时就是一个大数字。尤其是对我们这些城市贫民来说更是这样。   当时火车上的盒饭是三角钱一份。上海一般工人的月工资也就是30元,一天也就是一元左右。当时的交通很不方便,兰新铁路还没有到哈密。我们从上海出发,到兰州就走了好几天。到兰州没有车皮,在兰州住了好几天。好不容易坐上了车,磨磨蹭蹭到了红柳河,下车后看不到人家,戈壁上,车站边是一些帐篷旅社。好在有许多大卡车在等着我们…~,就这样拖拖拉拉的到了乌市。在乌市我们又住了好多天,我们才被分配到哈密。这一折腾就是一个月,我们就有了100多元的收入。


       汇款(二)
    我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是怎么样的,反正我们那帮少年多半是贫苦出身,过日子都是很抠门的。我们到了塔拉奇时手里都有了些钱。到开资的时候都粉粉给家里寄钱。 塔拉奇有个邮局,就挨着我们的筹建处大院,我也给家里寄了50元。我母亲收到我的信与钱,高兴的逢人就说,我儿子给我写信了,还给我寄钱了。 给家里寄钱,寄信忙坏了塔拉奇的只有一个工作人员的邮局。而且,我们这些孩子太淘气了,有一个人竟然将航空邮帖贴满了信封。(现在年轻人可能不寄信了。信件有平信与航空的区别,要寄航空信就在信封上贴一张航空贴。贴一张就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0-21 09:3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7#
     楼主| 发表于 2017-9-14 11: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塔拉奇的故事 ,工作。
       塔拉奇那时的工作主要是土建…打土块盖房子。我们一伙到了塔拉奇后,领导看我们实在干不成活,就把我们按学徒安排。不过那时也没有什么可学的,就从他们调来的干部中选派了二位上海籍的干部,带我们学习。学了些什么,我也记不清了。我只记得有位杨技术员给我们讲矿区远景,矿区规划。说我们是西北第一个规模最大的露天煤矿,年产量可以达到350万吨。说我们这里会成为燎墩市。



        学习了三四个月以后我们就分配工作了,有的分配到科室,有的分配到基层。我被分配到机电队。    当时,机电队的工作主要是打洋镐,钎子。就是将土建队的用秃了的镐头在炉膛里烧红,拿出来在砧子上打尖沾上火,重新使用。有的镐头用的太短了,还要加铁,重新使用。钎子也是一样。不过钎子是钢的,不能再加长。太短了就只能扔了。    当时我们筹建处一面在盖房子,一面修柳三线。柳三线是从柳树泉车站到矿区的一条矿上专用铁路线。没有这条线路,我们的大型设备就运不进来,开矿就是句空话。    这条铁路我们修的十分辛苦。没有机器设备,全凭人工修建。肩挑人抬。遇到坚硬的石块就要打眼放炮。     戈壁的阳光是那样的狠毒, 风里夹带着沙石,冬天更是刺骨。干这活的基本上就是所谓的盲流-我们的农民兄弟。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露天矿。     机电队的任务就是给他们加个钎子,洋镐。机电队当时也没有 厂房,就是在树下安了一个砧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0-21 09:3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8#
     楼主| 发表于 2017-9-14 11: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相片可以看到1959年的筹建处的机电队,就是一个铁匠铺。 有两个是农民工 (当时叫盲流),他们原来就是铁匠师傅。其他的人,包括我们学徒与东北的工人干部根本就不会打铁。打铁,火烧到什么程度,沾火,接铁…这都是经验。   铁钎,搞头成框的送来,老师傅掌钳,我们打铁 ,拉风箱。   有一次,我们几个学徒把风箱烧了。我们几个学徒下班后,偷偷地又到我们的那个工地 ,把炉子点上,想打一把小刀。小刀是那么好打的吗。捣鼓半天也没有弄成。可走的时候,炉膛也没有清理干净。戈壁滩风大,炉膛里的火顺着管道把风箱烧坏了。  队长气坏了,我们就只有一个风箱。不过,我们也就是孩子 ,骂了一通,以后也就算了。只是耽误了好几天的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0-21 09:3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9#
     楼主| 发表于 2017-9-14 11: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相片可以看到1959年的筹建处的机电队,就是一个铁匠铺。 有两个是农民工 (当时叫盲流),他们原来就是铁匠师傅。其他的人,包括我们学徒与东北的工人干部根本就不会打铁。打铁,火烧到什么程度,沾火,接铁…这都是经验。   铁钎,搞头成框的送来,老师傅掌钳,我们打铁 ,拉风箱。   有一次,我们几个学徒把风箱烧了。我们几个学徒下班后,偷偷地又到我们的那个工地 ,把炉子点上,想打一把小刀。小刀是那么好打的吗。捣鼓半天也没有弄成。可走的时候,炉膛也没有清理干净。戈壁滩风大,炉膛里的火顺着管道把风箱烧坏了。  队长气坏了,我们就只有一个风箱。不过,我们也就是孩子 ,骂了一通,以后也就算了。只是耽误了好几天的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0-21 09:3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9-18 13: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塔拉奇的故事,娱乐

        戈壁上自然没有电,电厂需要我们去建设,当时还 没有。夜晚宿舍里我们用个瓶子装点柴油(只有柴油没有煤油)用布条做个芯,就是个柴油灯了。    没有电就没有收音机,也不能放电影 那个时候也没有半导体 更不要说手机了,所以说,也就没有什么娱乐。


    那时候的娱乐也就是晚饭后散散步,在山坡上看看夜景。 我前面说过,塔拉奇是老乌哈公路上的一个招呼站,乌哈公路从塔拉奇的邮局门前通过。当时由于火车不通,公路是十分繁忙的,白天黑夜川流不息。在夜晚,汽车大灯一个接一个,就好像移动的路灯,壮观极了 。


       伙食
    吃饭,自然是食堂,那时候基本上没有家属。食堂的伙食起初还是很好的。在1959年10月以前,新疆还没有实行粮食定量,伙食很好。10月以后,伙食就越来越差,白面馒头不是天天有了,以后粗粮越来越多,有一个时期好像是天天吃玉米面,吃的大家意见很大。奇怪的是我们上海人反而没有什么意见,相反还很高兴。 我们是吃大米长大的,没有见过玉米面 ,可能是心里把白面与玉米面一样看待。玉米面有一股甜咪咪的味道,特别是发糕,我们把它当成"米发米"(上海一种用米粉做的糕点)了,特别爱吃。一下子买好几个。   筹建处开全体职工大会,处长要大家不要被困难吓到,说:“你们你们看,吃大米长大的人都不怕苦,你们还怕什么?有点困难就克服不了了吗?”


       1960年生活越发困难,那是一个大饥饿的年代。其实,矿区人口是有定量的,一线工人每人48斤,家属于坐办公室的人是28斤。可是那时候没有油水,几乎没有菜,所以人总有饥饿感,总觉得吃不饱。我们吃食堂的饭碗都很大---其实也不是什么碗,都是盆子。,有一次,有一位职工在食堂打饭时,一盆子菜就是一盆水,里面只有一片老白菜帮子,气得他把盆子都摔了






       
    有人说,那三年饿死几千万。这是造谣。


       当时中央政府的领导都到下面,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特别是基层干部都投身到救灾的行列。焦裕禄,就是那个时代的优秀人物


          
         对城镇居民来说,国家保障了居民的口粮。当时我们国家对粮食统购统销,居民都有定量。当时我在新疆的一个煤矿上当矿工,月定量是48斤,而家属是28斤。有这个口粮,就不会有饿死人的现象;
      
        在农村也大力展开了生产自救的工作。


        我老伴是江苏泰兴人,那里的灾情也很严重,他们村子里,他们的生产大队是每人每天4两粮食。为了吃饱肚子,他们栽种胡萝卜,他们是连胡萝卜叶子也一起煮了吃,天天吃。一直到现在我老伴看到胡萝卜就恶心。


       经过政府与全体中国人民的努力,到1962我国的经济就好转多了。各种副食品开始上市了,我们新疆有了肉类供应了。
       大饥饿的年代我们不能忘记,现在有些年轻人生活非常浪费还总是在埋怨,那是他们没有吃过苦的缘故。不知道父辈的艰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0-21 09:3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11#
     楼主| 发表于 2017-9-21 14: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塔拉奇的故事,北泉
    应该是1960年吧,露天煤矿筹建处搬到了北泉。      北泉在塔拉奇乌哈公路招呼站的北面二公里处,那是一个被戈壁包围的平台。 塔拉奇地处天山脚下的南山坡上,这里的坡度很大,我估计有3%,南北向走出十米就会有30公分的落差。      我不知道别的戈壁是什么样的,在塔拉奇的戈壁上布满了以南北向为主的大大小小,长短不一的山岗,从远处瞭望就像大海的波浪。而北泉是山岗间的一个平台,有点像一个面向南的凹字。在凹坡处有一股泉水,一个水澇灞,下面有几亩地。筹建处驻地在台上。
          北泉这股泉水在塔拉奇招呼站的北边,故而叫北泉。从水涝灞爬上坡就是北泉平台。首先看到的就是一个很大的建筑,那就是大食堂兼影院,戏院,舞厅与会议室。平时是吃三顿饭的地方,偶尔有演出有电影就在这里演出,放映。筹备处开大会也在这里,周六有时会还办个舞会。  
         大食堂的北面有几排单身宿舍,后来还盖了一个小商店。再北面有个很大广场。广场北面后来也盖了一二十排家属宿舍。再北面以后又盖了小学校。再北面就是一个高坡。上高坡就是一望无际的起伏不平的戈壁了。   
        以上是北泉的中部。西部的排列从南到北是运输大院,机电大院,机关大院,家属区,材料库。这里是筹建处的中心。机关大院是筹建处的科室所在地,也住着单身的干部。其他的二个大院都是单身职工宿舍。    1959年的时候,可以说没有家属,1960以后,家属越来越多,家属房也越来越多。北泉的东部原本是一片芦苇地,后来也建筑了许多家属房。


          露天煤矿筹备处的工作就是筹建露天煤矿。我们的露天煤矿是火车开采,筹建工作第一步是修铁路把大型设备运入矿区,组装电镐,用电镐将煤层上面的土剥离出来,装上火车翻斗车(是火车车皮一样的自翻车)由火车头拉出去,拉到排土线翻掉。



    当时兰新铁路已经修到了哈密,筹建处第一个工作就是要修一条从哈密到矿区的铁路专用线。这条专用线到矿区的第一站就是北泉站,在北泉生活区的南面一公里处。随着铁路的开通,各种设备陆陆续续的进入矿区。

    下图,左边的一张照片背景是48顿吊车。右边一张照片背景是一辆电车,原来露天矿设计是用电车牵引火车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0-21 09:3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12#
     楼主| 发表于 2017-9-24 11:4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itiao 于 2017-9-26 13:49 编辑

    :    


        左边的一张照片背景是48顿吊车。右边一张照片背景是一辆电车,原来露天矿设计是用电车牵引火车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0-21 09:3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9-24 11: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总库 铁路修到北泉后,在交接站边建了一个材料设备库。有一条铁路线通到那里,从哈密来的材料设备都可以直接送到库里。下图是简陋的总库办公室。对比起现在的办公室,拿就是天上地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0-21 09:3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14#
     楼主| 发表于 2017-9-26 13: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  西工地---我们的建筑工地-----我们要建设矿区,而我们的矿区在北泉的西边。所以,我们把它叫西工地。
          西工地的布局,南面是露天大坑,北部是生活区包括住宅,街道,商店与电厂 ,矿务局大楼,医院等等。     住宅,电厂是首要的。没有电什么事都干不成。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水。西工地没有水,水是从北边70里外的天山引来的。这个工程是相当艰苦的。 下图是电厂冷却池工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0-21 09:3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15#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1 14: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塔拉奇的故事,北泉
       应该是1960年吧,露天煤矿筹建处搬到了北泉。 北泉在塔拉奇乌哈公路招呼站的北面二公里处,那是一个被戈壁包围的平台。 塔拉奇地处天山脚下的南山坡上,这里的坡度很大,我估计有3%,南北向走出十米就会有30公分的落差。 我不知道别的戈壁是什么样的,在塔拉奇的戈壁上布满了以南北向为主的大大小小长短不一的山岗,从远处瞭望就像大海的波浪。而北泉是山岗间的一个平台,有点像一个面向南的凹字。在凹坡处有一股泉水,一个水澇灞,下面有几亩地。筹建处驻地在台上。
       这股泉水在原来的乌哈公路塔拉招呼站的北边,故而叫北泉。从水涝灞处爬上坡就是北泉平台。首先看到的就是一个很大的建筑,那就是大食堂兼影院,戏院,舞厅与会议室。平时是吃三顿饭的地方,偶尔有演出有电影就在这里演出,放映。筹备处开大会也在这里,周六有时会还办个舞会。
        大食堂的北面有几排单身宿舍,后来还盖了一个小商店。再北面有个很大广场。广场北面后来也盖了一二十排家属宿舍。再北面以后又盖了小学校。再北面就是一个高坡。上高坡就是一望无际的起伏不平的戈壁了。    以上是北泉的中部。西部的排列从南到北是运输大院,机电大院,机关大院,家属区,材料库。这里是筹建处的中心。机关大院是筹建处的科室所在地,也住着单身的干部。其他的二个大院都是单身职工宿舍。    1959年的时候,可以说没有家属,1960以后,家属越来越多,家属房也越来越多。北泉的东部原本是一片芦苇地,后来也建筑了许多家属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0-21 09:3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16#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4 09: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yitiao 发表于 2017-9-26 13:58
    ,  西工地---我们的建筑工地-----我们要建设矿区,而我们的矿区在北泉的西边。所以,我们把它叫西 ...

      露天煤矿筹备处的任务是筹建露天煤矿,我们的任务是从北泉交接站把铁路修到设计中的露天煤矿大坑的地面,把电镐组装起来,然后再逐步的把露天矿建设起来。线路工人修铁路,机电工人组装电镐。

       修铁路的工作,技术含量不高。先平地基,放上枕木,然后在枕木上铺上铁道固定在枕木上。
    一根枕木一般都是在八九十斤,铁轨一根有七八百斤,这这都是重体力活。都是很劳累的,尤其是戈壁的飞沙与毒辣的阳光好不好能让人脱水晕倒。

    点评

    有图,有文字,青春万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18 10: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0-21 09:3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1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4 10: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工地建设

         铁路修到工地后,要建设露天矿,要挖露天大坑,就需要电镐。电镐三大件,分别是19.5 顿 27顿37.5 顿。没有45顿大吊车是组装不起来的。不过,我们中国的劳动人民极其聪明,我们的机电工人硬是用人工组装起第一台电镐。
       他们是用道木与千斤顶把电镐组装起来的。当大件运到工地时,事先把枕木铺平在地上,并留下放千斤顶的空挡。电镐底部放稳以后,把中部抬高到底部上面的水平位置,然后平移到底部上面。这是一个难度非常大的工作。几十台千斤顶,人工同步升起,不能有一点差错,。几十顿的大家伙必须保持一个水平面移动,用的是杠子与滚筒,实在是了不起。他显示了我们工人的团结、细心的协作精神与组织性纪律性。也显示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0-21 09:3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18#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5 10: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泉到西工地大约有三公里,起初没有通行车,我们从 北泉出发要翻过几道山岗,越过老乌哈公路还要走一二公里才能到工地。早上天还没有亮我们就起床吃完早饭就集合走向工地。中午我们带饭在工地上吃饭,下午下工后,我们带着工具,迈着疲惫的步伐在夕阳下坚定的走向北泉 。   戈壁由于空气里没有雾气,晴空万里,天特别的蓝,蓝天白云是口里看不到的。傍晚的晚霞特别动人,在晚霞的沐浴下,我们走向北泉。这是一幅动人的油画,是开拓者建设祖国的油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0-21 09:3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19#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8 15: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到新疆--塔拉奇的故事(2)

    ----故事是艺术的真实,不希望有人对号入座。若有类同全系巧合。

       塔拉奇煤矿的开采可以追述到光绪年以前,大规模的开采是1958年我们到来以后。在我们到来以前,这里有几个小煤窑,有中窑,后窑,当然有个前窑。不过,在1958年矿务局筹备处成立后。塔拉奇矿区除了有个露天煤矿筹备处外,同时还有个一矿筹备处,所在地是在原来的前窑,所以实际上我们到后就没有见到过,听说过什么前窑。这个故事就讲的是前窑的故事。(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0-21 09:3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2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9 14: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窑,  是指原来那些没有用现代设备开采的煤窑.不过,这个故事发生在解放后了,虽然是人工开采,但开采条件要比以前好多了,下井前可以领到矿灯,下班后可以在澡堂里洗个澡.尽管是人工开采,但顶棚也要用坑木打上.以保证工人的安全.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矿工,名字呢,叫小赵吧.小赵年纪也不大,20出头吧.刚结婚.当时我们个国家还十分贫穷,尤其这样的小煤窑煤矿是不管员工的住所的,给员工盖房子是以后好几年的事了.小赵结婚后,员工们帮助小赵在离井口不远的山岗的坡上盖了一间小屋.戈壁上盖房子很简单.---在坡上挖出一个方块,地面找平.,前面是平地,后背靠着山岗,再用土块把四周垒上,上面用木头盖上,用荆笆或芦苇封上上面压上泥土就可以了.土块是自己打的,木料是矿上给的,人工就是班上一起工作的同事.

       

          

    点评

    那时候我们的房间的结构与布置都是很简单的。一般来说大的也就是一个十来平方,普通的十平方都不到。也就是2米多宽,3米多长的一间屋。靠北墙是一个土炕,是睡觉的。西墙边有个炉子,边上支个架板放个油盐酱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21 10: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5-20 13:27 , Processed in 0.10270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