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无数山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在假象中设问】全篇完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 22: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133、不同类别、不同观点的学说所引起的时常不是对象本身的争论,而是不同推论手段之间差异化的争辩,哪怕手段的差异在本质上并不决定争论对象的存在,可在我们通过语言、文字、思想对对象进行捕捉时,形式上的差别还是深深地影响到那个“为我所获”的对象特性的体现,带着“我”机械属性的印记。有时,问题的争论变成对对象的远离,一种无时不刻企图靠近自我的本能行为,换个问题依然如此。只有当我们循着问题原路返回对象所在的事件现场,才会发现不同推论下的学说所抓住的不过是些现象的不同方式的描述,只有在现场,才能看见彼此在同一事件中位置的不同和工具的不同,以及彼此从不同位置出发看见的不同。

      注:2018.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2#
 楼主| 发表于 2018-1-2 18:28:45 | 显示全部楼层

      134、当某个观点、某种学说体现出“人们广泛认可的”绝对正确时,我们应当心,因为那也是该观点、学说陷入自己的定义中之日,一般意义上的完美是深刻的天敌,它限制了该观点、学说的进一步发展,或说这种显然的“绝对正确”已经成为我们对真的寻求的障碍,同样也阻碍了我们对自身的认识,需要突破了。而且,它导致一切存在的事态发展,停止而成为一个令人悲伤的结果。但,我们借此倒能看见,推论方法的局限,任何推论的终点都将在我们认为推论已经完备时失效,因为这些认识者赋予的使之完备的手段、材料、方式已将之封闭在我们熟悉的显然中。

      注:2018.1.2

点评

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2 18: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3#
 楼主| 发表于 2018-1-3 11: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135、如果因为一件事与某一观点、学说相符,就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比如正确与否,那就显得太武断了。在通往真相的途中,供我们辨认的事实、事件常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不是每一次遇见都可作广泛性的推测、外延,就单个事件来说,它对应于自身的必然,而非他者的必然。简单地作普遍性推论并轻信,则忽略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对事物各自的因果采用单线条的批量处理方式。只有遵循事物各自的因果规律,由此上升到广义层面作推论,才能得到其符合性的必然。

      注:2018.1.3

点评

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3 16: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4#
 楼主| 发表于 2018-1-3 21: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136、把这个自我感觉那么特别的“我”放入词语众生之中,也会随着“诸相非相”掉入无差别的世界。这似乎与上一条相矛盾,其实不然,不过是强调点不同,强调事物内在因果时,我们反对将事物内在因果属性附在某一偶然事件上的“展现”作普遍性推广。为此,我们说这种展现出的现象的不真实性的在,因为不是事物之是的呈现,本质上仍为一种形式意义的相,虽可反映出事物的一些特征。在表达上触及到“相”时,一切事物、事件显露的特别的凸起则统统被抹去。

      注:2018.1.3

点评

学习,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4 05: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5#
 楼主| 发表于 2018-1-3 23: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137、时常感动于一首歌曲,我不知道是歌词还是曲子感染了我,在“听见”里感染着、感动着。可我并没有听清具体的歌词及意思,只是“听见”,哪怕那些歌词确实夹在歌声中以声音的形式让我听见。这么想,于是关注起歌词来,找来一看,再听,才发现自己的感动神秘地消失了。总感觉,为歌词牵扯着,尤其顺着词意行进时,歌词及词意将音乐覆盖起来,我所听见的仅仅是声音和文本形式的意义,而音乐原本的自由维度被单薄的歌词给束住,成为歌词的节奏提示。这是我不喜欢的,亦或是我把自己囚禁于歌词的意义里,没了感动,只剩下一首歌的文字面孔。除非曲子就在文字符号中,组合成我们内心的歌曲,应着一花一世界自在地唱响。或许,我先前的感染和感动正是我内部的声音响起时,对于感染和感动还得细细思量,在内外的音乐声中,“我”到底居于何处?与感染和感动同在吗?

      注:听到一首歌,一下被感染,细思,若有所得。2018.1.3

点评

有道理,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4 05: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6#
 楼主| 发表于 2018-1-5 10: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138、有时觉得,表达跟不上想。从思维跳跃的断片式思考中整理出的所谓头绪,得到有条理性的东西,应看到这些是从我们的需要中产生,虽然源自对象引发的思考,思考不是对象本身,也无法完成对对象的全然覆盖。而在我们滞后的表达中,推论补充的内容为一些假设性的东西,而我们在滞后的表达中弄得越全面,好像离对象越远了,或许我们在描述一件想象的事物,而与前者无关似的。且,站在不同侧面的人都可弄出一个全面的文本对象来。一切可以描述的想的对象既在表达之中,也在全然的表达之外。

      注:2018.1.5

点评

有道理。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6 07: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7#
 楼主| 发表于 2018-1-8 20: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139、登山的路上,我不断地想,山林可容下多少漫步者的想?看林木千重,郁郁苍苍里有几多昨日的面目?这世界何以是我看见的眼前的样子,或何以是我此刻所分别的模样?是的,世界为我所“看见”规定着,我们的“看见”赋予此世界“有”的形态特征和形式意义,对象世界为我所规定着。我所问出的每个问题都将迂回指向我自身。

      注:2018.1.5

点评

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8 20: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
 楼主| 发表于 2018-1-9 20: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140、我们面对的世界是一个近现代某种学说解释的形状吗?这些以分析、解释、逻辑、判断为手段的学说仿佛可以不容置疑似的处于某个优越的位置来描绘对象世界,并处于世间其它一切以解释开启的世界的前列。这么说来,此学说在世界之前享有特权似的,真是这样吗?想想世界真会以某个特别的方式,比如我们习惯的解释方式全然地呈现?在世界本然存在面前,没有一种学说、认识天然地优于另一种,或拥有某种特别,不管前者显示出多少合理性、给出解释符合多少现象?其实,每一种形式的认识、学说不过是我们通往世界深处的途径罢了,对世界本身来说没有绝对性的符合、优越可言,因为它并不意味着必然,仅意味着“我在”的某段时间、某处空间范围内的可能性存在。

      注:2018.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9#
 楼主| 发表于 2018-1-9 20:42:13 | 显示全部楼层

      141、园子里的草木有某些说不出的指示意义,或者说有某种潜在的能引起我们产生现实联想的东西,并已然引起了我们将之与现实意义对应的联想。是我们忽视得太多吗?总感觉原本属于宿命的存在,始终都在身旁,只是我们忽略了草木显示的意义,虽可感受,但就是不能我在手中,如一片叶子或一朵花,它们比可以词语说出文本意义更有意义。好吧!属于宿命的一切始终都在宿命中,无论它是否通过外在形式加以显示,如你始终都在一个人的感受中感受着宿命中意义的在。

      注:2018.1.9

点评

顶。楼主辛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0 07: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0#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22: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142、当时间被放长,我们坚信的真理慢慢被时间之流稀释,而那些搭建真理的各种学说、观念、认识、思想也随之分析,这些“真理”材料之间的关系也渐渐疏远,以此显露它们的建构并非牢不可破。空间范围上已然,但既然我们都知道所谓真理是相对性的,可一旦掉进某个现实问题中时,我们却常会作出绝对的选择、判断,虽然时时会扮成某种科学的面孔,好像科学一词就赋予某一学说、观点真理似的存在的,我们就有了不加判断而轻易相信的理由。尤其应注意标注科学、学说的东西,往往将原本是一种假设或可能的朝向绝对化,变成唯一,这时原可在相对正确中发挥作用的学说、思想、观点却反过来对抗自己,走向自己的反面。

      注:2018.1.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23:51:53 | 显示全部楼层

      143、在习惯性地依据头脑中的知识、经验及我所接受的思想、观点等进行判断时,我们常为自己迅速作出判断而高兴,或说是为我们“拥有”判断而高兴,更准确地说我们是在为拥有能帮助我们作出判断的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等而高兴。也就是说我们或许早在心中标记好对象,只是于遇见时给出了心中的“看见”罢了。

      注:2018.1.11

点评

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2 16: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2#
 楼主| 发表于 2018-1-13 23: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144、世俗之上的想象、假说、设想想不会为物所役,惟其如此,才说某件作品具有越过尘世的真和美,也具有借假象之名而表达事物本来的广泛意义,我们称作永恒的一些特质便藏于其间,或并散发出这种特质的辉光,而不是其它外在的人为附上的光泽;或说外在赋予与世俗之上的想象、假说、设想之间没有根本性的等价关联。否则,想象、假说、设想就成了一件为了达到对象的可以交换的物品。反之,那些世俗的想象、假说、设想及其衍生品,虽形式上千变万化,究其所以然,不过是些现实主义者功利的代名词或说流行的精神快餐,没有什么本质上的突破,其实就是浮躁的人群想象力贫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已,不值得向往。纯粹的想象、假说、设想,应是那种超越于“我在”的现实局限,对一事物到另一事物之间作出大胆的联想、跨越,对前者赋予更多的不确定和可能性,同时实现思维主体突破自我和时代平庸的过程。文化如此,学说观点如此,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每件“新”事物也如此,基于一种假设的存在或可能,于一切事件中的发生着。

      注:2018.1.13

点评

有道理。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4 19: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3#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09: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145、阅读中,他们在学说中说出的,显示普遍意义上智慧的诸说辞、道理、方法等,反复地推论、归纳、综合着不断增多的事实。相信这些学说更多的是希望借此对未来、未知世界的判断,哪怕在狭义范围内真的如愿以偿,得到某种确定性的存在,可谁又能肯定“确定”的完整呢?好吧!我们说,在需要的范围内,它如此完美地给出预期的一切。然而,在下一件事件中,依据推论、归纳、综合得到东西必将面临“下一次”的未包括,“有”之于“空”,总是一种有限性的演绎、诠释,即便是词语“空”本身亦然如是。

      注:2018.1.15

点评

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5 09: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4#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12: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数山楼 于 2018-1-15 17:55 编辑

      146、不同观点的正确性都是指向自身的,旨在将“我”合理地融合、体现于更广泛和普遍之处,成为他者遵循的规则,有时巧妙地修剪于我而言的“次要”因素,留下于我来说“主要”因素,虽然看上去是多么针对对象本体,仍属于“我”的选择,无法避免。也就是说,“正确”是对事物、事件、事实等对象的影响因素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结果。

      注:2018.1.15

点评

顶起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20 09: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5#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17: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147、指出世间诸幻象,好像“真”就不存在似的,特别以文本形式阐释的“真”,因为文本作为描摹工具的直接证据,显出方便的同时也显出与对象之间差别。其实,在幻象中求“真”,或说 “真”就在幻象中,这不正是假象之真吗?那些方便于我们的幻象展现的“真”,基于“我”这个假象内心的想和渴望,并不比一块石头虚幻,不是吗?看,一块石头的实在在“我”的注目下悄悄溶入世界之中,而世界之外,石头不在“我”的文本中。

      注:2018.1.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6#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22: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148、沿着熟悉的思维惯性,找到花开的现场,花的气息吸引了我们,现场成了花香的处所,将其它表达花开的事件统统隐去,比如:形状、颜色以及为花吸引的另一些事物,它们到场共同构成了思维中缺陷的补充或对思维中棱角打磨、延展。也正是因为这些熟悉的惯性思维,我们总轻易地相信某件事、某一学说观点,而此熟悉之外,还有多少被“熟悉”屏蔽的事实及真的存在,在推论下展示的一切未必正确,尤其当我们到场就会觉察。

      注:2018.1.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8 16:33:52 | 显示全部楼层
      149、他们各各捧着一钵名相,在卡拉玛人面前兜售,并攻击着他人钵中所有,妄图以一钵之相定义世界。他们说出的一切成为他们对世界的解释,他们将其所说作为标准推广着,把世界往里纳,不带任何意义或说诸意义尽在其中。这些派别、学说、观点有个特点:不能将其尽倒出,或根本就无法倒出,那种偏见、痴见、成见总和盛装此见的容器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不能单独给出成为独立的观点。正如佛说,并不排斥一切见,因为佛说的真语不在他处,在一切在之所在,故而成其为是之所是。所有语言之途,都不过是一个应机而显的现象,在我们跋涉的过程中呈现。

      注:2018.1.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8#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17: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150、卡拉玛人是纯粹且近单纯的,他们想要找到一种适合自身的智慧,而非某个狭义的观点。对那些推广的排斥性观点,他们结合佛陀的教诲采取了实证的方式,即:在之中,有我之是。或说,通过这种他在的方式找到我之所是。他们并不盲目相信或排斥,通常情况下,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常遇见的,它告诉我们:不要盲信,并武断地对“我”进行处理,要不置入其中,要不割裂开来。哪怕那些观点仅是一个假说或既在的推论,在处理这些观点的过程中,都会有智慧隐于其间。有多少人能如卡拉玛人那般纯粹,惟其如是纯粹,方能于佛语心品所指之处栖息。

      注:2018.1.19

点评

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9 18: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9#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18: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151、很多时候,我们于词语虚构的文本上,论争着一个对象外在的意义,妄想词语构建的是对对象内在结构的解构,进而认为这些词语的建筑支撑起的为对象面向我们的内部呈现或有意义的打开。当然,作为由外向内指向的一种可能,我们不能说这些外在的意义指向与对象无关,因为说“无关”时已经选择性定义了对象、对象和词语之间的关系,此定义本身就是一种“有关”的表现。

      注:2018.1.19

点评

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9 19: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20:39:25 | 显示全部楼层

      152、提到“学说”一词,易给人严肃的感觉,好像面对的是一堆严密的学问似的(如进入某个具体的学术细处),且因其呈出的严密性,承载学说的事物额外增加了厚重或某种说不出的质地感一样。也许,在我们提到“学说”时,已然往“学说”这个容器里装进名词、概念、术语、思想、事相等;否则,何以一切学说总不由地倾向说者,这种倾向显示学说是带有“我”之属性的文本表达。包含着一定的智慧,非般若,般若是脱离“我”的倾向的出世间智慧之所是。

      注:2018.1.19

点评

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20 09: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5-14 20:37 , Processed in 0.133903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