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无数山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在假象中设问】全篇完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1#
 楼主| 发表于 2019-4-28 23: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459、符号在一个时间的事件里走散,或者分散到具体的事物中去,完成表达的过程也是一个符号分散到具体的事物中去的过程。我们眼中符号的“走散”更像摆脱表达工具后对象的直接呈现,无需二次符号,我们与对象同在,存在于彼此相关联的事件中。说“我们与对象同在”也不过是一种无奈的表达,世界中诸事物的同在无需表达,也不在表达中。

      注:2019.4.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2#
 楼主| 发表于 2019-4-29 21: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460、曲终人散,卡拉玛人远去的背影里留下一大片空阔,问者离去,答者也离去,问答之间却为后来者留出空白余韵和思想的栖息处。疑问不在,自然答案也不在了,因为答案只是指向问题而在的。现场空空的,我以为可以继续在的原则也不在了,因原则的对象不在。这个“我”似乎怎么也不能离去,无法离去,仿佛我正随着他们在一卷经文走过尘世深浅的一件大事,守着面目全非的“现场”心中不免空落落的,为我的不遇,为“我”的无所住。于此无所住的现场,感受疑惑的不在,似有莫大的空虚弥漫在“我”周围,带着先行者留下的“空”之所感的真实,走出一个文本的在,“我”于现场的痕迹也就悄悄抹去。

      注:2019.4.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3#
 楼主| 发表于 2019-4-29 23: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461、我们为什么要不停地说,哪怕并无什么可说的,好像是“说”这个行为在支撑着我们。非如此,“我”似乎被隐去了,换言,“说”是一种我们用来探试自我存在的方式,或者“说”是本能的自我展现,无需要外在的需求,但隐约有一种内部表达驱动力使得“说”朝向无法言明的方向,一生中我们都在寻找这个方向,从而使自己从“说”的束缚里解脱出来。

      注:2019.4.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4#
 楼主| 发表于 2019-4-30 16: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462、在一段话语中,那些作为问题出现的句子渐渐失去锐利,变得柔和,像退潮的海面。句子撑起的是问题的形式,问题本身只存在于诸相幻灭里。如,现象本是平静的,朝向我们的现象却生出令人心烦的刺,使得这些现象看起来很尖锐的样子。这样说时,“我”不知不觉参与到对象中去,成为我观察的对象的一部分。亦即:“我”在我的对象中,语言里一切问题的现象显示,不过是对“我在的对象”的描述,以在语言中显示可以说出的我来。

      注:2019.4.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5#
 楼主| 发表于 2019-4-30 16: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463、我怀疑自己被词语、句子、一段话或一个文本误导了,出现在面前的并不是句子捕捉的对象,它和对象一道成为对我进行遮掩的障碍。想要真实、完整地理解一个句子,无意间的某一刻感觉自己一直以来活在狭窄句意之外,尽管这个句子我早已熟悉,但总觉得我与句子之间隔着些什么。细想:这源自他处的句子,它能完全地为我所理解并成为我的一部分吗?事物之间一道虚空之墙,使得投向他处的语言信息衰减的厉害,彼此握住残损的句意,模糊地成了表达的象征意义的在。

      注:2019.4.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6#
 楼主| 发表于 2019-4-30 17: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464、每写下一个词语,似有一份“过去”浮现,每个词语里都充满回忆。重复给出的东西总有直指向“我”的现在的,表达也是这样,不经意把心中的藏呈出,同时也体现出我对于我们的一些潜隐的看法。而如果我们在完成表达过程中不能意识到并及时抹掉“表达”自身的残余,那么“我”将深陷表达中且干扰到表达,这样的表达是不纯粹的,或只是简单重组记忆罢了。

      注:2019.4.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7#
 楼主| 发表于 2019-4-30 23: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465、真与假,一对认识者认识事物的基本判断,由此而延伸出各种本质上关于真假判断的命题。但要知道,所谓真假,细思不过是基于确认“我”的存在的判断,包括我的认识、思想以及对于我的存在的确认。表面上,很多命题是有关“我”的外在对象的判断,想想判断的出发点,即基于何种参照为判断依据,则一下子将判断的命题拉回到“我”之中。这时,你才恍然大悟,这对“真假”概念、定义不过相对于“我”而扩展出去的,为解决相对于“我”的诸现象的事实之态而先设定的标准,假如我们运用佛陀提出的原则,便会清楚地看见“真假”这对命题的原形,才不会迷茫,从而把握现身诸相中的我自己。

      注:2019.4.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8#
 楼主| 发表于 2019-5-1 17: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466、街头,奔忙的人们走在各自的时间尺度量出的途路,一个过程反复上演。不知道是悲伤还是喜悦,他们的脸上带着与时俱在的假象,原本可溢出一般意义的时间限制,成为阐述“一时”的过客。而他们的忙碌里,将心放在时间的流,任凭过去、现在、未来划分出“我”的模样,于此模样里苦恼。我在其中,走过人影时隐时现的忧伤,看着一张张搁浅于人群的面孔,顿觉“我与时在”的一切不过是假象罢了,我于此在的关联误导了渴望安稳的灵魂,使我们误以为到了另一处岸边,其实我们从未出发,在问题中我们从未出发,只是沿着问题走重走他们悲伤的脚印。当“我”的事件终了,时间才向我们显出超越定义的意义。

      注:2019.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9#
 楼主| 发表于 2019-5-1 17:50:24 | 显示全部楼层
      467、同样,当原则下的疑惑变得澄清,于这种“澄清”里,我们才察觉语言、文字形式的“原则”的意义所在,而不是一个事件过程中展现出的作为工具的功效、方便,从而将我们引入到“原则”这个形式中,成了从一个形式到另一个形式。反之,“澄清”之态原即是超越于形式“原则”的在,亦即:澄清,是一种事物超越于形式原则的内在呈现。

      注:2019.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0#
 楼主| 发表于 2019-5-1 23: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468、原则不是所谓的客观而冰冷的,在原则条文后面有我们为抵达而付出的行与思,而在原则的具体实践、执行过程中执行者个体属性的融入及我们的参与,我们的宽容、悲悯、快乐、舍弃等普遍情感渗入其中。反之,我们说“原则”只是与我们无关的在,况顽石点头。使用“冰冷”一词时,我们似乎带有偏见,无形中使“原则”偏离原则,变成“他者”的工具,而非每个使用者“我”的工具。由此,造成我、对象、工具不能同时抵达现场,这种不协调则难以完成对“原则”的超越,那些逸出疑问的现象又回到我的“疑问”中。

      注:2019.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1#
 楼主| 发表于 2019-5-1 23: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469、我们终得奔往他方,奔向“我”的起点,奔向一切的本来之处。用“最初”勾勒的本来,同时也指向最终、指向未来。这里悄悄使用了时间概念,无非是以此去掉时间对我们的修饰,使我们能更纯粹地呈出自我。同样,他方一词也表达了我们对此处不完善的现实存在而引起的一种向往。那些曾让我们苦不堪言的饰物终将落下,成为时间概念上的过去。

      注:2019.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2#
 楼主| 发表于 2019-5-4 00: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470、有时,我在想:我是否已然成为自己的环境。不知不觉地为未来即将发生的“我”的事件提供一切必然如此的土壤,也为自身的存在提供了使之“存在”得以发生的环境。比如:当我沉浸在某个自然、清晰、寂静的山野环境中,感觉此环境以一种奇妙的“在”浸入到我之中。由此,使我产生了一些感受、想法及关于自身的思考,并扩至世界,尤其是我与世界的关系。

      注:2019.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3#
 楼主| 发表于 2019-5-4 22: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数山楼 于 2019-5-4 23:19 编辑

      471、不能不在假象中,但不于假象停留。我们不能真的杜绝假象,一切事实皆依假象而生,而非独立于假象之外的另一个特别的在。或说,所谓事实不过是依附于世间假象的表现形式罢了,那就意味着我们对世界的判断需谨慎,识得假象方能见得对象内藏的事实。

      472、尘世的假象中,我之于这些假象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每次无意义的问题到来时,我止不住幻想一种根本性的有意义的显现,哪怕一点点儿也好,所谓真、所谓空,刹那即逝,将我们眼中花开一时的事实悬置于假象之前。为假象构建、支撑起的世界,就这样以“在”的模样出现,其间带出诸多“意义”来。而以既在的一切展开的分析似乎刚好满足于我对此在的认识,即满足“我”的解释性存在。这就是我之于这些假象的意义么?我得再次用事实为基础的原则滤镜滤掉形式的在,那么诸假象之相就显得更丰盈了。

      473、我的句子指向何方?想想,句子如手杖,我借以探向未知名远方的工具,同时也是心里握住远的在。我因一个句子而存在,于中展示的可见部分像是为了句子本身的存在而给出的,隐处不可见的才是“我”栖居之处。当我说出一个句子,“我”仿佛隐藏的更深了,在他们看不见的语意里,必得如此,我的存在和一个句子紧紧相连。打开句子,“我”也就不在,或者,我被“打开”这个动作卷入深空,你眼中的深渊。

      注:2019.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4#
 楼主| 发表于 2019-5-5 23: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474、一个人仰望的高处,总有我们无法触及的存在,准确说是语言之外的我在世界所隐含的未对我们敞开的。尘世寄居的我们必得有此仰望的在,方使得我们的世俗世界不会显得过分逼仄,因其宽广为我们提供思之自由和我之自在。可我们时常为了生而生,从“生”的视角解读对象和这个肉身的我,却老是忘了仰望处的风景。想想,觉得很难突破“我”既在的这个事实,仿佛一个牢固的囚笼,将更高的维度锁闭,且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面临的困境,虽然偶尔直觉将一些儿零碎的信息透露,为维护“我”的存在提供神秘的预警,可我们又何曾认真底对待,又真正觉察到这些更高维度世界里自我的在,我之完整的一部分。我并不了解“我”,现实形态下,我们总做出背离“我”之为我的行为,或者说我们的行为无意间带着一种对“我”囚禁的瓦解的企图,以迫使我们隐隐感知的零碎信息背后的“在”展现。另一方面,我们又因现实的事实的平淡、熟悉,而默然处之,虽然这种“平淡、熟悉”里即有诸事项的投影或假象对世界的描述。我们总得于尘世低处之低,审视自我灵魂的幽微,为信仰高处的留出空间,也为可以安放的一切留置处所,我们的身之所在也就不会那么狭窄。

      注:2019.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5#
 楼主| 发表于 2019-5-6 20: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475、小雨,微凉。总感觉这凉意不如秋凉,有什么东西隔着还没透彻。如我思中的烦忧,一些事情物理还没透。想啊!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能在多大程度上实践“我”?平常里,我们所见的无非是以“活着”的事实为前提所作反向推论的结果显示,也就是说所谓生活的意义只是对既成事实的诠释性说明,以果为因,颠倒了事件发生的顺序。当然这里的顺序也只基于此在的一切,尤其是“我”而进行一种出现次序的对比,它并不是事物本质的呈露。如此,似乎此微凉的对比也不过是我对“我”未能抵达的表现吧!

      注:2019.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6#
 楼主| 发表于 2019-5-7 15: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476、下午,雨中登山,一路烟雾生出无数记忆的旧景,似在复习内心的藏,那些还未来得及消逝的东西给拿出,重新品尝,让你感受过去的某种经验性的存在,虽不确定能否唤起你对隐于眼前诸多现象的曾经的“我”的再认识。想要确认现场某些熟悉的在,却发现它们并不是我所希望且感受的样子;反之,我也不是这个现场环境需要我达到的样子,我只是按照心之所向来到“我在世界”,成为心之所向的结果,并打开所谓“心之所向”的内在倾向的必然。如此想时,人已到山间,游人较少,多为绕山跑步的人,他们从山雾里钻出,然后又悄无声息地消失在自己的雾中。寺里,佛早为来者点亮青灯,一道门让你体会灯之所在,身内?身外?在与不在皆不能照亮自我的影子,除了在此全然地打开自己。

      注:2019.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7#
 楼主| 发表于 2019-5-7 17: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477、我们每天关注的事项里,究竟有多少与我们有关,或说于我是必要的,那些牵扯着我的正是不断地分解着“我”的东西,一些无意义的世间假象,看上去那么真实、必然地关联着我们,仿佛不去关注“我”就会失掉什么。当你不经意间点开一段文字,这个“点开”阅读的行为、过程到底带来了什么?这个行为是支撑“我在”材料么?亦或只是一个纯粹无聊的动作,里面甚至没有溅起一丁点儿问题、疑惑,更不用说思考了。一个没有问题、疑惑的事件本身则毫无意义的,在我和事件之间浅浅的联系已经沉入到事相底部,隐没于一切显然的现象中,当我们偶尔打捞起一丝疑惑,我们则说看见了“我与事件”之间存在的关系,此事件于我是有意义的,或说事件于我的意义显现。好吧!我们也曾忽略掉原本可以使“我”更有意义的东西。这里的“关注”已含有一种选择性的角度,我们的判断即在其中,它包含着对“我”的形态的巩固,使得“我”这个假象那么自然,迷惑着我们自己。而一旦关注的对象变成我们自身,我们有意无意地加进对“意义”的关注,这是直接关注作为关注者而产生不同体验,把原来潜藏的“无意义的在”给带出——一个迷人的假象。

      注:2019.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8#
 楼主| 发表于 2019-5-7 21: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478、雨滴打在屋檐上、打在枝干树叶上,用“打”这个动词,潜意识里觉得雨有某种主观性的行为,要给予我们一点东西似的。心随景动,或许真打着我了,“打”不就是我内心的写照么?不过,这里是否有“故意”的成分,或我由来已久的习惯,或者我之中的认识沉淀呢?我不确定。那换个词语,比如:落、滴、敲等,这儿带着“我”熟悉的故意,亦即:我的说出里有“我”的存在以及对自我描述的故意。作如是想,雨声悄悄离开“打”的对象屋檐、枝叶等,渐渐儿变得更清晰、纯粹,作为雨本身的纯粹,飘落、栖息在夜的宁静。

      注:2019.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9#
 楼主| 发表于 2019-5-8 17: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479、我到底说出了什么?能说出什么?返本寻源,我只是说出了“我在”这个事实,我能说出的也只是“我在”这个事实,而非说出的话语意指。这个事实所引起的作用超过了语言本身的功能表达,也就是说“我在”的事实已阻碍了我所有的说出,这是“我”存在的局限。从认识上看,表达者不能表达自身的在,表达者自身对表达而言,既是承载体,也是一种障碍。我不能充分、完整地表达“我”,这是我的悲哀,也是我们的悲哀,这儿的悲哀好像是脱离感受主体的自在。

      注:2019.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00#
 楼主| 发表于 2019-5-8 23: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480、任何单向性信息很难构成对事件的有效肯定或否定,它无法与对象、观察者、边界条件及环境在形成一个事件系统(即:统一的整体),因为它原本便为一个事件系统中完备的信息的一部分。假如我们转换视角呢,一种视角偏差带来的差异性——事件露出的蛛丝马迹亦或显露出额外的东西,同样这种差异性的信息增量也将单向性信息所在的狭隘视界的不足、弊端给暴露,这是由居于事件视界中的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及面向的事件之间的关系决定的。反之,显出单向性信息所在不是一个完整事件系统。当然,即便统一形式的事件系统,不过更高纬度世界投影的现象罢了。但至少可以在我们观察者所在的世界维度下,构建一个事物同在的平等意义的现场,而应注意此完整事件系统现场中,彼此之间是一种双向性的信息存在,获取和留下对称地介于观察者和对象,每次获取都是自身留下印记所起作用的反馈,而留下的印记中带着获取到的痕迹。在反复的自我判断、纠正过程中实现对对象事件的有效肯定或否定。佛陀提出的十条原则中,也表现出对单向性信息判断的反对,而“由疑而生信”则是以双向性信息传递为基础反复识别、判断、纠正的认识过程。其间,观察者、对象、边界条件及环境在形成一个事件系统,而信息在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流动、相互传递着。在此之上,判断则显得理性而平静。

      注:2019.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5-16 19:51 , Processed in 0.36884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