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无数山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在假象中设问】全篇完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1#
 楼主| 发表于 2018-12-7 18: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318、苦恼比喜悦更深刻在我们内心深处,让我们更深地体验我之所在,体会“我”对我的感受的影响。而喜悦在苦恼面前,几乎可以轻轻抹去,为什么不是喜悦对苦恼的覆盖呢?与其说是苦恼对喜悦的抹去,莫如说感受的主体我,未能越过苦恼的碍障,局限于苦自己之苦,或许这才是苦恼吧!无关于他者、无关喜悦。越过苦恼的碍障,自是喜悦。

      注:2018.1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2#
 楼主| 发表于 2018-12-7 20: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318、苦恼比喜悦更深刻在我们内心深处,让我们更深地体验我之所在,体会“我”对我的感受的影响。而喜悦在苦恼面前,几乎可以轻轻抹去,为什么不是喜悦对苦恼的覆盖呢?与其说是苦恼对喜悦的抹去,莫如说感受的主体我,未能越过苦恼的碍障,局限于苦自己之苦,或许这才是苦恼吧!无关于他者、无关喜悦。越过苦恼的碍障,自是喜悦。

      注:2018.12.7

点评

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2-8 06: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3#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17: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320、在我们每天面对的他者的快乐里,也有我们的快乐,可我们未必觉察到。这么说,似乎在自欺欺人,其实不然,我们之所以区分我和他者的快乐,无非是在区别此快乐背后缘由——来自某种“得到”,过多强调这种“得到”,而非这种快乐的感觉本身。那么,换句话说,即使我们拥有同样的“得到”,也未必有这种同样的快乐。既然如此,他者的快乐,为什么不能作为我们快乐的缘由呢?假如我们放弃对快乐背后的“得到”的追求的话。当然,也可以说此刻,在我们的欢乐里,“他者的快乐”扮演着我们快乐的缘由的作用,在这里放入“得到”一词,则将快乐庸俗化了,且此“得到”并不能对应其背后的“得到”,所以毋宁理解为我们快乐的触发条件,一种感同身受吧!即:乐他者之乐。把我从“我”的狭隘中解放出来,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快乐,并由此而越过一劫的悲伤。

      注:2018.12.8

点评

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2-8 18: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20: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数山楼 于 2018-12-8 23:16 编辑

      321、作如是想,是否在给自己开心灵鸡汤呢?我不喜欢“心灵鸡汤”这个词,总觉得里面暗含肤浅,甚至浅薄,是一种自我麻醉的说教式文字。同样,我也不觉得“快乐”一词非要拉低到个体感受的情绪化层面,使“快乐”变成一件实在的物品。在表达上,“心灵鸡汤”、“快乐”只是一条通往自我的路径,并无优于其它词语的地方。我们对未来的一个个构想,正是通过诸如“心灵鸡汤”式的语法规则得以构建。细思,每个人的语言系统里都有一套发现自己、使自己显现的心灵鸡汤。故,当我们把佛语当作心灵鸡汤式的语言,则说明我们还在内心紊乱中,尽管佛语确实可以疗伤,但疗的是尘世的一切伤和世界的缺陷。

      注:2018.1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0 20: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322、今夜无雪,说好的最圆满月,却无月,濛濛细雨中,唯有窗外一株受过伤的腊梅自顾自开著,开着自在和欢乐。说“自在和欢乐”,感觉梅花和“我”在一起,而我坐在窗前,坐在梅开花香的场中,我在“我”自然的在中。

      注:2018.12.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6#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1 22: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323、为什么每天我都会在自己周围的挂碍中不快乐?难道这是“我”之中必然的一部分,它慢慢儿释放,是为了让我看见“挂碍”的根源么?我对那些言词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或者这是自我阴影的投射?尘世间,我们使用同样的语言,却无法将彼此的语言系统协调一致,除非我们都能明了语言本身作为工具仅仅是工具,而非我们面向的对象。比如快乐,快乐跟语言直接挂钩吗?当它被语言、文字标识出来,我们才发现彼此感受的“快乐”的指向、差异。换个说法,当“快乐”没有被语言、文字标识时,我们有指向内心挂碍的本质上一致性的东西,一种为“我”牵引着的力量,使我们关注无时不刻朝向自身,并努力让自身置于一切事物之上,使我显示于世界。

      注:2018.12.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7#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8 19: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324、我们在各自的快乐中快乐,在他者的快乐中快乐。无论是我的快乐,还是他者的快乐,“快乐”在个体体验中给反映出,但快乐本身不从属于任何个体属性的在。为此,才有彼此可以感受的快乐,才会为不同主体感受,同时我们才会感受快乐自然的在。

      注:2018.12.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8#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8 19: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325、仿佛我们在以“每天”分割着事相并于中得到了什么。想想,黑白为标志的时光到底收藏了什么呢?在我们设定的一组对立概念里,有一种将自身的藏予以分解、同时又将陷于分裂的自我融合的象征意义。且,将这组概念拓展开来,你才发现这里面暗隐着广泛的一组组对立概念,可以代入善与恶、美与丑等等,这种典型的相对性概念通过黑白交替、轮回,似在告诉我们:描述事相的对立性的概念就在时光标尺之下,为时光测量着。而我们每天的“得到”仿佛是将自己亲手将疑问嵌入事相后的反馈,这“得到”填补着我们的不完整。

      注:2018.12.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9#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9 22: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326、镜前,快乐如同“我”的一帧画像,描绘着一种情绪意义的我,可以理解为组成我的一部分。看上去挺真实的,可细思,世间诸乐,不过是心作画罢了。人群是我的镜子,我也是他者的镜子,我总忘不了这镜中的快乐,它似乎要真实地将“我”取代,让我在更为广泛和普遍的“快乐”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注:2018.12.19

点评

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2-20 10:11
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2-20 10: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0#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9 23: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327、从人群中提取出来的“我”的欢喜,细看,并未显出什么特别之处。当然,一个陷入人群中的“我”除去概念上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根本性的区别。为此,这个提取的过程,像是一群人排队等待、领取分配食物似的。我们只是按照应得的分量领取着属于“我”的名字下的东西,一旦有区别,则人群即把“我”拉回到人群中,把我的这种“区别”拉回到人群中。可这么多年来,我竟然没意识到此,而妄自分别着,以使快乐变成局限而凸显在“我”的面孔下,从而导致“我”的全部被覆盖起来。

      注:2018.12.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3 17: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328、将“善”视作孤本的人,容易在盗版的“不善”面前露出马脚,在世俗判断准则中对立的一组概念里往往如此,人们强调一般性准则中被“我”接受的一面,以此作为衡量“他者”行为的标准。把一组对立概念中的一边视为不能重复出现的孤本,意味着遮住概念本身是不完善的,亦即放弃对对象的完整认识,对描述的对象而言是不善的,占据孤本的人又怎能越过对立概念及其意指的对象呢?同样,快乐与痛苦亦如此。

      注:2018.12.23

点评

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2-24 07: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2#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3 20: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329、那些以人群为背景的欢乐,注定挣扎于人群,痛苦亦然,这种感受是源自自我的比较的结果。远离人群的森林中坐下来,在欢乐之外想起一块点头的石头,怎样将我的孤独修饰,我不认为巢穴是为安放色身而筑,更像是为一个孤独的灵魂而筑,这栖息“我”的巢穴如此寂静,弥陀鸟鸣,滤尽我身内的一切欢乐和悲伤。

      注:2018.12.23

点评

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2-24 07: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3#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4 16: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330、我们在讨论他者的时候,更像在分析自己,将我之中“面向他者的部分”拿出来,作为一个文本加以分析,已达到抹平我之中“面向他者的部分”产生的尖锐。也就是说,在我们面向他者产生的所有情绪中,都有“我”的投影,明或暗,而讨论过程中你或才从另一个角度看见这个投影。在得失外,文本上一片空白。

      注:2018.12.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4 19: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331、喜于世间一切事物挣脱形式的束缚,“喜”反过来成为一种大自在形态的描绘,但如果“喜”止于此,终仍执于行迹的有,免不了落入另一种形式的束缚。如果喜是破空而来的自在,此“有”即脱掉空的在——虚空之在。

      注:2018.12.24

点评

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2-25 05: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6 23: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332、他们把时间花在对观点的世俗意义修复,使刺痛人群的尖刺看上去和谐地成为人群的一部分。比如痛苦,似乎可用因果加以解释且承受,把当前事实作为因果的一部分推向未来,看上去挺合理的,但这种合理很容易把因果狭义化,简单地把因果当作一个行为到另一个行为、一个事件到另一个事件之间简陋的映射工具。细思,眼前我们认定的事实只是因果作用的体现,而非因果本身,所谓因果它是连接事物之间、事件之间的一种关联,反映出二者之间内在的必然。对个体来说起到推进、完成自我的作用,使我们作为一个生命过程得以实现。回到“痛苦”,这个我们表达自身个体感受的词,不在一个人生命的内部,虽然我们产生并承载这种感受。而我们妄图修复这种感受,使之符合人群和谐的一部分,变成普遍性的本然的在,那么因果作用即被自我麻痹且抹去,痛苦的感觉不在,而引起痛苦的因果仍在。即:抹不去因果,抹去的是因果作用下的某种感受——那些不真实的存在。

      注:2018.12.26

点评

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2-27 05: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6#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23:42:04 | 显示全部楼层
      333、在一个个譬喻里,我们时常作为参与者位在其间,通过譬喻将囚于事物内抽象的存在给释放出来,以得到的更形象化的东西。让他者看见、明白,同时在给出譬喻的过程中,也将我们处于表达位置的所见给说出。

      334、无论我们采用何种形式、手段,都应当知道,我们的个体感受的在并不等价于事物内部的必然,用形式和手段建立联系只是我们与事物之间的一种可能,尽管我们的感受中有事物朝向我们打开的一面。对事物的判断即反映出“我”与“对象”之间建立起的某个偶然的关联情况,“可能”原本的不确定性在此处给擦掉。当然,说“偶然”也许正是更隐秘的必然,位于“我”这个形式之上。

      注:2018.12.27

点评

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2-28 06: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7#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8 22: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335、我知道欢乐不会在于此停留,当我们想要用文字、语言拴住欢乐时,自个也已被文字、语言困住。同样,我们有谓给予他者的快乐,也在文字、语言中显现并止于这个表达形式,即:表达工具给出这个“我在”的形式,不值得握住不放,也不会为谁停留。我们说,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其意义在其指向对象的表达过程中,在过程中使表达者的我浮出句意之表。应当注意到“浮现”是彼此在场的过程显现,让相互之间得以感受到对方的在。好吧!感受彼此欢乐,感受彼此的在。

      注:2018.12.28


-----------------------------------------------------------------------------
      无数山楼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618058220

点评

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2-29 07: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8#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1 20: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336、慈悲、痛苦、快乐等,一个个已然作了标记的词语,把词意指示的对象之相送至跟前,这些“我”的对象之相随着词语标记的褪色而崩塌,或说相在完成相之为相以后,不复为我跟前之相,它退回到世界的本来处。说本来,亦即万有一致性的在或诸相非相。任大千世界的繁相淹没,像一种自在的舍弃,然而抵至自在也就无从舍弃了,因为“舍弃”的标记同样褪色,返回到词语之中。

      注:2018.12.31

点评

新年快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1 06: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9#
 楼主| 发表于 2019-1-6 23: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337、卡拉玛人列出的诸多言说的不同里,各各以“我”之名标记。从佛陀给出的十条准则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个不断判断、选择、舍弃的过程。即:剔除这些言说中各自已然标记的“我”相,使事件得以澄清为原本的样子。

      338、我们活在对世界的解释中,每一次新的认识突破,使得我们原本认识的世界看上去变得不一样,仿佛世界真的改变,准确说是我们心中构建的世界在改变。当然,世界不因我们的解释而存在,留给我们的解释是一条狭隘的通道,看上去是通向世界,每次解释似乎更靠近了,可解释完之后,才发现所有的解释是面向我们自己的,使我们看见“我在”是极其的狭窄的。每次突破,即是对这种“我在”狭窄的深刻认识。

      注:2019.1.6

点评

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7 05: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0#
 楼主| 发表于 2019-1-8 22: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339、走过一段路。写下这句话时,我突然意识到“我”在其中发生了什么,真正走过一段路,这里的“走过”,它是我们完成一件事的一种表述,将已发生的事给纳入到“完成”的状态中,同时我们所谓的 “意义”在思维、文字、语言中出现了,表达即意义,意义在我们表达的过程中。而所谓无意义,不过表明我们没有完成对这件事的表述,或说对象在我们的表达之外,它不在“我”的意义中,由此一切事物皆然。那些未发生的事有意义吗?我们说一件事没意义,更像是过早地舍弃事件及事件中可能朝向我们存在的意义,或因未能抵达导致对象“意义”的缺失。严格说一切发生的事件中都有其本然显示的“意义”的在,哪怕我们表达引起意义的抹去;一切未发生的必将发生,在我们语言或在其自身的表现中。

      注:2019.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5-19 04:53 , Processed in 0.148846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