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32|回复: 4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我的知青岁月【记实散文】

 关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9-30 21:42
  • 签到天数: 26 天

    [LV.4]偶尔看看I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9-22 16:20:4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本帖最后由 义夫义 于 2021-12-19 23:18 编辑


    我的知青岁月

    义夫义
    岁月如歌往事悠,白发已上两鬓头。
    青春逝去不复回,且以深情笑回眸。


           WG”时期,一位伟人大手一挥,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于是,中国大陆上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史无前例的"上山下乡"运动!
          几千万初中、高中和大学毕业生,告别了亲人和家门,奔赴各自的"战场"——广阔天地。
          笔者十八岁高中毕业那年,即响应国家号召,去了县城郊区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
         "再见了校园,再见了妈妈,美丽的青弋江畔,我可爱的泾县古城,我的家乡......”
          当年这首我写的歌词,正是当时我作为下放知青,心里辛酸的真实抒发。
          和我同到农场报到的,还有十几个来自本校不同班级的男女高、初中毕业生,只是男多女少。在这批知青中,虽然我只有18岁,但也算我年龄最大,所以,知靑们都管我叫"老大"。
          农场职工不多,却有一千多亩土地。大部分是旱地,有少量水田。于是,我们这批知青,便成为场里生产最主要的"主力军"了。
          场里给每人发了锄头、钉钯、铁锹等原始生产工具。第二天,便在一位队长(老职工)带领下,开始了紧张、繁重的露天重体力生产劳动。
          顶着星星出,伴着月儿归,是常有的事。而在农忙“双抢”季节,经常干到半夜十二点左右。但第二天清晨,上工铃一敲响,我们照常出工。在平日里,就是在老天在下雨、下雪,也得不到休息,穿上雨衣也要出工干农活。而农场食堂每天的伙食,米饭限量供给,吃不饱,菜几乎仅是一小碗青菜,油水极少。
          指挥我们干农活的队长,是个粗暴的壮年男人,他每天将很多的生产任务平摊给各人。
          当年,队长正值壮年,而我们却是刚走出校门才十几岁的毛头弱小子。无论从体力上、技术上,都无法与其相比,根本不是在一个挡次。
          每当队长干完自己的活后,我们拼死拼活才完成一半。这时,队长就坐在地埂上,双眼紧盯着我们,嘴里吆喝着:“干快点!干快点!还有很多活急着要干呢!”
          那情景、那模样,活像旧社会的恶工头,只是手里少了一根打人的皮鞭。
          就这样,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水,眼里含着泪水。这就是我们知青当年的真实状况。
          这样的“再教育”,时间一长,我们的身体逐渐消瘦,知青们实在是吃不消了!
          “老大哎,”有知青对我说:“再这样下去,我们恐怕小命难保,回不了家,见不了爸妈了。”
          我亦有同感,便说:“先忍着吧,会有机会改变这种现状的。”
          果然,数天后的一天中午,上工铃响了,大家急忙赶到集合处,等待分配生产任务。但是,却发现队长没有像往常那样,候在集合处给我们分配生产任务。
          我们一打听,原来,队长因中午醉酒,卧床梦周公去了。
          见此,我觉得机会来了,便对大家说"走,我们干活去。''
          在地里,我们边干活,边商议。怎样借此''回报''队长一下,以解以前我们所受的诸般''鸟气''。
          到了地头,大家就此亊议论纷纷。于是,我提议,说:“贴他一张大字报。”
          大家都个个表示赞同。因为,当年正是大鸣、大放、大字报的年代。而当时的历史潮流就是:顺者昌,逆者亡嘛。
          待下班后,我们顾不上吃饭,立即找来纸和笔墨,写了一张有关队长醉酒不下地干活,影响极坏,以及其它有错之处的大字报。
          我亦写了一首打油诗,作为大字报的''前言'':
                            上班铃声叮铛响,
                            大家前后找队长。
                            场里地里都不见,
                            谁知队长家中躺。
                            我们干活汗水淌,
                            队长举杯声音响。
                            今朝有酒今朝醉,
                            管它天晴生产忙。
           大字报是写出了,可知青们谁也不愿第一个在上面签名,怕遭到打击报复——枪打出头鸟。
           见此,我取来一只吃饭的瓷碗,将其碗口朝下,反扣在大字报下方签名处正中央,用笔顺着瓷碗边沿,画了一个圆弧,让大家在圆弧外面依次签名。
         "好,老大高明!" 知青们纷纷赞道。
          大家立刻随着圆圈签上自己的名字,紧接着,将大字报贴在场部办公室的大门上。
          结果是:场长撒了队长职,另派一位老职工继任队长。
          有了"前车之鉴'',后任队长对我们知青,无论在生活上、生产上都好了许多。
          现在回想此事,笔者心里常在扪心自问:唉,难道江湖就是应该这样闯吗?......



    知青岁月——述说当年好困惑......



    知青上山下乡证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4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6#
    发表于 2022-1-8 14:53:08 | 只看该作者
    看到了老师的“下乡证书”,知道了那段历史,令人感叹。感谢老师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5#
    发表于 2021-12-27 23:45:41 | 只看该作者
    一个特殊的时代,是无数知青的回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4-4-19 04:45
  • 签到天数: 83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44#
    发表于 2021-12-21 23:45:34 | 只看该作者
    义夫义 发表于 2021-12-21 23:42
    善哉……善哉……善哉……

    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9-30 21:42
  • 签到天数: 26 天

    [LV.4]偶尔看看III

    43#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1 23:42:29 | 只看该作者
    我就在水一方 发表于 2021-12-20 13:37
    没咋,我都忘记当时心情?

    善哉……善哉……善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4-4-19 04:45
  • 签到天数: 83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42#
    发表于 2021-12-20 13:37:47 | 只看该作者

    没咋,我都忘记当时心情?

    点评

    善哉……善哉……善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21 23: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9-30 21:42
  • 签到天数: 26 天

    [LV.4]偶尔看看III

    4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0 00:09: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义夫义 于 2021-12-20 00:10 编辑

    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4-4-19 04:45
  • 签到天数: 83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40#
    发表于 2021-12-19 23:35:46 | 只看该作者
    我基本都在城里生活,不过后来在宣传队,再以后当了幼儿老师二年,我插队实际干活一年半,还在大队工厂上班,哈,有点比较没受罪。想想知青那时都不容易。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4-4-19 04:45
  • 签到天数: 83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39#
    发表于 2021-12-19 23:19:40 | 只看该作者
    义夫义 发表于 2021-12-19 22:42
    全国有多少知青

    1962—1979合计17.764.800 人。

    还有这么多知青?不过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知青所留下只是回忆了。赞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9-30 21:42
  • 签到天数: 26 天

    [LV.4]偶尔看看III

    38#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9 22:42: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义夫义 于 2021-12-19 23:22 编辑

    全国有多少知青

    1962—1979年合计17.764.800 人。
    “三千万”知青的说法:自1962年至1979年,城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17 764 800 人;相同时间从高小或初中(包括农业中学)毕业的农业户口回乡知识青年 12 432 200人。将下乡知青和回乡知青这两种“知青”加起来,一共是 29 497 000人,四舍五入后可以说是三千万。
    至今仍有80万知青留在了乡下。
    至于还有多少人活着,无法统计。他们的年龄大都在57
    67岁左右。积劳成疾,贫病交加,有之。衣食无忧,饱食终日,也大有人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9-30 21:42
  • 签到天数: 26 天

    [LV.4]偶尔看看III

    37#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9 21:57:48 | 只看该作者
    曾经的知青经历告诉我:在严峻的生活面前,往往只有现实,没有浪漫。当年的一代知青,正是一群十几岁的孩子,由于早早地自立于生存的困境中, 伴随着生存能力同时增长的,是一种对生命的正视与责任, 这种意识也必然地造就了我们这代一人所固有的,前所未有的坚忍特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4-4-19 04:45
  • 签到天数: 83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36#
    发表于 2020-4-19 14:16:41 | 只看该作者
    义夫义 发表于 2020-4-19 14:16
    一方老师:您好!
    您为啥生气呢?

    为你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9-30 21:42
  • 签到天数: 26 天

    [LV.4]偶尔看看III

    35#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14:16:04 | 只看该作者

    一方老师:您好!
    您为啥生气呢?

    点评

    为你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19 14: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4-4-19 04:45
  • 签到天数: 83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34#
    发表于 2020-4-19 10:45:39 | 只看该作者
    苍穹 发表于 2020-4-15 16:18
    在农村得到了锻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9-30 21:42
  • 签到天数: 26 天

    [LV.4]偶尔看看III

    33#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10:23: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9-30 21:42
  • 签到天数: 26 天

    [LV.4]偶尔看看III

    32#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10:21:51 | 只看该作者
    苍穹 发表于 2020-4-15 16:18
    在农村得到了锻炼

    岁月如歌往事悠,
    白发已上两鬓头。
    青春逝去成过往,
    且以深情笑回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4-4-19 04:45
  • 签到天数: 83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31#
    发表于 2020-4-15 16:20:48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咋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20 00: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6-22 09:17
  • 签到天数: 261 天

    [LV.8]以坛为家I

    30#
    发表于 2020-4-15 16:18:04 | 只看该作者
    在农村得到了锻炼

    点评

    岁月如歌往事悠, 白发已上两鬓头。 青春逝去成过往, 且以深情笑回眸。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19 10: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9-30 21:42
  • 签到天数: 26 天

    [LV.4]偶尔看看III

    29#
     楼主| 发表于 2020-4-15 15:16:13 | 只看该作者
    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评价(个见)
    坏的方面:
    1.加重农民负担;
    2.造成人才断层;
    3.浪费人才资源;
    4.造就了很多私生子和社会问题;
    5.使中国错过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拉大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6.耽误了一代人的前途;
    7.五万多名知青失去了年轻的生命,造成了他(她)们家长永久的伤痛;
    8.国家花了三百个亿, 买了三个不满意。
    好的方面:
    1.让知青感受到劳动的艰辛;
    2.亲和知青与社会基层人民的关系;
    3.丰富知青的见识;
    4.锻炼知青的行动能力;
    5.缓和了社会就业矛盾。

    综上所述,弊大于利。所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终于被叫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9-30 21:42
  • 签到天数: 26 天

    [LV.4]偶尔看看III

    28#
     楼主| 发表于 2020-4-15 15:14:46 | 只看该作者
    三个不满意

    关于中国内地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邓伟人在1978年曾说,国家花了三百个亿, 买了三个不满意。
    1、知青不满意
    2、家长不满意
    3、农民也不满意

    据说李先念还加了一个不满意,叫国家不满意。

    1981年10月,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起草了一份《二十五年来知青工作的回顾与总结》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起因、发展、失误、教训等若干重大问题给出了基本看法。

    第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五十年代根据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就业难的国情提出来的,是我们党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次大试验。

    第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本来是一个就业问题,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当成政治运动去搞,指导思想偏了,工作上有严重失误。至此,历时25年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无声无息中画上了句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6-14 03:30 , Processed in 0.103539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