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随笔]两句诗将子孙引进诗的殿堂 [打印本页]

作者: 铁风    时间: 2022-11-21 23:52
标题: [随笔]两句诗将子孙引进诗的殿堂
本帖最后由 铁风 于 2022-11-22 13:35 编辑

          [随笔]两句诗将子孙引进诗的殿堂
     “ 可怜瘦骨轻如燕,飞上雕鞍马不知。”
      这是爷爷少时吟岀一首诗中的两句,全诗失落了,这两句却流传下来。
      深秋的一个傍晚。小荒地村子东头,忽然传来几声狗吠,紧接着吠声大作,且叫个不停。被惊扰地村民有人走出家门。隐隐约约看见在苍茫的暮色中,一个少年牵着一匹大黑马,身后还跟着一匹小马驹。沿着河北岸的路,从东边走进村。围着他跑着、跳着、叫着的,是村里大大小小几十条狗。那一夜,村子失去往日的宁静,犬吠声断断续续直到天明。
       昏暗的油灯下,当一个又黑又瘦,头发又长又乱,衣服又脏又破,乞丐似的少年。出现在家人面前时,家人几乎认不出他。让家人肝肠寸断,几乎绝望。却又让人朝思暮想、念念不忘,失踪二年的他终于回来了,家人喜极而泣。
       “可怜瘦骨轻如燕,飞上雕鞍马不知。”岁月流逝,他当晚倾诉地离情别苦,人们逐渐淡忘了。可当夜他有感而发这两句诗却流传下来。
       一个中秋夜晚,月亮又大又圆。十四、五岁,己经是初中生的我与父亲坐在家乡那座小石桥上。望着桥下河水中波动的月亮,听父亲讲述爷爷这段往事。当父亲念出这两句诗,我听后一下子就记住了。随着年龄、知识和阅历地增长。对诗中凄美的意境感觉越来越深刻。太贴切了,太生动了,浪迹天涯瘦弱无助的少年形象,在头脑中愈来愈清晰。这诗是父亲少年时,村中一位老饱学,摇头晃脑念给父亲的,当时还对爷爷这两句诗赞不绝口。
      “可怜瘦骨轻如燕,飞上雕鞍马不知。”

      让人很难相信这两句诗竟然出自一位年仅十四、五岁,只读过四、五年私塾的少年之口。是爷爷当时有感而发呢?还是借用古人的诗抒发自己的感情。父亲也不清楚,和我一样当时抱有相同的疑问。父亲讲他上学识字后,就翻看名人古诗。多少年过去了,翻阅尽可能弄到的诗集始终没找到这两句诗的出处。久而久之,却让他迷上了古典诗词,而愈陷愈深。甚至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行囊中总有几本诗集。也偶有涂鸦之作。我呢?因这两句诗,也迷上古典诗词。


作者: 剪烛西窗    时间: 2022-11-22 01:04
我只查到接近的两个故事,其中之一是:
比来一病轻如燕,
扶上雕鞍马不知。

江南昔有贵公子,年少登科。乃翁故朊士家居,于其公车北上,以五千金遗之。公子赋性不羁,楚馆秦楼,一路挥霍,比至京师,已囊空如洗矣。兼以抱病不得入场,嗒焉若丧,称贷而归。翁初怒其不肖,欲诃责之,及还家,首搜行箧,见诗稿中有二句云:'比来一病轻如燕,扶上雕鞍马不知',翁且怜且喜曰:'行此两句诗,则五千金花行值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一


作者: 剪烛西窗    时间: 2022-11-22 01:07
不过,铁风兄这段经历对我们很有启发:不少人都是读到了某些诗句因而爱上了诗词的,可见古典文学感人至深。
作者: 独享独行    时间: 2022-11-22 12:03
拜读了!马老师也是书香门第家庭。
作者: 铁风    时间: 2022-11-22 13:45
剪烛西窗 发表于 2022-11-22 01:04
我只查到接近的两个故事,其中之一是:
比来一病轻如燕,
扶上雕鞍马不知。

我爷爷那时是清朝,放马时失踪。两年后归家,已是乞丐一个。他一生经历了清朝、民国、日伪满洲国,晚年看到了新中国成立。
友知识广播功底深厚,也许这是那两句诗的出处。父亲和我都没看过这随笔,我有幸了解,可喜。
作者: 铁风    时间: 2022-11-22 13:53
剪烛西窗 发表于 2022-11-22 01:07
不过,铁风兄这段经历对我们很有启发:不少人都是读到了某些诗句因而爱上了诗词的,可见古典文学感人至深。

少年时逢三年自然灾害,夜间饿得睡不着觉,油灯下父亲给讲《古文观止》《诗人玉屑》《词学大全》三部书,我天性愚笨只学点皮毛,但真喜欢。
作者: 铁风    时间: 2022-11-22 14:03
独享独行 发表于 2022-11-22 12:03
拜读了!马老师也是书香门第家庭。

爷爷是农民,居只有百户小村落。可却为国家将子孙送进当时两大军校,《东北讲武堂》《黄埔军校》,后辈中有军人、医生、科学工作者、教授、工程师等,这农民老头有点与众不同。以后我会讲他的故事。
作者: 雨霁阳光    时间: 2022-11-22 14:05
剪烛西窗 发表于 2022-11-22 01:04
我只查到接近的两个故事,其中之一是:
比来一病轻如燕,
扶上雕鞍马不知。

我也听说清朝有这么一个人,后来下一科中了进士做了翰林。
作者: 雨霁阳光    时间: 2022-11-22 14:07
铁风 发表于 2022-11-22 13:45
我爷爷那时是清朝,放马时失踪。两年后归家,已是乞丐一个。他一生经历了清朝、民国、日伪满洲国,晚年看 ...

很多感悟都是切身体悟,跟“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不同
其实很多人经历了,大多“欲说还休”,经历了就看淡了。
您的故事非常让人感动,一句诗,三代人,这便是传承吧!
作者: 独享独行    时间: 2022-11-22 15:15
铁风 发表于 2022-11-22 14:03
爷爷是农民,居只有百户小村落。可却为国家将子孙送进当时两大军校,《东北讲武堂》《黄埔军校》,后辈中 ...

有远见卓识的前辈,延续家风的后辈,令人敬佩!
作者: 铁风    时间: 2022-11-22 15:48
雨霁阳光 发表于 2022-11-22 14:07
很多感悟都是切身体悟,跟“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不同
其实很多人经历了,大多“欲说还休”,经历了就看淡 ...

阳光小友见你也是性情中人,愿与结成忘年交,共同与独斑竹撑起这家园。
作者: 独享独行    时间: 2022-11-22 16:12
铁风 发表于 2022-11-22 15:48
阳光小友见你也是性情中人,愿与结成忘年交,共同与独斑竹撑起这家园。

最早上网是博客网,我上去一周,就和阳光同时被推荐做了版主。阳光是第一个叫我妈妈的。
作者: 三庸秀才    时间: 2022-11-22 17:42
“比来一病轻如燕,扶上雕鞍马不知”

出自: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百度一下,就能看到。
作者: 剪烛西窗    时间: 2022-11-23 00:55
铁风 发表于 2022-11-22 13:45
我爷爷那时是清朝,放马时失踪。两年后归家,已是乞丐一个。他一生经历了清朝、民国、日伪满洲国,晚年看 ...

我是看了您的帖子才去百度到的。
作者: 剪烛西窗    时间: 2022-11-23 01:00
铁风 发表于 2022-11-22 13:53
少年时逢三年自然灾害,夜间饿得睡不着觉,油灯下父亲给讲《古文观止》《诗人玉屑》《词学大全》三部书, ...

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每天的饭都是细细的红薯条,后来变成一茶缸菜汤,里面只有几片菜叶,外加一个小孩拳头大的小窝头。很多人夜间饿了只好喝几口酱油。我有两个同事都是和我同样的病,晚上睡下去第二天发现已经没气了。
作者: 铁风    时间: 2022-11-23 23:16
三庸秀才 发表于 2022-11-22 17:42
“比来一病轻如燕,扶上雕鞍马不知”

出自: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比来一病轻如燕,  扶上雕鞍马不知
可怜瘦骨轻如燕,飞上雕鞍马不知

看来爷爷少年时是读过这《两般秋雨庵随笔》这老爷子少年时流浪乞讨才回到家乡,真情实感再创作,为原诗增色,别有韵味。他还留下一完整诗,是成年时写的,以后适当场合公示一下。

作者: 剪烛西窗    时间: 2022-11-25 00:21
铁风 发表于 2022-11-23 23:16
比来一病轻如燕,  扶上雕鞍马不知
可怜瘦骨轻如燕,飞上雕鞍马不知

期待着老人家的诗
作者: 雨霁阳光    时间: 2022-11-25 09:48
铁风 发表于 2022-11-23 23:16
比来一病轻如燕,  扶上雕鞍马不知
可怜瘦骨轻如燕,飞上雕鞍马不知

期待
作者: 铁风    时间: 2022-11-27 12:29
雨霁阳光 发表于 2022-11-25 09:48
期待

清朝、民国时期没有百度,我年轻时也没有,查资料太难。幸好没有让我在查询时多读不少诗。谢你点评、期待。回帖晚了见谅。
作者: 雨霁阳光    时间: 2022-11-28 07:57
铁风 发表于 2022-11-22 15:48
阳光小友见你也是性情中人,愿与结成忘年交,共同与独斑竹撑起这家园。

荣幸之至!问好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www.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