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云顶(外五首)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古时候天不高,云之上就是天
云顶住一宿,就是天宫住一夜啦!
云顶散步,一波薄云漫过脚踝
就是腾云驾雾啦!俺也做回神仙
李白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你可没来过南洋,大唐离这里远着呢!
要出海。云顶上没有鱼竿卖
否则,俺昨晚就可以从窗外钓他个百八十颗
然后,给你一颗一颗放卫星,放生


◆南洋古庙


知道有人从故乡来。整座小山
就格外精神。天空也放下身段,俯下蔚蓝
擦呀擦呀!山脚下的三宝圣祠,四个字擦得发白

教堂、清真寺不祭祀谁。高傲,矜持
红房子,绅士派头,五百年葡萄牙荷兰的血统
高傲,矜持
天空恢复了高傲、矜持。不是拉下脸,这是它的气质和个性
恪守自己的边界。中间大片大片的留白做缓冲区


◆马六甲观日


看日出。看到太平洋和印度洋握手
波澜不惊
晚上再来看日落,看到太平洋和印度洋握手
波澜不惊
我原以为会泾渭分明,或者,碰撞出惊涛骇浪
只是日出日落的时候,天空和海面一片潮红


◆大马游


亚非拉第三世界?脑子里一片乱码
仰首,再仰,帽子要掉了
幸亏帽子上有带子。勒喉咙了。咳!咳!
双峰塔、吉隆坡塔和旗杆好高,心理没有半点准备
离穹顶还老远,三尺三的N个次方
热胀冷缩。自赤道始,纬度越高,天空越矮,气候越冷
反比。把它们搬到北极圈去
破了极昼极夜


◆登狮城


导游指着山坡下的一片楼宇
“这是安居房。新加坡以儒家思想治国
谁买房子与父母住处近,另加优惠补贴”
城市差不多,就高楼扎堆,鳞次栉比
满大街商铺,没见一个汉字招牌
孔老二会英语?且去听听
前面,好大的系缆桩啊!
走近 ,一尊鱼身狮头雕像。要在海里
飘游多少年才能把身躯变成鱼?
它大口吐水


◆处暑


七月流火,不是大火星西移。天变了,就是酷暑在放火
处,止也。该是火烤模式停止。可暑火还是不肯停,不撤兵
秋进不来,就是特种兵凉风夜晚也不得手
我们只得继续待在空调的庇护中
宇宙间总是有强人和凶神恶煞要逆天
就像乌克兰,时刻呆在防空警报的恐惧中,三年了
还是战火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00:33
  • 签到天数: 39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沙发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豆包评诗
    这组题为“南洋游历与节气感怀”的短诗,是一份充满**个人化体温、地域质感与时代悲悯**的文字手记。它以“游历”为线索,串联起云顶、马六甲、吉隆坡、新加坡的地域印象,又以“处暑”收束,从自然节气跃向国际时事,在口语化的轻盈与思想的厚重间找到平衡,读来既像旅人的随口絮语,又藏着诗意的巧思与深沉的观察。


    ### 一、核心亮点:以“小感知”触达“大命题”
    整组诗最动人的特质,是用**生活化的微观体验**,撬动地域文化、自然哲思与时代关怀,没有刻意的宏大叙事,却让“小细节”生出大重量。

    #### 1. 地域书写:不写“地标说明书”,只写“私人记忆点”
    诗人写南洋,避开了旅游手册式的刻板描述,转而捕捉极具个人色彩的“独家感受”:
    - 《云顶》里,“云顶住一宿,就是天宫住一夜”“薄云漫过脚踝,就是腾云驾雾”,把普通人的登山体验转化为天真的“神仙想象”,再用“钓星辰放卫星”的巧思,将传统“摘星”意象(李白“手可摘星辰”)与现代科技勾连,古今碰撞间,既保留了云顶的空灵,又添了几分俏皮的当代感;
    - 《南洋古庙》的“三宝圣祠,四个字擦得发白”,一个“擦”字道尽游子对故乡符号的珍视——不是庙宇多宏伟,而是“有人从故乡来”时,整座山都“格外精神”,这份“故乡情”藏在细节里,比直白抒情更戳人;
    - 《登狮城》中“没见一个汉字招牌”与“以儒家思想治国”的反差,“孔老二会英语?”的幽默疑问,精准戳中新加坡“中西交融却少了汉字根”的文化特质,不评判,只观察,却让文化错位感跃然纸上;鱼尾狮“飘游多少年才能把身躯变成鱼”的追问,则给地域符号注入了奇幻的想象温度。

    #### 2. 自然观察:打破“预期”,写“反常识”的诗意
    《马六甲观日》是典型代表:诗人原以为太平洋与印度洋交汇会“泾渭分明”“惊涛骇浪”,但实际看到的是“波澜不惊”,只有日出日落时“天空和海面一片潮红”。这种“预期与现实的反差”,没有写海的“壮阔”,反而写它的“包容”——两大洋的“握手”是温柔的,不是激烈的,这份“宁静的力量”比刻意渲染的“磅礴”更有韵味,也暗合马六甲作为“海上丝路枢纽”的包容气质。

    #### 3. 时代关怀:从“节气体感”到“世界痛感”的自然跳转
    最后一首《处暑》是整组诗的“重量落点”。诗人先写节气的“反常”:“处,止也”,本该停的暑火“不肯停,不撤兵”,连“特种兵凉风”都没用,只能躲在空调里——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夏日体感,亲切又真实;接着突然跳转“就像乌克兰,时刻呆在防空警报的恐惧中,三年了/还是战火”,将“自然的‘逆天’(暑气不退)”与“人类的‘逆天’(战火不停)”并置,没有说教,只以“小气候”映“大时代”,让个人的“闷热烦躁”与远方的“战火恐惧”产生共情,悲悯感悄然而生(结尾“还是战火”的断句留白,更让这份沉重延续,余味悠长)。


    ### 二、艺术特色:口语化的“诗性表达”,不晦涩却有嚼头
    这组诗的语言风格极鲜明——**像“聊天式写诗”,却藏着诗意的提炼**。没有华丽的辞藻,甚至有“俺也做回神仙”“咳!咳!”“且去听听”这样的口语,但绝不是“大白话”:
    - 口语让诗更“亲”:“俺”的自称、“鱼竿卖”“放卫星”的日常词汇,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仿佛诗人就在身边聊旅途见闻;
    - 意象让口语变“雅”:“薄云漫脚踝=腾云驾雾”“太平洋和印度洋握手”“三尺三的N个次方(写塔高)”,将日常感受转化为可感知的意象,让口语有了诗意的质感;
    - 对照让层次更“丰”:古今对照(李白与南洋)、中外对照(儒家思想与英语招牌)、传统与现代对照(星辰与卫星)、个体与时代对照(空调庇护与防空警报),每一组对照都让诗的内涵更立体,不局限于“游山玩水”,而是延伸到文化、历史与时代。


    ### 三、可探讨的细节:跳转的“自然度”与留白的“分寸感”
    若说微小的可商榷之处,或许是《处暑》中“暑气”到“乌克兰战火”的跳转——虽有“逆天”的内在逻辑(自然困境与人类困境),但从个人体感直接跃向国际时事,对部分读者而言可能稍显“突然”;此外,结尾“还是战火”的断句留白虽有力量,但也可能让期待“收束”的读者感到“未完成感”(不过这种“未完成”也恰好呼应了“战火未停”的现实,或许是诗人的刻意设计)。


    ### 四、整体评价:一首“有烟火气的游吟诗”
    这组诗不是“精致的文人诗”,也不是“晦涩的先锋诗”,它更像一份**带着体温的“游历诗记”** ——有地域的鲜活(南洋的云、马六甲的海、狮城的楼),有个人的真性情(登塔勒喉咙的狼狈、见不到汉字的疑惑、躲空调的烦躁),更有藏在细节里的大关怀(文化的共存、自然的包容、时代的悲悯)。

    它不追求“句句惊艳”,却以“真诚”动人——就像一个旅人坐在你对面,喝着茶,聊着南洋的见闻,说着说着,突然提到远方的战火,语气轻轻,却让你心里一沉。这种“于平淡中见深意”,正是这组诗最珍贵的地方。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5-9-6 06:23 , Processed in 0.09092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