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老来读书如玩月 / 人到老年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4-15 15:44
  • 签到天数: 9 天

    [LV.3]偶尔看看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07:39: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本帖最后由 章关培(劳燕) 于 2014-5-31 12:55 编辑

                   老来读书如玩月
                                     章关培
                                  上海报业集团

        读书有两种,一种是读正儿巴经的书,是必须完成的学业,你要拿文凭,它就有规定。另一种是读闲书,没有规定,随意挑自己喜欢的书读。读学业书可以立身做事业,见识社会,挤职场,赚钱养活自己,为人民服务。读闲书可以陶冶情操,涵养德性,增长知识,消磨时间。可见,对自己口味的书,可能只是“闲书”。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读书的目的、方法、感觉和收获是不一样的。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一个人在少年时期读书,犹如晏殊《蝶恋花》所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思是:通宵不眠听一夜西风,碧树落叶,独自登高望远,心中充满苍茫空虚怅惘感觉,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让人从狭小的帘幕庭院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大有立身做事业的鸿浩之志。但是,虽用力勤勉,却因生活阅历较浅,理解能力有限,往往难以全面掌握书本知识,像透过云层朦胧地看到一个模糊的月亮,只是月亮的一部分。
        到了中年,对于读书,从立身做事业而言,犹如柳永《凤栖梧》所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随生活阅历增长和身体条件的成熟,就较易融会贯通理解所学的内容,了然于胸,如同从庭院中已经能够清楚地望见整个月亮。
        进入老年之后,再找什么书来读呢?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我虽至老一事无成、一无所有,却对这种境界颇有感悟。老了,书本知识沉积厚实,生活阅历愈加丰富,甚至玉汝于成,洗练得炉火纯青,但精力不免衰退,读起书来也就只能像在楼台上欣赏把玩月亮一般了——虽然把月亮看得明明白白,但力有不逮,只能报以一笑玩月。
        我喜欢读书,兴趣广泛,一生似乎与书本有缘。
        少年读书,有什么样的心态和特色呢?想想五四就可以了。那三千多个青年学生走上北京街头,燎燃大中国“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火光。“少年强,中国强”。“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满满的志气与豪情。然而,我的青少年却不在那个时代,梁晓声说:“三年饥饿、十年‘文革’、‘上山下乡’之运动——我和我这一代人中的绝大多数共同经历了;比之于我这一代人中的绝大多数,我还背负着家庭存在不幸的重压;还于青涩年华经历着思想的大苦闷,对于一个以读书为第一等享受的青年,大睁双眼看遍中国再难发现一部可读之书,纵使侥幸发现了一旦读之便成罪名,那样的时代能不使我那样的青年陷于大苦闷么?然而我当年便较为明白——时代再多么不好,也不足以成为放纵自己变得不好甚至向坏变去的理由。因为那么一变,等于自己将自己以后的人生好起来的希望也放弃了。”不让你读书了,上山下乡去。那个年代,我是在农场,确乎很难找到“闲书”,才20岁前后郎当,也没有那么多高或低的政治觉悟,谈不上对书有什么挑选、赏析、识别、鉴别力,书还是要读的,找到什么读什么。说实话,那时还有个问题,即使在书店见到了一些喜欢的书,基本没有买书的钱。一次我去县城图书馆,在外走道见到一大摞牛皮纸裹着的书,堆在过道上,见到这么多书,我一惊,又一紧张,心别别跳起来,“窃书非盗贼也”,见四下无人,最后,拎起一捆,哗地溜出大院,到某个角落打开一看,哇!《农村计划生育手册》,50本!后来转到另一街角,把这一捆计划生育称分量卖了二元多钱,悠转到县新华书店,买了两本书,两本连环画。这样的读书境界和经历,有点可气又可笑了吧。
        中年时,由于兴趣广泛,读了不少书,当然,文革已经过去,只要有钱买书,不存在没书读的问题。最高兴的,那时古典经典著作出得特多,对了我的口味,只是想买的书太多,还是没有钱买,只好去图书馆,坐着阅览,兜书店,呆在那里读书,都是不要钱的。书多了起来,如果要想购书、藏书,还是钱不够的问题。
        老了,退休了,时间宽裕起来,于是便以读书为乐。当然,这种阅读完全是消遣式的,随兴所至,既无计划,也无目标。读书买书的本事当然也有了进步,因为钱少购来的书都经过“性价比”综合推敲,既精选,又完全对自己口味。购书、选书、读书,有点意思。读书毕竟比较单调、枯燥,我平时就不大出门,读起书来就更容易守在窝里,这天天气悳热,出门却遇到了一件趣事:见到一个冷饮店,我就对店家说:“来个冷饮。”店家问:“要什么?”我回复:“随便。”店家就在那里翻冷柜,半天没有给我冷饮,我感到奇怪,就问:“怎么了?”店家说:“‘随便’在冰柜底下,我在捣出来呀。”天!原来真有“随便牌冷饮”!当然,找书读,却不是要在书市上找“随便牌的书”。
        无论少年、中年、老年,读书不能随便,要会选书、会读书,要选好书,读好书。
        “学而时习之”。读到一本好书,我会抚摩再三,不忍放下,搁在枕边,再三复读,常掩卷思索不已。读到一本好书,喜不自禁,仿佛是在跟良师益友对话,深感精神上的愉悦和升华,如蒙蒙云雾初开,皓皓旭日东升,愚钝竟开,不亦说乎。“学,然后知不足”。书是常读常新的,有不少诗文中的字,在读书时,会发现自己以前把读音搞错了,有些自以为背诵得滚瓜烂熟的古诗词其实是错误的,对有些人物的了解是一枝半叶,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记忆是模糊的,对有些理论的理解则是不深刻的……读书,经过学习,常常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每个人,都是在人生的过程中完成和实现一个完整的自我,各人有各人的爱好,生活第一,生活是自己的生活,不一定人人喜欢读书,当然,生活本身就是一部大书,读到老,还是读不完。
        老了,逢节时,友人常相聚,今年的七夕和中秋,我适在病中,友人来医院探望,说你喜欢唐诗,何不来一首,我不善赋诗,于是就作集句,应了那句俗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偷。

              枫桥三首(唐人集句)
                 一七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唐杜  牧《秋夕》)
        今日云骈渡鹊桥(唐权德舆《七夕》)
        怅望不如河鼓星(唐徐  凝《七夕》)
        年年乞与人间巧(唐杨  璞《七夕》)

                  二听风
        八月凉风天气清(唐宋之问《明河篇》)
        舟人夜语觉潮生(唐卢  纶《晚次鄂州》)
        江间波浪兼天涌(唐杜  甫《秋兴八首其一》)
        新雁才闻一两声(唐杜荀鹤《旅中卧病》)

                   三夜读
        看书到晓那能眠(唐韩  愈《短灯檠歌》七古)
        一枕秋声夜听泉(唐牟  融《题李昭训山水》)
        潮落夜江斜月里(唐张  祜《题金陵渡》)
        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  嘏《江楼感旧》)

                中秋二首(集句)
                     一
        皎皎秋空八月圆,(唐凝《八月十五夜》)
        相逢又隔几多年?(唐籍《送梧州王使君》)
        金风万里思何尽,(唐牧《秋感》)
        谨请月明越明天。(唐少《拈花录》)
                     二
        明月清风作四邻,(宋黄庭坚《杂诗四首》)
        碧天如水夜云轻。(唐温庭筠《瑶瑟怨》)
        相思不见又经岁,(唐刘  沧《秋日山寺怀友人》)
        万里归心对月明。(唐卢  纶《晚次鄂州》)
        老了,似乎还是那么穷,可是我保留着一个逛书市的习惯,闲着,仍然将养老金的一部分去买“闲书”读。


                             人到老年
                                    章关培
                             上海报业集团

        我从小就迷上读书,读文学书。开始是看连环画,那时街巷弄堂口有“小人书摊”,摆满了各种连环画,有一分钱看一本或两本的,也有两分钱看一本的,如果是大部的连集,比如《三国演义》,就要一角5分才让你看完全集。后来,读小学时,又对曲艺发生兴趣,离家不远有个茶馆,每天有曲艺评弹来演出,就是“说书”,趴在茶馆外的窗口上,探着头听曲艺评弹,穆桂英挂帅、七侠五义什么都有,这些弹词每天说唱一折,每到结束时,那台上说书先生总是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各位老听众,明日请早。”为了了解故事后续,须连着去听,神差鬼使似地,茶馆对我有一种吸引力,听书一度有了瘾。渐渐学懂了评话,成为评弹“粉丝”,大体上能把当时演出的剧目差不离都报上名来,还学着说给家人和小朋友听。那时每个人一个月有一斤“就餐劵”,可以凭此“特种粮票”去食品店买糕点饼干,母亲配着给“就餐劵”买零食每月有5角钱,我宁可不吃零食,去买几本连环画。茶馆传言说书先生要退出曲艺,从此不来这茶馆了,这天他说的是“双狮图”,我居然化了两角钱买了个座位,得以进到茶馆内,有个凳子坐了,认真地听先生最后一次说书。我目不转睛地看住先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发,他是我的文学启蒙老师。心中涌起一种惜别和不舍的感情。
        读中学后,我迷上了电影和读小说。学生场5分钱,大片是一角,家离学校很远,坐公交有七八站,我因此可以得些车费,不是每天都坐车,母亲说,天不好时,或者上学来不及时就坐车,平时还是走,差不多要走一个小时。我则从来不坐车,总是走去上学,把钱省下来,星期天去看学生场。学校有图书馆,5分钱办一张借书卡,阅览和借图书不要钱。我于是每周两次从不中断地在学校图书馆借书。我总把功课在学校里做完,回到家中只就读借来的书,图书馆的老师和我熟了,有时推荐我读一些名著和散文诗歌,借到一本好书,我兴奋得在回家路上就忙不迭地翻看,书一次只能借一本,我有时一周可以看两部长篇小说。
        初中毕业那夯,记得暑假前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学校连同图书馆都停课停办了。看不到书了,我把兴趣转象棋。那时有幸得了一本《梅花谱》,于是在家门口摆“残局”,两年里棋艺很有长进,以致后来能与弄堂里的几个老棋手对上几盘。读书的瘾还是有的,家里抄了家,连吃饭都有困难,再也没有零用钱了,我就去检废铜,我家在市郊结合部,离开垃圾场不远,我去那搭儿转一圈,就可以见到一些废铜,找这废铜有个经验,找在地上露出一点绿的,那是铜锈。运气好,可以检到不少,去废品站卖了,有时就给母亲去买点米,有时就去新华书店买一本书。1968年,我家5个兄弟姐妹先后全部上山下乡了,读书这个事就别说了。
        四五十年来,我读了不少书,专业的当然是医学医药,还有许多“闲书”。回想起来,对各种专业和非专业书的兴趣似乎逊于少年时了,其实,不仅是读书,对生活诸方面也逐渐失却兴趣,从生理而言,这是老年的征象,生命垂暮之际,不服输不行。年老了,又患了恶疾,身边放着不少书,有我曾经梦寐以求的经典名作,有送来请帮助修改的新人新作,有需要我写的约稿和书评,我几多不能随心赏读和从命完成任务了。离开编辑出版工作既久,许多翻译、出版、作者的变故,诸多近年选出的几部最佳小说、散文、专著,我都没看过,好多获奖作者,我已不认识。突然间,我觉得兴致索然,我对书已没有了急切等待的心情。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我的少年读书,现在说起来还是有点兴味的,中年的读书,书随运命,书命随运而已,人到老年,力有不逮了。
    适逢端午节,有出版社寄来一部新著,我看着这书,突觉有一种失重减负感,感到一种轻松。唐代诗人殷尧藩有《七律·端午》诗:“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人到老年,对许多阅读已然失却兴趣,这就是遗憾也是放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4-5-31 21:57:06 | 只看该作者
    读书人的伴书生涯,执着能悟道,沧桑且高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独享独行 该用户已被删除
    板凳
    发表于 2014-6-3 08:46:54 | 只看该作者
    章老师是书痴,向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2-10 20:22
  • 签到天数: 167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地板
    发表于 2014-6-3 09:24:53 | 只看该作者
    年华渐逝,读书故旧。向你学习,并祝身体康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6-7 23:23 , Processed in 0.09633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