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给好友改诗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3-6-15 13:10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9-7 11:29: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给好友改诗


           昨日好友微信发来一首诗让我给改一下,因为是至交,我就毫不客气的大刀阔斧的砍了起来。他的原作是:

    七绝·早春山中行

    山坳残雪未全消,新绿顽皮卧柳梢。
    山雀啾啾枝上叫,嫩芽拱土笑弯腰。


         他的这首诗是想写初春去山上游玩时所看景象,以此来描述早春的景象,以达到对早春的情感抒发之目的。所以,就写了,残雪、柳梢、山雀、嫩草芽等四个画面。下面我就其作品的情况作以具体分析,并把我提出的修改意见如下:

          1.山坳残雪未全消——山坳残雪本就是消融了一些余留下的一部分,再说“未全消”,属于意重了,浪费笔墨。这“未全消”三个字没有增加新的内涵,完全是画蛇添足,且画面感有些模糊,不是很立体很清晰,很具像,所以,要去除,要再具像化,我给改为:半坡残雪掩山坳,这样和其原作要表达的意思没有脱离,还是那“山坳残雪”的意境,所增加的是更具体的“半坡”,这就立体了,一个“掩”字,带有动作了,那些残雪,不是静止的,是在动的,在干嘛?在“掩”着那半坡呢,为啥要掩那半面山坡呢?一是这是早春的北方,山中在朝阳的那半面比较平敞的地方,也就是山的南坡能晒着太阳,那地方的残雪都老早被融化了,已经没有了,而在山的比较凹的地方,背阴的不容易晒着阳光的地方,山的北坡阴暗那半面,也就剩余了一些还没有被阳光完全融化掉的雪残留在那里,这些残雪还依然的遮盖着那尚在睡梦中的半面山坡,这就体现了残雪与山坡那种和谐相处相融合的状态,残雪好像一床大被在慢慢的掀开着,不是一下子掀开起来,残雪是考虑大地刚刚要苏醒,需要慢慢掀开被子,这和我们人类一样,刚睡醒,不是一下子就掀开被子,需要有个缓慢的过程,所以这些残雪,还要“掩”着这刚要睡醒的山坳,别让这半苏醒的山坳着了凉,这个“掩”字就带有静中有动的意境来了。

          2.新绿顽皮卧柳梢——新绿,一般是指春天进入了中期,也就是仲春才有的物候特征,仲春时节远远才能看到有嫩绿色,这才叫新绿,早春的时候一般离远了是看不到新绿的,柳梢有新绿,那是仲春的物象,早春只能是柳芽,柳芽是鹅黄色的,还达不到“新绿”状态,这个时候应该是柳芽的嫩苞或者是被北方人称为“毛毛狗”柳花蕊,"毛毛狗"。那是黄色,所说的“鹅黄”,鹅黄指淡黄色,即小鹅雏绒毛的颜色,淡淡黄色。要说新绿还早,因为有残雪的时候,这个时候是早春的物候特征还没有达到“新绿”状态,而这个时候“新绿”还没有到该出现的时候,所以,不能是“新绿顽皮卧柳梢”应该是“嫩芽”或能代表嫩芽的词句来“卧柳梢”,毛毛狗就是这个柳芽的别称,用“毛毛狗”可以达到这个效果,“毛毛狗”可以简称“毛狗”,这也是北方尤其是东北的对柳芽的俗称。这也本身就带有地方特色,和全诗是协调统一的,一读到“毛狗”就自然而然的会知道这是东北的现象。和残雪就遥相呼应了。再说“顽皮”这两个字,看似很俏皮的用意,其实不稳,一般顽皮是动作比较大和频繁的,而这个初出的嫩蕊还没有达到那种活泼乱动的状态,也只是初醒的柳芽,还是刚刚苏醒,怎么能会“顽皮”呢?试看我们的小孩子,在早晨刚睁开睡眼的时候能体现“顽皮”吗?这个时候是比较安静的状态,正在慢慢的揉着惺忪的睡眼,半睁不睁的状态,动作是很缓慢的,不是很剧烈很频繁的,是个慢动作过程,慢动作是不可以被称为“顽皮”的,那么这个时候该怎么描绘呢?我以为还是用“悄悄”或“慢慢”“轻轻”“偷偷”这样的表示缓慢节奏词汇比较好,比较能体现嫩嫩的柳芽初吐枝头的那种状态,因此我给改为:毛狗偷偷上柳梢。这个画面应该是近看的,因为远看你就根本看不到嫩芽的,只有近看才可能看到柳梢上的嫩芽。“上”在这里是动词用。用“偷偷”要比“轻轻”活一些,“偷偷”汉语形容词,形容行动避人、不易使人觉察有悄悄”的含义,而“悄悄”的含义有无声的行动不让人知道的意味,而“轻轻”只是用很少力量或压力地, “轻轻”的词性属于温和地;温柔地动作状态,外延小,“偷偷”较于“悄悄”较“轻轻”就显得带有主观性动作。所以使用“偷偷”就比“悄悄”“轻轻”更鲜活一些。

          3.山雀啾啾枝上叫——这一句在绝句里应该是转折的,也就是绝句的“起、承、转、合”的“”句。格律诗包括绝句诗的首句是“”句,“起”也就是事由的起头,起到引发后面的内容出来的开头,是诗的引子,而第二句是承句,“”也就是承托起来,把第一句引发出来的和后面要说的事衔接上,由低向高托住,托举到一个高度,使诗的意境有高低起伏感觉,第三句的“”,就是把前面引发而又托举的事情,再给转折到要表达的主题上来的一个衔接手段,这句话的重要作用就是要让诗的前后首尾相应,“”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诗的品味。原作的这句话,和前面的两句没有外在的衔接,是平行的,没有互补相连性,和后面的句子也没有联系,这就是不是“”了。起不到承前启后的抑扬顿挫的作用了,倒是有罗列堆砌之感,也并没有鲜明的主题个性展现。再就是“山”重字了,一般诗里不是必须要强调和加重对某一物象的深化,是不可用重复字的,特殊需要,也可以用,以起到递进和深化作用,山雀和后面的拱土没有联系,和前面的山坳也无必然联系和深化作用,再说山雀平时也啾啾叫,不只是在早春,这一句不能展示早春的物候特征,和后面前面都没法衔接,所以,这句话我就给改为:最是草芽初睡醒。就不用“山雀”这个物象了,而把原诗中的第四句中的物象拿来用到这里,放到第三句上,来为拱土作铺垫,草芽也是早春特有的季节特征,把草芽放到第三句是为第四句作铺垫和本诗尾句产生呼应关系,这就是要拔高的嫩草芽拱土就起到转的作用。
          4.嫩芽拱土笑弯腰——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这首诗主要是要表达早春的那种悄然之中慢慢苏醒的大地各种物候特征,体现早春的那种悄然而来的变化,那么这就要把这种早春变化活脱脱的体现在这二十八个字中,要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我们不可能把早春的各种物象都一一的列举在这二十八字中,那样就太拥挤了,有堆砌之嫌。绝句本来就有限,更是诗的浓缩版,那么我们就要选重点来体现大场面,只要能达到烘托早春场面的作用,无须太多物象,有了“残雪、柳梢毛狗、草芽”这就足以能体现早春物象特征了。所以,我给改为:纵然拱土也悄悄。把草芽拱土的动作放到这里,来和前面的柳梢上的毛毛狗,山坳里的残雪一样,都是悄然无声的在早春的季节里都是那么的慢慢的变化相呼应,这样就完成了对早春景象的描写展示,结句带出了所有物象,也就是残雪、柳梢毛毛狗、草芽们在早春时节的物候特征来,前面已经列举了残雪柳梢毛毛狗,草芽,这就足以达到能够表示早春的物象需要了,无须再罗列物象,第四句一定要有变化,不能全面都是物象罗列,那样就显得物象堆砌,没有什么变化所以,我们写诗,在最后一句,就是要拔高,要带出要表达的主题来。我给改的这后一句,就是给人们展示了早春的那于无声处看变化的形象来。通过这样的展示,我们就会感觉到早春的物候变化都是在悄然中进行的,不似秋来了,一夜树叶被扫的精光,不似夏天的疾风暴雨,那种急切的状态,早春的形态应该就是这样缓缓的悄悄的进行的。记得是一首好像是"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李调元  麻雀诗:一窝两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食尽皇王千盅粟,凤凰何少尔何多!还有清代郑板桥的《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诗前三句都是罗列,埋下伏笔,攥紧包袱,不让里面的含义外露,目的是等到用第四句一下展开,抖落包袱,把那些罗列的东西在一瞬间抖落,达到一鸣惊人,一语中的的效果。所以,我就把第四句改成了这样。大家在早春都是悄然进行的,为什么?那就都初醒啊!“悄悄”这两个字是新韵用法,平水韵是仄声字,这首诗是新韵,因为我的这位好友是一贯使用新韵的。因此这首诗就给改成:
    七绝·早春山中行(新韵)

    半坡残雪掩山坳,毛狗偷偷上柳梢。
    最是草芽初睡醒,纵然拱土也悄悄。
                                                                
                                                   2020.9.7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6-18 15:14 , Processed in 0.07655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