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9-7-11 09:50: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林长信 于 2019-7-19 01:13 编辑
>
回复诗友石下草《聊到唯美诗歌-1》 林长信 2019-7-11
就【唯美】而言,唯一至上的就是【美】,于是【美】自然排斥其余。什么高雅/伟大/被束之高阁/遗弃…都已不在【美】的眼内了。然而,在浮华而富裕的社会中,【唯美】是容易转入颓废的。求美在19世纪的艺术市场就已随着贵族的消失而正式退位了。
《丑的历史》意大利/翁贝托·艾柯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所提醒的思想之一,【美】不是艺术唯一的追求,而艺术所表彰之丑可以使创作者与欣赏者免于【媚俗】。
附一首以技巧化追求表现的作品,表现主义即是唯美的,它以过度的技术来夸示美。
>
《眼镜蛇》+诗路42.-表现:清明节.
1
到野山拜祭好干妈 @韵
回到天桥下了铁骨梯阶
要跨过调度铁轨走向在后车站的破家 @
夕阳猛然把平行与交扭的眼镜蛇染成血红
都昂首起来要围攻我的乱发如美杜萨* @ *Medusa蛇发女人,凡与她对视者即化成石像.
2
好不容易把逃生的脚从枕木缝内拔出
手机却趁机跃入排水沟的格子架 @
一长列缓慢贴身驶过的车厢
每个轮子的眼珠都带着嘲弄与肃杀 @
3
我是在孤儿院长大 @
也是孤儿的丈夫是我唯一可信的依靠
而他驾驶的救难军机在风狂的海上爆炸 @
令他干妈一闻讯就心碎即飞奔云端
死亡的毒牙来吧,就请鉤走我无几的剩下 @//
林长信/2019-4-1#1966
>
诗路42.《表现主义在表现什么》 林长信 2019-4-4
艺术家目视第一空间/无知之真实,转化入他个人主观的第二空间/意识、记忆、经验,而造作出第三空间/艺术作品(语出《从远游到赋归》高千惠/2018),而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安、疏离,与慾望(语出《离散与救赎/于彭的慾望山水与山水慾望》萧琼瑞/2018),以强烈炫示的艺术作品最能投合现代/工商/资讯社会的城市人的胃口。虽说释家早已用1色空/2法空/3空悟三者消解了该三空间,但谁不贪恋红尘?凡众其实宁愿尘根不断。
此中,有艺术家用极端夸示的技法,死劲显示某种隐微(例如以油画一滴滴细细绘出日光浴已晒黑的皮肤上的汗珠的反光与将聚流的动向,是考究形式化的),那时刻的[真实]与【表演】的分际红线在哪里?难道阅听人非得从剃刀边缘才能被棒喝与醒悟吗?还是说[表现主义]艺术作品虽阅听人始终在他的心尖,但其实仅仅是创作者本人的纵慾,而迫使阅听人都成了“瞥伯汤姆 Peeping Tom”。//
林行止《脱光光闲话》w3-lj.hkej.com/lj2017/artculture/article/id/55752
>>>
回复诗友石下草《聊到唯美诗歌-2》 林长信 2019-7-19
所以,既然我们人间有生活衣食不缺的A贵族式的,也有辛苦谋生后才得闲余的B庶民式的,当然也有介乎二者之间的小康后的C小资式的。在民主的现代社会三者会互相流动,故,笑话、小品、故事和小说…啥的,都有甘愿消费它的市场与阅听人。自然,春节联欢晚会会注入大量的艺术或商业形式与内容,以呈现时代心声,囊括最大的阅听人市场占有,以获得广告商所欲购的点阅价值。
人人都可享受艺文,而唯美是永远受欢迎的,唯美是倾向【抒情】的。但以现今的大城市综合了各样族群与阶层生活在一处,某些胃口的艺文创作者会把抒情的转向至【叙事】的,甚至是【说理】的、【哲思】的,都是一种合理的艺文的市场分化与分食。我们已活在艺文多元共存的现代,没有何者可以为独尊,贵族/小资/庶民都必须放开心胸,尊重他人的各取所好。
个人孤陋,无能即引丑诗歌作举例,谨先提供几名画丑的美术家,请读者上网瞧瞧这些不美丽却很激动人心,并颇为启智的艺文作品。如次:耶罗尼米斯·波希(Hieronymus Bosch,1452-1516)、奧托·迪克斯(Otto Dix,1891-1969)、法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2)、喬-彼得·威金(Joel-Peter Witkin 193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