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编外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第三极印象(全文完)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半小时前
  • 签到天数: 466 天

    [LV.9]以坛为家II

    92#
     楼主| 发表于 2023-5-25 11:53: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3-5-25 12:06 编辑

    廿八:工布人的习俗



      或许是有预定的程序,她主动谈到了当地婚俗。说藏族风尚强者为尊,属男尊女卑习俗。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的家庭,并不罕见。我想或许和其土地分散、生活的自然组合有关。有小青年问她藏族怎么谈恋爱?她说唱歌呵、交换信物呵、一同到圣山去拜圣物就定情了。并说多妻多夫都是自愿的,在这里舅舅的意见很重要。当有人问,靠什么呢?竟意外的从她口里,听到了能力一词。她还在路上应大家请求。唱了二首民歌,也有说是情歌。都只二、三句,夹杂着汉语和藏语。我只听清太阳呵、月亮呵、洁白的哈达不需长,祝福呵!洁白奶子碗里香,吉祥呵……但旋律优美,曲调清越曼妙,余音婉转不绝。不亚于一般歌手。


      终于到了她家的院子,门口一个和她年貌相当的中年汉子,身着卡克工装。相貌堂堂正正,脸上带着盖章式的微笑。正在调整拖拉机的犁铧,她笑着给大家说那是她的第一个男人,她们是去南迦巴瓦峰下拜过圣物的。她说取圣湖水、神山土、雪山花、高原石、分置碗盏中祈求,能使男女阴阳调和,吉祥如意,得圣湖雪山神保佑。并说她有三个男人,在山场经营畜牧,山里面另有院子。很少下来,到是她各处走动。在这里入赘最受欢迎,也最简便。只消提前一天,由舅舅骑马去迎接女婿,带上白氆氇做的新郎服,还带上一块砖茶和酥油等礼品就行了。若要娶新娘回家,不但易受舅舅和送亲的人挑剔,还得先到女家做三年的农活。结婚后就好耍了、可享福了。但看到的和她说的似乎不大吻合,在藏区大多数工作都是男人在做。到是烧香拜佛的妇女为多,特别是磕长头的队列中老年妇女特多。何况她那摆弄拖拉机的男人,不也在劳作吗?反而到感觉她更像现今所谓的女强人。有家、有外室、有多种产业、甚至看她的安排指挥能力、较高的汉语水平和口才,我感觉很可能就像是当地村上的头目呢!


      先前在康巴旅游时,就曾经过留有文成公主入藏遗迹和传说的许多地方。知道最终是经康巴藏区,从藏东南溯尼洋河前往现拉萨的。所以当年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一些礼仪也传承至今。如挂代表中原五行文化的五色经幡,婚礼上新郎新娘互插彩箭,以祈祷荣华富贵和传宗接代之兴旺。而嫁妆必须有:小菩萨一尊、经书一册、佛塔一个。这是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时的贴身三宝。沿用至今,其它则视各人的经济状况不同各有所别。总之汉唐风习,对这一带影响较深。


      一个宽敞的院坝,一幛镶花嵌彩、一楼一底的藏族工布民居。院内还打了眼机井。周遭围墙环绕,总体说来在山外也算得殷实人家。她很聪明,请大家进屋前要求我们收起相机,屋后不要拍照。并直接请我们进入了二楼的客堂。藏式装修,捂得比较严。光线不很好,有一点让人感到压抑的氛围。尽管屋内也有火塘,吊着石锅、烙麦饼的薄石板等,但很明显这只是摆设。那点微弱的薪火,更像佛龛前的供奉。并非要在这做饭,因为其底层明显有厨房。给我们敬的酥油茶,就是另一个比她年龄略小,略清秀些的妇女提上来的。着的是很简单的藏族女装,没用头饰和佩件。没说一句话,只按她的吩咐行事。像是其下属、保姆,或现在城市流行的家政。照明是电灯,已非是先前的松明子。堂屋并不算小,被我们三十多人围坐一、二圈后、中间还有主人的活动余地。更有几根木柱立在其间,看来还真是按其传统修建的。四壁到处贴得花花绿绿的,从佛像、经幡、唐卡、图片、照片、领袖像。错错杂杂的排列中,居然还有两张捐资助学的奖状!足见其身份的不一般了。


      说实在的、我在康巴和川西北都接触过藏胞,对其生活也多少有些了解。对这种样板式的组团造访兴趣不大,只有一种随着潮流,当了一次群众演员的体会。到是对有一个好奇心过剩的游客,感到不值。可能是没听到进门时,主人提到的要求。当他推开了一间主人关着的屋子,正准备探头瞧一瞧时。被她开玩笑式的斥责道:看啥?这么喜欢、就留下来吧,我可以收留你!引得一阵哄堂大笑,也让那帅哥脸红筋胀的好一阵不能平复。后来有人嘲笑他,看来她想收你作小呵!






    点评

    不管一夫多妻还是一妻多夫风俗,在现代社会是另一番风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5-26 20: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半小时前
  • 签到天数: 466 天

    [LV.9]以坛为家II

    91#
     楼主| 发表于 2023-5-25 11:48:03 | 只看该作者
    白水 发表于 2023-5-24 23:40
    民族村的人果然有特点,汉语说的好不敢小瞧。

    藏区的城市和城郊的学校,主要还是学习汉语和普通话。在成都蝗藏族人很多。基本上一般人是分别不出来的。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半小时前
  • 签到天数: 466 天

    [LV.9]以坛为家II

    90#
     楼主| 发表于 2023-5-25 11:42:06 | 只看该作者
    白水 发表于 2023-5-24 23:29
    常走天下?由衷赞叹,遇着好地方了。

    白兄如有机会进藏,今后可以直飞林芝。那是外地人绝大多数都能适应的城市,然后在向北向西深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半小时前
  • 签到天数: 466 天

    [LV.9]以坛为家II

    89#
     楼主| 发表于 2023-5-25 11:35:45 | 只看该作者
    白水 发表于 2023-5-24 22:58
    老师是有时间观念之人,闲暇之余不闲,将素材整理出诗篇。

    对这些独特少有的罕见现象,我都喜欢作一个特殊的纪录。记叙诗无疑是种最好的形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88#
    发表于 2023-5-24 23:40:13 | 只看该作者
    编外人 发表于 2023-5-24 11:55
    廿七:参观民族村

    民族村的人果然有特点,汉语说的好不敢小瞧。

    点评

    藏区的城市和城郊的学校,主要还是学习汉语和普通话。在成都蝗藏族人很多。基本上一般人是分别不出来的。哈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5-25 11: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87#
    发表于 2023-5-24 23:29:05 | 只看该作者
    编外人 发表于 2023-5-23 12:04
    廿六:“拉日嘎”今日林芝

        真得感谢这场山里人称的“送客雨”,我们因此能较早的回到八一镇。领略了 ...

    常走天下?由衷赞叹,遇着好地方了。

    点评

    白兄如有机会进藏,今后可以直飞林芝。那是外地人绝大多数都能适应的城市,然后在向北向西深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5-25 11: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86#
    发表于 2023-5-24 22:58:12 | 只看该作者

    老师是有时间观念之人,闲暇之余不闲,将素材整理出诗篇。

    点评

    对这些独特少有的罕见现象,我都喜欢作一个特殊的纪录。记叙诗无疑是种最好的形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5-25 11: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半小时前
  • 签到天数: 466 天

    [LV.9]以坛为家II

    85#
     楼主| 发表于 2023-5-24 11:55:41 | 只看该作者
    廿七:参观民族村



      到林芝的旅游团队,参观民族村已是一个固定项目。尽管离八一镇不远,就在公路边一个不太宽的山沟内。但我们到达时,太阳也升起老高了。难怪司机们赶早,单检查站点的排队等候太麻烦了。这村子不大,总共不过一、二十户人家。村部有个简单的小礼堂,主席台上正表演迎客的歌舞。有个能停几辆旅行车的院坝,车刚停稳、一群中青年妇女已簇拥上前,按藏族礼仪迎宾。延请大家到礼堂观看表演,地道的快餐文化。唱一首简单的歌、跳一曲藏胞舞,再招呼些想要释放激情的游客上台共舞一圈,有着同时接待几个团队的能力。显然就是个专供参观的形象工程,接待旅游团只是他们操练熟了的副业之一。


      简单的欢迎仪式一过,各家各户早已将游客分配停当。领着到各自家里去参观。我们这团仅十四人,只好附在另一个团队中。居然变成了最大的一个团队。由她们的大姐大亲自出马,领向自家院落。村部顺公路边也占有一个园区,仿外面公园兴建,有亭有阁的。虽然形式稍异、装饰不同,大样子还没变。也有几间屋子排成条短街的样子,屋前有院坝、有帐蓬、有间屋子居然挂的银行招牌。写有行政地名,太长、没记得住。尽管子看来拖了一公里来长的路段,但除了园子和共用房子,真正的藏民院落也就只那么几家。宽敞平坦的村道绕到山背后去了,偶或也有一些自驾游的越野车开进去。我总有种仿佛走入某场特定剧情中的感觉。


      尽管房屋的外形设计,仍按工布人自己的独特的样式。但材质都很新,用混凝土作骨架的建筑较多。只不过装饰的图案、花纹、门窗等,保留着其民族风格。这里属工布江达县管辖,为藏族中一个比较特殊的分支。因其生活环境,在整个西藏地区来看都算是较好的。大多工布人,还保持着自然朴素的原始生活习惯。导引我们的妇女很健谈,汉语很流利。年龄约四十出头了,身材相貌在藏族妇女中均算上等。因右侧脸上有一块天生的紫红胎印,形成了较独特的阴阳脸。她自我介绍叫鹞金,由于这名字的谐音很搞笑。居然有游客明捧暗讥的说:你这名字真好听,叫着响亮。谁知她竟然能感觉出这表面的恭维不含好意!也玩笑似的说:我这“鹞”是“鹞子”的“鹞”,然后轻蔑的向着那自以为是的中年人一瞪。可是专抓小耗子、小长虫的!可见其汉语水平的精准。其后再没有人敢在她面前自讨无趣的多嘴,相反见我们有走神的、没专心听她介绍的,还要笑嘻嘻的洗刷几句呢!


      其实这是个很能干的藏族妇女,对人热情、性格外向,对工布人生活的各方面,都作了详尽的介绍。对工布人的过去和现在,衣食住行诸多细节多有涉及。但我总觉得像按照一定的程序,照本宣科似的,和眼前所见并不太合拍。她家的院子在村的尽头,侧面有一个围墙内,杂乱的停放着些几辆大、小货车和拖拉机等,像个农机修理场。路边上有几个青年坐在已经发动的小型山地拖拉机上,后面挂着单犁正准备去上工。穿的全是较时新的汉装。只有她和刚才参与接待表演的妇女,才是头戴黑白折围花裹毡帽,穿着以羊绒作原料织成的氆氇,他们称其为“果秀”。不但绣有其喜欢的花卉图案,还要以绸缎或皮毛镶边。背上披有猴皮坎肩,系着金银腰带,玉佩。男人们尚未见一个穿传统藏服的,感觉总体上汉化程度较高。人也很精明的,你只消看看溪河边那些不起眼的小棚棚,就知道。那里面是利用,水流推动的转经筒。看着那不停的转动的转经筒,你不但能感到他们对信仰的坚定虔诚,更能深切的感受到他们的智慧。






    点评

    民族村的人果然有特点,汉语说的好不敢小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5-24 23: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半小时前
  • 签到天数: 466 天

    [LV.9]以坛为家II

    84#
     楼主| 发表于 2023-5-23 12:04:06 | 只看该作者
    廿六:“拉日嘎”今日林芝

        真得感谢这场山里人称的“送客雨我们因此能较早的回到八一镇。领略了这颗藏东南明珠,刚刚崛起的林芝城风光。尽管目前仅是个颇为袖珍的小城,但却是这地区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现在的“林芝”新城和地图上标示的林芝县,其间可是很有些距离的。喜欢按图索骥的自驾客,也有闹过笑话的。从其命名可知,这里原是西藏和平解放初期的军队驻地。原地名“拉日嘎”,只有几座寺庙、几个零星的村落,几十户人家。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军队才开始屯垦。经部队白手起家,逐渐形成一座高原城镇。但一直到上世纪后期,这里也只两条泥土路,还像个大村庄。其高速发展,是近二十来年的事。由中央安排内地各发达省、市对口援建,才成为了一个现代化新城。只消看看它那广东路、香港路、厦门广场等街道和公共场所的命名,就可略知一、二。

        最难得的是选了个好城址,城区简直就像一个风景区。位于尼洋河下游,距与雅鲁藏布江的交汇处仅三十余公里。属河谷山原地带,城周近山滴翠,远岭峰顶含雪。森林秀丽葱茏,山光水色明媚。从每一个街口看出去,每一幢建筑取个景,均堪称名画一帧。难怪西藏农牧学院、高原生态研究所都设在这个小城,为给未来的西藏培植更多的灵气。

        我认为这里最能引以为傲的,当属城区的海拔高度优势。在西藏二千九百米的地方,太为稀少。让所有外来客,没有高原反映的后顾之忧。仅仅刚好相当于康巴地区的雅江,早知如此、可能很多年前,我就已放心的踏入藏东南了。

        我们也在林芝品尝了当地美食,林芝石锅鸡。那是一种当地人叫龙骨石的天然岩石,制成的汤锅。也是黑色,大小和先前民间用的顶锅差不多。不特意说明也看不出和铁锅有太大区别。是米林下面墨脱县的特产,那个地方是我国二千一百多个建制县中,唯一不常年通公路的县。在我们刚到达过的天边牧场之纵深深处,被人们称为地球上最后秘境中的秘境。藏传佛教则称为“隐藏着的莲花”,有很大的一片被划在了麦克马洪线之外。这些石锅、石筷,大多是靠人力背夫运出大山来的。别看外形显得古朴笨拙,但却有传热快、散热慢、不粘锅、不变味的特点。现代科学又说这石质,含有益微量元素和矿物质。鸡是藏家放养于田间山野,体小、性野、好斗、善飞,处于半野生状态的藏鸡。配上藏区特产的手掌参、藏贝、天麻、胡椒、枸杞等药材做汤底,辅以当地耗牛、羊肉、松茸、香菇、豆腐、冬瓜、白菜、莴笋等食材。并与时俱进的用上了电炉,虽并没感觉到如何的鲜美异常。到是多喝了几口汤,主要是中午没怎么进食,饿了。

        现在这里不但为藏东南物资集结与交易中心,更成了沟通西藏东、西、南三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别说在西藏,在我走过的那么多的地方,若单从自然环境而言,没有几个城市,比得上今日林芝!当然这或许也是我的一种偏爱,有什么能比清晨一起来,随便向窗外一望。就能看见带着雪帽的青山。感受到一种花草遍地、果叶满枝,被森林怀抱着的清新惬意呢。可惜,我们还真没有这种福气。看到破晓的曙光时,早已出城过了边防检查站。难怪导游说我们运气好,还有幸看到了林芝的真面目。据说一般从拉萨过来的旅游团队,都是这样的入夜到,摸黑走,没几个真正见到林芝全貌的。全是疲惫不堪的入住宾馆,电话铃声催醒、提上发放的早餐袋上车,纯粹的过客。








    点评

    常走天下?由衷赞叹,遇着好地方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5-24 23: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半小时前
  • 签到天数: 466 天

    [LV.9]以坛为家II

    83#
     楼主| 发表于 2023-5-22 12:01:32 | 只看该作者
    廿五:天边牧场


        原想在这一带略着留连,但毫无先兆的山雨袭来。只好仓皇登车撤离,回望雨帘中的群峰,迷迷蒙蒙中又是一番景象。导游才说今天算是运气好,刚好游到终点才遇雨。他说这一带属藏东南,横断山脉中的高原森林。因植被茂盛、气候湿润,最能诱发降雨。南伊沟从四月开始,到八月都是雨季。只有九、十两个月来,那时天气最舒服。而到十一月后,一直到次年三月都在下雪,甚至常遇大雪封山。而且天天刮风、很冷,一般不接待客人。就是夏天,由于山高谷深,昼夜温差也较大,上午十时前,太阳大多还未出来,山风吹来,依然让人瑟缩,有种浸入骨髓的感觉。据说有关单位正拟将,这一片有地球肺、肾之称的森林湿地。开发成吸引更多中外游客,到此观光旅游及休养的绝佳之地。

        果真只是一场阵雨、尽管来势凶猛,但走得也干脆。车刚到沟口雨就停了。只是因太过突然,各旅游团的编队全打散了。更有的跑到珞巴的木屋躲雨去了,很多年青人都称没尽兴。我懒得再在这附近去转悠,利用这等人的无聊时间,开始整理这个我国人数最少民族的资料,以:“最后的部落:珞巴人”为题 写了首短短的叙事诗

    圣峰闪耀着永恒的坚冰
    绝壁耸立成一道道围屏
    雪域里珍藏原始的古木
    林莽中蕴养珞巴的生存
      *
    这是片没有污染的乐土
    任万物自由自在的共生
    容禽兽鱼虫集灵药仙草
    都是这本土原生的族群
      *
    岁月迷失在丛林的深处
    佛光福佑着极地的秘境
    这里远离了俗世的邪恶
    只有大自然普惠的深恩
      *
    简陋的木屋低矮的草棚
    祖传的弓弩记事的藤绳
    承袭着母系部族的荣光
    不负让生命永续的功勋
      *
    大额牛祭祀祈风调雨顺
    靠狩猎牧畜也火种刀耕
    阴阳树聚乐乞男女欢爱
    珞巴人只知为部落献身
       *
    母亲都喜欢猛兽的牙饰
    勇士爱炫耀美女的齿痕
    一遇新文明挑逗起私欲
    传统在瞬间便离析分崩
      *
    你离开茹毛饮血的日子太短
    你作为一个独立的族群太弱
    当投入中华民族的母亲怀抱
    原始的林莽也融入现代生活
      *
    不要说什么天边道什么地角
    蓝色的星球难容觉醒的大我
    只要能彻底清除世间的暴虐
    博爱的佛光永驻全人类心窝







    点评

    老师是有时间观念之人,闲暇之余不闲,将素材整理出诗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5-24 22: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半小时前
  • 签到天数: 466 天

    [LV.9]以坛为家II

    82#
     楼主| 发表于 2023-5-22 11:53:11 | 只看该作者
    云上云上 发表于 2023-5-21 12:25
    在您的文字里又认识了一个民族——珞巴族。

    珞巴族是在一九六五前才认证的,使当时的五十四个民族成了五十五个。其后云南西双版纳又添了个基诺族,成了现在的五十六个。但人数最少的仍是珞巴,只有三、四千人,不如内地稍大点的村镇或城里一个小区。其实在中印间的隔离区内、即藏南那九万多平方公里内还生活着几十万珞巴人。不然我国也不会很大方的,自动离争议线后退二十公里驻防。哈哈、这些是政治家的艺术……否则 三、四千人怎能让国家承认一个民族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81#
    发表于 2023-5-21 12:25:34 | 只看该作者
    在您的文字里又认识了一个民族——珞巴族。

    点评

    珞巴族是在一九六五前才认证的,使当时的五十四个民族成了五十五个。其后云南西双版纳又添了个基诺族,成了现在的五十六个。但人数最少的仍是珞巴,只有三、四千人,不如内地稍大点的村镇或城里一个小区。其实在中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5-22 11: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半小时前
  • 签到天数: 466 天

    [LV.9]以坛为家II

    80#
     楼主| 发表于 2023-5-21 12:16:59 | 只看该作者
    廿四:南伊沟



      南伊沟除沟口一段稍平缓,还有一个河心小岛。愈往前行愈陡峭。两侧的大山也越挤越紧,游览道更明显增加了坡度。沟谷两侧,林木蓊郁,古松、翠柏、云杉、桦树、青冈、错杂幽深;间有淡黄色的松萝,从高大的树叉枝丫间垂下,如雾幔岚帷。在阳光下轻盈飘渺,真令人怀疑那就是进入秘境的门户。而四月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林间草木繁茂,野花摇曳,红色,黄色,娇艳欲滴,溪畔不时出现的古老桃树,正花蕾初绽,比大峡谷的山桃已由盛转衰似略慢一拍。娇容初展之际,更觉妩媚动人。而随着山势陡峭、南伊水也更见湍急,从冰峰雪岭间奔腾跳跃而来。在沟谷间轰鸣狂笑。激溅起一簇簇洁白如玉的浪花,和晶莹剔透的珠光。通过那挂满了彩色经幡、有如迎宾门的珞巴吊桥,向外面的世界高歌猛进。


      因前不久有东海边来的游客下河寻石,被激流邀入秘境。至今未见回归。故现在导游严防死守,不准人近溪边、更不允过索桥。对岸已直接是原始林区,仅有珞巴人进山狩猎、采药等的原始生态小路。由于珞巴没有文字,那些为祈求山神保佑狩猎平安,获得更多猎物、山珍、灵药,所挂的风马旗,到是直接用的藏族的。


      上了一段长坡后,眼前豁然开朗。一片被雪山和原始森林怀抱的草地出现在路边,碧水蓝天、雪山草甸、有一群牛羊在散漫地自由觅食,构成一道绝佳的靓丽风景。这是宣传画和门票上都有的镜头,不用导游介绍,已有几个青年脱口而出的欢呼“天边牧场”! 周边全是原始森林,却留下这片绿草茵茵的平整草地。孤零零的牧羊人小屋点缀其中,虽有牛羊但并不见人。远处环绕着高耸入云,终年戴着雪帽的青山。令人无不感叹造化的优雅情调。


      一条木栈道穿越林中,悄悄地绕草场前行。一股林木的清新,混杂着枯枝败叶的腐朽味淡淡袭来。空气过分潮湿,感受不如林外溪边舒适。深入其中光线阴暗,一派杂乱的原始自生自灭情景。能近距离亲近松萝,仔细观察却发现有些类蛛网,似乎脏些些的。据说被称为“生态环境衡量器”的松萝,对空气的要求极高。有一点点污染就不能存活。松萝的存在标志着最原始,最纯净的生态环境。这些问题太专业,我不懂,但心里有点怀疑。因为我发现有好几处松萝,都是挂在已枯死或即将枯死的老松树上。或许它只排斥其它的污染。对本身的腐朽和死亡气息是可以接受的。


      松萝在古代的典籍中,别称女萝。以女喻其细小柔软之状。这名颇有诗意,骚人墨客推衍成山精树灵之轻盈绝色。我想说不定很多人,根本没有亲眼见过。否则。将有更切贴的比喻。林内到处可见倒地的巨大圆木,系自然死亡后慢慢腐朽的古树。静静地躺在野草丛中,有的身上铺满了苔藓,甚至寄生着野花、杂菌。仿佛在奉献最后的余热,将残存的养分归还天地。圆满的送走,一轮漫长岁月的尘缘沧桑。


      在快走到栈道的心头,有一株珞巴族供奉的阴阳树。这树是珞巴族常年要祭祀的神树。并将树上某枝干视为男峰,某疤痕树洞指为女阴。缠裹和挂满了贡物。珞巴人常在树前祈福,虔诚的在树下打坐吐纳,就能滋阴壮阳。节日期间,青年都来树下跳生殖舞,以祈祷人丁旺盛。也是他们部落、氏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体现。其实他们对生殖的狂热崇拜,也很正常。据说珞巴族至今在国内也仅三千多人,他们渴望繁衍壮大的心情也能够为世人理解。


      前方那山顶上有冰雪覆盖的山峦,那些山脊的连线,就是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其它各段的实际控制状况不清楚,反正这里现在就是和印度对恃最近的地方。这是听小司机说的,而我手中的地图上,前面还有墨脱县的大片领土。实在令人无语,我只能在心里感叹:我国还这么弱!好在这一带也基本是无人区,只要大家都不进入,到给地球保存下一块原始的森林秘境。等到世界大同之时,算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珞巴同胞世世代代,也算为祖国镇守了一方边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半小时前
  • 签到天数: 466 天

    [LV.9]以坛为家II

    79#
     楼主| 发表于 2023-5-20 10:46: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3-5-22 10:55 编辑

    廿三:珞巴族

        景区的接待站和停车场在哨卡后不远处,看来这里开放参观的时间没多久。至少是在世界大局较稳,中、印关系缓和后的事。目前基础设施较简陋,景区内道路狭窄,所有外来车辆均不允许驶入。和大峡谷一样必须乘坐景区内的游览车,只是这里用的是小型电瓶车。一辆只能坐十来人,司机几乎全是景区内的原住民。给我们开车的是一个很清秀的珞巴族小青年,看样子怕刚到参加工作的年龄。很乖巧的,大家都很喜欢他,就像邻家的高中生。他带领我们去参观珞巴民族的民俗文化,首先就将车停在他家的院子外,请我们去他家里看看。尽管生活用品很简单,朴素实用、但明显能看出他们已接受了现代的生活习惯。须知他们这个民族,是现在我国五十四个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直到几十年前,西藏和平解放时。珞巴族还沿袭着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原始部落生活。

        米林县在“西藏江南” 林芝地区境内,其旅游资源也算是得天独厚。从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汇流后,几乎处处是景。大峡谷、南迦巴瓦峰都在辖区,使南伊沟这样的天然美景也只能沦为待选自费景区。为了吸引外界眼球,主管者给它贴了很多商业化的标签:“地球上最高的绿色秘境”“中国绿色峰级的森林浴场”“藏地药王谷”“天边牧场”等。几乎包含了从全球到地方的各种名称。其实主要因藏药始祖玉妥·云丹贡布大师,曾在此地炼丹和行医授徒。算神秘藏医药重要的传承发源地,现有藏药观赏园、千年云杉王、山神殿、弥姆石柱、甘露洞(大师修炼地)、药王山等相关遗址可考。

        南伊沟虽说离米林县城不远,但纵深却有好几十公里。除进沟十多里内有珞巴民族村,其余均系人迹罕至之地。沿沟两侧,均有保存完好的原生天然林和植被。属集人文、民俗、生态,混合性旅游景区。

        一路上停停走走,参观了珞巴的文化体验馆、野生动物养殖场等。主要是实物和照片,因是旅游淡季、村里只留有些妇幼老弱。本来还有特约的竞技及游牧生活技能表演,但一般团队很难碰到这种好运。

        这原是一个以狩猎为其重要生活来源的民族,但小司机说:现在狩猎的人不多了。畜牧、药材采集、竹器编制、羊毛纺织,都是他们的副业。特别是南伊沟这一带,还生长有较多的冬虫夏草。外人不能进来采,每年都会有很多商贩来找他们购买。珞巴人的琼林村,离南伊沟口不远。后门木栈桥可直通沟边观景台。屋前院坝,两侧和房后都有园子。小村几乎全是木头盖的,房屋一般较低矮。几个参观的地方才是木架的两层楼房,室内布置显得很简单。无床、兽皮、编织毡垫,直接铺在地板上。有木墩、椅子、均保持树干原样,给人有一种原生态的感觉。墙上挂了些弓弩、砍刀、猎枪、网套等狩猎器具,生活场景的相关老照片,没有时间细细研究,只好先收进相机再说。

        从官方介绍看,珞巴族尽管人少、无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通用藏文。信奉原始巫教,习俗独特。直到西藏和平解放时,从原始部落生活直升现代社会。且在深山林区,有主要生活聚居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经国务院批准,确认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如仔细的看,珞巴和藏族服饰上确有明显区别。珞巴男人一般都跨长刀,身着皮毛猎装,头戴兽皮帽。女人穿圆领窄袖短衫,下身为紧身筒裙,小腿扎裹布。而且洛巴男女喜欢在腰部和颈部,挂满沉甸甸的饰物。家里的装饰、神坛布置都有区别。同时他们喜欢将山林中俘获的野鸡、珍禽、熊等猎物带回来圈养。以获得更好的价钱。我们去时刚好卖了一批,所以看到的只有驯化后的野猪。到是各家都备了些他们的民族食品,也不过是玉米、荞麦饼、酥油茶、奶渣、酱鸡蛋、山药、土豆等。游客最推崇的是从南伊沟里捕捉的鱼,用竹签穿着炸或烤的特色美食。

        当然随着旅游业的开展,他们也摆了些卖纪念品、食品、饮料,药材和石头的摊子。特别是石头,看来和普通鹅卵石没啥区别,但据说他们天生能感应到,是不是宝石。我们去小司机家中时,他还特地将他藏在菜园中的宝石拿给我们看。当然我们这群肉眼凡胎,也看不出什么明堂。后来我从一个小摊前经过,来了一个走路很费力的珞巴老太婆。比划着要我买一个,她比的价都不贵。但我实在不愿捧着一砣宝石走路,又狠不下心让她失望。好在看见那堆石头里,有一块比鸡蛋略小的纯黑小石,挺光滑的。便掏十元钱买下、换得她绽放开一脸的笑纹,也算是我此行买下的唯一纪念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半小时前
  • 签到天数: 466 天

    [LV.9]以坛为家II

    78#
     楼主| 发表于 2023-5-20 10:38:03 | 只看该作者
    白水 发表于 2023-5-19 21:13
    来到佛教圣地,遵循当地习俗,面对大量飞虫围攻叮咬,用欢迎亲吻词汇表述,细微之处足见老师是有心之人。

    唉,入乡随俗吧了,藏族人对宗教的虔诚是真实的我们只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77#
    发表于 2023-5-19 21:13:28 | 只看该作者
    来到佛教圣地,遵循当地习俗,面对大量飞虫围攻叮咬,用欢迎亲吻词汇表述,细微之处足见老师是有心之人。

    点评

    唉,入乡随俗吧了,藏族人对宗教的虔诚是真实的我们只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5-20 10: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半小时前
  • 签到天数: 466 天

    [LV.9]以坛为家II

    76#
     楼主| 发表于 2023-5-19 12:05:00 | 只看该作者
    廿二:佛光下的博爱、平等、阿弥陀佛



      回到大峡谷的接待中心,正是午后太阳很烈的时间。尽管温度并不算太高,但那临江的潮湿环境,很适合小昆虫孳生,尤以细小的蠓虫蚊蝇为甚。藏族是全民信佛,宽容、博爱、不杀生?对这些小生灵、包括我们要灭除的四害,均报着听其自生自灭的态度。大家平等、自由的,参与生存竞争。早在来之前,导游就作了特别交待:只能驱散,不能灭杀。说起来它们也算是这块土地上的主人,要和平共处。在直白我去买鲜酸奶时,就感觉到了那一带苍蝇有点多。因早就知道雅鲁藏布大峡谷,是青藏高原上直接孟加拉湾,导引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北上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为什说,林芝是西藏江南的主要原因。也是秘境谷底,会出现热带雨林的奥密。这里现在仍有保存完整齐全的垂直自然分布带,从冰峰雪岭到低谷热带雨林。可以感觉如从北极降到海南岛一样。温暖的地方,有点蚊蝇本不足怪。或许是进山的人不太多,环境污染尚不严重,没引起太大注意。


      但派镇不同,这里作为大本营,早就人满为患。我们一下车,就陷入了无边无际的小飞虫热烈欢迎之中。虫族们热辣、开放的吻礼,真有点令人恐怖。它们专一围绕着来宾的头、面、颈部打转,伺机便来一下亲密接触。不管是眼睛、嘴巴、耳朵,逮着哪儿,就在哪儿下口。我们只好频频挥手致谢,闭着嘴、眯着眼、走向食堂。每个人的头上都飞旋着一大团虫界礼宾大军,似乎在庆祝我们从秘境凯旋。


      在我快憋不住气、精神也临近崩溃时,总算走进了餐厅的大门。屋子不高,前面有一截较空阔。光线很暗,从里面传出一股凉飕飕、阴森森的感觉。虫族的欢迎仪式,也在临近大门的阴影时戛然而止。消散进阳光下的自由空间中。我心里不由真的服了,直觉其中透着诡异,莫非这虫族和人族间还有无形的疆界?虽然暂时得了解脱,但已被这种热闹场景冲垮了食欲。欲平心而论,这里的自助餐饭菜都不错。但我从小体质、精神就较敏感,最怕小虫子。一心只巴望着同车的人几下吃完,尽快离开这个人类和异族僵持的阵地。这时我才深切体会到,那些坚持大峡谷不要过度开发的人也确有道理。否则直白村用不了几年,便当如现在的派镇……


      下一个游览地,从地图上看,就在南迦巴瓦峰西南一侧。山区没有捷路,依然得顺来路返回林芝机场。过了岗嘎大桥后再溯河向前,驶往米林县南伊沟。好在这一段路并不遥远,路况也很不错。由于近百年前英帝国殖民印度时的一场地图入侵,将西藏九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进印度。这条困扰中印近百年的“麦克马洪线”,一直是中印间矛盾、战争的祸乱根源。自从上世纪那场边界战争后,据说是设立了中立区,双方在实际控制线上后撤二十里驻守。但所谓的实际控制线究竟在哪,老百姓并不知道。恐怕不少人和我一样,依然做作泱泱大国的美梦。但当我们要进入珞巴民族村时,却被一个边防军事哨卡挡下。由军人对进入景区的车辆检查登记,并暂时扣押所有游客身份证。比出国通关更严格,这时连白痴也明白了什么是实际控制线。恐怕早在英属印度时,利用我国抗日战争和国内战争期间的弱势。就将这一大片土地,包括缅甸野人山那一带都收进了囊中。难怪当地民众已将沟中一片放牧地,称为天边牧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半小时前
  • 签到天数: 466 天

    [LV.9]以坛为家II

    75#
     楼主| 发表于 2023-5-19 11:55:44 | 只看该作者
    白水 发表于 2023-5-18 23:11
    锦绣江山倾倒人。

    可能你去了,也不想走。但身体、生理和气候、生活条件又近使你不得不走。你才会真正的那些有条件、有本事的作深度游的驴行客。那真是一批有勇气有毅力的探险者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半小时前
  • 签到天数: 466 天

    [LV.9]以坛为家II

    74#
     楼主| 发表于 2023-5-19 11:49:13 | 只看该作者
    白水 发表于 2023-5-18 23:04
    面对美丽风光触动深层意识,对摄影和绘画作了灵魂拷问,升华画作境界,没有一定文化修养,写不出这绝妙见 ...

    谢谢首版的理解,人类的视觉究毕有限。那些大师的画作,常被世人惊为神来之笔,可能就是这道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半小时前
  • 签到天数: 466 天

    [LV.9]以坛为家II

    73#
     楼主| 发表于 2023-5-19 11:40: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3-5-19 11:56 编辑
    云上云上 发表于 2023-5-18 19:58
    接连欣赏了几节,西藏的传奇故事很多。您描写的景致也很细腻,欣赏,赞。也期待您继续。

    的确、那里的民间传奇很多,究毕那里是有山皆证佛,无水不封神嘛。不过和汉族的理念差异较大,就没多涉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6-13 20:42 , Processed in 0.102542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