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山塘河畔的家书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21 04:37: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山塘河畔的家书


                                 □陈利生


        夜雨敲窗,突然收到陈老师寄来的信,我便急不可待地于灯下展读,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对!这熟悉的墨迹就是陈老师的。

        陈老师是我初中时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在三四页的来信中,陈老师点评了我发表在《浙江日报》上的散文,其中不乏褒奖之词,让我深感不安。同时,他又言辞恳切地指出了行文中的一些不足,并以商榷的口吻提出修改意见,更让我对他肃然起敬!

        读了信,我的心在一种温暖的感动中战栗了:这是老师对一个前行者的鼓励和尊重。二十多年过去了,陈老师在创作上依然深深地影响着我。

        如今,谁还有雅兴用笔写一封长长的书信呢?书法之美,只在少数书法家手中领略。在微博、微信泛滥成灾的当下,能够收到一封手写的信件已是一种幸运,能够收到一帧颇有情怀的书信,简直就是一种奢望。

        在华夏文明中,曾有过一封封影响巨大的书信。像选入中学课本的《报任少卿书》《与山巨源绝交书》《报刘一丈书》《答谢中书书》《与宋元思书》等脍炙人口的书信,篇篇都是经典,读过让发人深省。时下,还有人把款款深情慢慢道来,在纸上表达出来,这样的主儿,恐怕要被视为前清秀才了。我就碰到过几回,往邮局门口的绿色邮筒塞信时,旁人那惊诧的眼神。朋友见我寄信,表情更是夸张,手往我额头一摸,关切地问:“没发热吧?”

        我对于书信的怀念与挚爱,源于我的青少年时期。祖父晚年蛰居苏州,与家人的联系自然靠鸿雁传书。自打我上了小学,给祖父的信父亲便不再写了,他只说个大概,叫我代笔。那时,写封信可真是个苦差事,一个字写错,或一句话写得含糊,祖父在回信中肯定要认真地指出。以致下次写信,我得先写好草稿,再工工整整地抄一遍。

        而每每收到一封来自苏州山塘河畔的家书,如得到了一份丰富的馈赠,父亲和我便激动不已。捧读家书,祖父那一手秀丽遒劲的钢笔字,那张亲切的脸,映着带有体温的文字穿过薄薄的信纸,穿越重重岁月,如衣袂飘飘,若隐若现,读之情暖,揣之心颤。想来祖父也和我们一样,那些来自远方的鱼雁曾带给他多少抚慰和欣喜啊!那些散发着故土馨香的文字,让老人家思绪飞扬,他一定想到了父亲在烈日下劳作的身影,想到了西窗剪烛的甜蜜,想到了村头分别的忧伤……

        从事教育工作的祖父向来对我要求很严厉,我在外地求学时,得定期向祖父汇报我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无疑,书信成了我们祖孙之间情感传递的通道,一张薄薄的信纸在两代人之间飞翔,那是多么美妙景象啊!每每收到祖父的家信,那种掩饰不住的喜悦,如今似乎还洋溢在脸上。盼信、收信、读信、写信,曾经是我们生活中最快乐的一部分……夜深人静,笔尖在信笺上划出好听的“沙沙”声,我文如泉涌,谈读书与生活中的苦与乐,谈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思考。祖父回信:“可以食无肉,不可月无信……”“古人读书有三余……”“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三境界……”这些文学常识,都是祖父来信“辅导”我的。祖父写信,也爱吟诵思乡诗句。“腊月江上暖,南桥新柳枝。春风触处到,忆得故园时”,祖父喜欢引用唐代岑参这首《江上春叹》,这些诗词,是对我的另一种启蒙。

        家书,是如此的美好和遥远。

        如今,忙碌的我们习惯了网络世界,忽略和淡漠了一种叫“家园与故土”的情结。所幸因个人写作的关系,我偶尔还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熟悉或不熟悉的文友的来信,其中不乏编辑老师和作家朋友和的信札。有的淡雅平和,娓娓道来;有的词锋犀利,一语中的;有的嘘寒问暖,饱含温情。我尤爱翻看文学前辈的书信,“先生”“雅正”“抬爱”等敬语谦辞随处可见,浸润在字里行间的那份优雅和谦和,无不透露出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学养功底和书写者的气质风神。正所谓“尺牍书疏,千里面目”“虽则不面,其若面焉”。

        我总觉得,现代人言而无“信”这种即兴式的表达,会有欠缺和遗憾之处。记得一位作家说过:“言语不经修饰,情感不经发酵,就像水和米,终究造不出香味醇厚的美酒。美酒是什么,就是等待,就是酝酿,就是回味。”在古代,如果一个江南的学子,要到京城去赶考,翻山越岭,跨河涉江,没有一两个月的时间,那是很难到达的。一去就是一年半载,想不思念都难。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古人的“思念”那么多,那么长,那么厚,是因为在路上的时间太长了。人在旅途,思念如春草,渐行渐长,所以总觉纸短情长。李清照曾给书信起了个很雅的名字:“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是的,那些尘封已久的人生故事和一封封几经辗转却始终被珍藏的书信,有些会留诸史籍,更多的却是留存在我们心底一隅,而且,永远不会随着时光的流失而老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5-21 16:00:30 | 只看该作者
    挺有思考力的一篇美文。情感饱满,修辞妥帖,平润方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板凳
    发表于 2016-5-21 19:50:06 | 只看该作者
    “人在旅途,思念如春草,渐行渐长,所以总觉纸短情长。”'‘家书,是如此的美好和遥远。”

    让我想起我那数万字的家书,如此的温暖,有去再读的欲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6-2 08:40 , Processed in 0.08064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