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解读父亲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4 天前
  • 签到天数: 150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4 09:37: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在父亲冥寿100年之际,写此文怀念天堂父亲
                              老歌


    我一直在寻找30年前的时光,陪伴父亲走过的那些日子。            
    建国初期,父母从哈尔滨来到延边敦化边陲小城的军厂开始了新的生活。工厂没有住房,父母就租借离厂约3里左右的一间农舍。父母全部家当一套行李、两个碗一个饭盒,外加一个脸盆,锅是房东的。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但父亲上班成了俩人的负担。那时,工厂早晨五点上班,父亲往往四点多钟就开始从家里走。家里没有表,母亲为了让父亲睡好觉,自己早早起来趴在窗户上向外面看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来判定时间,喊父亲吃早饭上班。
      隆冬时节,有一天夜里,外面正下着很大的雪,雪反射的光把窗户纸弄的通亮,母亲一觉起来,发现外面还下着大雪,但是无法判定此时的时间,这时父亲也起来了,看到屋里很亮以为上班时间到了,起身就穿好了衣服。母亲着急下厨房给父亲弄饭,父亲埋怨着母亲,为什么睡的这么沉,没有及时喊他起来吃饭、上班。没等母亲做好饭,父亲已经穿好衣服,冲出了门外。在雪地上一路小跑来到厂子的大门前,父亲拿出证件给哨兵看,准备进入厂区,但被站岗的哨兵给拦住了。父亲忙说,我上班要迟到了,让我快点进去吧。哨兵说,你们车间几点上班?
       父亲说,五点上班。哨兵这时笑了笑对父亲说,同志,你看门卫室里的钟才夜里12点啊。我父亲愣愣地看着门卫室里墙上那个挂钟,一脸无奈的样子,踏着厚厚的积雪,返回了家中。
      从此,父亲为了不影响工作,省吃俭用买回一个马蹄表。
    那时,工作条件也是十分艰苦,车间厂房原本是日本一家造纸厂,老、旧、破,更没有什么像样的生产线,运输主要是肩扛、手搬、马车拉,土设备生产是手搬、脚蹬、肚子顶,锤子敲都是手工操作。父亲就是靠着实干,当上了车间里的工段长,一直到退休。
    说起父亲,他是一个生活极其简单的人,没有多少文化,性情刚烈倔强、脾气急躁、嗓门大,要做的事情绝不会等到下一秒。父亲为人处事直来直去,说话不会婉转,更不懂人情世故,这是他做人正直的长处,也是他人生路上的短板。在军品生产中只要发现有人缺乏责任心,不管是谁当面就一顿训斥,一点情面也不留。父亲的急脾气常常弄得人家下不来台,有的女工被“吼”的直哭。工作之外,就是别人在背后骂他没人情味,父亲知道了也装作没听见,更不会在背后整人。
    在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家家缺粮。有段时间,车间里每到中午吃饭的时候,有人发现自己饭盒里的饭没了,就拿着空饭盒哭着来找父亲,父亲没有办法,只能把自己带的饭分出一份给人家吃。出现几次饭盒丟饭事件以后,父亲就开始留意,是谁偷吃别人的饭。有一天,还没到中午吃饭的时候,父亲提前躲在热饭间,发现有一个人从窗户跳到热饭间,看见饭盒拿起来就要吃里面的饭,被父亲堵在了屋里。当时,那人就给父亲跪下,说:“段长,对不起,是我吃了人家的饭。”           
      父亲吼道:“你怎么能偷吃人家的饭?”那个偷吃人家饭的人,向父亲哀求:“你饶了我吧,我家里人口多,有点粮食留给家里有病的爹妈了。”
    父亲是做事不留情面的人,他知道这件事一旦上报,这人被开除不说,不进监狱也会被送去劳动改造,没了工作,他的一家子人怎么生活?父亲此时心软了。            
      父亲指着他脑门警告他:“从今往后,不要再偷吃人家饭了,谁家生活也都不宽裕,吃的不够可以想想办法嘛,总不能偷吧。”
    那人像小鸡叨米似的点着头,向父亲保证不会再有下一次了。中午吃饭的时候,父亲把自己的饭分出一些给他吃。      
    在这件事上,父亲选择了沉默。
    我十八岁那年中学毕业,部队到我们学校招兵,只有五个名额。当时许多同学为了逃避上山下乡,纷纷找关系去当兵,当兵复员后就能分配工作。我也不例外,回家跟父亲说自己要去参军。父亲说:      
    “那你就报名试试吧,能参军更好。”      
    我说没“后门”没关系,恐怕很难参军。父亲犹豫了一下,说:“你先去体检,过了体检这关再说吧。”   
    在我体检的过程中,由于心情紧张,大夫测了两次血压都高。我一脸沮丧回到家,父亲看我难受的样子,对我抬高了嗓门说:“体检不合格有什么办法?下乡以后好好干,争取早日回来工作。” 我知道,父亲希望他的儿女要凭自己的本事立足社会。   
       这时,母亲对父亲说:“主管征兵的人咱们都认识,又都在一个大院住,你去买两条好烟,去拉拉关系。”
    父亲不情愿地托人从商店买了两条‘牡丹’牌香烟当见面礼,要知道这两条烟的费用,当时可以顶我家半个月的生活花销。 父亲在母亲的劝说下,厚着老脸找关系、又找人真是难为他了。那天,父亲从武装部回来的时候,一副很无奈的样子,他对母亲说:“征兵主管说了,他们需要研究一下。”谁都知道,这是给人留面子的客套话。这时,母亲发现父亲拎着布兜里还装着那两条烟,母亲问:   
    “你把烟怎么拿回来了?”
      父亲把烟拿在手里掂了掂,说了句:“人家抽的是“人参”牌香烟,带过滤嘴的那种,市面上都没见过,我哪儿还敢把烟拿出来送给人家。” 母亲在一边直埋怨,说,父亲太死心眼儿了。
    父亲转过身来对我说:“你的同学能去下乡,我的儿子也不会差,对吧。”父亲在我的肩膀上重重地拍了一下。
    我不再让父母为难,毅然地背起行囊和同学上山下乡去了。           
      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根本没去走“后门”,只是不想让我母亲过多的操心,才走了一个过程。
    父亲一生的荣誉,都是在不知疲倦工作中所获得的,“先进生产者”“操作能手”“先进班组”等。直到他去世,都不想把没干完的事情留给别人。父亲从发病到去世仅仅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一辈子的倔脾气,生倔强、死也倔强,没有给儿女留下过多的尽孝机会。   
      其实,父亲也有柔情的一面,只不过被刚烈倔强的性格所掩盖,父亲人生的不易,自己经历后才得以解读。

    -----------            在父亲冥寿100年之际,写此文怀念天堂父亲
                                          老歌

    我一直在寻找30年前的时光,陪伴父亲走过的那些日子。            
    建国初期,父母从哈尔滨来到延边敦化边陲小城的军厂开始了新的生活。工厂没有住房,父母就租借离厂约3里左右的一间农舍。父母全部家当一套行李、两个碗一个饭盒,外加一个脸盆,锅是房东的。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但父亲上班成了俩人的负担。那时,工厂早晨五点上班,父亲往往四点多钟就开始从家里走。家里没有表,母亲为了让父亲睡好觉,自己早早起来趴在窗户上向外面看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来判定时间,喊父亲吃早饭上班。
      隆冬时节,有一天夜里,外面正下着很大的雪,雪反射的光把窗户纸弄的通亮,母亲一觉起来,发现外面还下着大雪,但是无法判定此时的时间,这时父亲也起来了,看到屋里很亮以为上班时间到了,起身就穿好了衣服。母亲着急下厨房给父亲弄饭,父亲埋怨着母亲,为什么睡的这么沉,没有及时喊他起来吃饭、上班。没等母亲做好饭,父亲已经穿好衣服,冲出了门外。在雪地上一路小跑来到厂子的大门前,父亲拿出证件给哨兵看,准备进入厂区,但被站岗的哨兵给拦住了。父亲忙说,我上班要迟到了,让我快点进去吧。哨兵说,你们车间几点上班?
       父亲说,五点上班。哨兵这时笑了笑对父亲说,同志,你看门卫室里的钟才夜里12点啊。我父亲愣愣地看着门卫室里墙上那个挂钟,一脸无奈的样子,踏着厚厚的积雪,返回了家中。
      从此,父亲为了不影响工作,省吃俭用买回一个马蹄表。
    那时,工作条件也是十分艰苦,车间厂房原本是日本一家造纸厂,老、旧、破,更没有什么像样的生产线,运输主要是肩扛、手搬、马车拉,土设备生产是手搬、脚蹬、肚子顶,锤子敲都是手工操作。父亲就是靠着实干,当上了车间里的工段长,一直到退休。
    说起父亲,他是一个生活极其简单的人,没有多少文化,性情刚烈倔强、脾气急躁、嗓门大,要做的事情绝不会等到下一秒。父亲为人处事直来直去,说话不会婉转,更不懂人情世故,这是他做人正直的长处,也是他人生路上的短板。在军品生产中只要发现有人缺乏责任心,不管是谁当面就一顿训斥,一点情面也不留。父亲的急脾气常常弄得人家下不来台,有的女工被“吼”的直哭。工作之外,就是别人在背后骂他没人情味,父亲知道了也装作没听见,更不会在背后整人。
    在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家家缺粮。有段时间,车间里每到中午吃饭的时候,有人发现自己饭盒里的饭没了,就拿着空饭盒哭着来找父亲,父亲没有办法,只能把自己带的饭分出一份给人家吃。出现几次饭盒丟饭事件以后,父亲就开始留意,是谁偷吃别人的饭。有一天,还没到中午吃饭的时候,父亲提前躲在热饭间,发现有一个人从窗户跳到热饭间,看见饭盒拿起来就要吃里面的饭,被父亲堵在了屋里。当时,那人就给父亲跪下,说:“段长,对不起,是我吃了人家的饭。”           
      父亲吼道:“你怎么能偷吃人家的饭?”那个偷吃人家饭的人,向父亲哀求:“你饶了我吧,我家里人口多,有点粮食留给家里有病的爹妈了。”
    父亲是做事不留情面的人,他知道这件事一旦上报,这人被开除不说,不进监狱也会被送去劳动改造,没了工作,他的一家子人怎么生活?父亲此时心软了。            
      父亲指着他脑门警告他:“从今往后,不要再偷吃人家饭了,谁家生活也都不宽裕,吃的不够可以想想办法嘛,总不能偷吧。”
    那人像小鸡叨米似的点着头,向父亲保证不会再有下一次了。中午吃饭的时候,父亲把自己的饭分出一些给他吃。      
    在这件事上,父亲选择了沉默。
    我十八岁那年中学毕业,部队到我们学校招兵,只有五个名额。当时许多同学为了逃避上山下乡,纷纷找关系去当兵,当兵复员后就能分配工作。我也不例外,回家跟父亲说自己要去参军。父亲说:      
    “那你就报名试试吧,能参军更好。”      
    我说没“后门”没关系,恐怕很难参军。父亲犹豫了一下,说:“你先去体检,过了体检这关再说吧。”   
    在我体检的过程中,由于心情紧张,大夫测了两次血压都高。我一脸沮丧回到家,父亲看我难受的样子,对我抬高了嗓门说:“体检不合格有什么办法?下乡以后好好干,争取早日回来工作。” 我知道,父亲希望他的儿女要凭自己的本事立足社会。   
       这时,母亲对父亲说:“主管征兵的人咱们都认识,又都在一个大院住,你去买两条好烟,去拉拉关系。”
    父亲不情愿地托人从商店买了两条‘牡丹’牌香烟当见面礼,要知道这两条烟的费用,当时可以顶我家半个月的生活花销。 父亲在母亲的劝说下,厚着老脸找关系、又找人真是难为他了。那天,父亲从武装部回来的时候,一副很无奈的样子,他对母亲说:“征兵主管说了,他们需要研究一下。”谁都知道,这是给人留面子的客套话。这时,母亲发现父亲拎着布兜里还装着那两条烟,母亲问:   
    “你把烟怎么拿回来了?”
      父亲把烟拿在手里掂了掂,说了句:“人家抽的是“人参”牌香烟,带过滤嘴的那种,市面上都没见过,我哪儿还敢把烟拿出来送给人家。” 母亲在一边直埋怨,说,父亲太死心眼儿了。
    父亲转过身来对我说:“你的同学能去下乡,我的儿子也不会差,对吧。”父亲在我的肩膀上重重地拍了一下。
    我不再让父母为难,毅然地背起行囊和同学上山下乡去了。           
      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根本没去走“后门”,只是不想让我母亲过多的操心,才走了一个过程。
    父亲一生的荣誉,都是在不知疲倦工作中所获得的,“先进生产者”“操作能手”“先进班组”等。直到他去世,都不想把没干完的事情留给别人。父亲从发病到去世仅仅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一辈子的倔脾气,生倔强、死也倔强,没有给儿女留下过多的尽孝机会。   
      其实,父亲也有柔情的一面,只不过被刚烈倔强的性格所掩盖,父亲人生的不易,自己经历后才得以解读。

                                                                        额尔古纳游
                                                               
                                                                          剪烛西窗

    在扎区休息了几天之后,我们开始了计划中的北线游览,路线是沿着东——北——东——南的方向依次经过额尔古纳——室韦——莫尔道嘎——根河,然后回到扎区。
    额尔古纳是内蒙古纬度最高的市,也是我国最北的边境城市。在前往额尔古纳的路上,道路两旁常见的景色一是放牧的马牛羊群,那骏马的优美体形真是胜过所有图画的名马形象,令人赞叹不已。另一个则是蒙古包形式的旅游点。我们参观了其中一个,游客住在小型的蒙古包里,大型的蒙古包则用作聚餐和节目表演,颇具特色。
    路上还经过了弘吉剌部蒙古大营。弘吉剌部是蒙古部落中的一支,是一个聪明能干,高雅富贵的部落,以盛产美女而闻名,蒙古部落的男子都以娶到弘吉剌部落的美女为荣。在蒙元时期,弘吉剌部共走出18位皇后,16位驸马,因此得名“美女部落”、“ 黄金氏族”。这个蒙古大营是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内最大的蒙古包群,由103个蒙古包围合而成,中心是360余平方米的金顶大帐(多功能厅),仰视高大宏伟,周围罗列着车辆和武器,从大营门口起有一条道路,逐渐升高,直抵帐门,尽显宏伟气势。在这里缅怀草原儿女金戈铁马的往昔,令人感慨系之。
    到达额尔古纳市,住下之后,吃过晚饭,就去哈撒尔广场欣赏城市夜景。哈撒尔是成吉思汗的二弟,也是一员名将,号称神射手。成吉思汗曾说:“有别里古台之力,哈撒儿之射,此朕之所以取天下也。”广场面积不大,其中有哈撒尔雕像,有各种游戏器具和休息设施,游客众多,从老人到孩子,都能各得其乐。最吸引人的则是广场附近的建筑和街道。各栋楼房外形美轮美奂,楼顶千姿百态,灯光五颜六色而且流动不息。附近的几条街道则在街口和楼上分别装饰了各种流苏和光带,显得五彩缤纷,如入仙境,迎接着川流不息的游客。到了晚十点,灯光熄灭,乐声终止,城市回归静谧,游客们才纷纷散去。
    额尔古纳湿地景区号称“亚洲第一湿地”。步入景区,乘观光车到观景台,回眸看去,城市尽在眼底,远处则是无际的草原和连绵的群峰。走出观景台,踏上全长1.2公里的木制栈道。先是逶迤向下,满眼都是色彩、明暗、光影不同的绿色,其间贯穿着曲折的河流,点缀着形状各异的岛屿,同心岛、马蹄岛等等,都有着美丽的传说。在一所水榭中休息之后,栈道折而向上,经过一系列峡谷密林,回到观景台。全程游览,大开眼界。额尔古纳城外有一个牌子,上书“草原开头”。在观景台上饱览世界三大草原之一的呼伦贝尔茫茫草原风光,确是引人入胜。


                                                                         涞源避暑(三

                                                                              剪烛西窗

    7月8日,我们去了白石山下的一处小山村“石城墩村”。那里的一处民宿已经住满,但是老板愿意带我们去村里一游并且免费招待午餐。从城里开了近一个小时的车进入村口,来到民宿前的大片葡萄架下,首先感到的就是清风徐来,爽气怡人,显然比城里更加凉爽。已经住下的几位游客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端上茶水。问了问,他们都是来自保定、石家庄和霸县,跑到这里避暑的。
    民宿带有餐厅,为我们准备的午饭有四个菜,其中豆腐是涞源的特色,青菜、西葫芦和土鸡也都是当地出产,主食则是白面和棒子面两种馒头和豆包。
    午饭之后,我们到村里闲步。据民宿老板说,这个村是大队之下的四个村之一,大约有七八十户,是最靠近山的一个。我们看到的民居大都建得不错,有的甚至还有欧式风格的灰墙和拱门。村子里有一条路弯弯向上,不远处就是犬牙交错的山峰。我们注意到,这儿的天空是真正的湛蓝色,比起城里更胜一筹。村里有小溪和荷塘,但是今年干旱,所以水量不多。
    回到民宿门前和老板聊天。他说,他的儿子高考成绩不好,考了四百多分,只够二本录取条件。因此,他把孩子送去衡水二中(就是那所广为流传的学校)复读了。说着,他指着一位正在收拾碗盘的青年服务员说:“她就是大学生!”小姑娘腼腆地笑着。我问她:“你是哪所大学毕业的?”她回答:“衡水学院,”然后步伐匆匆地走回餐厅。
    这时,又有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年女士走过来和我们说话。刚才散步的时候我们已经看到她坐在一家的走廊上看人们打牌,,也和我们说话。可惜,她的话我们实在听不懂,十句中最多听明白二三句。老板低声对我们说:“她是湖南人,是被人贩子贩卖来的。”我们只听到她说:“我妈妈死了……我回不去啊……没有钱啊……”接着,她邀请我们去她家看。妻跟着她去了,回来对我说:她家也有五间大瓦房,三间是儿子的,但是很不整洁。她丈夫出外打工了。
    天色过午,老板又热情地开车把我们送回现在的住处。我想,随着气温的飙升,他家可能会成为一个热闹的住宿点。

                                                                    大山魅力 夏
                                                                      老马铁风

    北方仲夏,是炎热的,可早晨登山却格外凉爽。
      黎明时刻,我在山路上,树丛中,一步一步向山上攀登。露水打湿我的裤角,草上留下我綠色清晰的脚印。沿山间小路向上攀登,拨开濡湿树枝,扑面而来的微风送来山林特有的芬芳。山雀不时扑楞、扑楞从眼前飞过,一只又一只小松鼠竖起大尾巴,或站在路旁,或站在枝头眼盯盯望着我。我刚伸手想打招乎,它们一下子逃得无影无踪。
      后来我常带些饼干、花生等食物,上山时放在路边山石上。下山时这些食物就不见了。再后来我一登到这山石旁,小松鼠就一只只围拢过来,还有各样小鸟与它们抢食我放下的各样零食。时间长了,小动物与我混熟了,我打个口哨、挥挥手就直奔我来,争食我带来的食物。各样小鸟也飞前飞后叽叽喳喳。
      登上山顶,红日高升,朝霞似锦,远近绵亘峰峦、葱茏树木尽收眼底。极目望去苍翠蓊郁,上上、下下,起起、伏伏,我仿佛飘浮在绿色的大海上。
      偶有较强劲晨风吹过,不时传来阵阵松涛,让人沉醉。阵阵松涛声、不时鸟鸣,山间淙淙流泉声,组成交响乐。这天籁之声在山中漂浮、回环振荡,若高若低若隐若现,我又仿佛如临超凡仙境。
      每日爬完山我都精力充沛,我精神抖擞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刚参加工作心情愉快而兴奋,语文,数学课我上,政治、自然课我上,体育、美术、音乐课还是我上。初为人师,为上好课“授业、解惑”不误人子弟,我使尽浑身解数。大山里的孩子个个天真活泼,整天围着我的指挥棒转。那时沒有统考、沒有升学压力,课怎么让学生高兴,我就怎么上,没有清规戒律。教的轻松、学的活泼。课余时间与他们玩啊闹啊,我欢快得严然一个大“孩子王”。一天的工作结束了,心情十分愉悦。
          夏日天长夜短,山沟里不透风闷热、闷热。一日晚饭后,我与一同分配这小学校的同学葛秀清在办公室闲聊,不知不觉天已黑了下来。突然,黑暗中闯进来两个风尘仆仆的大小伙子。我稍一愣神,便冲了上去将他们紧紧拥抱,泪水止不住哗哗地往下淌。
          “大老虎,水、水,渴死我了!”其中一位戴眼镜地大声叫。另一位挣脱我的拥抱,一头裁在炕上,成大字躺在那不住地嘟囔“累死我了!累死我了!”。
          葛秀清见两人举止,站在那里目瞪口呆。我兴奋地介绍道:“小学同学,我的哥们,李志勇、王垂然。我小名叫小老虎,长大了他们又叫我大老虎。”
          葛秀清听了连忙打来洗脸水,并将我俩办公桌抽屉里,杏、桃子拿出来洗净端了上来。两人见有水果,草草洗把脸,拿起水果便开始大嚼。一边吃一边讲起今天的经历。
      他俩是我沈阳小学同学铁哥们,又高又胖,戴近视镜的是李志勇。较瘦一点的是王垂然。他俩是小学班中比较聪明的两位,沈阳二中高材生。一九六六应届高中毕业,厌烦了学校的文革运动中文争武斗。想念我了,曾听我吹嘘我工作的地方是山区像“世外桃源”,大山魅力吸引他俩,便结伴到“桃花源”寻找我来了。
      早晨从沈阳坐火车,到海城已近中午。那时海城东部山区不通客车,他们便徒步走来了。走的是北路,海城-响堂-拦河山-苗官-岭夹-马峰-杨马峪-范马峪-红土岭-羊角峪-析木-下林-老牛寨-接文-梨楼-王家堡。
      从杨马峪出来,他俩下到范马峪前面的大河里,沿着河逆流而上到了,析木。也就是唐王征东时的“独木关”,在东南几十里,传说是薛仁贵救驾唐王处-“淤泥河”。从析木向东沿山谷中河流上行,到了大山区里接文小镇。再向北翻过一座山到梨楼堡,传说这一带山区南果梨历史上就有名气,每年作为贡果敬献皇帝。就在这山里建了一座大楼,储藏、转运贡果,后来此处就称梨楼堡。从梨楼堡再向东进山深处六、七里,才到我称之的“桃花源”。
      因道路不熟走了不少冤枉路,多半天加一晚上,走了一百余里路才找到我。一路上跋山涉水,又饿、又渴、又累,脚上磨出一串水泡,真难为他俩了。
      同学葛秀清手脚麻利一会工夫,两大碗热气腾腾的手擀面端上了桌,每碗,各盛了三个鸡蛋。一小碗红尖椒炸的鸡蛋酱也摆了上来。两人狼吞虎咽吃得大汗淋漓。
      饭后我带他俩到小河边略微冲洗一下后,便来到吴大伯住处。吴大伯见我领来两位客人,便去生产队给饲养员做伴去了,将一铺大炕让给了我们。我们躺在炕上聊起小学时往事回忆班级那些同学、老师直到深夜。当他俩疲惫地进入了梦乡,我仍无半点睡意,望着酣睡的儿时玩伴,思绪翩翩然,那一夜久久难以入睡。
          第二天,我照常上课,与我结识了两个山区青年朋友一个叫孙有胜,另一个叫孙玉田,陪李志勇、王垂然爬了几座风景独特山峰,让他们领略了大山风光。
    傍晚,饭后又来了一位六年级学生叫贺志清。我们六人在操场上打篮球。玩得很尽兴。玩累了满身大汗,天黑了,我们去小河下游一个方塘。
        在河南岸穿过一片小树林,走一里多路,就到了那方塘。方塘每边约长三十米,塘水清澈是从塘底一眼泉眼涌出,终年不息。塘水不深,站在最深处,塘水只沒肩头。方塘周围,有十几亩稻田,全凭塘水浇灌。不上课时男孩子常来这里戏水,夏天热,我晚上也常来夜浴。
      那天我们在方塘里尽情地游动,相互追逐打水仗,累了泡在清凉的水中。听着塘边的蛙鸣,望着满天星斗,又深情地看着眼前乆未相见儿时的伙伴,心情格外兴奋。 我兴奋地大声吟出一幅名对:
      夜浴魚池摇动满天星斗;
      早登鳞阁挽回三代乾坤。
           第三天,晚上陪伴葛秀清的两名六年级女生与贺志清同班,只比葛秀清小四、五岁。孙有胜与我年龄相仿,孙玉田小我两岁。大城市来了李志勇、王垂然两个青年人,他们也很感兴趣,刚吃完晚饭他们就来了。
          大家在一起说笑、闲聊很热闹。天热得厉害,在办公室里如蒸笼。我们便来到操场前面的小河边,河边有几棵垂柳,垂下的枝蔓在晚风中轻轻摇摇晃。坐在河边大石头上,赤脚伸在水里很凉爽。
          夕阳己经落山了,西边的晚霞也渐渐地淡了下来,沒有了光辉。半圆的月亮从远山中慢慢地爬了出来,天穹深处的星星逐渐多了,薄纱似的夜幕将远处的山峦、村庄、树丛渐渐地遮掩起来,夏夜显得朦胧、幽暗。
          晚风吹来果园淡淡的香气,吹来夜露下青草的气息,空气都变得香馥馥的。慢慢流淌的溪水,摇晃着水中的月亮发出淡淡银光,泉水轻轻流动的声音,仿佛是渐渐沉睡的山村有节奏的呼吸。夜,朦胧的夏夜,是那么宁静、安详。
      一曲悠扬的口琴声响起,伴着浑厚的男中音《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动人的歌声,优美的旋律在夜空中飘荡。李志勇吹口琴,王垂然轻唱,先是用中文唱,然后又动情地唱起了俄语。唱得很兴奋,他接着用俄语唱了《山楂树》、《卡秋莎》。
      李志勇、王垂然在高中都是高才生外语学得好,文革前辽宁省高中外语课,都学俄语。在文革时期,在大山中,在宁静的小山村的夜空,在山区青年的耳边,飘荡着悠扬的俄语歌声,将是多么神奇,多么浪漫。歌声赢得了阵阵掌声,惊飞了树丛中的宿鸟,一时打破了夜的宁静。接着大家又唱起各自喜爱的歌,年青人聚在一起是那么兴奋,那么愉悦

      多年后,我一回忆起那个夏天小河边的月夜,耳边就又响起那悠扬的歌声,让我陶醉在大山里那梦幻般的优美意境中……

                                                                            我也聊聊儿时四合院
                                                                                       老马铁风

    母亲去世后,我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出去工作,便将我托付给大院的邻居照看。大院像个大家庭,院子里大人、孩子对我格外亲近,我不觉孤单。平日里,不论谁家做好吃的也总想到我,时不时地送来一盘饺子、几张糖酥饼、一碗鸡汤、两条煎鱼……在邻里的关爱下,我很快从丧母悲痛中走出来,在大院里一天天长大。
          大院是两进大四合院,青堂瓦舍有二十余间房。有间帯门洞的大门,进院还有间二门楼。
          二门里住十家,上房五大间,房东柏家分两户住。东屋三大间,祖孙三代七人。柏老爷子柏久青,是我大伯父的朋友。我父亲称柏久青为大哥,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后,爷爷就是借柏久青的马车,将父亲送出沈阳城的。那辆马车还在,平时就停在院子里,下雨天停在二门楼下。
          老年间柏家曾是一农户。有几亩菜园,院内开设一个小豆腐房。柏家祖上靠卖菜、卖豆腐为生。柏家豆腐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很受人们喜欢,做出的豆腐总是供不应求。后来人们发现,柏家院门前那眼井,井水清洌甘芳,用这井水做豆腐才有特殊的香味。于是每年春节前,周边乡邻做豆腐时都到柏家这井取水。因这井在八王寺附近,后称“八王寺井水”。
          后来柏家拴了两头牛,弄了辆车,做了几个大木桶,起早贪黑不停地向城里拉水,开始了卖水生意。起初给城里几个大豆腐房送水,接着给各大茶馆送、给大酒店送,后来给各富户送。牛车慢,改用马拉水车。
          柏大伯年青时子承父业,当时马拉水车已发展到几十辆。大北街铁岭道胡同柏家大院,两层院落二十余间大瓦房。就是柏家事业最兴旺时建的。爷爷因贩马与柏家有了联系,大伯父与柏家少东家柏久青成了朋友。柏家后来不卖水了,在中街开了间茶社与大伯父石印社比邻,两人关系更密切了。
          柏大娘是位满头白发慈祥的老太太,与我母亲关系很好。母亲病重时她几乎天天来探望,她还将一只正在下蛋的母鸡杀了,熬鸡汤给母亲喝,补身体。母亲去世那天,她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抱住我亲了又亲,才放我去伯父家。以后几年里,老人家对我照看最多。她常亲我的脸,又揑住我的耳唇,一边轻揉一边说:“小老虎,耳大有福,长大了会好起来的。”
          父亲有时下班回来晚,我站在大门洞前昏暗的路灯下,盼望父亲归来。这时柏大娘总会出现在我身边,默默无声地陪我站在那。实在太晚了,就将我领到她家,在她那吃晚饭。
          参加工作前,我曾回大院,看望她,看望邻居们,她老得牙都掉光了。她握住我的手老泪纵横,边哭边说:“虎子啊,长大了,可算熬出头了!”。
          她儿子工科大学毕业,得了肺结核在家疗养。那时候肺结核是可怕的疾病,怕传染别人在房后搭一间小房,将他与家人隔离起来。后来他终于病愈了,与他一起离开那小房还有一架木制洗衣机,是他在病中研制的。放在院子二门里井台边,供大家用。很好使,衣服与水放进去,用手摇动铁制手柄,里面有带木浆叶的轮子转动,一会衣服就洗好了。大家洗衣服时,我好奇觉得好玩,常去帮助摇动手柄。
          柏家夫妇有三个女孩,老大文青比我大两岁,老二文芙比我小两岁,老三文媛比文芙小两岁。文青长大后考上长春一所大学。
          正房西面两间,住一位黑发老太太与女儿女婿和一个小男孩住在一起。黑发老太是柏久青的二夫人,已另立门户单独过。这老太太性格孤僻,不大爱讲话。女儿女婿是知识分子,为人随和。那小男孩与我小三、四岁玩不到一块。
           东西厢房各住四家,东厢房北面那间是邱家,夫妇两人两个男孩。邱家男人长得又高又大我称邱叔,与父亲很谈得来。他在一大工厂当会计,曾常资助我家。两个男孩大的叫大亭,二的叫二亭。大亭,大我两岁,二亭,比我大一岁,常在一起玩。大亭会吹笛子,吹得很棒,晚饭后,院子里经常飘荡他悠扬的笛声。
          中间是周家,周叔周婶夫妇两人有一小女孩,周家是上海人,与前屋郑家在一起做生意,每逢节日一群上海人总在周家聚餐。叽哩哇啦的上海话,让院子里的小孩很新奇。聚餐时他们喜欢吃鳝鱼,在井台边宰杀时,院子的小孩常去围观。条条活蛇似的鳝鱼,被割得血淋淋的将小女孩都吓跑了。
          周家小女孩叫赛芳,比我小一岁。一次我领长石、小玉、小宣、文芙、赛芳,去小河沿万泉公园玩。进公园个头超过一米的小孩也要买票,为逃票跳铁丝网,赛芳不小心刮烂了裙子。下午回家,她妈让她跪在搓衣板上,跪了一晚上,晚饭都沒让吃。我们几个小朋友找她爸去给她说情,她妈才饶恕她。
          厢房南面那家,与紧邻耳房平房那家都姓刘。厢房夫妇俩年青,小孩也很小。我称刘哥、刘嫂,他俩很喜欢大院里的孩子们,对我格外好。有好吃的好玩的常不忘招唤我。
    平房刘家是老俩口,子女在外工作,男人也总出差。刘家女人缠足是小脚,我称刘大娘,大家称小脚刘家。她温和慈祥,很喜欢小孩子。我在院里游戏时,她常在旁边看,不时拍几下手,发出爽朗的笑声。
      西厢房北面那间是祖家,祖大伯曾是柏家马车夫。后来租借柏家马车,在市内拉乘客。那时汽车少,出租车都是马车。祖大伯套车、卸车时,我常去当帮手。特别是卸车,将马从套里拉出来让我牵着,马从套里出来后,兴奋地先在地下打三五个滚,再牵回马棚吃草料。马打滚时小朋友们常围观,我牵着马,感觉挺自豪的,小朋友都很羡慕不时地与我抢牵马的缰绳。用马尾丝做套,捕麻雀这招是祖大伯教我的,奖励我帮他干活。
      老夫妇有一女儿己成年,长得很漂亮,个子高挑、白净、细眉大眼。因婚事精神受刺激不太正常。她犯病时,大家把院子大门锁上,防止她跑出去。她不犯病时,对院子里小孩很友好,见面时总爱拉拉手、拍拍头,大家与她也很亲近,亲切称她为祖大姐。大姐有一好嗓子,她心情好时,从祖家常传出来“四季歌”“康定情歌”等动听的歌声。
      中间是郭家,住着一位独身老女人。郭大娘吃斋信佛,她家常飘出缕缕清烟。平常见她总手捧经书,嘴不停地嘟嘟嚷嚷。她喜欢小孩子,常教我们认字。我与小朋友玩“天下太平”这个游戏,就是她教的。玩时两人各在面前画一个大田字格,用石头、剪子、布,赌输赢。赢的在田字格写一笔笔划,看谁的田字格最先写满“天下太平”四个字,谁就胜了。这“天下太平”是我儿时最先认识的四个汉字。
      我家紧靠郭家,住在西厢房北面第三户。
          靠我家南边那间平房住的姓王的一家。一位老太太一儿子两孙子,儿媳早年病故了。儿子叫王者兴,老太太还有一己嫁人的女儿叫王者香,每隔十天半月常回来看母亲。王者兴养了一辆毛驴车,靠给人拉货为生。两个孙子老大叫王满文,读高中,老二叫王满武,我刚上小学一年级,他已上初中了。满武哥心灵手巧,曾组装一台矿石收音机,常借给我听音乐、听故事,儿时觉得很神奇。  
         老王头不在世了,大院里的人谁都沒见过。父亲说那老王头,一定是饱读诗书的人。根据是他给两个孩子起的名字有学问。儿子叫王者兴,取自《孟子.公孙丑》“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女儿王者香,出自孔子之口“兰当为王者香”。
          据传,孔子晚年周游列国,不得志。六十八岁时从卫国返回鲁国,在归途中看到一丛兰花摇曳于荒草之中,忍不住叹息道:“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为伦也。”意思是,兰花应当为王者奉献香气,现在却与荒草生长一起,长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犹如贤能的人生不逢时,埋藏在普通人中,空有满腔抱负而无从发挥。寓孔子自己怀才不遇,晚年落迫。
          王叔爱喝糊米茶,就是将大米用锅炒糊了,沏茶喝。有时加进炒糊了的大枣,沏出的茶,枣香、糊米香、香气四溢。他喝茶不用杯,一把小紫砂壶,常握在手中。嘴对壶嘴不时地来一口。
    大门两旁各住两家,东面是张家、孙家。
          张家夫妇两人有个小孩白白胖胖的,大人叫他小白。
          孙家,海城牛庄人祖孙三代五口人。一位老爷子,夫妇两人,两个男孩,大的叫长石,小的叫小玉。
    西面两家,郑家上海人与赛芳家人一起来沈阳做生意。夫妇两人一个小女孩,母女都很漂亮。小时候总见小女孩流鼻血,一流鼻血,脸色总是青白、青白的。后来小女孩不见了,再后来两大人也搬走了。
          比邻郑家的是周家,周家夫妇俩在大北街开个机械加工厂,周家媳妇是孙老爷子的女儿,长石的爸爸在厂里当车工。周家有一男孩叫小宣,长石的爷爷就是小宣的姥爷。
    小宣、长石都比我小两岁,还有更小的小玉,都是我儿时亲密的玩伴。哪里有热闹也一起往前凑。
          一次,附近一家工厂的仓库着火了。大人们去救火,我们蜂拥而至去看热闹。见一辆辆红色的救火车开来了,一个个头帯铜盔,身穿厚厚的怪怪的白帆布衣服的大小伙子跳下车,从车上扯下一条条头上带铜管、白色的帯子。他们将铜管对准大火,只听站在车顶上一大汉猛地一吼:“大大地马力开!”瞬间白色带子都鼓了起来,一个个铜管头喷出条条长长的水龙,扑向大火。水汽蒸腾,水龙不断地吞噬大火,火红的火焰越来越小,最后化作浓烟消散了。
      以后几天在大院角落里,常看见小玉领着一群四、五岁的小男孩常凑在一起玩火。他们面向墙角冲着火堆,稚嫩的喊声齐吼:“大大地马力开!”,一阵哗哗声,火被浇灭了。他们一边转身一边系裤带,脸上露出满足、得意的笑容。
           还有一天下午,我们一群男孩在街上玩,忽见远处西南方向冒出浓烟。我们以为又着火了,就猛往那个方向跑。跑出胡同到大北街上,见大人、小孩也有不少人往那边跑。渐渐地汇成人流,流到浓烟处。见人山人海将那里围得水泄不通。人们大声呼喊“飞机掉下来了!”。
    一听是飞机掉下来了,我们想看真飞机是什么样子,小朋友们担心开飞机的叔叔伤了没有。于是我们在人群中,向里面拱。拱过了一层,又一层人群,终于拱到了最前面。累得大汗淋漓,一个小伙伴还将脚上一只鞋,挤丢了。
          眼前的情景让我们目瞪口呆:浓烟已经散尽了,一个银色庞然大物扎在倒塌的废墟中,机头扎进废墟,尾巴向上翘。飞机翅膀跌碎了,散在那。这里曾发生过大火,倒塌的房桇木头已经烧成碳,有持枪的解放军战士守在那。
          我们又绕到机头附近细看,看见机舱已碎裂,机身被烟火熏黑。怱然,发现在我脚下灰土中,有一块巴掌大小厚厚的玻璃。我拿起一看不像玻璃,比玻璃轻,从玻璃碴口看一般是绿色的,这块却是白色的。我望了望飞机,想,可能是机舱玻璃碎片。我用衣袖拭去上面的泥土,又使劲擦了擦凑近眼前细看,闻到一股奇异的香气。我将它使劲在裤子上磨擦,再放在鼻子下在嗅,香气更浓。我捡到宝贝了。小伙伴争着挨个闻一下,都喊“好香!好香!”
          我想将它弄碎,每个小伙伴分一小块。我用石头砸,怎么也砸不碎。后来小宣从他爸厂里拿回一根钢锯条,才将它分割成几块。锯的时候那个香啊!满屋子都是香气。
    到现在也没弄清楚是什么飞机,怎么掉下来的。猜想是敌机入侵,解放军高射炮打下来的。
          后来街道办大食堂缺砖瓦木料,来人将二门楼及院墙拆了,大门洞也堵上了,堵上的门洞又住进来一家。是霍家两兄弟,哥哥打工,弟弟读书,读高中。霍老二有一只眼睛眼珠混浊看不见东西。霍老二很要强,平时学习刻苦,节假日总想方设法挣几个钱贴补家用。记得青玉米下来时,他背大麻袋去二三十里的乡下收青玉米,扛回来摆在大街上卖。大院里的人关照他,十棒、二十棒地买。买多了,他就往家里送,让我给他看堆。有时也弄来地瓜、土豆等蔬菜卖。他卖菜那几日,大院各家餐桌上几乎都是相同的饭菜。
          大院最热闹的时候就是除夕夜,三十这天下午,年的气氛浓浓的。院子里各家就开始忙碌起来,门旁贴春联,屋里贴年画,门前大红灯笼高高挂。煮肉香、炖鸡香、煎鱼香、……大院里弥漫着各户飘出来菜香。
      大人们忙做年夜饭菜,小孩子们格外清闲。小伙伴们聚集在一起,相互展示着、攀比着手中各式烟花、鞭炮;各种色彩鲜艳的小提灯;男孩子手中各式木制漂亮的大刀、宝剑、红樱枪;脸上黄天霸、张飞、孙悟空…各类不同英雄人物脸谱面具。准备着天一黑就燃放手中的花炮。有性急的,将手中的摔炮不时扔出三、五颗,院中传岀“啪、啪”响声。
           吃过年夜饭,天渐渐黑下来,门前的灯笼点燃了,大院里亮堂堂的。小朋友手中的提灯也点亮了,各自的烟花、小鞭、小炮陆续点燃了。风火轮、钻天猴、七彩弹、小火箭、大转盘……各显身手,地上旋转的、天上飞射的,火花闪闪,响声不断,五彩缤纷。大家笑着、拍手叫着、振臂欢呼,沉浸在欢快中,院子里飘荡着阵阵欢声笑语。
      除夕夜十一点半多钟,各家大人都到院子里,辞旧岁迎新春,重头戏上演了。高升炮,一声接一声隆隆响起,天空中炸开一朵又一朵烟花。五千响、一万响大挂鞭,点燃了,一串串爆炸声震耳欲聋。邻院也鞭炮声大作,整个胡同、全城鞭炮声轰鸣。院子中间几个大烟花发威了,条条火龙,冲天而起,在夜空爆发,化作火树银花,孔雀开屏,天女散花、流星雨…簇簇烟火,映照夜空,整个城市都沸腾了。那一刻是一年中最快乐、心情最激动的时刻。小朋友相互搂抱着,蹦啊跳着,兴奋地尽情地喊叫。
      “过年好!过年好!”、“恭喜发财!”、“爷爷过年好!”、“大伯过年好!”、“大娘过年好!”、“叔叔、婶、过年好!”、“小朋友过年好!”,院子大大小小几十口人,除夕夜十二点钟辞旧迎新时刻,全都到院子里相互拜年、相互祝贺。拜年祝福声不绝于耳,场面火爆,气氛十分热烈。小孩子最高兴了,乐得嘴咧得老大,因个个衣兜里都揣满了装压岁钱的红包。
          大家又各自端出一盆盆、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连同酒瓶、酒杯、碗筷,摆放在门前八仙桌上。你尝尝我的,我吃吃你的,相互品尝。猪肉酸菜馅的,牛肉萝卜馅的,三鲜馅的,鱼肉馅的,…风味各不相同,吃起来各有滋味。最话跃的是我们这些小孩子,一家吃一两个沒吃上几家,肚子就涨了。这一刻大院人群熙熙攘攘,往来穿梭,端起酒杯互相碰撞着,欢声笑语,热闹得像个大家庭,其乐融融。
       一九六0年回家乡,离开那大院后,多少年过去了,大院里的邻居们,那大伯大娘大叔大婶小朋友们的音容笑貌总闪现在眼前,特別是过春节,总怀念大院那浓浓年味…

                                                              五月槐花香
                                                                独享独行


       


        五月眼看就到了,情不自禁又想起我老家那颗槐花树,该开花了吧!
        那颗槐花树下,也曾留存着我青少年时期,难以忘怀的乡情,亲情和友情。以至于后来看电视剧《五月槐花香》时,每集都不落的看完,还在优酷视频里收藏了。
        我是土生土长的长安人,灰瓦白墙的老屋,就坐落在秦岭中段终南山的北山坡上。大门朝北,在我童年的记忆中,那黑漆大门的门楣上有一个门牌,写着湖庭口(号码我记不清了),意味着这里的地理位置,山下的人瞧不起我们,叫我们是“口上的”。现在想起来,那是一个多么富于诗意的名字,然而,解放后改为新农村,我多么希望能复原到原来的名字。
        出大门左拐走几步,是一条从山下到山上缓缓而上的大路,路的左边是一垄一垄的梯田,我家房后的那两垄地就是自家的,父辈们终生在上面耕耘着。地头小房子里是磨面的石磨,田坎和路边还有很多柿子树,那是我叔父一手种植和嫁接的。大路右边是是一块菜地和碾麦场,碾麦场出口的地方有一颗老槐树,我虽然不知道这棵槐树属于槐树中哪一种,但儿时曾经吃过,这棵树上槐花做的麦饭,而能食用的槐花树应该是洋槐树吧!
        在我们关中一带,每年4月中旬到5月份,正是槐树开花的季节。那槐树枝上,就像挂满了一串串白色略带淡黄色的小风玲,翠绿的树叶点缀其间;槐花那特有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沁人心脾,令人陶醉,满心的舒畅;蜜蜂也“嗡嗡嗡嗡”来采蜜。路边、田埂上的柿子树也正枝繁叶茂,结上了小小的青果,这些青果有很多会落下来,我们会用一根细棍穿成一串串来玩;5月麦子也开始扬花,场边树上的杏也快黄了。这时候,母亲和嫂子,常常会坐在槐树或柿子树下,边聊天边做针线;父亲会把小镰刀绑于竹竿上,去钩槐花,低处的槐花父亲也会让我去钩。钩下带槐花的树枝,再把槐花摘下来,洗净,沥水后,拌上面粉,放在笼蒸上蒸成麦饭,出笼后再放上蒜泥、香油等调料,那可是儿时的美味佳肴,自从我工作离开老家多年都没有再吃过了。
       10年前,我从三亚回西安治病,曾在我家楼下,遇到单位同事秀琴,和她聊了一会,她和我家还隔了一栋楼。有一天中午,她竟然上到我住的5楼,给我送来了一大碗槐花麦饭,这是我40多年,未曾吃过的家乡特色饭,此时此刻,激动和感激的心情无一言表……尽管,我在单位时我们两家关系不错,我曾经手腕骨折,秀琴也给我洗过衣服,送过饭,但毕竟我离开已10多年了,秀琴还这么懂我的心,解我意,这份深情厚谊,我已铭记在心,不觉又过了10多年,今天,重忆旧情,依然如昨。
        如今,山乡巨变,老家的地方修高速公路和火车道,祖屋拆迁了,那条山坡路没了,老槐树和杏树也没了,只有梯田边的那些苍老干枯的柿子树,还在那里守候着,我这辈人也只有我一人了,而我也年老体衰,怕是再也回不去了……
        曾经在青少年时期,与我相伴的那些东西和物品,都已被岁月洗尽了,消失了,可是却无法荡尽留在我心壁上的那些深深的印记,也割不断我的乡情、亲情和友情。
                                                    2022-04-27
         
                  
                                AI 西安春节: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独享独行
        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古都之一,每年的春节都充满了浓厚的传统氛围和独特的风情。这座城市在春节期间展现出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让人们感受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喜庆的节日气氛。
          在西安的春节,人们会迎来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舞狮和舞龙表演。舞狮以其灵动的身姿和威武的气势吸引了众多观众,而舞龙则展示了中国古老传统的神秘和魅力。街头巷尾的舞狮舞龙表演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市民,他们纷纷驻足观看,为新年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此外,西安的庙会也是春节期间不可错过的活动之一。传统的庙会集结了各种各样的摊位和表演,包括传统手工艺品、美食、民间舞蹈和音乐等。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美味的传统小吃,欣赏到精彩的表演,同时还能感受到浓厚的年味和节日氛围。
         除了传统活动,现代元素也逐渐融入到西安的春节庆祝中。夜晚的钟楼广场和大雁塔广场成为了璀璨的灯光秀的舞台,绚丽多彩的灯饰点亮了整个城市。人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共同观赏灯光秀,感受着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碰撞。
         此外,西安的春节期间还有许多其他的庆祝活动,如花市、民俗游行和焰火表演等。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本地居民,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让他们在西安度过一个难忘的春节假期。
        总的来说,西安的春节庆祝活动展示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人们既能感受到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能体验到现代化的庆祝方式。这使得西安成为了一个独特而令人难忘的春节目的地。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游客,都能在这里度过一个充满欢乐和祝福的新春佳节。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你带来关于西安春节的一些了解。祝您春节快乐!

       感伤也没什么
                                                                             雨霁阳光

    有的时候你知道感伤不好,却还是忍不住说一些感伤的故事
    而你以为伤感的往事,有时候读起来又那么地温暖




    呵呵,有这张图片,突然晴朗而温暖——这就是回家的感觉
    昨天早上要赶回来,因为要六点出发,所以前天晚上就赶紧跟爸妈说不要早起送我了 可是他们不同意
    一早醒来就听到妈妈在忙碌了,赶忙起床……

    把行李搬上车,趁着弟弟热车,赶忙回到屋里
    妈妈正在盛着面条,听到我进来赶紧说:“
    趁热吃吧,让建忠也吃一碗。”

    我没法让她停下忙碌,什么也不敢说
    只能看着,然后端起一碗面条,吃了两口,又吃了口荷包蛋
    “我得走了……”
    赶紧转身出门上车

    妈妈还是紧跟了出来,手里提着她从秋天一直给我放在冰箱里留着的嫩玉米

    一路上天还没亮,在车灯前灰蒙蒙的
    回家的路似乎悠长得看不见尽头


    [size=0.83em]微信图片_20240604111903.jpg (16.1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url=]保存到相册[/url]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3 天前 上传






    跟朋友聊的时候说起来,
    “你总归是吃了她做的饭,她就会开心了。”
    其实我还是担心,因为自己没有全吃掉,而让她自责没有起得更早或者没把面条准备得温度刚刚好……”

    谨慰藉这次短暂的回家

                                                                            冲过绿灯     
                                                                            雨霁阳光

    快到路口的时候,一抬头,发现是绿灯
    不自觉地加快速度,然后就想赶在红灯前能冲过去,然后就越来越快……
    就在那一瞬间,绿灯闪烁
    我又急急地停了下来
    然后等黄灯亮起,等红灯亮起,等绿灯亮起……



    等的时候,倒是有了时间看这冬日的早上漫天飘逸的云朵
    它们也像红绿灯,不停地变换着模样
    一会儿是小羊、一会儿是小马……
    很多人喜欢抢红绿灯,觉得在最后一瞬间冲过绿灯简直是非常大的幸福,甚至可以开心一整天;没有抢到的就会有些不爽
    可是,闯过红绿灯,为了什么呢?
    是为了更美的梦想?还是仅仅为了“闯”的这小小幸福?抑或是不自觉地“尾随”生活……
    我想,我会改掉这个坏毛病的,你呢?



    自从有了时间这个概念,很多人开始被它左右
    殊不知,时间是为了我们服务才存在的;
    自从有了追求这种信仰,更多的人为其所迷失
    别忘记,追求不会先于“我”而存在的……

                                                                            处理工作中疑难问题的几种方法
                                                                                   三庸秀才

    人在工作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比较刺手的疑难问题不好解决,想解决吧没有什么好办法,不解决吧,又影响工作,抓耳挠腮,工作很难往前推动,笔者不才,根据自己多年来处理疑难问题的工作经验,提出几种处理问题的方法供大家参考,以备不时之需。
            一、切割法:所谓切割法,就是指把一个难解决的复杂的大问题切割为若干个小问题,然后把小问题从易到难逐个解决,等小问题解决完了,大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或者自然就解决了。切割法也可以叫分解法,总之一点,要善于把大问题分解为容易解决的小问题,如何分解,倒是需要动一点脑子的。比如,我们要完成一个大的目标,可能无处着手,但如果我们把目标分解为一个个的小目标时,可能就比较好完成了;再比如,我们要完成某一个比较大的项目或者任务,可能不太好完成,我们可以把这个项目或者任务划分为N个步骤,每个步骤再划分为多个不同的细节,逐一完成,最终任务自然就大功告成了。
           二、发展法:所谓发展法,是针对切割法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而来的,问题可能难以切割,或者不好切割,或者当前根本就不具备解决问题的条件,也就不可能解决,那么怎么办呢?这就要使用发展法了,发展法就是指在发展中在前进过程中逐步积累条件或者创造条件,逐步消化问题,把一个特别复杂的大问题逐渐消化为一个中等问题,再慢慢消化为一个小问题,最终把问题消灭掉,或者使问题变为一个无关紧要的解决不解决都不影响工作的一般性问题,这跟“拖”不是一码事,有些问题拖一拖,可能能解决,有些问题,可能越拖越大越复杂,越难解决,发展法是要在发展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创造条件消化问题解决问题,一个是主动的,一个是被动的,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工作状态或者说工作态度。从这个角度来说,发展法也可以叫做冰雪消融法,把一个大雪球,慢慢消融为中雪球,再慢慢消融为一个不碍事的小雪球。
            三、改革法:改革法是更高层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整体性的、全局性的、制度性的大问题,切割法和发展法已难以解决,那么,这时候我们就要采取改革法了,把问题梳理出来,把影响问题的关键性原因找出来,重新设计方案或者革命性的改革原方案,或者革命性的改革原管理制度,用全新的方案或者全新的制度在新的起点上重新洗牌重新开始,即便会有问题,但往往也会是新问题,老问题基本上就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即便不能彻底解决,但往往也会降级为不怎么重要的或无关紧要的一般性问题。
           四、无中生有法:当前,可能看不出有什么问题,或者确实也没有什么需要解决的大问题,从表面上看也可能就是没有问题,然而没有问题也是“问题”,因为没有问题,就很难进步,往往会故步自封,小富即安,坐井观天。这时候,就需要采取无中生有法了,所谓无中生有法也可以叫做挑起“议题”法,就是在没有问题需要解决的情况下,抛出一个全新的议题,让所有的人都去想一想,在这个新的议题里,自己能为这个议题做什么,可以做什么,自己如果不能做,那为什么别人能做自己不能做?自己的差距在哪里?所有的人都必须认真思考,如何面对这个新的“议题”?所以的人都必须“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一方面可能会突破当前的沉闷局面,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层次;另一方面,可能会暴露出一些原先没有发现的问题,也可能使一些隐藏很深的问题得以浮现,进而解决问题,把工作推向更高的层次。当然,挑起“议题”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称为谋局、布局,这就需要深邃的能够洞察未来局势的能力,这是一个非常高的逻辑思维层次了。“一带一路”就是一个挑起“议题”的最经典范例。
          以上,是笔者的一些心得体会,如果能为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的话,那就不枉在下费此笔墨了。


                                                                                       春游灞桥偶感                         
                                                                                           三庸秀才

    去年今日曾到灞河湿地公园休闲,偶感一首,回首酣然。


        柳絮飘雪艳阳天,

        灞水步道客流连。

        老树枯根河中躺,

        笑谈风云数十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4 天前
  • 签到天数: 150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4-6-3 16:44:01 | 只看该作者
    推荐上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5-24 17:27
  • 签到天数: 9 天

    [LV.3]偶尔看看II

    板凳
    发表于 2024-6-4 22:19:37 | 只看该作者
    推荐!想起了梁晓声那部小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76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地板
    发表于 2024-6-5 06:31:18 | 只看该作者
    想起我的父亲去世已61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5-28 10:23
  • 签到天数: 301 天

    [LV.8]以坛为家I

    5#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坚持原则正直的好父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6-13 08:10 , Processed in 0.09617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