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陇上行(二) :唱秦腔的男子 [打印本页]

作者: 王根生    时间: 2016-8-7 21:38
标题: 陇上行(二) :唱秦腔的男子
[i=s] 本帖最后由 王根生 于 2016-8-10 07:30 编辑 [/i]

           [font=宋体][b] [size=5]8月4日一大早,我在兰州西湖公园附近的公交总公司,买了一张上刘家峡的车票,准备去慕名已久的刘家峡大坝去转转。
    兰州的天气比起西安,要显得温顺一些,没有西安的火爆天。听出租车司机讲,兰州最热的天37、8度一年最多有两三天,其余所谓的炎热,很少有超过35度的。其实,昨天所谓的炎热,比起西安来,已经让我有些受宠若惊了。司机的话,我太相信了。今天一大早,天气凉爽,有些像西安的十月份的清晨气温。坐在开往刘家峡的大巴车上,尽管密闭,但不开空调,竟然没有一点闷热感。也许,沿途的风景,干扰了我对冷热的敏感度,我只是一直将头拧向窗外,贪婪地用手机时不时地拍着照片,欣赏着着流动的画面。
    车行了十几分钟,乘务员开始查票了。我把自己的票递给乘务员,乘务员用甘肃方言说着什么,我没有听懂,我用普通话和他交流了一两句后,又转头向着窗外了。
    “你是外地人?到刘家峡旅游吗?”
    抄着一口甘肃方言的一声询问,把我的注意力吸引到车厢里了。这声音味道,和刚才那个乘务员的方言,还略有差别。但这两句话我听懂了。我这才发现,我的身边坐了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瘦瘦的脸庞,黑黑的面容,棱角分明,标准的西北长相,英俊帅气。他在友好地问着我。
    “是的,我是西安来的。”我没怎么多说话,我一贯信守这么一条:在外面,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特别是旅游的时候。所以我准备很快结束和这个男子的聊天,继续欣赏窗外的风景。
    “西安好呀,西安有秦腔。你会唱吗?”这个男子一听我是西安来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看那阵势,是想和我好好聊聊西安,聊聊秦腔了。
    我暂时收回了欣赏风景的心情,准备和他多聊两句。
    “我对秦腔了解的不多,也不会唱,我嗓音不好。甘肃人不是也常秦腔吗?你也爱秦腔?”我询问道。
    我和他交流,全用普通话。而他,全是方言,有些话我不注意,还是听不懂。
    我有些纳闷,和外地人说话,尽量说普通话,标准不标准已经不重要了,只要人家能听懂,这是一个常识问题,而这个人怎么了,说不了普通话吗?
    “我爱听秦腔,也爱唱秦腔,兰州人也唱秦腔,可兰州人唱的秦腔很不正宗,主要是方言词汇唱不好。”
    非常惭愧,尽管我来自西安,可关于秦腔,我了解得真不多,我也不想纠缠这个话题。想向他询问一些别的问题。可他总能把话题引回到秦腔中。这不,他要我订正他的唱腔中的念词发音。我有些不乐意了,被动地应付着他的问题。
    他轻声唱了一段秦腔,要我听他的发音,然后给他订正。
    说实话,这个男子的嗓音条件还是不错,他唱的是老生的唱段,音域宽厚高亢,旋律优美,戏曲共鸣点掌控的好,真声假声运用的很自如唱出了秦腔戏曲的味道。但就是几乎整个唱腔我都没听懂,只是偶尔听了一句“陈世美忘恩”什么,我猜猜出是铡美案,根据戏曲的旋律流露出的情感,我估计这是杀庙一段韩琦的唱词。
    唱完了,他问我能听出是哪一段吗?我告诉他我估计是铡美案杀庙。他的表情马上更加生动,对我佩服:“你还说你不懂秦腔,我随便唱一段,你都能知道,你是内行呢。”他说这句话,我没怎么听懂,我让他在有些词汇上反复了一遍,我才听明白了。
    看来我今天得陪着这位不认识的老弟聊秦腔了。
    不由分说,他要我帮他一句一句订正唱词的读音。
    我想打断他的话题,告诉他,秦腔到了甘肃,自然应该有甘肃的味道,这也是文化传播的正常现象,不必非得要唱正宗的陕西秦腔。就好比英语离开欧洲,到了美洲,就成了美式英语,到了新加坡,就成了新式英语,到了中国,就成了Chinglish了。
    他似乎不明白我后面的英语比较,我也有些后悔,长期的教学语言,在这里有些卖弄了。
    他告诉我,他参加兰州市秦腔大赛,如果要冲出兰州,必须在唱词方面过硬,不能迁就兰州方言。说着,他要我用陕西方言一句一句顶正他的秦腔吐字发音。
    这段歌词我真的不熟悉。所以,我没法猜测。
    “听罢民妇人言共语 ”
    这是第一句,这一句,我怎么一句也听不懂,尽管我这次是好好听的。“民妇人”的“人”我还能猜到,这个字的发音,有些像传统京剧和黄梅戏的发声。卷舌音有些夸张。最令我听不懂的是“言共语”的“语”。他老把这个字,发成了介乎于ru 和zu之间的那个音,又有点像是英文字母“Z”的发声,与汉语拼音"U"相拼,而发出的声音。我用汉语拼音没法标记他的读音,这个时候,我脑子里忽然蹦出了书到用处方恨少的俗语,后悔读大学学现代汉语时,老师教我们用国际音标记录不同方言发出的不同的声音,可我当初没怎么学懂,学了一点,现在也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不然,我会把他的读音,准确的记下来,给那些研究方言学的人提供第一手资料。
    我告诉他,西安方言,把这个字念成yu,读四声,可他怎么也学不会。我提醒他这个字不能读成唇齿音,可他听不懂。我也不知道怎么给他教,反正发不了这个音。
    既然这样,那就算了吧,看下两句:
    “原来是驸马结发妻 ,怪道来杀人有用意 ”
    这第一句,我还经他解释,能听懂,第二句,“用意”一词,我怎么都听不懂。我第一次听成了“锐意”,经他再三解释,我听成了“容易”。后来他用手指在我手心写了“用意”二字,我才渐渐明白。可我怎么订正,还是不行,西安方言这个读音他还是发不了。
    聊天中,我知道,他是九十年代初高中毕业考上中专的,现在在刘家峡附近的一个化工集团工作。我就问他,那你高考时候,是怎么做汉语拼音题的?你怎么读英语呢?
    他说,他当年做汉语拼音题,完全是瞎懵,英语他根本读不了。
    我试着说了一句英语,想听他怎么读。
    “Can I make phone call from here?”
    他真的读不了。我语速放慢,他还是读不了。
    我确信,方言的影响力太强了,强大到足可以摧毁官方语言的程度。
    后来,我给他一句一句订正这段唱词的发音,可除了个别字外,基本上,我是劳而无获。他发不了这些读音,我发现,他在声母j、q、x、y、w、u、n、l等汉字上,发音困难,人没法给他订正。
    就这样,整整一路,几乎两个小时的大巴,我给他纠正了一路的秦腔发音,尽管没有多大效果,但我却深深地喜欢这个人的执着。
    我在刘家峡大坝处下车,他还得再坐一站才下车。[/size][/b][/font][color=#000][/color][color=#000][font=宋体][size=5]    在从兰州回西安的火车上,大概刚过了定西,我又听到车厢里传来幽微的秦腔老生的唱段,车厢里很人多,人声也很嘈杂,但这唱段,夹杂着浓浓甘肃音的秦腔,却别有一种迷人,就像我的知音,穿过嘈杂,悠悠地钻入我的耳朵,让我能敏感的接收到这如此亲切的信息。我依着声音搜寻,在厕所跟前,找到了唱戏的人,大约三十多岁的样子,坐在一个鼓鼓囊囊的蛇皮袋子上,靠着铁皮车厢,眼睛微眯,在悠闲地哼唱秦腔。只见他一头较长而没有头型的头发干涩没有光泽,凌乱地铺在头上,穿着皱巴巴但比较干净的黑色七分裤,白背心,一双劣质的蓝色拖鞋,面呈现赭红,像红薯皮一样,手指粗糙,几个指头交叉在一起,拢在并起的膝盖上。今天坐火车的人多,有些人是没有座位的。而这个男子,也属于没有座位的人吧。但看他旁若无人、一副充满陶醉感的样子,我对这副表情、神态、以及陶醉的深情有点感觉了:这就是西北人,这就是最淳朴的西北人;不管他们文化水平如何,但在抒发情感方面,秦腔无疑是他们最合适最得意的散文诗。不管环境多恶劣,生活多么艰辛,只要有秦腔,就活的有滋有味。我本来想给他照张相,留作纪念,可周围人多,我没敢这么没礼貌,就走开了。这个男子,可能是一位打工者吧,但我想,无论他在那一站下车,在那里打工,他的心里应该永远能找到一块悠闲宁静的港湾,那就是秦腔的悠悠氛围。[/size][/font][/color]
[color=#000][font=宋体][size=5]    秦腔,发源于三秦大地,可它强大的生命力,已经成了大西北最醉人的乡音了。不管它蔓延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开花,它都染上那里的色 ,这可能就是它顽强的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吧。我想,正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就在于信守一个灵魂,这灵魂,就是民族之根。[/size][/font][/color]
[color=#000][font=宋体][size=5]    这唱秦腔的男子,让我对秦腔,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也让我对西北人,有了更深层的理解。[/size][/font][/color]
[color=#000][font=宋体][size=5]    走一趟甘肃,我相信,这也是甘肃具有特色的风景。[/size][/font][/color]

[size=5]

[font=宋体]2016年8月7日晨于临潼迂公斋[/font]
[/size]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6-8-7 22:07
万里之遥胜故人,乡音难改认乡亲,只因曾饮一江水,隔海隔山不变心。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6-8-7 22:11
一段秦腔,体现出强烈的文化纽带的作用,文化的血液在我们的血液里世代流淌着传递着,这是民族之魂。
作者: 浓歌    时间: 2016-8-8 01:38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6-8-8 04:59
根生好,好久不见您的文章,想必哺育桃李甚忙且繁重劳累。一曲秦腔,可见证一种文化的生命力,传播力,感染力。而文化的方兴未艾,是一个民族强大的主要标志。文章好主题,脉络清晰,行走舒爽,流淌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建议精华。文中有两处同音错字的地方。
作者: 一方    时间: 2016-8-8 09:27
记得春晚中的《华阴老腔一声吼》,醉了无数人。读根生老师的文章,又让一方恨不得丢下正在读的这些文字要完成的这些事,去好好听一番秦腔:那直起直落的大嗓、那宽厚又深沉、苍凉(悲壮?)又激昂的风格,活泼又细腻、柔美又动听的的曲调,淡淡的忧伤似有似无……哎呀,好一曲“陕西梆子”!支持精华!
作者: 云上云上    时间: 2016-8-8 09:49
秦腔,作为古老的传统文化应该得到继承与发扬,世代传唱。支持精华。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6-8-9 07:39
推荐到社区微信公众号。
作者: 王根生    时间: 2016-8-9 17:12
[quote][size=2][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554355&ptid=84505][color=#999999]李听圃 发表于 2016-8-7 22:07[/color][/url][/size]
万里之遥胜故人,乡音难改认乡亲,只因曾饮一江水,隔海隔山不变心。[/quote]

感谢李老师点评。好长时间没到四季歌,非常抱歉。
作者: 王根生    时间: 2016-8-9 17:14
[quote][size=2][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554395&ptid=84505][color=#999999]老党 发表于 2016-8-8 04:59[/color][/url][/size]
根生好,好久不见您的文章,想必哺育桃李甚忙且繁重劳累。一曲秦腔,可见证一种文化的生命力,传播力,感染 ...[/quote]

感谢老党兄,我们虽未谋面,但我总能感受到您亲切诚朴的气息。非常感谢,因为您,因为你们,让我忘不了四季歌。
作者: 王根生    时间: 2016-8-9 17:16
[quote][size=2][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554517&ptid=84505][color=#999999]一方 发表于 2016-8-8 09:27[/color][/url][/size]
记得春晚中的《华阴老腔一声吼》,醉了无数人。读根生老师的文章,又让一方恨不得丢下正在读的这些文字要完 ...[/quote]

秦腔在陕西似乎在衰落。可在甘肃,仅仅从两个男子的哼唱中,我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就是文化在凝聚着每一方人心。文化的张力,你不可小觑。感谢一方老师。
作者: 王根生    时间: 2016-8-9 17:16
[quote][size=2][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554524&ptid=84505][color=#999999]云上云上 发表于 2016-8-8 09:49[/color][/url][/size]
秦腔,作为古老的传统文化应该得到继承与发扬,世代传唱。支持精华。[/quote]

感谢云上版主的点评。
作者: 王根生    时间: 2016-8-9 17:17
[quote][size=2][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554960&ptid=84505][color=#999999]老党 发表于 2016-8-9 07:39[/color][/url][/size]
推荐到社区微信公众号。[/quote]

微信公众号我怎么加不了。
作者: 一方    时间: 2016-8-9 20:16
[quote][size=2][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555147&ptid=84505][color=#999999]王根生 发表于 2016-8-9 17:16[/color][/url][/size]
秦腔在陕西似乎在衰落。可在甘肃,仅仅从两个男子的哼唱中,我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就 ...[/quote]

是的,文化的张力,谁都不能小觑。我们为有这么灿烂的文化骄傲!起起伏伏,曲曲折折,这就是自然之道。我们深信:只要长江黄河水不断,中华民族永远屹立在东方。{:1_231:}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6-8-10 15:16
[quote][size=2][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554960&ptid=84505][color=#999999]老党 发表于 2016-8-9 07:39[/color][/url][/size]
推荐到社区微信公众号。[/quote]

联系一下李站。
作者: 伊人轻舞    时间: 2016-8-11 16:47
文章质朴,文脉清晰。从一次旅行中,讲述着秦腔虽然是地方上的戏曲,但也是维系着,不同方言、不同区域的人的情感扭带,同时也成为传播与搭建地方戏曲文化的桥梁。问候王老师,秋安!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www.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